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 穆晓琴
以变为题的作文600字初三

以变为题的作文600字初三“道,来自于哪儿?它又是什么呢?”我听闻,笑了笑告诉你,从万物中发掘道吧!万物之道,谈何之多,一篇文章,一种文化,一个事物,哪怕是一个人,它的背后,都蕴含着道。
把道往宽讲,便是人事物景,道生万物,体现出你的生活与其的生生不息。
生活,又产生出人事物景之间所产生的关系。
你思考过文章的关系吗?发现里面的道了吗?就拿阅读来讲,不管古今中外的,都是与现今的联系。
它靠的是从“结合”中,发现“联系”,再产生最重要的“关系”,关系便是通过观察发现美好的生活。
生活中,哪怕是一些小细节,都蕴含着人生之道。
你将人事物景写好,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待它们。
同样的素材,别人通过精雕细琢,变得价值连城。
而自己,则变得不值一提,你有过这样的疑惑吗?这就是“变”啊!人事物景的关系何不可以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的作文,不是平铺无味的流水账,要有变化!怎样才有变化?成长便是变化,紧扣中心跌宕起伏,只有这样,文章才会富有人情味,得以使人为之赏析品味。
文章的变,又关系到一个重点:虚实结合!虚实,结合起来,会形成另一种颜色,变得有价值。
虚实,又来自哪儿?108将!108将,宛若一张神奇的网,紧密地编织在了一起。
你对它理解深了,感悟多了,能从一个平凡的小事物上联想到108将中的品质,这不仅使你不再狭隘着视线,还让你拓宽了视野,领略到“虚实”的美丽。
108将的运用,便决定我们文章的好坏与“变”,它汲取了人事物景中的虚实精华,将它融入进文字中,构成其间的关系,打开“不二法门”,便能写出值得人品读的佳作。
体验自然,无疑是“变”的一大法宝,让你去念“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你领略到其中的含义吗?感悟到古人赐予文字中的感情了吗?在思考的深化中,我蓦然懂了:好的佳作,不是无病呻吟、迷失主旨,要写出文章的智慧,生活的感悟,暖心的语言,便是理解万物中的“人事物景”,结合凌驾白云之上的108将,使文得以从平淡升华至扣人心弦跌宕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教案(附写作实例)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教案(附写作实例)一、【课标解析】1、《新课标》重视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结合叙事特点,要求写出事情的波澜,正是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提高,而“发展创造性思维”更是明确地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去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高中语文课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叙事贵曲”正体现了一种审美追求。
写作记叙文需要捕捉曲折生动的生活事件,运用联想和想像对写作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使故事曲折有致,婉转含蓄,意趣盎然,使文章波澜起伏。
二、【文本导读】1、《刘玄德三顾茅庐(节选)》写的是刘备第三次拜谒孔明的经过,情节曲折。
一波四折。
首先,刘备“欲再往访之”,便遭到张飞的再三反对,鲁莽之言倍增紧张。
此一曲折。
三人好容易到了隆中,得知孔明“昨暮方归”,刘备发出“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之时,却因孔明“昼寝未醒”、“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等,让刘备一等再等,几个时辰。
在这其中,张飞的一再粗鲁又让读者倍加紧张。
此二曲折。
刘备向孔明下拜讨教,虚心致极,可孔明却以“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一再推辞,不肯赐教,使情节顿起波澜。
此三曲折。
听孔明一席言语,刘备茅塞顿开,他拜请孔明下山,可是孔明的一句“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让刘备如遇当头棒喝,不禁潸然泪下,直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此情此景,可谓四曲折也。
一波四折,写出故事情节之波澜,如实地反映生活的面貌,也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诸葛亮再三地避而不见,刘玄德三顾茅庐,写出了诸葛亮的矜持、老练、沉着、精于谋略等性格特点,刻画了刘备求贤若渴、有诚意、有耐心的性情,同时,也写出了张飞的粗鲁、莽撞,关羽的稳重、宽厚等。
小说的叙事顺序(顺叙、倒叙、平叙、插叙、补叙)专练二

小说的叙事顺序(顺叙、倒叙、平叙、插叙、补叙)专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人拣拾的柴禾蒋殊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
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
一锅和子饭的香味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
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
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
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
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
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
他们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
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
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得不偏不倚。
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的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
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得小心翼翼。
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
箩头就等在门口。
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
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
