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问题域的现代转向

合集下载

论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

论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

论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从西方哲学总体的发展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古希腊罗马哲学中,这一阶段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接着第二阶段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

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中世纪哲学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近代哲学,哲学的研究问题就是对前两个阶段的综合,即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具体地讲,在经院哲学后期,唯名论彻底颠覆了天主教神学的权威地位,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文学艺术风格的更新和宗教生活方式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教会的和神学观念的权威,大量作品怀疑权威呼唤关注人性此岸的幸福,主体性觉醒得到发展,后来的哲学和科学建树都是以他们所提供的这种新的人性模式和生活理想为前提的。

17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一切权威——无论是古代的权威还是中世纪的权威——都充满了强烈的理性批判意识。

17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怀疑精神和经验方法,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

正式标志近代哲学的诞生亦即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型就是从那个时代的弗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那里开始的。

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问题上。

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因此17—18世纪西欧哲学的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认识的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教学认识论的当代转向_从知识论到_省略_成论_生成论教学哲学的认识论镜像_张晓洁

教学认识论的当代转向_从知识论到_省略_成论_生成论教学哲学的认识论镜像_张晓洁

教学认识论的当代转向:从知识论到生成论*——生成论教学哲学的认识论镜像张晓洁张广君[摘要]以往的教学认识论将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为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其历史合理性与进步意义,同时也遭遇了根源于知识论哲学的基础性困境。

基于当代生成论哲学尤其是生成论教学哲学的整体立场,生成论教学哲学的教学认识论——生成论教学认识论,以生成性、关系性思维为核心,扬弃进而整体重构教学认识论的方法论基础,在内涵上表现为生成性、实践性、关系性和超越性等内在规定性,在外延上展现出在教学认识、教学关系、教学职能及教学知识等方面的创新元素,从而努力地追求、参与、体现并力推当代教学认识论从知识论向生成论的整体转向。

[关键词]教学认识论;生成论教学哲学;生成论教学认识论;知识论;生成论[作者简介]张晓洁,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张广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510631)作为一种教学哲学理论,以往的教学认识论将教学过程理解为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为教育教学实践确定了“一个有价值的组织具体教学活动的制高点”[1],也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维度和方法论前提。

这无疑具有其历史合理性与进步意义。

但是,随着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发展,其固有的知识论哲学传统使其面临一系列日益凸显的矛盾。

诸多学者已就教学与交往、生命、价值的关系问题,就教学的本质、教学职能等相关问题,开展了讨论。

本文拟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就知识论教学认识论的基础性困境、教学认识论的方法论转向、生成论教学认识论的基本规定性等问题展开讨论,尝试建立一种新的反思和诠释系统,以期探索走出当下困境的可能方向与理论定位。

一、基础性困境:知识论哲学教学认识论的当代境遇及其变革教学认识论对我国当代学校教学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重要挑战。

长期以来,作为主要指导思想,教学认识论以认识论规范指导知识教学,大幅提高了工具效率,但随着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发展,其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教学中人“物化”为实体要素、教学蜕化为“训练工具”、终极价值关怀缺席等,有研究者不无夸张地说:“他们(教师)把学生拖入自己粗劣的知识框架中,利用分数、考试以及学生对于失——————————*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外教学哲学思想的诠释整合与本土理论建构”(项目编号:15YJA880101)研究成果。

哲学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及其语言学转向

哲学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及其语言学转向






历史主义学派
继逻辑实证主义之后而兴起的是历史主义学派。历史主 义学派接受了奎因的整体主义和汉森的“观察负载理论” 的思想,是一种后实证主义的哲学。 主要代表人物:库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 他认为科学理论是一个由许多命题、定律、原理有机构 成的统一整体,其中有一些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构成了理论的核心部分,称之为“范式”。“范式”是 整个理论的基础。他认为范式是不能被经验证伪的,因 为科学家们可以修改或调整理论的其他部分,以保护范 式,而使整个理论不受反驳。 至于历史上经常出现理论的兴衰和更替,库恩认为这不 是经验证实和证伪的理论,而是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变化 的结果。根据这种理论,库恩还提出了科学语言(范式) “不可通约”的观点,认为,由于范式是非理性的信念 的产物,而不是理性认识的产物,因而不同范式的语言 之间是不相通约或不可比的,正如不同宗教的语言之间 是不相通、不可比的一样。这样,他就否定了不同科学 共同体之间的语言交流的可能性。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海德格尔以“此在”代替胡塞尔的“先验的自 我”,并以此反对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倾 向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但并不真正属于反逻各 斯中心主义。因为德里达指出海德格尔的“此在” 哲学不过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种变体。
把人本主义真正变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化的是 德里达。德里达力图以他的解构主义消解一切二 元对立,其中包括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然 而其结果是消解了哲学中的一切确定性,而使哲 学沦落为一种游移不定,怎么都行的消闲哲学或 游戏哲学。德里达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影 响了整个后现代主义思潮,并使科学主义与人本 主义两大思潮,在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大旗下汇 合起来,成了一种引人瞩目的两大思潮合流的哲

近代哲学认识论的转向

近代哲学认识论的转向

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从西方哲学总体发展过程来看,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哲学.之后经历近代的理性主义、浪漫与古典之争,再之后进入现代的碎片化的哲学。

其中从古罗马哲学到近代哲学经历了一个从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演变过程。

世界的本体是古代哲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哲学家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世界万物的统一于什么?多种多样、变化无常的现象中是否有根本性的不变的东西,有的话又是什么?这种哲学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研究这个世界万物从何而来,万物的本质是什么,万物由什么构成,是古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其中有水成说、火成说、土成说还有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当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并非我们现今物理学上的原子,但其思考对如今仍有重要意义.古希腊哲学又以苏格拉底为界分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和后苏格拉底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更加关注自然,后苏格拉底更加关注社会。

