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六课第2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__修辞手法课件3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C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 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 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 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文中画线句中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答:① ② “刀法”喻“教育方法” “万像”喻“众多教育对象 “万龙点睛”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我猜他把那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 得稀烂,消化了。 本体是“看信”,喻体是“咀嚼食物”,相 似点是:仔细、反复、回味。 虽然这是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可是在这位观察别 人很精细的姑娘身上却投下了一个不太好的阴影。 本体是“印象”;喻体是“阴影”;相似点是 “暗淡”。
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 的一句是 ( ) A. 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 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B项的“子曰诗云”是借代旧教育的读物。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 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 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5、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 一个核桃。 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加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化冗长为简洁。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 胜大的。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1:第六课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 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 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 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也不是语 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氩怀銮〉钡挠 魈濉R虼耍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 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 染力;丰富联想,创造意境。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 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三、几种易混修辞格的区分 1.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 (1)明喻: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的句子。如: 叶子初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 “是”“成了”“变成”等联接。如:更多的时候, 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注意暗喻的变体,如:这里是花的海洋;我爱北 京——祖国的心脏。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 艺——修辞手法
一、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 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 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 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4.对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 “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 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 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 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 这属于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 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课件:人教选修之《语言文字应用》 第六课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②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 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 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 有文采。③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 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 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运用它可 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 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沙发]
句式一致
试题往往给出了范例句式,或要求与某一画线句
句式相同。这样,就使所造语句是否符合要求、
句式是否一致成了关键。有时候要仿写的是一个
短语,那就要首先考虑到短语结构,如例句是主
谓结构,仿写语句也应如此。
[板凳] 内容统一 仿造语句在内容上要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连贯统 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叙述层次或论述结 构。它往往要求仿句与所给语句思想一致,内容 贯通,往往还涉及感情一致、风格一致等问题。 如果所给语句文采飞扬,充满褒奖之情,那么所 仿写语句也应与之一致,否则就会显得不协调, 不统一。
第二节
语言பைடு நூலகம்达的十八般武艺—— 修辞手法
诗海探珠
有美堂暴雨 苏 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 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 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 倒倾鲛室泻琼瑰。
【赏析】 此诗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有美 堂位于西湖东南的吴山之上。诗写暴雨,在古人 诗中甚为少见。这首诗开头写雷起脚下,顽云满 座,是诗人站在吴山绝顶上的真实见闻。一声疾 雷,先声夺人,预示暴风雨来势之猛。三、四句 写暴雨中的奇观。由于狂风在乌云翻滚之际呼啸 而至,诗人感到风也是“黑”色的;大雨倾泻, 江水汹涌,使诗人产生了江海起立的神奇幻觉。 第五句写江水汹涌,如同斟满的酒凸出了杯面。 第六句写雨声震天,又像千锤急下敲击着羯鼓。
