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历史区划沿革

合集下载

莱阳行政区划分

莱阳行政区划分

莱阳行政区划分---肯定能找到你的村行政区划延革史明代,莱阳县城划为忠正坊、宣化坊、杏坛坊、迎仙坊、贤古坊、东北关坊6个坊;乡村划为14个乡,辖135个。

清初,全县区划与明代相同。

1735年(雍正十三年)将莱阳东部3个乡划归海阳县,将5个社划归宁海州(牟平),时县城仍为6个坊,乡村为11个乡,辖100个社,后调为98个社。

民国初期,全县区划与清末同。

民政部门行政区划:莱阳市村委会名称(共计:784个)城厢街道办事处(35)西至泊村委会、城南村村委会、宫家菜园村委会、枣行村委会、吴格庄村委会、西石硼村委会、吴家庄村委会、东柳行村委会、姚格庄村委会、盖家疃村委会、七里地沟村委会、辛格庄村委会、鱼池头村委会、留衣庄村委会、四真庄村委会、东赵疃村委会、儒林村委会、和平村委会、太平村委会、市中村委会、北关村委会、南关村委会、东关村委会、西关村委会、西柳行村委会、东林格庄村委会、西林格庄村委会、水沐头村委会、青山后村委会、北庄子村委会、岔道口村委会、东亭山村委会、西亭山村委会、东马山村委会、北郝格庄村委会古柳街道办事处(32)古柳树村委会、后赵疃村委会、西赵疃村委会、南李家疃村委会、西古城村委会、东古城村委会、中古城村委会、南辛庄村委会、姜家庄村委会、冯家疃村委会、柳沟村委会、道口村委会、后泉水村委会、前泉水村委会、山子村委会、迟家疃村委会、大吕疃村委会、小吕疃村委会、高家疃村委会、西徐格庄村委会、东徐格庄村委会、埠前村委会、姜家泊村委会、沙沟村委会、望市村委会、丁格庄村委会、夏庄村委会、谭家夼村委会、红土崖村委会、赭埠村委会、李格庄村委会、左家夼村委会龙旺庄街道办事处(36)北龙旺庄村委会、南龙旺庄村委会、西庙后村委会、东庙后村委会、石沟村委会、堑头村委会、倪家店村委会、乔家泊村委会、北官庄村委会、纪格庄村委会、南埠村委会、水南村委会、梁好泊村委会、南官庄村委会、洞仙庄村委会、北姜格庄村委会、周格庄村委会、溪聚村委会、文翘泊村委会、西祝家庙村委会、东祝家庙村委会、鹿格庄村委会、瓦屋夼村委会、田格庄村委会、北曲格庄村委会、南曲格庄村委会、东陡山村委会、西陡山村委会、中陡山村委会、止风村委会、接家庄村委会、枣庄村委会、柳树夼村委会、源水夼村委会、逍仙庄村委会、庙西村委会冯格庄街道办事处(33)冯格庄村委会、乔家庄村委会、大黑石埠村委会、小黑石埠村委会、东官庄村委会、马岚村委会、曹家屯村委会、董家庄村委会、沈家屯村委会、瓦屋庄村委会、宫家庄村委会、石桥泊村委会、陈家疃村委会、天桥屯村委会、旧店村委会、青埠屯村委会、桃源庄村委会、贺家疃村委会、太平庄村委会、肖家疃村委会、咸家庄村委会、蜡树庄村委会、将军顶村委会、大青埠村委会、西青埠村委会、中小埠村委会、西小埠村委会、东小埠村委会、后大埠村委会、前大埠村委会、东青埠村委会、西官庄村委会、朱家埠村委会沐浴店镇(84)沐浴店村委会、东赵家庄村委会、榛子沟村委会、南上河村委会、青岚口村委会、留寺庄村委会、茂芝场村委会、黄崖底村委会、巷子口村委会、北泊子村委会、中泊子村委会、南泊子村委会、寺院头村委会、庙在头村委会、北姜家村委会、鹤山后村委会、南汪家村委会、大明店村委会、胡家庄村委会、北旺村委会、中旺村委会、南旺村委会、北小店村委会、吴家疃村委会、大明村委会、望岚口村委会、安乐庄村委会、北上河村委会、榆科顶村委会、生宋家村委会、大姚格庄村委会、河东院村委会、河上庄村委会、张家沟村委会、尧家沟村委会、霞留村委会、西上庄村委会、东上庄村委会、东杨格庄村委会、门家沟村委会、韦家沟村委会、西半泊村委会、东半泊村委会、板夼村委会、南半泊村委会、西徐家庄村委会、东徐家庄村委会、北赤山村委会、卧龙村委会、官道村委会、上步家村委会、下步家村委会、芹子夼村委会、磊山后村委会、战家沟村委会、迟家沟村委会、东下河村委会、老山村委会、河北院村委会、小于格庄村委会、东石河头村委会、西石河头村委会、钟家院村委会、上蒲格庄村委会、中蒲格庄村委会、下蒲格庄村委会、老树夼村委会、儒林夼村委会、北王家庄村委会、簸箕港村委会、北辛庄村委会、中崖后村委会、西岔河村委会、房家疃村委会、思格庄村委会、北寨头村委会、南寨头村委会、新立庄村委会、我乐村委会、北崔格庄村委会、北唐家庄村委会、上朱兰村委会、中朱兰村委会、西朱兰村委会团旺镇(71)东团旺村委会、西团旺前村委会、西团旺后村委会、南团旺村委会、北团旺村委会、王家岔村委会、左家岔村委会、刘家岔村委会、雨泊村委会、崔疃村委会、孙太庄村委会、韩家白庙村委会、朱家白庙村委会、庄家白庙村委会、李家白庙村委会、杨家白庙村委会、西龙河头村委会、东龙河头村委会、前李牧庄村委会、后李牧庄村委会、杨格庄村委会、朝阳庄村委会、南姜家夼村委会、北杨家夼村委会、李家夼村委会、太平山村委会、西流泉村委会、西北岩村委会、东北岩村委会、前北岩村委会、后埠后村委会、中埠后村委会、前埠后村委会、牛北城庄村委会、大李格庄村委会、初家庄村委会、东李格庄村委会、南李格庄村委会、东后寨村委会、南后寨村委会、西后寨村委会、北朱家夼村委会、东中荆西村村委会、东中荆东村村委会、西中荆前村村委会、西中荆后村村委会、西南岩村委会、东南岩村委会、西石格庄村委会、东石格庄村委会、西留格庄村委会、后留格庄村委会、东留格庄村委会、南留格庄村委会、东张格庄村委会、西张格庄村委会、徐疃庄村委会、前河前村委会、后河前村委会、谭山后村委会、东马家泊村委会、西马家泊村委会、光山村委会、云南村委会、方里村委会、三青村委会、小格庄村委会、东大格庄村委会、西大格庄村委会、东吉林夼村委会、西吉林夼村委会穴坊镇(48)穴坊王家村村委会、穴坊谭家村村委会、穴坊李家村村委会、穴坊邵家村村委会、永安村委会、鸭儿沟村委会、东富山村委会、西富山村委会、东教格庄村委会、西教格庄村委会、程格庄村委会、吕仙庄村委会、卧虎庄村委会、富南庄村委会、望埠村委会、芦山村委会、新貌村委会、龙潭庄村委会、东平村委会、岭南头村委会、泉水头村委会、南山后村委会、东蒲村委会、西蒲村委会、南蒲村委会、黄格庄村委会、蚬子湾村委会、东贤友村委会、西贤友村委会、吕家滩村委会、西躬家庄村委会、东躬家庄村委会、西夏庄村委会、东夏庄村委会、南朱家夼村委会、贾家夼村委会、南李家庄村委会、于家庄村委会、东杜林头村委会、西杜林头村委会、石岭村委会、南宋格庄村委会、朱崖村委会、南郝格庄村委会、东桃疃村委会、西桃疃村委会、南唐家庄村委会、西辛庄村委会羊郡镇(23)羊郡集村委会、后羊郡村委会、东羊郡村委会、南羊郡村委会、东辛庄村委会、李家岚村委会、北黄家村委会、大黄家村委会、九家夼村委会、南杨家夼村委会、翟家庄村委会、桥头村委会、垛埠店村委会、北道头村委会、南道头村委会、东埠前村委会、西埠前村委会、中埠前村委会、东朱皋村委会、西朱皋村委会、王家滩村委会、车家疃村委会、西滩港村委会姜疃镇(41 )姜疃村委会、地北头村委会、地南头村委会、西马家庄村委会、东马家庄村委会、后森埠庄村委会、东森埠庄村委会、西森埠庄村委会、大庄子村委会、东庄村委会、瑶头村委会、东宅村委会、西宅村委会、鹤山口村委会、院上村委会、濯村村委会、泊庄村委会、凤头村委会、北宋格庄村委会、新安村委会、上夼村委会、董格庄村委会、北路格庄村委会、东路格庄村委会、岚子村委会、西韩格庄村委会、众水村委会、马家夼村委会、柴沟村委会、青杨夼村委会、西石水头村委会、东石水头村委会、后石水头村委会、东梁子口村委会、南姜格庄村委会、陶格庄村委会、塔南泊村委会、新庄村委会、北黄村委会、院庄村委会、西路格庄村委会万第镇(64)前万第村委会、后万第村委会、西万第村委会、小徐格庄村委会、彭格庄村委会、水口村委会、东北麓村委会、西北麓村委会、前格庄村委会、西诸麓村委会、东诸麓村委会、石龙沟村委会、王宋村委会、三甲湾村委会、南崔格庄村委会、东村庄村委会、前石庙村委会、后石庙村委会、立儿山村委会、梁家疃村委会、南石础村委会、北石础村委会、大店村委会、南小店村委会、黄金沟村委会、大河口村委会、前瓦马村委会、后瓦马村委会、小院村委会、南于格庄村委会、霞峰村委会、贾家庄村委会、赤山村委会、南薛格庄村委会、南寨庄头村委会、中寨庄头村委会、北寨庄头村委会、高格庄村委会、旺屋庄村委会、儒林泊村委会、东院西夼村委会、史家河村委会、徐家夼村委会、胡留村委会、北姜家夼村委会、宫家夼村委会、三合泊村委会、南曹家沟村委会、南石梁头村委会、北石梁头村委会、梁家夼村委会、史家疃村委会、清江泊村委会、大梁庄村委会、前岚子前村委会、后岚子前村委会、富水庄村委会、马喊口村委会、护驾崖村委会、港口村委会、南泗庄村委会、兰家村委会、高卓村委会、西院西夼村委会谭格庄镇(84)谭格庄村委会、小刘家村委会、大刘家村委会、北马庄村委会、南马庄村委会、小台子村委会、李庄村委会、小后洼村委会、前解格庄村委会、后解格庄村委会、胡家堡村委会、小水岔村委会、大水岔村委会、北汪家村委会、北罗家疃村委会、前施格庄村委会、后施格庄村委会、西崖后村委会、旭日庄村委会、苏家村委会、西赵家庄村委会、孙家庄村委会、姜岭庄村委会、小汪家村委会、蔡庄村委会、张家泊子村委会、李家泊子村委会、东河北村委会、西河北村委会、河南村委会、大韩家村委会、小韩家村委会、西下河村委会、小于家村委会、大汪家村委会、北染房村委会、南染房村委会、吕家庄村委会、西吴家村委会、东吴家村委会、安儿沟村委会、高庄沟村委会、夏家村委会、高家村委会、安里村委会、北张格庄村委会、石猪河村委会、西留村委会、小姚格庄村委会、花沟村委会、刑格庄村委会、姚家庄村委会、娄里村委会、胜利村村委会、鹤山沟村委会、鹤山泊村委会、绵远沟村委会、北院村委会、中院村委会、南院村委会、朱省村委会、瓦屋村委会、沈家村委会、不动山村委会、上孙家村委会、铁匠庄村委会、东横岚后村委会、西横岚后村委会、东姜格庄村委会、西姜格庄村委会、李家村委会、李家沟村委会、西杨格庄村委会、步家村委会、许家旺村委会、张家村委会、留家村委会、磕堡石村委会、西王家庄村委会、东王家庄村委会、中横岚后村委会、贾家村委会、圈里村委会、苗家村委会柏林庄镇(35)柏林庄村委会、鞠家沟村委会、转曲莲村委会、桑家夼村委会、焦家店村委会、黄花沟村委会、北小平村委会、北侯家夼村委会、南小平村委会、北李家庄村委会、柳古庄村委会、白藤口村委会、北臧家疃村委会、西枣行村委会、东枣行村委会、西孙家夼村委会、陡山村委会、湾儿口村委会、白石埠村委会、叶家庄村委会、褚家疃村委会、北汪家疃村委会、台子村委会、小埠顶村委会、刘家疃村委会、全家屯村委会、视家楼村委会、北阎家庄村委会、北李家疃村委会、周家疃村委会、杨家疃村委会、于家店村委会、南臧家疃村委会、西马山村委会、南汪家疃村委会河洛镇(39)河洛村委会、闹沟头村委会、李家楼村委会、小埠村委会、马崖口村委会、范家埠子村委会、赵家埠子村委会、洼子村委会、泊麦口村委会、落脚石村委会、杨家河村委会、贺家沟村委会、西于家疃村委会、东于家疃村委会、周家枣行村委会、观音庙村委会、后家疃村委会、赵家疃村委会、朱耩村委会、河北村委会、张家庵村委会、苇夼村委会、大山后村委会、麻姑顶村委会、半坡村委会、杏花村村委会、于家岚村委会、大路村委会、沐浴村委会、朱家庄村委会、胜利庄村委会、大龙川沟村委会、青石山村委会、李家营村委会、冶房村委会、唐家洼村委会、神山后村委会、北于格庄村委会、莱山夼村委会吕格庄镇(18)吕格庄村委会、横岚埠村委会、金沟村委会、荆山后村委会、响水沟村委会、江汪庄村委会、金岗口村委会、南马格庄村委会、西马格庄村委会、东马格庄村委会、汪家夼村委会、刘海寺村委会、西野头村委会、大野头村委会、牛百口村委会、大梁子口村委会、陡崖后村委会、禄格庄村委会高格庄镇(30)北高格庄村委会、大泊子村委会、小泊子村委会、龙湾泊村委会、西大策村委会、东大策村委会、前大策村委会、三家鲍村村委会、柳行鲍村村委会、河北鲍村村委会、乔家鲍村村委会、张家鲍村村委会、前孙家鲍村村委会、后孙家鲍村村委会、邱家鲍村村委会、西鲍村村委会、金岭村委会、夼里村委会、南庄子村委会、胡城村委会、大薛村村委会、西薛村村委会、东薛村村委会、宅科村委会、冢子村委会、湾头村委会、西曲坊村委会、东曲坊村委会、东高格庄村委会、南高格庄村委会大夼镇(29)大夼村委会、杜家泊村委会、宗格庄村委会、铎夼村委会、羊儿山后村委会、南姜家村委会、北苟格庄村委会、南苟格庄村委会、涝泊村委会、石家庄村委会、朱城泊村委会、姜村庄村委会、邀驾岭村委会、柳前夼村委会、郭格庄村委会、韶格庄村委会、三里庄村委会、李树圈村委会、牟格庄村委会、横岭口村委会、宋村村委会、憩格庄村委会、西汪格庄村委会、东汪格庄村委会、南汪格庄村委会、北汪格庄村委会、南王家庄村委会、刘家庄村委会、东韩格庄村委会照旺庄镇(45)前照旺庄村委会、后照旺庄村委会、逍格庄村委会、西陶漳村委会、芦儿港村委会、叶家泊村委会、东五龙村委会、西五龙村委会、蒿埠头村委会、北芦口村委会、南芦口村委会、大陶漳村委会、祝家疃村委会、南阎家庄村委会、北寨口村委会、南寨口村委会、东城阳村委会、西城阳村委会、于家疃村委会、东昌山村委会、西昌山村委会、修家沟村委会、薛家沟村委会、北山后村委会、前发坊村委会、后发坊村委会、张家灌村委会、十字埠村委会、南侯家夼村委会、前淳于村委会、后淳于村委会、铎山前村委会、西赵格庄村委会、东赵格庄村委会、欢家夼村委会、拖子村委会、黄埠寨村委会、草场泊村委会、五处渡村委会、南张家村委会、东玉泉庄村委会、西玉泉庄村委会、迎格庄村委会、田家灌村委会、河马崖村委会山前店镇(37)山前店村委会、王家沟村委会、东孙家夼村委会、范家庄村委会、杨家庄村委会、李家窑村委会、王家窑村委会、宋家窑村委会、东岔河村委会、凤凰庄村委会、豹础铺村委会、西野后村委会、东野后村委会、泊北头村委会、北野鸡泊村委会、南野鸡泊村委会、臧家沟村委会、石桥夼村委会、坞边头村委会、后店村委会、马耳山村委会、西朱儿宅村委会、东朱儿宅村委会、北夏格庄村委会、南夏格庄村委会、佛殿头村委会、崖东夼村委会、平兰村委会、万柳村委会、东石硼村委会、南务村委会、南庄村委会、宋家庄村委会、北张夼村委会、南张夼村委会、北薛格庄村委会、东崖后村委会。