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
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⑥冬天,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
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
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
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
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
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
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含义 • 如何实现文学作品的“不平” • “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实际应用 • “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意义与影响
CHAPTER
01
引言
主题引入
01
02
03
引用名言
引用“文似看山不喜平” 的名言,引发听众对主题 的兴趣。
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勇于尝试和创新。
CHAPTER
05
“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意义与 影响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强调情节的起伏和转折
这一理念鼓励作家在创作时,注重情 节的起伏和转折,避免平铺直叙,增 加故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重视创意和构思
这一理念强调文学创作需要有创意和 巧妙的构思,以打破传统叙事模式, 带给读者新的阅读体验。
故事讲述
通过讲述一个与主题相关 的故事,引导听众进入主 题。
情境创设
设置一个与主题相关的情 境,让听众感受到主题的 背景和重要性。
主题重要性
文学价值
阐述“文似看山不喜平” 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强 调其对作品艺术性的影响 。
沟通效果
解释“文似看山不喜平” 在有效沟通中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信息的传递效果 。
这一理念促使评论家在评价文学作品时,不仅关注内容的 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还会关注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意。
要点二
推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
这一理念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促使理论家和批评家对传统叙事模式进行反思和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情节的悬念
在情节中设置悬念,使读者对故事的 发展充满期待和好奇心,增加阅读的 紧张感和趣味性。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69 文似看山不喜平配套课件 新人教

我们看一下2012年全国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手上的语 言》的一段文字:
回家乡办事的时候,她路过以前的学校。她起先决无半 点念头要来这里怀旧,可走进大门的时候,她还是想起了一 些以前的事。其实这里也实在没什么东西再供她怀念。一切 都在改变,教学楼变得高大气派许多,被骂了无数次的厕所 终于修得宽敞洁净,食堂的东西依然是那几种,人却和以前 不同,大概味道也是不相同的。永恒不变的就只有那几棵不 知道几百年的古树和小操场上的男孩大汗如雨,眼神明亮。
目的性即功利心,是一种过于渴望成功的心态,庄子把 这称之为“外重者内拙”。“目的颤抖”恰如倒春寒,扼杀 成功的花。要怀有一颗平常心,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眼 前的一切,过程中不留遗憾,结果自会水到渠成。
写记叙文,可以通过虚构故事或自身或他人身上发生的 真实事件,揭示“目的颤抖”的危害,平常心的重要性。写 法上,文似看山喜不平,正如脂砚斋评《红楼梦》所说: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萦回,便是死水。”所以记叙 文的写作需要运用技法,如渲染、铺垫、伏笔、对比、衬托 等手法。从人称上,可以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增强真实 性可信度,也可采用第三人称写作,自由灵活,写作时应注 意心态的变化要自然,心理描写要细腻真实,揭示出“目的 颤抖”的原因。
文章升格后成为一篇构思独到的记叙文。作者巧借 神枪手泰勒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先写了“神枪手之死”, 吸引读者去探究其死因。接着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万无一失的具 有神奇色彩的“神枪手”形象,揭示了“平常心”是“神枪” 的根源。以上的内容是为了与下文对照,为下文蓄势。当“消 灭对方长官”的任务落到他头上的时候,他太渴望名誉与成 功——那枚“特等射手”奖章,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伏笔。紧接 着用蛇的出现增添文章的波澜,增强了紧张气氛,揪紧了读者 的心,起到了对照作用,神枪手能战胜现实中的“蛇”,但却 无法战胜自己的心魔,最后输给了自己。这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也体现了构思的能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写作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PPT课件1

最新学习可编辑资料 Latest learning materials
感谢大家观看
最新资料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 The latest information can be edited and modified for reference.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thank you
如何让记叙文 更具有可读性
常见的详略失当的毛病:
• 1.一视同仁,无详无略。 • 2.详略颠倒,反宾为主。 • 3.层次单一,机械平板。
如何才能使文章显得有波折
• 详写略写之下仍有次详写,次略写。
该怎样来剪裁材料呢?
