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

合集下载

中医药防治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研究

中医药防治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研究

中医药防治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研究李艳阳;谢广茹;潘战宇;孙海燕;姜战胜;岳振松;王斌;李燕巍;兰岚;刘东颖;闫祝辰【摘要】心脏毒性是抗肿瘤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也是肿瘤存活者死亡率增高的首要原因,直接影响抗肿瘤药物的疗效.蒽环类、烷化剂、抗细胞微管剂、抗代谢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以及分子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药物,均具有一定的心脏毒性,目前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预防和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使用抗肿瘤药物的同时预防或降低其心脏毒性,是心血管专家和肿瘤专家亟需共同面对的问题.中医学对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无相关记载,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属于“胸痹”“心悸”病范畴.中医药领域学者在理论、临床、基础等方面初步展开了中药防治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11【总页数】5页(P1602-1606)【关键词】肿瘤心脏病学;心脏毒性;中医药【作者】李艳阳;谢广茹;潘战宇;孙海燕;姜战胜;岳振松;王斌;李燕巍;兰岚;刘东颖;闫祝辰【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成为人类最大的致死原因[1]。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

Fe3+
右 丙 亚 胺 Fe3+ Fe3+ 蒽环类抗癌药 蒽环类抗癌药
自由基
线粒体
损伤

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显示DEX 对接受蒽环 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具有显著的心脏保护 作用,且不影响蒽环类药物的抗肿瘤疗效。 2004 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 也证实右丙亚胺可以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者使用多柔比星所致的心肌损伤。 国内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也证实右丙亚胺与多 柔比星联合治疗乳腺癌、淋巴瘤时,对由多柔 比星引起的心脏毒性保护作用明显。 《ACC/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中指出右丙亚胺对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 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另外,2010 年《非霍奇金 淋巴瘤NCCN 指南》和《老年肿瘤NCCN 指 南》中都明确指出如果治疗使用蒽环类药物应 当密切监测心功能,可加用右丙亚胺作为心脏 保护剂。

其他的心脏保护剂,包括辅酶Q10、左卡尼 汀等,也许具有心脏保护效果但他们阻止 心肌病的机制和能力尚需进一步探讨。最 新的Meta 分析显示辅酶Q10、左卡尼汀、N乙酰半胱氨酸、维生素C、维生素E 等都没 有明显的蒽环类化疗心脏保护作用,而 DEX 可以使患者明显获益,心衰的发生率 明显降低。


一些研究显示舒张功能障碍是蒽环类药物 诱导的心功能障碍的早期表现,因此,用 多普勒超声心动检查心脏舒张功能对于早 期监测心脏毒性是一个敏感的方法。

cTn(心肌肌钙蛋白)T/I:应用蒽环类药 物化疗的患者cTn的水平显著增高,且与心 脏舒张功能不全相关。在出现显著的LVEF 变化前,cTnT/TnI即可检测到阿霉素等阿 霉素等蒽环类药物导致的早期心脏毒性。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多种无创监测方式, 主要是用于监测心功能变化,如超声心动 图、MUGA 、心肌酶谱、血清肌钙蛋白、 脑钠肽等。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
出药物;5 局部使用解毒剂 (按不同药物);6 局部外用 类固醇;7 2%普鲁卡因局封; 8 冷敷;9 局部用中药/硫酸镁;
10 记录;Βιβλιοθήκη 1 报告。常用化疗药物中,属强刺激性 的药物有ActD 、ADM 、
MMC 、VDS 等,刺激明显的 药物有:DTIC 、VM26、 Vp-
16等。
不少抗肿瘤药物引起栓塞性静 脉炎,如ADM、 DTIC 、
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大类。
抗肿瘤药物的局部反应主要为 抗肿瘤药物的局部渗漏引起组 织反应或坏死以及栓塞性静脉 炎,与一部分抗肿瘤药物的组 织刺激性有关。药液外渗可引 起疼痛、肿胀及局部组织坏死, 或形成局部硬结、纤维化挛缩 和溃疡。静脉炎可引起色素沉
着。
静脉输注外渗的一般处理原则 为:1 停止输液;2 抬高肢体; 3 保留针头,回抽外渗药物;4 注入5-1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渗
七、肺 毒 性
抗肿瘤药物所致的肺毒性主要表
现为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主 要化疗药有BLM、MMC、ADM、 CCNU、CTX、MTX、VDS等。
其它还有TAM、IFN、IL-2、 TNF、G-CSF、输白细胞等。
BLM为最易引起肺毒性药物,312%有X线或生理功能改变,12%可发致死性肺损害。BLM总 剂量与肺症状发作及肺功能改变 呈正相关。一般累积剂量不宜超
不同药物致吐性很大不同。分五 组:第1组发生频率小于10%如 BLM、VDS、NVB、 MTX<50mg/m2。第2组发生频 率10%-30%如泰素、健择、
MMC、5-Fu<1g/m2、VP-16等。
第3组发生频率在30%-60%如 CTX<750mg/m2、ADM2060mg/m2、 IFO、 MTX2501000mg/m2、 EPI<90mg/m2等。 第4组发生频率在60%-90%如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
究表 明, 阿霉 素单次 注射后 , 心肌 内膜活检 即显示有急性损 害 发生 。用药 4h后 出现 明显 的核染 色质 聚集和核仁 纤维丝 中 心及核仁丝的微小异常 , 2 经 4h细胞修 复后多数异 常能够消 失 。随着蒽环类 药物总剂量 的增加 , 心肌 损伤 的程 度逐渐 加重 , 观察 到的主要改变 是 : 可 肌浆网扩张和肌纤维消失 。病 变早期阶段 , 这些 改变 出现在散在 的心肌 细胞中 , 其周 围包含
研究发现 , 更低 的累积 剂量也会 导致 心肌 病理性损害… 。
三、 迟发 性 心 脏 毒 性
迟发性心脏毒性发生 于化疗结束 一 年以后 , 主要包 括隐
匿性心室功能障碍 、 充血性 心力 衰竭以及 心律失常。
病 理 改 变
许多亚细胞结构参与 了蒽环类药物致心脏毒性 的病理改
变, 包括线粒 体、 细胞核 、 仁、 核 肌浆网 、 酶体 、 溶 肌纤维等 。研
维普资讯
临床肺 科杂 志
20 0 8年 3月 第 1 3卷第 3期
35 2
蒽 环 类抗 肿瘤 药 物 的 心脏 毒 性
张 竞 竞 综述
蒽环类药物是最具 活性 的抗 肿瘤药 物之一 , 对造 血系统
孙 惠娟 审校
得心肌组 织易受到损害 。蒽 环类药物进 入心肌 细胞后 , 其蒽 醌基 团在 多种 还原 酶及 N D A H脱 氢酶 的作 用下 还原 为半醌 自由基 , 后者பைடு நூலகம்氧作用产 生超 氧离子 ( ・ , ・ O ) O 经歧 化酶 歧化生成 氧( 和过氧化氢 ( , 裂解产 生的羟 自 O) HO)HO 由基 ( H・) O 更 加 活泼 。这些 自由基 可 以引起 线粒 O 较 ・
二、 钙超载及能量代谢障碍 正常心肌 细胞 中 c 大部分储存 于线粒体 、 浆网及肌 a 肌

