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心香一瓣_新浪博客摘自《望诊遵经》清朝汪宏著相气十法提纲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而后沉者.病自表而之里.初沉而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此以清浊分阴阳也.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自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此以微甚分虚实也.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而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夭者.血气益衰.此以泽夭分成败也.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着.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彰.此气色之提纲也.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谓乎.色以润泽为本盖闻博以穷理.约以知要.色脉之变.虽有万殊.理义之旨.初无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无纪矣.何则.灵素论脉.以胃气为本.望色.以润泽为本.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望色润泽者生.沉夭者死.然则色之润泽.岂非犹脉之胃气乎.经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以其血色虽变.而犹有润泽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以其血色已变.而更无润泽也.夫润泽之有无.犹胃气之有无也.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色之润泽.色之神也.脉贵有神.色亦贵有神也.色脉虽殊.其源无二.实决死生之大要.察病症之先务.因举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润泽为本.盖润泽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润泽之着.有血气即有润泽.有润泽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合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离.分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混.何也.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润泽为本.法异而理同也.五色主病提纲窃思经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应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此五脏之病证.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三焦膀胱.胆病者.寒热.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此六腑之病证.五脏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脏主里.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里.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脏腑表里之分也.脏为阴.腑为阳.色之浊者病在阴.色之清者病在阳.是脏腑阴阳之分也.脏有虚实.腑有虚实.色之浅淡者为虚.色之深浓者为实.是脏腑虚实之分也.如是而知脏腑之为病.气色之所主.亦可见其色知其病矣.然而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何也.盖脏腑有盛衰.气色有生克.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灵枢曰.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是则一隅三反.亦可推测而知.此皆主病之提纲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饥.甲乙作苦饥肌肉痿.)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心香一瓣 _新浪博客摘自《望诊遵经》清代汪宏著相气十法大纲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大纲.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今后沉者.病自表而之里.初沉今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此以清浊分阴阳也.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今后实.自甚而微.则先实今后虚.此以微甚分虚实也.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今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今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夭者.血气益衰.此以泽夭分红败也.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着.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彰.此气色之大纲也.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谓乎.色以滋润为本盖闻博以穷理.约以知要.色脉之变.虽有万殊.理义之旨.初无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无纪矣.何则.灵素论脉.以胃气为本.望色.以滋润为本.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望色滋润者生.沉夭者死.可是色之滋润.莫非犹脉之胃气乎.经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以其赤色虽变.而犹有滋润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以其赤色已变.而更无滋润也.夫滋润之有无.犹胃气之有无也.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色之滋润.