1.根据中心来确定详略。 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作业, 也不仅为训练写作能力,作文的 根本目的是为了表达你要表达的 东西,为了写清你熟悉的东西, 这当然需要我们有中心有重点地 来写作。
2.根据文体定删留。 我们即便是写同一内容,文体不同侧重点也就不同。而记人的文 章,就得详写能反映其个性的典 型事例及其神态癖好等;而写景 的文章就要把重点放在对环境景 物的刻画上,没有必要工笔刻画 人物,详细叙述一件事情。
七彩学科网:https:///(微信公众号:qicaixueke,或搜索:七彩学科网) 专业提供优质教学资源,覆盖各学科各版教材,关注公众号资源早知道!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写作》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1.认真阅读材料,仔细体会叙事波澜起伏的审美效果以及写出事件波澜的作用。
2.要学会用心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生活,了解社会生活和客观事件的复杂多变。
3.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兴波澜、求变化的写作方法。
4.注意观察生活,搜集材料,充分发挥想象,运用多种方法,写出事件的波澜。
[专题扫描]“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这是说中国园林艺术的妙处全在于一个“曲径通幽”。
其实,中国的文学也素来讲究曲折,所以有“做人要直,为文要曲”“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说法。
作文,尤其是叙事性文章,如果平铺直叙,见首知尾,毫无波澜,只能败坏读者的兴致;只有情节曲折、斗折蛇行、翻腾跌宕、摇曳多姿的作品,才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才能扣人心弦,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令读者爱不释手。
因此,教材以“文似看山不喜平”为题,特辟本专题,以图通过学习,引导大家了解写文章宜曲不宜直的道理,了解曲折叙事与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关联,并通过活动体验和写作实践,激发大家的写作兴趣,掌握一些营造文章波澜的基本的艺术方法,进而提高大家的构思能力和写作水平。
本专题内容由四个环环相扣、逐步提升的板块构成。
第一板块“走进现场”部分通过毛宗岗《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有关该回行文曲折问题的品评和《三国演义》中《刘玄德三顾茅庐节选》部分的展示和研读,引导大家具体体验曲折叙事的特点,深刻认识曲折叙事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板块“活动体验”部分引导大家通过对有关例文佳作的阅读和研讨,准确把握曲折叙事的要求、本质和实施途径,即:一、不要把什么都写出来;二、曲折的情节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三、曲折通过章法和句法表现出来。
第三板块“写作实践”部分,通过二道实践题,训练学生构思技巧。
第四板块“资料链接”部分引用的杨荫浒《文似看山不喜平》中的几段文字,阐释了写文章宜曲不宜直的道理,揭示了曲折叙事与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关联。
[对应学生用书P44]1.《刘玄德三顾茅庐(节选)》设置了哪些曲折的情节?这些情节有何作用?这对你创作叙事性作品有何启发?[互动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节选部分一波数折,先是意欲拜访遭到关张的强烈反对,此一折;继而见到诸葛均得知诸葛亮已归可以相见,却因诸葛亮昼寝未醒而一等再等,此二折;待到初见,诸葛亮却一再谦让,不肯赐教,此三折;待到诸葛亮出谋划策,刘备茅塞顿开,刘备拜请诸葛亮下山,诸葛亮却又不肯出山,此四折;刘备泣泪沾襟,诸葛亮被诚意打动而答应出山,刘备大喜赠送礼物,诸葛亮却又不受,此五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尺水微澜意悠长——浅谈古典诗词的鉴赏

文似看山不喜平,尺水微澜意悠长——浅谈古典诗词的鉴赏我们今天在论作文之法时,经常会引用一句古人成句“文似看山不喜平”,来说明文章须以曲折奇崛为胜这个道理。
然而搜检该句出处,却不由让人心生疑窦。
有说出自《随园诗话》卷一引清翁照(朗夫)句的,但《随园诗话》卷一所引,又与该句不甚相同:吾乡陈星斋先生题画云:“秋似美人无碍瘦,山如好友不嫌多。
”江阴翁徵士朗夫《尚湖晩步》云:“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
”二语同一风调。
则此句原当作“山似论文不喜平”。
二句虽然句式与用语相似,但意思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一为论文,一为论景,一则以山喻文,一则以文喻山,意思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
看来,这一古人成句,似是有人运用“夺胎换骨”之法化用而来。
但此化用者为谁,则大部分记载皆语焉不详,多用“古人云”“前人说过”等语一笔带过。
就算专门记录联语格言的工具书,也大都不详出处,如苏渊雷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绝妙好联赏析辞典》格言联“友如作画须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条,只说“此句化用清翁照《与友人寻山》诗‘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
梁申威主编的《绝妙对联450》则将对联归入“佚名”名下,说:“此联由旧诗之句改成。
”略记其出处的,只有郭鑫铨《云南名胜楹联大观》,说是出自云南近代的大学者、喜作楹联的赵藩所题之书房联,认为是他化用了前人成句。
这一化用,倒也十分顺理成章:题写书房联,自然要以教导读书为人之道为胜,此诗上句是讲交友之道的,与书房联倒算贴合,但下句写景,如非是面对大山、开窗见景的书斋,则“山似论文不喜平”这样的话就不那么贴切了,但稍一变化,作“文似看山不喜平”,就若合符契,符合书房联的标准了。
如此,这番化用,倒是十分巧妙,颇有些黄山谷所谓“点铁成金”的功效的。
