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合集下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青釉龙柄鸡头壶(南朝)
第五十九页
南朝 越窑青釉莲瓣纹鸡首壶
第六十页
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
第六十一页
第六十二页
青釉双龙柄鸡首壶
泰州博物馆
青瓷莲花尊
C.莲花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艺术性的造型,设 计别致,意匠新颖。
尊体以腹为中心,下部 塑饰向上的莲花瓣,上部塑 饰向下的莲花瓣。又名仰复 莲花瓷尊。
第六十三页
黄釉贴花莲瓣纹尊(北齐) 高20厘米,口径11厘米,山 西省寿阳县出土,山西省博物 馆藏
第四十一页
东晋婺窑双复系盘口壶
第四十二页
婺州窑瓷器装饰简朴,均为刻划花纹,风格文雅大方。产品造型上与 越窑类似,但婺州窑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如三国时的人形互联,三圆柱形 足水盂,西晋时雕贻龙纹盘口瓶等。瓷器特征: (1)三国时期的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西晋以后,一部 分产品改用含铁量较高的红色粘土作坯,胎色泛红。 (2)三国时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釉层厚薄不匀,
虎头罐、扁壶、圈足唾盂、三足盘、平底盘、长方形多格盘、镂 孔香熏、熊形或兔形水注;
冥器,有谷仓罐、羊形器、神兽尊、熊形尊、灶、犀牛形镇 墓兽、鸡笼、狗舍、猪圈、男女俑、部族家丁形象等瓷塑。
第五十页
西晋对比汉、三国
西晋青瓷的胎质比汉、三国制品细腻,体薄精巧,颜色浅灰。
装饰方法流行在器物上印出一条不宽的装饰带,内印、刻 细小斜方格纹、菱形纹、联珠纹,或粘贴范印的铺首;在器物 上捏塑鸡、羊、虎、龙(多在器物的柄上);在香熏等器物上有 楼孔装饰。
第三十六页
第三十七页
②浙江窑系分布:越窑(曹娥江地区)、瓯窑(东部瓯江地区)、 婺窑(衢地区)、德清窑(北部东苕溪地区 黑瓷产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一烧成温度丌同二物理特性丌同三使用原料丌同陶瓷工艺魏晋南北朝陶瓷工艺在六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已经进入瓷器时代瓷器的优点坚固耐用干净不怕酸碱盛食不变味易于洗涤大大提高了实用价值而且它细腻光滑半透明具有与高雅的玉石的色泽和温润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陶瓷工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最早的瓷器
魏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邺城是规整的有中轴线的封闭型都城,体 现了古中国人的皇权思想,为唐都长安城 的规划提供了典范。
瓷虎子
4/20/2016
魏晋南北朝陶瓷工艺
在六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已经进入瓷器时代
瓷器的优点
坚固,耐用,干净,不怕酸碱,盛食不变
味,易于洗涤,大大提高了实用价值
而且它细腻光滑,半透明,具有与高雅的玉石的色
泽和温润,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陶瓷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 期
最早的瓷器?
盘口壶
青瓷
青瓷的主要品种 1.盘口壶:鼓腹,细颈,口呈盘形。
装饰纹样:树纹,狮纹,菱花纹,忍冬菱纹, 兽纹,鸟兽树木纹,双兽对鸟纹,几何纹,条 带连珠纹等。
4/பைடு நூலகம்0/2016
4/20/2016
染织服装
4/20/2016
染织服装
4/20/2016
染织服装
服装造型上追求宽衣博带
建筑艺术
邺城 (河北临漳县)
以邺城为代表的新的都城布局对后世影响 很大。
盘口壶
瓷熏炉 瓷虎子
2.鸡头壶: 是一种有时代特点的代表器形
4/20/2016
陶瓷工艺
盘口壶
3.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 瓷虎子
陶瓷工艺
盘口壶 青瓷神兽尊
4.虎子: 一种溺器,多做成兽形,南方比较流行

魏晋南北工艺美术

魏晋南北工艺美术

瓷熏炉 瓷虎子
陶瓷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 期
盘口壶 青瓷神兽尊
中国俑由陶塑向瓷塑过渡,也从西 晋开始,西晋青瓷俑无论人物造型、 服饰还是各种用品,都是那个时代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真实写照,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制瓷工艺正在走向 成熟。
主要代表作:西晋的青瓷神兽尊、 青瓷虎子。
瓷虎子
陶瓷工艺
盘口壶 青瓷神兽 青瓷神兽尊
瓷虎子
染织服装
魏晋名士的服饰风采
面料主张不应过分豪华,强调平淡天然之美,多以暗纹为主, 颇具文人隐逸的生活气息。肤色搭配雅致、独特,不仅表现 出名士们对自己高度的自信,更让我们感受到玄学影响下的 人们对色彩的把握与认识。
盘口壶 青瓷神兽尊
当时名士们的主要服装有衫、裤褶、帻巾,无论哪种都是以 夸大飘逸为特点。其中,衫是魏晋名士阶层最具特点的服装, 整体造型宽松飘逸,出现了与秦汉不同的变化,无袖端,宽 袖散口,一般制成对襟,两襟间用攀带链接,背面由两个衣 片缝成,中缝由上至下大多用素纱、素绢、棉布、麻布等朴 素的衣料缝制,用黑色绢布沿边,长度及脚踝。用一根尝尝 的黑色袋子束在腰间,带长略比衣长短。衣身、袖口皆宽大 飘逸、袒露胸怀,彰显简朴,清丽脱俗。 这种便服充分保留了中国古代“上衣下裳”的样式,既简单 又风雅。无论是在色彩、面料还是在服装形制上都对后代文 人士大夫阶层的衣着产生了巨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社会状况 1.社会动荡 2.玄学兴起 3.佛教繁盛
4.中外文化、南北文化交流
自东汉灭亡到隋统一的数百年间,社会风 雨飘摇、战乱频繁,人生的苦旅迫使人们 寻找精神避难所,于是佛教便在中国的广 大地域内获得滋生,宗教艺术也应运而生。
魏晋南北朝工艺 1.文化交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 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影响。 2.佛教在这个时候广泛流传,对建筑器皿,服饰 等产生的影响。宗教艺术得到发展,影响和带动 整个社会的工艺水平。 3.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 工艺美术大多反映神秘的神鬼世界,而这个时期, 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在工艺美术 中展现人类世界的清新可爱。 4.秀骨清相:魏晋风度下的广义综合。