登州府莱阳县的历史变迁(1)

登州府莱阳县的历史变迁(1)

登州府莱阳县的历史变迁【莱阳县志】登州府辖1州、9县,计有宁海州、蓬莱县、黄县、福山县、栖霞县、招远县、莱阳县、文登县、海阳县、荣成县,治所蓬莱。

莱阳县在府南二百五十里。

东至宁海州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平度州界九十里,南至即墨县一百里,北至栖霞县界五十里。

东南至大嵩卫城一百四十里,西南至胶州二百四十里,北至莱州府一百八十里。

广二百里,袤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登州府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济南府八百三十里,西北至京师一千八百里。

莱阳,在唐朝时唐庄宗为了避其祖“国昌”讳,改昌阳为莱阳(以城在莱山之阳,故名。

旌旗山古名莱山)。

清雍正时期,割莱阳县东部之行村、嵩山、林寺三乡即卫城置海阳县。

又将青山乡划归宁海(今烟台市牟平区)。

民国时隶属山东省。

1940年莱阳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到1945年全境解放,分为莱阳、莱东、五龙、莱西南四个县,属南海专区。

1950年后合莱东、五龙两县为莱阳县,合莱阳、莱西南两县为莱西县,属莱阳专署。

1958年后属烟台行政公署。

1983年后属烟台市。

1987年4月撤县设市,由烟台市代管。

也就是说雍正前的登州府莱阳县就是现在的海阳、莱阳、莱西、再加上宁海的青山乡,雍正后登州府莱阳县就是今天的莱阳和莱西两地。

莱阳县的乡社和坊迎仙乡众水社、王宋社、淳于社、萧家庄社、房疃社、五龙社、陶漳社、废坊社、吕疃社、官庄社望石乡玩底社、房屋社、大林社、榆山社、瓦马社、埠上社、南务社、堑头社、寨头社、店上社、平兰社凤山乡胡城社、石水社、大夼社、横岭社、鲍村社、浮山社、薛村社、曲坊社、蒲里社、庵里社、田村社行村乡坊头社、长涧社、辛安社、埠前社、于推社、寺头社、朱吴社、沽头社、三驾社、牛根社、苇薗社、庶村社林寺乡黄山社、长沙社、台城社、高埠社、仓山社、废城社、石现社、坛山社、长榆社、神前社嵩山乡嵩潜社、城阳社、于朋社、盘石社、廒上社、白水社、路疃社、竹金社青山乡垂柳社、崮头社、灌水社、嵩林社、石但社旌旗乡石山社、北马社、小平社、沐浴社、火山社、西留社、石桥社、朱姜社、大平社、赤山社、埠西社、初家庄社、白藤口社义潭乡金刚社、沙埠社、龙湾社、台头社、古河社、大河社、神头社、泊子社芝山乡岭上社、西馆社、志霞社、辛庄社、泥牛社、寨庄社、都里社、板仓曲社嵯峨乡白庙社、曲庄社、众水社、团汪社、荆山社、孙太社、辛庄社、冯北社、岭前社、望埠社、北黄、谭山社长清乡许村社、牛埠社、会河社、寨里社、王城社、峪泉社、孙受社、会里社、庄扶社桃花乡小里社、双山社、王璧社、神山社、葛村社、汀村社、辛庄社、由家庄社、张管寨社贤古乡朱毛社、埠阴社、坎下社、毛家埠社、刘家庄社在城六坊忠正坊、宣化坊、杏坛坊、迎仙坊、贤古坊、东北关。

百年前的莱阳城

百年前的莱阳城

百年前的莱阳城关于莱阳城,之前写过三段:①从县城建立(650年)至民国前(1912年)——《还原莱阳古县城》;②莱阳、莱西两县分治(1962年)至莱阳撤县设市(1987年)——《回到莱阳县城》;③莱阳建市至今的莱阳城——《三十年前的莱阳》。

这次写的是民国时期至莱阳、莱西两县分治,即1912—1962年间的莱阳城。

民国前期,莱阳城还保留着明朝修筑的周长3.5公里、高7米的砖城墙和宽5米、深1.7米的城壕,城墙上有瞭望台16座,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北城墙边有宴海楼,南对着是县署,城东南角有文昌阁,四个城门分别是东门称望石门,西门称太平门,北门称旌旗门,南门称迎仙门,各城门其上建有城楼。

1938年城墙拆除,1939年日军侵占莱阳城,强征民工,在原城墙基础上修筑土城墙,1945年解放莱阳城,土城墙被拆除。

明朝建造的县署(在现市政府所在地址),到了民国前期有大堂5楹,西是粮房,东是班房,前为“清慎勤”木坊,有仪门3楹,门左右为收押所,东有土地祠,西为监狱,门上建有谯楼(瞭望楼);大堂后面为“平政堂”5楹,东西厢6楹;平政堂东为库房,西为花厅,后为后堂,后堂西有楼房7楹为内宅。

1928年粮房、班房被烧毁,1932年土地祠被拆除。

1947年人民解放军攻克莱阳城,房舍毁于炮火。

1952 年莱阳县人民政府在此重建排列整齐的数十幢平房。

建国前,城内街道主要有政训大街、大寺街、草市街、前司街、后司街、小集街等大街小巷27条。

商店、饭馆、药铺多设于政训大街、大寺街、小集街。

路面大都是夹沙土铺压,间或乱石铺砌。

主要街道中间高,两侧低,两边有明排水沟,城区路街基本成网格状。

民国时期,莱阳城内有七座桥,南城门、西城门各两座,北城门、东城门各一座,宫家菜园西南角一座,都是架在护城河上。

建国后,1953年建了水沐头大桥和师范校园北桥,1954年建了莱冯桥和织布厂门前桥,1955年建了蚬河铁路大桥,1957年在今刺绣厂前建了胜利桥,1960年在莱拖西建了和平桥。

青岛七区五市名字由来

青岛七区五市名字由来

“西周时代青岛地域属夷国。

春秋初期,青岛地域为介国、夷国、莱国等诸侯国的属地,春秋中期均归入齐国。

战国时期,青岛地域大部属即墨。

”翻开青岛各区的史志,大都以此来作为介绍建置沿革的开头。

即墨,无疑是青岛发展的根源,然而与即墨一样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区域还有平度、胶州、莱西,而“城阳”这个名称,作为地名也早在公元前221年(始皇帝二十六年)就有了。

这些古老的名称是由何而来?如今的各区又是以何命名?翻阅史料,我们找到了一些区域名称背后的故事。

市南区和市北区市南、市北两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青岛历史上要追溯到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以日伪青岛特别市警察局管辖区为保甲行政区,设立市南、市北、海西、台东、四沧、李村六个警察分局。

