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个人账户“空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你认为个人账户“空账”是否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否需要
做实?为什么?
答:我认为个人账户“空账”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需要切实做实。
做实个人账户具有一下三个重要意义:
1)个人账户实账化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者进行分开管理的基础
它有助于现行制度的平稳运行,避免倒退为现收现付制。笔者认为,对此问题的解决既是一国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政府诚信和国民共担风险的体现。如果政府不明确责任,尽快将个人账户做实,基金缺口将越来越大,财政最后将很难兜底。
2)个人账户实账化有利于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和维护参保者的利益
由于个人帐户实账可以执行市场化运作,个人账户资金便可享受到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既维护了参保者的利益,又增强了参保者的信心,且弱化了人口老龄高峰养老金支付的风险。另外,个人账户还可更加明确个人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进而有助于参保者加强对单位缴费的监督,有利于减少拒缴、少缴现象的发生。
3)个人账户实账化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它不仅可以避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的局面,而且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制度结构,为完善社保基金市场化管理机制创造条件。
2、我国个人账户“空账“的原因是什么?根本焦点是在哪里?
答:养老保险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实施与完善,当初造成的“空账”的那些因素,如今有的已经得到解决,有的得到缓和,但是更多的是被遗留下来,在此过程中,原本隐藏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甚至成为了“空账”形成的主要因素。下面将以最近几年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背景,从历史,未来三个角度力求详尽而深入地分析各个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遗留问题,这部分主要是制度改革之初就已经存在并且理然仍然存在的因素进行分析。如今多大1.4万亿的“空账”并非“一日之功”,它一直受到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表现在:①由于现行制度都有规定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如何结合,从而导致从一开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边界不清,成为“混账”就在制度安排上为后来挪用个人账户基金留下了余地,为社会统筹基金毫无障碍地不断透支个人账户积累资金提供了方面之门。②转轨成本没有完全“消化”,转轨成本即“缺口”)来自两方面:一是“老人”没有个人账户积累所造成
的缺口”二是“中人”在制度实施之前的年份里没有个人账户积累所造成的缺口。“统账结合”的混合制模式下,“缺口”即转轨成本由谁负担的问题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导致了一直以来个人账户被挪用来填补“缺口”,从而造成“空账”。
二、现实阻碍因素:这部分主要是分析近十年来新制度运行中遭遇的其他现实因素。这些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突兀起来,加强了“空账”的形成,主要表现在:①退休年龄,目前我国男性公民的退休年龄是60岁,女干部是55岁,女工人是50岁,支付退休后养老金的年限按10年的预期设计,但事实上我国人均寿命已达到72岁,这就造成我国社保基金缴费期短,支付期长,人口老龄化导致企业缴费的人员与退休人员之比,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10:1迅速上升到目前的3:1。②提前退休带来资金紧缺的问题,过低的退休年龄造成了庞大的退休职工队伍,增加了养老金的支出,为了应付支出,也不得不挪用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如果职工提前5年退休,以25%费率(企业20%、个人8%)月缴费工资480元计算,将减少养老保险费收入7000多元。一增一减,一个职工提前5年退休,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是3.4万元。全国有100万名职工提前5年退休,对养老基金的影响就是340亿元。这势必对基金支付造成巨大的压力。③退休人员增长过快,退休人员的过快增长已经成为个人账户资金遭受转移的重要原因。在保证退休人员养老金不降低的情况下,若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除非提高缴费率,否则当年收入将不抵当年支出,出现养老金支付的“赤字”,目前这部分“赤字”仍是由个人账户的积累资金来填补。④制度缺乏实质性地执行,在制度的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一些省份财力不足及企业资金不佳等问题,许多地方并没有按照制度规定的那样做实个人账户。很多地方都没有严格按照“统账结合”的方式操作,而是实行了“混账管理”。
我认为个人账户“空账”的根本焦点:是在90年代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新的制度安排成了“社会统筹+个人账户”,此前退休或工作了一段时间的职工,因为政府已经拿走了他们的“必要扣除”,所以不能再要他们缴费。另一方面,政府也没有把这笔钱补上,他们的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都是空账。退休人员发养老金只好由在职职工单位为职工缴纳的20%统筹基金来承担,这肯定是入不敷出的。不足部分被迫挪用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基金,致使个人账户出现亏空,且规模越来越大,积累下来成了巨额亏空。如何形成
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吕井海向本报记者解释,养老金空账的成因主要有几方面。一方面我国社保制度建立较晚,很多以前退休的人员根本就没有缴费并参保。早期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就是依靠在职职工的缴费来负担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即当时在职职工的个人缴费无法全部进入自己的个人账户,被部分拿去给退休者发养老金,这就使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出现空账。
另外,近年来国家连续以每年10%左右的幅度提高养老金,现在很多人的养老金水平都已经超过了每月2000元。这种养老金支出的巨大变化,使得国家财政只能优先为退休者发放养老金,而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空账问题
3、目前我国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到底有多大?如何测算?谈谈你的思路。
答:目前我国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已经达到1.4亿万元。报告显示,2011年记账额达到24859亿,空账额达22156亿。个人账户空账额继2007年突破万亿大关后,再次突破2万亿
首先我们要了解“空账”问题的产生,知道“三类人”的界定,通常我们将1997年6月以前已经退休的职工称为“老人”;将1997年6月前已经工作,但要到1997年6月后才退休的职工,称为“中人”;那么在1997年6月以后才参加工作的职工,就被称为“新人”。一般说来,“老人”、“中人”和“新人”的养老金替代率是有差别的,“老人”最高,“中人”居中,“新人”最低。对于老人,他们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就已经退休了,没有建立个人帐户,也就没有相应的资金积累,但是国家为他们提供一份基本的养老保障,由社会统筹部分支付;对于“中人”,从1997年6月起也要照章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并按对待新人的办法,计算其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也就是中人和新人是在退休前建立起个人养老帐户的。值得注意的是,“中人”这个中间地带的个人账户中1997年之前是没有资金积累的,可以说是空帐户,这些空帐户加上社会统筹应为“老人”支付的养老金形成了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对这部分人的“隐性债务”或“转制成本”。所以转制成本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改革前已退休职工(即老人)的养老金来源问题;二是改革前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即中人)个人帐户中积欠的空帐如何补齐的问题。
“中人“的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按15%)+个人账户本息和÷120+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997年底前缴费年限×1.4%。
一、个人账户“空账”形成的原因
1.养老保险覆盖面窄。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只覆盖了国有企业职工的78.4%,集体企业职工的16.2%和其他城镇企业职工的5.4%。有资料显示,从 1996年至1998年,国有企业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分别占全国各类体制内在职职工人数的80.4%、79.6%和78.6%;城镇集体企业分别为16.6%、16.6%和16.2%;其他企业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