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精品教案
《苏武传》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汉书》及班固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鉴赏苏武人物形象,感悟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弘扬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1.体会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体会本文精妙选材、合理剪裁、善用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幽深的贝加尔湖铭记着他的正气,高耸的乌拉尔山见证了他的忠贞。
十九年,雨雪风霜,他卧起持节,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传奇,用一生的执着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就是——苏武!同学们,大家好。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苏武传》。
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中,《苏武传》是自读课文。
这就意味着同学们要自主预习,利用导学案,在课前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初步梳理概况文章主要情节。
接下来我们以回顾的形式,巩固大家的预习成果。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作为《汉书》中的名篇之一,《苏武传》一文既能体现班固对于史传文学作品“实录精神”的继承,又充分展现出他精于剪裁、叙述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叙述中寄寓褒贬的叙事艺术特色。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通过本文的学习,再次感受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筛选材料、组织文章结构的特点。
同时,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大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的强大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并思考这些道德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学习活动(一)回顾知识要点1、文学常识班固,()辞赋家、史学家。
字()。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他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理解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苏武传》原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 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武传》原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苏武传》,了解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班固和《苏武传》的背景。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原文,理解文意。
2.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 教师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5. 情感体验5.1 学生朗诵《苏武传》片段,感受文中爱国情怀。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向苏武学习,做忠诚的爱国者。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6.2 学生课后作业:熟写《苏武传》原文,深入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有关苏武的文献或文学作品,如《汉书·苏武传》、《苏武牧羊》等,供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形象。
2. 影视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苏武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如《苏武牧羊》、《苏武传》等,感受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苏武传》与其他历史传记的异同。
(3)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苏武的经历中汲取勇气和坚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分析《苏武传》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3)详细解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人物分析:(1)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忠诚、坚韧和智慧等方面。
(2)通过对比其他历史人物,探讨苏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历史传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批注和笔记。
3.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进行论证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笔记、批注和课堂回答,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分享。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其他历史传记文本、相关研究论文和书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这篇文章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开头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第二部分共十一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
第三部分为最后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①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②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 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 32 ——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
(3)能够欣赏并评价《苏武传》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苏武与当时社会的联系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3)运用想象、联想的能力,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苏武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3)欣赏《苏武传》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苏武传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苏武人物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以及其文学地位。
(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2)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苏武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掌握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创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深对传统文学保护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难点:传统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创作,如何将传统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查看图片,让学生猜测本节课内容,打造学生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相关知识介绍在介绍《苏武传》的作者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阅读理解让学生根据《苏武传》的内容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文中的描述、人物的性格等来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传达的信息。
4. 传统文学创作指导通过讲解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开展一定的文学创作试验。
5. 课堂互动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学阅读和创作过程中的疑点和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和分析,通过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学知识和将其应用到创作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讲解和分析通过阅读、讲解与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特点。
2. 群体讨论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特点进行集体讨论,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作能力。
3. 创作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学的相关创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风格和表现手法。
五、课后反思通过对上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学的知识和技巧,促进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化品位提高。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色。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苏武的忠诚、坚定和人格魅力。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忠诚、坚定、坚韧不拔等传统美德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能够从苏武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苏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2.2 教学难点:对苏武忠诚、坚定、坚韧不拔等品质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将苏武的精神品质与当代社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苏武的画像或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苏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武会成为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思考题或讨论题,深入分析苏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享各自对苏武的理解和感悟。
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小组共识。
3.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扮演苏武和其他文本中的人物。
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色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苏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的欣赏和感悟。
4.2 评价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角色扮演的参与度。
学生对思考题和讨论题的回答质量。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苏武传》文本。
5.2 辅助材料:苏武的历史背景资料、相关故事、图片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投影仪等。
六、教学步骤6.1 文本解析引导学生细致阅读《苏武传》,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特色。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苏武传》,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美好和卓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定品质,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传记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总结文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观点。
