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教学设计公开课
高中物理弹力公开课教案

弹力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2.学会用放大的方法去观察微小形变。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作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具刻度尺、钢锯条、弹簧、弹簧称及钩码〔多组〕、带有橡皮塞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器、平面镜及支架。
教学过程引入问题: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产生哪些作用效果?答: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问题:能不能列举一些外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例子。
学生活动教师分析: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加外力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一、弹性形变演示:用弹簧、橡皮筋、塑料直尺演示,〔1〕改变外力大小,观察形变量的大小。
〔2〕当外力撤去后物体可以恢复原状。
问题:假设拉弹簧的力过大,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结1.发生形变的物体如果在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状,这样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叫做弹力。
所以,产生弹力的条件是: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3.在物体的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演示1.用激光器和平面镜演示桌面的微小形变。
2.用椭圆形的瓶子演示瓶子的微小形变。
小结: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要知道“放大〞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几种弹力1.桌面和放在桌子上的蓝球或足球。
分析蓝球或足球的形变情况,判断球对桌面的弹力方向。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9篇】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9篇】弹力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特点分析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⑴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⑴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⑴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⑴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弹力公开课教案范文

弹力公开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胡克定律,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弹力的存在。
(2)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弹力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3)利用转换法,研究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性质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让学生认识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分子层面理解弹力。
3. 弹力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弹力的存在,探究弹力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4. 胡克定律:介绍胡克定律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弹力与形变程度、物体性质的关系。
5.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胡克定律、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难点:胡克定律的推导及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弹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弹力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从分子层面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
3. 实验观察: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弹力的存在,探究弹力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4. 学习胡克定律:讲解胡克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弹力与形变程度、物体性质的关系。
5. 应用拓展: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观点的阐述和论证能力。
弹力公开课教案范文

弹力公开课教案范文第一章:弹力的概念与性质1.1 弹力的定义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通过实际例子,如弹簧、弹弓等,让学生理解弹力的存在。
1.2 弹力的性质讲解弹力的方向性,即弹力总是指向恢复形变的方向。
探讨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介绍胡克定律。
第二章:弹簧的弹性系数2.1 弹性系数的定义解释弹性系数的含义,即单位形变量下弹力的大小。
以弹簧为例,说明弹性系数与弹簧的材质、直径、线径等因素的关系。
2.2 弹簧常数表提供弹簧常数表,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弹簧的弹性系数。
教授如何根据工作环境选择合适的弹簧。
第三章:弹簧的应用3.1 弹簧在机械装置中的应用分析弹簧在各种机械装置中的作用,如缓冲、减震、调节等。
以具体机械装置为例,讲解弹簧的选择与设计。
3.2 弹簧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探讨弹簧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
介绍弹簧在这些领域中的特殊要求与设计。
第四章:弹力测试与测量4.1 弹力测试方法介绍弹力测试的基本方法,如拉伸测试、压缩测试等。
解释弹力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4.2 弹力测量误差与修正分析弹力测量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如仪器的精度、环境因素等。
教授如何进行弹力测量的误差修正。
第五章:弹力在工程中的应用5.1 弹力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讲解弹力在建筑、桥梁等结构工程中的作用,如弹性支撑、减震等。
分析弹力在结构工程中的设计考虑因素。
5.2 弹力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探讨弹力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如超弹性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
介绍这些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第六章:弹簧的制造与维护6.1 弹簧的制造过程介绍弹簧从原材料选择到成品的过程,包括线材处理、绕制、热处理等。
让学生了解弹簧制造的各个环节和质量控制要点。
6.2 弹簧的维护与保养讲解弹簧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与保养方法。
分析不同环境下弹簧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第七章:弹力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7.1 生物体内的弹力探讨生物体内弹力的存在形式,如肌腱、韧带等。
弹力公开课教案范文

弹力公开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体验弹力现象。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3. 学会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
3.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弹力的产生原因。
2.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等实验器材。
2. 准备与弹力相关的实例图片或视频。
学生:1. 准备笔记本、笔。
