公开课《卤代烃》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卤代烃》说课稿
下塘中学化学教研组李方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修五第二章第三节《卤代烃》,下面我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环节设计、整合提高和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只有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学生,找到三者的结合点,才可以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新课标中要求“认识卤代烃的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知道卤代烃与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同时新课标建议调查与讨论:“卤代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
(二).教材分析
卤代烃是一类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是联系烃和其它衍生物之间的桥梁, 是许多有机合成的起始原料,卤代烃的转化关系及反应类型是历年高考的重要内容。
卤代烃结构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实际、自然现象、科技前沿、图片展示为情景素材,以实验探究为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学情分析
必修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一些具体的有机物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本模块第一章中又学习了有机物的结构、分类、命名等一些概念,所以学生对卤代烃的学习有了必备的基础知识。
对于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的相互推断已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对于本课学习,学生的主要困惑在于,卤代烃在不同反应条件下,断键位置不同,产物不同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目标综上所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和物理性质,掌握溴乙烷的化学性质,理解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通过卤代烃发生反应的类型和规律的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实验探究和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卤代烃对人类生活影响的调查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科学的严谨性、创新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通过氟里昂等卤代烃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的讨论,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重点:溴乙烷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难点: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基本规律.
体验点:溴乙烷结构的特点通过分子模型展示,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创新点:抓住烃的衍生物中官能团的教学中心点与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受反应条件的影响两条主线,通过“结构决定性质”这一重要化学思想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实验为基础,探究为方法,多媒体为手段,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感性认识,通过对比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会”变成“会学”“乐学”。
四、环节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遵循新课改的理念来设计教学。
(二)学生任务
为充分给予学生空间,学生将采取小组的活动形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学生主要要完成六项活动任务。
(三)教学情境本节课设置了四个教学情境,层层推进,完成教学任务:1.情境一:复习引入、加强联系
复习引入新课,学生在学习了烃的知识的基础上,思考通过哪些反应可以在烃上引入卤原子,并根据生成物的特点学生归纳出卤代烃概念与分类。
通过复习,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直观强化了卤代烃中的官能团是卤素原子。
2.情境二: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通过图片展示卤代烃产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关臭氧层空洞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诺贝尔奖授予研究臭氧层被破坏的三位环境化学家,再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卤代烃的“功”与“过”,归纳出卤代烃的用途和危害。
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学会辨证看待化学物质。
并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出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3.情境三:观察分析、掌握结构
活动一:卤代烃中的代表物是溴乙烷,取药品,让学生观察颜色、状态,并通过与水及一些有机溶剂的溶解,归纳出溴乙烷物理性质。
活动二:展示溴乙烷模型,学生根据模型写出溴乙烷的分子组成,介绍其结构的研究方法——核磁共振氢谱图。
学生分析对比溴乙烷与乙烷、乙醇的结构有哪些异同点?归纳总结出溴乙烷的结构特点。
4.情境四:实验探究、突破重难
活动三:引导学生从结构中假设溴乙烷的化学性质,让学生通过实验检验溴的存在。
(1)学生交流,提出三种设计方案:方案1:直接加AgNO3 。
大部分学生一看到溴元素的鉴定,就很直观地沿用了原有知识而忽略了新的情景。
方案2、先滴加氯水再加苯。
个别几个学生提出后,马上受其他同学反驳:苯与溴乙烷是互溶的,不可能出现分层现象。
但是对于是否会有溴单质被置换出来,学生并不确定。
方案3、先加NaOH,再加AgNO3,这种提法的同学可能看过书本,但是无法理解其中各个试剂的用途。
学生操作后实验结果:方案1、2没有明显的现象。
学生预想的现象一个也没出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里受到了挑战,至此出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碰撞,此时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被强烈激起。
(2)学生讨论,发现问题本质:经过讨论后学生认为:溴乙烷是非电解质,其中的溴元素不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所以加AgNO3无沉淀产生,滴加氯水也没单质的溴置换出来。
并提出要验证其中的溴元素应先使其转化为溴离子。
这是
本节课要解决的一个关键,也是学生在掌握知识时的一个盲点和知识理解时候的一个难点。
(3)教师引导,继续探究:关于如何转化为溴离子,教师以方案3做为突破口提出问题:为什么加NaOH?黑色的沉淀是什么?学生提出两种猜测,引出溴乙烷在碱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
(4)知识重整,得出结论:怎样消除黑色沉淀的干扰,学生再次讨论提出方案4,教师给出正确的实验步骤,归纳出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方法,并书写反应方程式,分析断键位置。
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取代反应机理,帮助学生理解水解反应。
溴乙烷中C—Br键为极性键,由于溴原子吸引电子能力强,C—Br键易断裂,使溴原子易被取代。
由于官能团的作用,溴乙烷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能发生许多化学反应,从而使学生提升认识。
(5)教师引导下深化:教师同时提出问题:NaOH在溴乙烷水解中起到什么作用?在此又巩固了平衡移动的知识,学生既了解了本质,也为下一节醇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通过设置练习,加深巩固和理解,让学生明白卤代烃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活动四:实践证明溴乙烷可以制乙烯,让学生思考可能的断键位置,在学生猜测之后,通过实验验证,提出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不用NaOH水溶液而用醇溶液?②.乙醇在反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③.检验乙烯气体时,为什么要在气体通入KMnO4酸性溶液前通入水中?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检验乙烯的存在?在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之后消去反应的学习水到渠成。
多媒体动画展示消去反应机理,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归纳消去反应的特点。
活动五:设置反馈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分析总结出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强碱和醇溶液中加热,并不是所有的卤代烃都可以消去,结构上烃中碳原子数≥2,且卤原子所在碳相邻的碳原子原子上有氢原子的才可以发生消去反应,对消去反应有了本质的认识。
活动六:最后通过表格的形式,将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归纳对比,让学生认识卤代烃在不同反应条件下断键位置不同、产物不同。
五、整合提升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着学生的活动,紧紧抓住了生活线和知识线这两条主线,层层推进展开教学。
将生活中的体验转化为社会价值,将知识的构建转化为学科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材料,结构、实验及反应类型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再次体会到了对比的学习方法的广泛应用。
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设置了必做、选做和小组合作的作业,让学生寻找自我提升的空间。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实验探究教学和对比方法的应用,赋予课堂教学新的生命力,使学生理清有机化学“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核心思想,为下一章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