(2)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苏武传》 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3、体会本文通过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复杂的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2)探讨苏武的爱国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言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苏武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点拨法: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这样的大丈夫,他们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和诱惑。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物——苏武。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班固(32—92 年),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他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 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班固的父亲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曾作《史记后传》65 篇。
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班固历时二十余年,基本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但由于和帝永元元年(89 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也受到牵连,死于狱中。
《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 年)间 229 年的历史。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第一篇:教学设计苏武传苏武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知识,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进行文言知识检测;用加小标题的形式疏通情节,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于国家、个人于社会的思考认识。
一、导入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导入,心灵的抉择决定了生命的坚强与脆弱,高贵与卑贱。
二,品味、鉴赏1、研习三、四自然段问题一:你如何评价苏武的自杀行为?(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问题二:面对苏武的自杀行为,周围人各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你如何理解这些反应?“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爱国情操惊天动地,真正的英雄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2、研习第五自然段找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问题一:卫律是如何劝降的?你对卫律有什么样的评价?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又“举剑拟之”,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活脱脱一副卖国求荣叛徒嘴脸。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坚定信仰和忠诚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3)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 文中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的概括和阐述。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对苏武人物形象深入分析和评价。
3.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苏武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要求学生标注生字词,查找相关注释和译文。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感悟。
4. 探究学习:(1)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2)探讨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3)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苏武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武传》全文。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苏武传》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探讨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中的经典片段;(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理解其忠诚、坚定的品质;(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2)学会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忠诚的品质;(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1. 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2. 文中经典片段的理解和背诵;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对苏武忠诚、坚定品质的理解和感悟;2. 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理解作者写作意图;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和作者写作意图;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5. 经典片段演绎:挑选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演绎,加深理解;6. 背诵练习:引导学生背诵经典片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武传》中的经典片段;3.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武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本;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 案例分析:以苏武为例,分析其忠诚、坚定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4.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5.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苏武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
《苏武传》教案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1.3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来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苏武的忠诚、坚韧和崇高品质。
3.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1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1.2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1.2介绍《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查找字典或向同学请教。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1.1语言:找出文中描述苏武语言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1.2行为:找出文中描述苏武行为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1.3心理:找出文中描述苏武心理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探究成果。
4.教师讲解4.1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分析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5.课堂小结5.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6.课后作业6.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苏武的短文。
6.2背诵课文,巩固文言文知识。
四、教学反思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五、教学资源1.课文《苏武传》2.字典、词典3.互联网资源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传世事迹。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
(2)苏武传世事迹的理解。
(3)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生僻词汇的理解。
(2)文言文的翻译。
(3)对苏武精神的提炼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引导学生探讨苏武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苏武精神的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和他的坚守节操。
(2)探讨苏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意义。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利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苏武的事迹。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意见。
语文课文苏武传教案示例
语文课文《苏武传》教案示例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通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形象。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1.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
1.2.3 人物分析:探讨苏武的形象特征,了解其忠诚、坚定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过程2.1 课堂导入2.1.1 图片展示:展示苏武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题。
2.1.2 问题引导:提问学生对苏武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自主学习2.2.1 任务分配: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2.2.2 问题解答:学生互相讨论,解答课文中的疑问。
2.3 课堂讲解2.3.1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
2.3.2 人物分析:探讨苏武的形象特征,了解其忠诚、坚定的品质。
2.4 实践拓展2.4.1 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2.4.2 小组讨论:讨论苏武的精神品质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2.5 课堂小结2.5.1 知识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
2.5.2 情感升华:强调苏武精神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2 练习反馈:查看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习效果。
3.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其对苏武精神的认同。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课文文本:《苏武传》原文及相关注释。
4.2 图片资料:苏武的画像及相关历史背景图片。
4.3 视频资料:关于苏武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
第五章:教学建议5.1 课堂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班固及《汉书》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如“稍迁至栘中厩监”“畔主背亲”“何以汝为见”等字词与句式,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苏武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理解并体会本文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1.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叙事节奏和人物情感,体会苏武在困境中的坚守。