2. 准备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弹力的实例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弹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弹力的产生原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弹簧、橡皮筋等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形变和恢复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
3. 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师讲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 应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提出与弹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次课程的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 完成实验报告。
3. 收集生活中与弹力相关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弹力的应用领域:教师介绍弹力在科技、工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如弹簧、弹性材料、减震器等,让学生认识到弹力知识的重要性。
2. 弹性与塑性的区别:教师讲解弹性与塑性的概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弹性材料和塑性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不同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弹性与塑性的本质区别。
《弹力》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人教版

弹力——新授课★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关形变的现象入手从而引出弹性及弹力概念的教学,再根据弹力的概念引出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表达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课由弹力、弹簧测力计两局部组成。
弹力是三种根本常见力之一,是物体受力分析的根底知识。
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力学知识占有重要地位。
★教法建议★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弹力的概念,认识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上节力的作用效果入手,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形变现象引出弹力的概念。
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以及它的工作原理,设计实验让学生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这节知识内容较少,第一块知识弹力熟悉抽象,第二块知识弹簧识测力计简单枯燥,如何吸引学生是关键。
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开展的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藏,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并从活动中中不断强化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法引导★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弹力概念的教学。
然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认识弹簧测力计。
明确弹簧测力计的作用以及它的工作原理。
这样安排学生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自然也就加深了理解。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根本方法。
(新)物理人教版八下《第2节 弹力》公开课(教案)

第2节弹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2.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根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弓〔或弹弓〕、钢尺〔或废钢锯条〕、弹簧、橡皮泥、橡皮筋、小车〔带有弹簧〕、拉力计、弹簧测力计、钩码、硬纸板等.【教学课时】1课时【稳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新课引入】教师出示弹弓,并用力拉弹弓上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力拉橡皮筋时,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师弹弓上橡皮筋的变化说明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效果?生: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性质.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师日常生活中类似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很多,如弓箭、钢尺、撑竿跳高的撑竿等.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弹性形变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进行新课】弹性和弹力1.弹性师请同学们就刚刚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6页图7.2—1“撑竿跳高〞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撑竿等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板书: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2.弹力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师刚刚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说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被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板书:1.弹力: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2.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3.塑性师请大家捏、拉橡皮泥,并想一想,橡皮泥与橡皮筋有什么不同?学生动手实验,并答复:橡皮泥用力捏〔拉〕后发生变形,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形.师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塑性不同于弹性.板书:塑性: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教师说明:〔1〕有些物体的形变是微小的,人眼不能观察到.任何物体在弹性限度内都能发生弹性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不明显,不易直接观察到.〔2〕物体发生形变时如果超出弹性限度,将发生塑性形变.例如:人在水泥地面上行走、汽车在水泥地面上行驶,都会使路面发生弹性形变.汽车如果超载就可能使路面的形变超过弹性限度,路面会发生塑性形变即路面被破坏.4.弹力的性质师请大家再次拉橡皮筋、弹簧,并思考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学生思考、讨论: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像弹簧、橡皮筋等有弹性的物体.师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演示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演示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师请大家思考,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车受到力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小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由此可见,弹力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同时要发生形变.同时我们还看到,小车是向右运动,说明小车受到的力〔弹力〕是向右的,而弹簧是缩短的,是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产生的弹力,由此可见,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演示4:将弹簧压缩得短些、更短些,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变化,并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弹簧压缩得更短些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远些,产生的弹力更大.由此得到结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师我们拉测力计时,弹簧拉得越长,我们感觉越吃力,就是这个道理.师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吗?学生举例:①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笔筒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②跳水运动中 1m板和 3 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③射箭运发动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
