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白杨礼赞》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白杨礼赞》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三上)4doc

初中语文

茅盾

一.语言积存

1.选出以下加点词注音全对的一组〔〕

A外壳.〔kě〕虬.枝〔qiú〕光滑.〔huá〕妙手偶.得〔oú〕

B主宰.〔zài〕倔.强〔jué〕倦怠.〔tài〕旁逸.斜出〔yì〕

C仿佛

..〔wán〕楠.木〔nán〕秀欣.〔qí〕坦荡如坻.〔dǐ〕

D参.天〔cān〕倒.垂〔dāo〕婆娑.〔sō〕无边无垠.〔yín〕

2.以下句子没有错不字的一组是〔〕

A妙手偶得开垦贱视婉然

B恹恹欲睡雄壮鄙视融解

C参天高耸佩服严肃像征

D力求上劲朴质伟岸正直

3.以下各句没有语病的是〔〕

A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B它的皮光滑而且是银色的晕圈,泛出微微的淡青色。

C我们要建设祖国繁荣强盛。

D我颂扬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军民,而且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

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4.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使语意连贯〔〕

1)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2)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3)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宽敞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不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的家乡的哨兵?

4)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如此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仿佛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

神和意志?

A1〕2〕3〕4〕B1〕3〕2〕4〕

C1〕2〕4〕3〕D1〕4〕2〕3〕

5。仿写句子:

知己,是一把伞,晴朗时轻轻收起,阴雨时豁然张启。

二.课堂点击:

1.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2.第五段中四个〝难道〞是一步一步推进的?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如此写的用意是什么?

4.文章结尾什么缘故要写那〝贵族化的楠木〞?

三.选段连线: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

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

生的,更不用讲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

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

上进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高耸,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本段写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本段从哪几个方面写白杨树?

3.读完本段后,让你联想到什么?

四.延伸拓展:

莲花自古以来,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行,事实上,只

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讲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闻名的诗人、散文作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

的威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

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品行的真实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淳朴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专门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辉煌;在明亮的月光下,那么清影娇绮;

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那么碧碗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是能展现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以下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不是〔〕

1〕〝君子花〞2〕〝出污泥而不染〞3〕〝救济粮〞

A1〕引用2〕强调3〕具有专门含义

B1〕强调2〕强调3〕引用

C1〕强调2〕引用3〕具有专门含义

D1〕表示专用名词2〕引用3〕具有专门含义

2.由〝莲花〞联想到朱自清先生,这属于〔〕

A因果联想B相关联想C相似联想D对比联想

3.〝这不正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品行的真实写照吗?〞这是什么句式。请改写成陈述句。

4..仿写:我爱莲花,爱它那淳朴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

然的专门美姿。

五.观赏顿悟:[2003年全国高考卷]

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中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宽敞的空间,悠邈的时刻,者可不能使这种感情褪色:这确实是乡土情结。

人一辈子旅途坎坷修远,起点战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确实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者溶化为生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通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辞不,万里投荒,去查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模糊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繁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坚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久追随着他们。浪荡天地的结果,多数是青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女、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旧不得不离乡不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物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因此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专门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事实上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通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是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差不多上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大方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一般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积极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友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的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际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可不能因此而消逝。

六.探干脆学习:

读«陋室铭»然后仿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能够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本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