抗肿瘤药的副作用

抗肿瘤药的副作用

抗肿瘤药的副作用在临床应用时,考虑目前的多数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大,就像一把“双刃剑”,应在慎重选择有效药物的基础上密切观察毒副反应并及时处理,那抗肿瘤药的副作用到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肿瘤药的副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抗肿瘤药的副作用骨髓抑制作用多数抗肿瘤药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

通常依次影响到白细胞(尤其粒细胞)、血小板的数目减少,最后影响血红蛋白,出现全血性减少。

白细胞减少的后果多较严重,应及时进行积极处理:①减量或停药。

当白细胞减少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防止过度抑制。

②使用升白细胞药。

瑞血新、吉粒芬、惠尔血、吉巨芬和利血生等。

③补充血液成分。

小剂量多次输新鲜血,输白细胞、血小板或白蛋白。

④预防感染。

对严重骨髓抑制的病人,应严密保护性隔离,抗生素应用等。

胃肠道毒性①恶性呕吐。

是肿瘤化疗最常见的早期反应,发生率65-85%。

这不但影响病人的情绪和进食,甚至造成营养、代谢障碍和其他并发症。

化疗所致呕吐包括急性呕吐、持续性或迟发性呕吐和可预现的呕吐。

治疗:目前以5-HT3受体拮抗剂效果最好,常用药物格拉司琼(欧智宁、康泉)、昂丹司琼(恩丹西酮、枢复宁)及托烷司琼(欧必停、赛格恩)等。

②黏膜炎。

化疗药物可引起口腔、舌、咽喉、食管等粘膜的炎症反应,出现红斑、溃疡、出血和疼痛。

护理很重要,要保持口腔温润和清洁。

可口服制菌毒素,用5%碳酸氢钠,3%双氯水漱口。

严重口腔炎应停用化疗,积极应用抗菌素和支持治疗。

③其他。

如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和便秘等,处理主要是调整剂量方案,必要时停药,并及时对症处理。

其他器官毒性①皮肤毒性。

最常见的是脱发,与应用药物、给药剂量和时间及个体差异有关。

停药后可再生,且头发较前更黑更好。

主要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其他皮肤副作用,如血管外渗所致的局部皮肤坏死,色素沉着及皮疹等要注意观察和预防。

②肝脏毒性。

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暂时升高,常见的肝损害组织学改变则有脂肪浸润、肝细胞坏死、肝内胆汁淤积,甚至肝硬化。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Ⅰ目的为安全、正确地使用肿瘤化学治疗药物Ⅱ范围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药学部、医务部。

Ⅲ规程一、局部反应有些刺激性较强的抗肿瘤药,如长春碱类、葸环类、丝裂霉素和氮芥:等使用不当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反应,使用时应予重视,预防为主和及时处理十分重要。

(一)栓塞性静脉炎:其表现为注入化疗药所用的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以后沿静脉皮肤色素沉着、脉管呈索条状变硬和导致静脉栓塞。

处理: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应避免直接推注药物,而将化疗药物稀释后静注或静滴,然后采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充分冲洗输液血管,以减轻药物对静脉的刺激。

如需多次用药或患者静脉过细,均可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将导管插入上腔静脉,则不会引起静脉炎,并可保留导管,使患者减少多次穿刺之痛苦,提高其的生活质量。

(二)局部组织坏死:当刺激性强的化疗药漏人皮下时,即可引起局部皮下组织的化学性炎症,表现为漏药局部红肿、疼痛严重,可持续2-3周。

如漏药当时未作处理,则可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需待数月溃疡才能愈合。

处理:1.及时发现:当化疗药漏于皮下时患者即刻感到局部明显疼痛,此时应立即停注药物,用生理盐水冲洗完输液管道内的化疗药物,拔出针头,重新选择其他血管穿刺输液;2.及时处理:用生理盐水作局部皮下注入,以稀释化疗药的浓度,并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然后根据化疗药物的特性予以冷敷或热敷。