从苏格拉底开始注重研究人类社会,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美,等与人类关系更密切的事物。

但后苏格拉底哲学也研究了世界的本质,如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每个人看到的只是洞穴中的雕像的影子.之后的中世纪,哲学科学陷入沉寂,但也在为之后的近代哲学做准备。

中世纪的哲学和科学几乎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婢女。

神与人、天国与世俗、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奥古斯丁等哲学家试图用理性去论证神的存在,这样理性的思考方式也得到发展.到文艺复兴时代诗人、画家、作家、哲学家的目光从上帝移向了人类,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中心,不再以神为中心,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近代哲学从古希腊的本体论(存在论)研究什么是真正的存在,转而变为近代的认识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古代哲学为了把握本体,在可见世界后设置了超验的本体世界,把世界分为可见可感觉的和可知不可体验的两个世界。

教学认识论的转向

教学认识论的转向

教学认识论的转向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这意味着当前课程改革生活化的取向,意味着课程设计向现实生活的回归,意味着人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的重新确立。

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在本质上则是一种课程开发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的这种紧密关系决定了新课改能否在教育实践中顺利进行,还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改革,更离不开教学认识论的转向。

一认识论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主要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认识论研究有两个基本领域:生活领域和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即既可以把认识论当作日常知识或常识性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把认识论当作科学知识的问题进行研究。

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当自然科学成为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后,自然科学认识论也就成为了一切科学(包括文化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经典范式。

自然科学认识论是一种工具性认识论,它以主客体的二元对立为理论前提,它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分裂的、对立的外在认识关系。

而且,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科学认识论还把获取客观对象世界的相关知识作为认识的根本目的,把认识当作人生活的工具,而不是人生活的内容与过程。

人凭借这种工具,去获取对象世界的知识,从而去把握自然的规律,进而占有自然、改造自然。

历史上,科学认识论以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二者对教学认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理性主义表现为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推理的思维过程,它强调逻辑推理,认为思维的精确性是获得知识的真正通道。

经验主义认为一切观念都从经验认识中抽象概括而来,经验是知识唯一的来源,它强调依靠直观等方法获取知识。

以理性主义或经验主义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在保证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全面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认识论关照下的教育实践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

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过程及其思路

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过程及其思路

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过程及其思路一、引言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认识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认识论领域,西方哲学经历了多次转向和演变,每一次转向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过程及其思路,以期对这一主题有全面的理解。

二、古希腊哲学时期在古希腊哲学时期,哲学家们对认识的本质进行了探讨。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在其著作中阐述了对知识和认识的见解。

柏拉图认为真知识来自理念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通过感觉获得经验和知识。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主要关注认识的来源和本质,试图寻找认识的根源。

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认识论的影响开始显现。

神学家们试图将宗教信仰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形成了以信仰为基础的认识观。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思想运动,推动了人们对理性认识的重视和追求。

哲学家们开始强调通过理性和推理来获取知识,开启了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路。

四、现代哲学时期在现代哲学时期,认识论开始向新的方向和思路发展。

启蒙运动后,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认识过程和思维能力。

康德和黑格尔等哲学家对认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先验认识和辩证法等理论。

他们强调了理性的能动性和思维的自主性,认为认识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当代哲学时期在当代哲学时期,认识论的转向更加明显。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认识论的更新和重构。

哲学家们开始关注认识的文化、语言和社会性,强调了认识是历史、社会和文化条件的产物。

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新思潮也给认识论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反思,进一步丰富了认识论的思路和内容。

六、总结与展望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当代哲学时期,认识论的转向经历了多次变革,推动了哲学的不断进步。

未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认识论的转向也将继续,哲学家们将进一步思考和探讨认识的本质和意义。

个人认为,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选择,也为我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认识论提供了可能性。

从认识的转向到实践的转向看现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

从认识的转向到实践的转向看现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

《长江丛刊》2019.04177从认识的转向到实践的转向看现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王奕然/山西大学摘 要:近现代中西方哲学的一个重大进步就是提出了认识论的转向,并以此作为建立西方近代哲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其中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以及理性与科学人文的统一性,论证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这种哲学体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陷入了困境,为了缓解这种矛盾,西方哲学必须进入新的发展和转向。

经过国内外各种哲学发展转向著作的谈论和研究,我们发现实践的转向成为了现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认识的转向到实践的转向体现出来的必然趋势以及认识的转向和实践的转向之间的关系两方面来论述现当代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实践 当代哲学 发展趋势由认识论的转向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西方近代哲学体系体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进步性和理论性,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发展原理的解释提供了先进的理论基础和认识方法。

经过西方各个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检验,我们发现认识论自身所包含的矛盾造成了西方哲学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危机和障碍,因此,西方哲学要想实现从近代到现代思想的转型,必须把握住其转型的客观趋势,即从认识论的转向到实践的转向,下面对两种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客观趋势体现进行概要式说明。

一、从认识的转向到实践的转向体现出来的必然趋势(一)认识论转向的发展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认识轮转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在这些繁杂的理论探究中,笛卡尔是实现认识论转向的最关键人物,他的哲学被公认具有划时代意义。

不同的哲学家在认识的转向理论阐述各有不同,但是其发展历程都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1)它们都肯定了人的理性和自主性。

也就是说,认识的转向理论确立了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具有通过不同方式和程度上认识事物、了解世界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彻底脱离了前面时代的信仰主义限制,进行了广义上人的理性的定义和探究。

