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总结.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苏轼的才学名震天下。乌台诗案中得到许多政要与朋友 的相救。罪贬黄州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在黄州期间,他 进入了创作上的黄金时期。
• 逆境中求生存、抑郁中求达观,打不垮、压不怕,穷通 得失淡然处之,看透人生却不厌恶人生,始终对生活抱 着满腔的热情,这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也是他留给后 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
成其大。
《老子三十四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பைடு நூலகம்
《老子六十六章》
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老子十八章》
• 1、试对道家的圣人观与儒家的圣人观作一 评价。
• 2、谈谈对老子相对主义哲学观的看法。 • 3、小国寡民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文
• 官民同安、无为而治: 以自身经历说明只要超越物质
利益之上,随遇而安,时时保持一 个好心态,就能化苦为乐。
东坡乐,并不局限于个人乐、 而是与民同乐;不是“无为”而乐, 而 是 “ 有 为 ” 而 乐 ——“ 予 既 乐 其 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乐予之拙 也”。
• 治园登台:在官民相安的基础上治 其园圃、修葺旧台,“时相与登览, 放意肆志焉”。
• 登台怀古:南有隐君子;东则卢敖 所遁;西有师尚父、齐桓公;北思 准阴公。表明苏轼既赞赏隐逸,又 崇尚功业。苏轼能用辩证的眼光看 待仕途的升降沉浮,所以到哪里都 不喜不忧,抱着随缘自适的态度。
• 登台之乐:
• 一乐风景美;二乐朋 友多;三乐园蔬池鱼 秫酒脱粟美——乐哉、 游哉!
• 东坡像 [元] 赵孟頫
【大 家 谈】
• 1、全文的中心词、中心句是什 么?
• 2、苏东坡为什么能这么“乐”? 他的人生态度给后人什么启发?
• 3、苏东坡的诗文常充满哲理, 请以此篇为例分析之。庄子散文 也充满哲理,他们两者有什么联 系和区别?
“游” 的审美意义:
“游” ,从《逍遥游》 来,带有强烈的审美意蕴。 游于物之内的游,是不自 由的游,拘束的游,有限 的游,营营的游;游于物 之外的游则是自由的游、 真正的游、无穷的游、逍 遥的游。逍遥游是游的至 境。
道的性质:
一、道是宇宙的本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二十五章》
二、道是自然无为的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纯任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自然:
1、事物的自然规律 2、自然而然 3、大自然
自然哲学是政治哲学的理 论基础。
提出观点:
• 凡物皆有可观,苛有可 观,皆有可乐——善观 则乐。
福祸之辨:
“人之所欲 无穷,而物之可 以足吾欲者有 尽”。无节止地 追求物质享受, 无异于“求祸而 辞福“,这是极 其不明智的。
东坡井
• 心勿为物役:
•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 外”,则“美恶横生,忧乐出 焉”。
• 人为物质利益驱使,就异化成物 的奴隶,心理负担太重,精神上 就不可能获得自由。
化有什么影响?
苏轼
继欧阳修之后主盟文坛
超然台记
人生在世孰能无挫?孰能无忧? 忧而伤怀则颓废; 忧而自解则超然。
正确对待物质利益永远保持健康积极的人生情操 杨建波制作
千古一东坡
•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在新党与旧党斗争的旋涡中,几经 沉浮。
• 汴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乌台诗案)—黄州— 还京(翰林学士)—杭州——颖州—定州—惠州—儋 州—逝于常州—六十年后谥文忠。
历 史 文 化 单 元
老子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 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 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 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 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五千言 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道: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
万物的本体。
德:一为事物从“道”所得来的特殊规律或特
殊性质,二为对于“道”的修养有得于已, 与“得”意义相近。
无为不等于不为,指不能违 背自然规律的瞎为,乱为。
三、道是辩证的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联 系的;并且无时无刻不在相互转化 。
道是虚无的,但又无时无处不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三十七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五十七章》
圣人观:
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
皆无尽也.……且夫天地之间, 黄州赤壁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
月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
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
赤壁赋》
黄州赤壁
留带轴
“物”与“乐”的辩证
法
以乐观与欣赏的心 态对待自然,便凡物皆 有可观,皆有可乐;以 乐观与豁达的心态对待 生活,便餔糟啜醴皆可 以醉;以乐观与超然的 心态对待世事,便没有 美恶、去取、大小、祸 福的烦恼。 游于物之 外,就能无往而不乐。
