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清洗消毒管理规定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是医疗机构重要的医疗设备管理环节,合理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是确保医疗设备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保障。
下面将就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内镜清洗。
内镜的清洗过程应当高效且彻底。
在清洗内镜前,应先将内镜的部件和附件分离,如光纤束、镜头和外部设备等,以便清洗时能彻底清洗到每个部位。
清洗器械前,工作人员应先洗手并佩戴一次性手套。
对内镜进行清洗时,应选择适宜的清洗剂,并按照清洗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清洗器械时应先使用水冲洗,然后使用清洗剂浸泡内镜,以去除污垢。
在使用清洗刷时,应注意刷毛的质量和结构,避免对内镜造成损害。
同时,在清洗时要将内镜的所有部位都清洗到,包括内镜的镜面、孔口和连接端等。
其次是内镜消毒。
内镜的消毒是确保内镜使用安全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进行内镜消毒前,必须确保内镜已进行彻底的清洗,以免影响消毒效果。
消毒过程中,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称取适量消毒剂浸泡内镜,消毒剂的浓度和浸泡时间要按照要求进行控制。
消毒剂的选择要根据内镜的类型和使用环境来进行选择,不同类型的内镜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
消毒剂使用后,应尽量避免消毒剂残留在内镜上,可以用清水进行冲洗。
最后是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医疗机构应有一套完整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洗消毒的效果。
设备的使用人员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和修复设备的故障。
同时,设备要进行定期的验证和检查,以确保其性能符合要求。
医疗机构应制定定期的设备保养计划,并有专人负责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总而言之,内镜清洗消毒的技术规范是医疗机构内镜管理中重要的环节,通过合理的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可以提高内镜的清洗消毒效果,确保内镜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洗消毒效果的稳定性。
只有做好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的落实,才能确保患者接受的医疗服务的安全可靠性。
内镜消毒规范
内镜消毒规范内镜消毒是指对内镜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或去除内镜表面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以确保内镜在使用过程中不给患者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
正确的内镜消毒是医疗机构保证安全医学操作的必要环节,为了做好内镜消毒工作,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
首先,在进行内镜消毒之前,需要进行内镜的清洁。
清洁内镜时,首先要将内镜的各个部件拆开,进行逐一清洁。
清洁时要使用清洁剂,一般在37到42摄氏度的温水中进行清洗,可以使用软毛刷或其他合适的清洁工具进行刷洗。
清洁内窥镜的同时,还要对内镜的附件和附属物进行清洗,并进行完全干燥。
内镜清洗完毕后,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内镜消毒主要采用化学消毒法和高温高压蒸汽消毒法两种方式。
化学消毒法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内镜消毒方式。
在化学消毒前,要对内镜进行充分清洁,确保内镜表面的污物和可见的血迹等已清洗干净。
化学消毒时,要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比如确定消毒剂的浓度和接触时间,以及消毒液的更换频率。
在进行化学消毒时,要保证内镜完全被浸泡在消毒液中,并且将消毒液充分灌注到内镜的各个部位。
消毒结束后,要对内镜进行充分的清水冲洗。
高温高压蒸汽消毒法是一种更加彻底的内镜消毒方式。
在进行高温高压蒸汽消毒之前,要确保内镜已经经过了清洗和没有残留物。
高温高压蒸汽消毒时,内镜需要被置于内镜消毒器中,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在消毒结束后,要进行适当的冷却处理,然后对内镜进行清洁和干燥。
另外,医疗机构在进行内镜消毒时,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消毒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责任人和消毒流程。
医护人员在进行内镜消毒时,要接受相关的消毒操作培训,了解消毒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并定期进行消毒操作的质量控制,比如进行内镜消毒质量的监测和内镜消毒效果的评价。
总的来说,内镜消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有效保护患者的安全。
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内镜消毒规范,加强消毒管理,确保内镜在使用过程中不给患者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医疗服务。
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工作,切实保证内镜消毒质量,严格预防和控制因内镜消毒问题导致的医院感染,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以下规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指导,感染控制科负责全院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监督管理及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控。
器械科负责对全院内镜的数量、使用和维修情况管理;科室内镜管理由科室主任或者副主任负责,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由科室指定专人负责。
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内镜清洗消毒知识和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及安全防护等知识。
1、医师应具有从事本专业连续 2 年以上工作经历,接受内镜诊疗技术培训至少 6 个月,基本掌握内镜的操作技能及常见病的内镜诊断、治疗原则和医院感染控制知识。
2、护士应具有护士执业资格并经注册,在护理岗位连续工作 2 年以上,并接受过内镜清洗消毒技术培训取得上岗证。