笛卡尔提出了理性演绎法,用以构建新的哲学体系;培根等经验派哲学家也反对盲目的信仰主义,在社会的驱动过程中重新认识并尊重人个体的认识能力。

西方哲学现代转向的五重路径

西方哲学现代转向的五重路径
五重路径之三: 语言哲学转向 如果说, 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是从古代哲 学离开对人类认识活动的反省而追寻世界统一性的本体 论 独 断 , 转 向 对“人 的 认 识 何 以 可 能 ”的 认 识 论 反 思 , 那 么,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则从近代西方哲学离开 对语言意义的省察而探究思想的客观性的认识论追求, 转 变为对语言意义的分析与理解, 意义问题成为现代哲学研 究的切入点和中心论题。正如哈贝马斯所表述的, 今天语 言的问题已经取代了传统意识的问题, 对语言的先验批判 已经取代了对意识的先验批判。所以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 转 向 具 有 内 在 的 必 然 性— — — 源 于 对 西 方 传 统 哲 学 的 不 满 , 特别对西方近代哲学家们致力于哲学从表现形式到理论 内核的科学化、知识化不满。在他们看来, 西方传统哲学的 知识论立场的背后, 蕴涵着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基 础主义的文化定位和独断性的理论目标以及抽象思辨的 话语方式。为了实现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治疗”, 摆脱传统 “意识哲学”的牢笼, 现代西方哲学不得不试图 通 过“转 向 ”来 寻 求 出 路 。 而“ 语 言 ”恰 恰 成 为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转 向 的有效的切入点。语言之所以能够构成现代西方哲学转向 的切入点, 是由语言的存在方式本身所决定的。就语言与 意识的比较来看, 相对于意识的内在性与主观性而言, 语 言具有可表达与沟通的客观性; 相对于意识的抽象性和私 密性而言, 语言具有丰富性和社会公共性; 相对于意识的
五重路径之二: 生存哲学转向 所谓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哲学转向, 乃是说现代西方
哲 学 从 传 统 形 而 上 学 的 超 验 的 、实 体 化 的 、抽 象 的 本 体 论 转向感性的、意义性的生存哲学。19 世纪下半叶, 伴随着 生 命 哲 学 、哲 学 人 类 学 、存 在 主 义 以 及 生 活 世 界 现 象 学 等 一系列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哲学转 向 日 益 彰 显 出 来 。 丹 麦 思 想 家 克 尔 凯 郭 尔( Siren Kierkegaard, 1813—1855) 明确地表达了对西方传统哲学 的反叛, 并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奠基在孤独的、非理性的个 人存在上, 从而以对人的生存的分析使现代西方哲学的 “ 生 存 哲 学 转 向 ”初 露 端 倪 。 生 命 哲 学 的 兴 起 及 其 对 人 的 生命活动的阐释和理解, 使得对生存问题的关注上升为现 代西方哲学的比较普遍的文化自觉。现象学运动的兴起则 开辟了一种理解人的生存的新的模式和方法。对于现代西 方哲学的生存哲学转向而言, 海德格尔是个不可或缺的思 想家。海德格尔则从根本上改变和扭转了西方哲学存在论 的基本方向。他认为, 传统形而上学在没有了解存在者究 竟怎样“存在”之前就肯定了其存在, 将其当做了毋需加 以追问的事实。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在追寻存在的过程中错 误地把“存在”和“在者”相混淆, 这一根本性的错误导致 了西方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时代成为 “存在的 遗 忘 的 时 代 ”。 海 德 格 尔 主 张 以“ 此 在 ”为 中 心 重 建 基 本 存在论。此在的本质就是人的生存, 海德格尔力图以对此 在的分析达到对人的生存意义的解蔽和存在真理的澄明。 海德格尔所确定的生存哲学方向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 有里程碑的意义。继海德格尔之后, 存在主义关于人的生 存的阐释在雅斯贝尔斯和萨特等存在主义思想家那里得 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现代西方哲学而言, 生存哲学转向 并非仅仅在存在主义那里得到反映和表征, 语言分析哲学 后期对语言与生活内在关联的揭示, 哲学解释学以人的历 史性为基础所展开的对人的理解活动的阐释, 都在一定程 度上蕴涵着对人的存在的关怀。在一定意义上, 现代西方 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实体本体论以及知识论立场的消解, 实质上敞开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哲学方向。对于人的生 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人的存在意义的反省, 成为现代西方 哲学根底处所蕴涵的一种整体性的思想倾向。

认识论的转向与《哲学笔记》

认识论的转向与《哲学笔记》
要 对 其进 行 深 入 研 究。 关键 词 :认 识 论 : 学 笔 记 ; 证 法 哲 辩
中 图分 类 号 :0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9 2( 0 0)7— 3 5—0 17 0 9 2 1 0 0 3 1 义 和 主 观 盲 目性 是 唯 心 主 义 的 认 识 论 根 源 。 3 不 仅 如 此 , 宁 还 分 析 ” ] 列 了唯 心 主 义 的 阶级 根 源 , 也就 抓 住 了社 会 根 源 。

过去我们对唯心 主义 的批判都 有简单化 的倾 向, 就是 把唯心 主义一 棍子打死 , 这种 办法既没有说服力也有失公正 , 但是 自从 列宁对认 识论的 根源进行了科学的分 析后 , 我们 开始辩证地审视唯心主义的价值和危害。
三 、 些 思 考 一 ( ) 证 法的 研 究 要 紧跟 时 代 步 伐 一 辩
主要问题。 认 识论 的 转 向促 成 了哲 学 发 展 的一 个 巨 大 飞跃 , 是 近 代 哲 学 家 只 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要不断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具有恒久的科学眭。 列 宁研 究 辩 证 法 是为 了适 应 革 命 的 需 要 , 是 对 自然 科 学 的 一种 主 也 动响应 。列 宁研究辩证法本身就有解决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理学 危 机、 哲学 危 机 的需 要 。 时代 发 展 到今 天 , 学 的发 展 日新 月 异 , 研 究 的 很 多 问题 和 领域 已 科 其 经突破 了传统 自然科学所研究的问题 , 也超 出了传 统认识论 所关注 的层 面, 因此认识论 的研究也不可能不是一成不变的 , 它必须 紧跟科学 的发 展

