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名师教案课程

合集下载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1)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1)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语文》第八册第四章《秋之韵》,详细内容为课文《昆明的雨》。

该课文以作者对昆明雨季的亲身感受为线索,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风光,表达了对昆明、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和赞美。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动描绘和深刻内涵。

重点:掌握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预习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雨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预习检查: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梳理。

3. 课文精讲:(1)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氛围和情感。

(2)细读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作者描绘昆明雨季的生动语言和表达技巧。

(3)例句分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课堂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昆明的雨》2. 结构:引子主体结尾3. 语言特点:生动描绘、情感丰富4. 表达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昆明雨季的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昆明雨季特点:雨量大、持续时间长、雨势缓和、滋润万物。

(2)例句分析:如“雨滴像断了线的珍珠,撒在马路上”,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雨滴的形态和动态,使读者感受到雨的细腻和生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搜集其他描绘雨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2)组织一次“我心中的家乡雨季”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自己家乡的雨季特色。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携带字典,以便查找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明的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昆明地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找字典。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影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如“降水量”、“干旱”等。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降雨特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进行同伴间的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

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昆明的雨》,了解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昆明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

2. 运用描写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准备:1. 课文《昆明的雨》。

2. 相关地图或图片,展示昆明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3. 参考资料,介绍昆明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昆明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对昆明地区产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昆明吗?大家对昆明有什么了解?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昆明的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四、写作技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描写手法,如如何描绘景物、如何刻画人物等。

2. 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尝试运用所学描写手法。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3. 教师给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继续运用所学描写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昆明的雨》,使学生了解了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通过写作实践,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描写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更多的写作机会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六、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昆明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昆明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

昆明的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昆明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景点和美食。

(2)学会通过描绘人物、景物、事件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 描绘人物、景物、事件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学会通过描绘人物、景物、事件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课堂练习册。

5. 投影仪或白板。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主题。

3.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描绘练习(1)教师布置描绘任务,要求学生以课文为素材,创作一幅描绘人物、景物或事件的画作。

(2)学生现场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内容《昆明的雨》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昆明独特的雨季景象展开,通过描绘昆明的雨,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雨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查找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精彩描写,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段关于自己家乡的雨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昆明的雨》2. 昆明雨季特点:连绵不断、滋润万物、清新宜人3. 作者情感:眷恋、热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以“我眼中的昆明雨”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批改,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目标:应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字词、课文内容以及朗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昆明在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以及其对应的气候特征。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识别昆明降雨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昆明在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以及其对应的气候特征。

2.2 教学难点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昆明降雨规律的能力。

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季节性降雨规律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结合实例,分析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知识。

3.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昆明地区的降雨现象,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情感教育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感。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以昆明地区的降雨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昆明降雨特点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授新课讲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分析昆明在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以及其对应的气候特征。

4.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降雨规律。

4.4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昆明降雨特点的记忆。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昆明的雨》教案一、课文题目:《昆明的雨》二、课堂性质,时长:新课,45分钟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作者自然平淡的语言,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琐事,表达情意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重点字词,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作品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雨是千百年来问人骚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有“潇潇暮雨"的悲情愁苦,也有“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昆明的雨》,看看汪曾祺先生笔下的雨又表达了什么。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字词。

鲜腴(yú) 鸡土从(zōng) 扳(bān) 尖吆喝(he)绿釉(yòu) 炽(chì) 红密匝匝(zā)2、自读课文,把握整体内容。

3、这篇散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对昆明的雨的思念,对昆明的思念。

“我想念昆明的雨。

”4、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找出原文并概括)明确:“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 →雨多“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雨季长“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 →明亮、丰满“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浓绿第二课时一、齐读全文,复习雨的特点。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昆明这个城市。

2. 引导学生关注并了解昆明的人文、地理、气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昆明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面积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昆明的人文特点,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

3. 让学生了解昆明的气候特点,如四季如春、雨量充沛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昆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昆明的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对昆明的人文、地理、气候等特点进行讲解。

第二章: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和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昆明雨季对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时间、降水量等自然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昆明雨季对当地农业、旅游业等经济领域的影响。

3.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如雨季节日、习俗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昆明雨季的景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昆明雨季的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对昆明雨季的特点和影响进行讲解。

第三章:昆明的雨与生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昆明雨季对居民出行、饮食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