(三)抗肿瘤药静脉外渗的处理静脉滴注或推注化疗药物时,如果使用不当,可使药物外渗到皮下组织,轻者引起红肿、疼痛和炎症,严重时可致组织坏死和溃疡,较长时间不愈合,给患者带来痛苦。

因此,医务人员应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而后两项十分重要。

1.药物外渗的预防,具体措施如下:1.1化疗前应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

1.2输注化疗药的人员应受过专门训练或取得从事化疗的证明,按制定的方案进行化疗。

1.3以适量稀释液稀释药物,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乳腺癌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及其特点课件

乳腺癌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及其特点课件

化疗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蒽环 阿霉素
表阿霉素
烷化剂 环磷酰胺
异环磷酰胺
顺铂
微管拮 多西紫杉醇 抗剂 紫杉醇
抗代 卡培他滨 谢类 5-Fu
靶向 曲妥珠单抗 药物 贝伐单抗
左室功能不全 3-26%
0.9-3.3% 7-28% 17%
2.3-8%
2-28% 1.7-3%
心肌缺血
1.7% 1-5% 3-9% 1-68% 2.3%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 Apr 18;4:CD006243.
Her2通路对于心脏的保护作用
Panel A:在erbB2突变的小鼠模型中,由于her2通路的调节缺失,导致蒽环类心 脏毒性的敏感性增高 Panel B:临床研究证实,曲妥珠单抗能够调节蒽环的心脏毒性 Panel C:Her2通路能够增强gp130介导的survival pathways,抵抗蒽环的心脏 毒性。曲妥珠单抗拮抗了Her2通路,抑制了survival pathways,增强了蒽环的心 脏毒性 LIFR: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receptor
Epirubicin VS.
LD
0.95(0.39-2.33)
0.3
0.5
1
Less cardiotoxici
1.6
3.0
More cardiotoxici
2014 ASCO abstract # 1056
紫杉联合蒽环较单用蒽环心脏毒性有所增加
Cardiotoxicity (all grades)
Cardiac death
1 0 1 0 1 1 0 0 0 0 0 0
NYHA: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

径引起心肌细胞钙超载【 , 4 进而通过 c¨依赖的细 J a
胞损 伤途 径加重 心肌损 伤 , 如使心 电活 动发生 改变 ,
32 超声 心动 图 .
() 1 常规超声心动图: 是临床诊断心力衰竭的常
用方法 , 但其检查结果受超声 医师的经验影响较大 , 并且只有当心肌严重受损或心脏整体功能受损时, 才
3 心脏毒性 的监测
到氧分子问的传递 。蒽环- 铁螯合物对心脏磷脂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短 亲和力也很高 , 当与心磷脂结合后会导致细胞器膜 3 1 心电 图 心 电 图改 变 的特点 是非特 异性 的 、 暂的、 可逆的, 具体表现前已述及 。因此它对蒽环类 功能的损伤而产生心脏毒性 J 。 12 钙超载 蒽环 类抗 肿 瘤 药 物 可 以通 过 多种 途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价值有限。 .
一 般 是在 静脉 注 入该 药 物后
分 为急性 、 慢性 和迟 发性 。 2 1 急性 心脏毒 性 .
1 产生 机制 11 自由基损 伤学 说 . 蒽 环类 抗 肿 瘤 药物 心 脏 毒 性 的产 生机制 目前 尚不 十分 明确 , 般认 为与其 在 一 体 内形 成大量 自由基 有关 。蒽环 类药 物 中的葱醌基
认 为心 脏毒性 比其他 副 作 用更 危 险 。 因此 , 蒽环 类 抗肿 瘤 药物 的心脏毒 性 限制 了其 在肿瘤 治疗 中的应
贾苍松
审校
性氧簇的产生 , 同时线粒体渗透性改变 , 释放细胞色
素 c, 进心肌 细胞 凋亡 L 等等 。 促 2 13 其它 可能 导致 心 脏 损 害 的机 制 硝基 化 作用 . ( 产生 O O , N 0一 引起 蛋 白质 损 伤 ) 抑 制 核 酸 、 白 ; 蛋 质 的形 成 ; 导致 铁代 谢失衡 ; 过多种 途径 引起心 肌 通

医学-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

医学-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
调整饮食,避免刺激性饮食 避免进食产气性食物如糖类、豆类、碳酸饮料等 严重腹泻时先进流质,逐渐改半流汁直至普食 排便后用温水及软性肥皂清洗肛门,并保持肛门部 干燥,表面涂氧化锌软膏,防止局部皮肤受损 严重者可用高锰酸钾液坐浴 大便异常留标本送检,疑有感染需行培养。
神经毒性的化疗 药物——长春 新碱、长春花 碱、长春酰胺、 长春瑞滨,依 托泊苷和顺铂 及多西他赛、 米托蒽醌
7、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如米托蒽醌)最常见 多柔比星(阿霉素)最严重
急性毒性型 在用药后数小时至数天发生, 可逆,停药后数天至2个月内可恢复正常, 但少数可能出现心包炎

类 延迟性毒性型 用药1~6个月后,表现为
难逆转的心肌病变或心衰,多发生于用 药总量超过550mg/m2的患者。与本身心 脏疾病无关
预防措施
事先对患者介绍有关口 腔卫生及护理的常识
口腔炎特征
发生率约为40%
早期表现为轻度红斑和水肿, 严重的口腔炎可引起溃疡、 感染和出血
多在化疗后5~14天出现, 7~10天可愈合
预防、 护理 措施
向患者介绍有关口腔卫生及护理的常识 进食后30分钟用复方硼酸溶液、2·5%碳酸氢钠或 1%双氧水含漱 忌烟酒、避免食用过热、过凉、辛辣、粗糙的刺激 性食物 用含制霉菌素的口腔涂剂局部涂布 口腔溃疡用中成药如冰硼散、珍珠散或锡类散涂布 合理调整进食,进相当于室温的高营养流质或饮食 急性期疼痛明显时可在进食前15~30分钟用抗组胺 药或表面麻醉剂如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止痛
杨萍
2019-03-22
化学治疗 (化疗)
热 点
外科手术肿瘤放射源自疗姑息治疗根治性治疗


