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总结.ppt
合集下载
老子-讲解ppt课件
15
课外练习:标点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 玄众妙之门
1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诚实的话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话不一定诚 实。德善的人不需要巧辩,巧辩的人其德 不一定善。有真知的人可能不广博,广博 的人不一定有真知。道家的圣人不积累财 物,尽全力帮助别人,他自己反而越充足, 把财物尽量赠给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丰富。 天的“道”,利万物而不害;圣人的 “道”,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
22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 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 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8
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
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 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 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 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 的、普遍的法则。
标点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6道可道非常道
1
文选:《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小国寡民
2
一、老子和《老子》
1、老子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 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在道 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10
本章参考译文
课外练习:标点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 玄众妙之门
1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诚实的话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话不一定诚 实。德善的人不需要巧辩,巧辩的人其德 不一定善。有真知的人可能不广博,广博 的人不一定有真知。道家的圣人不积累财 物,尽全力帮助别人,他自己反而越充足, 把财物尽量赠给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丰富。 天的“道”,利万物而不害;圣人的 “道”,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
22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 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 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8
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
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 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 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 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 的、普遍的法则。
标点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6道可道非常道
1
文选:《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小国寡民
2
一、老子和《老子》
1、老子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 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在道 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10
本章参考译文
老子的哲学思想ppt课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三、朴素的辩证法
• 2、对立双方的转化 •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老子》第五十八章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朴素的辩证法
• 3、转化的道理 • 《老子》第四十二章 •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1、老子其人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 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 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1、老子其人
《史记》又曰:“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 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 离,离五百岁而复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一、老子其人与其书
1、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 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修道德,其 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 以智治国,国之福。
四、社会政治伦理观
• 3、现实政治 • 《老子》第七十五章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轻死。 • 反对现实政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第七十四章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老子》第七十七章
四、社会政治伦理观
•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 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三、朴素的辩证法
• 2、对立双方的转化 •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老子》第五十八章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朴素的辩证法
• 3、转化的道理 • 《老子》第四十二章 •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1、老子其人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 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 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1、老子其人
《史记》又曰:“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 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 离,离五百岁而复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一、老子其人与其书
1、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 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修道德,其 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 以智治国,国之福。
四、社会政治伦理观
• 3、现实政治 • 《老子》第七十五章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轻死。 • 反对现实政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第七十四章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老子》第七十七章
四、社会政治伦理观
•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 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老子》四章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 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
——孔子
知人论世,触摸经典
(二)时代背景
“春秋无义战, 战国无君子。”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 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 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 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 450余次。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 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 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承认一切是一, 那就是智慧的。
——赫拉克利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 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 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 损。人之所教,我亦教 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二 章)
成部分。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二)辩证思想
朴素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综合老子的道本思 想可知,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立 统一
转变 量(质) 变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三)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 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 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 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 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 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六十三章(节选):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 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 大,故能成其大。
从本章来看,圣人 应该怎样做才能终 成其大?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无失。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 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历史古代名人老子人物介绍介绍PPT全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四部分
相关资料
04 相关资料
老子降生
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 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 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司马老佐主动请 缨,宋平王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 马去收复彭城。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 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 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鱼石、鱼府 在城上督战时,心生一计让部下放暗箭,射杀 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人 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 成军,四散逃窜。
