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源头简介
述说漳河
述说漳河漳河是县城一带的主要河流,它长不足30公里。
近千百年来,漳河哺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百姓,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许多方便。
漳河的发源地在县城北面的枧溪村。
枧溪村周围都是崇山峻岭,群山环绕,在崇山峻岭之中有一座高山名叫章山,万条泉水汇成了溪流,叫枧溪河;枧溪河沿着山谷奔流而下,中途被水库拦住,水库上建起了一座水电站,给碧山人民提供了方便。
枧溪河默默地流过碧山村和大片的田野,到了城区附近,与一条名叫霁水汇合,便成了漳河。
因为漳河到了这里,水质纯净,水量丰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在这里建起了自然水厂,不仅给人民提供了水资源,还建起了露天游泳池。
每到夏天,城区的孩子与大人们去游泳。
古代,漳河在城区曾经是一段护城河。
人们在漳河上建起了三座桥,有一座桥叫北门桥,又称通济桥,它建于宋代,已有八百年的历史了。
它是一个三孔两敦的桥,到现在还十分坚固。
北门桥因为历史较为悠久,成了县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一座叫东门桥,东门桥在数十年前被大水冲垮,后来政府做了一个钢筋水泥的便桥,人们仍然把它称做东门桥。
河上的向阳桥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每一天都是人流川流不息,车水马龙的景象,因为向阳桥还是通向邻县的交通要道。
政府为了在漳河上美化环境,干旱蓄水,在90年代,河上建起了一座拦河翻坝。
白天,绿树、房屋倒映在水中,人们在河边钓鱼。
夜晚,霓虹灯在河岸上、桥上闪烁着,十分美丽。
漳河流过城区,就流到了数千亩田野的横冈,此时的河水流量缓慢。
春天的田野里满是油菜与早稻的秧苗,一片绿浪滚滚,漳河就在绿色走廊中流过。
漳河流过横冈村外,与龙川河汇合,此时,水量丰富,河面也加宽了,穿过了公路桥,与丰溪河汇合。
汇合后的漳河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直到渔亭。
沿河景色十分美丽。
山上的树林十分茂密,翠竹傲挺在山腰间,茶园、村庄也一一可见,一条宽阔的柏油路映入眼帘,一路上,有两处景观值得一提。
一处便是浔阳台。
它位于在两岸的悬崖处,悬崖下有一个很深的潭水,潭边有一块很大的石头,形成了一个平台,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里钓鱼,如今已是夏天人们游泳的好去处,还是漂流的景点。
地名故事——漳河
地名故事——漳河漳河,⼜名漳⽔河、杨家河。
《尚书▪禹贡》载:“覃怀底绩,⾄于衡漳”,说明漳河之名远在⼤禹时期就有。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以漳名、洛名者最多……安州有漳⽔……予考其义,乃清浊相蹂者为漳……云梦即漳涢合流。
”《太平预览》载:“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说明漳⽔是楚国的重要河流之⼀。
《舆地纪胜》⽈:“漳⽔,在安陆西五⼗⾥……漳⽔⽈杨家河,出随州西南。
”清初《读史⽅舆纪要》记载:“漳⽔,府(德安)西南五⼗⾥,亦出⼤洪⼭,经京⼭应城县界流⼊境。
下流合涢⽔……⼜有瀖⽔……东流会于漳……达云梦西北⼆⼗⾥蒿⼦⼝,⼊于涢⽔。
”还载:“杨家河……上流⾃京⼭流⼊境……即漳⽔上源也”。
漳河发源于随州⼤洪⼭东麓,上游称桥河,流经随州古城畈,进⼊郑河⽔库,再流⼊京⼭平坝、晏店、罗店等地,经安陆王义贞、雷公店、⽊梓、桑树、⾟榨等地进⼊应城境内,然后到云梦汇⼊涢⽔,全长约116公⾥。
漳河历史上⽔量很⼤,可以通航。