在所有区名之中这两个名字来由最显而易见,皆因其本身分别位于青岛市市区南端、北端而得名。

虽经历多次区划调整,区域范围已与当年大有不同,但这两个区名却沿用至今。

四方区四方区的名称源于其辖区内原有的旧村“四方村”。

“四方”之名,最早见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行的《即墨县志》。

该书的“七乡村庄图”中,不仅标有四方村名,还标有海泊村、吴家村、岭上(错埠岭)、小村庄、韩家村、湖岛、沙岭庄、盐滩和阎家山等村名。

青岛的近现代史上,四方区曾多次与沧口区合并为四沧区,又分离。

直到1951年,青岛市调整区划,四方区名使用至今。

李沧区李沧区,是市内四区成立最晚的区。

1899年,德在胶澳租界划李村区。

1932年,西部沧口和东部李村一同分设乡区建设办事处。

1935年9月,四方与沧口合并为四沧区,后称第五区。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成立四沧区人民政府。

1951年6月,成立沧口区人民政府。

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沧口区李村河以北的8个街道办事处和楼山乡与原崂山区李村张村河以北区域合并,设立新的李沧区。

黄岛区黄岛区以黄岛岛名命名。

据《增修胶志》载:“黄岛在黄庵北,有岛之名,实为平冈。

潮来则四面皆水,潮落则徒步可入。

1987年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1987年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1987年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1987年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河北省:1.撤消沙河县,设立沙河市(县级)。

以原沙河县的行政区域为沙河市的行政区域。

(国务院1987年2月20日批准国函[1987]32号)2.撤消保定市郊区。

将原郊区的南大同、焦庄、杨庄三个乡划归南市区;金庄、韩庄两个乡划归北市区;韩村、南奇、颉庄、富昌四个乡划归新市区。

(国务院1987年10月15日批准国函[1987]167号)辽宁省:撤销金县,设立大连市金州区。

以原金县的行政区域为大连市金州区的行政区域。

(国务院1987年4月21日批准国函[1987]70号)吉林省:1.东辽县驻地由辽源市迁至东辽县的白泉镇。

(国务院1987年1月7日批准国函[1987]2号)2.撤销洮安县,设立洮南市(县级)。

以原洮安县的行政区域为洮南市的行政区域。

(国务院1987年5月21日批准国函[1987]85号)3.撤销扶余县,设立扶余市(县级)。

以原扶余县的行政区域为扶余市的行政区域。

(国务院1987年10月7日批准国函[1987]165号)黑龙江省:1.(以下国务院1987年2月24日批准国函[1987]85号)(1)撤销同江县,设立同江市(县级)。

以原同江县的行政区域为同江市的行政区域。

(2)撤销阿城县,设立阿城市(县级)。

以原阿城县的行政区域为阿城市的行政区域。

2.(以下国务院1987年11月6日批准国函[1987]177号)(1)将佳木斯市的集贤县划归双鸭山市管辖。

(2)将双鸭山市岭东、岭西两区合并为岭东区。

(3)将佳木斯市的萝北县,绥滨县划归鹤岗市管辖。

3.撤销镜泊湖市,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宁安县。

(国务院1987年11月27日批准国函[1987]183号)江苏省:1.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县级)。

以原江阴县的行政区域为江阴市的行政区域。

(国务院1987年4月23日批准国函[1987]71号)2.撤销宿迁县,设立宿迁市(县级)。

莱阳

莱阳

梨花节
莱阳市盛产梨,举世闻名,素有“梨乡” 之称。四月的梨乡,连阡接陌的梨花,覆盖 着千村百乡的广袤大地,如皑皑白雪,似渺 渺轻烟,漫步于梨花树下,使人飘飘若仙。 自1991年起,每年的4月20日,莱阳市政府 邀请中外游客在这里举办梨花节,观赏这 “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的梨 乡景色,领略莱阳农家的田园风光,以花为 媒,搭建经济发展、感情联络、体验民风民 俗和梨乡文化的平台。
取得的成就: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2.工业支撑作用日益突出 3.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4.服务业实现突破发展 5.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6.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莱阳梨
莱阳梨,亦称茌梨,因产于莱阳市而得名,是山 东省的著名特产之一。多为倒卵形,果实硕大,果 皮为黄绿色,莱阳梨表面粗糙,有褐色锈斑,萼部 凹入。果肉质地细腻,汁水丰富,口感清脆香甜, 是梨中的上品。 莱阳梨不但是美味的时鲜果品,还可以加工成 梨干、梨脯、梨酱、梨罐头等,又可以用来酿酒、 酿醋。此外,它还具有清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用它制作的“莱阳梨膏”、“止咳糖浆”是治疗支 气管炎、伤风咳嗽的良药莱阳梨种植历史悠久, 相传起源于400余年前。经过长期的栽培,莱阳梨 现在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5000余亩,梨树50多万 棵,年均产量在2500万公斤左右。
量为1.302亿立方米。
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其矿产种类多,分 布广,以非金属为主,不均匀分布于全市18个 镇处中。已发现矿产38种,矿床、矿点、矿化 点200余处。
经济
近年来,莱阳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形势,积极应对挑 战,以“三年大变样、五年翻一番”为目标, 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实现四大突破、做好 三篇文章、加强三大建设”,全力打造开发 区、生物产业园、南海新区三大经济板块, 着力培育食品加工、机械汽车、精细化工、 生物制药四大产业集群,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持续膨胀规模总量,全力以赴促发展、保稳 定、构和谐,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 展势头。

终于知道了!莱州、莱芜、莱阳、莱西竟有这样的关系!

终于知道了!莱州、莱芜、莱阳、莱西竟有这样的关系!

终于知道了!莱州、莱芜、莱阳、莱西竟有这样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东除了齐国、鲁国等诸侯国之外,在胶东半岛还有⼀个莱国(⼜称莱夷),
都城莱⼦城位于今莱州与龙⼝之间。

齐灵公⼗五年(公元前567年),齐重兵灭莱,为了削弱莱⼈的⽃志和国家情感,齐国将莱国的
部分精英、⼠⼤夫和平民强⾏西迁,因落户之地⼀⽚荒芜,⼜为莱⼈居住,故称之为“莱芜”。

齐灵公灭莱之后,派⼀些⼤⾂直接管理莱国,例如齐国著名的相国晏婴就在莱国居住过很长⼀
段时间,⾄今,在莱州市还有⼀个叫“平⾥店”的乡镇,即为“平仲故⾥店”(晏婴字平仲)的简
称,还有个叫婴⾥(晏婴故⾥)的地⽅。

所以,莱芜⼈毫⽆疑问就是莱国的后⼈。

秦朝实⾏郡县制,莱国之地改为“东莱郡”,隋朝之后改
称莱州,明朝为莱州府,为⼭东半岛“东三府”(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之⼀,其建制⼀直延
续到民国。

那么,莱阳的“莱”字,⼜是怎么来的呢,和莱州有什么关系?
其实,莱阳历史上⼀直名叫“昌阳”,直到五代⼗国时期的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偶然发现⼭东
有⼀个叫昌阳的地⽅,和他的祖⽗李国昌都有⼀个“昌”字,当时在他看来是“犯讳”,所以命令⼤
⾂商议,让昌阳改名,经过研究,昌阳归莱州管辖,⼲脆就叫莱阳吧。

因此⾃后唐起,莱阳⼀
名沿⽤⾄今。

⾄于莱西,本来与莱阳同属⼀个县市,指的是莱阳城之西的意思,后来⾏政区划调整,莱西单
独成县,并在上世纪⼋⼗年代划归青岛市代管。

所以,莱芜、莱阳、莱西、莱州本是“同宗”,其“莱”字都源于莱国,即后来的东莱郡、莱州府。

实际上,莱国也是“莱”字的专属地名,在中国境内,和莱字有关的地名,⼤都源于莱州。

莱阳民间常说的南乡、北乡,各自都包括哪些乡镇?

莱阳民间常说的南乡、北乡,各自都包括哪些乡镇?

