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衔接教育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衔接教育之我见

内容摘要:

衔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收效甚微;作理论的践行者,找准中小学教育落差的成因本质,研究教师、孩子在教学升格中的变化特点,符合教学提升的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衔接措施,加强中小学相互调研,走进彼此的课堂,孩子的回访等;不仅有学习内容上的衔接,更重要的还有“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衔接,注重习惯的衔接,尤其是小学优秀的学习习惯传承,加强学法指导是保证衔接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课程改革衔接教育习惯养成学法指导

正文: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的心声:我的孩子进入初中后变得不听话了;孩子成绩一落千丈,不如小学里好了;小学里的兴趣爱好在初中得不到延续等。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中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衔接教育的科研课题不少,衔接教育经验论文不计其数,开展此项工作与研究的学校更是一种追求时髦与发展趋势。经历10的多年的中学教育,与同事一起开展衔接研究多年,有幸接触小学教育,与大家一起教育孩子,与孩子们一起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心间,让我对中小学衔接教育有全新的认识与想法。

一、小学与初中教育落差的客观现实。

第一、现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分别属于两个封闭的系统、不同的学校,各自独立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他们之间在工作上的联系、沟通、衔接很少,教学思想、尤其是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第二、教育内容差异;小学科目少,教材的知识密度小、难点少、坡度缓,初中科目陡增,教材的知识密度大、难点多、坡度陡。

第三、社会、家庭、学校要求差异;

学习方法要求:初中教师期待他们采用适合中学学习的方法,与小学方法截然不同,有明显的落差,但适合的新方法短时间内无法培养与形成。

课业负担要求:与小学现有的课业负担相比,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有一个陡增的过程,这不仅表现为课程数量的增加,也表现为学习质量要求的提高,小学基本上按照课标要求,

初中主要表现为知识归纳、应用要求,变式、综合试题频频出现,不会分析、利用技巧、方法的同学将成为学困生。

目标要求:家庭与社会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要求也明显更高。

小学的学业质量以完成义务教育,达到合格为目的;进入中学后,许多孩子学习心理负担日益加重,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甚至部分学生厌学流失,极大地影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教育教学与初中一年级教育教学能否较好地衔接,是影响学生是否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关键。

二、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关键与重点: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初中教育与小学教育不仅有学习内容上的衔接,更重要的还有“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衔接。但当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把精力放在各自的课程改革上,认为学生的不适应与学习质量的落差产生原因在于课程设置,各自为战,瞎子摸象,完全走入一个新的误区。中小学校应该就近携起手来互相合作,本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宗旨,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对学习都充满兴趣。

对学生而言,衔接成败的关键,最为实际最能操作的是习惯的衔接。

1、培养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不要老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由自发转为自觉,让孩子们的学习每天、每个学科有目标。

2、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

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培养学生记笔记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而不是照搬板书。

4、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习惯。不能仅仅是书记员,更应该是参与者、实践者。

5、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而不是为学生的一时负责,仅仅为了一场考试,以书为本,指导学生读古诗文、读安徒生、格林等。

对教师而言,我觉得中小学教师存在以下差异,需要注意相互借鉴、转换课堂教学方式,

调整课堂知识含量。

1、教学方式;小学老师上课,课堂分析问题比较细,注重模仿训练的培养;中学老师注重逻辑思维和知识体系的培养,让我们先思考后再告诉我们知识。

2、教学速度;小学老师上课会尽量讲慢点,针对学生不明白的内容,他们会有比较多的时间来辅导;中学老师上课速度较快,也没那么多时间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3、思维方式;小学重简单的模仿与重复,中学重视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生动而又富有辩证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变化的能力。

4、学法指导;在每个学科第一节课时,教师应该宣讲本学科学习常规,教会学生科学地学,鼓励学生独立地学、自觉地学,进行学法过渡,逐步适应初中学习。

5、中学教师要善于发现,传承小学阶段已经培养学生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坚守”住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衔接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联合起来,共同研究“衔接教育”的课题,共同为孩子的文化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健康成长创造一片蔚蓝的天空。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拖沓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

1、广泛的开展校级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孩子小生初后存在主要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找出成因,以备以后再衔接教育中利用与改进。

2、相互走进彼此的课堂。只有在实践中比较,才能发现彼此教学实施中的差异。小学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以发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的知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为进入中学打好基石、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学教师的“放手把课堂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意识与课堂操作模式值得小学教师的反思、探索。

3、互派教师学习。驻守式的学习,才能将相互教育差异全面了解,小学教师一包到底的保姆式教育,中学教师的开放式管理,值得彼此教师研究,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关怀与指导,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不会成为学习的弃儿。

4、进入彼此的家长学校,拓展家长成才观的更新与了解。

通过家长学校,帮助家长认识中学的选择,适合的是最好的!树立正确的育人目标,形成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合力。

①比如优秀学校的特点与优势认识:

同学环境:一群优秀的伙伴,一个竞争的环境,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尤其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