语文高中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问题导学 典例剖析 迁移应用 知识架构
(3)反复。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 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连续反复就是连续重复 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当中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间隔反复就是 反复的词语或句子,不是连续出现的,其间有别的词语或句子使其 间隔开来。反复的作用主要是强调突出,增加语势;用于抒情写景, 感染力强。
(4)夸张。夸张也就是故意“说过头话”。夸张是我国古典诗文中 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常跟比喻结合起来使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 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夸张不是有 意说假话,而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起到源于真实、超出真实以 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既然夸张是言过其实,所以不一定 只是“夸大”,也包括“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 据,不能浮夸。夸张的妙处就在于说的虽不是事实,却能调动读者 的各种感觉和联想。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借代。借代就是用一个事物给另一个事物“做代表”。借代主 要有几种情况:一是以部分代整体,二是以特征代本体,三是专称代 通称,四是以具体代抽象。借代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简洁形象, 生动风趣。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问题导学 典例剖析 迁移应用 知识架构
(3)比拟。比拟是把一种事物当成另一种事物加以描绘说明。比 拟中把物当成人来描绘说明的叫拟人,把人或物当成另一事物来描 绘说明的叫拟物。比拟的作用主要是使情感表现多样化,使事物描 绘形象化。
追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些广告语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修 辞手法能修饰、调整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得这些广告语 形象、生动,让人过目、过耳不忘。这些广告语主要采用的修辞手 法有双关、顶真、押韵、回环、比喻、对偶、排比、夸张等。
第6课第2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PPT课件人教版
3.下面是两副对联,请你说说这两副对联在表意和修辞 上有什么精妙之处。 ①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②天山美景乌鲁木齐,雪域圣地扎西德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①副对联从修辞手法上看,采用了借代(用洞 庭和岳阳借代湖南,赤壁和黄鹤借代湖北)和拟人(赤 壁览风流)。第②副是一副来自西藏和新疆的春联。首
[知识结构]
关键词1 —— 比喻、借代 意义:用一个事物给另一个事物打比方
比喻类型明暗借喻喻喻× × ×× ×只不× × ×× ×出出像 犹 如是 形现现× 如 同× 成喻本× × ×× ×体体× ××
意义:用一个事物给另一个事物“做代表”
(1)部分代整体。 例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代“任何东西”)
借代类型( 例 (释23) ):特 专来征 称了代 代两本 通个体 称红.。 。领.巾.(代“少先队员”)
例(释4):具多体建代几抽个象“。王.府.井.”(代“商.业.街.”)
例释:从小就学A.B.C.(代“英语”)
关键词2 —— 比拟
意义说:明把一种事物当成另一种事物加以描绘 比拟类型拟拟人物意例例意义释来释义::描::把小绘风把物树在人当点.当吼.人头.物,来笑.来马描描在绘绘叫或,把黄甲河物在当咆.乙哮.物。
(3)借代。 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 (4)夸张。 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 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 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说理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 明,长于抒情。 (7)反复。 ①用于说理,起强调作用;②抒情写景,感染力强;③承上 启下,划段分层。 (8)设问与反问。 ①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并使语言较直陈富于变化。 ②反问,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第六课
答案:大浪迭起时,敢于勇往直前的航船。 尝试是一堵阻止前进的墙。
二、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 物来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1、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言行或思想 感情。
例:杜甫川唱来,柳林堡笑。 2、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例:胡宗南的军队夹着尾巴逃跑了。
语言表达的十八 般武艺
——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
1.梳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
2.辨别部分修辞手法的异同:
比喻与比拟。
•
3.帮助学生提高在语言表达
中准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的能
力。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1. 能够准确辨别比喻与比拟的异同。
•
2. 举一反三,能力训练,提升语言
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 教学难点:1.理解修辞手法的内涵,提高语言表 达的能力。
悬崖边的树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温室里的花 它凝望窗外小鸟的忙碌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满足地待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和田野里老牛的奔波 它满足地待在那里 显得自在而又悠闲
三、借代: 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 代替。 被代替的事物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 1、特征代本体:用人或事物的特征代替本事物的名称。
诗歌修辞手法:
•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 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 对比、互文、设问、双关、反 问等。
修辞手法例析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夸张 •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拟人 •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对比 •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对比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二、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 物来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1、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言行或思想 感情。