莱阳民间常说的南乡、北乡,各⾃都包括哪些乡镇?南乡、北乡,是莱阳民间常提到的⼀组概念。

即便是外地的朋友,只要在莱阳有亲戚,或者与莱阳⼈打过交道,多半也会接触到这两个词。

两者的使⽤虽然很频繁,但因为主要流⾏于民间⼝头上,⽽鲜见于官⽅书⾯当中,故此其定义较为模糊,各⾃指代哪些乡镇?以哪⾥为分界线?均⽆明⽂记载。

不仅外地⼈不好理解,莱阳当地的朋友也说法不⼀。

笔者虽⾮莱阳⼈,不过在莱阳亲友较多,对此话题也很感兴趣。

下⾯就以史志资料为依据,尝试阐述⼀下南乡和北乡的概念。

在介绍南乡、北乡概念之前,还是先说⼀下南北乡称呼流⾏的年代。

众所周知,⾃明清⾄今,莱阳的区划变更较多。

按照现在的地图来看,莱阳南北长、东西短(《莱阳市志》载:全境东西最⼤横距35公⾥,南北最⼤纵距65公⾥),⼤致是⼀个竖⽴的长⽅形。

⽽在清代雍正朝之前,莱阳其实东西距离远⼤于南北距离,是⼀个横亘的形状(当时说莱阳县⼴袤⼋百⾥,其中南北距离基本没变,⽐现在多出来的主要就是东西宽度)。

因此,对于彼时的莱阳县来说,东西差异要⼤于南北差异。

如果这⼀区划延续⾄今,莱阳⼈常说的概念,恐怕就是东乡和西乡了。

不过,海阳、莱西相继建县之后,莱阳的东西宽度⼤⼤减少。

此时,东西差异就让位于南北差异。

随着后者的凸显,南乡、北乡这⼀称呼也逐渐流⾏起来。

⼀⾔以蔽之,南乡、北乡概念的流⾏,与莱阳区划变动有密切关系。

如果按照明清时期的区划,莱阳的南乡和北乡其实就⽐较好划分。

对照民国版《莱阳县志》当中的地图,现在莱阳市的辖区,在明清时期主要是旌旗、望⽯、迎仙、凤⼭和嵯峨五乡之地(古代的乡通常要⽐现在的乡镇⼤很多)。

从地图上看,这五个乡⼤致呈现⼀个“三”字的造型,旌旗乡和望⽯乡在北,凤⼭乡和嵯峨乡在南,迎仙乡居于正中。

照此划分,凤⼭乡、嵯峨乡算是南乡,旌旗乡和望⽯乡算是北乡,⽽迎仙乡在中间,⾮南⾮北。

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望⽯、迎仙这古地名已经不再使⽤,取⽽代之的是数量众多的乡镇,对于多数⼈来说,讨论南乡和北乡,还是⽤现代的乡镇名称更有代⼊感。

莱阳历史区划沿革资料

莱阳历史区划沿革资料

莱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莱阳市地处山东半岛中心,历史悠久。

经出土文物考证,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人居住。

又据前河前出土之“己”国文物铭文“己侯乍(作)铸壶吏(使)小臣台(以)汲永宝用”来看,当时莱阳应属“己”国(尚待考)。

现据《莱阳县志》与有关史籍记载对其名称由来、历史沿革作以浅略考释。

夏:隶青州莱夷地。

三代以前无可靠的史籍记载。

相传禹分天下为九州:冀、燕、青、徐、扬、荆、豫、梁、雍。

当时胶东半岛统称“东夷”,莱阳为莱夷地。

《尚书·禹贡》称:“嵎夷既略,莱夷作牧”。

注云:“嵎夷地名,用功少曰略。

莱夷可放牧也,即莱子之国”。

胡渭《禹贡锥指》也说,“今登州、莱州二府皆《禹贡》莱夷之地”。

殷商:隶营州莱国地。

《尔雅》九州无青、梁,有幽、营。

“齐曰营州”。

孙炎注:“殷并青于徐,复舜之营”。

颜师古曰:“东莱,故莱之国”。

晋郭璞日:“自岱东至海,此盖殷制,营即青也”。

就是说自泰山以东到海,是殷商的营州地域。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有:“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姜尚)于齐营丘”。

“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菜”。

古营丘在今潍县南“缘陵”,当时与莱国接界,可知潍河东都为莱国地。

莱阳地时属莱国。

西周:隶幽州莱国地。

《周礼·夏官职方》九州无徐、梁,有幽、并。

《周官·职方》“东北曰幽州,薮豨养”。

《汉书·地理志》长广注:“豨养泽在西”。

据此可知时莱国地属幽州。

东周:属齐东境即墨地。

《太平寰宇记》引《左传》云:“齐人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

后齐复入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围棠灭之,迁莱子于郳”。

齐灭莱后置即墨。

齐威王三年封即墨大夫万家。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至齐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燕将乐毅破齐,下齐七十余城。

田齐奔即墨(时在平度东南),乐毅围之。

齐立田单为将,离间乐毅,以火牛破燕军,恢复了齐国。

秦:属齐郡东境。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军王贲灭齐夷为齐郡。

莱阳地质演变规律

莱阳地质演变规律

莱阳地质演变规律
莱阳地质演变规律
莱阳是一个位于中国东部的城市,其地质演变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地质构造演化:莱阳位于山东半岛的南部,属于鲁西地块,其地质构造演化主要受到汶莱断裂、青州断裂、金乡—茌平断裂等断裂带的控制。

这些断裂带的运动引起了地壳的抬升和地形的变化,形成了山地、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貌类型。

2. 沉积演化:莱阳地区属于华北克拉通,其沉积演化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早古生代至中古生代时期,莱阳地区为海洋浅滩和陆地,形成了太古界、元古界和古生界的基底岩系。

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时期,莱阳地区为陆地和湖泊,发育了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等地层。

新生代以来,莱阳地区经历了海侵、海退和内陆沉积的过程,形成了新生代沉积岩系。

3. 矿产资源演化:莱阳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黄金、铁矿、石灰石、煤炭、石膏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地质演化密切相关,主要分布在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的不同地层中。

总之,莱阳地质演变规律受到构造、沉积和矿产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地质史也是长期的演化过程。

了解莱阳地质演变规律有助于认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
资源分布,对于地质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莱阳——隋唐北宋时期千年古县的开创

莱阳——隋唐北宋时期千年古县的开创

莱阳——隋唐北宋时期千年古县的开创隋开皇三年(583)昌阳县属光州,境内的挺县已于556年废。

大业三年(607)设东莱郡,昌阳、观阳、卢乡皆属东莱郡隶青州部。

唐永徽元年(650),在现在的莱阳城址上新建了昌阳城,昌阳县的版图相当于现在的位置是:东到乳山,与文登、牟平相偎;西到莱西小沽河,与即墨、平度接壤;南到南海,与即墨、文登为邻;北境跨越栖霞南部,与蓬莱、龙口和莱州靠近。

唐代的昌阳县隶河南道属莱州,后唐同光元年(923)昌阳更名为莱阳,宋代莱阳隶京东东路属莱州。

民国《莱阳县志》在形胜篇称道:“北阻群山,南控黄海,西联胶即,东接文牟,擅鱼盐饶丝麻,固东表之雄邦也。

秦汉而上地非要区,唐宋以还海疆多事,故金设衡村镇扼水陆之冲,元置桃花寨司东南之鑰。

”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唐代昌阳令墓志铭,是莱阳城建历史的重要文物;紫姑神的出现是唐代莱阳文化发展的重要事件;谭长是唐代莱阳唯一有文字记载的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宋代考中进士、举人的已经很多,有张忭、徐振、宫枢、郝兹、郝朴、张循、张去伪、张通等,说明宋代莱阳的文化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隋县令陈庄陈庄,字承肃,是陈后主的第八个儿子,以母亲张贵妃受宠,陈后主甚爱之,立为会稽王,曾任扬州刺史,隋炀帝大业间(605~618)授昌阳令,此事在康熙《莱阳县志》中有记载。

杀人沟在莱阳有三处地方被叫作杀人沟,一处在将军顶,一处在娘娘山后,一处在白藤口村后。

隋代,莱阳就是出入胶东的咽喉要道。

在城西官道上,从视家楼到蜡树庄是一段陡坡,直到清代这里也经常翻车,当地居民管它叫“车倒”。

传说程咬金就是在莱阳城西的“车倒”上断了皇纲,抢劫了登州输送给朝廷的银子,登州知府亲自带兵到莱阳来剿匪,程咬金早拿着银子跑得没影了。

传说在将军顶的一条山沟里,官军因此杀害了几百人,血流成河。

在娘娘山后的一条山沟里,也曾经发生过这种大量杀人的惨案。

传说元朝末年明军将领徐达的军队北征,在莱阳大开杀戒,在此沟里杀了不少人。

莱阳市_精品文档

莱阳市_精品文档

莱阳市莱阳市,位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东南部,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莱阳市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此探索其独特的魅力。