2. 引导学生关注昆明雨季对当地饮食文化的影响,如特色小吃、食材供应等。

3.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对居民心理、社交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昆明雨季居民生活的场景。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昆明雨季对当地居民生活的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对昆明雨季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进行讲解。

第四章:昆明的雨与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昆明雨季对当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

昆明的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的气候特点和雨季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昆明的雨季景象。

(2)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练习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描述昆明的雨季景象。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描述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课文《昆明的雨》、生字词卡片、图片、写作纸张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昆明雨季的了解和感受。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

(2)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1)分发生字词卡片,让学生朗读并解释含义。

(2)用课文中的句子练习生字词的运用。

4. 描述与写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团队合作,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昆明的雨季景象。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昆明雨季的短文。

2. 课堂作业:(1)完成生字词练习册。

(2)完成课堂讨论的总结报告。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表现。

2. 生字词掌握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描述与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描述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如“辟邪”“鲜腴”“菌子” 等。

(2)学生能够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中所写的景、人和事,体会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3)学生能够赏析汪曾祺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够学会分析散文的结构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对文中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的分析,学生能够掌握散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学生能够培养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结合背景材料,感受作者对昆明的情感以及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2)学生能够培养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中所写的景、人和事,感悟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2.帮助学生赏析汪曾祺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3.让学生结合背景材料,理解作者对昆明的情感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汪曾祺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独特韵味。

2.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凡人小事,体会作者从生活中发现美的独特视角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人生态度。

3.如何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并体现在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描写“雨” 的诗文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等。

2.提问:这些诗文都描绘了雨的不同特点和情感,那么今天我们要走进汪曾祺写的散文《昆明的雨》,看看作者笔下昆明的雨,又是怎样一种独特的情趣呢?(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提问:有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作者汪曾祺呢?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昆明的雨》教案3篇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3篇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3篇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下面是我分享的《昆明的雨》教案3篇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昆明的雨》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

教法:1、速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学法: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青头菌鲜腴篱笆黄焖鸡扳尖乍一看择净缅桂花绿釉密匝匝2、理解词义(1)新鲜肥美。

(鲜腴)(2)比较、比得上。

(方比)(3)夏季的第一个月。

(孟夏)4、非常浓密的样子。

(密匝匝)四、文本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提示:雨季长、明亮、丰满。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提示:由给朋友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既点明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提示:课文除了写雨,还写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培养学生对昆明地区的了解和兴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图技能,分析昆明地区的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注,提高他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区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和影响。

课文通过描述昆明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昆明地区的独特魅力。

2.2 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昆明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提供相关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昆明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昆明地区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昆明地区的了解,引出课文内容。

3.2 课文阅读与讨论:分组阅读课文,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进行解释和讨论。

3.3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地图和图表,让学生分析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和影响。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图技能,进行案例分析。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昆明地区的降雨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4.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当地居民、游客等,进行情景模拟。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角色扮演和交流。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昆明地区的了解和认识,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5.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昆明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昆明地区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短文,进行写作训练。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课堂活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名师教学设计《昆明的雨》示范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昆明的雨》示范教学教案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

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3.思考质疑:作者不是要写昆明的雨吗?可雨在哪里?明确:①都是发生在雨中的景象②在雨的滋润下得以生长。

三、镜头定格,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1.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呢?试着用文中一两个词语概括。

明确:空气湿润、雨季相当长,但并不使人厌烦、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2.选择文中的一种景物,具体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

教师配上图片,给出示例:“你看,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浓绿、很多、极肥大”,这么旺盛的仙人掌就是昆明的雨滋润的,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丰满的。

四、品读文本,体悟其中情味“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文中哪些画面很让人动情?品读语句,小组交流讨论情味内容。

教师示例分析:卖杨梅的小姑娘:(1)朗读:“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声音娇娇的。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搜集有关昆明降雨的相关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课文中所描述的昆明降雨的特点。

(3)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昆明降雨特点的理解。

(2)从多角度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有关昆明降雨的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搜集有关昆明降雨的资料,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课件展示昆明地区的降雨情景。

(2)引导学生关注图片,激发学生对昆明降雨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描述的降雨情景。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认读。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讲解字词含义和用法。

(3)学生组内交流,运用生字词编小故事或造句。

4. 探究昆明降雨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昆明降雨的特点。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昆明降雨资料,共同分析昆明降雨的特点。