肿瘤 细胞

正常 细胞
毒性反应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和护理措施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和护理措施

护理 A注意观察病人的脉搏变化,如节
律、速率及强弱。 B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给予心肌 营养药物治疗 果糖二磷酸钠
八.肺脏毒性
间质性肺炎 肺纤维化
九.神经毒性
长春碱类、鬼臼类、大剂量顺铂、
奥沙利铂易发生周围神经炎 护理 对症处理,无特殊治疗,穿刺部位 禁忌冷敷,避免接触金属类物品, 禁食生、冷的食物
护理:防患于未然
根据药物性质合理选择静脉,选择
注射部位,安排输液顺序。 选择输液途径:静脉化疗首选中心 静脉置管PICC,锁骨下静脉置管, 股静脉置管,输液港等,如选择外 周静脉,应用留置针 加强病人健康宣教
护理:防患于未然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
水平 加强化疗过程中的观察:观察回血、 输液管路是否通畅、注射局部有无 发红、肿胀、疼痛、烧灼、针刺感 等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化学性静脉炎 ※原因 1)药物因素 2)血管因素

化学性静脉炎 ※原因 3)其他因素 :与病人全身的营养 状况、疾病种类有关。 4) 微粒污染 :穿刺技术不熟练, 静脉内长时间放置硅胶管等
一.化学性静脉炎 临床表现 —条索状红线 —增厚变硬 —压痛明显 —色素沉着
二.局部组织坏死
化疗药物外渗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皮下 或深部组织红肿、烧灼、剧痛、起水 泡,甚至坏死,溃疡经久不愈。
三.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 食欲减退
护理
A 遵医嘱给止吐药 B 促进食欲的药如甲地孕酮 C 少量多餐 D 花样多变
3)便秘 根据病情指导饮食如喝蜂 水,吃粗纤维食物,按摩腹部等
4)腹泻
5)口腔炎

药物剂量高、持续时间长更容易发生口腔 炎。儿童和老年人容易发生口腔炎,携带 假牙、吸烟、营养状况差、合并脏器功能 衰竭的人群容易发生口腔炎。

心脏毒性检测方法汇总

心脏毒性检测方法汇总
1类
显示心脏形态和功能;病人不需接触电离辐射;组织多普勒对监测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更敏感
LVEF检测估心脏损伤程度;FS和LVEF受前后负荷影响
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图(MUGA)
1类
很好地评估射血分数;可评估局部室壁的运动和舒张功能
侵入性的——病人接触辐射,影响其重复性;低空间分辨率;不能显示瓣膜功能;LVEF对监测早期的临床前心脏病变不敏感
负荷超声心动图
可检测出静息状态下掩藏的心脏异常
非常规应用
生化标记
肌钙蛋白是监测心肌损伤的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标记物;是潜在的有效的筛查工具
关于临床 价值的数据比较有限
磁共振成像(MRI)
评估心肌功能与损伤的有价值的工具
价格因素限制其应用
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
图像质量与MRI相似
高辐射剂量,应用受限
心内膜心肌活检(EMB)
3类
提供心脏毒性的组织学证据
有创伤;需专家操作并解释结果;只能检测小样本的心肌组织;在中国不适合进行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定义,指具有下面的一项或多项表现,但不包含化疗/靶向药物使用早期发生的亚临床的心血管损伤:
(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心肌病,表现为整体功能降低或室间隔运动明显降低;
(2)充血性心衰(CHF)相关的症状;
(3)CHF相关的体征,如第3心音奔马律、心动过速,或两者都有;
(4)LVEF较基线降低至少5%至绝对值<55%,伴随CHF的症状或体征;或LVEF降低至少10%至绝对值<55%,未伴有症状或体征。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方法:
方法
推荐
优点
缺点
心电图
2B类
常规检测
特异性低;

2023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及其相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全文)

2023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及其相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全文)

2023抗肿瘤药物,心血筐毒性及真相关凤险评估研究避展(全文)近年来,随着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不断发展及综合诊治水平的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相关心血管毒性发生率和致死率显著增高[1]。

另外,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出现,患者在原萄心血管疾病基础上并发肿瘤也明显增多,导致抗肿瘤药物相关心血筐毒性更为常见[2]。

药物中目关心血管毒性可影响抗肿瘤药物的治疗疗效,降低患者总体预后及生存质量。

因此,抗肿瘤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药物相关心血管毒性风险评估,并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

本文墓于国内外相关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及真相关凤险评估的近期研究,注重当前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导致的心血筐毒性类型、11面床特点及真易患凤险因素,再助于临床合理选捧与使用药物提高抗肿瘤疗效同时,避免抗肿瘤药物导致的1心血管毒性发生。

1抗肿瘤药物心血筐毒性及类型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是指肿瘤治疗药物导致心室功能不全、心力衰竭、高血压、血管崖李、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各种心律失常等症状及疾病的总称[1]。

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2016癌症治疗与心血管毒性立场声明》[坷,根据心血管毒性发生部位与特点,将心血管毒性分:1 )心室功能不全和心衰;2)冠状动脉疾病;3)心律失常;4)高血压;5 )血栓栓塞;6)肺动脉病变;7)心包疾病;8)周围血筐病与卒中;9)心脏瓣膜病。