色之神也.脉贵有神.色亦贵有神也.色脉虽殊.其源无二.实决死生之大体.察病症之先务.因举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滋润为本.盖滋润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滋润之着.有血气即有滋润.有滋润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滋润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以无气也.合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以离.分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以混.何也.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滋润为本.法异而理同也.五色主病大纲窃思经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应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 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芥蒂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可以报息.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此五脏之病证.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三焦膀胱.胆病者.寒热.善惋惜.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今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胃病者.腹胀.胃脘小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可以久立.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此六腑之病证.五脏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脏主里.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里.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脏腑表里之分也.脏为阴.腑为阳.色之浊者病在阴.色之清者病在阳.是脏腑阴阳之分也.脏有虚实.腑有虚实.色之浅淡者为虚.色之深浓者为实.是脏腑虚实之分也.如是而知脏腑之为病.气色之所主.亦可见其色知其病矣.可是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何也.盖脏腑有盛衰.气色有生克.过分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灵枢曰.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是则一隅三反.亦可推断而知.此皆主病之大纲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饥.甲乙作苦饥肌肉痿.)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医诊断学是考试中容易得分和对学习其他临床科目有很大帮助的学科,就此,对中医诊断学在考试中常出现考点的容进展了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重点容,重点复习,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望诊:一、望神中四种神态常考的是少神、假神及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尤为常考察的容。
1.得神的临床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响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等。
反映脏腑精气充足,生命活动正常,为安康的表现。
2.少神的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缓慢等。
提示正气缺乏,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
3.假神的临床表现: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荣,突然目光转亮;或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久病懒言少语,却突然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或食量突然增加等。
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多见于临终之前。
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二、望面色中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中的重点。
考频率尤为高。
1.青色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
〔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2〕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或肝病迁延日久。
〔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壅塞。
〔4〕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微,多属心阳暴脱证。
2.赤色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炽热炽盛的实热证。
〔2〕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3〕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是阳气虚衰,阴寒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3.黄色黄色主脾虚、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萎黄〞。
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缺乏者。
〔2〕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