工艺美术史 4 魏晋南北朝

工艺美术史 4 魏晋南北朝
具有鲜卑族的造型
18
女陶俑 南朝
女陶俑眉目娟秀,削肩细腰,头梳 高髻,身穿束腰微露足尖的长裙。 面带微笑,拱手而立,体态端庄, 看上去给人以温柔和顺的感觉。
供养人立像
19
陶质镇墓兽 北朝 该兽为人面兽身,是早期镇
墓兽的较完整形态
陶质骆驼佣 北朝
20
第三节 染织及服装工艺
一、染织工艺
魏晋南北朝的染织工艺,继汉代之后,仍以丝织工艺的 成就最突出,刺绣技艺有所提高,绣像出现。
铜镜铸作纤巧,图案工整, 装饰纹样多用浮雕手法。铜 镜以圆形为多,镜钮矮扁, 顶部尽平,纹饰主要沿用汉 镜的风格。
南北朝 龙虎镜
龙虎镜是魏晋较典型的铜镜之 一,龙虎对列,龙常为一角四 足粗身细尾,与虎形相称
32
晋 四叶八凤镜
三国 鎏金神兽镜
33
铜铸佛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品种,在制铜工艺 上是个突出的转变。
1、丝织
魏晋时期的丝织工艺,以四川生产的“蜀锦”最著名。 锦有禽兽纹,几何纹,联珠纹,菱花纹,忍冬纹等。
织锦除主要供国内统治阶级享用外,还是对外交流的 重要物品,其纹饰图案呈多元化的风格,能体现出中外 文化的交流。
21
对鸡对羊灯树纹锦
锦面上的灯树,是受西方生命树的
影响,鸡、羊则又与“吉祥”谐音,
“胡王”联珠纹锦
13
东晋晚期开始成功烧制的黑瓷以及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 的白瓷,也是这一时期制瓷工艺的新成就。
2、黑瓷
黑瓷以东晋德清窑烧造的最著名。胎色 浅褐或紫红,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器 型多样,有盒、壶、罐等。
黑瓷鸡头壶 东晋 器形完整,风格古朴,釉色莹润匀净,
此壶是德清窑黑瓷的代表作
黑瓷唾壶 东晋 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 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 及底。此壶亦属德清窑制品

中国工艺美术史—6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工艺美术史—6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陶瓷工艺 第三节 画像砖 第四节 染织工艺 第四节 金属工艺 第四节 漆器工艺
概述
汉代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时代,社会经 济、文化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我们把这一时期简称为六朝。 1、这一时期工艺美术中最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的完成,它替代了铜器而制作出 各种生活器皿。
龙虎镜
兽形生肖镜
新疆克孜尔石窟
克孜zī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现有洞窟236个,其中有70余窟壁画保存完 好。石窟壁画内容以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壁画风格具有鲜 明的西域特色。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 窟麦积山位于甘肃 省天水市东南约35 公里处 。山峰的西 南面为悬崖峭壁, 石窟就开凿在峭壁 上,有的距山基二 三十米,有的达七 八十米。在如此陡 峻的悬崖上开凿成 百上千的洞窟和佛 像,在我国的石窟 中是罕见的。
金属工艺
1、在金属工艺中,一般日用器皿都被青瓷所代替,唯有铜镜尚有特色。 2、浙江绍兴的铜镜,多采用浮雕的手法,表现立体的效果,题材多为人神车马、神 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
漆器工艺
1、由于战争混乱,这一时期的漆器已不如汉代那样发达。同时,由于 陶瓷生产发展 很快,许多生活用品都可以用陶瓷代替,因此漆器的生产就相对减少。但漆器制作 技术方面仍是向前发展的。 2、漆器工艺:夹纻造像、斑漆、绿沉漆。
莲花和忍冬: 莲花和忍冬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的花草纹样。从商周到 六朝以前是以动 物纹为题材的装饰阶段,唐代以后则是以植物纹为题材的装饰阶段,而六朝时期则 是一个重要的过度时期。 这也反映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之 在发展和变化, 人们的审美逐渐摆脱宗教和神话思想的束缚,、以自然花草为欣赏对象,获得了思 想上的解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史》笔记及真题详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史》笔记及真题详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艺美术——《中国⼯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一、概说1.背景(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个⻓期混战的时代,社会经济、⽂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2)这⼀时期是⼀个社会⼤动荡的时期,各⺠族⼈⺠四处迁徙,增加了相互交融的机会,促进了⼿⼯技艺的发展。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战争频繁,⼤量⼈⼝和⼯业技术⼒量不断向南转移,促进了南⽅的开拓和发展,改变了⻓期以北⽅为⼯艺美术⽣产中⼼的局⾯,⼯艺美术⽣产的重点,开始从北⽅转向南⽅。

