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李安全(CQ200701149 重庆外国语学校 400039)教学既富有科学性,又富有艺术性。
因为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性的艺术。
下面从三个方面略作阐释。
一、“教”“学”新解小结:教学是“成人”之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自然人成为社会人。
教学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成熟的人。
与学生自学有本质的不同,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实践活动。
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交流活动;教学是以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为“核心”,为主线;教师的“教”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更好更快”、更全面更讲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的科学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使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学活动首先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教学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又一定的客观依据和客观制约性,并且在教学活动的各种关系中存在必然联系,因而教学活动表现为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不仅如此,教学活动无论怎样千差万别,都会存在着诸多普遍性和共同性,表现为普遍性的特点。
正因为教育活动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通性使教育活动有着自己的特点、逻辑、规则和规律,它并不是杂乱无序、变化无常和无章可循的。
(刘茜《当代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7,4)客观事实:教学作为技能是可以学习,可以传授,可以模仿的。
重庆市“名师工作室”,“老带新”等教师培训模式可以为证。
1.教学规律:有道可传,有理可探教学规律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教学基本规律;二是学科教学的规律。
教学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熏陶渐染、循循善诱、教学相长、以学定教(《论语》)和便宜性原则,彻底性原则,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大教学论》等。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课堂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所谓科学,就是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准确处理课堂教学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
当前在许多地区,普遍实行集体备课,教师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共同研究教材,商定教学程序,因此,基本能形成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
但是,同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让不同的教师去执教,也存在高低文野之分,教学效果大相径庭。
这里就涉及到课堂教学的艺术问题。
所谓课堂教学的艺术,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技能技巧达到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
这种境界的产生,依赖于教师高度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智慧,它是千变万化的,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
但不管具体形式怎样繁多,其基本表现却不外以下几种:一、准确判断,恰当地处理教学信息一个具有高度的教学机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敏捷而快速地捕捉和把握各种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迅速地作出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最后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境,采取恰当的、最优的对策和措施。
有一位教师在苏、鲁、豫、皖四省中语会联合举办的中学语文研讨会上借班上课。
在课堂讨论中提出第一个问题时,有位学生率先举手,教师马上意识到这位学生可能相当优秀,但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教师和成绩好的学生唱“双簧”,而应当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教师没有请这位学生起来回答,而是等待、启发其他学生举手发言。
讨论到第二个问题时,这位学生又举手了,老师还是没有叫他,但清楚地意识到:对这位学生一定不能冷落他。
讨论到第三个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时,这位学生又举手了,这时,教师赞赏地说:“你已经是第三次举手了,这一次我一定要请你回答!”教师刚说完,就赢得了一千多名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
这个案例,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说其科学,是因为教师对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的目的、功能和方法把握得准,这就是不能由老师和个别学生唱“双簧”,不能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点点的学习欲望和热情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理解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理解哇塞,教学啊,那可真是既神奇又有意思的一件事儿!就好比做饭,你得有菜谱,也就是科学的方法,知道先放啥后放啥,火候怎么掌握,这就是教学中的科学部分呀!比如说,教数学就得按知识体系逐步讲解,这可不能乱来。
但要是只会照本宣科,那可不行,这不就成了机器人啦!这时候艺术的一面就登场咯!
你想啊,同样一道菜,不同的厨师做出来味道就是不一样。
教学也一样啊!就拿我们班的王老师来说吧,讲课文那叫一个绘声绘色啊!她能把枯燥的文字变得像电影一样在我们脑子里播放。
有一回讲历史故事,她呀,不光是讲知识点,还加上了各种动作和表情,感觉她自己都变成故事里的人啦!当时我就在想,这要是换一个老师,没准儿就干巴巴地念课文呢,那多无趣啊!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所在呀。
再比如说教画画,你得先教孩子们色彩搭配的原理,这是科学。
可每个孩子画出来的都带着他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就是艺术啦!张老师就特别会引导,他不会规定孩子们必须画成啥样,而是鼓励大家自由发挥,还总能发现每个孩子作品里的闪光点呢!
