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课堂.ppt
合集下载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

培育公共精神
通过社区建设、志愿服务等方式培育公共精神,增强人们的公共意识 和责任感,促进克己复礼的实践。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8
27
。
01
02
03
“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 和不正确的言行。
“复礼”:回归到“礼”的 规范之中。
04
2024/1/28
05
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规范的 统一。
4
历史渊源
01
02
03
起源
源自先秦儒家思想,特别 是孔子的教导。
2024/1/28
发展
在后世儒家学者中得到不 断阐发和深化,成为儒家 修身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1/28
9
勤勉力行,自强不息
勤奋努力
保持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学 习精神,不怕困难,勇于 挑战自我。
2024/1/28
坚持不懈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 轻易放弃。
自强不息
不断自我激励和鞭策,追 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自 己。
10
03 复礼:传承与创 新礼仪文化
2024/1/28
2024/1/28
现代礼仪的定义与内涵
解释现代礼仪的概念,阐述其尊重、平等、宽容等核心价值。
现代礼仪的特点
分析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区别,强调现代礼仪的简洁、实用、国 际化等特点。
现代礼仪的实践意义
探讨现代礼仪在社交、商务、政务等领域的实践意义,提高个人和 组织的形象与竞争力。
13
礼仪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1 2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通过社区建设、志愿服务等方式培育公共精神,增强人们的公共意识 和责任感,促进克己复礼的实践。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8
27
。
01
02
03
“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 和不正确的言行。
“复礼”:回归到“礼”的 规范之中。
04
2024/1/28
05
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规范的 统一。
4
历史渊源
01
02
03
起源
源自先秦儒家思想,特别 是孔子的教导。
2024/1/28
发展
在后世儒家学者中得到不 断阐发和深化,成为儒家 修身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1/28
9
勤勉力行,自强不息
勤奋努力
保持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学 习精神,不怕困难,勇于 挑战自我。
2024/1/28
坚持不懈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 轻易放弃。
自强不息
不断自我激励和鞭策,追 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自 己。
10
03 复礼:传承与创 新礼仪文化
2024/1/28
2024/1/28
现代礼仪的定义与内涵
解释现代礼仪的概念,阐述其尊重、平等、宽容等核心价值。
现代礼仪的特点
分析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区别,强调现代礼仪的简洁、实用、国 际化等特点。
现代礼仪的实践意义
探讨现代礼仪在社交、商务、政务等领域的实践意义,提高个人和 组织的形象与竞争力。
13
礼仪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1 2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克己复礼上课PPT课件