莱阳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在这段历史上,莱阳曾经是齐国的都城,是一个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的地方。

在近代历史中,莱阳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对于游客来说,莱阳市提供了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和活动。

其中之一是莱阳温泉,这是一个享有盛誉的温泉度假胜地。

在这里,游客可以泡在温泉中放松身心,体验独特的疗养效果。

莱阳温泉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泉之一,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

除了温泉,莱阳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值得一游。

其中之一是孙中山故居,这是中国现代革命的重要地点之一。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在他的故居中,游客可以了解他的事迹和为中国的独立奋斗的历程。

此外,莱阳还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如东溪湖湿地公园和城西公园。

这些公园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

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观鸟、骑自行车或享受户外野餐。

莱阳市还以其丰富的美食文化而闻名。

这里有许多特色小吃和传统菜肴,如莱阳烧饼、炸肉饼和拔丝苹果。

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吸引了许多食客。

此外,莱阳市的人民也以其热情好客而闻名。

当你来到这个城市,你会感受到当地人民的友善和热情。

无论是向他们寻求旅游建议,还是需要帮助和指导,他们总会乐意帮助你。

总的来说,莱阳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海滨城市。

在莱阳市,你可以探索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享受温泉度假,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并品尝到当地的美食。

这个城市的热情好客将使你的旅程更加难忘。

无论你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莱阳市都值得一游。

胶东地区为什么这么多带“莱”字的市、区

胶东地区为什么这么多带“莱”字的市、区

胶东地区为什么这么多带“莱”字的市、区莱阳、莱州、莱山、蓬莱均属烟台市,莱西也是1983年才由烟台划归青岛。

密集的区域,出现这么多带有“莱”字的市、区,并非偶然,这里一一解读。

这些带“莱”字的地名多与最早的小麦种植有关。

“莱”通“来”,来的繁体字为來,本义为小麦。

甲骨文、金文的“來”是象形字,表示麦穗。

而莱州、莱山、莱阳、莱西、蓬莱这一带是最早的小麦种植区之一。

【莱阳与莱西】约4000多年的虞舜时期,今河南莱山厘城,炎帝来的一支后人姜姓莱人,向东沿黄河下游迁徙到今山东半岛,最先落脚地为今莱阳城北,并将居住附近的一座山,也称其为莱山。

莱人在今莱阳一带与当地东夷人相互交流融合,向东夷人传授种植农作物技艺,使当地东夷人由捕猎狩鸟逐步转入农耕种植的生活方式,并在莱山(今旌旗山)一带形成新的部族,称莱夷。

298年置昌阳县。

923年后唐皇帝李存勖(xu)忌讳其冲着祖父李国昌之名,因昌阳在莱山之阳,故改称莱阳。

1941~1950年,这里有四个带“莱”字的县,分别是莱阳县、莱西县、莱东县、莱西南县。

后又经几次分分合合,直到1962年1月,莱阳、莱西两县分治至今。

【莱州】胶东半岛,东莱夏朝时称莱夷地,商朝时称莱侯国,周朝和春秋时期则属于莱子国,后又经东莱郡、东莱国,585年改称莱州。

而今莱州市区域,自五代时均称掖县,而掖县长期属东莱郡、莱州、莱州府。

1913年撤销莱州府,掖县先后属胶东道、山东省、莱阳专区、烟台地区(市)。

1988年4月撤销掖县,建立莱州市,因古莱州府驻地而得名。

【莱山】莱山机场内有一座小山,称马鞍山。

很早这里盛产小麦,因小麦古称'来',丰收后的小麦堆积如山,故得名'来山',后演变为'莱山'。

明清以后,在此建镇取名莱山镇。

1994年7月,烟台市组建新区,又以莱山为区名。

【蓬莱】蓬莱即古登州,是中国古代北方第一大港。

所谓的登州包括现在烟台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心就是今蓬莱。

莱州简史

莱州简史

莱州市政区历史上屡经演变。

今市境,夏朝,东夷族寒浞封子浇在这里建立过国,治所过城在今莱州市城区北20公里过西村东,是当时胶东半岛最早的封国。

后被夏后灭掉,仍归夏朝,属青州。

商时为莱侯国,莱都在今城区西南30余公里的胶莱河附近,属营州。

周、春秋时为莱子国。

周灵王五年(前567),齐侯灭莱,开始称东莱,属齐国。

战国时,齐国在此设置夜(通掖)邑,治所在今城区附近。

秦时属于齐郡的东部。

汉承秦制而设县。

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掖县,夜邑始称掖县,为青州东莱郡,掖为郡治所。

东莱郡领县十七,其中掖、当利、曲成、临朐、阳乐、阳石六县皆在今莱州市境内。

东汉,属青州东莱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东莱郡徙治于黄,领县十三。

其中曲成、掖、当利皆在今莱州境内。

三国魏时还治于掖。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东莱改郡为国,属青州,领县六,治所在掖。

改曲成为曲城。

东晋,后赵石勒元年至南燕太上六年(319—410),东莱废国为郡,掖城为郡治,属青州东莱郡。

刘宋义熙六年(410),东莱郡徙治于曲城,领七县,仍属青州东莱郡。

南北朝时,北魏皇兴四年(470),分青州东部置光州,因掖有光水而得名。

延兴五年(475)改为镇。

景明元年(500)复州,辖东莱、长广、平昌三郡,领县十四,掖城为光州、东莱郡治所。

皇兴中,分曲城县为东曲城县、西曲城县。

东魏武定二年(544),分出光州东部设置东牟郡(治所在黄县故城),分出平昌郡隶属于青州。

北齐文宣帝天宝七年(556),将当利县和东、西曲城县划归掖县。

北周因循北齐。

隋开皇五年(585),废东莱郡,改光州为莱州(莱州之名自此始),领九县,掖城为莱州治所。

大业三年(607),废州复郡,以莱州为东莱郡,隶属青州,掖城为东莱郡治所。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东莱郡为莱州,掖城为莱州治所。

从掖县分出当利、曲城、曲台三县,仍属莱州。

至太宗贞观元年(627),将当利、曲城、曲台三县又并入掖县。

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莱州为东莱郡。

“莱阳”是莱西的曾用名?

“莱阳”是莱西的曾用名?

“莱阳”是莱西的曾⽤名?曾⽤名泛指曾使⽤过的⼈名、地名和科技名词。

按照定义,“莱阳”是莱西的曾⽤名⽆异议。

现莱西的部分⾏政区域确有⼀个时期称“莱阳县”。

为简明易懂,远的不说,⾃公元923年昌阳改莱阳说起。

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忌讳昌阳冲着祖⽗李国昌之名,923年下令将昌阳县改称莱阳县。

旌旗⼭时称莱⼭,莱⼭之阳,故称莱阳。

这时的莱阳县管辖范围⼤致为现今莱阳、莱西、海阳及牟平部分1735年(雍正⼗三年),分治海阳县,将青⼭乡划归宁海州,现牟平区。

1941年,莱阳县析出莱东⾏署(现莱阳区域)、莱西南⾏署(现莱西西南部),这期间的⾏署也习惯称县。

剩余的莱阳县为现莱西市的西北部。

1945年,莱东⾏署改称莱东县,并析出五龙县;莱西南⾏署改称莱西南县。

这时原莱阳县⾏政区域分治为莱东县(现莱阳北部)、五龙县(现莱阳南部)、莱阳县(现莱西西北部)、莱西南县(现莱西西南部)四个县。

1950年,五龙县并于莱东县,称莱阳县;莱阳县与莱西南县合并,称莱西县,均属刚成⽴的莱阳专区。

1958年莱阳与莱西合并,称莱阳县;1962年莱阳、莱西两县⼜分治。

莱阳地名更迭概括为:莱阳(923—1941年)➠莱东(1941—1945年)➠莱东+五龙(1945—1950年)➠莱阳(1950⾄今)莱西地名更迭概括为:莱西南(1941—1945年)➠莱阳+莱西南(1945—1950年)➠莱阳(1950—1962年)➠莱西(1962年⾄今)1984年莱西县划归青岛市,并于1990年撤县建市。