教学可不就是这样嘛,既要有科学的框架做基础,又要有艺术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如果只是科学,那教学就太死板了;要是只有艺术,又会太没头绪。
二者结合,才能真正教出优秀的学生呀!这就是我对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理解,你们觉得呢?。
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的艺术。
“一堂课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件流动的艺术作品。
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要既具有科学性兼具有艺术性。
形成堂教学艺术特色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就看教学者是否把握住了这科学与艺术的内在联系。
下面是笔者通过不断地研究以及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语言要言之有据,准确精炼。
科学性、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根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教学语言要注意所选定的词汇、句式的意义内涵和感情色彩,都应恰如其分、准确得当。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指语言的严谨,程序化,逻辑性强,理性化,即所谓的“讲道理”。
教学语言的艺术则含有以情感人的一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的交流与联系,突出人的社会属性在教学中的表现。
情理交融,可以说是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应注意克服用生活习惯用语代替教学用语的不良现象。
教师要储备丰富的词汇并经过精心选择。
在描述或讲述类似问题时,尽量使用不同的词汇,既可以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又使教学语言十分准确精炼。
如果总是重复使用某一类词语,显得呆板,容易引起学生厌倦。
汉语的词汇量非常丰富,平时注意经常阅读一些文学精品,有意识积累词汇,就可以在语言的选择上有很大的余地。
教师要讲究教学语言,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和学科特色。
同时,语言表达要简明,应具有启发指导、情感感染、个性突出等特点。
课堂教学既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在很多时候表现在语言上。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恰当运用变化技能。
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度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
它能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主要因素。
变化技能大致可分为:教态的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教态变化的使用不需其它工具可以实现,因此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变化技能。
1、声音的变化。
历史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访叶小兵教授
2、历史学揭示社会、政治、文 化等方面的真相
历史学通过研究过去的事件、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等,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真相。以中国历史为例,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历史学家们揭示 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历史学家们通过客观证据 和逻辑分析,逐步还原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帮助我们更好地 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样性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能够从 不同角度理解社会现象,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价值观。
科学中的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与科学有着密切的。科学方法、思想和发现等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 容。例如,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观察、实验、推理等 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同样适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 关系和规律性。同时,科学史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案例,如达尔文 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这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 和社会的探索过程。
三、历史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 结合
历史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历史学家们在 研究过程中,需要同时运用科学性和艺术性,以还原历史的真相。
以古埃及史为例,历史学家在研究古埃及文明时,既需要运用客观证据和逻辑 分析来研究法老、金字塔等物质遗产,也需要通过审美判断和创造性思维来理 解古埃及文明的内涵和精神遗产。正是历史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让我们 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欣赏古埃及文明。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
什么是教学艺术?简单地说就是高明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乐学、易学,使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培养,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等等,总之让学生能有所得。
教师应该把握以下几点以提高教学艺术:01、形象性教师要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
这些形象存在于教师的语言描述、实物与多媒体中,运用这些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使教学更“接地气”。
02、审美性教学各环节和要素要表现出来美,既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又要使教学具有审美价值。
教学审美有很多种:教学机智美,包含突发事件的处理、课堂情境的生成等。
教学设计美,包含先进的教学理念、充足的前期准备、教学环节的安排等。
教学过程美,包含良好的教姿教态、优美的教学语言、新颖的教学方法等。
03、情感性任何艺术均具有情感性,教学艺术也不例外,教师对学生的爱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表现。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际交流之中,情感是基础。
实践证明,师生的情感状况对教学有显著地影响。
教师的宽容令学生安心,教师的严谨令学生细心,教师的专注令学生上心。
04、创造性教学艺术不是凭空生成的,它是在继承基础上的一种创造。
任何教学一成不变,都属于艺术的异化,与真正的艺术是背道而驰的。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教学动作都会使教学具有创造性。
同样一句话,通过不同的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一件事,通过不同的展示会产生不同的印象;同样一种方法,通过不同的改造会产生不同的效力。
05、表演性课堂本身是一个舞台,教学内容是剧本;教学设计是台本;教师执教就是在进行舞台剧表演。
课堂教学语言不是通用语言,而是艺术语言,幽默、夸张、描摹、抒情是教学中常用的语言方法。
体态语和声音表达的有机结合可以产生最大的信息传递量。
06、吸引性吸引性是教学艺术的根本特性,凡讲究教学艺术的课堂一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课堂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艺术可以有效地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育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是人们的共识。
正如教育学奠基人、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说: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