2.⼯艺发展的表现(1)⼿⼯业⼯⼈已具有⼀定程度的独⽴和⾃由。

促进了⼯艺品种的发展。

(2)北⽅战争频繁,促进了南⽅的开拓和发展,⼯艺美术⽣产的重点从北⽅转向南⽅。

(3)佛教的流⾏,促进和扩⼤了国内外的交往。

(4)印度僧⼈和⻄域⼯匠为⼯艺⽂化带来了新的成分。

我国吸收并加以消化,创造出了新的⻛格。

二、陶瓷工艺⼈们在陶器制作的⻓期⽣产实践中,致⼒于胎料的精选,窑的改进和⽕度的掌握,把陶器制作得更精致,质地更坚硬细密,以提⾼实⽤性能和外观的纯洁度,因⽽产⽣了瓷器。

1.⻘瓷(1)陶和瓷的区别:①原料不同,陶器⽤黏⼟;瓷器⽤瓷⼟。

②烧窑⽕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800℃左右;瓷器较⾼,12000℃左右。

③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敲击有⾦属声。

(2)产地及其系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产地,主要是以浙江地区为中⼼。

浙江地区的瓷窑,⼤体上可以分为四个系统。

①曹娥江地区的越窑。

品种繁多,制作精美,是六朝⻘瓷中的翘秀。

②东部瓯江地区的瓯窑。

瓯窑制品的含铁量较越窑低,胎⾊较⽩⽽釉呈淡⻘⾊。

③⻄部⾦、衢地区的婺窑。

婺窑制品含铁量较⾼,故胎⾊泛红,为了取得较好的⾊彩效果,运⽤了化妆⼟。

④北部东苕溪地区的德清窑。

烧制⻘瓷、⿊瓷。

(3)⻘瓷的造型①盘⼝壶。

⿎腹,细颈,⼝呈盘形,因此得名(如图6-1所示)。

②鸡头壶。

是具有时代特⾊的⼀种壶式。

它在盘⼝壶的基础上,肩的⼀⾯加饰⼀个鸡头,另⼀⾯安置把⼿,上接盘⼝(如图6-2所示)。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史

5.山水画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行程,而且越来越明显地肩负起 重要的精神使命,逐步具备了充当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形象表征 的精神品格。 6.花鸟画也受到称赏而在不断萌发之中,并逐步成为独立的审 美对象和绘画科目。 7.佛教题材在绘画中占有突出的位臵,许多著名画家正是在佛 教绘画中创立了成熟的风格得到公众的赞赏。 8.佛教雕塑以前所未有的宏大规模、气势和精湛的技巧而形成 一个新的雕塑艺术高峰。 9.书法艺术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产生了典范性的作品,成为以 后历代师法、尊祟的对象。 “ 10.对于绘画的深入研究,导致出现厂专门件的绘画理论著 作.表达了人们对绘画艺术的日益丰富、细微的认识. 11.陶瓷工艺美术中的青釉瓷器以其艺术上的成熟、完美而在陶 瓷史上开创了全新的发展前景,成为唐宋青瓷的先驱。

对书俑 湖南长沙出土 西晋

石麒麟 梁武帝陵前
南朝
第四节 书法
各种书法交相发展,隶书逐渐衰落,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 发展成今草,行书达到完美的境界,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已完 全成为自觉。 一、三国、西晋书法 隶书仍是官方通行书体,当时碑碣大多使用隶书。西晋禁止立碑, 墓志兴起。楷书取代隶书成为必然。 西晋:陆机《平复帖》 魏: 钟繇 二、东晋书法 东晋是行书、草书成熟期。隶书衰落,楷书兴起,章草向今草转 化。今草经王氏父子逐渐定型,达到成熟。行书经王氏父子的革 新,成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书法家:王羲之 王献之 王珣 三、南北朝书法 此时期的碑刻是现存楷书的宝库 南朝碑刻: 龙颜碑、瘞鹤铭 北朝碑刻:比南朝更为丰富多彩 南朝书法家
仪仗图河北磁县湾漳墓
仪卫出行图 北齐 山西太原娄叡墓
运用铁线勾勒,人物力求体态、身段合理,比例适度,面部有神 韵。广泛运用色彩晕染、明暗映村和远近对比的手法,增加人们 形象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整个画风已脱离了汉画 单调、比例失调的情况 ,出现了以形写神的 美学风范。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石雕工艺制品大量表现为石窟雕刻的 石佛,以及陵墓前的各种石兽、石柱 等
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岗、河南 龙门、河北响堂山、南京栖霞山等。 这些石的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规 模宏大,这是集体创造的艺术结品,
也是古代雕刻史上的明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佛特征是:顶有肉髻, 花冠珠饰,袒胸、露臂、足、细腰歪身,佩珠挂 璧,立像少而坐像多。石兽多为天禄、辟邪。天 禄有角,立于墓前右方;辟邪有翼而垂舌,立于 墓前左方。石柱以南京肖景墓前的为代表。身有 校,宛如希腊殿柱。柱顶有莲瓣,上立辟邪。
画像砖
1.邓县画像砖
该墓是一座前有甬道的单室券顶砖墓,全长 9.8米。墓室及甬道均用带莲花等纹饰的花纹 砖砌成,并嵌砌模印加彩的画像砖,地面也用莲花图案小砖平铺。
2.南京“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 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 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石窟边缘常雕饰卷草花纹, 这是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卷草纹 的枝干成二方连续的卷曲状,主要由叶子 组成,叶子的变化和组织丰富多样,响堂 山石窟的浮雕卷草图案是其代表。这种卷 草花纹还应用在佛光、石碑边侧,并大量 应用在敦煌的藻井图案中
感谢观看
肆 漆器工艺
夹贮
概述: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 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漆 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 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 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 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 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纹样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纹样
) 云气纹·动物纹·植物文·文字纹
三国两晋南朝北时期(220年—589年) 忍冬纹、狮子纹、莲花纹、树纹、八
宝纹、飞天纹、鹿纹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
升时期,装饰纹样的图题材内容 比春秋战国时期更加丰富,装饰 包括劳动场景、贵族生活、乐舞 杂技、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自 然天象等许多方面。反映了当时 人们对从天界到世俗的关注。装 饰形式从写实到写意抽象发展, 注重气势的描绘。
万 岁 文 字 瓦 当
千 秋 万 岁 文 字