3、技师应具有相关的专业基础,熟悉内镜的构造、性能、基本原理、简单故障排除及内镜的清洗、消毒方法,了解相关医学知识,并能定期对设备进行常规维护。
内镜清洗消毒监控措施一、科室应指定专人负责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工作,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本,登记内容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二、科室对浸泡内镜消毒剂的浓度使用前监测一次,以后每周监测二次,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三、感染控制科、器械科负责对内镜的管理、清洗消毒及干燥保存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建立内镜资料库,并保存监测资料备查(保留 3 年)。
四、感染控制科定期监督检查内镜使用管理和清洗消毒情况,每季度对消毒或者灭菌后的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将检查结果在院周会上发布。
五、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不定期组织会议,及时分析和处理内镜清洗消毒管理中的问题。
内镜诊疗工作基本要求一、认真落实内镜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内镜的清洗消毒和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贮藏室。
内镜诊疗中心(胃镜、肠镜)清洗消毒间工作管理制度
内镜诊疗中心(胃镜、肠镜)清洗消毒间工作管理制度
Ⅰ目的
持续提高内镜诊疗质量,保障内镜诊疗安全。
Ⅱ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内镜诊疗中心(胃镜、肠镜)。
Ⅲ制度
一、清洗消毒间为内镜科所有用后内镜及附件清洗消毒的场所,故应有专人管理。
二、工作人员入室内应衣帽整齐,服从清洗消毒间工作人员的管理。
三、严格区分无菌区与污染区,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
四、清洁消毒后的内镜和附件应按规定地点固定放置,不得和无清洁消毒物品混放。
五、进入清洗消毒间的物品,带入人员和洗消人员应共同清点,由清洗消毒工作人员按品种分类到指定地点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如肠镜绝对不允许和胃镜在同一位置清洗、消毒。
HIA阳性镜和阴性镜应分槽清洗、消毒。
六、所有内镜及附件遵循: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
燥的原则,才能出室应用。
七、清洗消毒间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对所有物品都要进行认真的清洗消毒并检修。
所有出室物品都确保可用状态,为保证各种内镜检查治疗的顺利进行而做好后勤供应保障工作。
八、所有消毒物品定期进行检测,气体消毒附件应做枯草杆菌培养,确保附件无菌,以防交叉感染,对检测结果应进行登记。
九、所有出室附件应进行登记。
Ⅳ参考依据
1.《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0号)
2.《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为进行内窥镜检查和治疗的重要工具,内镜的清洗消毒对于确保诊疗质量、预防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的目的、适用范围、管理要求以及操作流程等内容,以确保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性。
二、目的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内镜清洗消毒的工作流程,确保内镜的安全性、无菌性,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通过建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提高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机构内镜检查和治疗的安全和可靠性。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镜科室的全部内镜清洗消毒工作,包括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控制等环节。
四、管理要求1. 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的选择和维护医疗机构应购置符合国家标准及相关规范要求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并建立定期检测、维护和维修的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2. 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评估,掌握内镜清洗消毒的操作技巧和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3. 内镜清洗消毒作业场所和设施的要求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作业场所应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确保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的安全和舒适。
4. 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应包括内镜接收、清洗前处理、清洗过程、消毒处理、内镜存放等环节。
每个环节应有明确的操作要求和标准,确保内镜的清洗消毒过程规范、可靠。
5. 质量控制和记录要求医疗机构应建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制度,制定检测方法和标准,定期对内镜清洗消毒设备和作业流程进行检查和评估。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记录内镜的清洗消毒情况、使用情况和维修情况等信息,为后续的质量跟踪和追溯提供依据。
五、操作流程1. 内镜接收内镜在送达内镜科室后,由专门人员进行接收,登记并进行初步检查,判断内镜是否需要清洗消毒处理。
内镜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内镜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制度Ⅰ目的规范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保障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效果。
Ⅱ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内镜诊疗中心。
Ⅲ制度一、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相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技术,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实施标准预防。
二、进行内镜诊疗前需对患者做HIV、HCV、HBsAg、TPHA等筛查,并有记录。