中医诊断学 望色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血瘀证、久瘀
水形人主色——稍黑 冬 季 客 色——稍黑 肾病真脏色——面黑暴露、枯槁晦暗 心 病 难 治——面黑无华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小 结
黑 青 黄 白 赤
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脾虚、湿证
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热证,亦可见戴阳证
望色十法
3、面部分候脏腑
《灵枢· 五色》划分法
庭——首面 阙上——咽喉 阙中(印堂)——肺 阙下(下极、山根)——心 下极之下(年寿)——肝 肝部左右——胆 肝下(鼻端,准头、面 王)——脾
方上(即鼻翼)——胃 中央(颧下)——大肠 挟大肠(颊部下方)— —肾 面王以上(即鼻端两旁 上方)候小肠 面王以下(即人中部位) 候膀胱、胞宫
《素问· 刺热》篇划分方法
前额—庭、 颜 眉间——阙 鼻——明堂 颊侧——藩 耳门——蔽
左颊——肝 右颊——肺 额——心 鼻——脾 颏——肾
(四)常色与病色
常色 即正常的、无病的面色。 特点是明润、含蓄中国人属黄种人,其 正常面色(即正色)是红黄隐隐、明润 含蓄。 病色 指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 特点是晦暗、暴露。病色可反映不同性 质的疾病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黄 色 】
脾虚、湿证
脾虚机体失养
湿 邪 内 蕴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 色 萎 黄
脾胃气虚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 黄 虚 浮
脾虚湿胜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黄 疸
阳 黄
阴 黄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色苍黄、腹筋起而胀
脾虚肝郁 血瘀水停
土形人主色——稍黄 长夏季客色——稍黄 脾病真脏色——面黄暴露、枯槁晦暗 肾 病 难 治——面黄无华
中医四诊摘要
望诊一、xx:精神表情、意识思维、面色眼神、语言呼吸、动作体态、舌苔脉象等。
失神:神昏谵语、循衣摸床;猝倒神昏、手撒遗尿;骨枯肉脱、形羸色败;目光呆滞、戴眼反折;二、望色:xx、赤、黄、白、黑;正常面色:红黄隐隐,xx含蓄;面色晦暗枯槁为恶色;五色主病(病容):青色:主瘀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赤色:属热证,亦可见于虚阳浮越;黄色:主脾虚、湿证;白色:主虚寒、气血不足、失血;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三、望形体:形体肥胖,肉松皮缓,食少懒动,动则乏力气喘,属形盛气虚;形瘦乏力,气短懒言,多属后天不足,气血亏虚所致;形瘦多食,多为xx火旺;形瘦颧红,皮肤干枯,多属阴血不足,形体失养所致;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者,是脏腑精气衰竭,气液枯涸,属病危之象;四、望姿态:病人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有怪叫声,移时苏醒,醒后如常者,多属脏气失调,肝风挟痰,阻闭清窍所致,见于痫症;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者属肝风内动,常见于高热惊厥或小儿惊风。
肢体筋脉迟缓,痿软无力,丧失功能,日久可致肌肉萎缩者,称为痿证。
多因肺热叶焦,或脾胃气虚或肝肾阴虚,导致筋脉失养;或湿热浸淫,筋脉弛纵不收所致。
若关节疼痛或肿胀变形,活动障碍,成为痹症。
常因风寒湿邪或湿热病邪侵犯关节,使关节痹阻不通所致。
手或下肢颤抖、振摇不定,不能自止,多由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所致,亦见于动风先兆。
手足蠕动,多属脾胃气虚、筋脉失养,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所致之虚风内动。
形体强弱:强壮、羸弱。
形体胖瘦:形体肥胖、形体消瘦望面部:面肿、腮肿、面削颧耸、口眼歪斜、特殊面容(苦笑貌、狮貌)。
望目目色:目赤肿痛、白睛发黄、目皉淡白、目胞色黑晦暗。
目形:眼眶凹陷、眼球突出、针眼、眼丹。
目态:瞳孔缩小、瞳孔散大、瞪目直视、目睛上视与斜视;五:望躯体望颈项:瘿瘤、瘰疬、xx、项软。
望胸胁:扁平胸、桶状胸、鸡胸。
望腹部:腹部隆起、腹部凹陷。
中医诊断学
人与自然是相应的,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
Ø
按五行理论,春应稍青,夏应稍红,
长夏应黄,秋应稍白,冬应稍黑,
四季皆黄,这些变化不十分明显,
要细心观察,才能发挥领会。
2.病色:
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可以认为除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色泽都属于病色。
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瘀血。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等情况。
人体体质分为:
阳脏人:形体瘦长 阴脏人:形体矮胖
阴阳和平:无偏盛偏衰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等情况。
人体体质分为:
阳脏人:形体瘦长
阴脏人:形体矮胖
阴阳和平:无偏盛偏衰
Ø
红舌:主热证。若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的,多属实热证;若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则属虚热证。
(四)舌诊的内容
1.望舌质
(1)舌神:荣枯和灵动
(2)舌色:
Ø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若淡白湿润,舌体淡嫩,多为阳虚证,淡白光莹,或舌体瘦薄,则属气血两虚。
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滞。
Ø
青舌:主寒凝阳郁和瘀血。全舌青者
是寒邪直中肝肾,阳郁而不宣;舌边
青者或口燥漱水不欲咽者,是内有瘀血。
(3)舌形
老嫩:老舌属实证;嫩舌属虚证。
胖大:多由水湿痰饮阻滞所致。