钱 币 上 的 文 字 纹
秦汉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工艺制 作技术明显提高,装饰图案因织 机的改进而更为丰富和多边,锦 的织造一般已用四、五套色织成。 漆器了除继承传统的彩绘、针刻、 浮雕、铜扣和银扣等工艺外,还 新创了“金扣器”与镶嵌工艺, 图案细如游丝,表现高超的技艺。 特别是漆器和丝绸上的云气纹, 形象多样而生动,布局紧密而均 匀,飞扬的气势体现了汉代图案 特有的韵味和风格。
神佛纹
龙凤纹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 描凤和龙虽然都是祥瑞之 物,但二者的形象和内涵 却截然不同。龙给人威严 而神秘,不可亲近,只可 敬畏。凤象征着和美、安 宁和幸福,乃至爱情,让 人感到温馨、亲近、安全。 凤纹在青铜器上的流行, 是青铜器开始具有一些人 性的色彩,世俗的愿望开 始占据着宗教巫术的地盘。
汉代石刻构图中, 把上下左右和对角 线,结合构成一个 有多方位的空间
汉代 南京砖画
竹林七贤
中国魏晋时期七位 名士(嵇康、阮籍、 山涛、向秀、刘伶、 王戎及阮咸)的合 称。
邓县画像 砖
孝子故事
孝子图
古代纹饰在现代的应用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和战乱的时代, 这时的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断是这时的社会 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代与工艺美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民族交融、广泛的国际来往,令工艺美术发展艰难,但内涵丰富,面貌多样。

西北少数民族相继内迁,带有游牧民族特点的各类禽兽形象被反复表现、贵金属工艺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往来频繁。

大批西域人士和高档工艺品西方的金银器、玉石器、玻璃器源源进入。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玄学盛行。

佛教文明对工艺美术影响较深刻,如莲花成为重要装饰。

织绣著名丝绸产区:中原、长江中下游地区、蜀地、新疆。

刺绣(主要采用辫绣的技法)丝绸图案丝绸图案的遗风延续到两晋,吉祥文字的出现和云纹,只是云纹的图案较规则,风云流动的图案气象不见了。

魏晋南北朝丝绸以至工艺美术装饰的重要变化是联珠纹的出现,植物题材的增多和纹样的写实。

联珠纹由一个个小圆珠组成,圆珠排成条带或围成一个圈,用以包围主题纹样,成为联珠圈,这是联珠纹的典型。

6世纪中叶到7世纪80年代是中国最重要的装饰题材。

联珠纹流行的年代中西交流频繁,中国的联珠纹应当传自萨珊波斯,此时期主纹往往“洋”面扑风。

丝绸的植物装饰中最重要的是花卉,南北朝后期莲花纹地位重要,可以是联珠纹的辅助纹饰,可以同鸟兽结合,更可以作为唯一的花纹出现于锦面上。

南北朝前期,纹样的写实化倾向已经显现。

棉麻织物中国早期的植棉纺织业局促在西南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

叠指棉织物新疆的棉织物出现在东汉,白叠指草本的棉织物。

若讲数量南北朝最多的织物是麻布,麻布依然是百姓服用的主要面料。

陶瓷青瓷仍然是烧造的主流,无论南方,北方都是主要的瓷器品种,传统的黑瓷也出现在生产中。

最有意义的是白瓷的制造。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始终是瓷器的主要产地。

瓯窑位于浙江南部的温州一带以青瓷著称,瓷釉为淡青色(青黄色)婺州窑位于浙江东部以青瓷为主有少量的酱色釉和黑釉胎色影响釉色,往往施化妆土。

德清窑在浙江北部以烧造黑瓷为主。

越窑位于浙江东北部产品胎体坚细,釉层均匀,透明度高,硬度大而且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 南北朝的裤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 为时尚,但穿大口裤行动不方便,故用三 尺长的锦带将裤管绑住,称为缚裤。
• 到晋朝裤褶就成了天子和百官都可以穿的 常服,在后魏,朝服都穿裤褶,此时,汉 族上层社会男女也都穿裤褶。南朝的裤褶, 衣袖和裤管都更宽大,即广袖褶衣、大口 裤,这种形式,又反过来影响了北方的服 装款式。
瓷釉莲花尊
第二节
漆器工艺、金属工艺、染织工艺、 家具工艺、建筑工艺、石雕工艺
• 一、漆器工艺、金属工艺
•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承袭了汉代传统的基础上,漆
器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工艺装饰手法也更加细致深。髹 漆工艺和金属工艺的制作技术有所改进、重心有所转移。 脱胎像的兴起,绿沉色漆的出现,金玉镶嵌漆器的发展, 是这个时期髹漆工艺的新贡献。六朝盛行佛教,教徒们 为了宣传教义,扩大宗教影响,开始利用夹苎工艺塑造 佛像。这一时期,漆器纹饰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增加, 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草虫入画,舞蹈、音乐、宴会、 狩猎以及人物叙事等叙事性内容,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漆 器上。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显 得十分稀少,这与葬俗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
•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他 们素以游牧、狩猎为生,因此其服式要便 于骑马奔跑并利于弯弓搭箭,以致使得其 服饰之便利形成一大特点。
• 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即为 这种短衣长裤形式。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 裤褶与裲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对汉 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第一节 陶瓷工艺
• 1、概述
• 2、陶与瓷的区别:1)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又叫高岭土);2)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约800度左右,瓷器约1200度左右;3)物理性质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渗水,敲击