它追求的是永远要求达到而从来没有充分达到的一种理想,即追求一个“完人”的理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说:在人类的种种发明中,有两件事是最困难的,一是政治的艺术,二是教育的艺术。
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教学艺术的研究逐渐深入,并有了长足的发展。
实际上,从教育学理论体系来看,教学理论体系大致有三个组成部分,即:教学科学论、教学艺术论和教学历史论。
可见,教学艺术论是教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分类。
如果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艺术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要把教学科学理论应用于具体有不同特点要求的教学实践,就离不开艺术。
所谓“运用之妙,见乎一心”就是讲的这一点。
因此,完全可以说,教学艺术是连接教学科学于实践的桥梁。
所以,进行教学艺术的研究对于教学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改革,都是十分必要的和有价值的。
当然,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在我国还是刚开拓的新领域。
因为我国在近十几年来,尤其是70——80年代,基本上进行的是教学科学的研究,只是到了90年代,受国外教学研究的影响和本国教学研究发展的需要,教学的艺术问题才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的经验总结,谈谈我对教学艺术问题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这不仅是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对教学的高层次概括。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从教学的主体来看,教学是一门艺术。
因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
教学的主题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都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都在进行艺术创造,表现自己的艺术天赋。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已经用充分的科学资料证明,人的生理结构不仅有真和善的功能,而且有美的功能;人的心理结构不但有真和善的因素,而且有美的因素。
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含答案)
1.如何理解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艺术:需要天赋、直觉和创造性;是科学:需要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首先要传授专业知识,从这一层面说,应该是一门科学;其次,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考虑对象的接受能力、兴趣,让他们愉快地、最大限度地接受你的认可,从这一层面说,它又是一种艺术。
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必须要符合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进行;教学的艺术性是指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体现教师学生的复杂的思维情感的变化创生过程。
教学过程模式3 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4 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一、我是这样理解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的:教学首先要传授专业知识,从这一层面说,应该是一门科学;其次,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考虑对象的接受能力、兴趣,让他们愉快地、最大限度地接受你的认可,从这一层面说,它又是一种艺术.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是迄今为止的结论.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必须要符合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进行;教学的艺术性是指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体现教师学生的复杂的思维情感的变化创生过程.参加工作以来,所见的名师、教育专家等等都是有自己独到见解和独特教学风格的.这一点令我羡慕不已,并暗自努力,力争使自己也能成长为一名具有个人教育见解的人.能够提出自己的教育见解,首先是以在这个领域里广博的学养和见识为前提的.要将诸多知识、多家理论吃透,加之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实践中不尽人意之处不断反思,最终形成见解,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在本人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背景下,主动探索形成的.我注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幽默、愉快和有效的课堂.下面我尝试归纳总结自己创造性教风的一些特点: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变我传你受为自我发现.课堂角色中,教师是主持,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指导作用.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2.尊重个性的教学作风.丰富而自由的个性也是一个社会之所以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3.创造性的评价思想.不以记忆和模仿作为评价成绩的标准,而是重视创造性的活动过程,赞赏异常的观点,鼓励创造性的发现,不批评创造过程的错误和失败.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侧重学生语文作业的效果,这是针对教学效果的静态评价.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4.民主的教学作风.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型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型的学生,真诚以待,彼此尊重和关心,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5、自由表达思想的氛围.二、“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由来已久。
教学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
教学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以前我就觉得教学嘛,不就是把知识从自己脑袋里倒腾到学生脑袋里,就像倒水一样简单。
读完这本书才发现,我这想法简直幼稚得像个没长大的娃娃。
教学可不仅仅是这么机械的事儿,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就像个有着双重身份的超级英雄。
从艺术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
可不是那种只会干巴巴念台词的演员,而是像那种能把每个角色都演得活灵活现的大明星。
每一堂课都是一场独特的表演,教师得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来调整自己的“表演方式”。
比如说,给一群调皮捣蛋的小鬼上课,那可能就得像喜剧演员一样,时不时来点幽默风趣的段子,把他们的注意力都给吸引过来;要是面对一群比较害羞内向的孩子,那就得像个温暖的长辈,轻声细语地引导他们。
这就需要教师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一眼看穿每个学生的小情绪、小特点,然后投其所好地开展教学。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得在教学的舞台上摸爬滚打好久,积累好多经验才行。
再说说教学是科学这事儿。
我之前从来没意识到原来教学背后还有这么多的科学原理。
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的知识,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
原来学生们学习知识是有一定规律的,就像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一样。
我们不能违背这些规律,要是硬来,就好比在冬天非要让桃花盛开,那肯定是不行的。
比如说,在孩子的某个认知阶段,他们可能只能理解具体的事物,那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不能一股脑儿地给他们讲那些抽象的概念。
这就要求教师得像个严谨的科学家,去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科学依据来设计教学方法。