1987年莱阳撤县建市。

综上所述,现莱西市的西北部区域,1941—1950年期间,单称莱阳县。

莱阳、莱西,由⼀家分两家,两家合⼀家,⼀家⼜分两家,再到今天的⼀体化发展;莱西称莱阳,莱阳含莱西,“两莱”分不开,扯不断,⼀家亲!。

莱阳历史区划沿革

莱阳历史区划沿革

莱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莱阳市地处山东半岛中心,历史悠久。

经出土文物考证,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人居住。

又据前河前出土之“己”国文物铭文“己侯乍(作)铸壶吏(使)小臣台(以)汲永宝用”来看,当时莱阳应属“己”国(尚待考)。

现据《莱阳县志》与有关史籍记载对其名称由来、历史沿革作以浅略考释。

夏:隶青州莱夷地。

三代以前无可靠的史籍记载。

相传禹分天下为九州:冀、燕、青、徐、扬、荆、豫、梁、雍。

当时胶东半岛统称“东夷”,莱阳为莱夷地。

《尚书·禹贡》称:“嵎夷既略,莱夷作牧”。

注云:“嵎夷地名,用功少曰略。

莱夷可放牧也,即莱子之国”。

胡渭《禹贡锥指》也说,“今登州、莱州二府皆《禹贡》莱夷之地”。

殷商:隶营州莱国地。

《尔雅》九州无青、梁,有幽、营。

“齐曰营州”。

孙炎注:“殷并青于徐,复舜之营”。

颜师古曰:“东莱,故莱之国”。

晋郭璞日:“自岱东至海,此盖殷制,营即青也”。

就是说自泰山以东到海,是殷商的营州地域。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有:“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姜尚)于齐营丘”。

“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菜”。

古营丘在今潍县南“缘陵”,当时与莱国接界,可知潍河东都为莱国地。

莱阳地时属莱国。

西周:隶幽州莱国地。

《周礼·夏官职方》九州无徐、梁,有幽、并。

《周官·职方》“东北曰幽州,薮豨养”。

《汉书·地理志》长广注:“豨养泽在西”。

据此可知时莱国地属幽州。

东周:属齐东境即墨地。

《太平寰宇记》引《左传》云:“齐人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

后齐复入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围棠灭之,迁莱子于郳”。

齐灭莱后置即墨。

齐威王三年封即墨大夫万家。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至齐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燕将乐毅破齐,下齐七十余城。

田齐奔即墨(时在平度东南),乐毅围之。

齐立田单为将,离间乐毅,以火牛破燕军,恢复了齐国。

秦:属齐郡东境。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军王贲灭齐夷为齐郡。

威海 历史遗迹

威海 历史遗迹

威海历史遗迹威海的历史文化有哪些威海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中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

夏、商、周三代,今市境为东夷之地,属青州,有菜夷聚居。

北齐天统四年(568年),设文登县。

今市境尽属之。

此后,朝代更替,但隶属文登县未变。

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

1900年,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属英国殖民部。

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置威海卫行政区,直属国民***行政院。

1950年5月,成立文登专区,辖威海、荣成、文登、昆嵛、乳山、海阳、牟平。

福山等8县。

1956年2月,文登专区撤销,今威海地域改属莱阳专区。

1958年10月。

莱阳专区改为烟台专区,1967年2月,烟台专区更名为烟台地区,今威海地域属之。

1983年8月撤销烟台地区,设烟台市(地级),同时威海市改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文登、荣成、乳山3县归烟台市管辖。

1987年6月15日,威海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威海市设为环翠区;烟台市的荣成、文登、乳山3县划归威海市管辖。

1988年10月,文登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荣成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

1993年7月,乳山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

请给我介绍一下威海的发展历史威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

1403年,安徽风阳人陶越调任威海卫指挥佥事,奉命征集军民数万人建设卫城,威海卫逐步从有防无城而演变为海防重镇。

1898年,威海卫被英国强租,由英国海军总司令兼理,从1900年开始,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直接隶属英国殖民部。

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直属国民***行政院。

1950年5月,成立文登专区,辖威海(县级)、荣成、文登、昆嵛、乳山、海阳、牟平、福山等8县。

1956年2月,文登专区撤销,现威海地改属莱阳专区。

1958年10月,莱阳专区改为烟台专区,1967年2月,烟台专区更名为烟台地区,现威海地属之。

1983年8月撤销烟台地区,设烟台市(地级),同时威海市(今环翠区)改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文登、荣成、乳山3县归烟台市管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莱阳市地处山东半岛中心,历史悠久。

经出土文物考证,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人居住。

又据前河前出土之“己”国文物铭文“己侯乍(作)铸壶吏(使)小臣台(以)汲永宝用”来看,当时莱阳应属“己”国(尚待考)。

现据《莱阳县志》与有关史籍记载对其名称由来、历史沿革作以浅略考释。

夏:隶青州莱夷地。

三代以前无可靠的史籍记载。

相传禹分天下为九州:冀、燕、青、徐、扬、荆、豫、梁、雍。

当时胶东半岛统称“东夷”,莱阳为莱夷地。

《尚书·禹贡》称:“嵎夷既略,莱夷作牧”。

注云:“嵎夷地名,用功少曰略。

莱夷可放牧也,即莱子之国”。

胡渭《禹贡锥指》也说,“今登州、莱州二府皆《禹贡》莱夷之地”。

殷商:隶营州莱国地。

《尔雅》九州无青、梁,有幽、营。

“齐曰营州”。

孙炎注:“殷并青于徐,复舜之营”。

颜师古曰:“东莱,故莱之国”。

晋郭璞日:“自岱东至海,此盖殷制,营即青也”。

就是说自泰山以东到海,是殷商的营州地域。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有:“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姜尚)于齐营丘”。

“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菜”。

古营丘在今潍县南“缘陵”,当时与莱国接界,可知潍河东都为莱国地。

莱阳地时属莱国。

西周:隶幽州莱国地。

《周礼·夏官职方》九州无徐、梁,有幽、并。

《周官·职方》“东北曰幽州,薮豨养”。

《汉书·地理志》长广注:“豨养泽在西”。

据此可知时莱国地属幽州。

东周:属齐东境即墨地。

《太平寰宇记》引《左传》云:“齐人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

后齐复入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围棠灭之,迁莱子于郳”。

齐灭莱后置即墨。

齐威王三年封即墨大夫万家。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至齐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燕将乐毅破齐,下齐七十余城。

田齐奔即墨(时在平度东南),乐毅围之。

齐立田单为将,离间乐毅,以火牛破燕军,恢复了齐国。

秦:属齐郡东境。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军王贲灭齐夷为齐郡。

西楚霸王项羽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

齐相田荣杀田市,自立为王。

西汉:隶青州分属胶东国、东莱郡与琅邪郡。

时设挺,在今莱阳城南3.5千米古城村。

昌阳,汉初置于今文登县。

后徙今海阳县庶村南。

长广,在今海阳县发城。

邹卢,在今莱西县古城子。

观阳,在今牟平县半城。

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破齐,立胶东郡。

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置胶东国。

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置盐官长广县。

时挺、观阳,邹卢、即墨地属胶东国(治即墨,今平度东境);昌阳属东莱郡(治掖);长广属琅琊郡(治东武,今诸城)。

新莽元年(公元9年)曾改昌阳曰夙敬亭,邹卢曰始斯。

更始元年(公元23年)汉兵诛莽,恢复昌阳、邹卢旧称。

东汉:隶青州分属北海国与东莱郡。

《后汉书·郡国志》无挺有“拒”,《贾复传》作“挺胡”,都是挺字之讹。

光武十三年(公元37年)封贾复为胶东侯,食邑有挺胡、观阳。

又省邹卢入挺,以长广益东莱。

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以东莱之昌阳益琅琊国。

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胶东侯贾毓以罪国除。

挺、观阳入北海国。

时挺、观阳、即墨地属北海国;昌阳、长广属东莱郡。

晋:隶青州分属长广郡(治不其,今即墨)与济南郡(治平寿,今潍县)。

晋省观阳。

长广郡,是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始置,魏末废。

晋武帝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复置。

《宋书·州郡志》“昌阳,晋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分长广县立(治今县东南二十三里)。