工艺美术史

工艺美术史

二、金银器
第五节、漆器工艺
• 三国两晋南北朝漆器从产量和生产规模 来看,已不如汉代发达。但在制作技术 方面仍然向前发展。 一、夹纻 二、斑漆 三、绿沉漆
第六节、其他工艺
• • • 1、石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雕工艺成为宗教美 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成就。 汉代石刻多为平面的“影绘式”,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除了浮雕外,多用立体圆雕。
五、南朝时期的染织工艺
• 南朝官营染织业 • 南朝时,江南地区的染织工艺已经普遍发展 起来,丝织最著名的除蜀锦外,荆州和扬州 也是产量最大的地区。
六、北朝时期的染织工艺
• 北朝官营染织业 • 十六国时期后赵的丝织生产已经非常可观。 • 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遗物看北 朝的丝织
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丝织纹样的
• (1)越窑系统:位于曹娥江地区,有上虞、 萧山、余姚、绍兴等地,古称会稽窑。 • (2)瓯窑系统:永嘉、温州一带。 • (3)婺窑系统: • (4)德清窑系统: • 此外,江苏宜兴、江西丰城、四川成都、 福建福州、广东广州也都有青瓷窑址。
• 2、墓葬中出土瓷器(主要在北方) • 3、南北方青瓷在造型、胎质、釉色等方 面的区别 • 4、青瓷造型:日益丰富,造型多样,反 映出瓷器开始取代铜器和漆器的地位。 • (1)盘口壶: • (2)鸡首壶:
第二节、陶瓷工艺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工艺美术 进入了瓷器时代 2. 陶与瓷的区别
一、青瓷
• 1、窑址分布(主要在南方)
• 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的产地主要以浙江地区 为中心,浙江上虞、永嘉、萧山、余姚、绍 兴、临海、丽水、吴兴、德清等地均发现三 国两晋南北朝窑址。 • 浙江地区的瓷窑大体分为四个系统:
•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造型,器皿多平底, 罐壶多有系耳,晚期多流行桥耳。总的 来说,器形是由浑圆逐渐向修长发展。

工艺美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工艺美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1.瓷器
青瓷 黑瓷 白瓷

青瓷羊 三国
青瓷羊(局部)
东晋
青釉堆塑谷仓 三国
双系盘口壶 晋
青瓷莲花尊 南朝
青瓷莲花尊 南朝梁
青瓷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
青瓷兽形尊 西晋
青釉褐斑四系壶 东晋
狮形烛台 西晋
卧狮形烛台 西晋
青瓷双系鸡首壶 晋
青釉褐斑羊头壶 六朝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西晋
二.陶瓷工艺
陶器:用普通粘土作原料,成型后经8001000℃高温烧成的器皿。坯体不透明,有 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 分为细陶和粗陶,多数不施釉或施低温釉。 瓷器:以瓷土或瓷石为原料,在12001300℃高温下烧结,质地坚硬致密,基本 不吸水,叩之清脆,有金石之声,胎呈白 色,透光性好,表面施有高温下烧成的玻 璃质釉,胎釉结合紧密。
龙门石窟
宾阳洞
“竹林七贤”画像砖 南朝
竹林七贤

魏末晋初,文坛中的代表人物阮 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五戎、 刘伶七人,在腐败黑暗的现实面前, 不仅理想破灭,自身安全也无保障。 每当苦闷之时,就相约畅饮,然后带 上琴、棋、书、画和食物,躲进山后 竹林,抚琴吟诗,借酒浇愁,暂时忘 却人间烦恼,人称“竹林七贤”。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一.概况

三国、两晋、南北朝,前后近四百年间, 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战乱的一个时代。三 国、两晋、南北朝在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史 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期,起着承上启 下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新的时 代特征,影响着工艺美术的面貌和发展,主 要体现在: 1.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 2.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 3.工艺美术装饰纹样的变化

中国工艺美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中国工艺美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漆器发展主流
• 这时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为了适应佛教的流行, 便于佛教徒们将佛像装在车上游行,以扩大宗教宣 传效果,开始应用漆器的夹工艺制造这种“行 像”。 • 它具有比泥塑坚固,比铜铸佛像轻便的优点,因 此十分流行。 • 相传第1个夹佛像,出于东晋著名雕塑家 戴逵之手。 北魏杨之撰的《洛阳伽蓝记》一书中,就记载了 许多有关制造夹佛像的事情。
• 马头鹿角金冠饰、牛头鹿角金冠饰 南北朝 • 此种冠饰是鲜卑贵族妇女戴的步摇冠,当头部摇动时,叶片随之颤动。
金银器小结
• 这一时期金银器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饰 物为多,容器较少,由西方流入的金银器、 装饰物及少数民族饰件占很大的比例,这 为隋唐金银器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漆器之改
1.漆器概况 2.漆器发展主流
漆器概况
• 与汉代相比,这一时期的漆器工艺也不发达。主 要原因是长期战乱,影响漆器生产,特别是青瓷 的迅速发展,日用器皿和明器多用陶瓷代替,漆 器失去了往昔重要的地位,墓葬中出土的漆器明 显减少,就证实了这一点。 • 但是,在漆器的制作工艺上仍有所发展。这主要 表现在应用漆器的夹工艺制造佛像。所谓夹工艺, 是以漆灰造型并用麻布粘贴作为漆胎。
染织—蜀锦纹饰
• 蜀锦图案的取材十分广泛、丰富,诸如神话传说.历史 故事、占祥铭文、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千百年来不断发 展、提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水平,其中寓合纹、龙 凤纹、团花纹、花鸟纹、卷草纹、几何纹、对禽对兽纹以及 方方、晕裥、条锦群等传统纹样至今仍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 乐见。蜀锦图案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蜀锦图案一个贯穿始终的特征, 就是广泛而巧妙地应用寓合纹样。蜀锦艺人善于巧妙选用动 物、植物、器物、字纹、几何纹、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祥禽瑞 兽作题材,用其形,择其义,取其音组合成含有一定寓意或 象征意义的纹样图案,这就是寓合纹。 • 寓合纹样(又称吉祥图案),常常含有吉祥、如意、顺利、 喜庆、颂祝、长寿、多福、富贵、昌盛等美好吉利的寓意。 寓合吉祥纹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成为我 国民族锦缎图案的一个重要特征,亦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美 术的宝贵文化遗产。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第五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AD220-AD589)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的特征:1、为艺术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西汉文艺“助人伦、成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的。