书里还让我意识到,教师这个角色啊,更像是一个桥梁建筑师。
我们得在知识的此岸和学生的彼岸之间架起一座坚固又漂亮的桥。
这座桥既要符合科学的工程原理,保证它能稳稳当当,又要有点艺术的美感,让学生们愿意踏上这座桥,欢快地走向知识的彼岸。
有时候,我们可能觉得自己把桥建得挺好的呀,可学生们就是不愿意走,这时候就得反思是不是这座桥太枯燥乏味了,缺乏艺术的魅力;又或者是不是这座桥根本就不符合学习的科学规律,让学生们走得磕磕绊绊。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门科学,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就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教育的改革、课堂的现状、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乍一听,好像二者相互矛盾,实际上科学和艺术是相结合的。
(一)教学是一门科学。
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连贯。
即: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高潮迭起的中场、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是评价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教学是一门艺术。
相同的教学内容,同一个或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
比如:物质的量的导入,方法一:讲一个小故事,在我们面前有一克金和20个金原子,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方法二:我们喝下一杯水,其中有多少个水分子?方法三:一克碳有多少个碳原子?等等,导入的方法很多。
我们知道导入主要是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怎样达到预期的效果,讲求的就是艺术。
教学必须注重学生时间投入和效果产出的关系,即效率问题。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教了之后学生会有怎样的收获、取得怎样的效率。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使学生能够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广泛而深刻的认识,这讲究的也是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与艺术是相互结合的。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育是科学,指的是通过给学生传授大量的科学知识,以得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科学是可以复制的,科学寻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呕心沥血的科技创新获得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教育是艺术,是批在教育过程当中,通过教育者个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个性的精华是艺术,艺术是不能复制的,艺术追求精神世界的和谐完美,通过心血浇灌的精湛艺术来祥和与净化学生的心灵。
好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其追求的“教育境界”和讲究的“教育艺术”,因此他们才格外受到学生的热爱!他们的教育工作才能有实效!一、教育艺术的形成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总结中形成的教师教学、学生反馈,教师反思升华再教学,学生再反馈,周而复始,直至完美,教育艺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积累和完善的。
学生的教师要平等相处,相互信任、相互学习,尤其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优势,实现与传统教学的互补,让学生从各冬虫夏草学科的角度,全方位给老师的教学以评价与反馈,帮助老师完善教育艺术。
二、在规范教师行为的同时,讲究教育艺术教师是教学行为的直接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教育艺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为此,教师要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起,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行为,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艺术。
1、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实现教育的艺术让自己的语言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通过幽默、风趣、哲理化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巧妙的提问或回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俗化,让学生真感到简单,容易掌握,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没有理解并不是他们的能力问题,都是教师的讲述问题,好的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讲述的内容都应该透彻清晰。
切忌把大家都知道的东西用大家都听不懂的语言讲出来,假装自己博学、高深。
2、对待学生的教育艺术“没有无能的学生,只有无能的老师”,没有学习“差”的学生,只有学习“慢”的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鼓励和引导,“笨鸟”可以先飞,学习没有成与败,只有快与慢的区别,教师也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采用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方法,放开手让学生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学习与总结经验教训。
教育的艺术与科学
教育的艺术与科学教育是一门既有艺术性又有科学性的事业。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还需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艺术与科学,并介绍如何将二者融合,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一部分:教育的艺术教育的艺术在于教师的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
教师需要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用心倾听学生的需求和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动力。
教育的艺术还表现在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面对教学内容的传递,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资源,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部分:教育的科学教育的科学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教师通过系统的教育学知识和专业培训,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的科学性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育的科学还体现在教师对学习评估和反馈的运用。
通过科学的评估工具和方法,教师能够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及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这样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第三部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教育的艺术和科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艺术使得教育更有温度和人文关怀,科学使得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和情境,灵活运用艺术和科学的元素。
教师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和竞赛的形式,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教师能够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工具,结合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有效教学,以人为本
有效教学,以人为本教学是一项既艺术又科学的工作。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教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有效教学,以人为本,是教育事业的核心理念,也是教师应当坚守的宗旨。
