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课程的基本问题
教育学原理课程答疑
教育学原理课程答疑一、课程整体介绍教育是一种专业性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具有对待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客观、审慎和科学的态度,需要教师具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和与教育教学目的、对象、手段、技术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需要教师具有高度投入、高度负责的专业精神和对教育价值以及自身工作价值的坚定信念。
《教育学原理》是大学教育学科的一门基础性必修课,它重视教育原理、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致力于中小学校各级各类教师应该具备的共同知识基础的阐明、分析与讨论,主要内容涵盖了教育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方面,从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实践问题、教育改革与发展等不同层面帮助未来教师了解学校教育实践,拓展教育视野,提高分析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反思中小学的教育行为。
二、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一些命题:(1)学校的性质、价值与目的;(2)学校的历史与教育遗产;(3)学校的结构、体系及类型;(4)学校的组织与文化;(5)课程、教学与学习;(6)学生、教师与校长;(7)学校领导、形象管理与关系经营;(8)学校的评价与督导;(9)学校的法律地位和法律问题;(10)学校的环境与设施;(11)学校效能、变革与改进。
三、课程学习方法(1)多读:包括教育类相关报纸期刊、国内外教育名著等;(2)多思:对现实教育领域中发生的变化、身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积极思考合理的解释或解决办法。
(3)多交流: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学院平台上BBS 的功能,把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感到困惑的问题与其它同学分享,在共同探讨中一起进步。
四、课程作业本课程的平时作业是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占总成绩的30%,请大家认真对待。
课程的作业有两种形式:(1)一种是需要完成两次离线作业,其中作业一为10分,作业二为20分。
作业要求手写,并使用“北师大作业封面”作为平时作业的封皮,注意在封皮上详细填写个人信息。
作业详细内容请在“离线作业”中查看。
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 2.课程标准: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 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 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 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近 于高校的教学大纲)
• 如《中国历史文选》的课程标准 文选是一门工具课和基础课,是高等学校历史专业的基础 课。其主要目的任务,在于通过各种体裁、各个历史时期 典型的历史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 史料的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备一定的 文献学、史料学,以及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向 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常识。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 教师和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部明确规定,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于历史要籍具有基本的认 识和阅读能力,为其理解、运用中国史料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方式 P145
本书观点: 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 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结果是什 么,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体验性目标: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情绪 体验应达成的标准。过程领域 表现性目标: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 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制作领以从外部与内部两个 维度来概括: 外部因素即当代社会发展特点对新课程的 影响; 内部因素即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知识经济必将引起整个教育体系全方 位的深刻变革,它必将对基础教育课 程体系产生全面影响。
• 4.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泰勒《课程与 教学的基本原理》 明确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 价结果。 “目标模式”
• (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P139-140
•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论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教育规律的定义。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是什么?(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论语》,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3)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学记》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2)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3)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1861年出版了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
2)1900年“实验教育学”由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德国教育家拉伊1908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4)俄国1939年出版了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5)我国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教育学基础
• (二)现代教育: • (1)现代学校教育(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 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 (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点):(1)全体 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 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 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 (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 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育》、主要思想观点 和贡献: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现代教育 理论的首要代表。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 对。1.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 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2.在 教育目的上,认为教育“于其之外无目的”,学 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3.在 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与其教育基本观 点一致。4.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 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统一、 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 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 (三)、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关系: •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影响 教育目的的确立。②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 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 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 【考点3】良好师生关系及其建立 •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 学相长、心理相容。 • 良好师生关系对教师要求: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 立教师威信;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心声。 •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课堂活动。这是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中 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补充;校外活 动。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内外,而 且要在校外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 增强教育的立体效果。
课程教学的常见问题
课程教学的常见问题
课程教学的常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问题: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可能会过于简化或过于复杂,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或失去兴趣。
2. 教学方法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缺乏创新,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
3. 教学管理问题: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不够严格,导致课堂纪律松散,影响教学效果。