凡检测阳性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
三、内镜的附件数量应当和诊疗工作量相匹配,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达到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
四、内镜的清洗消毒应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进行。
五、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六、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内镜应进行灭菌。
七、与完整黏膜接触,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内镜及附属物品、器具,应进行高水平消毒。
八、内镜凡能拆卸的部分应拆卸,内镜及附件用后应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
九、清洗纱布一镜一用一更换,清洗刷一用一消毒,多酶洗液一镜一更换。
十、消毒后的内镜采用纯化水或无菌水进行终末漂洗;采用浸泡灭菌的内镜应用无菌水进行终末漂洗,清洗消毒登记内容齐全。
十一、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专用储镜柜内。
储存柜内表面光滑,无裂缝,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灭菌后的内镜及其附件等应置于无菌物品柜内存放。
十二、每日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每季度定期对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剂及浸泡的内镜、附件)、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进行生物学监测。
十三、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应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刷洗干净后备用。
Ⅳ参考依据《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
手术室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制度
手术室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制度一、背景手术室内镜是医院日常使用的重要医疗设备,其用途广泛,包括各种内窥镜检查和手术。
因此,内镜的清洗和消毒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
而且,内镜的清洗和消毒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需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二、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措施1.内镜日常维护为了保证内镜的清洗和消毒效果,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对内镜进行有效维护。
内镜维护包括保持内镜外壳的光洁,避免外壳受到损坏和污染等。
2.内镜清洗内镜清洗是保证内镜消毒的第一步,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
内镜清洗一般由专人负责,流程如下:(1)拆卸内镜(2)使用专用清洗剂清洗内镜(3)去除内镜内部残留的污渍(4)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3.内镜消毒内镜消毒是内镜清洗过程的下一步,也是重要的环节,在消毒过程中必须保证内镜的杀菌和灭菌。
内镜消毒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高压蒸汽消毒(2)干热消毒(3)化学消毒(4)臭氧消毒选用何种消毒方法应符合医学界标准和手术室内镜消毒管理规定。
4.内镜消毒后处理内镜消毒后,需要进行精心的处理,包括干燥、包装、标签等程序。
对于已消毒的内镜进行标识,凡使用后都需要再次消毒。
5.消毒记录消毒记录是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做好消毒记录的管理。
这里推荐使用电子记录系统,可以对消毒检查和消毒时间等数据进行记录,方便有效地管理和查询。
三、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标准作为医院的一种重要治疗设备,内镜管理方案必须严谨,消毒要求高,消毒剂要选用质量好、安全、高效的。
我们可以采取的标准有:1.消毒器材选择标准在选用消毒器材时,需要符合以下要求:(1)满足清洗、消毒和灭菌的要求(2)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使用简单、方便、安全2.消毒工作流程标准医生和护士必须按照所给定的方案标准操作,不能违规操作。
3.消毒剂选择标准消毒剂的选择,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选用消毒剂的酸碱度、杀菌时间、杀菌效果、万分之一病菌消灭率、使用剂量等指标应符合要求。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医院必须严格执行以下制度:一、清洗制度1.清洗对象:所有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包括内镜、窥镜、手术器械、各种穿刺针、注射器、体温计等。
2.清洗时间:医疗器械在使用后应及时清洗,避免污物干燥,增加清洗难度。
3.清洗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清洗,并进行培训,确保清洗质量。
4.清洗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清洗剂。
(1)手工清洗:使用软毛刷、清洁布等手工工具,按照器械的清洗指南进行清洗。
(2)机械清洗:使用专业的清洗设备,如清洗机、超声波清洗机等。
6.清洗质量控制:定期检查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确保清洗彻底,无污物残留。
二、消毒制度1.消毒对象:所有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特别是高度危险物品,如手术器械、内镜等。
2.消毒时间:清洗后的医疗器械应立即进行消毒,避免再次污染。
3.消毒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消毒,并进行培训,确保消毒质量。
4.消毒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1)化学消毒:使用化学消毒剂,如75%酒精、碘酊、氯化物溶液等。
(2)物理消毒:使用高温蒸汽、紫外线辐射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6.消毒质量控制:定期检测消毒后的医疗器械,确保消毒效果达到规定标准。
三、灭菌制度1.灭菌对象:所有消毒后的医疗器械,特别是高度危险物品,如手术器械、内镜等。
2.灭菌时间:消毒后的医疗器械应立即进行灭菌,避免再次污染。
3.灭菌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灭菌,并进行培训,确保灭菌质量。