中医诊断学超全超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各章节重点知识汇总01 脏腑辨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各种原因导致心脉痹阻异同】【痰蒙心神、痰火扰神】【风寒犯肺、肺阴虚、燥邪犯肺异同】【肺阴虚与燥邪犯肺的异同】【肺热炽盛、痰热壅肺异同】【脾气虛、脾虚气陷、脾阳虚、脾不统血异同】【寒湿困脾、脾阳虚异同】【寒湿固脾、湿热蕴脾异同】【肝血虚、肝阴虚异同】【肝火炽盛、肝阳上亢异同】【肝风内动】02 望诊(一)五色主病1.青色—木、肝—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痛】(2)突见面青灰,唇青紫【心阳暴脱、心血阻】(3)久病面唇青紫【虚、肺闭塞】(4)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5)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6)妇女面青—肝强脾弱(月经不调)。
2.赤色—火、心—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实热】(2)午后两颧发红【阴虚】(3)【久病重病面红如妆】【戴阳】3.黄色—土、脾—脾虚、湿证。
(1)面色萎黄【脾胃虚、气血缺】(2)面色黄胖【脾虚湿蕴】(3)面色黄疸【阳湿热、阴寒湿】(4)面色淡黄而垢【湿】4.白色—金、肺—虚证、寒证、失血。
(1)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失血】(2)面色㿠白【阳虚】(3)面色㿠白虚浮【阳虚水泛】(4)面色苍白【亡阳、暴脱、阴寒】5.黑色—水、肾—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面黑暗淡【肾阳虚】(2)面黑干焦【肾阴虚】(3)面色黧黑兼肌肤甲错【血瘀】(4)眼眶周围发黑【水饮、寒湿、睡眠】(二)望目“五轮学说”:瞳仁肾水、黑睛肝风、血络心血、白睛肺气、眼睑脾肉1.目神①有神【健康、易治】②无神【难治】2.目色①目赤肿痛【实热】②白睛发黄【黄疸】③目眦淡白【血虚、失血】④目眶周围色黑【肾虚水泛、寒湿】⑤目生翳【邪毒、肝胆实火、湿热、阴虚火旺、眼外伤、全身疾病、小儿疳积】3.目形①目胞浮肿【水肿、低枕睡觉】②眼窝凹陷【气血虚、阴阳竭】③眼球突出【肺胀、瘿瘤】④胞睑红肿【风邪、脾胃热】4.目态(1)瞳孔缩小【中毒、药物性、眼疾】(2)瞳孔散大双侧【五风内障、青盲、杏仁、药物性、危重濒死、极度情绪】单侧【热极生风、中风、脑外伤、颅内肿瘤】(3)目睛凝视【肝风内动、脏腑精衰、痰热】(4)昏睡露睛【脾胃虚、伤津、多小儿、昏迷危重】(5)胞睑下垂①双睑【先天不足、脾肾亏】②单睑【脾虚、外伤】(6)目瞤【风热、邪不泻、血气弱、经失养】(三)望皮肤1.斑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中医诊断学 (3)
细目一望神要点一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1.得神(1)临床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2)临床意义:健康的表现,或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2.少神(1)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
(2)临床意义: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
3.失神(1)精亏神衰①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消著骨,动作艰难等。
②临床意义:正气大伤,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
(2)邪盛神乱①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②临床意义:多见于急性病人,亦属病重。
4.假神(1)临床表现:如久病、重病患者,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志清楚,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或原本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但却浮光外露,目睛直视;或久病面色晦暗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等;或原本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等。
(2)临床意义: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神乱细目二望面色(一)常色和病色要点一常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1.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
2.客色: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阴晴气候等)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异,而微有相应变化的面要点二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1.善色: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
2.恶色: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
说明病变深重。
其病难治,预后较差。
要点三五色主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意义1.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病人的护理评估(中医四诊)
病人的护理评估望、闻、问、切四种诊察和搜集病情资料的方法,简称四诊。
辩认、分析疾病的证候,就是辩证,它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认识。
一、望诊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色与质的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望全身情况1.望神有神:双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正常,反应灵敏,语言清晰,神志清楚者。
见如正常人或病轻之人,预后良好。
少神:神气不足的表现。
病人表现精神不振,思维迟钝,不欲言语,目光呆滞,肢体倦怠,动作迟缓。
提示正气受损,见于一般虚证,或脏腑失和,气血不畅之证。
失神:又称“无神”,目光无彩,瞳神呆滞,面色晦暗,精神萎靡,身体沉重,语言断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神识昏迷、语言错乱、搓空理线等。
表现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假神:神昏不清,目光无彩,不欲语言者,突然神志清醒、精神转佳、目光明亮、语言不休、欲见亲人;或面色晦暗,突见面赤如状;或不欲饮食,突然食欲增强,甚则暴食。