4. 师生互动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不足,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5. 教学评价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优点和潜力,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和学习的动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领域从微观到宏观,从教育内部到外部关系,从基础到高等教育,从正规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到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赫时代教育学基础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包括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就研究角度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还有介于两者,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出现基础、应用、咨询、开发研究);c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随着b,教育学发生快速学科分化,组成部分发展独立学科,同时出现子学科、边缘学科);d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与此同时,实践的发展日益呼唤教育理论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e教育学加强对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2.什么是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
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活动内容结构决定)和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阻碍…的消极…)(3)(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和隐性功能(非预期且具较大隐藏性功能)(4)(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柴野昌山:a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显、隐性正向,显、隐性负向功能;b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对…的负向功能)3.教育有哪些个体功能?每个功能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教育个体功能有:a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b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c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学与教学法的基础问答及解答
教育学与教学法的基础问答及解答1. 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到教育的目的、原则、理论、方法以及教育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教育学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和实践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2. 教学法是什么?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的科学方法论。
教学法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3. 教育学和教学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教育学和教学法是相互关联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教育的理论和原则,而教学法则是教育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教育学提供了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而教学法则帮助实施者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4. 教育学和教学法对教师的重要性是什么?教育学和教学法对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育学提供了教育的原则和理论知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
教学法则提供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5. 如何选择适合的教学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法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方法。
其次,要考虑学科特点和内容的性质,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同时,还要考虑教学资源和环境的条件,选择可行的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
6. 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发展趋势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学和教学法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变革。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个性化教育;更加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教学等。
7. 教育学和教学法的价值在于什么?教育学和教学法的价值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教育学基础-第八章课程
第八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 )。
A.波西瓦尔B.洛克C.斯宾塞D.彼得•麦克费尔参考答案:C专家点评: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2.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迁移性原则B.普遍性原则C.整体性原则D.生理适宜原则参考答案:B专家点评: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参考答案:C专家点评: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二、多项选择题1.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 )。
A.教科书B.活动指导书C.参考书D.讲义E.讲授提纲参考答案:ABCDE专家点评: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2.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 )。
A.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B.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职业观念和初步的择业能力D.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E.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ABCE专家点评: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初中阶段就应达到的目标。
三、填空题1.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体现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的蓝图,对保证学校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答案: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功能专家点评: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教育学原理重点(七)——课程
第七章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 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教学经验;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⑤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贸行的和经验的五类课程;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①大教学小课程论,其代表是苏联和我国教育者;②大课程小教学论,在北美比较普遍;事实上两者大同小异,课程和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看作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 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代表理论是要素主义(巴格莱)和永恒主义(赫钦斯);(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可以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其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其特点一是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二是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二)课程类型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来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安排教学顺序和课时数,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其特点在于:①分科设置;②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安排内容进度;③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其优点在于:①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②知识的完整性;③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在于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压抑了儿童的主动性;(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就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其基本特点: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②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③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其缺点在于:学生的知识获得不系统,基本技能训练比较缺乏;(3)两者的对比①在目的方面:前者重视的是传授人类长期实践积累下的知识经验的精华,而后者重视的是通过学习者的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教育性经验;②在编制方面:前者重视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后者重视的是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③在教学方式方面: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后者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④在评价方面:前者重视终结性评价,后者重视过程性评价;2.