魏晋开始,艺术具有其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再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

2、人的觉醒艺术家重视自身人格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上尽力表现作者的才情风貌。

两汉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动的行为)让位于魏晋的五彩缤纷的人格(静的玄思)。

以“胜流”、“名士”生活为题材的人物画和以寄情岩壑或向往仙圣为主旨的山水画在这时开始成熟。

3、士大夫阶层成为画坛中坚力量从此,绘画的审美层次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4、佛教的兴起,使得佛寺和石窟的壁画与佛像的制作勃然兴起。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分类:(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理论顾恺之是画史上第一个著有专篇画论的画家。

《历代名画记》中收录了他的三篇文章:《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谢赫《古画品录》,提出品画艺术标准——“六法论”,是对传统绘画实践的系统总结。

至南朝刘宋时期,脱离人物画背景而独立成科的山水画正式确立。

宗炳《画山水序》是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

王微《叙画》也是有关早期山水画的重要文献。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1、三国、两晋的绘画曹不兴:记载中最早以佛画知名的画家稽康:擅长画人物故事卫协:画仕女佛像,旷代绝品,被评定为“神品”荀勖:画人物肖像能“衣冠状貌如平生”实物遗存——嘉峪关魏晋砖墓壁画2、东晋、南朝的绘画江浙一带画家渐露头角,士族成员中涌现出大批知识分子专业画家,其中顾恺之是中国早期画家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等。

陆探微和张僧繇是南朝最著名的人物画家,与顾恺之并称为“六朝三大家”。

南朝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至南朝刘宋时期,脱离人物画背景而独立成科的山水画正式确立。