2024年弹力公开课课件

2024年弹力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力与运动”第二节“弹力”,主要详细内容包括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计算公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着重讲解胡克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同时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弹力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弹力的定义,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能正确区分弹力与其他类型的力。
2. 掌握胡克定律,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弹力的大小。
3. 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胡克定律的应用,弹力大小的计算。
教学重点: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胡克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演示用弹力尺。
2. 学具:每人一份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弹力尺的弹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
2. 弹力的定义及产生条件:讲解弹力的定义,引导学生探讨弹力的产生条件。
3. 胡克定律:介绍胡克定律,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公式计算弹力大小。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讲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弹力定义2. 弹力产生条件3. 胡克定律:F=kx4. 弹力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弹力的定义及产生条件。
(2)计算题:一根弹簧,原长为10cm,伸长到15cm,若弹簧的弹性系数为20N/m,求弹力大小。
(3)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见课堂笔记。
(2)F=kx=20N/m×(15cm10cm)×10^2m/cm=5N。
(3)见课堂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弹力概念,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课后辅导。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弹力的例子,进一步了解弹力的应用。
高中物理32弹力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32弹力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物理32弹力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弹力”。
二、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测量方法以及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一、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测量方法以及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二、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一、教学难点:弹力与形变关系的理解,弹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测量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弹簧测力计、弹簧、绳子、挂钩、力学实验装置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拉伸弹簧、压缩弹簧时手的感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二、知识讲解: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力的测量方法;4. 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三、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簧床垫等,让学生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实验操作:1.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簧的弹力;2. 观察弹簧在不同形变下的弹力变化;3.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五、随堂练习:1. 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2. 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弹力一、概念: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力。
二、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形变。
三、测量方法:弹簧测力计。
四、弹力与形变的关系:弹力与形变成正比。
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了弹力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于弹力与形变关系的理解,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
四、下一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弹力的应用,如弹性势能、弹性碰撞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
弹力公开课教案

弹力公开课教案弹力公开课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弹力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节能: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大法显示微小形变.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与实际生活的展示,让学生体验物理来源生活。
二、重点难点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是突破难点的标志.三、教学方法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总结规律。
四、课时:1节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老师说明形变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2.老师给再举两个例子,总结形变的种类。
3.老师将手按到桌面上,问桌子有没有形变?如果有,怎么显示出来呢?①播放用光学放大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②请学生做用力学的方法显示微小形变。
(二)进入新课事件一:老师总结,生活中有些形变是可恢复,有些不可恢复,高中阶段我们只学习可恢复的形变——弹性形变。
1.定义:撤去力后,物体可恢复原状练习:关于弹性形变的说法,下列说法正确的()A.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弹性形变B.一根铁丝被用力折弯后的形变就是弹性形变C.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D.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2.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一定的限度——弹性限度事件二:1.老师以尺为例说明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2.进一步说明产生的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接触处发生形变老师请两个物体轻轻地靠一起,问同学有没有弹力?3.介绍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①条件法②假设法假设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撤去,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高中物理弹力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弹性力的概念、性质及其作用。