∙梳理文章情节,从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被扣留的经历、拒降的斗争到最终归汉的过程,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探究苏武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苏武坚守民族气节、忠于国家和民族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困境和诱惑时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塑造坚韧不拔的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文中描写苏武的精彩段落,如苏武与卫律、李陵的对话及相关细节描写,分析苏武在威逼利诱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如“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展现其大义凛然。
∙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文章通过对比衬托手法,如苏武与卫律、李陵的对比,来突出苏武形象的写作技巧。
1.教学难点∙深入探究苏武坚守气节的思想根源,包括其家庭背景、文化教育、时代精神等多方面因素对他的影响,理解他在漫长的囚禁生涯中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坚定信念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精神在当今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如何将传统的民族精神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历史上一些坚守气节的人物故事,如文天祥的事迹,引出苏武在匈奴坚守十九年不降的传奇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苏武传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Su Wuchua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苏武传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苏武传班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⒈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⒈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⒈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⒈探讨苏武的反抗方式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教学设想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了四篇古代人物传记,《苏武传》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属精读课文。
《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可以说,从《汉书》问世后,苏武的英名和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就一直为人所称道。
《苏武传》也是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教材,课文的书下注释几乎是逐字逐句详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注释疏通全文大意,教师只需对极个别的难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
班固采用写人物传记常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作者没有机械地铺叙历史事件,而是精心地取舍剪裁,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集中笔墨刻画人物,生动地再现了人物。
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上,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人物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句子,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课文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主要人物的特点。
苏武两次自杀以死报国的行动,匈奴两次派人劝降,单于两次考验苏武的意志,这些都要引导学生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学情分析《苏武传》节选近XX字,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要阅读学习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头疼,他们虽然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阅读能力远未过关,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都还未到位。
好在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此前,他们已学习过篇幅更长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苏武传》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另外,苏武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当,学生还是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
教法设计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
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⒈由易到难,由表及里。
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⒈适量提问,鼓励尊重。
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法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媒体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第一课时:简介班固和《汉书》;学生自读书下注释疏通文字;引导学生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用诵读法和点拨法贯穿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灵魂是卑微还是高尚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温庭筠曾写过《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现在,就让我们学习这篇《苏武传》,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走近作者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陕西咸阳市东)人。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和帝永元初年,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八表和《天文志》未成,和帝命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
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包括本纪12,表8,志10,传70,共100篇,后人划分为120卷。
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第一课时教学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4.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
⒈班超(32—1XX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班超每日伏案挥毫,常辍业投笔而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汉书·班超列传》)?旁人皆笑之。
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列传》)!⒈班昭(约49—约120年),一名姬,字惠班,扶风人,班昭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杰出的女史学家。
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妻,早寡。
固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汉和帝诏就东观续成之。
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号曰曹大家(gū)。
有《女诫》七篇,集三卷。
三、背景知识⒈苏武其人《汉书·苏武传》:天汉元年(前1XX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
始元六年(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
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⒈故事背景匈奴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
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文本探究师:苏武是汉朝史臣,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书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
㈠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㈡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说明:文言文诵读是关键,特别是精彩文段学生最好还能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学生能更快理解和把握全文。
⒈疏通文意,读懂原文,积累文言知识,是阅读文本鉴赏文本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必需。
学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边疏通文意,边自行整理,归纳通假字、句式等文言现象,然后互相交流、补充、订正。
对疑难问题、学生共同探讨,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进行点拨、指导,最后将归纳补充订正后的文言文知识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
㈢质疑问难。
师:大家对课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有什么问题么?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郎(皇帝侍从)。
其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
'”(《汉书•匈奴传》)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持代皇帝的旄节出使。
旄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
”(《汉书》颜师古注)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
”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
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
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
”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
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作“何以见汝为”。
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
’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
'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
”《汉书补注》引刘攽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
武掘野鼠,即得食之。
乃颇弆藏耳。
”两说皆通。
㈣归纳梳理师:解决了“疑难杂症”后,现在分几块“自留地”给大家包干: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请大家分门别类进行归纳。
1.字音2.多音字3.字形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巴浦洛夫说过:“猜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有利于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挖掘思维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好问”“会问”。
4.通假字(1)畔主背亲(“畔”同“叛”,叛离)(2)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没有)(3)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显现)(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同“沾”,沾湿;“衿”同“襟”,衣襟;“决”同“诀”,辞别)(5)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6)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5.一词多义6.词类活用(1)宜皆降之/欲因此时降武/单于愈益欲降之/王必欲降武(降:使……投降,使动用法)(2)屈节辱命(屈:使……屈辱,使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