漳⽔河畔的云梦胡⾦店、安陆双河、京⼭平坝被称为“⼩汉⼝”,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漳⽔流域和涢⽔、汉⽔流域⼀样,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之⼀。
仅安陆境内沿漳⽔⼀线,就有⽡⼦地、熊家咀、⼥⼉台、⼤台⼦、⼋字坡、张家畈、汊堰台、⾼家畈、四姑台、⾼家坡、胡家⼭、黄家凹、神墩等屈家岭、龙⼭古⽂化遗址以及西周古⽂化遗址⼗⼏处。
安陆发现的新⽯器时代的古⽂化遗址有百分之⼋⼗在漳河边。
每年的正⽉⼗五,位于漳⽔河畔中游的双河⼈,都要搬出⼀捆潮湿的稻草,在傍晚时分,加上⼏根清脆的松枝、柏枝或其他鲜树枝,点燃⽕,⽣起浓浓的烟云,然后点燃⼀节鞭炮过⽉半。
这原来是⼀种纪念,纪念这块⼟地上的祖宗,在⼩股鞑⼦(元朝蒙古军队)⼊侵农户烧杀抢掠时,以家庭为单位燃烟发信号,团结起来抗争鞑⼦的暴⾏。
这种习俗源⾃东周以前的烽⽕台。
抗元保家,是漳⽔河畔的骄傲。
漳⽔河畔是渔民皇帝陈友谅的根据地之⼀,⾄今还流传着陈友谅军队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
元朝兵败,朱元璋九剿湖⼴、三洗德安,杀得安陆⼫横遍野、⾎流成河,但漳⽔河畔的先民没有屈服。
清代漳河流域的水利开发研究综述
115CITYGEOGRAPHY清代漳河流域的水利开发研究综述梁 嵘 刘斐斐(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摘要:文章对清代漳河流域水利的相关研究著作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出清代漳河流域的水利开发主要集中于中下游地区,上游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水利工程相对较少,中下游属于平原地区,加上清代漳患不断,河道屡次变迁,给沿岸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害,所以中下游水利工程建设相对比较多,水利开发方式多样,但全漳归运以后,中央为了保证漕运,开始限制沿漳水利工程的修建,水利建设开始衰弱,同时提出了当前研究存在欠缺的方面,并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清代;漳河流域;水利开发一、研究意义漳河流经晋冀豫地区,是海河的支流,对于三省交界地的百姓而言,却是一条重要的河流。
漳河有清漳、浊漳二源,源头都在山西省境内,其中清漳河又分东西两源,东源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西源发源于山西省和顺县,由于都流经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所以河流的泥沙含量较少,水相对较清;浊漳河发源于山西省长子县,流经山西的黄土地区,水的含沙量大,相对浑浊,两源在河北涉县合漳乡史邰村汇合后称为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
流经三省四市21县市区,全长约460公里,流域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
历史上漳河流域很早便得到了开发,至二十世纪50年代成立了海河水利委员会漳河上游管理局,开始对流域实行管理,上游地区相继修建了大批水库,下游地区的引水灌溉也很快发展起来。
因此研究清代漳河流域的水利开发,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清代漳河流域的水利开发状况及其变迁规律,更能理解当时漳河流域人地关系,而且可以丰富这一研究方向的理论成果,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综述日本一直都有研究中国水利史的传承,研究的重点主要侧重于水利组织与村落的关系上。
宫坂宏是对邢台县水利组织进行研究,认为当时中国的水利组织与村落没有任何关系,它的形成是通过使用水权形成的镰的形式实现的。
水韵漳河
水韵漳河水有奔腾不息的秉性,当这种精神被赋予人的时候就能产生出劈山造岭的巨大力量。
