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教皇的权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本课知识结构】

自主学习案

【考点梳理,微观聚焦】

一、宗教改革运动:(16世纪)

1、概念: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性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的廉价的民族的新教会。

(表面上是对天主教会的宗教仪式和教义进行改革,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教会)2、背景:

(1)根本原因(经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天主教会阻碍其发展

(2)政治:罗马教皇统治腐朽,宣扬因行称义,天主教会的压迫引发人们不满。

(3)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人们思想,起推动作用

(4)直接原因(导火线):教皇出售

(5)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体系的束缚,获得解放。

3、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①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否定教皇权威;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②主张因信称义、先定论、信仰得救

二、宗教改革内容: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思想核心:因信称义即主张依靠

意义:否定了教皇权威,使人获得

其他住张:教徒拥有自己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允许结婚建立民族教会等(P53小字)

2、宗教改革开始标志: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原因:教皇以修教堂为名,大量兜售赎罪券。(兜售赎罪券的目的:)内容:宣称

3、结果:①拉开了的序幕

②使欧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③新教会为了树立权威,仍然加紧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著作:年,出版《》

2、思想:①继承路德:主张人只有

②发展:宗教观的核心:“”

含义:

作用:①否定,否定,为辩护

②从神学角度

③为依据

其他主张:政教合一建立民主教会等

3、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主张的共同点:①都主张信仰得救②都否定罗马教皇教会的权威③都主张建立新教④都主张简化宗教仪式⑤《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标准和依据等

三、宗教改革的意义:

1、政治:否定教皇权威,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加强了王权,推动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2、经济: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宣扬人文主义宗教观,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宗教信仰自由逐渐盛行。

4、科教:促进了欧洲各国文化、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及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挑战教皇的权威

1、马丁路德的挑战——因信称义说

(1)罗马教会如何“称义”——即教徒如何得救

材料一:人生来是有罪的,只有尊崇上帝,忠实地履行七种圣礼:洗礼、圣餐、悔罪等,通过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

上帝是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只有在我们教士的主持下,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否则,就要受到永世惩罚。

(2)马丁路德如何“称义”——即教徒如何得救

材料二:只要虔诚地信仰耶稣就可灵魂得救,无须经过烦琐的仪式。这些仪式中,除圣餐外,皆是糟蹋钱财的多余之举,皆可废除。

每个教徒,只要自己面对《圣经》,真诚忏悔,就可直接与上帝心灵沟通,无须你们所谓尊贵的教士,凡信徒皆为祭司。

罗马教会的因行称义:

马丁路德因信称义:

材料三: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

材料四:路德的改革在德国引起不同反响。教皇宣布要开除他的教籍。德意志的萨克森、普鲁士等地诸侯保护路德免受教皇迫害,并相继改信路德派基督教。路德前往沃姆斯市参加他与教皇代表的辩论会,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分析讨论引起不同反响的原因?

(1)教皇等迫害:

(2)各地诸侯保护:

(3)市民欢迎:

2、加尔文的挑战——先定论

材料一:先定论的基本含义:“上帝以其永恒的旨意决定世界上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人在现世生活中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决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材料二: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指责.这样做是渎污神明.

——加尔文材料三:“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

既然一切都是上帝先定的,我们成功与否已经被上帝安排好了,那么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奋斗的必要性呢?加尔文认为上帝虽然已经事先安排好了,但他秘而不宣,教徒并不知道自己是选民还是弃民,所以教徒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确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同时要坚忍不拔的履行上帝的诫命和召唤,这样就必然会成功,会获救。先定论思想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材料四:加尔文的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请根据材料分析先定论的意义:

1、教皇:

2、资产阶级:

3、个人:

4、国家:

材料五:“使基督教世俗化,或曰使西欧人民的世俗生活神圣化,把人们的精神和潜能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在现实的拯救和解放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人们的心灵从追求天国的虚幻、来世的拯救,转向现世的生活和劳作,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此生的价值和意义,重新投身于改变现世的活动中。”

——《宗教改革与西方近代社会思潮》(李平晔)

结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的共同点,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巩固训练】

1.1983年美国发行的纪念马丁·路德诞辰500周年的首日封图案,内容为马丁·路德的头像及马丁·路德与助手一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情形。马丁·路德花大力气把《圣经》译成德文的重要意义在于()

①教会垄断《圣经》解释权的局面被打破②为将要取代封建社会的新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

③让每一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④教皇和教会的极端权力受到挑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坚决反对()

A.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B.灵魂得救是上帝预先的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