4.灭菌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灭菌剂。
(1)高压蒸汽灭菌: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如高压锅、灭菌箱等。
(2)化学灭菌:使用化学灭菌剂,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
(3)物理灭菌:使用高温蒸汽、紫外线辐射等物理方法进行灭菌。
6.灭菌质量控制:定期检测灭菌后的医疗器械,确保灭菌效果达到规定标准。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一、目的为规范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保障内镜与微创技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各类医疗机构。
三、基本要求1. 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2. 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消毒灭菌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消毒灭菌方面的知识,定期参加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3. 内镜的消毒灭菌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消毒灭菌室和内镜诊疗室,消毒灭菌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内镜诊疗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4. 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消毒灭菌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5. 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四、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流程1. 清洗消毒(1)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硬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 灭菌(1)耐湿耐热的内镜: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热的内镜:可选择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低温灭菌、低温蒸汽甲醛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等低温灭菌方法。
3. 监测(1)清洗质量检查:应采用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内镜的镜身表面、物镜端、目镜端、导光束接口等位置的清洗质量,应光洁,无血渍、无污渍、无水垢、无锈斑等。
附带有管腔结构的,还应检查管腔的接口、阀门及管腔内的清洗质量。
(2)灭菌效果监测:应根据灭菌方法的要求,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及生物监测,应符合WS 310.3灭菌质量的监测要求。
五、人员培训与管理1. 从事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培训合格。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基本原则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基本原则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分类清洁:根据内镜及附件的材质和特点进行分类清洗,避免不同材质的内镜及附件相互污染或损坏。
例如,金属内镜和塑料内镜应分开清洗。
2. 使用专用清洗剂:选择适合的清洗剂进行清洗,清洗剂应具有良好的杀菌消毒效果,并且不会对内镜及附件造成损伤。
3. 定期清洗:内镜及附件应定期进行清洗,以防止细菌和污垢的积累。
清洗间隔时间可根据使用频率和临床需求来决定。
4. 根据使用情况进行清洗:内镜及附件在每次使用后应立即进行清洗,以防止细菌和病原体的滋生。
如果内镜使用时遭遇高污染或高风险病例,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
5. 清洗过程中注意安全:清洗过程中应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以避免接触内镜和附件时受到伤害。
6. 使用适当的消毒方法:根据内镜及附件的材质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热氧化、化学消毒和蒸汽灭菌等。
7. 严格控制消毒质量: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应按照标准程序进行,确保消毒液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符合要求,以保证消毒效果。
总之,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应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同时根据内镜及附件的材质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清洗消毒方法,确保安全可靠地完成清洗消毒工作。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1.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2.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3.不同部位内镜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应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
4.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5.清洗纱布应一次性使用,清洗刷一用一消毒。
6.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7.内镜与附件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程序必须遵照国家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8.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9.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10.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日更换。
11.每日诊疗工作结束,用75%酒精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清洁柜内.对吸引器、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洁消毒.