谁将画轴示人间,八百里漳河翠玉盘,在鄂中广袤的田野上,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座闻名遐迩,水域面积达到104公里的人工湖泊——漳河水库。
这里树成林,山成群,圣洁的环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里人俊逸,水灵秀,灌溉着一方土地,养育着一方人,就在漳河这波峰浪谷间,留给人的唯有惊叹。
(这段话建议调整至此)漳河是长江中游较大的支流沮漳河的东支,古与江汉并称,《左传》云:“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它源于荆山,上游雨量充沛,坝址以上多年平均来水量8.4亿立方米左右,建库前每逢暴雨,山洪汹涌,两岸往往溃决成灾,并增加长江洪水的压力,严重影响荆江大堤安危,史载自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园1849)至1949年一百年间,共发生洪灾50次。
洪水所到之处,哀鸿遍野,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魂归漳河,目之所及,是满目疮痍,生者能做的,也只是眼睁睁的看着那退去戾气的洪水,载着数不尽的亲人尸体,带着低沉而无奈的呜咽,缓缓的,向长江流去。
然而就在这水患频发的漳河东岸,有一大片丘陵岗地,年年缺水苦旱,当地志书上屡见:“旱,民多莩死。
”据历史水文资料分析,漳河灌区干旱发生频率极高,大旱约为十年两遇,小旱几乎年年都有,灌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天旱地冒烟,十年九不收。
”无穷尽的水患灾害,旧中国无法根治,人民不堪其苦,多少年来治理沮漳河的夙愿无法完成。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漳河的开发与治理迫在眉睫,1952年到1954年连续发生水旱灾,巨大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更使得治理漳河成为周围人民的迫切愿望,1953年到1957年,在省水利厅组织力量对沮漳河的水文,地形,地质进行了反复调查勘测后,兴建漳河水利工程的设想被提出,不久后,伟大的漳河人工水库工程就在万众瞩目之下,承载着众人的希望,浩浩荡荡的开展起来。
1958年,随着导流隧道的一声炮响,人心颤抖,山河震动,一曲壮丽的史诗由此开始,漳河水库修建工程在万众瞩目下拉开序幕!在漳河水库边上,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他时常在这里驻足,久久的凝视着磷光闪闪的水面,心情,也随着这波动的水面起起伏伏。
漳河分水问题
漳河源出山西东南,流经河北、河南。
这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流,如今却因小水电过度开发而“遍体鳞伤”。
8月以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调查获悉,这一“创伤”缘于晋冀豫三省的小水电站之争。
记者在漳河中游的河北涉县调查发现,该县合漳乡黄龙口村仍在为建水电站而纷争。
“我叫任文廷,是村里的老支书。
我今年67岁了。
”合漳乡黄龙口村老支书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说,为村民建一座水电站,是他的一大愿望。
6月5日,任文廷率村民为黄龙口村水电站举行开工庆祝仪式,还从县城请来了庆典公司。
礼炮声惊动了对岸的古城村,这是一个因争水与黄龙口摩擦不断的邻省村庄。
礼炮触动三省争水神经黄龙口村位于太行山东麓,与河南省的古城村分列浊漳河左右两岸。
6月5日当天,黄龙口村水电站开工仪式刚开始,古城村就将此事反映到了安阳市水利局。
该局派人奔赴现场调查,并向漳河上游管理局和河南省水利厅报送了《关于制止河北省涉县黄龙口村新建水电站的紧急报告》。