有效教学首先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只有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性的思考,让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学会动手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效教学也要注重教师的情感沟通和情感教育。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身心的支持和鼓励。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关怀,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只有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也需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手段和形式也在不断改变和丰富。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互动教学、实验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形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育。
有效教学需要注重评价改革和素质教育。
评价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提升教学能力 践行育人使命
提升教学能力践行育人使命教学既是科学,又是技术,也是艺术!洞察教学的科学规律,需要长期潜心钻研;掌握教学技术,需要长期经验积累;艺术创作需要激情,对教学充满激情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大量精力。
因此,做好教学工作,一定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全身心地投入。
保证投入足够的精力只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还需要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教师个人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科研相长。
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的源泉。
现在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听到的是老师对课程的真知灼见。
优秀教师传授的是课程的精华和进一步钻研、拓展知识的能力,优秀学生追求的是对课程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甚至探索创新。
亲身从事科研实践才会在教学中自然地流露自己的研究心得,讲课更加得心应手。
教学经历对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具有正反馈的作用。
讲课训练了教师逻辑严谨、重点突出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其在科研中善于理清思路、抓住关键。
备课训练了教师深入剖析复杂问题,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之有机组合的能力,使其在科研中善于突破难关。
教学训练了教师的表达能力,使其在学术交流和撰写论文时受益匪浅。
2. 对于量大面广的大学基础课程,教学队伍的稳定与提高是保证高水平教学的关键。
研究型大学要求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团队中已经没有专职教学的成员,教师们同时承担基础课、专业课和科研工作。
航天航空学院基础力学教学团队的做法是,以学科建设为依托,通过“教学与科研结合、基础与专业结合、相对固定与流动结合”的机制,形成了以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在高水平上持续发展。
有了这支学术水平高又乐于在教学上投入大量精力的教师队伍,就可能攻克课程内容的沿承与更新、课程体系的稳定与改革等难题,将更多的科研成果、教学研究成果付诸实践,转化为教学优势,取得更多的教学成果,最终让广大的大学生受益。
3. 处理好教书和育人的关系。
(完整版)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是科学,有人说是艺术.到底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这恐怕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是科学,要求人们一丝不苟,严肃对待。
是艺术,要求人们不拘条框,敢于创新,不能生搬硬套,食古不化。
据我看来,教育它既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教育首先是科学,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要弄清它的规律,它的严肃,我们懂得它的脉络,才能认识它。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
既然是科学就要求教师们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理论。
可是有很多教师虽然储备了丰富的教学理论,可是“课”仍然上得一塌糊涂。
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这并不是全依靠教学理论能解决的了的。
拿语文教学来说,虽然在理论上我们明白应该把主动性充分地留给学生,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更要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出发,但是如何把握这个度,在具体的上课中该如何操作却是一个问题。
把握不好就不能保证课堂教学出来良好的效果。
对课堂教学来说,教学理论并不能保证课堂教学出效果,但没有了教学理论,估计要出教学效果的可能性很低。
也就是说,教学理论是好的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教育是科学的基础之上它才能是艺术,让我们活学活用,用活规律,升华常规工作,升华科学的精神,让教育和受教育者如沐春风,有更美的感受。
教育是艺术,不外乎说,教育给人以美的愉悦,给人一种心灵契阔的神灵之会,真正达到这种境界,恐怕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艺术性。
语文教师要把丰富的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充满艺术性的语言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艺术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我认为直观性、趣味性、修饰性和抒情性是更便于课堂使用、更具感染力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中《雨中登泰山》一文时,当读到对泰山松出神入化地描述之前,我启发学生说:“作为人,我们有你争我夺的球场竞技,有追逐嬉戏的课间游戏,有等待好友的焦灼不安,还有自我感觉甚佳的自得情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说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这话不假,因为课堂教学既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也要讲究一点与人沟通的艺术,毕竟教学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就能够完成的事情,而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
这个节我们将具体探讨与课堂组织相关的教学艺术。
一、课堂教学有哪些技能
课堂教学需要很多技能,但是,因为文化背景、教学传统和分类思想的差异,所以对开口跳教学的分类各不同。
比较全面的有:
课堂教学技能:课堂交流的基本技能教学口语技能
板书板画技能
体态语技能
提问技能
情感交流技能
媒传技能
课堂教学的施教技能:导入技能
讲授技能
组织学生活动技能
课堂纪律管理技能
结束技能
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技能:课堂教学设计技能
测试编制技能
听课评课技能
二、一些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
一个数学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管理学生。
怎样导入,怎样探究,怎样巩固,怎样结束,都是非常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
1、怎样吸引学生
课程计划制定者基于社会的、数学的、学生的未来需要,提出了学校数学的目的和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个切并不完全是学生兴趣所在,所以,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教师除了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勇于战胜学习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以外,还必须想方设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
