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及答案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流动性、可塑性、渗透性等。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题,测试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实例,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方面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研究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课程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 实验材料:生物膜实验所需材料。
3. 讨论问题:关于生物膜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3. 讲解组成: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磷脂、蛋白质等,并讲解它们在生物膜中的分布和作用。
4. 结构特点: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如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6.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7. 讲解功能:讲解生物膜的功能,如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物质运输等。
8. 实验演示: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9.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10. 分享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11.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其次节的内容。
下面是我为大家预备好的内容,盼望对你们有所关心,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试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叙述法、探究法四、课时支配2课时五、教学设计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老师提出两个关于生物膜的问题,请同学回答。
问题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同学答: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问题2: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同学答: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掌握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沟通。
老师导入:生物学观点认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那么,生物膜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与其功能相适应呢?人们对事物的熟悉是有一个过程的,对生物膜的结构的揭示也不例外,就让我们打开思维的大门,绽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100多年前,与科学家一起探究生物膜的结构吧。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做下铺垫。
环节二情景创设,夯实基础1.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展现“资料1”(如下),回顾已学学问。
资料1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试验,发觉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可以溶入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简单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
老师给同学留出阅读和思索问题的时间,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用老师供应给同学的材料(水、汽油、花生油、烧杯、玻璃棒等)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问题:该试验说明什么?做出假设:小试验:1.花生油与水混合;2.花生油与汽油混合。
同学分组进行试验,并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是有脂类物质组成的,这是依据化学上物质的相像相溶原理。
学案12: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习目标】1.了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和方法。
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3.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应用分析。
【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合作探讨]探讨1:仔细观察教材P66[思考与讨论]中磷脂分子图示,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1)磷脂分子含有哪些元素?提示:C、H、O、N、P。
(2)磷脂分子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提示:磷脂分子是由磷酸组成的亲水的“头”部和甘油、脂肪酸组成的疏水的“尾”部所构成。
(3)结合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试以示意图的形式画出多个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的排布状态和在细胞膜上的排布状态,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分析:①水—空气界面: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
②细胞膜上:因细胞膜内外均为水环境,依据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特点,故呈现如上图所示状态。
探讨2:结合教材P67图4-5,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人、鼠细胞膜蛋白最终均匀分布说明什么问题?提示:膜蛋白是运动的,即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2)若适当降低温度,膜蛋白最终均匀分布的时间会延长,由此说明什么?提示:温度能影响膜的流动性。
探讨3:结合你所学习的知识,思考哪些实例还能说明膜具有流动性?提示:变形虫的运动、分泌蛋白由转运小泡的转运和分泌小泡的分泌、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层的收缩。
探讨4:若把表面积相同的线粒体、高尔基体、液泡的膜结构中的磷脂分子提取出来,将其在空气——水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水面上磷脂单分子层的表面积最大的应是哪个细胞器?提示:线粒体。
[思维升华]1.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分析(1)结构:由磷酸、甘油和脂肪酸构成,其中磷酸作为亲水性的“头部”、脂肪酸作为疏水性的“尾部”。
(2)排列方式:“尾部”相对、“头部”朝外构成磷脂双分子层(如图),作为生物膜的支架。
磷脂分子的这种排列方式符合生物膜两侧均为水环境的事实。
高一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高一生物《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教案高一生物《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教案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一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和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限制具有选择性等学问有肯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学问打算,对整个章节的学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的教学思路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乐观引导学生视察并分析试验现象,大胆提出试验假设,让学生犹如亲历科学家探究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剧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爱好,自然地接受流淌镶嵌模型的理论。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驾驭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学问,为本节学问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中学学生具备了肯定的视察和认知实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究新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究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索。
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简述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淌性的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进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实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2)培育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实力。
(3)相识到技术的进展在科学探讨中的作用,敬重科学且用进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辩证的科学观。
四、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2.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难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课后作业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简述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知识点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知识梳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磷脂分子含有哪些元素?结构有何特点?提示:C、H、O、N、P。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2.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提示: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易与水结合在一起,而疏水“尾”部由2条长脂肪酸链组成,性质像油,不能与水结合,暴露在空气一侧。
3.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是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分布,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