提示精神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无所依附而外越,阴阳即将离绝的表现。
为临终前的预兆。
“残灯复照”、“回光返照”。
2.望色是指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中医常说的五色主病分别是指:青色:寒证、痛证、於证、惊风证赤色: 热证黄色:湿证、虚证、失血证黑色:肾虚证、淤血证、水饮证白色:虚证、寒证、失血证3.望形体病人肥胖少神,多为阳气不足,痰湿内盛;形体消瘦,为中焦有火;形瘦食少,是中气虚弱。
4.望姿态“阳主动,阴主静”。
病人身轻能自行转侧,面长向外,多为阳证、热证、实证;若身重难以转侧,面常向里,多为阴证、寒证、虚证。
病人卧时仰面伸足,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多属热证;卧时蜷缩成团,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者,多属寒证。
特有的姿态:①眼睛、四肢不时颤动,多为肝风内动;②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多为中风:③盛夏猝倒,面赤汗出,多为中暑:④关节肿痛,或麻木不仁,行动不便,多为痹证;⑤喘促抬肩,难以平卧,多为哮喘;⑥右下腹痛,左足屈而不伸,多为肠痈。
中医诊色歌
中医诊色歌
五色辨证,望诊之要。
色分常病,浮沉泽夭。
微甚清浊,散抟宜晓。
合参脉证,顺者相应;相生为吉,相克逆征。
五色辨证,望诊之要。
色分常病,浮沉泽夭。
微甚清浊,散抟宜晓。
合参脉证,顺者相应;相生为吉,相克逆征。
一生不变,是为主色;四季转移,名为客色。
饮酒跑路,七情所为,风土职业,种族不齐,都非疾病,属常色兮。
病色异常,善恶宜量。
含蓄明亮,预后佳良;暗晦暴露,其后不祥。
五色主病,宜细分认。
五行五脏,各相配应。
如青属木,春令肝经,足厥阴色,余脏推应。
青主风寒,又主痛惊;青黑寒痛;青白虚风;青赤肝火,兼晦郁中。
如赤属火,夏令心经,手少阴色,是主热证。
赤微虚热,赤甚实热。
虚人午后,两颧发赤,肝肾阴火,上炎可识。
面色娇红,戴阳标志。
如黄属土,长夏脾经,足太阴色,故主湿证。
黄如橘子,湿少热多;黄如烟熏,热少湿多。
黄而枯瘦,脾胃热疴;黄而色淡,脾胃气虚。
黄而暗淡,寒湿中滋;黄而暗滞,体内有瘀。
黄红点纹,脾虚肝郁。
如白属金,秋令肺经,手太阴色,是主虚证。
阳虚主寒,脱血脱津,又主夺气,白润旺征。
如黑属水,冬令肾经,足少阴色,包寒热证。
瘦削焦黑,肾热久蒸;青黑暗淡,阳虚所成。
额黑如指,死证堪惊;环口黑黧,肾绝之证。
中医四诊八纲
(3)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①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如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 为病情较轻;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厚,灰黑,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 严重;淡白舌多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变化慢,病程较长,如贫血,蛋白质缺 乏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 如烧伤患者,创面越大,伤热越重,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 如并发败血症 则舌质多红绛干枯,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一旦转为 红绛光剥,常表示肝功能恶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 转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转,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则表示病情未减, 甚至可能增剧。
六、望 舌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看图) 二、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染苔) 三、舌诊的内容 1.舌质:是指舌的本体,主要观察其色,形,态三方面。 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含蓄荣润,胖瘦老嫩适中,运动灵活自如,表示气血
充足。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外感初起或内伤病情轻浅者。 (1)舌色 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
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
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若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气虚;面色 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证,瘀血证。常为久病、重病、阳气 虚
三、望形态 望形态 外形与五脏相应,一般地说,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
望诊2
反应灵敏
肌肉松软
动作迟缓
形体羸瘦
反应迟钝
虽思欲活动
但不能自转
5. 神乱
指神志错乱失常。临床常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和卒然昏倒等,多见于癫、狂、痴、痫、脏躁等病人。
(1)焦虑恐惧: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一室的症状。多属虚证,常见于卑惵、脏躁等病人,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
(2)狂躁不安:指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骂詈,不避亲疏的症状。多属阳证,常见于狂病等,多由暴怒气郁化火,煎津为痰,痰火扰乱心神所致。
(3)淡漠痴呆: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属阴证,常见于癫病、痴呆等,多由忧思气结,津凝为痰,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1.色、泽的意义与关系
望“色”,实际包括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1)皮肤的颜色:一般分成赤、白、黄、青、黑五种色调,简称为五色。皮肤的颜色可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当脏腑有病时,则可显露出相应的异常颜色。