04 相关资料
《列仙传》中记载“后周德衰,(老子) 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老子骑坐的青 牛成了一个文化符号,青牛成了老子的代 名词,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 等。据说,老子八九岁时,附近的大山上 突然出现一青牛,青牛凶猛异常,见物咬 物,见人吃人。后来,老子和青牛斗智斗 勇,最终降服青牛,只许他们吃青草,还 教它们拉犁拉车,青牛也成了老子的坐骑。
04 相关资料
老子化胡
老子的事迹曾在无意之中,和佛教在我国的早期传播纠缠颇多——早 期的佛教徒为了减少佛教传播的阻力,声称老子去了西域,开创了佛 教,这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说。老子化胡的说法最初起源于东汉, 汉桓帝时,襄楷上书写道,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到了三国,老子 化胡有了进一步发展,《三国志·魏书》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 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 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老子
老子(约前570-约前470)其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 法,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 老莱子、太史儋,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是老聃。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
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后分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 包涵广博
· 《道德经》《易经》《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背景探寻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 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 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 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 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 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 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讲 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
背景探寻
思考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 确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 加强自我修养。
人要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 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 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
老子思想
3.哲学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修身处世:不与人争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讲 究虚心 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走进作品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 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 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
次。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 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 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后分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 包涵广博
· 《道德经》《易经》《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背景探寻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 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 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 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 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 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 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讲 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
背景探寻
思考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 确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 加强自我修养。
人要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 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 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
老子思想
3.哲学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修身处世:不与人争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讲 究虚心 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走进作品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 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 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
次。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 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 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三章ppt课件ppt
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经》概述
《道德经》共81章,分道经37章、德经44章,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 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主张“无为而治”,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辩证法的思想。
对中国古代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老子思想在后世的影响与价值
01
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影响
老子三章ppt课件
目录
• 老子及其思想简介 • 老子三章精选与解读 • 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案例 • 总结与反思
01
老子及其思想简介
老子的生平与背景
老子,即李耳,春秋末期哲学家 、思想家、教育家,道家学派创
始人。
生于周朝末期,曾在东周王室担 任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
馆管理员。
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 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
俭以养德
老子的“俭以养德”思想,在环保和社会责任领域,倡导 简约生活、绿色消费,既有利于个人品德的修养,也有助 于减轻环境压力。
04
总结与反思
老子三章的核心思想回顾
道法自然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不做强制干预,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 这种思想强调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提醒人们不要逆天而行。
无为而治
老子倡导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分干涉,让事物自然发展。这并不意 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在做事情时要遵循自然的节奏,不强行干 涉。
天地的无情
老子借天地之不仁,表达 宇宙自然法则的公正无私 。
万物平等
天地看待万物如同刍狗一 般,无亲疏贵贱之分,强 调万物平等观念。
顺应自然
人们应顺应自然法则,不 抱持私心成见,才能与自 然和谐共处。
第三章:上善若水
水的品质
《道德经》概述
《道德经》共81章,分道经37章、德经44章,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 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主张“无为而治”,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辩证法的思想。
对中国古代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老子思想在后世的影响与价值
01
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影响
老子三章ppt课件
目录
• 老子及其思想简介 • 老子三章精选与解读 • 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案例 • 总结与反思
01
老子及其思想简介
老子的生平与背景
老子,即李耳,春秋末期哲学家 、思想家、教育家,道家学派创
始人。
生于周朝末期,曾在东周王室担 任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
馆管理员。
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 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
俭以养德
老子的“俭以养德”思想,在环保和社会责任领域,倡导 简约生活、绿色消费,既有利于个人品德的修养,也有助 于减轻环境压力。
04
总结与反思
老子三章的核心思想回顾
道法自然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不做强制干预,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 这种思想强调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提醒人们不要逆天而行。
无为而治
老子倡导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分干涉,让事物自然发展。这并不意 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在做事情时要遵循自然的节奏,不强行干 涉。
天地的无情
老子借天地之不仁,表达 宇宙自然法则的公正无私 。
万物平等
天地看待万物如同刍狗一 般,无亲疏贵贱之分,强 调万物平等观念。
顺应自然
人们应顺应自然法则,不 抱持私心成见,才能与自 然和谐共处。
第三章:上善若水
水的品质
《老子》四章 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探究内涵】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 长存,这就是寿。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导学案及相关材料,了解老子 及其作品《道德经》中所蕴含的思想。
2 阅读文本,掌握重点文学知识及文言现象。
3 通过对比阅读,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思考其现实意义,体会老子的辩证思想。
实际运用老子的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解决实 4 际问题,涵泳心灵,养育人格,将所学转化
为为人做事的准则。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释】
11.几(jī):接近。 12.慎重如始:审慎面对事情 的终结,一如开始那样。
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 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 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 处越要小心。