典题分析题型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分析[例1]下列说法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A.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他们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D.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解题分析欧文顿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荷兰科学家依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铺成单分子层后,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C错误;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人、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两种细胞融合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 正确。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膜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证据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证据及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微观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2.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讨论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功能和特点。
2. 讲授新课: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实验证据及意义。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微观结构和功能。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论述是否清晰、有逻辑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 准备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拓展1. 介绍生物膜研究的最新进展,如细胞膜融合技术、膜蛋白研究等。
2. 探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如膜分离技术、生物膜传感器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及答案教案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学习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学习过程】引入: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膜?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生物膜的?活动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要求:分析资料,交流回答问题[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资料1]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科学家:欧文顿()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资料2]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资料3]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时间:1925年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 [资料4] “三明治”结构模型时间:1959年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资料5]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时间:20世纪60年代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问题:该图说明了什么?[资料6]免疫荧光技术细胞融合实验时间:1970年科学家:弗雷(Frye)和埃迪登(Edidin)实验:人鼠细胞融合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例举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智慧升华]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生物膜分子模型并被人们所接受。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4.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生理活动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图。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满意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 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十、课后建议1. 建议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加深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参加生物科学竞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推荐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科研机构,感受科研魅力。
十一、教学拓展1. 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如细胞培养、基因工程等。
2. 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意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意义。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组成:磷脂双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2. 生物膜的功能:物质运输、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等。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细胞膜的流动性、蛋白质的分布和运动。
4. 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动态、可塑、不对称。
5. 流动镶嵌模型的意义:生物膜功能的实现和调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功能和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2. 示教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物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4. 问题解决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进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组成、功能和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内容。
2. 实验材料:如红细胞膜、荧光标记的蛋白质等,用于演示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
3. 动画或视频: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功能和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3. 示教: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膜的流动性。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生物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提出问题,如:生物膜的流动性如何影响物质运输?5. 问题解决: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流动镶嵌模型分析问题,分享讨论结果。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生物膜功能和调控机制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并写一篇关于生物膜功能和调控机制的小论文。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流动镶嵌模型和静态模型,探讨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2. 分析生物膜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变化,如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等。
高中生物第4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案有答案
生物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目标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导学一】(阅读教材,尝试完成)(一)细胞膜的组成成分:1. 提出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说明细胞膜中含有。
2. 验证假说: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说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二)单位膜模型的提出:1.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将红细胞的细胞膜中的脂质提取出来,在空气——水的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得出结论:脂质分子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
2.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1.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实验表明蛋白质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的。
2.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具有。
证明膜的结构特点的实验:荧光染料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
分别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表面的_________分子→两种细胞融合→观察初始现象→在℃环境中经过40min→观察现象:→表明细胞膜上的具有流动性。
3. 1972年,由和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
【导思一】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3.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优秀教案模板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
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教学难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的深入理解;2. 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
二、教学准备教材或教学资源:生物学教材及相关教学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投影仪教学场景:教室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解释模型中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特点。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图示,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与教师进行讨论和提问。
