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
教学目的:
1.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的技巧,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背景。
2.整体理解课文。
3.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本课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1922年前后,作者看到了曾饱含热望的辛亥革命终遭夭折的悲惨结局,能够推动中国走向光明的力量究竟在哪儿呢?鲁迅先生在《社戏》中由看京戏引发的强烈的失望之情,而倾注更多的笔墨和激情在那一群生龙活虎的农村少年身上。这里暗含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在鲁迅的眼里,中国的戏院不过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他对中国戏院的观察与感受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社会与国民性的认识与发现。有人认为看京戏的过程的描写,几乎每一处都含有某种象征意味,在鲁迅的心目中,“那夜似的好戏、好豆”已经成为某种生命形态和境界的象征,那么舒展、自由,那么沉静而柔和,那么和谐而充满情趣。我们今天学习《社戏》看同学们能从中读出怎样的理解。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小说写作的对象,用序号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结构特点,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在此基础上理解小说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1)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2)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3)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4)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5)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6)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7)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蜷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8)潺潺;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9)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10)歌吹:歌声和乐声。(11)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12)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用作
(13)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
(14)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一部分(第1—3节)盼社戏——归省乐土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乡村乐事:钓虾、放牛。
好事多磨
第二部分(第4—30节)看社戏——趣味横生月夜出航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节到完)忆社戏——终生难忘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讨论并归纳:写了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吃;G.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CDEF。略写的是:ABG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讨论并归纳: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去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吃详写,其他情节与看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作品通过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2.本文表达的中心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总结固趣: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十分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思考本文学习的难点,体会积累语言。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社戏》虽然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作者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探究固趣
一、探究人物
1.理解双喜
在乎桥村的小朋友中,双喜是一个突出描写的人物,从课文有关双喜言行描写中分析一下,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头?
讨论并归纳;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善解人意。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
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如阿发家的),请的是公共的客,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中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因此,偷豆请客算不得偷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2.理解六一公公
从课文有关六一公公言行描写中分析一下,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讨论并归纳;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