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 穆晓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似看山不喜平穆晓琴
发表时间:2012-06-12T11:32:13.1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7月总第60期供稿作者:穆晓琴
[导读] 哀与乐是人的两种情绪,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乐到极处便是悲,反之亦然。
——文章怎样突出跌宕曲折的形式美
◆穆晓琴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734500
摘要:文章为了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就应给做到迂回曲折、曲径通幽,含蓄而艺术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突出文章跌宕曲折的形式美,应处理好以下几种辩证关系。即张与弛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抑与扬的关系、动与静的关系。
关键词:曲折张与弛虚与实抑与扬动与静
“曲”是文章形式美的重要内容。文章为了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就应给做到迂回曲折、曲径通幽,含蓄而艺术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苏轼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也正是这个道理。平铺直叙的文章会使人厌倦,没有荡气回肠之美,没有值得玩味的余地,文章的艺术性也自然不强。为了突出文章跌宕曲折的形式美,应处理好以下几种辩证关系。
一、张与弛的关系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文章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使文章节奏过急或过于平淡无味。高明的作者应该是文章节奏的调控师,使其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如林嗣环《口技》一文中,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迟缓而渐趋紧张的过程。而三个场景犹如三个乐章,第一个场景描写四个人四声齐发,形成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声情潜伏;最后失火、救火的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这三个乐章随声换形,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令人赞叹不已。这样张弛相宜,起伏不断,就取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虚与实的关系
实是对对象本身做直接、正面、细致的描写。基本要求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地写出事物的形象特征。虚,则是使用侧面衬托或暗示的写法,把一般难以描绘的,属于动态化的一些特征,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其精神。一般情况用实写写出实有的东西。但有时虚的东西没办法写出,要用实的手法来写,反之亦然。正如古人所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虚与实的有机转化,能更有力地表现出事物的精神。如《陌上桑》中,正面描写罗敷的外貌,“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实写。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则是从不同侧面反复烘托渲染,极尽其夸张形容之能事,突出了罗敷光彩照人的美貌。
三、抑与扬的关系
传统的作文方法,相互生发,也能使文章生动化,产生波澜。其手法有两种: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欲扬先抑的手法如贾平凹的《丑石》,一开始写了石头的许多丑:像牛似的模样,排不上用场,砌墙不规则,压台阶太大,磨刀太细,树荫也不庇护它,花也不在他旁边生长等,这是“抑”;“扬”是天文学家看到了丑石,眼睛立刻就直了,发现了丑石的价值。这样就激起了文章的波澜,真可谓“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有时文章里可以几扬几抑,给读者以波折不断之感。扬与抑相辅相成,前面是手段,后面是目的,压得低可以抬得高,反之亦然。不过也要掌握分寸,要写得真实可信。
四、动与静的关系
动与静的有机结合、合理转化也能使得文章富于变化。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也是动静结合的典型范例。先写“菜畦、石井栏、皂荚树” 等景物的颜色、形态是静景;而后写了“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动物的声音活动是动景;最后写到的“何首乌、木莲、覆盆子”则又是静景。正是动与静的有机结合,合理转化,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描写也极富有层次。突出了百草园的确是“我”的乐园。
五、哀与乐的关系
哀与乐是人的两种情绪,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乐到极处便是悲,反之亦然。张洁的《挖荠菜》中写道,“我”被财主管家追打之后,接着描绘了一幅非常优美的夕阳晚归图——“太阳落山了……。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如此美景反衬出的却是“我”幼小的心灵感受到这个年龄不该感受到得人生悲苦、恐惧和孤独。哀乐相衬,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差美、跌宕美。散文小说若借用以上手法展开情节,大有曲径通幽的妙处,细读细品,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