管辖漳河晋、冀、豫三省交界处108公里范围的“漳河上游管理局”要求暂停修建黄龙口村水电站。
“鉴于在三省交界处,原来有个不成文规定,水利工程建设要通知上下游各方,三方同意才能开建。
”涉县水利局副局长任景华说。
黄龙口村一位村民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90%以上的村民在古城村有亲戚,平时两个村和睦相处,但只要与“水”有关,关系就会紧张起来。
800人的黄龙口村依山而建,村里最宽的水泥路不过两米。
“全村每人的口粮地不到3分。
”因村里无任何副业,向上级政府要扶贫款项,是任文廷近年的主要工作。
2003年起,任文廷有了建水电站为村里创收的想法。
据介绍,黄龙口村水电站采取凿洞裁弯取直的施工方式,隧道起于涉县白芟村,到黄龙口村的直线距离为900米,形成5米的落差,安装200千瓦发电机组,总投资600万元左右。
涉县水利局副局长任景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黄龙口村水电站所在的跃峰渠,直接过来有点落差,对河南没有影响。
漳河源头简介
漳河源头简介漳河源头简介浊漳河是上党境内的最大河流,河分三源:浊漳南源出于长子县发鸠山;浊漳西源出于沁县漳源村;浊漳北源出于榆社县柳树沟。
南源和西源先在襄垣县甘村交汇,又东至襄垣县合河口与北源交汇,始称浊漳河。
浊漳河又东南经黎城、潞城、平顺,在平顺县东北部的下马塔出山西省境。
在先秦时期,浊漳河被称为“潞”,汉以后才有“潞水”、“潞川”、“浊漳”等别称。
路,古训为“大”,那么,潞当是以其水势大而得名,《说文》云:“潞,冀州浸也。
”山西省历史上的政区地名潞县、潞城县、潞子县、潞州。
潞安府等皆本于此。
漳河是一古老的河流,《山海经》注:“禹奠高山大川,底绩覃怀,至于衡漳”,自此漳河流域便成为华夏生民耕作之沃地。
漳水即商水,浊漳河流域为先商文明的发源地。
《左传》有高辛氏帝喾之子阏伯受封伏牛山下阏与陉的记载,今乌苏村一带的阏与古城遗址,便是先商部落早期聚居地。
漳河源头地处太行山系,太岳山的东侧,长治市沁县北端位于东经112°28,北纬36°29,东西长2KM,南北宽2KM,西与王可坡接壤,北与堡则沟相邻,东与208国道相连,南与庄立村毗邻。
距离沁县城30KM。
浊漳河是海河的源头,被誉为上党地区的母亲河,漳河神庙南北各有一个泉眼,水流丰富,自北向南流县境38.9公里注入襄垣县境内。
是华夏儿女寻根问源的必到之处,景区西部山峦起伏,山上植被茂密,春季绿树成荫,夏季花果飘香,置身其中,景色美不胜收。
这里有厚重的农耕文化积淀,自农耕文明产生以来,就与土地、水资源结下了不解之缘,沁县是中华民族8000年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后汉书?律历志》载:“羊头山产禾巨黍,可以累律,历代多取以定乐”。
结合沁县是谷子的原产地,说沁县是典籍所载的炎帝制耒未耜,兴稼穑的农耕活动的始发地也不足为过,该区位于浊漳河河谷地带,宋太平年间开始在这一代兴城立州,是沁县主要的农耕区,留下了好多有纪念意义的遗迹遗址,位于景区内的漳河村,至今保存有漳河古道原型及部分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街巷,石碾、石磨、犁、耧、耙、杖散落各处,置身此间,尚可触摸到古老农耕文明的脉搏。
[复习]话说漳河.doc
漳河位于中国河北省、河南省之间。
源出晋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
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
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色浑浊。
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
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
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至蔡小庄)1.82万平方千米。