认 识 论 的 转 向 到 马 克 思 主 义认 识 论
在古代 , 哲学家面对 的主要是外在世界 , 因此他们首先思考 的 自然是 本体论问题 , 即对世界的统一性 是什么的 回答。哲学家们 发现有许 多超 出感觉经验的东西是无法把握 的, 在本体论追寻的最后 , 他们 不得不预设 个 不 可 见 的先 验 存 在 。 这 种分 裂 马 上 产 生 了 新 的 问题 , 自然 世 界 与 即 超 自然 世 界 、 性 世 界 与超 感 性 世 界 、 世 世 界 与 天 国 世 界 的 矛 盾 , 个 感 尘 这 问题 在 本 体 论 问题 还 没有 解 决 的情 况 下 又 成 为 一 个 重 要 问题 。 于是 近 代 哲学开始关注“ 主观世 界与客观世界 、 思维 与存 在的矛盾 , 它企 图通 过探 究 人 与 世 界 的 认识 关 系 , 过 对 人 的 认 识 、 的 思 维 与对 象 关 系 的批 判 性 通 人 反思 , 来化解古代存在论研究所遗留下来的两个世 界的对立 和分裂 , 解 来 决古代本体论研究所遗 留下 的理论 困难。 ” 这 就 是 近 代哲 学史 的认 识 论 转 向 问 题 , 此 认 识 论 问 题 成 为 哲 学 的 从

认识论转向名词解释

认识论转向名词解释

认识论转向名词解释认识论的转向等于是把哲学家观察世界的方法,从古代哲学的“本体论”,转向了近代的“认识论”。

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

认识论转向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主要问题,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哲学家们追求事物的本质,并以其本质建构各自的思想体系。

但是,一切本质都来自于哲学家的“所思”,于其说世界的“本质”,不如说是自我的“思”的本质,因此,在探讨世界本质之前,我们仍要批判这个“思”本身,看看它到底有没有能力去把握世界的本质。

早期哲学研究大都把精力集中在世界起源和万物本性上,试图搞清楚构成万物元素、宇宙发展动力、世界因何存在,以及究竟有没有至善等等,也就是说,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核心在于因何而存在,以及依何形式而存在。

古代所谓水火和原子及虚空等元素本体论,都是基于猜测的独断论,用宗教话讲,所谓哲学本体论,就是论证上帝存在的理论,神学可以借哲学来发挥,但不是必不可少,只是借用哲学来讲义理和阐述教义。

最终是培根和笛卡尔把哲学从神学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把哲学从天堂转向人间,使人的尊严与价值得到彰显。

认识论提出要解决本体问题,证明本体世界的合法性,就必须对人的认识先行进行反观自省,在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有一种关于认识的理论,并由这种认识理论来为关于世界的理论提供保证和合法性根据。

而正是这一点,使得近代哲学把哲学的反思层面推进了一种古代哲学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在哲学史第一次昭示了这一崭新的立场:离开“认识论”的“本体论”是无效的。

培根将哲学的对象从上帝存在转向到了人类理智,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则用怀疑来审视一切的存在与感官,认为思维最可靠,至此,哲学开始了认识论转向,不再关心世界因何存在等宗教性问题,而是把重点集中在理性究竟能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知识起源于何处,以及如何改进认识能力等等科学性问题。

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路向

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路向

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路向在信息化社会中,人类的传统认识问题得到了扩展,信息化带来了人类认识模式的改变。

这主要表现为:认识主体由单一的人发展到“人——机联合体”;主体间关系复杂化、抽象化,构成了一种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共生关系;认识客体符号化,实践活动虚拟化。

在信患化社会视野下,反思信息化给人类认识方式带来的改变,重新审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已经构成哲学认识论的当代发展路向。

标签:当代认识论;信息化;信息化社会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内,认识论研究基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展开。

这种把P,iR的主客关系作为-重点的研究模式强调人作为认识主体是如何在实践中获得、检验认识以及认识之于实践的意义。

换言之,该模式只是抽象地建构认识论体系,却忽视了认识与现代科学的系统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入社会生活诸领域,社会实践的发展必然冲击并改变这种模式。

对传统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表明,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路向渐成雏形。

一、信息化社会的创生申农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的《通讯的数学理论》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它与当时的系统论、控制论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基石。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社会是什么?W,JMartln 认为:信息化社会是一个生活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或休闲的方式,教育系统和市场都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进步所影响。

信息化社会是工业化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特形态。

在这个以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社会生活各领域都信息化、符号化,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

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基于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信息经济活动蓬勃发展,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导。

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信息经济同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成为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

贺来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

贺来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

贺来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有一个流行甚广、影响甚大的观念,那就是认为整个哲学经历了一个从古代"本体论"哲学--近代"认识论"转向--现代"语言学转向"的演变过程。

应承认这种概括有一定理论依据,因而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某种解释力。

但是,任何普遍性的概括都不免以遗漏和牺牲具体性和差别性为代价,如果把上述哲学史演化模式绝对化,甚至视为理所当然的理论教条,那么就可能模糊哲学史的真实面貌,并遗漏重大的哲学问题。

在本文,我们将通过对"认识论转向"的具体分析来说明这一点。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把"认识论"与"本体论"并列为两个独立发展阶段的观念是不严格和不准确的,相反,在所谓"认识论转向"后面,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本体论意蕴,"认识论"并没有如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实现相对于本体论哲学的"根本转向",而是与本体论不可分割地内在联系在一起。

因此,当使用"认识论转向"来总结近代哲学并以之与"本体论"相区别时,我们应对这种概括的特定意义和理论有限性保持清醒的自觉,以免导致对复杂的思想史的简化和对重大哲学问题的误解。

一"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旨趣"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首先体现在"本体论"构成了近代认识论转向的内在动机和深层旨趣。