2. 掌握计算弹性力大小的方法。
3. 能够分析弹簧的伸缩现象及其应用。
4. 能够解决与弹力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弹性力的概念、性质及其作用。
2. 弹簧的伸缩现象及其应用。
3. 弹力大小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弹性力的概念1.1 弹性力的定义1.2 弹性力的性质1.3 弹性力的分类2. 弹性力的作用2.1 弹性力的作用对象2.2 弹性力的作用方向2.3 弹性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 弹簧的伸缩现象3.1 弹簧的伸缩过程3.2 弹簧的弹力与伸缩量的关系3.3 元素弹簧和复合弹簧的弹力计算4. 弹力大小的计算方法4.1 弹簧弹力的计算公式4.2 弹簧系数的计算公式4.3 弹簧弹力的实际应用四、教学方法1. 形象化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示意图等形象化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弹性力的概念、性质及其作用。
2. 实验演示法: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弹簧的伸缩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3. 讨论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和解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利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实例或问题,激发学生对弹性力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弹性力相关的现象。
例如,“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弹簧可以弹起来?”2. 概念讲解(15分钟)介绍弹性力的概念、性质及其作用,通过示意图和实物演示,让学生对弹性力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3. 实验演示(3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弹簧的伸缩现象,理解弹簧的弹力与伸缩量的关系,并且计算弹力的大小。
可以使用弹簧和不同重物的组合,通过改变重物的质量来观察变化。
4. 计算方法讲解(20分钟)介绍弹力大小的计算方法,包括弹力的计算公式和弹簧系数的计算公式。
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计算弹力大小的技巧。
5. 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实际应用,并举例说明。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
2.掌握胡克定律,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胡克定律。
2.难点:弹力的方向判断,胡克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张弹簧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弹簧在受到拉力时的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弹簧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什么原因?2.弹力的概念(1)讲解弹力的定义: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的抵抗变形的力。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常见的应用。
3.弹力产生的条件(1)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变形。
(2)展示弹性变形的实例,如弹簧、橡皮筋等。
4.弹力的方向(1)讲解弹力方向的一般规律:弹力方向总是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2)展示实例,让学生判断弹力方向。
5.胡克定律(1)讲解胡克定律:在弹性范围内,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量成正比。
(2)引导学生推导胡克定律的公式:F=kx,其中F为弹力,k为劲度系数,x为形变量。
6.胡克定律的应用(1)讲解胡克定律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如测量力的大小、测量劲度系数等。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运用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胡克定律解决一道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实例展示、实验设计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胡克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
五、教学延伸1.开展物理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胡克定律。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探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弹性力学,了解弹性力学在工程、科研等领域的应用。
4.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2.3.弹力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一)关键知识与技能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
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3.知道胡克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并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4.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二)必备品格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
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
(二)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1激情导入活动中感悟观看视频,然后提问:(1)跳水运发动为什么被弹起?(2)箭为什么被射出?(3)撑杆运发动为什么能够跳起并越过横杆?【思考】让学生感受弹力的存在,从而揭示课题《弹力》。
活动2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课本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时形变?2.形变的定义以及分类;3.是不是所有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都会发生形变?4.弹力的定义及产生条件;5.如何判断两个物体之间是否有弹力;6.弹力的方向:支持力、压力的方向;绳子的拉力的方向;7.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步骤;8.胡克定律的表达式及劲度系数k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活动3激情互动学生相互讨论自学的8个问题,并小组总结出最正确答案活动4魅力精讲〔一〕形变:1、定义:物体形状和体积的改变。
(小组讨论)上面的这些形变有什么特点:有的形变可以恢复原状,有的不可以恢复原状【结论】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范性形变。
2、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弹性形变:能恢复原状的形变范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演示实验】弹簧在较大的力作用下始终处于拉伸状态,不能恢复原状。
《弹力》教学设计(精选8篇)

《弹力》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弹力》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弹力》教学设计篇1【目的】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设计思想】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
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
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
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
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弹力》的教案设计

《弹力》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弹力》年级:初中学科:体育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弹力”这一体育概念的含义。
2. 了解身体某些部位具有弹力的原因。
3. 学习并练习一些能够增强身体弹力的运动。
