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认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评价(好——坏);
2、力量(强——弱) 3、活动(积极——消极)
人们一般根据什么来评价他人的好坏呢?
评价 好的评价
不好的评价
社会特性
助人的 真诚的 宽容的 平易近人的 幽默的 自负的 易怒的 令人厌烦的
不受欢迎的
智能性
科学的 果断的 有技能的 聪明的 不懈的 愚蠢的 轻浮的 动摇不定的 不可靠的 笨拙的
第七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 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一)具有选择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并都根据自己的思 维方式作出反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来形成对观察对象 的印像。
1、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 2、刺激物的作用强度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1、对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认知:是疏远还是亲近 的?或是对立的?(都会影响与他人交往的交往动 机)
2、对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认知:所交往的对象,他 的人缘怎么样?通过观察他周围的人而了解他的为 人。(看一个人,要看他周围的朋友)
第三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者的因素 (一)原有经验 (二)价值观念 (三)情感状态 情感状态是影响社会认知活动的直接积极因素 此情此刻的情绪状态:喜好感、厌恶感
两种达到完整认知的途径:继续认知,添枝加叶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一)仪表:着装、体形、高矮 (主要是人的物理特征) (二)表情认知:
语言表情:说话的语气、音量、节奏 非语言表情:面部表情;肢体表情;眼神;语言表情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人进行性格认知 1、情绪特征:遇到事情时的反应 2、意志反应:对所从事的事情的坚定程度 3、习惯化行为方式 长期的人际交往形成对某人的性格认知
发现与自己相 挑剔他人的缺点和
似的优点
与自己相反的特点
(四)认知偏见
认知者本身所持有的偏见会对认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1、光环作用。一个人有一方面被肯定或有价值的特 征,那么,在光环作用下,被认为也具有其他积极 的特征。
2、相似假定作用: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3、类化原则:把认知对象归为某一类人群中
(一)对应推论说:是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 一种方式,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 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等)相一致时, 就是在进行对应推论。
(二)人们进行对应推论的步骤:
先判定行为者的动机
推定行为者的品性
这一行为是他顾意的吗?
不是
行为的结果是他所希望的吗?
不能通过这 一行为推断 他的品质。
三、认知情境因素
(一)空间距离:人际距离(无意中形成,影响对他 人的认知判断)
四种人际距离: 1、亲昵区:3-12英寸,夫妇、恋人、母子之间的 距离 2、个人区:12-36英寸, 朋友之间 3、社会区:4.5-8英尺, 熟人之间 4、公众区:8-100英尺,陌生人或公开的正式交往 场合 (二)背景参考
(三)影响人们进行对应推论的因素
1、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发出的行为是大部分人都 会这样做的吗?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发出的行为是行为者自由选 择的结果还是迫不得已做出的?
三、凯利的归因理论
三度归因理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 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归 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为了最终确定真正的 原因,人们会使用三种信息来比较,区别性信息、一 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认知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环境引起人们对认知 对象行为的联想
第四节 印象的形成
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一)一致性:人们倾向于对交往对象进行一致性 的认知
即,人们把观察对象或交往对象的个性特征等各方面相似相近 的信息组织到一起,形成印象,不会形成自相矛盾的看法。
(二)评价的中心性
人们在谈论他人给自己的印象时,一般都是从三个 内容来谈:
二、印象形成的印 象。
(二)增加模式: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形成对 他人的印象
(三)对两种模式的分析 平均模式:综合印象 增加模式:特殊印象
1、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最先被发现的信息会影 响后来的判断 2、消极否定信息的加重作用
第五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人们可以推知关于这个人的一些人格特性,从而可以预测到 同样的情境发生时他可能发出同样的行为。
(二)行为者外在因素:客观原因,如环境、 他人、任务的难易程度等
如果在这个角度来 分析一个人行为的原因
人们很难推知关于这个人的一些人格特性,也就不能 预测这个人以后还会不会有这样的行为出现。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当这个人属于某一群体时,我们会用群体的特征来认知他
4、积极偏见:宽大效应 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承认和接受,总是给予别人积 极肯定的评价。(不看缺点)
5、隐含人格理论:相关偏见
刚刚看到某人具有某些特点,就依照自己固有的人格 模式去推测他必然具备另一些特性
6、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起初信息起作用(陌生人) 近因效应:注重新信息的作用(熟人)
人们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他为什么会做那种事?
一、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理论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心理学家,都 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周围的人们 的行为的前因后果。
一般人们认为行为发生的原因有两种:
(一)行为者内在因素:主观原因,如能力、动机、
努力程度
如果在这个角度来分析
一个人行为的原因
二、认知对象的因素
(一)魅力(有一便有其他) 外貌:容易受光环作用的影响 态度:相似性假定
(二)知名度: 对于知名的人,我们在没有真正接触他之前就已 间接了解并形成判断,当真的接触时,先检验以 前对他的(间接)判断是否正确
(三)自我表演
为了让别人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印象,被认知者会 有意的去表演。根据观察者不同,被认知者的表 演内容也不同。
(二)认知反应具有显著性的变化
刺激物的意义对个体意义越重大,认知反应越明显
(三)具有防御性:逃避性
为了维持自我完整(免受伤害打扰)不是对所有的信息都 接纳,而是事先有出于保护自己的判断,然后根据已有的 知识、经验来辨明刺激物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决定是逃避 还是接受。
(四)认知的完形特性
把收集到的信息完整化、整体化,不会停留在支离破碎 或自相矛盾的状态
2、力量(强——弱) 3、活动(积极——消极)
人们一般根据什么来评价他人的好坏呢?