【六十四章】 第五层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踮起脚的人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 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 进行论证。
3.怎样理解“有”和“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 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 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 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 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史记》
成书经过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 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 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 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 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 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 德经》。
能显明。见:同“现” 彰:彰显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
夸耀的意思。 (5)处:为,做。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译文: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 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 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 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 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
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懂得规律
3.怎样理解“有”和“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 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 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 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 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史记》
成书经过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 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 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 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 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 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 德经》。
能显明。见:同“现” 彰:彰显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
夸耀的意思。 (5)处:为,做。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译文: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 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 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 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 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
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懂得规律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
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从而盲目自大自满,
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结合最后一句话,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四种人生态
度不符合自然规律,不是长远之道,必然会导致失败。
姓名: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
秋末期人。
身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和主要代表人物。
个人经历: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
评价: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
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
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与庄子并
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
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
关时,著《道德经》。
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一)老子出生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
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
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
人们,众人
或许,可能
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代词,指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等行为
做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
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勋,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自见”“自
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
“知自者明”
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6《老子》四章 课件(29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
种真正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
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
去。
16
这一章共四个分句,它们之间存在怎样但逻辑
关系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
要来源。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
81章,其中前37章为上篇《道经》,
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
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道德经》
《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
4
部思想巨著。
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
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
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
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
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17
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
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
• 三.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
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
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
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
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
种真正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
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
去。
16
这一章共四个分句,它们之间存在怎样但逻辑
关系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
要来源。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
81章,其中前37章为上篇《道经》,
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
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道德经》
《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
4
部思想巨著。
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
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
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
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
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17
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
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
• 三.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
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
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
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
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
老子ppt课件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
老子的思想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西方哲学
老子的思想也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 展,许多西方哲学家都从中汲取灵 感,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宗教信仰
老子的思想对一些宗教信仰也产生 了影响,例如道教、儒教等都受到 了老子的思想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在老子的观念中,治理国家不应该过于强硬 和繁琐,而应该像烹制小鱼一样细心、谨慎 、不折腾。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强制只会 引起反抗和混乱,而温和的治理方式才能赢 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他也强调了领 导者应该具备智慧和洞察力,能够洞悉事物 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05
老子的影响与评价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德行是人的内在品质,尚和 是追求和谐、平衡的状态。他认为人 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德 行,同时也要追求和谐、平衡的状态 ,避免过度偏执和冲突。
贵诚信
总结词
老子认为诚信是人的基本品质,是建立 信任和关系的基础。