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①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②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融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坚持知识统一的观点,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某一学科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就可以互相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得到加强,学生更能充分地理解和把握各门学科的要领、原理和方法之间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会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并在学习种形成正迁移,促进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综合课程比较容易切近生活;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定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三)课程编制1. 泰勒原理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即:①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③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可以将泰勒的课程编制过程简化为: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逻辑、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三方面;2.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①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依和主要依据:包括教学科目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③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3. 课程目标(1)概念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在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德智体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2)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学科的逻辑、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需要四方面;(3)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是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教育学准备复习资料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广泛的说,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学校教育,定义一般为: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能够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职责的活动主体)、受教育者(以学为主要职责)、教育内容(是学校基于一定生活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育手段(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等。
)物质手段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法、学法)、教育途径。
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客观存在形式和表现状态)根据教育活动的规范程度,可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依据教育活动的存在形式,可把教育分为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
依据教育活动的范围,可以将教育的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1、培养人划分了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2、培养人确定了教育的存在特性。
3、培养人事教育的主体活动。
教育的本质主要观点: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双重属性说、教育是一种这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或教育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基本规律是: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教育教学理论考试试题(卷)和答案解析
教育教学理论考试试题(卷)和答案解析教育教学理论考试试题与答案一、不定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70分)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为高相关的关系。
(B)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的分配。
(C)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C)4、“一题多解”属于发散思维。
(C)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同步发展。
(A)6、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ABC)7、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A)8、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体现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
(BC)9、新课改强调师生共成长和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CD)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练法、实验法、实作业法。
(CDE)11、新课程强调的学生研究方式主要有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
(BCD)12、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分组教学、现场教学、课堂教学。
(ABCDE)13、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客观性、全面性、指导性、科学性、激励性的原则。
(ABCDE)14、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际作业。
(ABCD)1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说明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ABCDE)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性,但却被判为零分。
另一个问题是“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了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
”老师惊讶地问:“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
”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现实的回答。
但老师仍然认为它是错误的。
分析:①类似上述情况的出现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只考虑标准答案,缺乏自主性。
幼儿园课程基本问题
05 幼儿园课程案例分析
案例一:幼儿园音乐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总结词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音乐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能够培养幼 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实施音乐课程
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幼儿的参与和体验,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其 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幼儿综合素质
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活动,提高 幼儿的综合素质,培养幼儿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家庭与学校合作
幼儿园课程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02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增强适应能力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幼儿在身体、 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 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确定音乐课程目标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具体 的音乐课程目标,如培养音乐兴趣、提高 音乐感受力等。
设计音乐活动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丰富的音乐活动,如 歌唱、舞蹈、乐器演奏等,让幼儿在实践 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选择适合的音乐素材
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的音乐作品,包括儿歌 、古典音乐等,注重音乐的多样性和趣味 性。
结
改进,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 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词
通过观察幼儿在语言课程 中的表现,如讲故事、朗 诵诗歌等,对幼儿的语言
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制定 评价 标准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 改进措施,如加强词汇训练 、增加阅读材料等,以提高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进行 课程 评价
根据幼儿园语言课程的 目标和要求,制定具体 的评价标准,如语言表 达清晰度、词汇量等。
李帅军《教育学》1~6章节简答题
教育学简答题一第一章教育的含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施加影响,促进人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无教育者活动无法展开,学习者得不到有效指导。
无学习者,活动失去主体和存在依据。
无教育影响失去活动的意义。