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灌输。
国外有些教科书在书的亲眼部分述说如何在采访和调查了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后才确定教学内容的表现途径和形式,希望学生对它产生好感,想读、想了解。
我国最近出版的教材也在向这样的方向努力,力求贴近学生的现实。
但是,教材毕竟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因为各地校的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关心的热点也不同,教材很难作到吸引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教学,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吸引学生的主要方式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字:联系、挑战、变化、魅力。
所谓联系是制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有联系的。
挑战自然是制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平庸拖沓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收获大。
一题解毕,谁还有其他创新的解法?类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都能吸引学生。
变化是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情绪低落时,改变教学的形式、讲授的语速语调等,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会到教学中来的手段,比如,上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观察、听讲、思考、操作、自学、讨论、演算、小组竞赛等等,最后一种吸引学生的方式是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比如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娴熟的解题技巧,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需要,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
2、怎样提问学生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即时地得到教学的反馈,能够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形式参与教学、互相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有一些学生就因为一次出色的回答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感受,从此爱上了数学。
对所提问题的设计是提问质量的关键。
一个新知识刚学完,为了达到即时反馈和强化的目的,教师能够问一些简单的问题。
因为简单的问题不具有多少思考性,所以在课堂提问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尤其在一些较好的班级和学习内容有相当难度的课,绝大部分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甚至热烈的讨论和争辩,学生会觉得问题问得比较有深度,教师也能够比较准确的反馈。
在课堂上还要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
因为设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提的问题应明确易懂,不能太大,让小时摸布道边际,如果需要,能够将这样的大问题改换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若干个小问题。
所提的问题应该表述的很清楚,避免所提的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给解决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所提的绝绝大部分问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发问后教师要适当停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要认真倾听,予以中肯和明确的评价。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必须尽快辩明原因,是问题的难度不适合?师生之间的感情渠道不畅通?还是班级的学习风气问题?找出相对应的对策。
当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中的一种,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教师怎样问学生,其实另一方面,即教师怎样鼓励学生发问也很值得注重。
为此,教师首先要经常鼓励发问的学生,还要教学生一些产生问题的方法,比如,认真观察式子、图形或数据,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概括出某些猜想,这些尝试将已有的问题、结论推广到另一类似的其他情景,提出某些猜想,这些训练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
3、怎样管理学生
专心于学生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有些教师在上课铃响后不急于讲课,而是用几秒钟的时间,环顾全班,示意学生集中注意力几如学习状态。
这种短暂的沉默也常用于治理涣散的课堂气氛,教师略带生气的眼光能制止一些不守纪律学生。
不过,这种缄默是的管理适用面很窄,绝大部分情况还需教师口头干预。
比如,一位学生给出一个离谱的回答,其他学生不禁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能附和,应尽快寻找原因,是学生没听清楚问题?是学生发音不清晰引起大家误会?还是学生上课不专心,走了神?如果发现错误中
有合理成分了,教师要即时予以肯定,为学生补台,让大家都受到教育和启发。
有时,教师自己也会犯些错误,如果是较严重的错误,那么教师除了立即改正外,还应真诚地向学生们道歉,展示数学工作者严谨求实的美德,切忌以势压人,强词夺理。
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使用“小步子”的模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跟得上;有的教师则寓教育乐,让学生完全投入于有趣的活动中;还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变式训练,带领学生品尝数学家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象这样学生也不会去违纪。
4、怎样引入和创设学习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时,教师通常都要绞尽脑筋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
一般说来,一个导入至少需要完成下列四个任务中的一个: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建立联系和组织指引。
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有一位教师在前一天向学生布置了让他们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第二天,教师让学生考老师,只要说出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就一定能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学生都想难倒老师。
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导入了新课。
这是一个用活动、用问题引入的好例子,圆满的完成了导入的四个任务。
教师先用学生活动的模式让学生考教师,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考不倒的经历中激发起学生也要学会的强烈动机;教师的引入既建立在前一天作业的基础上,又完全紧扣新知识,增强了新知识之间、知识与引入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的点题指引学生三角形内角和是有规律可循的,揭示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从这个例子能够看到,问题式导入的关键在于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它既是吸引学生又能够与新知识密切联系。
除了以游戏、实验和观察等活动产生悬念和问题的引入方式外,还有一种主要的方式就是教师的讲授。
比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着手问“做一锅汤,要知道味道好不好,怎么办?“旁敲侧击,
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他们将要学生的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联系起来。
如果教师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引入,能够开门见山说出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