众所周知,本体论是古代哲学的根本课题,它所要解决是:世界万物的统一性根据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种多样、变化无常的现象后面起支配作用的最为根本的原理与原因?用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古代哲学所要研究的就是"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用的秉赋"(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第56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专题四 认识论的实践革命与认识论哲学的根本转向

专题四  认识论的实践革命与认识论哲学的根本转向

阿奎那鼓吹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 阿奎那鼓吹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位于世俗君 主之上,而封建等级的划分是上帝的安排。 主之上,而封建等级的划分是上帝的安排。他的神 学著作,教会加以编辑,成为基督教神学的典范, 学著作,教会加以编辑,成为基督教神学的典范, 其权威仅次于《圣经》 阿奎那说, 其权威仅次于《圣经》。阿奎那说,如果知识不以 论证上帝为目的,则任何知识都是罪恶。他创立的 论证上帝为目的,则任何知识都是罪恶。 宇宙秩序论”认为, “宇宙秩序论”认为,宇宙秩序是上帝按等级体系 进行安排的。最底一级的是无生命界, 进行安排的。最底一级的是无生命界,再上是植物 再上是动物界,再按等级阶梯上升到人、圣徒、 界,再上是动物界,再按等级阶梯上升到人、圣徒、 天使,至高无上的是上帝。在宇宙秩序中, 天使,至高无上的是上帝。在宇宙秩序中,下级服 从上级,上级统御下级,层层统御,层层归属, 从上级,上级统御下级,层层统御,层层归属,最 后统属上帝。如果人想改变上帝的安排, 后统属上帝。如果人想改变上帝的安排,去提高等 那是犯罪的。1879年 教皇立奥十三世在《 级,那是犯罪的。1879年,教皇立奥十三世在《永 恒之父》 恒之父》中通谕将阿奎那的学说确立为教会哲学的 最高权威。教会和一切封建势力, 最高权威。教会和一切封建势力,都把它当作最重 要的思想武器,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正统信仰, 要的思想武器,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正统信仰,扼 杀和窒息一切进步思想。 杀和窒息一切进步思想。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体现了马克思对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革命与超越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实践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同时意识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也具有反作用甚至在特定条件下人的意识是什么样的人的实践方式生活方式就会是什么样的
认识论的实践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认识 论哲学的现实转向

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原因

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原因

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原因引言:本体论和认识论是哲学中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本体论关注存在的本质和现实的本质,认识论则研究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思维方式。

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是哲学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探讨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原因,从哲学发展的角度分析其背后的因素。

一、哲学方法的变革本体论和认识论在哲学方法上有着不同的倾向。

本体论强调逻辑推理和分析,试图通过理性思考揭示世界的本质。

然而,随着科学和经验主义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经验的验证。

认识论的方法更加注重观察、实验和归纳,通过实证研究来获取知识。

这种方法的变革也促使了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

二、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而技术的进步则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开始思考自身的认识方式和世界观的合理性。

本体论的研究方法显得有些抽象和理论化,难以与科学的实证研究相结合。

因此,认识论的转向成为了哲学界的一种趋势。

三、社会变革的冲击社会变革对哲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使得人们对自身认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质疑。

本体论的研究更加关注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规律,而对于个体的认知和主观体验关注较少。

然而,社会的变革使得个体的认知和主观体验成为了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人们开始思考自身的认知过程和对世界的理解,这也是认识论兴起的背景。

四、人类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人类自身的认知能力存在局限性,这一问题也促使了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

人类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受到生理和心理的限制,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和片面的。

认识论的研究试图揭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探讨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错误性。

这种对人类自身认知的反思也是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现实问题的关注本体论关注世界的本质和现实的本质,而认识论关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然而,随着现实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关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

从认识的转向到实践的转向看现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

从认识的转向到实践的转向看现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

从认识的转向到实践的转向看现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刘放桐内容提要通过认识论的转向所建立的西方近代哲学标志着西方哲学的重大进步。

对理性的倡导以及 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的统一,对主客、心物的区分、对它们的关系的认证以及由此对哲学基本问题 的明确提出,对主体的能动作用的强调以及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建立,都是这种进步的体现。

但这种进步中又 包含着深刻的矛盾,使西方哲学必然陷入独断论和怀疑论以及思辨形而上学等困境。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西方哲学必须进行新的转向。

马克思指出西方近代哲学的成败得失在于它们是紧密结合还是脱离现实生活和 实践,他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的根本之点就在于使哲学进一步转向现实生活和实践,这也正是哲学发展的必 然趋势。

同一时期的西方哲学家在这方面表现得暧昧和动摇,但只要他们仍然希望推动西方哲学进一步发 展,归根到底也要以不同方式适应这种趋势。

事实上,英法德美等国的哲学家都通过各自的途径在不同程度 上适应了这种趋势。

他们所实现的哲学的转向往往在不同意义上被归结为语言的转向。

后者被认为体现了 现当代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但是语言并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而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因此语言的转 向归根到底从属于马克思所揭示和推动的实践的转向。

只有后者才能体现现当代世界哲学发展的客观趋势。

关键词客观趋势曲折历程发展关系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根本意义,在 于他把社会实践、或者说社会现实生活置于整个 哲学的核心地位,自觉地适应了哲学发展从认识 论的转向前进到实践的转向这一客观趋势,由近 代进入到了现当代的新阶段。

这一点主要是通过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而获得准 确的认识,但也可以而且应当通过揭示西方哲学 从近代到现代的变更具有实践转向的意义而获得 更为丰富和全面的认识。

这两方面实际上又是统 &'的。

关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 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哲界针对以往研究在这方面的缺失作了大量补充性的研究。

认识论的发展与现代哲学的新思路

认识论的发展与现代哲学的新思路

认识论的发展与现代哲学的新思路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的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过程和规律。

通过对认识论的研究,人们不断深化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认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哲学所呈现的新思路。