原始状态的教育共同性教育存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教育内容取决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教育手段和方法简单教育权利平等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学方法也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文艺复兴教育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教育内容的古典主义教育导向上的世俗性教育对象和目的的贵族性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阶段教育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理论研究服务与教育实践关注现代教育的整体变革教育研究的学科分化与综合加深加强教育学的语言理论研究学习教育学的意义领会教育学征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的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帮助总结经验,从教育教学中研究培植教育理想,养成教育情怀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知识提供理论指导学习教育学的方法关注教育现实,做一个会观察的人反思日常教育经验,做一个会思考的人体验教育智慧,做一个具有教育思维的人在研究中学习,做一个敢于实践的人第二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其提供的物质条件。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需求。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制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诸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文化水平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文化的传递、传播和变迁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社会文化内容对教育内容的影响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本身的历史继承性(需要依靠教育这个手段进行)学校教育的功能(传递功能和发展功能)高等学校的任务(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三大基本任务)教育会生产劳动力的三层含义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教育能够使劳动力“改变形态”,即教育可以改变生产劳动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比例关系教育能够将“简单的”、“低级的”劳动力加工成“专门的”、“发达的”劳动力。
教育学》课程标准
教育学》课程标准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念,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同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知识。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念,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等基本问题。
具体包括教育学的定义、性质、功能和分类,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文化、教育与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为今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知识。
同时,教师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将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表现,综合考虑这些评价方式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同时,教师还将注重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该门课程的设计是基于“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师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中的“培养学生从事教学能力为核心”工作项目。
总体设计思路包括三个方面: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协调。
教学形式采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实等工学结合实践形式,教学效果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该门课程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4学时。
教育学
二、论述题1.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其基本问题之一首先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这一本体功能的实现进而实现其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因此,教育学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教育培养人必须依据人性和人的本质,必须研究人本身。
(2)教育要培养人,为什么能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还必须依据教育本身回答。
教育学必须研究教育本身。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1)从社会着眼并从社会出发研究其与教育的关系,以适应社会需要。
(2从教育本身着眼并根据教育自身特点研究其与社会的关系。
2.论述教育学对教师的价值?答:答案不全,请同学们看P12页答案,可自行综合。
在教育学课程中,通过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目的等教育学知识的学习,可全面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修养,从而促进教师对自身所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教育思想的理性思考。
3:教育是如何受到社会制约的?答:(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制约 2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制约 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制约(二)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 2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政治制度制约教育领导权 4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质(三)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发展制约教育目的 2生产力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3生产力发展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发展制约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5生产力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4:论述何谓教育现代化?教师个人如何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答:教师素质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教师素质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二就,因此要从实际出发,体现达标化、专业化和高质化的有机统一。
如何实现:1教师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即处在现代教育总体时代背景中的教师,应具有符合时代需要和历史发展潮流的科学教育观,如全面质量观和评价观、学生主体观、和谐发展观、整体优化观、终身教育观等。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有A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有A(一)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教育学的理论是反思教育的实践而来的,又为实践提供新的教育知识,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
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
但在现实世界中,几乎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实践的脱离现象,其导致的结果将是理论的空洞,实践的迷茫。
克服这一现象的策略有:1、充分认识任何教育实践都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不存在不受教育理论制约的教育实践;2、坚信任何真正的教育学研究都应以教育问题的确定、分析、解释或者解决为目的,不应是抽象的、空洞的和无味的概念思辩和事实分析;3、明了教育学研究之所以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是因为它是反思教育实践的知识基础,并为之提供新的教育知识,作为转变观念、创新制度和经验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尊重教育学研究成果。
(二)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人类教育思想具有多起源和多线索的特征,不同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教育文化传统。
近代以来,一些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国家的教育知识占据了世界教育知识的核心地位,将自身合法化、普遍化,使其他国家或民族传统的教育知识处于依附状态或被压抑状态。
为了克服这种学科依附状态,适应本国本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先后提出“教育学本土化”的要求。
我国则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问题,提出以“洋为中用”的原则来致力于教育学的本土化,以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交往的日益频繁,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争论又凸显出来。
邓小平提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3年《中国教育发展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勇于创新,敢于实验,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这些都为我们解决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指明了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更广阔的现实空间。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课程综合化的实现
(1)设置新的综合性学科 (2)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倡导在学科教学中体现综合性学习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美国课程论专家塔巴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 我国也有学者主张:“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 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方面的要求, 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 其进程和安排”。
这种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 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它把课程看作是 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 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前者, 其缺陷也是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为什么新课改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1.课程价值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这不仅仅是名称的简单变化,而是蕴含着 一种教育观念上的变革。】Fra bibliotek三、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课本、教材。它是指依据 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系统 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赞成者认为,毛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说明他有很强的课程意识,他不拘泥于“学科本 位”,并且灵活运用了课程资源,值得鼓励和肯定。 反对者则认为,“数学课”不上“数学”,却去 “赏雪”、“作文”,去“科学探究”,他的做法 偏离了应有的数学教学任务,是不合适的,不值得 肯定和鼓励。如果老师都这样上课的话,那学校的 正常教学秩序岂不是乱套了!所以,毛老师的课改