郭鑫铨《云南名胜楹联大观》(1998)不过,赵藩喜作楹联,亦喜集他人成句或直接题写他人的联语,那此联的化用是否真的是赵藩所为,还是赵藩题写了前人的成句呢?《云南名胜楹联大观》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句联语的著作权,实际上还是一个谜。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写作《学写故事》课件(共38张PPT)

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 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 的事。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 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 故事。不少于600字。
文题二例文
一件触动我灵魂的事
暮色沉沉,细雨打在行人的脸上。车站旁的快餐店里透着暖橘色的灯光。店内客人不多, 玻璃橱窗上凝结了一层薄薄的水雾,水雾渐渐聚集成水滴。①我坐在桌边,埋头吃着饭。
3 真实的心理描写
当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 都不足以展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时 就应该适当地描写人物的心理。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白描
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 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使用这种手法刻画 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 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 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 写出故事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读好文章就像欣赏山景, 不喜欢平缓而无变化。怎样才能写出有波澜的文章?
1
巧设 悬念
常用的制造“波澜”的方法之一就 是巧设悬念,是指作者在展开故事情节、 安排矛盾冲突时,利用读者关切叙述的人 物或事件的动态的心情,将后面要表现的 重要内容,先行提出或预作暗示,来个悬 而未决。令读者欲罢不忍,饶有兴味地读 下去,非要把文章读完不可。
5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比如在《孙权劝学》中,吕蒙就是一个个性鲜明、 形象生动的人由借口“军中多务”不肯读书,到听了孙 权的劝告“乃始就学”,到“非复吴下阿蒙”,乃至令 人“刮目相看”,表现了他听从劝告、学有所成的进步 过程,也体现他志趣的发展变化。这样写,人物形象才 更加丰满。
4 融人合理的想象。
故事允许有联想、想象的成分。设定故事情节后,可以通 过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去丰富细节,使情节更加曲折,人物更加生 动。比如《卖炭翁》中,作者对卖炭老人的外貌和心理做了细致 的描绘,特别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将 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刻画得如此真切,催人泪下。
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
季伟譞
【期刊名称】《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这是一道半命题,命题时没有任何提示语,仅从词语的含义来看,收集的事物多是明显的,无需着意寻求即可获得,获得之后即可以随便地、不加选择地将这些分散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不仅包含着收藏的含义,也含有累积的意思,较为容易理解,对考生来说没有任何限制。
更加拓宽了考生构思的范围。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季伟譞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文似看山不喜平——"太极作文法"浅析
2.文似看山不喜平——论语文写作技巧的教学
3.文似看山不喜平——论语文写作技巧的教学
4.文似看山不喜平——"学写情节有波澜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
5.文似看山不喜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亦聊“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曲折有致的几种写法

亦聊“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曲折有致的几种写法黄性华
【期刊名称】《广西教育》
【年(卷),期】2005(000)05B
【摘要】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辅直叙,似无浪平湖,读起来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那么,如何把记叙文写得曲折有致?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黄性华
【作者单位】全州县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4
【相关文献】
1.文似看山不喜平——例谈高中记叙文的叙述 [J], 卢亮
2.文似看山不喜平——浅谈记叙文的兴波起澜技巧 [J], 韩延明
3.文似看山不喜平——浅谈记叙文的兴波起澜技巧 [J], 韩延明
4.文似看山不喜平--谈记叙文写作的结构 [J], 林艳
5.亦聊"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曲折有致的几种写法 [J], 黄性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似观山不喜平