12.每日诊疗工作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内镜进行再次消毒.采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
13.每日监测使用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并记录,低于有效浓度立即更换,每日室内紫外线消毒并登记。
14.每月一次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戊二醛及内镜进行生物检测.
15.储存柜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16.有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并记录。
内镜清洗消毒规范
内镜的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软式内镜的清洗与消毒)软式内镜使用后应当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秒钟,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盖,置合适的容器中送清洗消毒室。
清洗步骤、方法及要点包括:一、水洗1、将内镜放入清洗槽内:(1)、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低纤维棉絮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2)、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3)、安装管道插塞、防水帽和高压水枪,用高压水枪反复冲洗活检孔道;(4)、用高压水枪冲洗送气送水管道;(5)、用高压气枪吹干活检孔道及送气送水管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2、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水送气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3、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清洗后并擦干。
4、清洗用低纤维棉絮应当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方式,清洗刷应当一用一消毒。
二、酶洗1、多酶洗液的配置和浸泡时间按照产品说明书。
2、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毫升,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
3、擦干后的附件、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多酶洗液浸泡,附件还需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5~10分钟。
4、多酶洗液应当每清洗1条内镜后更换。
三、清洗1、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用高压水枪或者注射器彻底冲洗各管道,以去除管道内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1分钟。
2、用高压气枪向各管道冲气10秒,排出管道内的水分,同时用清洁干纱布擦镜表面,并清洗刷,清洗时间不少于1分钟。
四、消毒软式内镜采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当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并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学监测。
1、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按使用说明操作;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必须用清水擦拭后再用75%乙醇擦拭消毒。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制度(一)软式内镜内镜使用后应当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反复送气、送水,至少10秒钟,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盖,置合适的容器中送清洗消毒室。
1.水洗(1)将内镜放入清洗槽内,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用清洗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全管道灌流器接 50ml 注射器,吸清水注人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2)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气、送水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3)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清洗后并擦干。
(4)清洗纱布应当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方式,清洗刷应当一用一消毒。
2.酶洗(1)多酶洗液的配制和浸泡时间按照产品说明书。
(2)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ml,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
(3)擦干后的附件、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多酶洗液浸泡,附件还需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 5~10 分钟。
(4)多酶洗液应当清洗 1 条内镜后更换。
3.清洗(1)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用水枪或注射器彻底冲洗各管道,以除去管道内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
(2)用 50ml的注射器向各管道充气,排出管道内的水分,以免稀释消毒剂。
4.消毒(1)将擦干后的胃镜、肠镜浸于酸化水消毒液中消毒并反复向管内推入酸化水并使之充满管腔,浸泡5分钟后,再用注射器向各管腔推送气体,使消毒液排出管道。
(2)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没消毒液中,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
(3)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位必须用清水擦拭后再用 75%乙醇擦拭消毒。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规定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一、内镜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根据内镜在人体内使用部位的不同要求,对其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无菌腔室的内镜机器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用前应达到灭菌水平;2、凡进入破损粘膜的内镜附件也应达到灭菌水平,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3、凡进入人体自然通道与管腔粘膜接触的内镜及其附件,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用前应达到高水平消毒;二、选择内镜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内镜的消毒、灭菌应首选物理方法,对不耐热的内镜可选用化学方法消毒、灭菌;1、压力蒸汽灭菌:主要适用能耐热内镜的灭菌,如金属直肠镜、直接喉镜金属部分的灭菌,以及能