4. 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身体协调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观看一段视频介绍“弹力”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你们认为什么是弹力?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具有弹力?2. 理论讲解(10分钟)教师结合图示和文字,详细讲解身体具有弹力的原因,如肌肉弹力、关节弹力等。
同时,讲解身体弹力的重要性和对运动技能的影响。
3. 实践操作(30分钟)3.1. 暖身运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简单暖身运动,如慢跑、摆臂、摇头、转腰等,以准备接下来的活动。
3.2. 弹力练习(1)教师示范一些能够增强身体弹力的运动,如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
同时,向学生解释每个动作的重要性和对弹力的训练效果。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由一个学生担任教练,其他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纠正动作错误。
4. 温故知新(1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复习刚才的学习内容。
比如,问学生哪些动作是能够增强身体弹力的?5. 结束(5分钟)教师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坚持练习,提高身体的弹力水平。
三、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表现,是否能够正确执行动作。
2. 针对理论讲解部分,可以设计一份简答题或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于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3. 对于实践操作的反馈,可以采用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四、教学资源1. 视频介绍《弹力》的概念。
2. 图示和文字材料,介绍身体弹力的原因和训练方法。
3. 暖身运动和弹力练习所需的器械和场地。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运动,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的弹力。
2. 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或活动,锻炼身体弹力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弹力公开课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弹力公开课2. 适用年级:八年级3. 学科领域:物理4.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测量方法。
2.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若干个。
2. 不同硬度的物体(如橡皮、铁块等)。
3. 绳子、尺子等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是如何测量力的?2.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弹力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二、探究弹力的产生原因1. 教师出示不同硬度的物体,让学生用手挤压,感受弹力的存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
3. 教师总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而对阻碍其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
三、学习弹力的测量方法1. 教师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测量原理。
2. 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3. 学生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原因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1.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是如何测量力的?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教师总结: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弹力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力成正比。
三、实践活动1. 教师布置实践活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2.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弹力力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弹力力教学设计引言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面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教师们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本文将介绍一种名为“弹力力教学设计”的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弹力力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弹力力教学设计的背景和意义1. 教育的现状和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统一性要求较高,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需要。
因此,教育界亟需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现代教育的挑战。
2. 弹力力教学设计的概念和特点弹力力教学设计是一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案和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合作与沟通、创新和批判思维等综合能力。
二、弹力力教学设计的原则1. 学生主体性原则弹力力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教师引导原则尽管弹力力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但教师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通过教学设计和指导,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原则弹力力教学设计倡导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网络、实践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弹力力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1. 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进行弹力力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水平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2. 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是弹力力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弹力概念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弹力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弹力的概念和特性;2. 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3. 能够利用弹力概念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特性;2. 弹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弹力计算方法的应用;2. 弹簧的拉伸和压缩的弹力计算。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实验器材、弹簧、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弹力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弹簧的拉伸和回复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能够具有拉伸和回复的能力。
【讲解】2. 通过实验和示意图,讲解弹簧的拉伸和压缩的弹力产生原理。
弹簧拉伸时,弹簧内部的弹性能量增加,产生弹力;当弹簧恢复原状时,弹簧内部的弹性能量减小,弹簧受到的反向弹力使其恢复原状。
同样的道理,当弹簧压缩时也会产生弹力。
3. 讲解弹力的计算方法。
根据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压缩)量成正比,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弹簧的硬度)成正比。