临床常根据心血管毒性发病急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4]。

急性心血筐毒性是在用药期间或治疗后14天内发生,持续时间较短;亚急性心血筐毒性常发生在治疗1-2个疗程后或在完成疗程1年内发生,慢性心脏毒性则在治疗1年后发生,甚至数年后出现。

急性或亚急性心血管毒性临床特点是(1 )心室复极异常,心电图QT间期变化和室性心律失常�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心包炎和/或心肌炎样综合征;(3 )新出现的高血压或原高高血压加重。

慢性心血管毒性事件常见是无症状收缩手日/BJ,舒张性左心室功能不全、高血压、心律失常,重者则呈扩张性心肌病样改变,表现为左I心衰或全IL,\衰。

抗肿瘤药物对老年人的心脏毒性作用及防治方法

抗肿瘤药物对老年人的心脏毒性作用及防治方法

上 。在美 国, 恶性 肿瘤 是 6 0 —7 9岁老年 性 作 用 。 蒽 环 类 药 物 能 够 损 伤 线 粒 体 、 人死 亡 的主 要 原 因 J 。 老年 肿 瘤 患者 影响 A T P产生 、 促进 自由基产 生 和诱导 ( 通 常指 / >6 0岁 ) , 由于心肺功能差 、 基础 疾病多 、 对治疗 的耐受 性差 , 更容 易在肿 肿瘤 的正 常 治疗 过程 , 严 重 影 响患 者 的 有效地对老年肿瘤 患者使用 具有 心脏毒
性 的抗 肿 瘤 药 物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本 文 拟
细胞凋亡。蒽环类药物还通过 n e u r e g u l i n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 性作用 通常 有 3种 分
1 B信号通路 , 引起肌 原纤 维紊乱 。阿霉 类 方 法 :
瘤治疗 中发 生心 脏毒 性 不 良反应 , 干扰 素通过干扰拓扑异构 酶 I I B引起 心脏毒 性 。阿霉素 还 显著 下 调心 肌 中赖 氨 酸 、 基酸水平 , 可能 是其心脏 毒性 机制之 一。 紫杉类药物作用于亚 细胞器 引起 心脏毒 性, 或大量释放组 胺 , 导致传 导障碍 和心 律失常。5 - 氟 尿嘧 啶对血 管 内皮细胞 有 直接毒性作 用 , 并作用 于蛋 白激 酶 C , 导 1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作用 1 . 1 抗肿瘤 药物 ( a n t i n e o p l a s t i c ) 概念
包炎等。 ( 2 ) 慢性 或迟 发性 心 脏毒 性作
生活质 量 和总 生存 期 。因而 , 如 何 安全 精氨 酸 、 B 一 丙氨酸、 缬 氨酸 、 丝氨 酸等 氨
就抗肿瘤药物对老 年人 的心脏毒 性作用 及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用: 肿 瘤治 疗结 束后 1年 内 ( 慢性 ) 或 1 年后 ( 迟发 性 ) 发 生的心 脏毒 性 作用 , 如 无症 状的左 心 功 能不 全 , 可 导致 严 重 的 充血性 心力衰竭 , 甚至引起患者死亡 。 1 . 4 . 2 根 据 心脏 毒 性 作用 是 否 可 逆分 药物 , 尤其 是蒽 环类 药 物 、 环磷 酰 胺 、 紫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

恶性肿瘤与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前两位死亡原因,治疗面对巨大挑战
A. Prevalence
CVD
CAD
Year
A report from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2006)
B. Mortality
15 130 152 100 950
75 60
45
30
15 0 1985
1990
1
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 及心脏异常的处理
吴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
2
内容
▪ 肿瘤 与心血管疾病的现状 ▪ 抗肿瘤药物与心血管疾病 ▪ 抗肿瘤药物与心律失常的机制及处理 ▪ 抗肿瘤药物与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与处理 ▪ 展望
恶性肿瘤与心血管疾病
Prevelance (%)
Mortality ( 1/100K)
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
1.急性毒性:
多在用药过程中发生,持续时间短 非特异性心电图变化:T波平坦、S-T段降低、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
2.亚急性毒性:
常发生在第1或第2疗程给药后4周 心包炎、心肌缺血和心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
3.慢性毒性:
多在常规剂量治疗后6-8月发生 心肌病、低血压、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室肥大、
connections).
3. 室颤: – 从 TdP or VT恶化而来 – 特发性
肿瘤患者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发生率
➢ 发生率:1/20000-1/2000。 ➢ 14-15%可见QTc间期延长,TdP的发生率 更高。 ➢ 具有许多致心脏疾病和pQTc间期延长及TdP的危险因素,如老年,
Na/HCO3Cl/OH
Cl/HCO3
Substrates Glucose Fatty Acids Amino Acids