• 孔子认为 “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 归于礼,君臣父子的关系,不但对臣民、人子 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当然,他 更强调臣下和子女义务的一面。)
• 而宋儒把“克己复礼” 将君臣父子关系片面 化,将父权君权绝对化,不强调君父的责任, 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太过极端,是为了维护专 制政权。
•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读第7则,思考孔子运用 什么方法来改变礼崩乐 坏的现状?
正名
• 当时的卫国,卫灵公卒,立蒯聩之子辄为君,即卫出公。 其父蒯聩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其后蒯聩欲返国,辄拒 不纳。只称灵公为父,不认蒯聩。不合礼制。
•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 曰:“何哉,尔何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 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 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正名的含义:
• 按照周礼“实”应当与“名” 相符合。即君臣父子 这些“名”都要符合君道 臣道 父道 子道的“实”。 “正名”就是要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 名分。
• 正名的原因:
• 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等级名分受到破坏,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情况很严重。
• 正名的目的:
第4则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 也,孰不可忍也!” • 子曰:礼莫严于名分,罪莫大于僭窃。
• 忍:容忍?or 忍心?
•忍心义。季孙氏八佾舞于庭,上僭天子,近 蔑其君,此事尚忍为,将何事不忍为。
第5则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 觚者,戒酗也。觚,酒器名,量可容二升 者,其义寡也。古量酒以三升为当,五升 为过,二升为寡。
• 而宋儒把“克己复礼” 将君臣父子关系片面 化,将父权君权绝对化,不强调君父的责任, 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太过极端,是为了维护专 制政权。
•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读第7则,思考孔子运用 什么方法来改变礼崩乐 坏的现状?
正名
• 当时的卫国,卫灵公卒,立蒯聩之子辄为君,即卫出公。 其父蒯聩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其后蒯聩欲返国,辄拒 不纳。只称灵公为父,不认蒯聩。不合礼制。
•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 曰:“何哉,尔何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 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 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正名的含义:
• 按照周礼“实”应当与“名” 相符合。即君臣父子 这些“名”都要符合君道 臣道 父道 子道的“实”。 “正名”就是要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 名分。
• 正名的原因:
• 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等级名分受到破坏,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情况很严重。
• 正名的目的:
第4则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 也,孰不可忍也!” • 子曰:礼莫严于名分,罪莫大于僭窃。
• 忍:容忍?or 忍心?
•忍心义。季孙氏八佾舞于庭,上僭天子,近 蔑其君,此事尚忍为,将何事不忍为。
第5则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 觚者,戒酗也。觚,酒器名,量可容二升 者,其义寡也。古量酒以三升为当,五升 为过,二升为寡。
论语选读之克己复礼ppt课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探究四: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 灭人欲”,这样理解您认为正确吗?
宋儒们解释为“灭人欲”,这其实是曲解了孔子的 说法。孔子是主张心性自由的,他承认“食色性 也”,宣扬“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就充分显示出孔子在对待人欲问题上的观点。“克 己”其实是约束自己的意思,也可以广泛地理解为 自我的净化与修养。总之,约束、培养、调整自我 以使言行符合“礼”,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并 不是要“存天理,灭人欲”,相反是要追求“人欲” 与“天理”、人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平衡协调与和 谐统一。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何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何为仁:
克己复礼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 居处恭,执事敬 刚、毅、木、讷 仁者不忧
探究一:孔子前文说“克己复礼”,后文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克己复礼》完整版课件

释题:克己复礼
克,约束,克制; 复,回归;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 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常识链接——知人论著
1.知背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攻伐不断,君不像君,臣不像 臣,孔子非常怀念周公时期君臣、臣民都守礼制的盛世。简单地 说“克己复礼”就是倡导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上下尊卑等级秩序 ,恢复到周公时君臣和睦、社会安定、人人守礼的状态。
这也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颜渊问仁、 仲弓问仁、司马牛问仁、子贡问仁、子张问仁,他 的答案都不同;就是对待同一个学生,他也会按照 当时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如樊迟三次问仁,孔子的 回答也都不同。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 周。”(3.14)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 公!”(7.5)
颜渊说:“请问实践仁德的细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 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钝,也愿意照这些话去做。”
1.在孔子的论述中,“仁”与“礼”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 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 政”;对普通百姓而言,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 的出发点和准则。“礼”以“仁”为基础,靠“仁”来 维持,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克己复礼”的原因1:推崇周礼的责任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也?”(3.1)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
【参考译文】 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 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这还是觚吗!这还是觚吗 !”
礼之所起
《荀子·礼论》 原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 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 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君子 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 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克己复礼-PPT

本章内容是秩序。 【评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 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 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 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提问:
孔子要建立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
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
提问: 孔子为何要提出“正名”?“正名”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
序? 成语:
名正言顺:形容做事名义正当而且理由充分,含有理直 气壮的意思。
言必行,行必果:指说了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 手足无措:形容慌张的神情动作。
11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 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本章内容是克己。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
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
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
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
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
节,谈谈你的理解。
18
答案: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
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 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 表现(12.1)。
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 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论语第二课《克己复礼》课件 (68张PPT)