2.色泽
是指人体周身皮肤(以面部为主)的色泽。《医门法律》说:“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皮肤的色泽荣润或枯搞,是脏腑精气盛衰的重要表现。
3.神情
指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是心神和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心神为人体的主宰,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神正常,则人神志清晰,思维有序,表情自然,反映灵敏;反之如心神已衰,则神识昏蒙,思维混乱,表情淡漠,反映迟钝。
3.失神
中医主要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病体气味
7.经、带、恶露之气
气味重浊──下焦湿热 气味腥淡──寒湿下注
8. 气病室气味
病室臭气触人──瘟疫重症 病室有血腥气──大失血 病室有尿臊气──尿毒症(水毒) 病室有烂果味──重症消渴(糖尿)
病室有尸臭味──脏腑败坏之症
中医诊断方法——四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四诊
三、问诊的内容
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
家族史
帮助诊断某些传染病、遗传病。
直系血缘——遗传病;
密切接触——传染病。
中医诊断方法——四诊
四、问现在症
问现在症是指对病人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 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进行详细询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明•《景岳全书》“十问歌”
常色
色 诊 病色 恶色 客色 善色
中医诊断方法——四诊
青
三、五色主病
主病 寒证 特点 青紫
痛证
瘀血 惊风
青黑
青紫 眉间、鼻柱、唇周色青
中医诊断方法——四诊
赤
三、五色主病
主病 实热 热证 虚热 戴阳证 面部潮红 颧红如妆 特点 满面通红
中医诊断方法——四诊
黄
三、五色主病
主病 湿证
脾虚 (血虚) (湿阻) 湿热 寒湿
中医诊断方法——四诊
一、面部色诊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原理: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部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意义: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及病邪的性质 色泽正常——脏腑气血未伤,预后较好 色泽失常——脏腑气血耗伤,预后较差
中医色诊望诊:《内经》面部五色应病篇
中医色诊望诊:《内经》面部五色应病篇摘自《形色外诊简摩》作者:周学海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内经》面部五色应病总述篇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薄泽为风,冲浊为痹,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也。
(上论五色所主之病。
经曰∶大气入脏,腹痛下淫,谓周身元气皆内陷也,故可以知死,不可以致生。
)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肤。
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营气霈然者,病在血脉。
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
耳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
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五脏各有次舍,故五色之见于明堂,以候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如其度也。
五痿者,生于大热也。
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上论五脏病色。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色之与脉,当参相应。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当浮大而散;色黄,其脉当中缓而大;色白,其脉当浮涩而短;色黑,其脉当沉濡而滑。
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参相应者也,其不应者病矣。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曰∶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肝与肾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
五色先见黑白,垒(即字。
望诊
•面部望诊七诀歌欲识来君百病源,面部气色仔细观。
五部五色主五脏,斑痣色素全昭然。
若问面诊有何难,部位所主是关键。
耳肾目肝唇脾胃,鼻肺心舌是一家。
面部多人重叠影,多重层次应分清。
面王坐立向主人,头在眉心尾鼻尖。
中线两侧有多人,一耳便是一个人。
颜面两人首尾抱,分布规律同主人。
面部主色应分清,国人红黄不是病。
青肝赤心黄脾胃,白为肺颜黑肾色。
青主惊风赤火起,黄伤饮食白虚寒。
双目无神精气虚,目光闪闪精神在。
印堂青暗为头痛,红主内热黑多寒。
鼻赤脾热黑则死,黄主有湿白脾寒。
左腮赤色肝经热,右腮赤色肺热痰。
鼻塞声重伤风寒,目下青黑定有痰。
口唇赤白阴阳判,赤者胃热白为寒。
望色十法用灵活,病色生克要确定。
病色相生病易愈,病色相克命难全。
君识望诊七绝歌,百岁人生也不难。
望诊图集一、“望面色”面部脏腑分属图面部与脏腑对应分布图面部反映整体各部位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
面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
古今面部分属则有所不同。
传统的面部脏腑是在《内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
古代面部分属——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
面部各部分与五脏相关位置是:庭(额)为首面;阙上(眉心上)为咽喉;阙中(印堂、眉心)为肺;阙下(下极、山根、鼻根)为心;下极之下(直下、年寿、鼻柱)为肝肝部左右(鼻柱旁)为胆;肝下(面王、准头、鼻尖)为脾;方上(鼻翼、脾两旁)为胃;中央(颧骨下)为大肠;挟大肠(颊)为肾;明堂以上(鼻翼旁)为小肠;明堂以下(人中)为膀胱、子处。