1960〜1969年在上游林县(今林州市)境内建有红旗渠水利工程。
人们常说黄河是母亲河,但是我自己常说漳河是我的母亲河。
我直接喝过漳河的水,所以我知道,我所吃到的粮食中饱含着漳河的乳汁。
记得在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经常在村北漳河里濯足、戏水,也曾迎着汹涌的河水头遨游冲浪、下水摸鱼徒手捉鳖,可以说在哪个年龄阶段每天都泡在漳河里,戏水如平路,鱼鳖虾蟹闻风披靡。
因此耳畔经常想起她轻微的波浪声和涨水时汹涌的隆隆声。
这条河原是一条季节河常年有水,在冬天,干冰之下也活跃着潺潺的吟唱。
在春天的阳光中,漳河水如一条素练,闪闪发光,慵懒而优美的穿过村北缓缓东去(我们的村庄名叫镇河村位于临漳县漳河南岸,本村原名薛村后来为了避免漳河灾害故改名镇河村)。
她要去的是海河,最终的归属是渤海。
途经山西、河南、河北、天津等地(经过河北的河床最长最宽,历史上在河北的故事也最多),是她勾起了我对大海的向往。
一位本土作家佳地先生(赵晚芹)在《黎城八年抗战史话》写道,在抗战最困难的时候,黎城人民在太行区的领导下,开展生产自救,决定修筑漳南渠和漳北渠。
从此,崇山峻岭间,漳河之水天上来,开始造福黎城百姓。
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水利工程,将修渠建造的四座桥以四个人的名字命名,分别叫做“小平桥”、“伯承桥”、“秀峰桥”和“省贤桥”,分别代表太行区的党政军民。
多年后,林县人民克服困难,战天斗地,历经多年,修建了著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引来漳河之水,浇灌了万千公顷林州干涸的土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形成了闻名中外的红旗渠精神。
林县经过多年的发展撤县建市,漳河水功不可没。
夫子山景区简介
夫子山自然风景区位于漳源镇北河村韩沟自然村,属玉华山森林公园景点之一。
夫子山东连松村乡,北接牛寺乡,东西长1.5km,南北宽2km,总面积260公顷,主峰海拔980米。
境内植被葱郁,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所有的一切都像蓬勃的生命体,向外喷发着生命的激情。
漳源湖坐落在漳源镇北河村,它犹如一颗璀璨的蓝宝石镶于漳源的心脏地带。
漳源湖是浊漳河上的第一座人工湖,全长2公里,库容2万立方米。
其位于208国道之南,与夫子山自然景区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有山有水交通便利的绝佳景点。
2013年,千泉湖湿地公园项目落户于此,发展前景广阔。
景村水库建于1958年,水面面积天旱年景800多亩,正常年景1200多亩。
水库水质优良,所产鱼的品质是全县最上乘。
水库紧邻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狼皇堂,面积420亩。
极具开发价值。
此地山水相依,环境优美,建设休闲旅游度假景区,条件优越,前景广阔,2002年,建设了休闲旅游度假景区。
漳河源头位于沁县城北30里的漳河村,毗邻208国疲乏,与仙鹤山龙珠寺、华山等景点相距数里。
漳河源头是古沁州八景之一,主要景点有漳河神庙、东岳庙等道教建筑群和漳河古村落、民居和古代水利设施,附近交口村因水而居、因水而名的古镇——漳源镇(旧称韩店镇)是沁县北部经济文化中心。
漳河源头是浊漳河在沁县境内最长的支流,自古以来被看作是浮西源的发源地,此处石罅灵泉,一泻如碧,自然风光秀丽,人文传说众多。
相传张果老隐居于此,觅得长生树,唐玄宗开元21年建祠祀祭,后人把通玄先生奉为河神,历代祭祀十分隆重。
漳河源头古朴幽深,为休闲养生佳处,谙含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不愧为上党著名浏览胜地。
漳河源头简介
沁县漳河源头风景名胜区简介漳河源头地处太行山系,太岳山的东侧,长治市沁县北端位于东经112°28,北纬36°29,东西长2KM,南北宽2KM,距离沁县城30KM。