“课”似观山不喜平
杨娜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一个好导演要善于讲故事,而讲好故事的关键是要掌握好节奏。
一个好老师,要善于把握课堂的节奏,才能张弛有度,从容优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页数】1页(P54-54)
【作者】杨娜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34
【相关文献】
1.“课”似观山不喜平
2.课似看山不喜平
3.课似看山不喜平,好奇生疑展思维--听台湾房昔梅老师“乘法练习”课有感
4.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作文课教学案例
5.课似看山不喜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教学设计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教学设计一、训练目标1、体会叙事时波澜起伏的效果。
2、学习一些写出事情波折的方法。
二、训练过程( 一) 故事导入: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 )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 )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 )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波澜起伏,吊足胃口。
)( 二) 叙事时为什么要波澜起伏?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寡味。
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则吸引读者。
―――文似看山不喜平。
( 清·袁枚)―――平静的湖面固然能给人以美感,而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
( 三) 什么叫事情的波澜?怎样写出事情的波澜?1、波澜:这里指文章的起伏变化。
事情的波澜:指事情叙述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
(曲折性、复杂性、超常规)2、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①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
――选材②学习一些写出事情波折的方法。
――构思、技法( 四) 它山之石①写好开头:悬念倒叙法截取事件的结局或某一事件发生的情况放在开端,作为文章的起点,先揭示出事物的矛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扣人心弦。
如:“世上只有妈妈第一次教育女儿的事,那有女儿第一次教育妈妈的事?有,因妈妈对奶奶不尊敬,我很巧妙的对她进行了第一次教育。
”( 《我第一次教育妈妈》 ) 这个开头,新颖别致。
“张阿姨,我们院子里的老老小小无人不知道。
她家刚搬来不久,顽皮的小孩就送给她一个小小的‘雅号’——扫帚星。
为什么这样叫她呢,还要从她搬来那天说起。
” ( 《张阿姨》 )欲扬先抑法把肯定的、歌颂的人或事故意进行否定贬斥,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一看见他像一个黑黝黝的放牛娃,好像是闰土的后代。
真糟糕,他怎么成了我的同桌!我一直指望有一个学习成绩优良的同桌来帮助我学习,现在可能要我去帮助他,真是‘穷邻居,讨厌多’ !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的学习成绩却出乎意料的远在我之上⋯⋯”一贬一褒,形成对比。
高中语文专题六文似看山不喜平__叙事贵曲讲义含解析苏教选修写作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1.认真阅读资料,认真领会叙事波涛起伏的审美成效以及写失事件波涛的作用。
2.要学会专心察看生活,深入思虑生活,认识社会生活和客观事件的复杂多变。
3.在详细的写作实践中存心识地运用兴波涛、求变化的写作方法。
4.注意察看生活,收集资料,充足发挥想象,运用多种方法,写失事件的波涛。
[ 专题扫描 ]“山无起伏,即是顽山;水无潆洄,即是死水。
”这是说中国园林艺术的妙处全在于一个“曲径通幽”。
其实,中国的文学也向来讲究波折,所以有“做人要直,为文要曲”“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说法。
作文,特别是叙事性文章,假如平淡无奇,见首知尾,毫无波涛,只能败坏读者的兴致;只有情节波折、斗折蛇行、翻滚跌荡、摇摆多姿的作品,才有激烈的艺术魅力,才能动人心魄,知足读者的审美要求,令读者爱不忍释。
所以,教材以“文似看山不喜平”为题,特辟本专题,以图经过学习,指引大家认识写文章宜曲不宜直的道理,了解波折叙事与正确反应社会生活的关系,并经过活动体验和写作实践,激发大家的写作兴趣,掌握一些创建文章波涛的基本的艺术方法,从而提高大家的构想能力和写作水平。
本专题内容由四个环环相扣、逐渐提高的板块组成。
第一板块“走进现场”部分经过毛宗岗《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有关该回行文波折问题的评论和《三国演义》中《刘玄德三顾茅庐节选》部分的显现和研读,指引大家详细体验波折叙事的特点,深刻认识波折叙事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板块“活动体验”部分指引大家经过对有关例文佳作的阅读和商讨,正确掌握波折叙事的要求、实质和实行门路,即:一、不要把什么都写出来;二、波折的情节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三、波折经过章法和句法表现出来。
第三板块“写作实践”部分,经过二道实践题,训练学生构想技巧。
第四板块“资料链接”部分引用的杨荫浒《文似看山不喜平》中的几段文字,阐释了写文章宜曲不宜直的道理,揭露了波折叙事与正确反应社会生活的关系。