1、心理压力:反射区域在额上1/3至发际处(即发际一圈),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和面部额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重。
若出现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
2、心脏: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证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
中医面部望诊教你如何正确看眼、口、舌、鼻、脸、牙(含口诀)
中医面部望诊教你如何正确看眼、口、舌、鼻、脸、牙(含口诀)《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这是中医望诊的原理。
孟子说得更简略“有诸内,必行诸外。
”,这是中医望诊的哲学理论基础。
有些病西医现代仪器不一定查得出来,但从望诊来判断,有时可以提前预防治疗。
望诊在中医传统四诊之中是最直观、朴素的方法,诊分为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舌诊。
这次小象将从面部的眼、口、舌、鼻、脸、牙为大家逐步讲解。
面部望诊之《眼睛》1、眼周围的症状眼皮浮肿——内脏(肾脏、肠胃、心脏)功能降低而导致体内水分囤积黑眼圈——血液含有过多老旧废物时,就会让眼睛周围变的黯沉(肾脏)新经络眼睛下方的皱纹——老化现象之一眼眶凹陷——身体能量的过度消耗内眼睑泛白——贫血的症状新经络眼皮上冒出黄白色小痘子——胆固醇过高2、眼睛本身的毛病新经络眼白泛黄——肝胆出现毛病的警讯(黄疸)眼白产生血丝——肝脏过度紧张,造成血管充血扩大眼针——免疫力衰退的警讯新经络3、眼睛功能上的障碍新经络睡眠时眼睛无法完全闭合——肠胃不良导致全身肌肉衰退眼睛容易疲劳——肝脏的功能低下4、眼睛的分泌物新经络“眼屎”——黄色的眼屎是“脓”(炎症)眼睛干涩——容易引发眼疾新经络泪液过多——肝脏功能减弱时,容易流泪面部望诊之《口唇》1、嘴部周围新经络嘴角破裂——胃发炎而引起的假性食欲嘴角四周冒出痘子——肠胃功能虚弱嘴唇干涩——体温上升会使得嘴唇干涩唇色过白——血液不足的警讯唇色过红——体内囤积过多的热2、口腔内的症状、分泌物新经络口腔炎——免疫力降低的证据口臭——有五种成因(胃炎旺盛、消化不良、鼻炎、牙龈疾病、齿垢)感觉口干舌燥且口水粘稠——全身水分不足早晨起床时发现枕边流了一滩口水——肠胃衰弱面部望诊之《望舌》1、舌头的形状新舌头边缘有锯齿状痕迹——水分过多引起的浮肿舌面龟裂——水分不足新经络2、舌头的动作新经络舌头歪斜——脑血管障碍的讯号舌头震颤——表示身体衰弱新经络3、舌头的颜色新经络舌质赤红——体温上升新经络舌质苍白——体制虚弱新经络舌头发紫——血液过于浓稠的信号舌背的静脉曲张——血流不顺的危险信号4、舌头的大小新经络舌大而厚——体内水分过多舌小而薄——体内水分不足5、舌苔的厚度新经络舌苔肥厚,几乎看不到舌头表面——肠胃障碍或有重大疾病舌苔薄到几乎看不见——身体虚弱或过敏体质6、舌苔的颜色新经络舌苔泛白——体温过低,身体机能降低舌苔泛黄——表示体内发“热”舌苔泛黑——表示体力极端损耗面部望诊之《鼻部》1、鼻子的状态新经络鼻子的大小——呼吸功能的强弱鼻翼扇动——呼吸不顺新经络2、鼻子的皮肤状态新经络鼻头冒出痘子——有可能是呼吸道出现毛病鼻头很红——饮酒过量的信号3、鼻子的分泌物新经络从鼻子可看出体温高低——根据鼻水类型的不同来治疗感冒鼻塞——若置之不理的话将导致全身缺氧容易流鼻血——多是因为肠胃衰弱所引起面部望诊之《脸色》1. 青色主病。
中医望诊
狂:为疯狂怒骂,打人毁物,妄行不休,少卧 不饥,甚则登高而歌。
痫: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
如常。
5
整
二 望面色
体
1、常色
望
【概念】生理时的面
诊
部色泽
2、病色
(1)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 【概念】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 变的基本肤色、面色。 时的面部颜色与光泽,可以
(2)客色:人与自然环境相 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
老 舌
29
舌诊
3.胀大舌 舌象:舌体宽大而厚。 主病:胖大舌多因水饮痰湿阻滞所致
肿胀舌多因热毒、酒毒所致,主热症 或中毒病症 4、齿痕舌:
表现: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痕迹 意义:与胖嫩舌同见,主脾虚,湿盛
30
舌诊
5.瘦薄舌 舌象:舌体瘦小而薄
主病:气血两虚——舌淡白瘦小 阴虚火旺——舌红绛瘦小
舌舌 淡红 白绛 瘦瘦 小小
43
主病:薄苔主表证;厚苔主里证(痰饮水湿等)。
薄厚 苔苔
34
(2)润燥:津液存亡 舌象:舌苔干湿适中为润苔;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者为滑苔; 舌苔干燥无津者为燥苔。 主病:润苔见于正常人。 滑苔主阳虚、津液内停; 燥苔主津液大伤(热盛、吐泻等)。
舌诊
滑苔
燥苔
35
舌诊
(3)腐腻 舌象:苔质粒大疏松,揩之可去者为腐苔;
3、以胃脘分属诊舌部位
舌根 —— 下焦
舌尖 —— 上脘
舌中 —— 中脘
舌根 —— 下脘
22
(二)望舌的内容
1.望舌质:舌神、色、形、态。 2.望舌苔:苔质、苔色。
23
(二)望舌的内容 1.望舌质:舌神、色、形、态。 2.望舌苔:苔质、苔色。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全身望诊——望色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全身望诊——望色同学们上午好,现在上课。
首先把上一次讲课的内容简单复习一下。
我们上一次主要是讲望神,神是精气的外露,神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神是整个生命活动的总体状态的一种总评估,总的概括。
望神主要是从眼睛、神情、色泽和体态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观察,两目、面色、神情和体态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神,我们把它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和神乱五种类型。
得神是一种好的表现,说明精气充沛,身体健康,即使患病也比较轻,预后比较好。
少神讲的(是)神气不足,说明精气虚衰,精气不足,脏气虚弱,患病多半指的虚弱证。
失神是病情很严重,有两种情况的失神,一种是精亏神衰而失神,精亏神衰,精气衰竭了,神气要衰亡;第二种是邪盛神乱的失神,是由于邪闭心神所导致的神志昏迷。
第四种是讲的假神,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一些假象,暂时的精神“好转”,要见亲人,想吃饮食,想活动等等,是一种假象,我们叫做“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要注意鉴别假神和真正的重病的好转。