浊漳河是海河的源头,被誉为上党地区的母亲河,漳河神庙南北各有一个泉眼,水流丰富,自北向南流县境38.9公里注入襄垣县境内。
是华夏儿女寻根问源的必到之处,景区西部山峦起伏,山上植被茂密,春季绿树成荫,夏季花果飘香,置身其中,景色美不胜收。
这里有厚重的农耕文化积淀,自农耕文明产生以来,就与土地、水资源结下了不解之缘,沁县是中华民族8000年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后汉书•律历志》载:“羊头山产禾巨黍,可以累律,历代多取以定乐”。
结合沁县是谷子的原产地,说沁县是典籍所载的炎帝制耒未耜,兴稼穑的农耕活动的始发地也不足为过,该区位于浊漳河河谷地带,宋太平年间开始在这一代兴城立州,是沁县主要的农耕区,留下了好多有纪念意义的遗迹遗址,位于景区内的漳河村,至今保存有漳河古道原型及部分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街巷,石碾、石磨、犁、耧、耙、杖散落各处,置身此间,尚可触摸到古老农耕文明的脉搏。
漳河源头自古是上党著名胜迹,漳河神庙也称通元先生庙,规模宏大,庙貌辉煌。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仰灵山,觅秀水,曾于漳水源头涵体澄性,利物泽人。
后人于水源之上建张仙翁行馆,庙而貌之,漳河神庙始建于唐,历五化、迨宋金,直至明清,历1500多年,数十次重建重修,不断寝广其宇,气象遂成。
河神庙依势而建,面南背北。
牛山殿其后,漳水源于前,林荫蔽日,古墅幽深。
该庙建筑分三部分,以泉水出口南北中轴,泉之北,建台阶30层,拾阶而上,为左中右三个院落,中院建殊应王大殿三间,东西配廊各三间,左右配院,社房三间,山门五间。
为元代风格,肖通玄先生像,廓前立碑五通。
庙下建水池,龙头水榭,地上设三孔桥,镂石雕栏,鱼塘水沼,如入仙境。
池沼南十多步建乐楼一座,道场规制彰然。
县人奉张果老为漳河之神,老百姓凡甘霖瑞雪,有祷辄应。
南陵县漳河基本情况
1 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1.1 流域概况漳河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芜湖市境内,跨南陵、芜湖、繁昌三县,东邻青弋江流域,西界黄浒河(荻港河)水系,南面和东南面与孤峰河为邻,西南面与大通河相接,北滨长江。
漳河与水阳江、青弋江一并称谓“三江”,是我省长江南岸的最大支流。
漳河流域总面积为1359km2,其中山区508km2,丘陵区401km2,圩区450km2。
漳河河道全长约119km,自南陵县城以下开始设有堤防,沿河两岸均为水网圩区,涉及南陵、繁昌和芜湖等县(区)。
2007年,南陵县荣获安徽省首届投资环境“十佳县”、“十佳经济开发区”双十佳称号,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全省财政强县之列。
1.2 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建国后的1954、1960、1970、1983、1991、1996和1999年等均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平均7~8年一次。
20世纪70年代,漳河上游源头幸福河荷花塘至诸村长约7.0km的河道实施了渠化,两岸填筑的简易堤防使洪水归槽。
该段由于地处上游,河床较陡,冲刷严重,根据地形做了12座不同落差的跌水以减轻洪水对河床的冲刷,在部分跌水上游填筑了简易的拦河坝用于蓄水灌溉。
诸村以下至南陵县城段以上河道基本没有堤防,洪水季节滩地行洪,南陵县城以下始有堤防直到中游出口三汊河口,下游沿河两岸均有堤防。
漳河在南陵县城以下段进入圩区,两岸筑有堤防,堤顶宽3~8m,堤顶高程12.6~14.1m,沿河两岸主要圩口有西七圩、联城圩、花园圩、滨玉圩等。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上游缺少骨干滞洪蓄水工程。