多媒体抗肿瘤药对心脏的毒性反应及防治

多媒体抗肿瘤药对心脏的毒性反应及防治
后长达27年时,患者心功能仍可能继续恶化。该项 研究纳入22例因恶性骨肿瘤接受ADM治疗的长期生 存患儿,治疗后中位随访22年。中位随访年龄为39 岁,ADM中位累积剂量为360mg/m2。研究者采用 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心电图评价心功能,并比较治 疗后第9年(1992年)和第14年(1997年)的结果。
细胞产生强烈的损伤作用。
.
5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超氧歧化酶(SOD)和谷胱 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可以及时催化H2O2 及过氧化脂质,使其还原为H2O和O2,从而减少 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减少其对膜、微粒体及线粒 体的损伤,但由于正常心肌组织中SOD水平较低, 加上ADM又可降低GSH-PX及SOD在心肌组织中 含量,因此ADM所产生的自由基及超氧化物不能 被充分清除,而损伤心肌细胞。
.
9
②接受过纵膈放疗(心脏在放射区内)者,如 使用ADM,累积量应限于400mg/m2以下。正在进 行纵膈或胸腔放射期间不宜用ADM。
③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心瓣膜病、糖尿病 心脏病者。
④近来有心肌损害史或明显心功能不全者禁用。 ⑤ADM与环磷酰胺、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合 用,亦可增加心脏毒性的危险。
.
18
在嗣后药动学研究中显示有给药次序依赖性。如 先 用 紫 杉 醇 200mg/m2 静 滴 3 小 时 后 15 分 钟 给 ADM (60mg/m2),则血中ADM峰值浓度(Cpk)明显高 于相反的序贯。这可解释紫杉醇增加ADM的心脏毒性 的原因。再者二药给药的间隔时间亦很重要,如果在 ADM用后立即给予紫杉醇,则ADM的Cpk要比ADM 静滴3小时后再给紫杉醇高30%。
给小鼠、大鼠、田鼠、兔和犬等以中毒剂量的 阿霉素引起心脏毒性时,应用右丙亚胺均能有效地 保护该毒性,表现为心脏病灶明显减少,生存率提 高,特别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更著, 而该大鼠对阿霉素引起的心脏毒性特别敏感。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阿霉素治疗的给药与监测原则 • 1.治疗前患者LVEF ≥50 % • A。350一300 mg/ m2后重复LVEF检查 • B.对有心脏疾病、心脏照射或环磷酰胺治疗的患者,剂量达400 mg/ m2 后,或无上述危险因素而剂量超过450 mg/ m2 的患者,重 复LVEF检查 • C.每一剂量阿霉素治疗后重复LVEF测定 • D.如果LVEF以≥ 10%梯度下降至50%以下,停用阿霉 素 • 2.治疗前患者LVEF < 50 % • A.所有LVEF基础值《30%的患者禁用阿霉素 • B. LVEF介于30%一50%的患者每个剂量治疗前重复 • LVEF检查 • C.如果LVEF以>10%梯度下降和(或)降至30%以下 • 者停用阿霉素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 儿童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后易于发生迟发性心脏 毒性。 • 有报道11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患者,经 阿霉素治疗后11例(10%)出现心力衰竭,经标准 心力衰竭治疗后所有患者得到改善并最终停用心 脏药物,11例中有5例在3-10年后再次出现心力 衰竭、其中2例需要进行心脏移植。 • 另外一组30例儿童患者也有类似情况,平均阿霉 素用量是 • 317 mg/M2,7例出现迟发性心力衰竭,其中5例 发生在急性病* FA z UP间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 一些新的监测方法包括: • 肌钙蛋白-T (cTnT)和肌钙蛋白-I (cTnI):是反映心肌受损的 生物学标记,应用蒽环类药物后可立即轻度升高,但没有 特异性; • 111 In放射免疫扫描:随着葱环类药物用量增加心脏摄取也 In : 增加,但与症状性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可能对早心脏毒性有诊断义, 但价格昂贵; • B-类心钠肽:可能是左心室损害的早期标记,但与临床症 状间的确切关系未明

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总结

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总结

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总结一、抗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脏毒性分为两种类型:I型心脏毒性、II型心脏毒性。

I型心脏毒性:多伴有不可逆的心肌损伤,呈剂量依赖性,更易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多见于传统化疗药物如懑:环类、烷化剂、抗微血管药物治疗后。

Ⅱ型心脏毒性:可导致心肌收缩力的暂时性丧失但无超微结构异常,呈非剂量依赖性,多数为可逆性,多见于曲妥珠单抗治疗后,VEGF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其他靶向药物治疗后也可发生。

二、抗肿瘤药物的心血管并发症分为九大类:心肌功能障碍与心力衰竭、冠心病、瓣膜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血栓栓塞性疾病、外周血管疾病与卒中、肺动脉高压、心包疾病。

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三、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一)意:环类:多柔比星、伊达比星、表柔比星、米托惠能发生机制:1.氧自由基引起的DNA损伤2.铁代谢和钙信号的变化3.心肌细胞受损,抑制心肌细胞拓扑异构酶2-β临床表现: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3%-48%);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急性心肌炎。

(二)烷化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顺箱、美法仑发生机制:1.直接引起内皮损伤、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2.谷胱甘肽疏基转移酶缺乏3.肉毒碱棕桐酰转移酶缺乏4.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表达减少5.血小板活化和聚合临床表现:心力衰竭;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肺静脉阻塞性疾病(环磷酰胺);急性心包炎;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卒中(顺钻I);高血压。

(三)抗代谢药物:5-氟尿喀咤、卡培他滨、吉西他滨、阿糖胞昔发生机制:1.内皮细胞功能损害,一氧化氮释放减少,内皮素增加,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2.红细胞形态改变,携氧能力下降3.氧化磷酸化减少,三磷酸腺昔减少,氧自由基增加,抗氧化酶减少,二氢咯唬脱氢酶突变,5-FU代谢产物所致的心肌毒性4.儿茶酚胺引起的心功能障碍(TakOtSUbo心肌病)5.血栓性微血管病(吉西他滨)临床表现: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包疾病(阿糖胞昔);高血压(吉西他滨)。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

抗肿瘤药物也会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造成损伤,导致多种毒副反应。

这种毒副反应已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心血管不良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抗肿瘤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其确切的机制尚未明了。

严重的心血管毒性可危及患者生命甚至造成死亡,了解肿瘤内科治疗导致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可能的发生机制及药物治疗安全范围,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尽可能避免或降低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靶向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多种药物可发生,表现多样化目前,靶向治疗药物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虽然相对于细胞毒性药物而言,靶向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程度较轻,但心血管不良反应已经引起肿瘤学界的关注。