(3)教师总结昆明降雨的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昆明的雨》教案12篇

《昆明的雨》教案12篇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教案12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昆明的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中的常用生字和词语。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作者平实朴素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1.阅读课文,提升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策略方法朗读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导学1.了解作者资料。

2.自学生字词:青头菌(jūn)避邪(bìxié)鲜腴(yú)八卦(ɡuà)篱笆(líbā)釉(yòu)晕倒(yūndǎo)吆唤(yāo)暮年(mù)缅甸(miǎndiàn)一碟(dié)细碎(suì)饱涨(bǎozhǎnɡ)淋湿(lín)苔痕(hén)密匝匝(zā)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交流感知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作者以及背景资料。

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1.导入新课: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那么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2.组织全班交流预习内容。

1.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

2.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研读共品三、研读课文:1.以上这些事物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赏析下列句子(1)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课程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课程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一、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强,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识记方法基本掌握,预习习惯已经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已有较大提升。

学生已经学习了《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秋天的怀念》、《雨的四季》、《秋天的怀念》、《背影》等散文,对于散文文体已不陌生。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语段的方法初步掌握,赏析能力已经有初步的提升,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

但是结合写作背景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有待进一步加强,半数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有待进一步巩固,兴趣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生对于段落的模仿写作能力相对初一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对于篇章写作手法技巧的模仿能力半数以上的学生相对较弱。

二、教学目标:A.语言知识与运用:(1)积累重要字词;(2)赏析文中优美句子。

B.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1)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尝试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C.阅读:(1)感受本文语言风格;(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作品的内涵。

D.写作:学习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A.讨论法: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小组内的优生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后进学生。

同时可以有效防止部分学生走神,便于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本课拟用于精彩语句赏析和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过程。

B.指导法: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疑惑予以点拨,对于方法予以指导。

结合讨论法使用,既可防止课堂跑偏,又可以避免个别学生钻牛角尖,浪费课堂有效时间,避免讨论法的华而不实。

本课拟用于文章语言特色及作品风格体悟。

C.讲述法:对于学生不了解和没掌握的知识,对于学生经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仍无法解决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浪费时间,直接讲述知识或者呈现答案,以期启发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掌握或者模仿。

本课拟用于学生经过讨论和点拨之后,可能仍无法完成少数句子赏析。

2024年《昆明的雨》公开课教学课件

2024年《昆明的雨》公开课教学课件

《昆明的雨》公开课教学课件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2.分析并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所展现的昆明雨季与其它地区的不同。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昆明雨季的特点和魅力2.作者对昆明雨季的赞美之情3.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4.自然景观的观察与表达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昆明的雨季图片,引起学生对昆明雨季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和文章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文章。

3.文章分析: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昆明雨季的赞美之情。

4.对比手法分析:通过对比昆明雨季与其它地区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5.自然景观的观察与表达:通过观察昆明的雨季图片,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和表达自然景观。

6.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昆明雨季的观察和感受。

7.总结: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1.《昆明的雨》文章2.昆明雨季的图片3.对比手法的例子五、教学评估1.学生对昆明雨季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公开课教学,学生对昆明雨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手法来理解和表达昆明雨季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景观。

重点关注的细节: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对比手法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来突出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

在《昆明的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昆明雨季与其他地区雨季的对比,突出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对昆明雨季与其他地区雨季的对比,展现了昆明雨季的特点。

在文章中,作者写道:“昆明的雨,不像江南的雨那样缠绵,也不像北方的雨那样豪放。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昆明的雨》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汪曾祺。

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汪曾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阅读《昆明的雨》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汪曾祺的图片和生平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第二章:文章内容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理解文章中描绘的昆明雨季的景象和氛围。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句子,理解文章的结构。

讨论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如描绘、对比、抒情等。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段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

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情感表达分析3.1 教学目标理解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情感态度。

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词汇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和抒情来表达自己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怀念。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情感词汇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章:文化背景介绍4.1 教学目标了解昆明雨季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理解文章中提到的昆明习俗和风情。

4.2 教学内容介绍昆明雨季的文化背景和特点,如气候、自然景观等。

分析文章中提到的昆明习俗和风情,如斗鸡、米线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昆明当地的习俗和风情。