一、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在古代哲学中,认识论被广泛探讨,形成了不同学派的观点。

例如,柏拉图主张人类的认识是通过灵魂与理念的亲和而达到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们的认识是通过感知和经验逐渐积累而获得的。

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认识论研究。

二、近代哲学的认识论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近代哲学开始关注人类认识活动的科学价值。

笛卡尔通过怀疑论的方法,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座右铭,强调人的思维是最基本的认识形式。

康德则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认识”,认为人类认识的根源在于人的先天直观能力。

这些观点为认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现代哲学中的新思路在当代哲学中,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认识论的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形而上学的兴起科学形而上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领域,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重新思考人类认识的本质和价值。

科学形而上学通过对科学方法、科学理论及科学界限的研究,辨析了科学认识的局限性和边界,为哲学思考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2. 社会构建主义的影响社会构建主义强调认识是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的,人的认识将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而产生差异。

这一思想引发了认识论的重要转变,使我们重新理解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关系。

3. 脑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为认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对脑机制和神经过程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活动,并推动认识论研究的深入。

4. 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真理和一元论的质疑,对认识论提出了挑战。

后现代主义认为认识是相对和不确定的,强调主体性和语言的建构性。

这种思潮对认识论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和质疑。

从“不在场”到“在场”——以现代性困境为问题域的生存论自觉

从“不在场”到“在场”——以现代性困境为问题域的生存论自觉
越 现 代 性 困境 提 供 路 径 。
关键词 : 现代性 困境 ; 而上 学; 形 同一性逻 辑 ; 生存 论 自觉 中图分 类号 :0 B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7 0 X(0 0 0 10 —9 5 2 1 )6—0 5 —0 00 4


现代性三重 困境及其 内在逻辑——生存论哲学思考
首先 , 作为现代性深层 困境 的主体形而上学困境主要表
现 在 : 1以认 识 论转 向 为 背 景 的 主 体形 而上 学 , 理 论 前 提 () 其
是强调主客二分 , 不是在主体范 围内寻求支撑客体存在的先 验依据 , 就是 到客体对象 中寻求 主体存在之 源 , 主体与客 在
体 之 间 画 上 一 道 不 可逾 越 的鸿 沟 , 而 导 致 认 识 论 无 法 克 服 从

要: 面对现代 世界 出现 的各 种危 机 , 学家们 由生命 本位 出发 , 不 同的角度 和层 面对 “ 哲 从 现代性 ” 进
行 深入 的反 思和 批判 。以此 为 “ 问题 域 ” 生存论 立足 于人 的现 实生命 , 肯 定 生命 的 生成 性 、 , 在 辩证性 、 多样
性、 开放 性 的基础 上 , 开对现代 性 困境 的深入 反 思 , 对其 内在 的逻辑进 行颠覆 性批判 的 同时 , 展 在 为克服 和超
性 。资本全球化时期 ,无论在世界 的哪一个角落 , “ 人们都无 法逃避 晚期资本 主义 的引力场”1 全球 化并没有改变资本 ”但 , 主义的本性 , 以世界资本 主义体系 为载体 的全球化 , 实质上
是 资本 追 求 利 润 最 大 化 而 向全 球 扩 张 的 过 程 , 资本 逻 辑 依 然
的难题。 2 在人与 自然的关 系中 , () 主体形而上学强调人是宇

近代认识论问题的现代解答

近代认识论问题的现代解答

1近代认识论问题的现代解答西方的认识论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是从17世纪开始建立的,以经验论和理性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到康德它取得了最为完善的形态。

近代认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我们认为其中最为基本的有以下几点:(1)确立了精神性的、有自我意识、有反省能力的认识主体的存在(以笛卡尔的“心灵”概念为代表)。

(2)认为认识是对于外部对象的反映或表象,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构成,简单管你直接来源于感觉经验。

一个命题的真理性必须通过感觉材料来证实。

(洛克和休谟经验的证实主义)。

(3)从经验和真理问题的探讨中,提出了因果规律性问题和著名的归纳问题。

(4)关于知识的等级和真理问题的讨论,事实的真理和推论的真理、偶然真理和必然真理的区分由休谟和莱布尼茨等人确立起来后,又被康德进一步归纳为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并且将哲学认识论的任务规定为探讨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

关于认识主体问题在现代哲学中所遇到的“认识论之死”式的挑战,我们在前边已做了详细论证,在此我们将考察现代哲学中围绕经验的证实原则、两种真理、因果性和归纳问题的论争,看看现代哲学对于近代认识论提出的问题是如何解答的。

1.1经验:从证实到证伪在17—18世纪经验论讨论知识和真理问题是,就提出了一条基本原则: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最终来源于感觉经验。

一个命题或真理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它能否被经验所证实,或者说能否最终还原为感觉经验。

推而广之,哲学中的一切范畴、命题,如果不能被感觉经验所证实或还原为感觉经验,那就是假的或没有意义的。

洛克(符号论)和休谟的这些观点别现代逻辑经验主义继承和发展为“经验证实原则”。

从证实到证伪,从还原论到整体论的发展过程,反应了现代哲学对于意义和真理问题的探索历程。

1.1.1维特根施坦的“图像论”维特根施坦最早提出了“可证实性原则”,这种可证实性原则是在“图像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他在早期哲学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认为i,语言的本质和作用是对事物的描述,语言给我们提供的是一幅描述世界的图象。

浅谈认识论研究方向的现代性转变(一)

浅谈认识论研究方向的现代性转变(一)

浅谈认识论研究方向的现代性转变(一)论文关键词:传统形而上学批判认识论认识主体认识结构论文摘要:由于受限于传统形丽上学的思维方式.近代认识论研究出现了困境。

现代西方哲学通过批判传统形丽上学的类主体和理性,摧毁了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根基.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研究方向的现代性转变。

