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咽门缩桃丸研制谈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的思路(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咽门缩桃丸研制谈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的思路

[ 10-04-22 14:49:00 ] 作者:张奇文编辑:studa20

【摘要】近年国内中医儿科学术会议上多次以“肺胃肠相关论”与“肺胃肠相关病”为题,谈到“复感儿”的发病与咽扁桃体肿大的关系。笔者针对此课题研制咽门缩桃丸治疗“乳蛾”一证,并探讨其在中医儿科发病学上所占据的地位和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咽门缩桃丸/治疗应用; 乳蛾/中医药疗法; 中成药; 儿童

笔者于19991104~08在深圳召开的第14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上,曾以“肺胃肠相关论”与“肺胃肠相关病”为题,谈到了“复感儿”的发病与咽扁桃体肿大的关系[1]。历时十年,先后在天津、兰州、上海等地召开的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上,均以此为题,与国内中医儿科界的同道求索、问道、切磋、交流。使笔者受益最多是在中国儿科近代史上几位德高望重的、先后已驾鹤而去的中医儿科界的巨匠,他们分别是王伯岳、江育仁、董廷瑶、王静安、刘弼臣5位国医大师。当笔者再次来到深圳能与同道们共同交流咽、嚥、嗌、嗓、颃颡、会厌等“气所流通,扼要之处”(《释名·释形体》),在中医儿科发病学上占据的重要地位,不能不想到5位仙逝的老前辈深邃的学术造诣给笔者如润如酥的点拨。从而使笔者想到中医临床研究离不开经典,继承经典需要名师的点拨。继承与发扬,继承是基础,继承的基础是经典,继承的锁钥是名师,没有继承就很难谈到发扬,脱离了中医经典理论的发扬,脱离了临床实践的发扬,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很难称其谓“中医”,也很难称其谓“创新”。

下面笔者就十多年来对“乳蛾”一证治疗的点滴体会及此证在中医儿科发病学上所占据的地位和研究的思路,再次提出来与同道们共同商榷。

19900504~07在南京召开的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上,笔者与江育仁教授,共同主持并提出了上中下三部法,本文的论述同样是前次的继续,是以上部法而论的,中、下部法留待以后另文探讨。

1 “咽”字创义从“因”之由来

1.1 咽喉与脏腑的关系咽,前连口腔,下经食道通胃腑,为肺、胃之系,是气息出入及饮食水谷的共同通道,有司饮食、通咽、助言语发音、防御外邪侵袭的功能。《淮南子·记论训》曾记载:“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说明当时已有手术方法治疗咽喉病,且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喉,上通口鼻,下接气管至肺,为肺之系,有行呼吸、发声音,护气道的功能。《医贯·卷之四》谓:“喉与咽不同,喉者肺脘,呼吸之门户,主出而不纳;咽者胃脘,水谷之道路,主纳而不出。盖咽喉司呼吸,主升降,此一身之紧关。”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之处,又是饮食呼吸之门户,故与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其中与肺、脾、胃、心、肝、肾关系尤为密切。

1.2 咽喉与经络的关系咽喉是人体的要冲,是经脉循行交会之处,在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过咽喉外,其余经脉皆直接通达。(1)手太阴肺经,“从肺系,横出腋下”(《灵枢·经脉》);(2)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走颈部,沿颊入下齿中,“上循喉咙”(《灵枢·经别》);(3)足阳明胃经,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灵枢·经别》);(4)足太阴脾经,“合于阴阳,与别俱行,上结于咽”;从脾脏上络于胃,横过膈,上行夹于食道两旁,循经咽喉,连舌本;(5)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

咽”(《灵枢·经脉》);(6)手太阴小肠经,“循咽下膈”(《灵枢·经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经咽喉上颊;(7)足少阴肾经,“入肺中,循喉咙,挟舌

本”(《灵枢·经脉篇》);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8)手少阳三焦经,从肩上走颈,过咽喉,经耳上角到颊部(《中医耳鼻喉科学》);(9)足少阳胆经,“以上挟咽”(《灵枢·经别》);“从耳后,循颈过咽,下肩至缺盆;其支者,从颊车,下走颈,经咽喉,至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上贯膈,分布于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中医耳鼻喉科学》);(10)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灵枢·经脉》);“属肝,络胆,上贯膈,分布于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中医耳鼻喉科学》);(11)手少阴心经经别,“上走喉咙”(《灵枢·经别》);(12)手厥阴心包经经别,“上循喉咙,出耳后”(《灵枢·经别》);(13)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中医耳鼻喉科学》);(14)冲脉,“夫冲脉者,……。其上者,出于颃颡”(《灵枢·逆顺肥瘦》);“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中医耳鼻喉科学》);(15)阳跷脉,从肩部,循经颈,过咽,上夹口角(《中医耳鼻喉科学》);(16)阴维脉,“从胁部上行至咽喉”(《中医耳鼻喉科学》)。

颃颡:《灵枢·忧圭五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杨上善解释作:“喉咙上孔”;张介宾解释作“咽颡”,指喉咙上部和后鼻道。

从以上经脉、经别循行路线可以看出,除足太阳膀胱经是间接与咽喉相连外,其余各经脉、经别皆与咽喉相通,可知此处乃“清阳出上窍”之必经之路,它在人身生理病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由此可知。中医儿科肺系、胃系、脾系、肝系、心系、肾系疾病发病中,“咽”字的创意从“因”之由来。

1.3 乳蛾病名渊源乳蛾病名,首见于金·雎州张子和著《儒门事亲》一书,该书的成书年代,约在1228年。该书卷三“喉舌缓急砭药不同释二十一”谓:“推十二经,惟足太阳别项下,其余皆凑于喉咙。然《内经》何为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盖君火相二火独胜,则热结正络,故痛且速也。余谓一言可了者,火是也。故十二经中,言嗌干、嗌痛、咽肿、颌肿、舌本强,皆君火谓之也。惟喉痹急速,相火之所为也。夫君火者,犹人火也;相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内经》之言喉痹,则咽与舌在其间耳。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后之医者,各详其状,强立八名,曰单乳蛾、双乳蛾、单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结蕴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状,是谓乳蛾。一为单,二为双也……此八种之名,难详,若不归之火,则相去远矣。嗣后,《仁斋直指方》里则提到这一病名。张氏首重经络,次述起病之因,然后根据“后世医者”(肯定是指在他以前的医),故“乳蛾”一名,俗传已久,后被医家普遍应用,因形似乳头,又如蚕蛾之腹,故名“乳蛾”,也称“喉蛾”。从发病部位来分,有“单乳蛾”“双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