周公的名字叫周公旦,历史上通称周公,他哥哥
是周武王,兄弟俩非常相爱、非常和睦。周武王在生 病时,周公写了一篇祈祷文在神明面前,在太王、王 季、文王的灵位面前起誓,周公说:“舍掉我的寿命, 把我的寿命给我的兄长,让他能继续安定天下吧!” 读完祈祷文,周公就将这一卷祈祷文放在祭祀祖宗的 太庙里面。心诚则灵!周武王的身体果然好了。《中 庸》说:“至诚如神。”真理之论也!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 则是尊敬和祭祀祖先。郭沫若说:“礼是 后来的字,在金文里面,我们偶尔看见用 丰字的。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 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 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 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 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 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 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 治法规(“仪制”)。因之这套“礼仪” 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 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 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 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 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 突出特点。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 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 成王才十三岁,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 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 是代理天子的职权。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 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周公听到这样的谣言 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 居住了。
周礼的内涵
(2)要“正名” (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
如何达到“礼”?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 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 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 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 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 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 的根本。
19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 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 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 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 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 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 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 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 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 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 “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语段要义: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明确“礼”和“仁”的 关系
43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 云,钟鼓云乎哉?” (17•11)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 (3•3)
24
【评析】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 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 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 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 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 批评宰我“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 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 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 今天。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7)道: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 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 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 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 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 的根本。
19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 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 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 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 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 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 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 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 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 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 “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语段要义: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明确“礼”和“仁”的 关系
43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 云,钟鼓云乎哉?” (17•11)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 (3•3)
24
【评析】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 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 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 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 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 批评宰我“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 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 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 今天。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克己复礼专题课件

探究三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 关系?
课文最终两章阐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 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旳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另一方面,孔子又以为礼是仁旳目旳和外在体现(12.1章 )。1.2章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弟,就是尊 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旳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 度服务。这么,孔子旳礼就是建立在仁旳基础上旳礼,不 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8章,17.21章);孔子旳仁是礼指导之下旳仁,是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旳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旳旳仁爱 ,不是无差别旳兼职、博爱。
以2.8和17.21为先,1.2为结,明确孝悌,报恩, 是仁旳根本。人们假如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 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能够对国家尽忠,忠是以 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旳。儒家以为,在家中 实施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 旳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 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么就能够维护国家 和社会旳安定。
要义:要各守本分。
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 以为齐景公真正了解孔子旳话了吗?
齐景公旳结论只关心生活中旳“吾”,只关心“ 吾食之”,而且是一种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 人伦天伦关系旳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
孔子旳话旳要义其实是恢复等级秩序,各守本 分。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 “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 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与其所不知,盖 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 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以上所说旳“礼”更多旳是指国家秩序和社会秩序,而“礼”也是个人旳礼, 是对个人行为规范旳要求,是个人涵养旳提升。这种行为规范和个人涵养怎样体 现在家庭内部?
克己复礼PPT课件

住了。
.
7
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 着人马到宫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 突然天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这时 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
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生。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
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这篇
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当看
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
尊卑倒置、上下易位、名实不符
.
10
在孔子看来,一个有“礼”的社会是怎 样的?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春秋》:齐自齐桓公称霸,历十世至
简公被陈恒所弑;晋从文公称霸,历九世而
顷公六卿专权。鲁自季友专政,历文子、武
子、平子,至桓子被阳虎所执,正历五世。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 么不同?
孔子讲君臣父子的关系有其两面性,不但
对臣下提出要求,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即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宋儒的说
法把君臣关系片面化,只讲臣下的义务,不
讲君主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
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
13
在孔子看来,一个有“礼”的社会是怎 样的?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
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礼仪。
.
14
“礼”的本义
金文
加 “示” (祭祀)另造“禮”, 强调“礼”的“祭拜”含义。
造字本义:通过献玉的隆重仪式向神灵表示虔敬。
.
7
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 着人马到宫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 突然天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这时 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
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生。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
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这篇
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当看
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
尊卑倒置、上下易位、名实不符
.
10
在孔子看来,一个有“礼”的社会是怎 样的?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春秋》:齐自齐桓公称霸,历十世至
简公被陈恒所弑;晋从文公称霸,历九世而
顷公六卿专权。鲁自季友专政,历文子、武
子、平子,至桓子被阳虎所执,正历五世。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 么不同?
孔子讲君臣父子的关系有其两面性,不但
对臣下提出要求,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即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宋儒的说
法把君臣关系片面化,只讲臣下的义务,不
讲君主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
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
13
在孔子看来,一个有“礼”的社会是怎 样的?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
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礼仪。
.
14
“礼”的本义
金文
加 “示” (祭祀)另造“禮”, 强调“礼”的“祭拜”含义。
造字本义:通过献玉的隆重仪式向神灵表示虔敬。
克己复礼(课堂PPT)