3.北朝的绘画北魏是以工匠为主创作的寺观、石窟壁画占首要地位,而区别于以士大夫卷轴画占主流的东晋和南朝。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釉,油层厚薄均匀,结合牢固。(三国) • 胎骨稍厚,釉层也偏厚,釉色呈青灰色。(两晋) •
• 特点: • 胎釉:胎质坚硬细腻、釉质纯净、以淡青色为主,少见黄釉和青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 种类: • 茶具、 酒具、餐具、 • 文具、容器、盥洗器、 • 灯具、卫生用瓷。 • 常见器物: • 碗、蝶、壶、罐、洗、盆 、盘、 盒、钵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 陶塑: • 大多是人物俑,动物俑中主要是马和 骆驼, • 吸收佛教艺术特点,秀骨清像。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 主要品种:
• • 绣、綦、组、罗、绮、绫等。 云、凤、花草、树木等。
• 纹样: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第一节 概 说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时代特点:
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 宗教流行——佛教
• 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手工业受到一定影响 • 为壮大经济实力,也有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重视发展经济。 • 曹魏:招募流民、专以农桑为业; • 诸葛亮辅佐刘备,主张务农植谷,实行盐铁官 营,发展署锦生产; • 东吴孙权重视屯田开荒,开运河兴水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工艺美术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 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的界定 从公元220年曹魏取代汉朝,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 一全国,共369年。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公元 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统一全国,史称西晋。公元 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南京建立偏安的晋王朝, 史称东晋。在北方,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十余个国家, 被称为“十六国”。东晋以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 陈 ,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族拓跋氏的北魏统一 北方,继而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 周,统称为北朝。最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 南北分裂的局面。
对鸟菱纹绮花纹摹写图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二、毛纺织工艺 织品有:呢布,组织细密,呈色均匀;罽(ji),薄细 柔软;褐,斜纹或方格,如粗毛呢。同时,毛毯广为 应用。南北朝时,西北民族编制毛毯,用“之”字形 打结,底经底纬斜纹组织,便于采用简易机械代替手 工操作,从而提高产量。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漆画,在这一时期有较大发 展,主要涂画在棺椁(guo音 果)、屏风等木魏墓木板漆绘,有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椁 等内容。另有神话故事、生 活图像,也有描绘墓主人形 象的。
漆色较多,鲜艳明快,勾画 细致认真。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一、漆器 三国尚承汉制。晋代以豪华奇巧著称。皇家婚 礼所用漆器应有尽有,品种有漆杯、漆碗、漆盘香 奁,镜匣、熏笼、衣簏等。纹样有蟠螭、文虎、鸾 凤、华虫、花鸟、山林、云气、忠孝、四神等。 晋代漆器,生产管理有法令规定:“欲作漆器 卖者,各注主吏者名乃得作家。当用淳漆着布,器 成,以朱漆题年、月、姓名。”要求艺人保证商品 质量。晋代漆器有漆盘、漆碟、漆耳杯、漆勺、漆 镜奁、漆剑鞘、贴金铜顶漆盒等,漆色纹饰清晰, 明显具有新的时代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瓷大莲花尊(南朝) 高 79 厘米,口径 1.5 厘米, 江苏省南京林山梁代大墓 出土,南京博物馆藏。
D.扁壶 是战国以来在 北方出现的一种特殊壶 式。 黄色釉,壶两面饰 有浮雕的舞乐人物,中 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黄釉瓷壶(北齐) 高19.5厘米,口径6.4 厘米,1971年河南省安 阳县范粹墓出土,河南 省博物馆藏。
青瓷莲花灌 南朝 高28cm,口径15.5,腹径28, 底径16,泰州博物馆藏
青釉莲瓣纹十系罐
F。杯和盘
这件越窑青瓷耳杯、托,由杯和托组成,是六朝时期代表性的茶 具之一。杯整体呈耳形,两端微翘,最长口径为15.7厘米。直口 斜腹,腹浅,两侧有近长条扶手,以便于端持。底平,无足。托 呈浅盘状,较大,亦无足。杯和托均为一色胎釉,胎色呈现出深 浅不同的灰色,质地坚硬细致;釉色为青灰色,釉汁纯净,且有 釉上褐色点彩装饰工艺,整体显得古朴敦厚。
E,瓷罐:六朝经典样式, 形矮鼓腹,肩两耳或四耳, 通常压印几何花纹
青釉四系罐(北齐.天统二年) 高16.5厘米,口径9厘米, 1968年河北省平山县上三汲村 崔昂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
黄釉绿彩刻莲瓣纹四系罐,高 23.5cm,口径7.7cm,足径8.4cm 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弓形 系,腹下渐收敛,假圈足,平底。 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纹一周,肩部 刻弦纹数道,四系之下刻忍冬纹一 周,腹部刻下垂莲瓣纹。器身上半 部施黄色透明釉,又在八个方向上 各施一道绿彩,下部露胎。 此罐 1958 年出土于河南省濮阳 李云墓。李云为北齐车骑将军。据 出土墓志记载,该墓为李云夫妇合 葬墓,葬于北齐后主武平七年 ( 576 年),由此可断定该罐的下 限年代。该墓出土的另一件黄釉绿 彩罐,现存于河南博物院,造型及 釉色与这件相同,唯四系是方形的, 与之有别。
冥器,有谷仓罐、羊形器、神兽尊、熊形尊、灶、犀牛形 镇墓兽、鸡笼、狗舍、猪圈、男女俑、部族家丁形象等瓷 塑。
西晋对比汉、三国
西晋青瓷的胎质比汉、三国制品细腻,体薄精巧,颜 色浅灰。
装饰方法流行在器物上印出一条不宽的装饰带,内印、 刻细小斜方格纹、菱形纹、联珠纹,或粘贴范印的铺首; 在器物上捏塑鸡、羊、虎、龙 ( 多在器物的柄上 ) ;在香熏 等器物上有楼孔装饰。
制作方法:捏造法
盘条泥筑法
拉坯法
陶和瓷区别: 1、原料不同 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高岭土)
2、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约800度左右;瓷器约1200度左右
3、物理性质不同 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渗水,敲击声沉闷;瓷器质地致 密,坚实,不渗水,敲击有金属声
(1)青瓷
①概念:又称缥瓷。一方面 由于釉的成分,另一方面由 于烧制的温度是釉中含有较 多氧化金属物氧化铁,在氧 化焰中烧制成黄色,在还原 焰中烧成青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地点:甘肃、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南部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2、从文化背景来讲,玄学的兴起、佛教的盛行、多民族文