200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靶向治疗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成为大会讨论的专题之一。

美国学者Swain在题为“治疗肿瘤-保护心脏:现代肿瘤治疗的心血管毒性”的演讲中,对已经发表的各类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后指出,各种靶向药物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不同,其中贝伐单抗为3%,舒尼替尼为19%~28%,索拉非尼为3%。

因此,Swain强调,靶向治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心血管不良反应可发生于多种靶向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贝伐单抗和一些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关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甚至已成为一些多靶点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靶向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缺血/梗死(MI)、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慢性心力衰竭(HF)、QT间期延长等。

曲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是靶向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单克隆抗体,也是最早获美国FDA 批准用于HER2过表达乳腺癌的靶向药物。

心脏毒性是曲妥珠单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

有报告表明,曲妥珠单抗心功能障碍和HF的发生率比预期高,尤其当与其他有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时。

此外,既往心脏病史、高龄、既往心脏毒性药物治疗史、胸部放疗史等可增加曲妥珠单抗心脏毒性的发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抗肿瘤药物也会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造成损伤,导致多种毒副反应。

这种毒副反应已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心血管不良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抗肿瘤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其确切的机制尚未明了。

严重的心血管毒性可危及患者生命甚至造成死亡,了解肿瘤内科治疗导致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可能的发生机制及药物治疗安全范围,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尽可能避免或降低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靶向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多种药物可发生,表现多样化目前,靶向治疗药物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虽然相对于细胞毒性药物而言,靶向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程度较轻,但心血管不良反应已经引起肿瘤学界的关注。

200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靶向治疗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成为大会讨论的专题之一。

美国学者Swain在题为“治疗肿瘤-保护心脏:现代肿瘤治疗的心血管毒性”的演讲中,对已经发表的各类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后指出,各种靶向药物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不同,其中贝伐单抗为3%,舒尼替尼为19%~28%,索拉非尼为3%。

因此,Swain强调,靶向治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心血管不良反应可发生于多种靶向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贝伐单抗和一些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关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甚至已成为一些多靶点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靶向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缺血/梗死(MI)、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慢性心力衰竭(HF)、QT间期延长等。

曲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是靶向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单克隆抗体,也是最早获美国FDA 批准用于HER2过表达乳腺癌的靶向药物。

心脏毒性是曲妥珠单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

有报告表明,曲妥珠单抗心功能障碍和HF的发生率比预期高,尤其当与其他有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时。

此外,既往心脏病史、高龄、既往心脏毒性药物治疗史、胸部放疗史等可增加曲妥珠单抗心脏毒性的发生率。

临床研究报告,单用曲妥珠单抗时,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为4%~7%;而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时,HF发生率显著升高。

如曲妥珠单抗与多柔比星联用,患者HF发生率达到27%,NYHA心功能分级3~4级发生率为16%。

近来多项研究显示,曲妥珠单抗治疗前和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左室功能监测,并避免与蒽环类等化疗药物同时使用,可有效减少心脏毒性的发生。

贝伐单抗贝伐单抗作为一种人源化VEGF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转移性结肠癌和转移性非小细胞、非鳞状细胞肺癌。

一项Meta分析纳入7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1850例患者),分析了贝伐单抗治疗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严重性和危险性的剂量依赖性。

结果显示,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低剂量组(3、5、7.5 mg/kg)高血压发生率为2.7%~32.0%,高剂量组(10或15 mg/kg)的发生率为17.6%~36.0%,提示贝伐单抗可显著增加所有级别高血压的发生率。

低剂量组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为 3.0(95% CI 2.2~4.2,P<0.001), 而高剂量组的相对危险度为7.5(95% CI 4.2~13.4,P<0.001)。

舒尼替尼舒尼替尼是一种口服TKI,其处方信息中提到,有11%的患者,LVEF下降到正常值下限(50%)以下。

在一项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临床试验中,中位治疗6周,10%的患者出现LVEF降低。

Chu等在2007年发表于《The Lancet》杂志的研究表明,舒尼替尼治疗的75例无伴发心脏病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中,8例(11%)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其中6例(8%)患者在中位治疗33.6周后进展为NYHA 3~4级HF。

在2008年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Telli在ASCO 泌尿生殖高峰论坛(GCS)上报告,在该大学综合癌症中心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48例患者中,6例(12.5%)发展为有症状的3~4级HF,该研究结果高于既往的报道。

舒尼替尼引起的高血压是HF发生的潜在促进因子。

在一项舒尼替尼和干扰素对比一线治疗晚期肾癌的Ⅲ期临床研究(n=750)中,舒尼替尼组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4%,而对照组的发生率仅为1%(P<0.05)。

舒尼替尼组3级高血压的发生率为8%,而对照组的发生率仅为1%(P<0.05)。

而Rixe等研究报告,舒尼替尼组3级高血压的发生率23%。

另一项舒尼替尼治疗不可切除GIST的Ⅲ期临床试验中,高血压发生率为10%,3级高血压的发生率3%。

临床前研究表明,舒尼替尼及其活性代谢物SU012662相互作用于人类eag基因编码的钾通道(HERG K+)。

此外,舒尼替尼诱导体外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延长,诱导猴子QT间期延长。

在有关舒尼替尼的TQTS研究中,当药物浓度是治疗浓度的2倍时,即口服剂量为150 mg时,可观察到QT间期延长。

目前FDA尚无关于预防舒尼替尼引起QT间期延长的指南。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索拉非尼引起QT间期延长的证据。