一是传统认知方法的变更和认识主体地位的提升;二是认识主客体关系的转变和认识结构主导地位的建立。

近代认识论研究方向的转变为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认识路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现代哲学是在反思和扬弃近代哲学基础上形成的。

近代哲学以认识论为研究主题,但受限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因此,近代认识论研究出现困境,面临着认识论研究方向的转变问题。

这种转向以传统形而上学批判为客观基础,表现为:新人本主义用个人主体和非理性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类主体和理性,导致传统认知方法的变更和认识主体地位的提升;法兰克福学派和解构主义发动的对传统形而上学根基的批判,致使认识主客体关系的转变和认识结构主导地位的建立。

本文试通过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分析现代认识论研究方向的转变及其对坚持党的思想认识路线的意义等问题。

一、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从词源上来看,“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般被译为“物理学之后”,最早出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形而上学》。

在这部书中,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定义为研究“是者”,即基本性的一门学问。

所以传统形而上学追求世界的本源,探索存在的本质,从而达到对绝对和确定性的把握。

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同一性思想、理性崇拜和庞大的概念体系。

传统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上曾盛极一时。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再到近代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都力图构建包罗万象的庞大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其中黑格尔哲学达到了形而上学哲学体系的最高峰。

但在近现代,传统形而上学开始走向衰败。

由于工业实践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培根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率先在形而上学体系上打开缺口,提出用实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即把经验当作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且试图抹去形而上学中的价值追求和超验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认识论问题域的现代转向林 默 彪本文所论说的是传统认识论问题域在现代的超越和转向。

这种超越与转向并不是对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消解,也不表明认识论的终结,而是认识论的问题域在一种不同于传统认识论思维框架中的拓展和深化。

一、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提问方式哲学史就是问题史,而问题总是在某种思维框架中提出并予以解决的。

传统认识论的“传统”主要的意蕴不在于时间上与现代的分界,而在于它的问题域产生于主体和客体二元分立的思维框架和提问方式中,也是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中来解决的。

“近代认识论的共同倾向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即认识着的心灵和它所面对着的、并试图加以认识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对立。

”(穆尼茨,第4页)近代哲学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对认识的反思和提问都蕴涵着一个基本的思维构架,即思维着的自我(主体)与对象(客体)之间的分立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构架中提出并试图解决的认识论问题大致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传统认识论的问题域:一是关于认识的性质、前提和基础等问题,近代哲学对这类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具有此前本体论哲学的特点;二是认识的来源、过程和机制即认识的发生学方面的问题;三是认识的范围、可靠性、真理性、确证性、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等知识论问题。

这些问题用康德的表述,就是研究有关认识的“起源、范围及其客观有效性”。

英国的海姆伦在《西方认识论简史》一书中指出认识论是“研究知识的性质和范围及其前提和基础,以及对知识所要求的一般可靠性”(海姆伦,第1页)。

笛卡尔由“我思”推及“我在”,一方面把本体论的问题置于认识论的场域和框架内来讨论,另一方面为认识论提供了一个不证自明、不能怀疑的本体论前提和出发点:一个先验的在思的自我的存在。

认识的来源是自我的天赋观念通过理性的演绎推演出真实可靠的知识,建立起全部知识的大厦。

经验论者如洛克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认识是对象在“白板”上留下的印记,一切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我们的内外感觉,知识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

洛克的经验论以承认对象的客观实在为前提,不过这一点恰恰是未被经验论所证实的。

休谟正是从经验论出发质疑对象的客观实在。

他认为,凡呈现在心灵前的任何东西都只是一个知觉,并非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我们所确实知道的唯一存在就是知觉……除了知觉以外,既然从来没有其他存在物呈现于心中,因此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形成关于对象存在的任何结论。

”(休谟,第239页)至于认识对象是如何进入我们的心灵,这是不可知的,其实在性是值得怀疑的。

不过,休谟把对象的客观实在这种形而上学问题转换为认识论问题并加以质疑,对人类的认识能力、界限进行审视,进而对知识的确定性、绝对性提出怀疑,给后来者留下了不能回避・96・的认识论难题。

在康德哲学中,一个具有先天认知能力和形式的先验主体是认识的中心。

他以先验主体为中心来解决认识的本性和来源问题,从主体的认知能力来划定认识的范围和可靠性,与先验主体认识能力和形式相对应的则是“现象”,即客体对我们的“呈现”,而不是直接被给予的实存。

认识就是主体运用先验的感性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对感性材料、表象进行综合整理而得来的。

黑格尔把这些问题归结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他不仅把先天的观念和原则看作是存在于自我的主观意识中的东西,而且把这些观念、原则看成是存在于作为对象客体自身的本质和灵魂。

这种集主观性和客观性于一身的思想就是“绝对精神”、“理念”。

“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

”(黑格尔,第120页)黑格尔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是把主观观念和客观事物的本质同一于“绝对精神”,真理性的认识是客观精神自己认识自己的自我显现的辩证过程。

认识论始于对认识本身的反思性考察,这种反思既符合哲学思维发展的逻辑进路,又是哲学思想史发展的事实。

传统认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是主客分立的思维框架,只有这种对立得以成立,主体或心灵何以达到客体或外部世界、对象或外部世界何以嵌入主体心灵等认识论问题才能成立。

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其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可靠性、客观有效性和真理性等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在这一基本结构的框架内进行的。

不过,尽管近代认识论有其哲学思维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主客分立的二元思维框架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认识活动的把握是直观的、机械的,即认识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思维与存在之间是直接的二元关系。

诸如“映像”说、“白板”说、先验论、第一性与第二性、决定与被决定、反映与被反映、可知或不可知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无一不是在这二元分立的构架中的两端来回梭巡,而且总是在这两端的某一端寻找一个最终的根源和答案。