玩砚图
温故知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
• 逆境中求生存、抑郁中求达观,打不垮、压不怕,穷通 得失淡然处之,看透人生却不厌恶人生,始终对生活抱 着满腔的热情,这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也是他留给后 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
成其大。
《老子三十四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பைடு நூலகம்
《老子六十六章》
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老子十八章》
• 1、试对道家的圣人观与儒家的圣人观作一 评价。
• 2、谈谈对老子相对主义哲学观的看法。 • 3、小国寡民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文
• 官民同安、无为而治: 以自身经历说明只要超越物质
利益之上,随遇而安,时时保持一 个好心态,就能化苦为乐。
东坡乐,并不局限于个人乐、 而是与民同乐;不是“无为”而乐, 而 是 “ 有 为 ” 而 乐 ——“ 予 既 乐 其 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乐予之拙 也”。
• 治园登台:在官民相安的基础上治 其园圃、修葺旧台,“时相与登览, 放意肆志焉”。
• 登台怀古:南有隐君子;东则卢敖 所遁;西有师尚父、齐桓公;北思 准阴公。表明苏轼既赞赏隐逸,又 崇尚功业。苏轼能用辩证的眼光看 待仕途的升降沉浮,所以到哪里都 不喜不忧,抱着随缘自适的态度。
• 登台之乐:
• 一乐风景美;二乐朋 友多;三乐园蔬池鱼 秫酒脱粟美——乐哉、 游哉!
• 东坡像 [元] 赵孟頫
【大 家 谈】
• 1、全文的中心词、中心句是什 么?
• 2、苏东坡为什么能这么“乐”? 他的人生态度给后人什么启发?
• 3、苏东坡的诗文常充满哲理, 请以此篇为例分析之。庄子散文 也充满哲理,他们两者有什么联 系和区别?
“游” 的审美意义:
“游” ,从《逍遥游》 来,带有强烈的审美意蕴。 游于物之内的游,是不自 由的游,拘束的游,有限 的游,营营的游;游于物 之外的游则是自由的游、 真正的游、无穷的游、逍 遥的游。逍遥游是游的至 境。
道的性质:
一、道是宇宙的本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二十五章》
二、道是自然无为的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纯任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自然:
1、事物的自然规律 2、自然而然 3、大自然
自然哲学是政治哲学的理 论基础。
提出观点:
• 凡物皆有可观,苛有可 观,皆有可乐——善观 则乐。
福祸之辨:
“人之所欲 无穷,而物之可 以足吾欲者有 尽”。无节止地 追求物质享受, 无异于“求祸而 辞福“,这是极 其不明智的。
东坡井
• 心勿为物役:
•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 外”,则“美恶横生,忧乐出 焉”。
• 人为物质利益驱使,就异化成物 的奴隶,心理负担太重,精神上 就不可能获得自由。
化有什么影响?
苏轼
继欧阳修之后主盟文坛
超然台记
人生在世孰能无挫?孰能无忧? 忧而伤怀则颓废; 忧而自解则超然。
正确对待物质利益永远保持健康积极的人生情操 杨建波制作
千古一东坡
•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在新党与旧党斗争的旋涡中,几经 沉浮。
• 汴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乌台诗案)—黄州— 还京(翰林学士)—杭州——颖州—定州—惠州—儋 州—逝于常州—六十年后谥文忠。
历 史 文 化 单 元
老子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 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 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 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 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五千言 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道: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
万物的本体。
德:一为事物从“道”所得来的特殊规律或特
殊性质,二为对于“道”的修养有得于已, 与“得”意义相近。
无为不等于不为,指不能违 背自然规律的瞎为,乱为。
三、道是辩证的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联 系的;并且无时无刻不在相互转化 。
道是虚无的,但又无时无处不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三十七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五十七章》
圣人观:
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
皆无尽也.……且夫天地之间, 黄州赤壁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
月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
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
赤壁赋》
黄州赤壁
留带轴
“物”与“乐”的辩证
法
以乐观与欣赏的心 态对待自然,便凡物皆 有可观,皆有可乐;以 乐观与豁达的心态对待 生活,便餔糟啜醴皆可 以醉;以乐观与超然的 心态对待世事,便没有 美恶、去取、大小、祸 福的烦恼。 游于物之 外,就能无往而不乐。
玩砚图
温故知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