[ 对应学生用书P44]1.《刘玄德三顾茅庐( 节选 ) 》设置了哪些波折的情节?这些情节有何作用?这对你创作叙事性作品有何启迪?[ 互动沟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1) 节选部分一波数折,先是意欲拜见遇到关张的激烈反对,此一折;既而见到诸葛均得悉诸葛亮已归能够相见,却因诸葛亮昼寝未醒而一等再等,此二折;待到初见,诸葛亮却再三礼让,不愿见教,此三折;待到诸葛亮出谋献策,刘备茅塞顿开,刘备拜请诸葛亮下山,诸葛亮却又不愿出山,此四折;刘备泣泪沾襟,诸葛亮被诚心感动而答应出山,刘备大喜赠予礼品,诸葛亮却又不受,此五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谈写作的“抑扬”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谈写作的“抑扬”法
陈旭
【期刊名称】《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年(卷),期】1990(000)007
【摘要】我们先从一则传闻谈起。
据说,明代风流名士唐伯虎,一次替人写祝寿诗。
当时,那家的主人,家人及围观者甚众,大家极欲一睹唐寅妙句。
只见他挥毫蘸墨,劈首写下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
围观者目瞪口呆,都暗暗捏了一把冷汗。
谁知他略作停顿,笔锋陡转,又写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于是,围观者紧悬的心都放了下来,禁不住连声赞叹,颔首不止。
就在这当儿,唐伯虎又甩下一句:“生下五男都是贼”,旁边围观者脸色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陈旭
【作者单位】河南渑池高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4
【相关文献】
1.文似看山不喜平--谈记叙文写作的结构 [J], 林艳
2.文似看山不喜平——倒叙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J], 顾霞光
3.文似看山不喜平——论语文写作技巧的教学 [J], 刘芙蓉
4.文似看山不喜平——论语文写作技巧的教学 [J], 刘芙蓉;
5.“诗”似看山不喜平——探究古诗词中的结构设计对写作的启发 [J], 高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喜见山不喜平——看《虬髯客传》周劲松译本中的句式多变

文喜见山不喜平——看《虬髯客传》周劲松译本中的句式多
变
赵晓芳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14
【摘要】《虬髯客传》作为一篇古典小说,故事情节奇特,人物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描写技巧,但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和难度。
本文试图以周劲松译本为实例,从塑造人物、推动情节、丰富画面三个角度来鉴赏分析其译文中的句式多变典例,以期为后来的古典小说翻译带来启发和借鉴。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赵晓芳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文似看山不喜平——"太极作文法"浅析
2.文似看山不喜平——倒叙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3.中国古代小说英译中的增译和省译——以《虬髯客传》周劲松英译本为例
4.文似看山不喜平——"学写情节有波澜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
5.文似看山不喜平——说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叙事艺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年苏教版 选修 2.选修教材《写作》目录 文似看山不喜平_叙事贵曲(共17张PPT)

----叙事贵曲
学习目标
•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写文章宜曲不 宜直的道理,了解曲折叙事与正确反映社 会生活的关联。
• 2、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艺 术方法来营造文章的波澜。
• 3、在“有人敲门”等写作实践中,激发学 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
• 古人有言“文贵曲”,意思是好文章行文要有曲 折,有起伏,有变化,有波澜。对文章“波澜” 的重要性,前人有既形象又精彩的论述。
• 这样写的好处是形象可感,含蓄蕴藉。
• 3、从外在景象来看,本文反复描写的是窗外的雨和我进门以后是如何处 理雨衣的,但文章的焦点却始终凝聚在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上,从不 平、失落、嫉妒到回想互相安慰的情景,再到逐渐平静的反思,及至终 于打出了祝贺的电话,心灵历程的演进清晰可见。“雨”和“雨衣”实 际上是心灵的外化和象征。
写作实践
• 犯中见避,同中求异。 •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土耳其]阿吉兹·涅辛《我是怎样自杀的》 • 乔叶《第九次微笑》
• “有人敲门”的两个重点“元素”:“谁在屋内”、 “来者何人”
• [日本]星新一《雪夜》
• 《猎户》中的尚二叔和“百中”老人,为董昆的出 场作了铺垫,有力地衬托了打豹英雄的形象。
• 这两文,欲擒故纵,层层映衬,逐步铺垫,写得跌 宕生姿,曲折有致。
五、结尾陡转法。
• 这种方法是指当文章结束时,笔锋陡转, 故事结局异乎读者想像,出人意料,收到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
• 《项链》中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赔项链 含辛菇苦,十年艰辛。到最后,才知道当 年丢失的项链竟是假的。这真是神来之笔, 令读者惊愕万分,拍案叫绝。
一、“一波三折”法。
• 即善于利用故事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形成波澜。 现实生活本身就复杂多变:景有动静荣枯之变,物 有长短方圆之变,事有大小好坏之变,情有喜怒哀 乐之变。只要把握好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 然,有层次地展开矛盾冲突,就能使文章有起有落, 富于变化,平中见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似看山不喜平穆晓琴