显然,这种把握方式没有深入到认识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中介环节、背景条件等更为复杂的结构,因而无法回答诸如对象是如何被嵌入心灵的、认识的客观有效性和普遍必然性的根据何在等问题。

第二,对认识活动的把握不仅是直观的,而且是抽象的、思辨的,即在一种纯粹无差别的主客体二元结构的条件中来考察认识现象,并试图从中抽象出普遍的认识规律和程式,而不是把认识活动和现象放置于具体的生活和实践的存在境域去考察它的生成和发展,它的具体历史性的意义和标准。

第三,在思维取向上具有绝对性的特征,即在主客二分的认识构架中追求认识的绝对基础、绝对本质、绝对来源、绝对标准,致力于探究认识(知识、真理)的绝对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可靠性和明证性的方法和途径。

现当代哲学对传统认识论问题的超越和转换主要是在克服传统认识论上述这些缺陷的同时,开拓和深化了认识论的问题域。

二、现代认识论问题域的超越与拓展现代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问题的超越转换有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也基于传统认识论自身的局限以及对克服这种局限的理论逻辑要求。

1.传统认识论问题域中的本体论问题被消解或搁置。

它或者因其不能为经验所证实或证伪而被认为是不能说的没有意义的假问题;或者因它远离人的生活世界而被“生命”、“意志”、“生活世界”、“交往”、“实践”等所置换。

2.关于认识的来源、机制等认识发生学问题被逐渐经验科学化。

20世纪重视认识论研究的哲学家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使认识论问题经验科学化的倾向。

如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引用了美国心理学会对他的研究的评价:“他使用坚定地依赖经验事实的手法研究了一些迄今还是纯哲・07・《哲学研究》2005年第8期学的问题,使认识论成为一门与哲学分开、与所有人类科学都有关系的科学。

”(皮亚杰,第17页)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大多把科学发现和认识发生问题看作是经验心理学的问题。

当代认知心理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神经生理学等新兴学科也都体现了认识发生问题的经验科学化的趋向。

3.关于认识的范围、可靠性、真理性、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及其确证、意义及标准等知识论问题,分析哲学把它们转换为语言逻辑问题,并通过语言分析追求思想及其表达的精确性和明晰性,从而为科学命题即知识提供意义标准和可由经验证实或证伪的逻辑框架。

科学哲学把科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科学发现和发展的方法和逻辑、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知识的检验及其标准、科学知识的演进和模型等方面的内容,把认识论转向对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

从科学一方来看,知识论问题的研究对当代科学的发展并非必不可少,科学研究也并非必须以知识论的探究为前提,大多数科学家既不关心知识标准以及科学的哲学基础的讨论,也不认为科学研究必须要有这种知识论的前提和背景。

在20世纪,不是科学需要哲学、知识论的辩护,而是知识论需要在科学面前为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申辩。

在哲学内部,罗蒂通过反对基础主义认为认识论不可能为知识辩护,宣布“后认识论”的来临,主张用解释学取代传统的认识论。

知识论似乎在西方哲学中走到了尽头,各种“转向”、“解构”似乎把哲学认识论打入了“冷宫”。

可见,传统认识论问题域中的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已逐渐淡出。

那么,认识论还有无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哲学不是科学。

认识论如果走上经验科学化的道路,那只能说这种经验科学化的认识论被科学消解了,而不能说认识论本身也走到了尽头。

哲学也不是功利性学说。

以认识论是否对科学或某一具体实践具有有用性作为判断其是否应该存在的理由,有违哲学智慧的本性。

至于说到种种“转向”,我们毋宁把它们理解为是现代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问题域的现代转换、超越和拓展,而不是对哲学认识论的终结。

这种超越与拓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现代认识论超越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深入到连接主客体关系的中介、工具环节,主体和客体自身的历史文化的丰富规定性以及主客体之间多向度、多层次的关系,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又辩证的关系构架中拓展了认识论问题域,克服了传统认识论的机械性和直观性。

传统认识论把认识活动简单、直观地理解为主客、心物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或客体对于主体心灵的契合关系,现代认识论则更为关注中介、工具的作用。

列宁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深刻的洞见:“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

”“一切都是互为中介,连成一体,转化而联系的。

”(列宁,第172、103页)现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论揭示认识过程的内在机制,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信息的接收、加工、存储和输出过程,认识工具就是主体用于接收、加工、存储和输出有关客体信息的中介手段,它内在地蕴涵着主体尺度和物性的尺度的统一。

从广义看,人们认识、把握对象世界所运用的概念、范畴、语言、逻辑、符号、认知图式等都可以看成是认识工具、中介系统。

语言哲学认为,在对象世界、意义世界(思想、观念世界)之间还有一个语言世界、符号世界。

思想反映对象,符号表达思想、指称对象。

语言符号系统产生于对对象世界的命名,它既是人们认识对象世界的基本工具和手段,又是人们表达认识结果的工具和载体,不能离开语词即符号世界去讨论认识论问题。

而语言符号世界既是一个语言逻辑的世界,又是一个主体间约定的、可公度的、具有公共性的主体间性的世界。

这已展现出一个新的问题域:认识(知识)的主体间性和公共性问题。

在海德格尔那里,语言与真理是密切相关的。

“语言是存在的家”并非完全如人们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本体论的命题。

在他看来,语言的根本意义在于存在的揭示和敞亮,此在通过语言使存在得以显现,真理的本义是“解蔽”,而真正源始的语言正是“存在的澄明”。

可见,海德格尔的这一命题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在皮・17・认识论问题域的现代转向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那里,认识的首要问题不再是传统认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何者是第一性的、何者是认识之源的问题,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时中介的建构问题。

认识是主客体在个体活动基础上的双向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任何一方都不占有第一性的决定性的优势,而是由个体活动所中介地处于开放性的动态格局中,在这种开放性的动态格局中运演着主客体的同化、顺应和自我调节的双向建构的辩证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