动荡中的悲剧者忧道者,于乱世中独行
55
我越来越感到我们的今天的无知、轻狂和野 蛮,孔孟开辟的文明源头被阻断了,人的精 神的栖居地正在逐渐消失。我们还没有足够 的沉痛、仁爱和悲怆来感应孔子这样的生命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今儒梁漱溟如是 说。
孔子在“克己复礼”中蕴涵“立人” “达人”思想,应该会给我们一些精神 激扬,因为人好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28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 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 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 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 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 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 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13
16.2
自:从 出:发出,发布 盖:大概,大约 执:执掌 命:政令 庶:平民
要义:主张政治有道。
14
13.3 正:纠正 名:名分 待:等待 奚:什么 迂:不切实际 野:粗鲁 阙:缺,空缺 中:适当 苟:马虎 已:罢了
要义:要“正名 ”(纠正与礼乐 制度相违背的各 种名分)。
15
综合思考
• 孔子认为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人不人,鬼不鬼” (孔子的原话是“觚_不_觚__”)的时代,这“人不 人,鬼不鬼”的时代不是体现在战争不断、生灵涂 炭、民不聊生上,而是体现在天_下_无_道_ ,例如_ _诸_侯_舞八佾 、礼_乐_征_伐_自_诸_侯_出_。因此孔子渴 望梦见周公,这种渴望体现了孔子对_恢_复_周_礼_的 渴望。孔子热衷于恢复周礼,在他看来,周朝_监_ _、_郁__、_文_”,而要想恢复周礼,每个人都 应该“_克_己复_礼”,具体地说就是要“_非_礼_勿_视_ ,非_礼_勿_听__,非_礼_勿_言__,非_礼_勿_动__”。
55
我越来越感到我们的今天的无知、轻狂和野 蛮,孔孟开辟的文明源头被阻断了,人的精 神的栖居地正在逐渐消失。我们还没有足够 的沉痛、仁爱和悲怆来感应孔子这样的生命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今儒梁漱溟如是 说。
孔子在“克己复礼”中蕴涵“立人” “达人”思想,应该会给我们一些精神 激扬,因为人好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28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 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 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 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 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 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 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13
16.2
自:从 出:发出,发布 盖:大概,大约 执:执掌 命:政令 庶:平民
要义:主张政治有道。
14
13.3 正:纠正 名:名分 待:等待 奚:什么 迂:不切实际 野:粗鲁 阙:缺,空缺 中:适当 苟:马虎 已:罢了
要义:要“正名 ”(纠正与礼乐 制度相违背的各 种名分)。
15
综合思考
• 孔子认为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人不人,鬼不鬼” (孔子的原话是“觚_不_觚__”)的时代,这“人不 人,鬼不鬼”的时代不是体现在战争不断、生灵涂 炭、民不聊生上,而是体现在天_下_无_道_ ,例如_ _诸_侯_舞八佾 、礼_乐_征_伐_自_诸_侯_出_。因此孔子渴 望梦见周公,这种渴望体现了孔子对_恢_复_周_礼_的 渴望。孔子热衷于恢复周礼,在他看来,周朝_监_ _、_郁__、_文_”,而要想恢复周礼,每个人都 应该“_克_己复_礼”,具体地说就是要“_非_礼_勿_视_ ,非_礼_勿_听__,非_礼_勿_言__,非_礼_勿_动__”。
克己复礼实用已校正.ppt

礼的内涵——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 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仁的内涵——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条目,即具体做法——四勿: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依礼而行是仁的根本要求。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核心。
何为“礼”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的名字叫周公旦,历史上通称周公,他哥哥 是周武王,兄弟俩非常相爱、非常和睦。周武王在生 病时,周公写了一篇祈祷文在神明面前,在太王、王 季、文王的灵位面前起誓,周公说:“舍掉我的寿命, 把我的寿命给我的兄长,让他能继续安定天下吧!” 读完祈祷文,周公就将这一卷祈祷文放在祭祀祖宗的 太庙里面。心诚则灵!周武王的身体果然好了。《中 庸》说:“至诚如神。”真理之论也!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 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 成王才十三岁,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 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 是代理天子的职权。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 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周公听到这样的谣言 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 居住了。
(4)孝悌是仁之本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 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有事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酒食时让父母吃食, 这并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能在父母面前 始终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
周礼的内涵
(5)敬爱、顺从为孝
什么是孝? 孔子认“养”只是儿 女孝心的一种表现,但不是“孝”的至高 境界。 孝的核心应该是源自心底的敬爱。
(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 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 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 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 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 乎?”
《克己复礼》课件