弹力的计算公式为 F = kx,其中 F 表示弹力,k 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x 表示弹簧的伸长或压缩量。
【实验】4.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内容可以包括:测量弹簧的劲度系数、测量不同伸长量下的弹力等。
通过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拓展】5. 引导学生思考弹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可以举例说明弹簧秤的原理、弹簧悬挂系统的设计等。
让学生了解到弹力不仅仅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而是具有实际应用的重要力学原理。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弹力的概念和特性,并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
同时,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七、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弹力的计算方法。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弹力的概念和特性,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
但在实践操作中,有些学生还存在操作不熟练的问题,下一次教学可以加强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弹力教学设计物理人教版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弹力教学设计——物理人教版引言: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对学生来说,它是一门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的学科。
在物理学中,弹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弹簧、弹性体等许多实际应用。
本文将针对物理人教版中的弹力内容,设计一节有趣且富有挑战的弹力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弹簧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 掌握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物理实验室;2. 弹簧、弹性体等实验器材;3. 物理课本、教学课件;4. 学生学习笔记。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从生活中引入弹力的概念,例如弹簧门簧、弹力球等,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弹力的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结合物理人教版课本的教学内容,对弹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弹簧的特性进行详细讲解。
通过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应用。
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一系列与弹力相关的实验操作,例如:(1)利用弹簧测量物体的弹性系数;(2)通过拉伸弹簧并测量变形长度,研究弹簧的弹性特性;(3)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的关系。
4. 讨论与分析:在实验操作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并与弹力的概念进行对比和联系,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
5. 拓展应用:提供更多与弹力相关的实际应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物理原理。
例如,讲解运用弹力设计工具、弹簧振子的应用等。
6. 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练习。
教师可以在下节课开始前对学生完成的练习进行批改和解析,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7. 小结: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
四、教学评估:通过实验操作、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可以采用问答、小组讨论和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
五、教学拓展:1. 可以通过邀请相关专业人士给学生做主题演讲,让学生了解弹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初中弹力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中弹力教案引言:弹力运动是一种结合了有氧运动和肌肉训练的全身性锻炼方式。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期,适当的弹力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的提高。
本教案旨在为初中学生设计一套合理的弹力训练计划,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他们对健康生活的认知。
第一节:热身活动(15分钟)1. 徒手摇臂操:站立姿势,双臂自然垂放,快速摇晃双臂,做30秒。
2. 跳绳:学生使用跳绳进行5分钟的跳绳热身,每分钟跳150次。
3. 踏步:学生边走边将左右脚交替抬高至大腿水平,进行1分钟。
第二节:力量训练(30分钟)1. 壁球俯卧撑:学生面对墙壁,手放在墙上与肩部同宽,进行15个俯卧撑动作。
2. 绳索拉力训练:学生利用固定的绳索进行双手拉伸训练,每组进行3次,每次持续20秒。
3. 坐式举腿:学生坐在椅子上,双手抓住椅子边缘,双腿伸直,慢慢抬起至与地面平行,进行15个动作。
第三节:柔韧性训练(30分钟)1. 俯卧挺身伸展:学生躺在地板上,双手垂直放在肩膀旁边,然后慢慢推身体抬起,伸直背部,进行15个动作。
2. 腿部伸展:学生坐在地上,左腿伸直,右腿弯曲并放在左腿的外侧,用双手抓住脚踝,慢慢向前弯身,保持15秒,然后换腿重复动作。
3. 坐位体前屈:学生坐在地上,双腿伸直并并拢,慢慢向前屈身,尽可能触碰脚尖,保持15秒。
第四节:放松活动(10分钟)1. 深呼吸:学生坐在地上,闭上眼睛,进行深呼吸,每次呼吸持续5秒,每组进行5次。
2. 伸展放松:学生站起身,双手抬起,慢慢向两侧伸展,伸展5次。
3. 踱步放松:学生听从教练指导,进行放松的慢步行走,一边放松身体,一边放松心情。
结语:通过本教案中设计的初中弹力训练计划,学生可以在全身肌肉得到锻炼的同时,提高心肺功能和身体柔韧性。
这对于今天的初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长时间的久坐和不正确的姿势可能导致他们出现肌肉疼痛和健康问题。
通过定期进行弹力运动,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体力、注意力和自信心,为他们日后的健康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讲解】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____或____发生改变的现象.2.弹性形变:去掉作用力后物体的形变能够________.
3.弹力:发生________的物体由于要________,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4.弹性限度:当形变超过一定限度时,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__________.
5.接触力
(1)定义:相接触的物体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摩擦力等.
(2)分类:按性质可分为____和______两类.
二、几种弹力
1.常见弹力:平时所说的____、______和____都是弹力.2.弹力的方向
(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的______.
(2)绳的拉力沿着绳而指向绳____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F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____.
2.公式:F=kx,其中k称为弹簧的________,单位是牛顿每米,符号是N/m.
3.弹力F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的关系如图3-2-1所示:
如何判断弹力的有无?
1.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进行判断,如果具备弹力产生的“两个条件”,则接触面之间存在弹力.
2.运用“假设法”进行判断
(1)假设该处没有弹力.看该物体是否仍保持原来的状态,从而确定该处有无弹力.
3.由二力平衡进行判断
若竖直墙壁再对球施一弹力,球将不再静止在该处,因此可判定竖直墙壁对球无弹力的作用.
【典例分析】一根轻质弹簧,当它受到10N 的拉力时长度为12cm ,当它受到25N 的拉力时长度为15cm ,问弹簧不受力时的自然长度为多少?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多少?
解析:同一弹簧劲度系数k 是不变的,作用力不同,弹簧的形变量不同,但都遵从胡克定律.
解法一 设弹簧的自然长度为l 0,由胡克定律有:
当F 1=10N ,l 1=12cm 时,F 1=k(l 1-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