例:杜甫川唱来,柳林堡笑。 2、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例:胡宗南的军队夹着尾巴逃跑了。
语言表达的十八 般武艺
——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
1.梳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
2.辨别部分修辞手法的异同:
比喻与比拟。
•
3.帮助学生提高在语言表达
中准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的能
力。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1. 能够准确辨别比喻与比拟的异同。
•
2. 举一反三,能力训练,提升语言
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 教学难点:1.理解修辞手法的内涵,提高语言表 达的能力。
悬崖边的树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温室里的花 它凝望窗外小鸟的忙碌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满足地待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和田野里老牛的奔波 它满足地待在那里 显得自在而又悠闲
三、借代: 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 代替。 被代替的事物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 1、特征代本体:用人或事物的特征代替本事物的名称。
诗歌修辞手法:
•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 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 对比、互文、设问、双关、反 问等。
修辞手法例析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夸张 •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拟人 •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对比 •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对比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6.2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5.借代、借喻和象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示:(1)象征和借代的主要区别:①借代所代的事物确,而象征 相对隐晦、含蓄;②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只有表面的联系,象征 的本体和征体之间是一种深层次的联系;③借代是名词性的,只限 于句中,而象征的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句子,甚至全段和全篇。 (2)象征和借喻的主要区别:借喻一般都可以补出省略的本体和连 接词,但象征的征体和象征物之间的关系却比较复杂,很难补出被 象征物。
2.修辞格中的比喻具有什么作用? 提示: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 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 得浅显。 比喻的主要作用:(1)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 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 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2)对道 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 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地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ev9vTbYPJK<M>>NBCHMev9vTbYPJK<M>>NBCHM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质相符、情采相称一直是为文的理想 境界。语言表达中恰当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 效果。 本节主要介绍修辞手法中比喻、借代、比拟、对偶、排比五大 类型的特点,并阐述了“比喻”和“借代”,“比喻”和“比拟”,“借代”“借 喻”和“象征”之间的区别。
1.修辞格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提示:修辞格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和特 色的,一类是偏重于语句形式变化和特色的。 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和特色的修辞格包括比喻、借代、比拟、 夸张、双关等。 偏重于语句形式变化和特色的修辞格包括对偶、排比、反复、 回环、顶真、粘连、镶嵌等。
高中语文 6.2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 修辞手法课件 新
单元风向标 考点聚焦 内内容典内容感题容感知精感知析知 方法点拨自自自主主主探探探内究究究容感知 自结结主构构探图图究解解 结构图解自自主主自广广主场场广场
比喻 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和特色的 借代
比拟 修辞 偏重于语句形式变化和特色的 对偶
排比 “比喻”和“借代” 相似修辞格之间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 “借代”“借喻”和“象征”
单元风向标 考点聚焦 内内容典内容感题容感知精感知析知 方法点拨自自自主主主探探探内究究究容感知 自结结主构构探图图究解解 结构图解自自主主自广广主场场广场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最重要的工具。《左传》中说:“言 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质相符、情采相称一直是为文的理想境界。 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熟练地驾驭语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本节 研究了几种常用修辞格的有关问题。
把人拟作物 和 把甲物拟作乙物 两个小类。 (3)借代的基础是人或事物间的 相关 性,其特点是隐去 本体 , 只出现 借体 。
单元风向标 考点聚焦 内内容典内容感题容感知精感知析知 方法点拨自自自主主主探探探内究究究容感知 自结结主构构探图图究解解 结构图解自自主主自广广主场场广场
123456789
3.请以下列成语为上联,也用成语写出下联。结构要相同,意义大体
要相合,平仄不作要求。
(1)塞翁失马,
。
(2)雪中送炭,
。
(3)破釜沉舟,
。
答案示例:(1)叶公好龙/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八仙过海(主
谓)
(2)锦上添花/雾里看花/纸上谈兵(偏正)
(3)卧薪尝胆/厉兵秣马/乘风破浪(并列)
单元风向标 考点聚焦 内内容典内容感题容感知精感知析知 方法点拨自自自主主主探探探内究究究容感知 自结结主构构探图图究解解 结构图解自自主主自广广主场场广场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解析
不是对比,也不能说是“彻夜听雨”,因为诗中只是表明一夜未眠。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答案
解析
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
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
语言中恰当地运用修辞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让枯燥的知 识变得生动,让单调乏味的陈述变得异常吸引人,它可以让抽象的 事理形象化,甚至可以以恰当的修辞来解决人际交往中存在的棘手 问题。
2 析活动 阅读“广告修辞大擂台”,思考以下问题:
1.修辞在广告中有何作用?