化的融合造就了
清秀简约的工艺风格、
外来文化的杂糅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弥勒佛三尊像
建筑成就 :北方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石刻)、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皇 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和彩塑)、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险峻地势和泥塑)
H。熏炉,炉足通常为 熊形,炉体镂空三角。
东晋青瓷博山炉
盖高:10厘米 盖径:10.2厘米 虞市出土。 江苏省博物馆藏
高:20厘米
底径:12.7厘米。浙江省上
炉身作钵形,子母口,下连喇叭形柱立于浅盘形炉座,座把中空至盘底。 器盖呈山峰状,裹外共有三层,每层起四峰。沿峰起伏刻划斜直短线和曲线。 裹面两层峰下有一出烟镂孔,旁饰有圆珠纹。
东晋对比西晋
青瓷发展到东晋时期,装饰上呈现出新的特点。
西晋青瓷上盛行的带状印纹或刻纹此时已基本消失, 代之以刻划的弦纹,或者光素无纹饰,形成简洁朴素的风 格。但西晋晚期出现的褐斑装饰至东晋时却大为流行。这 些特征在这件器物上均有体现。
A.盘口壶:器形为鼓腹、细 颈、口呈盘形得名,当时瓷 壶的典型造型。 盘口壶壶身渐趋细长,盘口 加大;钵、碗类器物腹部加 深,圆饼形足的形式更普通。
社会动荡、文化交流
200年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208年 赤壁之战 确立三国鼎立的格局
220年 曹丕称帝建魏 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蜀 定居成都
222年 孙权建吴 定都建业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265年 司马炎废魏 立晋,定都洛阳, 史称“西晋”
晋惠帝“八王之乱”
317年 司马睿建东晋 定都建业
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
青釉双龙柄鸡首壶 泰州博物馆
青瓷莲花尊
C. 莲花尊 艺术性的造型, 设计别致,意匠新颖。
尊体以腹为中心,下 部塑饰向上的莲花瓣,上部 塑饰向下的莲花瓣。又名仰 复莲花瓷尊。
黄釉贴花莲瓣纹尊(北齐) 高20厘米,口径11厘米,山 西省寿阳县出土,山西省博 物馆藏
青瓷莲花尊(南朝) 高35.8厘米,口径11厘米, 足径11.9厘米,1956年湖北 省武昌出土,中国历史博物 馆藏。
六朝时期进入了瓷器时代 日常用品
六朝是指三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 6 个先后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朝代。这一时期是中 国南、北分治的南北朝,六朝属南朝政权,之所以称六 朝青瓷,是因为这一时期大部分烧造青瓷的窑场都在六 朝统治下的南方,但这一时期里,中国北方也有青瓷烧 造,因此,“六朝青瓷”的概念是泛指三国、两晋、南 北朝这300多年历史时期的青瓷制品。其中以南方青瓷为 主要考察对象,兼论其它地区的风格和特点。
越窑双复系盘口壶(南朝)
高39.5厘米,口径16.4厘米,1968年 浙江省嵊县普义江田出土,嵊县文物 管理委员会藏。
青釉双耳盘口壶(南朝) 高29.5厘米,口径11厘米, 福建省福州洪山桥金鸡山 出土,福建省博物馆藏。
青釉刻花莲瓣纹六系盘口 壶(南朝) 高 36.5 厘米,口径 13.5 厘 米,上海博物馆藏。
3.意义:正如第一届瓷之源学术研讨会总结所述:“以德清为中心的东 苕溪流域的商周时期窑区,无论是从生产时间、窑址规模,还是窑址产 品种类、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是独一无二、一枝独秀,在中国陶瓷史上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中国瓷器的 源头。”
③北方青瓷和南方青瓷的区别:
风格 北方 南方
东晋婺窑双复系盘口壶
婺州窑瓷器装饰简朴,均为刻划花纹,风格文雅大方。产品造型 上与越窑类似,但婺州窑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如三国时的人形互联, 三圆柱形足水盂,西晋时雕贻龙纹盘口瓶等。瓷器特征:
(1)三国时期的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西晋以 后,一部分产品改用含铁量较高的红色粘土作坯,胎色泛红。 (2)三国时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釉层厚 薄不匀,常凝聚成芝麻点状,釉面开冰裂纹,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 面开裂处,往往有奶白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 现象;西晋晚期釉色青灰或青黄中泛一点褐色,釉面开裂和晶体析出 更多;南朝时釉色普遍呈青黄色,易剥落。 (3)婺州窑的历代制品均属一般民间用瓷,品种比越窑少,主要生产 盘口壶、罐、碗、盆、碟、水盂、盏托、瓶等日用器皿。三国西晋时 曾生产猪圈、鸡笼、谷仓、水井等明器。
六系盘口壶(南朝) 高23.9厘米,口径10.7厘米, 1975年浙江省绍兴南池上谢市五 香山砖室墓出土,绍兴市文物管 理委员会藏。
青釉褐斑四系壶
B.鸡头壶 独具时代特 色的一种壶式,壶体逐 渐变得瘦长,成为唐代 龙耳壶的前身。
东晋,青釉褐彩鸡首壶
龙柄鸡首壶(东晋)
青釉龙柄鸡头壶(南朝)
南朝 越窑青釉莲瓣纹鸡首壶
六朝青瓷是中国瓷 器发展史的里程碑.mp4
C:54 M:5 Y:51 K:0
中国传统颜色色卡
②浙江窑系分布:越窑(曹娥江地区)、瓯窑(东部瓯江 地区)、婺窑(衢地区)、德清窑(北部东苕溪地区 黑 瓷产地)
越窑双复系盘口壶 (南朝)
故宫博物院藏东晋瓯窑 青釉褐斑盘口壶 。
瓯窑产品特征是: 胎质:早期胎体较松,没有完全烧结,呈色较白略带灰 色,胎釉结合往往欠佳。中晚期胎体较密实细腻,呈灰 白或浅灰色,但仍有脱釉和剥釉现象。 釉色:早期多为淡青色,少有青黄和青绿色,透明度高, 开冰裂纹,易剥釉。中晚期釉色多为青色、青黄色或淡 黄色,胎釉结合紧密,少有剥釉现象。 造型:在造型上大多与越窑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产 品,如早期的牛形灯、褐彩碟、五联罐等及中期的仿花 果形的碗、盘之类器物活泼秀硕。 装饰:简单朴实,刻划的纹饰有弦纹,莲瓣纹等。大量 使用褐色装饰,早期为点彩,中期为彩斑,晚期为条形 彩绘,且起笔细,收笔粗。
“南朝寺庙四百八十寺”的南京市鸡鸣寺
二、各种工艺 1.陶瓷工艺
商代的“釉陶”已经具备 早期瓷器的特征,是瓷器 的萌芽,称为“原始瓷 器”。 (P39)
黄釉瓷尊 商
早期青瓷在汉代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具备了成 熟的条件。釉陶到铅釉陶 和青釉陶(即青瓷发展过渡 产物)、原始青瓷。已经选 用了高岭土作材料,还制 造了早期黑瓷。 ( P99 、 100)
造型
厚重 轻巧
胎质
釉色
浑朴
秀丽
氧化铝、 氧化钛 青中泛黄 氧化铁 青翠
④造型
壶、尊、灌、碗、盘、
杯、盒、瓶、灯、熏、 魂瓶、虎子......
西晋青瓷的生产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 实用器物,有钵、双耳罐、四耳罐、盘口壶、双沿罐、筒 形罐、蛙形水盂、油灯、虎子、鸡头壶、羊头壶、牛头罐、 虎头罐、扁壶、圈足唾盂、三足盘、平底盘、长方形多格 盘、镂孔香熏、熊形或兔形水注;
1.烧制年代:德清县境内宅前窑址、前山窑址两处唐代德清窑窑址的考 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青釉、黑釉日用器,晚期还出现了青釉褐彩产品。考 古成果表明,德清窑在唐代中晚期仍在烧造大量瓷器,由此可认为德清 窑的下限应延长至唐代晚期,而不仅仅是东晋——南朝时期。 2.产品构成:传统陶瓷材料将德清窑定义为以烧造黑瓷为主,德清窑也 以黑釉产品而闻名,然而通过最新德清小马山窑址、余杭石马斗窑址的 发掘成果表明,出土标本数量上青瓷占绝对优势,黑瓷所占比例不足 20%。另外青山坞汉代窑址、墅元头隋唐窑址、宅前隋唐窑址等处采集 的大量标本也均以青瓷为主,只有少量的黑瓷产品。所以可确定,德清 窑自东汉至隋唐时期兼烧青釉和黑釉产品,以烧造青瓷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