耐热的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等灭菌;2、环氧乙烷灭菌:适用于各类内镜的消毒、灭菌;3、2%戊二醛浸泡消毒、灭菌:消毒需浸泡20min,灭菌须浸泡10h;三、内镜的清洗1、工作人员在清洗内镜时要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2、清洗步骤:清洗一酶洗一清洗一消毒或灭菌;感染病人用过的内镜应先消毒再清洗;四、内镜的消毒1、软式内镜的消毒:2%戊二醛浸泡:将洁净干燥后的内镜置于2%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20min,结核病患者使用后的内镜需浸泡45min,灭菌需浸泡10h;2、硬式内镜的消毒:能耐受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部分或全部,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能承受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其部分;或用2%的戊二醛浸泡10h灭菌;再用清水彻底冲净;五、内镜附件的消毒、灭菌1、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到、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应做到一用一灭菌,消毒方法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用2%戊二醛浸泡10h灭菌;2、其他物件的消毒1口圈、弯盘、辅料缸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如500mg/L地含氯消毒剂或2%的戊二醛浸泡消毒30min,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2注水瓶及连接管的消毒:用高水平以上的化学消毒剂如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2%的戊二醛浸泡消毒30min,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用水应为灭菌水,每天更换;3吸引瓶、吸引管的消毒检查结束后,先清洗吸引瓶,之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刷洗干净,干燥备用;4软式内镜的槽或容器消毒软式内镜的槽或容器应每天清洁,再用500mg/L的二氧化氯擦拭,用于浸泡灭菌的容器应清洁后作灭菌处理;六、工作结束后的消毒:每天工作结束后,应对内镜室包括空气、物体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
医院内镜室清洗消毒与监测制度(标准版)
内镜室清洗消毒与监测制度一、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消毒类内镜再次进行消毒,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使用。
二、内镜室应保持清洁、干燥、整齐。
内镜诊疗室与清洗消毒室应当分开,内镜诊疗室应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急救药品、氧气等等基本设施,清洗消毒室应保证通风良好。
三、不同部位的内镜(如胃镜、肠镜)诊疗工作应当分室或分时间段进行。
传染病及特殊感染患者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当日最后检查。
四、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注意做好防护工作,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五、每条内镜及附件用后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严格按照“测漏一一水洗——酶洗一一清洗一一消毒或灭菌一一冲洗与干燥”程序操作,用计时器严格控制消毒灭菌时间。
六、内镜清洗必须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内进行清洗。
七、封包消毒灭菌后的内镜配件或附件均要注明消毒日期,过期的配件或附件应重新消毒灭菌。
一次性配件禁止重复使用。
八、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用75%乙醇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洁净镜柜内。
用含氯消毒剂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等浸泡刷洗消毒。
九、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十、消毒剂使用前做好浓度监测并记录。
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制度的使用期限。
十一、配合感染控制科定期做好内镜生物学监测。
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监测,灭菌后的内镜每月进行监测,室内空气定期进行生物学监测。
十二、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生长。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确保内镜使用安全,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
第三条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应遵循“谁使用、谁清洗、谁维护”的原则,完善全过程追溯制度,健全内镜清洗消毒各个环节的监测和评估。
第四条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由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医院感染控制科、医院质控科等部门共同承担。
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负责内镜清洗消毒操作,医院感染控制科负责内镜清洗消毒监测和评估,医院质控科负责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落实内镜清洗消毒设施及设备、人员、耗材等配置标准,确保内镜清洗消毒工作条件符合相关要求。
第二章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规程第六条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应制定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程,具体包括内镜清洗、消毒、质控等内容。
第七条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应按照内镜清洗消毒设施及设备使用说明,正确操作内镜清洗消毒设备,保证内镜清洗消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八条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能,熟悉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和规范操作要求。
第九条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戴好头套、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防止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的交叉感染。
第十条内镜清洗消毒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应建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记录、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维护记录等。