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进一步讲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膜功能中的应用,举例解释模型的实际意义。
3. 互动: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实验视频,观察生物膜的流动现象,与教师进行讨论和提问。
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的方向。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 实验探究:安排一次实验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现象,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学习成绩:通过考试或测验,评估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2022年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精选9篇)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倡议书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倡议书作为一种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规范。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倡议书很难写吧,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2022年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1当三月的春风吹遍大地的时候,我们总会想起一个不朽的名字——雷锋!在我们耳边总会响起一句伟大的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四十七年过去了,雷锋的名字仍然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新世纪孕育出新榜样。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让雷锋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此,少先队大队部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1、在班级中,从小事做起,干好份内的卫生工作,保持教室清洁。
2、校园里,自觉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并能主动拾起地上的脏物。
3、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见到有损坏公物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4、尊敬师长,团同学,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
5、利用休息时间到校外,如敬老院等场所进行服务。
6、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学习。
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不仅仅是在每年的3月5日,更要时刻将雷锋精神牢记在心,做到时时学雷锋,天天见效果。
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有更多慈善之举、感动之事,让我们的国家处处讲求奉献、充满和谐,行动起来吧。
埔上小学的全体同学们!xxxx少先队大队部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2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看,杨柳春风,又绿神州大地。
听,雷锋精神,再奏华美乐章!雷锋,他就是一缕阳光,照亮一片片黑暗;他就是一滴水。
滋润一寸寸土地;他就是一粒种子。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
他也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刻苦钻研,坚守岗位……雷锋精神——伟大,但并非高不可攀;神圣,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平凡,但并非琐碎平庸。
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精神长存于天地之间,在中华大地,在欧洲的社团。
在北美的西点军校,在东南亚,在世界上每一个有人群的地方,熠熠生辉。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概述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机制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 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5.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包括其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考察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态和特点。
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学习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学习过程】引入: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膜?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生物膜的?活动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要求:分析资料,交流回答问题[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资料1]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科学家:欧文顿()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资料2]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资料3]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时间:1925年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 [资料4] “三明治”结构模型时间:1959年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资料5]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时间:20世纪60年代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问题:该图说明了什么?[资料6]免疫荧光技术细胞融合实验时间:1970年科学家:弗雷(Frye)和埃迪登(Edidin)实验:人鼠细胞融合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例举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智慧升华]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生物膜分子模型并被人们所接受。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学案:4.2-4.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含答案
第2、3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习目标1.了解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2.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重点)。
3.掌握区分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方法(重难点)。
4.正确理解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重点)。
|基础知识|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细胞膜中脂质分子排列的探索历程探索内容结论或假说19世纪末欧文顿对植物细胞进行通透性实验,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分离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年荷兰科学家提取人红细胞的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其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历程探索内容结论或假说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且为静态的统一结构1970年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进行融合实验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1.写出图中a、b、c、d各代表的物质组成2.生物膜的有关结构及结构特点(1)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2)糖被:位于细胞膜的外表,具有保护、润滑和识别作用。
(3)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连线]特点方式实例①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a.协助扩散Ⅰ.水、二氧化碳、甘油、乙醇②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b.主动运输Ⅱ.红细胞吸收葡萄糖③只需载体蛋白,不需要能量 c.自由扩散Ⅲ.轮藻吸收钾离子答案①—c—Ⅰ②—b—Ⅲ③—a—Ⅱ2.大分子物质的运输类别方式过程进细胞①________大分子→细胞膜表面→细胞膜内陷形成②________→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③________→进入细胞内部出细胞④________ 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⑤________→囊泡移动到⑥________处→与细胞膜融合→大分子排出细胞|自查自纠|1.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及答案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班级姓名学号用时:45分钟编制:刘先明审题:使用时间: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能相适应的观点。
4.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5.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温故知新:1、下列四项中除了()外,其余都是一个植物细胞组成的渗透系统的理由。
A、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是全透性的B、由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构成的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膜C、液泡中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D、细胞液的浓度大于(或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2.请根据下述条件设计一实验,鉴别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写出实验步骤并分析实验结果。
一瓶10%的蔗糖溶液。
一瓶30%的蔗糖溶液,250ml烧杯1个,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一个,刻度玻璃管一支。
细线一根,支架一个。
(1)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主学习与要点讲解: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欧文顿的推论是欧文顿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细胞膜中除脂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_______________3、1925年,荷兰科学家从人的红细胞提出脂质测得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_________的2倍。