答案
2.在广告中运用修辞应注意什么?
5.“借代”“借喻”和“象征”应如何区别?
答案
4 测基础
1.对下列各广告词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①说地地道道中国话,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解析
②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③雕牌洗洁精:我家的盘子会唱歌。
④义务献血广告:血,生命的源泉,友谊的桥梁。
A.①对偶 ②拟人 ②双关 ②拟人 ②双关 ③比喻 ③拟人 ③双关 ③比喻 ④双关 ④比喻 ④比喻 ④拟人
C项“小王画的马”与“徐悲鸿大师的作品”属于同类事物。
D项属于暗喻,比喻词是“是”,本体是“祖国”,喻体是“花园”。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答案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解析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 D.带着金色光辉的太阳,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村庄。 用的是比喻手法。
2018年高中语文第六课语言的艺术6.2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1
2
3
4
5
6
7
8
9
比喻 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和特色的 借代 比拟 修辞 偏重于语句形式变化和特色的 对偶 排比
“比喻”和“借代” 相似修辞格之间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 “借代”“借喻”和“象征”
1
2
3
4
5
6
7
8
9
明喻 明喻
暗喻
借喻 暗喻
本体
拟人 把人拟作物
喻体 借喻
连接词
拟物 把甲物拟作乙物 相关 本体
借体
1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 ——修辞手法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最重要的工具。《左传》中说:“言 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质相符、情采相称一直是为文的理想境界。 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熟练地驾驭语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本节 研究了几种常用修辞格的有关问题。
温馨提示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 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1)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 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 模写本体,重点在“拟”。 (2)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连接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连接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连接词和本体的明 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 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 人,还是拟物,只出现“被模仿的拟体”。
1
2
3
4
5
6
7
8
9
以具体代抽象 以特征代本体 以专称代通称
1
2
3
4
5
6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1)挫折原来是成功的一块基石,可以垒出希望的 丰碑,只要你决不退缩。 (2)真诚原来是沟通的一把钥匙,可以开启人们封闭的心 扉,只要你坚持到底。
8.下面一段话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请体味语境, 参照画线句的结构和字数拟写出中间两个比喻句的喻体。 朋友,给你一颗青春的种子,把它播进胸膛里。希望它在 闹市,是一盏明亮的路灯;在原野,是________;在江河 大海,是________;在寒峰之巅,是一株乐观的雪莲。
运用修辞仿写的技巧
仿用句式题要求考生按命题者给定的语句形式(包括 修辞格)仿造句子,“仿”的是形式,表达的内容是“新” 的。一般来说,“仿”形式不难,所以考查侧重在内容上, 即新造语句的内容是否合理,形象是否生动,含意是否 深刻。这类题目承担着检测考生修辞能力的任务。仿写 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一、句式一致 试题往往给出了范例句式,或要求与某一画线句句 式相同。这样,就使所造语句是否符合要求、句式是否 一致成了关键。有时候要仿写的是一个短语,那就要考 虑到短语结构,如例句是主谓结构,仿写语句也应如此。
答案:点点滴滴地汇聚 曲曲折折地缠绕 纷纷扬扬地撒 播
11.秋天在诗人眼里各有不同,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在下 面的空缺处填上一个类似的描写秋的诗句,并且使前后文 语意连贯。 秋属于喷薄的太阳,秋属于崛起的地平线。生命中的秋天 没有月圆花好的风情,没有笛短箫长的缠绵,没有“春花 秋月何时了”的长叹,
二、内容统一
仿造语句在内容上要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连贯统一, 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叙述层次或论述结构。它往往 要求仿句与所给语句思想一致,内容贯通,往往还涉及 感情一致、风格一致等问题。如果所给语句文采飞扬, 充满褒奖之情,那么所仿写语句也应与之一致,否则就 会显得不协调,不统一。
三、修辞恰当 高考往往把句式考查与修辞考查结合起来,既要求 结构句式相同,又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格。从考题来讲, 比喻、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方法出现的概率较高。 修辞恰当这一要求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只是大海般 的宽广、高山般的深沉,只有坚韧和执著,以及乐观和自 信…… 答案:没有“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的泣诉
1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诗的第三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歌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代。如:只轮——战车;海窟——敌人的老巢。
C.拟人 比喻 夸张 借代 D.拟人 比喻 借代 比喻 答案:A
6.下面四个比喻,意思连贯,本体、喻体分别含有递降 关系。请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仿写四个句子。(不要求 与原句字数相同) 祖国是一座花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方就是园中的蜡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兴安岭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森林就是花中的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活是一本书,日子就是书的每一页;每一天是一 行字,每小时就是一行中的每一个字。