评价 好的评价
不好的评价
社会特性
助人的 真诚的 宽容的 平易近人的 幽默的 自负的 易怒的 令人厌烦的
不受欢迎的
智能性
科学的 果断的 有技能的 聪明的 不懈的 愚蠢的 轻浮的 动摇不定的 不可靠的 笨拙的
第七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 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一)具有选择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并都根据自己的思 维方式作出反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来形成对观察对象 的印像。
1、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 2、刺激物的作用强度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1、对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认知:是疏远还是亲近 的?或是对立的?(都会影响与他人交往的交往动 机)
2、对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认知:所交往的对象,他 的人缘怎么样?通过观察他周围的人而了解他的为 人。(看一个人,要看他周围的朋友)
第三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者的因素 (一)原有经验 (二)价值观念 (三)情感状态 情感状态是影响社会认知活动的直接积极因素 此情此刻的情绪状态:喜好感、厌恶感
两种达到完整认知的途径:继续认知,添枝加叶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一)仪表:着装、体形、高矮 (主要是人的物理特征) (二)表情认知:
语言表情:说话的语气、音量、节奏 非语言表情:面部表情;肢体表情;眼神;语言表情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人进行性格认知 1、情绪特征:遇到事情时的反应 2、意志反应:对所从事的事情的坚定程度 3、习惯化行为方式 长期的人际交往形成对某人的性格认知
发现与自己相 挑剔他人的缺点和
似的优点
与自己相反的特点
(四)认知偏见
认知者本身所持有的偏见会对认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1、光环作用。一个人有一方面被肯定或有价值的特 征,那么,在光环作用下,被认为也具有其他积极 的特征。
2、相似假定作用: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3、类化原则:把认知对象归为某一类人群中
(一)对应推论说:是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 一种方式,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 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等)相一致时, 就是在进行对应推论。
(二)人们进行对应推论的步骤:
先判定行为者的动机
推定行为者的品性
这一行为是他顾意的吗?
不是
行为的结果是他所希望的吗?
不能通过这 一行为推断 他的品质。
三、认知情境因素
(一)空间距离:人际距离(无意中形成,影响对他 人的认知判断)
四种人际距离: 1、亲昵区:3-12英寸,夫妇、恋人、母子之间的 距离 2、个人区:12-36英寸, 朋友之间 3、社会区:4.5-8英尺, 熟人之间 4、公众区:8-100英尺,陌生人或公开的正式交往 场合 (二)背景参考
(三)影响人们进行对应推论的因素
1、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发出的行为是大部分人都 会这样做的吗?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发出的行为是行为者自由选 择的结果还是迫不得已做出的?
三、凯利的归因理论
三度归因理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 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归 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为了最终确定真正的 原因,人们会使用三种信息来比较,区别性信息、一 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认知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环境引起人们对认知 对象行为的联想
第四节 印象的形成
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一)一致性:人们倾向于对交往对象进行一致性 的认知
即,人们把观察对象或交往对象的个性特征等各方面相似相近 的信息组织到一起,形成印象,不会形成自相矛盾的看法。
(二)评价的中心性
人们在谈论他人给自己的印象时,一般都是从三个 内容来谈:
二、印象形成的印 象。
(二)增加模式: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形成对 他人的印象
(三)对两种模式的分析 平均模式:综合印象 增加模式:特殊印象
1、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最先被发现的信息会影 响后来的判断 2、消极否定信息的加重作用
第五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人们可以推知关于这个人的一些人格特性,从而可以预测到 同样的情境发生时他可能发出同样的行为。
(二)行为者外在因素:客观原因,如环境、 他人、任务的难易程度等
如果在这个角度来 分析一个人行为的原因
人们很难推知关于这个人的一些人格特性,也就不能 预测这个人以后还会不会有这样的行为出现。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当这个人属于某一群体时,我们会用群体的特征来认知他
4、积极偏见:宽大效应 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承认和接受,总是给予别人积 极肯定的评价。(不看缺点)
5、隐含人格理论:相关偏见
刚刚看到某人具有某些特点,就依照自己固有的人格 模式去推测他必然具备另一些特性
6、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起初信息起作用(陌生人) 近因效应:注重新信息的作用(熟人)
人们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他为什么会做那种事?
一、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理论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心理学家,都 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周围的人们 的行为的前因后果。
一般人们认为行为发生的原因有两种:
(一)行为者内在因素:主观原因,如能力、动机、
努力程度
如果在这个角度来分析
一个人行为的原因
二、认知对象的因素
(一)魅力(有一便有其他) 外貌:容易受光环作用的影响 态度:相似性假定
(二)知名度: 对于知名的人,我们在没有真正接触他之前就已 间接了解并形成判断,当真的接触时,先检验以 前对他的(间接)判断是否正确
(三)自我表演
为了让别人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印象,被认知者会 有意的去表演。根据观察者不同,被认知者的表 演内容也不同。
(二)认知反应具有显著性的变化
刺激物的意义对个体意义越重大,认知反应越明显
(三)具有防御性:逃避性
为了维持自我完整(免受伤害打扰)不是对所有的信息都 接纳,而是事先有出于保护自己的判断,然后根据已有的 知识、经验来辨明刺激物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决定是逃避 还是接受。
(四)认知的完形特性
把收集到的信息完整化、整体化,不会停留在支离破碎 或自相矛盾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