发表时间:2012-06-12T11:32:13.1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7月总第60期供稿作者:穆晓琴
[导读] 哀与乐是人的两种情绪,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乐到极处便是悲,反之亦然。
——文章怎样突出跌宕曲折的形式美
◆穆晓琴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734500
摘要:文章为了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就应给做到迂回曲折、曲径通幽,含蓄而艺术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出文章跌宕曲折的形式美,应处理好以下几种辩证关系。
即张与弛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抑与扬的关系、动与静的关系。
关键词:曲折张与弛虚与实抑与扬动与静
“曲”是文章形式美的重要内容。
文章为了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就应给做到迂回曲折、曲径通幽,含蓄而艺术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苏轼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也正是这个道理。
平铺直叙的文章会使人厌倦,没有荡气回肠之美,没有值得玩味的余地,文章的艺术性也自然不强。
为了突出文章跌宕曲折的形式美,应处理好以下几种辩证关系。
一、张与弛的关系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文章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使文章节奏过急或过于平淡无味。
高明的作者应该是文章节奏的调控师,使其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如林嗣环《口技》一文中,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迟缓而渐趋紧张的过程。
而三个场景犹如三个乐章,第一个场景描写四个人四声齐发,形成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声情潜伏;最后失火、救火的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这三个乐章随声换形,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令人赞叹不已。
这样张弛相宜,起伏不断,就取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虚与实的关系
实是对对象本身做直接、正面、细致的描写。
基本要求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地写出事物的形象特征。
虚,则是使用侧面衬托或暗示的写法,把一般难以描绘的,属于动态化的一些特征,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其精神。
一般情况用实写写出实有的东西。
但有时虚的东西没办法写出,要用实的手法来写,反之亦然。
正如古人所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虚与实的有机转化,能更有力地表现出事物的精神。
如《陌上桑》中,正面描写罗敷的外貌,“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是实写。
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则是从不同侧面反复烘托渲染,极尽其夸张形容之能事,突出了罗敷光彩照人的美貌。
三、抑与扬的关系
传统的作文方法,相互生发,也能使文章生动化,产生波澜。
其手法有两种: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欲扬先抑的手法如贾平凹的《丑石》,一开始写了石头的许多丑:像牛似的模样,排不上用场,砌墙不规则,压台阶太大,磨刀太细,树荫也不庇护它,花也不在他旁边生长等,这是“抑”;“扬”是天文学家看到了丑石,眼睛立刻就直了,发现了丑石的价值。
这样就激起了文章的波澜,真可谓“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有时文章里可以几扬几抑,给读者以波折不断之感。
扬与抑相辅相成,前面是手段,后面是目的,压得低可以抬得高,反之亦然。
不过也要掌握分寸,要写得真实可信。
四、动与静的关系
动与静的有机结合、合理转化也能使得文章富于变化。
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也是动静结合的典型范例。
先写“菜畦、石井栏、皂荚树” 等景物的颜色、形态是静景;而后写了“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动物的声音活动是动景;最后写到的“何首乌、木莲、覆盆子”则又是静景。
正是动与静的有机结合,合理转化,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描写也极富有层次。
突出了百草园的确是“我”的乐园。
五、哀与乐的关系
哀与乐是人的两种情绪,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乐到极处便是悲,反之亦然。
张洁的《挖荠菜》中写道,“我”被财主管家追打之后,接着描绘了一幅非常优美的夕阳晚归图——“太阳落山了……。
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
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
”如此美景反衬出的却是“我”幼小的心灵感受到这个年龄不该感受到得人生悲苦、恐惧和孤独。
哀乐相衬,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差美、跌宕美。
散文小说若借用以上手法展开情节,大有曲径通幽的妙处,细读细品,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