第十二条好内镜清洗消毒记录的保存和管理,确保内镜清洗消毒记录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应定期开展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评估,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应定期进行内镜清洗消毒设备、仪器的维护保养,并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和记录。
第十五条内镜清洗消毒科应建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对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质量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docx
.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医疗机构镜清洗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
第二条、本规适用于开展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开展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将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加强监测和监督。
第四条、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医疗机构镜清洗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五条、开展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完善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第六条、从事镜诊疗和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第七条、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镜诊疗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第八条、不同部位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第九条、灭菌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第十条、工作人员清洗消毒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第十一条、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以下要求配备相应镜及清洗消毒设备:1、镜及附件:其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2、基本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 50 毫升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3、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镜的消毒剂、75%乙醇。
第十二条、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照以下原则: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规定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规定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一、内镜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根据内镜在人体内使用部位的不同要求,对其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无菌腔室的内镜机器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用前应达到灭菌水平。
2、凡进入破损粘膜的内镜附件也应达到灭菌水平,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
3、凡进入人体自然通道与管腔粘膜接触的内镜及其附件,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用前应达到高水平消毒。
二、选择内镜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内镜的消毒、灭菌应首选物理方法,对不耐热的内镜可选用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1、压力蒸汽灭菌:主要适用能耐热内镜的灭菌,如金属直肠镜、直接喉镜金属部分的灭菌,以及能耐热的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等灭菌。
2、环氧乙烷灭菌:适用于各类内镜的消毒、灭菌。
3、2%戊二醛浸泡消毒、灭菌:消毒需浸泡20min,灭菌须浸泡10h。
三、内镜的清洗1、工作人员在清洗内镜时要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2、清洗步骤:清洗一酶洗一清洗一消毒或灭菌。
感染病人用过的内镜应先消毒再清洗。
四、内镜的消毒1、软式内镜的消毒:2%戊二醛浸泡:将洁净干燥后的内镜置于2%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20min,结核病患者使用后的内镜需浸泡45min,灭菌需浸泡10h。
2、硬式内镜的消毒:能耐受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部分或全部,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能承受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其部分;或用2%的戊二醛浸泡10h灭菌。
再用清水彻底冲净。
五、内镜附件的消毒、灭菌1、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到、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应做到一用一灭菌,消毒方法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用2%戊二醛浸泡10h灭菌。
2、其他物件的消毒(1)口圈、弯盘、辅料缸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如500mg/L地含氯消毒剂或2%的戊二醛)浸泡消毒30min,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制度1、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每周固定卫生日,对清洗消毒间、诊疗室卫生进行彻底清扫。
2、内镜清洗消毒室保证通风良好,安装排风扇,定时通风换气,每日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每季度做细菌培养一次,细菌菌落总数应≤4CFU(5min·直径9cm平皿)。
紫外线灯管保持清洁,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1~2次。
3、严格实施标准预防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操作时戴帽子、口罩、护目镜、手套,穿防渗透围裙、专用鞋。
4、做好软式内镜的预处理,每条或每天测漏并有记录。
5、手工清洗时清洗槽内配制清洗液,将内镜、按钮和阀门完全浸没于清洗液中,擦拭布应一用一更换,刷洗软式内镜的所有管道时应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清洗刷一用一消毒;每清洗1条内镜后清洗液应更换。
6、消毒时应将内镜连同全管道灌流器,以及按钮、阀门移入消毒槽,并全部浸没于消毒液中;将各管道内充满消毒液,消毒方式和时间应遵循产品说明书;注意更换手套。
7、终末漂洗应用纯化水或无菌水冲洗内镜各管道直至无消毒剂残留;用纯化水或无菌水冲洗内镜的外表面、按钮和阀门。
8、干燥时应置于铺设无菌巾的专用干燥台。
无菌巾应每4小时更换1次。
用75%~95%乙醉灌注所有管道,使用压力气枪,用洁净压缩空气至其完全干操,用无菌擦拭布、压力气枪干燥内镜外表面等。