对克己复礼未来发展的展望
01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克己复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现代社会中得 到继承和发扬。
02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克己复礼的未来发展应该结合现代社 会的需要,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和应用 场景。
03
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克己复礼所蕴含的自我约束、尊重他 人等理念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 和传播,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在历史上,克己复礼与某些宗 教思想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克己复礼 与道教、佛教中的修行思想有 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克己复礼不完全等同于宗教 修行,它更强调人们在日常生 活中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追 求高尚的道德品质。
03
克己复礼在历史上的发展
克己复礼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
孔孟之道中的克己复礼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了克己复礼的重要性,主张人们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遵循礼的规范,以实现社会和谐。
古代政治中的克己复礼
在古代政治中,克己复礼的思想被广泛应用,官员们通过自我克制和遵循礼仪来维护社会秩序。
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克己复礼
在古代教育中,克己复礼的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学生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倡导自律精神
克己复礼强调自律精神,对现代人道德自律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克己复礼对现代宗教信仰的启示
强调个人修行和实践
克己复礼强调个人修行和实践,对现代宗教信仰中强调修行 和实践的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提倡和谐共处
克己复礼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对现代宗教信仰中强 调和平、慈悲的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克己复礼》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民,百姓 则庶人不议。”
一是大权落入诸侯手中,
二是大权落入大夫手中,
三是大权落入家臣手中, 三是老百姓非议政事。
三、如何复礼: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使…正,纠正
宾语前置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
主谓倒装 迂阔,不切合实际
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赞许 实践 凭,靠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聪慧 实践,从事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
五、仁和礼的关系:
表强调
说
『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在春秋时代,周 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 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 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 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 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他认为为人孝 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所以他认为孝悌 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 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 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孝 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但 也有其合理性。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在社会安 定方面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宾语前置 粗鲁,不合礼仪 主谓倒装
大概
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通“措”,放置
合适,恰当
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
随便,马虎
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正名】
行君道,动词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
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 冒犯长官 少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宾语前置 致力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
形成
表推测,大概
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孝弟】
• 有人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 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
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孝悌是仁的 根本,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守丧期 太、甚
『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那
通“汝”,你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停止
曰:“安。”
美食;香甜
闲居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
什么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
忍也?”
状语后置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像个觚
指政治清明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 希通“不稀失”矣,;少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
诚然,如果
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
即使 粮食 能
之乎
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能)吃到它吗
【2.各司其职,各守本分】
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 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 的原义有什么不同?
•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 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也曾说过“君 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 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 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 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的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 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 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尽自己的力量效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以是 宾语前置
(5)“子夏问孝”一段文字,孔子认为, 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 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还不能说是孝,要 做到孝,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色。有事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酒食时让父母 吃食,这并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能在父 母面前始终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
克 己 复 礼
克己复礼:
克,约束,克制。 复,回归。 礼,周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 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每 件事都符合周礼。
一、孔子对周礼的态度:
通“鉴”,借鉴 文彩丰富的样子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
周。”
状语后置
完美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 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 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 限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的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 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
二、孔子所处时期的社会秩序:
钟鼓云乎哉?”
如果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
固定句式,对……怎么样,怎样对……
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
通行 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4.守丧】
(1)对于守丧三年,孔子和宰我之间展开了激烈的 争辩,结合这则文字,你认为宰我是怎样一个人? 对于守丧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宰我:不注重表面形式;他敢于对师长提出自己的建议,思 维活跃,好学深思,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人。 守丧三年:
1、不赞成。因为真正的怀念应该永载人的内心,有时候流于 形式的东西常常表示人将要遗忘;再说尽孝道更应该在人活 着的时候。 2、赞成。父母抚养子女辛勤付出何止三年,从怀胎十月,到 哺育周年,再到上学求知,父母的付出可谓多矣,我们守丧 三年完全应该;虽然人死无魂,但是我们只求安心。
四、仁,即克己复礼
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