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_____________。
问题1:为什么用丙酮提取脂质问题2:磷脂为什么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结构他提出了:所有的生物膜都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构成。
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手段揭示了细胞生物膜结构为 _____ ________。
例1:欲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请你帮助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1)选取人体的作为获取细胞膜纯净物的来源。
A.成熟红细胞 B.神经细胞 C.白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2)将选取的上述材料放入中,由于作用,一段时间后细胞将破裂。
(3)再用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上清液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
(4)1985年,O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解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5)1925年,G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组成。
如果单层磷脂分子的面积为S,则该细胞表面积为。
二、生物膜的结构特点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法测得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结论: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3:哪些实例还能进一步说明细胞膜的这一特点?例2: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面积增大,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所决定的(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是选择透过性膜 C.具有专一性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例3: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膜中央凹陷,最终缢裂形成2个子细胞,与这一现象有关的细胞学基础是( )A.细胞核具有排斥性 B.细胞质具有流动性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细胞具有周期性三、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_______________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_______________具有流动性。
蛋白质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
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与结含成的,叫做糖被。
四、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例4:食醋中的醋酸成分是活细胞不需要的小分子物质,蔗糖不是活细胞需要的大分子物质。
用食醋和蔗糖可将新鲜的大蒜头很快地腌成糖醋蒜,其原因是 ( ) 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存在于活细胞的间隙中 B.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被吸附在活细胞的表面C. 醋酸能固定和杀死活细胞,细胞膜失去了选择性D.因腌的时间过久,两种物质均慢慢地进入活细胞四、被动运输思考一个物理现象:扩散1.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2.举例说明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3.自由扩散和渗透作用有什么关系?五、主动运输1.人的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高30倍,Na+浓度却只有血浆的1/6倍,这说明了什么?2.主动运输的条件?3.主动运输的意义?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总结:__________被动运输物质出 __________入细胞主动运输例5:右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A代表___________分子;B代表___________;D代表___________。
(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___________膜。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___________。
(4)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__________。
(5)可能代表氧气转运过程的是图中编号___________;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___________。
六、胞吞、胞吐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物质以这种方式进出细胞。
举例:例6: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分别是 ( ) 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胞吞、主动运输C.主动运输、胞吞 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拓展延伸:一、选择题1.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时间和科学家分别是( )A.1959年,罗伯特森 B.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C.19世纪,施旺和施莱登 D.19世纪,欧文顿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③静止的④流动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在细胞膜上,和细胞与细胞之间或者细胞与其他大分子之间互相联系,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A.糖蛋白 B.磷脂 C.脂肪 D.核酸4.最能代表生物膜基本化学成分的一组化学元素是 ( ) A.C、H、O、N B.C、H、O、N、P C.C、H、O、S、P D.C、H、O、Mg、Fe5.维生素D能较水溶性维生素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B.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6.有一种物质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膜,但却不能顺浓度梯度进出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层膜。
这种物质出人细胞膜的方式是 (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胞吐7.保证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胞吐8.细胞膜常常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可以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①磷脂②蛋白质③多糖④核酸(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9.变形虫表面的任何部位都能伸为伪足,人体内的一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和异物。
上述生理过程的完成依赖于细胞膜的( )A.选择透过性 B.流动性 C.保护性 D.主动运输10.在培养玉米溶液中加入某种阴离子,结果发现玉米根细胞在吸收该种阴离子的同时,对Cl-的主动吸收减少,而对K+的主动吸收并没有影响,原因是 ( ) A.该种负离子妨碍了能量的生成 B.该种负离子抑制了主动运输C.该种负离子抑制了细胞呼吸 D.该种负离子的载体和Cl-的相同11.生物膜的“蛋白质一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下列哪种现象 ( ) A.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 B.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C.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D.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列在膜中间12.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把人和鼠的细胞融合。
融合后的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将融合后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保持其活性,但融合后的杂种细胞仍为一半红,一半绿,发生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A.人、鼠细胞发生了免疫反应B.构成人细胞的磷脂分子和鼠细胞的磷脂分子不具亲合性C.人细胞的蛋白质分子大,位于下方,鼠细胞的蛋白质分子小,位于上方D.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变性,细胞膜失去了流动性二、非选择题13.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结合,两类细胞则分别产生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
将两类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其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
在370C下保温40 min后,细胞上两种荧光点呈均匀分布(如图所示),试问:(1)人和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起受体作用的。
为使人、鼠细胞膜融合在一起,必须除去细胞膜表面起作用的糖蛋白。
(2)融合细胞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可以证实关于细胞膜结构“模型”的观点是成立的。
(3)融合细胞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这表明膜的结构具有。
(4)细胞融合实验若在20℃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平均分布的时间大大延长,这说明。
若在10C条件下,两种表面抗原便难以平均地分布,这又说明。
14.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的3种方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内填序号):(1)物质利用载体出入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图[ ] 和[ ] 。
(2)物质出入细胞需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图[ ] 。
(3)物质从细胞膜低浓度一侧运到高浓度一侧的运输方式是图[ ] 。
(4)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运到低浓度一侧的运输方式是图[ ]和[ ]。
(5)甲、乙两种运输方式合称为。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答案温故知新:A答案:(1)实验步骤:①将一瓶中的溶液倒人烧杯中;②将另一瓶中的溶液装满透析袋,刻度玻璃管插人袋内溶液中,用线将袋口和玻璃管扎紧。
③将插有刻度玻璃管的透析袋放人有溶液的烧杯中.垂直固定于支架上,记录玻璃管液面刻度。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玻璃管液面刻度,确定液面是升还是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