9、使用内镜清洗消毒机澡作前应先将内镜进行预处理、测漏、清洗和漂洗。
清洗和漂洗可在同一洗槽内进行。
10、复用附件的内外表面及关节处应仔细刷洗,直至无可见污染物。
采用超声清洗的附件,应遵循附件的产品说明书使用医用清洗剂进行超声清洗。
清洗后用流动水漂洗干净、干燥。
11、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应遵循产品说明书;耐湿、耐热附件的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附件应采用低温灭菌设备或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采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后使用无菌水漂洗于净,干燥备用。
12、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须对当日使用的内镜进行再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灭菌类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一、环境管理1.诊疗区域应达到手术室标准。
2.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3.分别设有工作人员和患者出入通道,物流洁污分开,流向合理。
4.清洗消毒室保持通风良好。
二、人员管理1.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内镜器械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并有岗位培训证。
2.工作人员在诊疗或清洗消毒操作中应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3.清洗消毒内镜时,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4.内镜室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三、物品管理1.内镜及附件:其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要求。
2.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消毒、灭菌器械,50ml 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3.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水溶性润滑剂。
4.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5.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使用计时器控制。
6. 储存: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按照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四、内镜的清洗与消毒1、基本要求:(1)每个病人使用前的内镜及附件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用后应立即用流动水清洗。
(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2、清洗:内镜及附件清洗应参照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实施。
(1)水洗:使用后立即用流动水彻底清洗。
(2)酶洗:将水洗后的内镜及附件置于多酶洗液中浸泡(浸泡时间参照产品说明),并用超声清洗器清洗5~10分钟。
(3)冲洗:彻底清洗内镜各部件,管腔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
(4)清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可拆卸部分必须拆开清洗;轴节部、弯曲部、管腔内用软毛刷彻底刷洗;电线、冷光源线等流动水下擦洗表面,不防水处用湿纱布和/或75%酒精擦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规定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一、内镜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根据内镜在人体内使用部位的不同要求,对其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无菌腔室的内镜机器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用前应达到灭菌水平。
2、凡进入破损粘膜的内镜附件也应达到灭菌水平,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
3、凡进入人体自然通道与管腔粘膜接触的内镜及其附件,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用前应达到高水平消毒。
二、选择内镜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内镜的消毒、灭菌应首选物理方法,对不耐热的内镜可选用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1、压力蒸汽灭菌:主要适用能耐热内镜的灭菌,如金属直肠镜、直接喉镜金属部分的灭菌,以及能耐热的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等灭菌。
2、环氧乙烷灭菌:适用于各类内镜的消毒、灭菌。
3、2%戊二醛浸泡消毒、灭菌:消毒需浸泡20min,灭菌须浸泡10h。
三、内镜的清洗
1、工作人员在清洗内镜时要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2、清洗步骤:清洗一酶洗一清洗一消毒或灭菌。
感染病人用过的内镜应先消毒再清洗。
四、内镜的消毒
1、软式内镜的消毒:2%戊二醛浸泡:将洁净干燥后的内镜置于2%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20min,结核病患者使用后的内镜需浸泡45min,灭菌需浸泡10h。
2、硬式内镜的消毒:能耐受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部分或全部,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能承受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其部分;或用2%的戊二醛浸泡10h灭菌。
再用清水彻底冲净。
五、内镜附件的消毒、灭菌
1、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到、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应做到一用一灭菌,消毒方法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用2%戊二醛浸泡10h灭菌。
2、其他物件的消毒
(1)口圈、弯盘、辅料缸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如500mg/L地含氯消毒剂或2%的戊二醛)浸泡消毒30min,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2)注水瓶及连接管的消毒:用高水平以上的化学消毒剂(如
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2%的戊二醛)浸泡消毒30min,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用水应为灭菌水,每天更换。
(3)吸引瓶、吸引管的消毒
检查结束后,先清洗吸引瓶,之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
30min,刷洗干净,干燥备用。
(4)软式内镜的槽或容器
消毒软式内镜的槽或容器应每天清洁,再用500mg/L的二氧化氯擦拭,用于浸泡灭菌的容器应清洁后作灭菌处理。
六、工作结束后的消毒:每天工作结束后,应对内镜室包括空气、物体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