VS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诚信是人的基本品质,是建立信 任和关系的基础。他认为人应该保持真诚 、守信的品质,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同时,诚 信也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 要因素。
经》和《德经》两种版本。
老子的思想形成
老子思想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 察和感悟,他主张道法自然,强 调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等理念。
老子的思想受到周朝末年社会动 荡和百家争鸣的影响,他反思了 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弊端,提出了
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点。
老子的思想还受到古代神话传说 、民间信仰等文化因素的影响, 他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素材和
《老子》四章 ppt课件55张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智:智慧 明:聪明 自胜:宾语前置句
强行:qiǎnɡ古今异义,古:勤勉而行 今:用强制的方法
进行
所:名词,地方、位置(立身之处)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有智慧的,能 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大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 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分析第11章
疏通文本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辐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当:在
埏埴:揉和黏土
户牖: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为:把.....作
译为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
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
(2)近代以来,《老子》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 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今世界,更是掀起 “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
二、疏通文本
正字音
辐 fú 户牖 yǒu 累土 lěi
毂 gǔ
埏埴 shān zhí
赘行 zhuì 易泮 pàn
强行 qiǎng 几 jī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 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智:智慧 明:聪明 自胜:宾语前置句
强行:qiǎnɡ古今异义,古:勤勉而行 今:用强制的方法
进行
所:名词,地方、位置(立身之处)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有智慧的,能 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大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 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分析第11章
疏通文本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辐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当:在
埏埴:揉和黏土
户牖: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为:把.....作
译为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
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
(2)近代以来,《老子》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 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今世界,更是掀起 “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
二、疏通文本
正字音
辐 fú 户牖 yǒu 累土 lěi
毂 gǔ
埏埴 shān zhí
赘行 zhuì 易泮 pàn
强行 qiǎng 几 jī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 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ppt课件
同 “判”,分离
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同“蔂”,土筐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 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 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 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 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 的。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老子,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老子的论说风格,领悟老子思想的精妙之处。 4.分析本文的“对待”关系,把握其启示意义。
一、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无为而治
春秋思想家
紫气东来
《道德经》
小国寡民
孔子问礼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思想
怎样理解本章的“有”和“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
“有”发挥作用。没有“空”和“无”,就不能发挥“有”的作用。因此,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对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动手去做的 有所把持的
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接近成功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
常人所不想要的
弥补、补救
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 不加以干预
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 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 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 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 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 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
成其大。
《老子三十四章》江海所以能为 Nhomakorabea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六十六章》
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老子十八章》
• 1、试对道家的圣人观与儒家的圣人观作一 评价。
• 2、谈谈对老子相对主义哲学观的看法。 • 3、小国寡民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文
• 官民同安、无为而治: 以自身经历说明只要超越物质
利益之上,随遇而安,时时保持一 个好心态,就能化苦为乐。
东坡乐,并不局限于个人乐、 而是与民同乐;不是“无为”而乐, 而 是 “ 有 为 ” 而 乐 ——“ 予 既 乐 其 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乐予之拙 也”。
• 治园登台:在官民相安的基础上治 其园圃、修葺旧台,“时相与登览, 放意肆志焉”。
• 苏轼的才学名震天下。乌台诗案中得到许多政要与朋友 的相救。罪贬黄州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在黄州期间,他 进入了创作上的黄金时期。
• 逆境中求生存、抑郁中求达观,打不垮、压不怕,穷通 得失淡然处之,看透人生却不厌恶人生,始终对生活抱 着满腔的热情,这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也是他留给后 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道的性质:
一、道是宇宙的本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二十五章》
二、道是自然无为的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纯任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自然:
1、事物的自然规律 2、自然而然 3、大自然
自然哲学是政治哲学的理 论基础。
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
皆无尽也.……且夫天地之间, 黄州赤壁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
月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
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
赤壁赋》
黄州赤壁
留带轴
“物”与“乐”的辩证
法
以乐观与欣赏的心 态对待自然,便凡物皆 有可观,皆有可乐;以 乐观与豁达的心态对待 生活,便餔糟啜醴皆可 以醉;以乐观与超然的 心态对待世事,便没有 美恶、去取、大小、祸 福的烦恼。 游于物之 外,就能无往而不乐。
玩砚图
温故知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
历 史 文 化 单 元
老子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 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 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 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 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五千言 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道: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
万物的本体。
德:一为事物从“道”所得来的特殊规律或特
殊性质,二为对于“道”的修养有得于已, 与“得”意义相近。
• 登台怀古:南有隐君子;东则卢敖 所遁;西有师尚父、齐桓公;北思 准阴公。表明苏轼既赞赏隐逸,又 崇尚功业。苏轼能用辩证的眼光看 待仕途的升降沉浮,所以到哪里都 不喜不忧,抱着随缘自适的态度。
• 登台之乐:
• 一乐风景美;二乐朋 友多;三乐园蔬池鱼 秫酒脱粟美——乐哉、 游哉!
• 东坡像 [元] 赵孟頫
【大 家 谈】
• 1、全文的中心词、中心句是什 么?
• 2、苏东坡为什么能这么“乐”? 他的人生态度给后人什么启发?
• 3、苏东坡的诗文常充满哲理, 请以此篇为例分析之。庄子散文 也充满哲理,他们两者有什么联 系和区别?
“游” 的审美意义:
“游” ,从《逍遥游》 来,带有强烈的审美意蕴。 游于物之内的游,是不自 由的游,拘束的游,有限 的游,营营的游;游于物 之外的游则是自由的游、 真正的游、无穷的游、逍 遥的游。逍遥游是游的至 境。
无为不等于不为,指不能违 背自然规律的瞎为,乱为。
三、道是辩证的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联 系的;并且无时无刻不在相互转化 。
道是虚无的,但又无时无处不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三十七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五十七章》
圣人观:
化有什么影响?
苏轼
继欧阳修之后主盟文坛
超然台记
人生在世孰能无挫?孰能无忧? 忧而伤怀则颓废; 忧而自解则超然。
正确对待物质利益永远保持健康积极的人生情操 杨建波制作
千古一东坡
•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在新党与旧党斗争的旋涡中,几经 沉浮。
• 汴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乌台诗案)—黄州— 还京(翰林学士)—杭州——颖州—定州—惠州—儋 州—逝于常州—六十年后谥文忠。
提出观点:
• 凡物皆有可观,苛有可 观,皆有可乐——善观 则乐。
福祸之辨:
“人之所欲 无穷,而物之可 以足吾欲者有 尽”。无节止地 追求物质享受, 无异于“求祸而 辞福“,这是极 其不明智的。
东坡井
• 心勿为物役:
•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 外”,则“美恶横生,忧乐出 焉”。
• 人为物质利益驱使,就异化成物 的奴隶,心理负担太重,精神上 就不可能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