7.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分别以“挫折”、“真诚”为 对象,再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生命原来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可以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
刻,只要你永不放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 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 “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 “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夯基础
1.下列对修辞手法定义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只要有两个有某些相像之处的事物就可 以构成。 如:他的眼睛长得像他母亲的眼睛。 B.借代可以分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专称 代通称、具体代抽象四种情况。
10.下面是一首校园歌曲《菁菁校园》的一部分歌词,请 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补充完整。
菁菁校园 青春和理想,在这里蓊蓊郁郁地生长; 知识和力量,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烦恼和痛苦,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谊和纯洁,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①拟人 ②对偶 ③对比、引用 ④夸张 B.①比喻 ②对偶 ③对比、引用 ④夸张 C.①拟人 ②对偶 ③对比、比喻 ④夸张 D.①拟人 ②比喻 ③对比、比喻 ④拟人 答案:C
3.下列对各句修辞手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②这种不良的作风,也传染到我们的党里了。 ③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 ④从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 沐浴着阳光。
关键词1 —— 比喻、借代 意义:用一个事物给另一个事物打比方
比喻类型明暗借喻喻喻×××××只不×××××出出像犹如是形现现×如同×成喻本×××××体体×××
关键词2 —— 比拟
关键词3 —— 对偶
关键词4 —— 排比
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2)我在遐想:中国十几年内,将有自己的“坚持探索真 理”的哥白尼,“从上帝手中夺来电”的富兰克林,“把太 阳拿在手中”的居里夫人。
(3)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 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 (4)女人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 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A.夸张 借代 比喻 拟人 B.夸张 借代 拟人 比喻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
兮,岂余心之可惩。
——选自《离骚》
【译文】
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即使我
被肢解也不变我的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 恕而已矣。”
C.比拟是把一种事物当成另一种事物加以描绘说明。这 种方法可分为两类:拟人和拟物。 D.象征和借喻的区别在于:借喻一般都可以补出省略的 本体和连接词,而象征的本体和象征物之间的关系比较复 杂,也很难补出被象征物。
答案:A
2.下列对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 着,用牙咬着。 ②风风雨雨过日子,炎炎凉凉看世态。 ③宁为八方苦水“流浪鱼”,不作一棵树上“吊死鬼”。 ④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不够我走来不够我看。
A.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答案:A
B.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4.下列对古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意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 哲理,表现了诗人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胭脂凝夜紫。(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恶劣的 自然环境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情景。)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 般武艺——修辞手法
学国学
】 提拔外面的人才,不拒绝自己的仇人, 推荐家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选自《论语·子路》
【译文】 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 奉行。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 不会遵守奉行。
答案:一棵向上的春苗 一朵欢腾的浪花
9.请你以“秋风”为主题,写一个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 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随着风儿去,我呼唤秋风停,风呀,风呀,请你 给我一个说明,是否她也珍惜怀念这一段情;风呀,风呀, 不要去得那样匆匆,请你为我去问一问她的芳名。
C.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不忍离 别之情。) D.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从琼筵。南风一扫胡人净, 西入长安到日边。(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复兴邦 家的爱国之情。)
答案:B
5.下列各句对修辞方法的分析,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带工的老板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 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