第五章:综合讨论与表达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讨论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表达对某个地方的情感和回忆。

5.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某个地方的情感和回忆。

鼓励学生用语言、绘画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个地方的情感和回忆。

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情感和回忆。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昆明的雨》教案篇1【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__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预习__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说诗情,导入新课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

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

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

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

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

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

嘻嘻哈哈,边吃边聊。

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

然木香花会有的。

猪头肉也会有的。

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二、读文本,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1、题为“昆明的雨”,__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教案教学目标:A.语言知识与运用:(1)积累重要字词;(2)赏析文中优美句子。

B.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1)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尝试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C.阅读:(1)感受本文语言风格;(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作品的内涵。

D.写作:学习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作品的内涵;尝试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方法:A.讨论法:B.指导法:C.讲述法:D.谈话法:E.练习法:教学时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赏析文中优美句子。

教学过程:一、诗意导入,营造氛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先生写的散文,看他是怎样抒发对第二故乡昆明的思念的。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1.生字词注音(学生交换评改):卦(guà)缅甸(diàn)碟(dié)釉(yòu)避邪(xié)鲜腴(yú)篱笆(lí ba)吆唤(yāo huàn)密匝匝(zā)2.词义检测——抢答鲜腴:新鲜肥美。

避邪:即避凶,指躲避邪恶。

篱笆:又叫栅栏、护栏,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施,一般都是由木头,棍子,竹子,芦苇、灌木或者石头构成。

吆唤:大声喊叫、呼唤。

密匝匝:密密麻麻。

三、初探文本,感受意蕴1.问题探究:作者及作品背景知多少?补充内容参考: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问题(1)初读文章思考: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给宁坤画画的内容呢?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或明确:所画的是昆明乡情民俗,画里的景物是昆明雨季特别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内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描述(结构)。

该画题字露出了对昆明雨季的喜爱(情感)。

技巧点拨:“为什么”一类的问题,往往比较宽泛,需要从“内容、情感、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意境”等多方面发散思维,再对应文本内容思考作答。

探究问题(2)再读文章: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为何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勾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学生独立勾划后作答。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探究问题(3)为什么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教师点拨: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明亮”、“丰满”、“使人动情”,再在文中找出与其对应的词句。

学生独立勾划、小组讨论之后回答。

教师适时补充或明确:“明亮的”:“并不使人厌烦”,“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所以无论从雨季的自然环境来看,还是生活在雨季的人们的心情来看,都是“明亮的”。

“丰满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浓绿”“水分饱和”“夸张的旺盛”,仙人掌多,且极肥大,可以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说明昆明雨季的湿润,植被是活力四射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

菌子多,杨梅大,盛产缅桂花和木香花,说明昆明的雨季物产丰富,且极具生命的张力。

所以是“丰满的”。

“使人动情”:雨有时会引起淡淡的乡愁,会想起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触发愁绪,会让人看到陈圆圆的石像而心生感慨,会触发诗情,让人四十年不会忘怀。

拔高点拨:本文为表达对第二故乡昆明的雨的想念,从画作内容写起,先后写了昆明的雨、雨季、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等景物,选取了作画题字、房东送花、酒店小酌等小事,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但是这所有的材料都围绕着对昆明的雨的想念这一情感主线展开。

像这种题材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不拘一格、不受时空限制就是“形散”;中心集中,材料围绕贯穿全文的线索展开就是“神聚”。

这就是散文的“形散神聚”。

探究问题(4)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能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说说围绕这个感情基调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组织全文?学生独立勾划,同桌讨论后回答。

明确: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我想念昆明的雨”。

围绕这个感情基调作者选择了以下材料组织全文:(1)风物人情:雨季长、气压不低、人舒服、仙人掌避邪做篱笆、菌子多且味美、杨梅大味道好、缅桂花怒放。

(2)小角度叙事:作画、苗族小姑娘卖杨梅、房东摘花卖花送花、陈圆圆的旧事、雨天酒店喝酒。

拔高点拨:作者从周边的点滴着手,发现美、关注美、抒写美,给我们分享美文的同时让我们陶醉美景、感悟真情。

我们也应该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留意生活,学习这种从小角度选材作文的方法。

探究问题(5)找出文中平淡自然的句子,同桌互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点拨:辞藻华丽文采飞扬是一种文风,平淡自然也是一种文风,比如口头语。