索拉非尼索拉非尼是另一种多靶点TKI。

在治疗晚期肾癌的Ⅲ期临床研究(TARGET研究)中,索拉非尼组高血压的发生率为17%,而安慰剂组为2%。

大多数均为2级高血压(10% vs. 1%,P<0.0001)。

索拉非尼组3/4级高血压的发生率为4%,而安慰剂组为0.4%(P<0.01)。

另外,索拉非尼也引起其他心血管不良反应。

TARGET研究中,索拉非尼组心肌缺血/MI发生率较安慰剂组高(2.9% vs. 0.4%);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4家医院开展的IIT研究中,也有1例患者出现MI。

细胞毒性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与累积剂量相关传统细胞毒性药物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对组织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除引起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变态反应和脱发之外,也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单一化疗或联合化疗都可引起对心脏的直接损伤,可表现为急性、慢性或迟发性心脏毒性。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非特异性ST-T异常、局部缺血、HF及延迟性进行性心肌病变等。

一般来讲,急性毒性可能是心肌组织损害或电生理紊乱的结果,患者可发生传导障碍(如传导阻滞)或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且急性心肌损伤常以心肌酶升高和局部缺血的心电图改变为特征,我们可在用药期间进行定期监测。

而慢性毒性主要表现为有HF的症状和体征。

通常,抗代谢药5-氟尿嘧啶可引起急性局部心肌缺血症状,以典型心绞痛为特征,偶尔可有急性MI的迹象,但5-氟尿嘧啶这些副反应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2%~5%)。

其他药物(如顺铂)也可引起急性心肌缺血。

另外,有研究表明化疗药物也引起传导紊乱,如多柔比星引起QT间期延长,紫杉醇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等。

心脏毒性较为突出的是蒽环类药物,毒性反应程度与累积剂量相关。

多柔比星是最早进入临床实践的蒽环类药物。

一般来讲,当多柔比星总剂量超过550 mg/m2,HF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一项纳入201例儿童患者的研究中,中位随访7年,心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23%;而治疗后随访至少10年,在接受>500 mg/m2多柔比星治疗的患者中,超过60%的患者有异常心电图表现;多柔比星积蓄量超过600 mg/m2时,心肌病发生率可达15%以上。

由于蒽环类药物是治疗成人和儿童实体瘤和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最具活性的化疗药物之一,这激发了人们对毒性较小的新型蒽环类药物的研发。

有证据显示,改变蒽环类药物的化学构造可减少心脏毒性的发生,表柔比星就是在此基础上合成的,其与多柔比星的区别在于4"-C末端的结构不同。

有临床研究显示表柔比星引起的心脏毒性较少,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心脏毒性的发生。

一项表柔比星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显示,1097例患者接受治疗,中位随访15.9个月,HF发生率为11.4%;而从开始治疗到发生HF的中位时间仅为10个月(0.5~71.6个月)。

该研究也表明,表柔比星累积剂量的增加、患者高龄、既往心脏病史、纵隔放疗史等是发生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表柔比星累积剂量与心脏毒性有显著相关性,累积剂量每增加100 mg/m2,心脏毒性发生率增加40%;累积剂量从600 mg/m2增加到950 mg/m2,心脏毒性发生危险增加2.72倍。

其他蒽环类药物治疗的心脏毒性也受到人们关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者报告,943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接受多柔比星化疗者(42%)HF危险增加29%。

心血管不良反应可能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待深入研究蒽环类药物目前认为,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毒性的机制与自由基的产生有关。

在体内,此类药物在酶的作用下还原为半酰自由基,与氧反应形成活性氧自由基,并具有特殊的破坏细胞膜结构及功能的作用,这可能是造成心肌损害的主要原因。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心肌细胞内只有极少量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铁,而铁蛋白作为心肌细胞内铁的主要储存形式,可以防止铁离子逸出,避免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而Paglia等报道,死于心脏毒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尸解时可发现弥漫性含铁血黄素增多,且血清铁及铁蛋白浓度均有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达87%,推断铁负荷过重可能提高心肌细胞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敏感性,从而导致活性自由基大量产生,氧化应激引起线粒体、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心脏毒性发生(图1)。

另外,蒽环类药物还可能干扰心肌纤维膜钠-钾泵作用,阻碍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影响肌动蛋白、肌钙蛋白等表达,引起细胞内的钙蓄积,这些也都可能与其心肌毒性相关。

近年来有证据显示,心肌细胞凋亡的触发可导致心肌损害的发生。

动物试验研究也表明,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大鼠心肌细胞损伤与凋亡相关,并呈剂量依赖性。

曲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诱导的心脏毒性可能与抑制HER2有关。

HER2在正常心肌细胞的发育过程及维持正常心功能中有重要作用。

HER2基因敲除的小鼠可因心脏小梁发育不良而出现胚胎致死,而HER2基因缺失突变的小鼠可发生扩张性心肌病。

这些结果表明,曲妥珠单抗相关心肌损害,很可能是直接抑制HER2的靶向作用结果。

这意味着其他HER2抑制剂也应该有类似的作用。

然而,小分子HER2抑制剂拉帕替尼所引起的LVEF下降并不明显,因而有学者针对曲妥珠单抗心脏毒性机制提出了其他观点。

其中一种是曲妥珠单抗可促发细胞内的结合反应,通过激活BCL-X蛋白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途径抑制线粒体功能,心肌细胞需要大量的ATP来维持其收缩功能,线粒体功能受损,导致心肌细胞收缩功能障碍,也引起LVEF下降和HF的发生。

血管生成抑制剂与血管生成抑制剂相关的心脏毒性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图2、3),可能与药物对VEGF的抑制有关。

VEGF对维持正常血压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前动物试验和体内试验均表明,VEGF可调节血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