五、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 材、环境四因素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 “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 的整合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一般应该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基础性和开放性。
表1: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及其比例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 使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 地开展教学工作。
具体包括以下内涵:(1)是按门类制定的; (2)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3)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4)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 (5)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强调一门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的相对完整 性。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 的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 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其主导价 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 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 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缺点:
(1)不重视学科间相互联系,造成或加深了学 科的分离,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2)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 忽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3)更多地关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 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高级思 维能力的发展。
2.经验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
第二节 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 有:课程计划,课程 标准,教材,教材辅 助资料及其它资源。 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 育中,课程的主要表 现形式是教材。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 它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 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 整体规划等。
缺点:
虽然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发挥和个性的发展,但 过分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 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使学生只能 学到一些片段、零碎的知识。
问题思考:
1、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是一回事吗? 2、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
从课程定义的整个发展变化历程来看,关于 “课程是什么”的理解,我们发现课程概念 的内涵与外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 需要不断地重建“课程”的概念以及更新课 程价值观念。
但正如一个学者所言:“课程领域已经发生 的变化,还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人们心目中 久已形成的‘课程’概念”。因此,教师需 要在观念层面上对课程本质的认识发生根本 性转变,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课程实践。
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这种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 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它的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放置于课程的中 心位置,消解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 对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了个人,提升了 学生的主体价值。但它忽略了系统知识(或间接 经验)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中 很难实行。
课程的基本问题
一 课程的概念内涵 二 课程的表现形式 三 课程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内涵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唐朝孔颖达:“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 乃得依法制也。”(《五经正义》)
宋朝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朱子全 书·论学》)
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 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 (课程)一词 ,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 织”,“学习的进程”或“学程”。
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 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 顺序,教学时数和界限。
优点:
(1)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 完整性;
(2)强调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价值,满足不同 学生的不同需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3)重视教师的“转化”作用。
三、现代课程的理论流派(自学)
1.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巴格莱) 2.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3.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罗杰斯) 4.存在主义课程理论(奈勒) 5.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多尔)
问题:用表格的形式来分析上述五种课程理论流 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和简要评价。
总的来说,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依 据的基本材料。
问题思考:
你是如何理解“从‘教教材’向‘用教 材教’转变”这一观点的?
案例3:《萤火虫》的教学片段
一个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语文课文《萤火虫》时有这样 一个片段:老师问学生,萤火虫燃烧了自己,怎么啦?有 的孩子回答说,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就死了;也有的孩子 说,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没有怎么,这只是一种生理现 象;还有一部分孩子有一些其他的理解。这时,老师无法 对这些理解给予肯定,因为书上不是这样说的,书上的正 确答案是,萤火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人间。所以,老师 不但不能理直气壮地肯定孩子的理解,相反还得不断运用 教学技巧和教学机智,想办法如何一步步地“启发”孩子 得出“正确”的认识,于是让同学们再想一想,再看一看。 看什么呢?当然是看书上,看课文。最后,孩子们终于在 老师的不断引导下,“看”出了一个“共同”的认识—— 萤火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人间!
●五种课程层次的关系
(专家)理想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正式的课程
(教师)领悟的课程 (教师)运作的课程 (学生)经验的课程
问题延伸:
1.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对课程 实践具有什么价值?
2.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理解 “课程”与“教师”之间的内在关系?
案例2:这节数学课应该怎么上?
下雪了,本来要上数学课的毛浩志老师将兴奋的 学生带到操场上赏雪,因为刚接受过新课程培训的 他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写作良机。学生在赏雪的过 程中还发现雪花有很多形状,但大都呈六角形。最 后,毛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一是写一篇 关于雪的作文,体裁不限;二是画出雪花的形状, 并分组探究雪花为什么总是六角形的科学道理。就 这样,毛老师把本来的数学课上成了“赏雪作文 课”、“科学探究课”。毛浩志老师的做法,在学 校老师中间引起了不同的反响,有赞成的,也有反 对的。
与分科课程相比,综合课程可能具有的 优势:
(1)综合课程超越了分科课程的学科门类界限,为 课程提供了更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2)综合课程可以给学生提供考察世界的整体性观 念,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3)综合课程提供了多学科的方法和视野,有利于 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时又称为“活动课程”。 它是相对于 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 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 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 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 锻炼能力。
优点:
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 心理组织,重视在活动中进行教学,把教学从 “教”的外在重心转移到“学”的内在重心上 来,促进了儿童的积极学习。
四、美国学者古德莱德( J. Goodlad )的 课程层次观点
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 正式的课程(formal curriculum) 领悟的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 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 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还是应该围绕数学来展开。
思考与讨论:你对该案例中毛老师的行为 是如何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