例(1)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例(2)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例(3)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教师补充明确:以上句子长短句结合,简洁明了,口语色彩浓厚,质朴自然,平淡有味,娓娓道来,如话家常,雅俗共赏。

四、花落有痕,总结本课散文《昆明的雨》是汪曾祺老先生回忆第二故乡(昆明)往事的散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含蓄空灵,意境优美淡远。

从小处着墨,展现了一副副充满诗意的图画,让我们在昆明的雨季中感受到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愫。

五、课时作业1.下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A、乍(zhà)缅甸(diàn)B、暮(mù)年釉(yòu)C、鲜腴(yú)苔痕(tái hén)D、避邪(xié)密匝匝(zhā)2.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 D ),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A 辟邪B 避难C 避凶D 避邪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赏析文中优美句子, 练习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诗意导入,营造氛围: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着他飘飞的思绪去追忆他在昆明生活的那段时光,去感受他对昆明的雨的那份深深眷念。

二、含英咀华,探究文本:1.问题探究:默读全文,结合文本谈谈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步骤: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划关键词句,小组交流后全班分享。

分享要求:按照下面句式交流。

我从(原文词句)读出了作者的情感。

第3段“我想念昆明的雨”,直抒胸臆,表达对昆明雨季的想念,表达了作者的喜爱、思念之情,开启下文。

第8段“这种东西也能吃?!”表达了作者的惊喜、感叹、感激之情!第9段“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赞美之情。

第11段“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表现了作者因为离别而生发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的游子情怀。

第11自然段“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写出了作者记忆的深远,四十年无法忘怀,并作诗纪念,可见喜爱至深思念至深。

第13段“我想念昆明的雨”收束全文,照应前文,强化了对昆明雨的喜爱与思念。

2.问题探究: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反复吟咏朗诵,说出你喜欢的原因(赏析),全班交流。

学生互评、师生交流、教师补充。

例句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赏析: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或细节描写切入点:写作手法)。

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切入点:内容),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切入点情感)。

例句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赏析:“爬”“遮”等动词(或动作描写切入点:写作手法),把木香拟人化,赋予了木香以人的动作(切入点: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切入点:内容),表达作者赞叹之情(切入点:情感)。

例句3: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赏析:“明亮”、“丰满”分别写出了昆明雨季的光线充足、雨量充沛的程度(切入点:内容),暗示了雨水滋润下的万物会蓬勃生长,为下文写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埋下伏笔(切入点:结构)。

表现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切入点:情感)。

例句4: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赏析:化用杜甫《春望》、陶渊明《读<山海经>》里的诗句,写出了昆明雨季雨量多的特点,突出了昆明雨季草木的茂盛(切入点:内容),使文章文质优美,典雅且富有韵味,增添了艺术魅力(切入点:语言特色)。

例句5:“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这种东西也能吃?!”赏析:短句,简洁明了,口语色彩浓厚,质朴自然(切入点:语言特色)。

“这种东西也能吃?!”表现了作者的疑惑,同时流露出感叹、惊喜、感激之情(切入点:情感)。

归纳赏析的切入点:修辞、内容、情感、关键词、结构、句式、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意境等。

3.问题探究:上节课我们通过同桌互读的形式,体会了作者平淡质朴的文风,其实这篇文章当中“雅”的成分也不少。

找出来分析其妙处。

例:“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化用杜甫《春望》、陶渊明《读<山海经>》里的诗句,写出了昆明雨季雨量多的特点,突出了昆明雨季草木的茂盛。

使文章文质优美,典雅且富有韵味,增添了艺术魅力。

例:“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这首旧体诗写出了四十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

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交流后教师明确:文章长短句结合,口语和诗歌文言融为一体,典雅的诗歌文言与质朴平淡的口语相映成趣,雅俗共生,雅俗共赏,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韵味无穷。

三、花开有韵,写作提升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以小见大,《昆明的雨》通过选取在昆明生活中的琐屑小事,写景抒情,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尝试借鉴这一写作方法写一个小作文。

例文示例——学生作文片断:爷爷看见我连忙招呼我吃饭,可我却说“我不饿,你们自己吃吧,爸爸他们也不会吃的。

”说完,我径直走向冰箱,拿出了酸奶和面包,便回到自己的房间,合上门的那一瞬间,我听见了爷爷的一声叹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