复置昌阳”。

时挺、昌阳、长广属长广郡;即墨地属济南郡。

刘宋:隶青州分属长广、北海二郡。

北魏:隶光州(治掖)分属长广、东牟二郡。

《魏书·地形志》:北魏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分青州置光州。

徙长广郡治胶东城,移长广县治长清山阳(在今莱西县)。

更徙东莱置东牟郡(治黄故城),复于长广故城置观阳属之。

时挺、长广、昌阳属长广郡;观阳属东牟郡。

北齐:隶光州属长广郡。

《隋书·地理志》卢乡注:“后齐卢乡、挺并废,又废东牟郡入长广,移郡治中郎城(即东牟故城),而徙县治于胶东城(今平度县治)”。

时昌阳、观阳、长广地属长广郡。

北周:隶光州属长广郡。

《隋书·地理志》观阳注:“后周废”。

按为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省观阳县。

时昌阳、长广县地属长广郡。

隋:隶青州属东莱郡(治掖)。

《隋书·地理志》:“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改光州为莱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为东莱郡”。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考卢乡,汉置侯国,治在平度西北境,后齐废,隋复移治邹卢故城。

并复置观阳。

时昌阳、卢乡、观阳属东莱郡。

唐:隶河南道属莱州。

《旧唐书·地理志》:“昌阳,汉县,置于古昌阳城。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移古县西北二十三里”,又《新唐书·地理志》昌阳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省卢乡、观阳”。

唐时,因晋徙之昌阳圮于水,迁于今之莱阳城,后唐庄宗时,因避其祖“国昌”讳,改昌阳为莱阳,以城在莱山之阳,故名。

莱山即旌旗山古名。

宋:莱阳县隶京东东路属莱州。

宋分京东为二路。

金:莱阳县隶山东东路属莱州。

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立伪齐皇帝刘豫,置栖霞县,析去莱阳县东北部。

(同时置福山县)元:莱阳县隶山东东西道初属益都路,后改属般阳路。

山东东西道,直隶中书省。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淄莱路为般阳路。

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置胶东行中书省及行枢密院于莱阳,总制东方事。

明:莱阳县隶山东布政使司属登州府(治蓬莱)。

明初属莱州,隶山东等处行中书省。

洪武九年(1376年)改省为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升登州为府,划莱阳属之。

三十一年(1398年)于县东南境置大嵩卫。

清:莱阳县隶山东布政使司属登州府。

析东境置海阳县。

明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莱阳未遂。

十六年二月六日陷城。

清顺治四年(1647年)登、莱防抚陈锦破孙受寨。

雍正十三年(1735年)河东总督王士俊疏请裁大嵩卫置县,因割县东部行村、嵩山、林寺三乡即卫城置海阳县。

又将青山乡划归宁海。

民国:莱阳县属山东省政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置胶东道(治烟台)。

寻又废,直属省政府。

1939年日寇侵入,建过伪政权。

国民党暂编十二师师长军阀赵保原曾以万第为中心,建立过政权。

自1940年5月莱阳(莱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2月莱东行署成立,1942年7月莱西南行署成立,1945年3月五龙县政府成立。

时莱阳分为四县属南海专署。

1945年2月解放了万第,赵保原统治垮台。

8月日寇投降,莱阳全境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政府。

1950年3月,莱东、五龙两县合并成为新的莱东县,6月莱东县改称莱阳县,属莱阳专署,时仍沿用合县前的区制,共22个区,即旌旗区、龙门区、磊山区、富水区、赤山区、小平区、鹤山区、望石区、陶漳区、白龙区、唐河区、城关区、万第区、大夼区、羊郡区、穴坊区、埠西区、姜山区、泽口区、野头区、团旺区、姜疃区。

1952年3月,撤销磊山区、唐河区、鹤山区,同时区下设乡,全县划为19个区、185个乡。

1956年3月,撤销富水、大夼、埠西、泽口、野头和望石6个区,并将姜山区的全部和埠西区的10个乡划归莱西县。

莱西县将苗家区的全部及河头店区、渚河区的5个乡划归莱阳县,新组铎山区。

此时全县辖13个区,154个乡。

是年7月,撤销区制,全县划为30个乡、5个镇。

1958年后,莱阳、莱西两县合为莱阳县,属烟台专署;8月调整为23个乡。

9月,又将23个乡镇改建为23处人民公社。

10月莱西县合并入莱阳县,全县设45处人民公社,12月调整为32处,1959年3月调整为23处。

1962年1月,莱阳、莱西分治,属烟台专署;莱阳划为12处人民公社,5月增划出9处人民公社,12月又增划出3处。

时全县划为城厢、谭格庄、西留、榆科顶、柏林庄、河洛、沐浴店、石河头、山前店、冯格庄、泉水、纪格庄、赤山、照旺庄、万第、禄格庄、姜疃、大夼、团旺、中荆、高格庄、穴坊、羊郡、躬家庄24处人民公社。

1980年1月,将纪格庄、泉水、禄格庄公社分别改称为龙旺庄、古柳、吕格庄公社,时辖782个生产大队。

1984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建制,同时新增设岚子、前淳于两个乡,全县划为9个镇17个乡,辖783个行政村。

1987年2月,莱阳县设市(县级),属山东省,由烟台市代管至今。

(4月20日召开设市庆祝大会)1989年4月将城厢、古柳两镇改为街道办事处。

7月,将城厢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和平、北郝格庄、盖家疃3个村和古柳街道办事处所辖的东赵疃、四真庄、留衣庄3个村划出,成立外向型工业加工区。

1993年4月-12月,冯格庄、柏林庄、吕格庄、照旺庄、山前店分别撤乡设镇。

1994年4月,中荆撤乡设镇。

1995年2月,谭格庄撤乡设镇。

5月,大夼、高格庄撤乡设镇。

1995年1月23日,谭格庄、中荆、大夼、高格庄,撤乡设镇。

1995年8月24日石河头乡设立新立庄村委会(莱政发【1995】103号文件)莱阳共有了784个村委会1997年3月18日,河洛乡、榆科顶、前淳于,撤乡设镇。

(鲁政函民字[1997]11号)。

3月,榆科顶撤乡设镇。

5月河洛、前淳于撤乡设镇。

1999年3月16日,赤山、西留,撤乡设镇。

(鲁政函民字[1999]7号)。

2000年,4月建外向型工业园,在冯格庄、柏林庄区域内,6月建立食品工业园在龙旺庄域内。

全市辖2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3个乡,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784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

莱阳市总人口897681人;辖2个街道、21个镇、3个乡,各乡镇人口:城厢街道 148907、古柳街道 55189、沐浴店镇 23487、团旺镇 35533、穴坊镇 42445、羊郡镇27752、姜疃镇 33950、万第镇 33236、龙旺庄镇 39404、榆科顶镇 23399、西留镇 20941、谭格庄镇 31152、柏林庄镇 31382、河洛镇 26302、冯格庄镇 31869、吕格庄镇27660、中荆镇 33144、高格庄镇 32636、前淳于镇 18696、大夼镇 33084、照旺庄镇 34703、赤山镇 27062、山前店镇31106、躬家庄乡 16568、岚子乡 19470、石河头乡 18604。

2001年1月榆科顶乡、石河头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沐浴店镇;撤销躬家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穴坊镇;撤销岚子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姜疃镇;撤销前淳于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照旺庄镇;撤销赤山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万第镇;撤销西留镇,将其行政区域入谭格庄镇;撤销龙旺庄镇,以原龙旺庄镇的行政区域设立龙旺庄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原龙旺庄镇人民政府驻地。

2001年6月,冯格庄镇改为街道办事处。

2004年1月原来属于开发区的6个村庄和平、北郝格庄、四真庄、留衣庄、东赵疃、盖家疃划入城厢街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