神乱就是讲的精神错乱,神情不正常,主要包括了焦虑恐惧、淡漠痴呆、狂躁妄动、突然昏倒,等等这样一些表现。
应当注意比较一下,神志错乱和邪盛神乱而失常的区别,邪盛神乱是讲的全身病情严重,邪气很重,邪闭了心神;这个神志错乱是讲的暂时性的精神不太正常,一般来说不是神志昏迷,而是错乱,当然痫病它也出现昏迷。
它整个全身情况不像邪盛神闭的那样的以神志昏迷为突出表现。
在望神的时候,我们应当要注意,要学生注意一些问题,一个是要“一会即觉”。
我们俗话说是一见钟情,我们应该是一见、一望就能够知神,病人进来,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有神无神,还是少神还是失神。
要(有)一种迅速敏捷的综合判断的这样一种观察判断能力,就是第一印象。
一见钟情就是第一印象,并没有经过认真地详细地考验。
那我们观察病人的时候也是,一进来以后,给他(形成)一个总的印象。
病人也可能没说话,也没有描述病情,但我们给他(形成)一个总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
病色可分为赤、白、黄、青、黑五种,分别见于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
《灵枢·五色》认为:以五色分属于五脏,其对应关系是“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以五色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则“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这种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即五色主病,或称“五色诊”。
其具体表现和主病如下:
1.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
是因邪热亢盛,血行加速,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
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
是因阴虚阳亢,虚火炎上所致。
可见于肺痨等病人。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是因久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火形人面色稍赤;夏季面色稍赤为正常。
心病
面赤而枯槁晦暗,如衃血,或如赫石者,为真脏色见;肺病面赤无华为难治。
2.白色
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病人面色发白,多由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气血不能上充于面部脉络所致。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
面色白光白者,多属阳虚证;若白光白虚浮,则多属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者,多属亡阳、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
因阳气暴脱,脱血夺气,则气血不荣,面部脉络血少,血行迟滞而兼血郁所致;若阴寒内盛,寒邪凝滞,面部脉络收缩而凝滞,亦可见面色苍白。
古人按五行理抡,认为金形人面色可略白;秋季面色稍白为正常。
肺病面白枯槁无华,如枯骨之色者,为真脏色见;肝病面白无华为难治。
3.黄色
主脾虚、湿证。
病人面色发黄,多由脾虚机体失养,或湿邪内蕴、脾失运化所致。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因脾胃虚衰,水谷精微不足,气血化生无源,机体失养,故面色淡黄无华。
面黄虚浮者,属脾虚湿蕴。
因脾运不健,机体失养,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
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
其中面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乃湿热为患;面黄晦暗如烟熏色者,属阴黄,乃寒湿为患。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土形人面色可略黄;长夏面色较黄为正常。
脾病面黄而枯搞晦暗,如黄土或如枳实之色者,为真脏色见;肾病面黄无华为难治。
4.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病人面见青色,多由寒凝气滞,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或因疼痛剧烈,或因热盛而动风,使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致。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
多因阴寒内盛,经脉挛急收引,不通而痛,以致面部脉络拘急,气血凝滞而色青。
可见于骤起的气腹痛、寒滞肝脉等病证中。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则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等病人。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可见于肝郁脾虚的病人,胁下每有症积作痛。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
多因热闭心神,外引筋肉,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致,可见于高热抽搐患儿。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木形人面色稍青;春季面色稍青为正常。
肝病面青而枯槁晦暗,色如枯草者,为真脏色见;脾病面青无华为难治。
5.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病人面色发黑,多因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所致。
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属肾阳虚。
因阳虚火衰,水寒不化,浊阴上泛所致。
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
因肾精久耗,阴虚火旺,虚火灼阴,机体失养所致。
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水形人面色稍黑;冬季面色稍黑为正常。
肾病面黑而枯槁晦暗,如锅底之炲者,为真脏色见;心病面黑无华为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