2)中段河道蜿蜒曲折,断面狭窄,出口段有肇家埠锁口,造成中游宣泄洪水不畅。
3)围滩造地,与水争地,减少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4)堤防断面未达标,穿堤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5)部分集镇和居民集居地防洪体系不完善7)河道、堤防管理设施落后,不配套,堤顶没有防汛道路。
2 主要治理内容和措施2.1规划范围和标准漳河流域按地形可分为上、中、下游,其中狮子山南陵水文站以上多为山区,坡陡流急,为上游,南陵水文站至资福河与漳河交叉口——三叉河口段多为丘陵或丘圩结合地形,河槽狭窄、蜿蜒曲折,为中游,三叉河口至澛港入江口为沿江水网圩区,坡降平缓、沟汊交错,为下游。
漳河
漳河概况——精选推荐
漳河概况 漳河,是⼀条古⽼的河流,是中国华北地区海河⽔系的南运河⽀流。
上游由两河合⼀,⼀为清漳河、⼀为浊漳河,均发源于⼭西长治,下游作为界河在经过区段划分河北省与河南两省边界。
到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合流卫河,称卫漳河、卫运河,进⼊海河⽔系的南运河。
漳河流经三省四市21县市区,长约412公⾥,流域⾯积为1.82万平⽅公⾥。
漳河⼲流长179公⾥。
⼀、河道变迁 漳河,漳河原是黄河中、下游最⼤的⼀条⽀流。
《禹贡》中所指的衡漳和降⽔就是漳河。
1128年(南宋建炎⼆年),为阻⽌⾦兵南下,宋都留守杜充在今河南测滑县西南命⼈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泗⽔,夺泗⼊淮,后来,致使黄河南徙,漳河脱离黄河,最终加⼊了海河⽔系,为海河中⼀⼤⽀流。
历史上其变迁⽐较复杂,它的变动最南可达到安阳河,最北可达到滏阳河及其前⾝衡⽔,长芦或葫芦河所能迁徙之道,其变动顶点是在出⼭后邺镇(古邺都)之西,即三台⼝。
古代漳河下游有两⽀。
⾃曹操开凿利漕渠后,⼜出现了为⽀援运河的南⽀,漳河就分为3⽀。
⾃隋、唐以后,漳⽔渐趋不稳定。
明、清两代,为了⽀援漕运除南⽀外,运河下游也有引漳河⽔的,多则3⽀,少则1⽀,这样漳河的变迁就更加频繁和复杂。
⾄清朝康熙以后,漳河全由今馆陶归运河,才形成了今天漳河的⾯貌。
其下游⽼漳河,根据《海河简史》记载,今⽼漳河是漳河(原漳⽔)故道,明代时漳河的主流,明代顺德府知府李攀龙曾有诗赞邢台⽈:春树万家漳⽔上,⽩云千载太⾏来。
清康熙47年,漳⽔南徙,改在馆陶⼊卫,原主流河道屡经洪泛,泥沙⼤量淤积,⽔势越来越弱,因它确系原来的漳⽔故道,故称⽼漳河。
岳城⽔库以上的漳河穿⾏于太⾏⼭的崇⼭峻岭之中,河道纵坡平均为1/260,⽔性湍⽽悍,急流以⾼屋建瓴之势,穿峡⾕、越断崖,奔腾⽽下," 漳⽔洪涛声闻数⾥" ( 《畿辅安澜志》 )。
洪流挟带⼤量泥沙,据对 1923~1965年资料统计分析,漳河观台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2580 万吨。
中国影像方志南漳:荆山漳水边的楚韵遗音
中国影像方志南漳:荆山漳水边的楚韵遗音《中国影像方志》南漳篇预告片漳河,古称“漳水”,它发源于南漳县境内荆山脚下的三景庄,流经远安、荆门,于当阳市两河口与沮河汇流为沮漳河,在沙市注入长江,全长两百零二千米。
为区别于我国北方的漳水,这条河流在古时又被称为“南漳水”。
《左传》中曾记载“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大意为长江、汉水、沮河、漳河四条河流之间的土地是楚国的领域。
隋开皇十八年,这里以水为名更名为南漳县,位于文献中记载的漳河流域,地处今湖北省西北部荆山山脉东麓。
来自三千年前的楚乐呜音呜音喇叭,因音色似巫师吹牛角招神的呜呜之声而得名。
相传,这种音乐为三千多年前的楚国宫廷音乐,具有楚国早期崇巫尚神的特点,因而被史学界称为“楚乐的活化石”。
在古代,音乐的音阶分为宫商角徵羽五种,徵音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
楚人认为“徵属火,事之象,闻徵声,使人恭俭而好礼”,因而呜音喇叭的演奏多以徵音为主。
呜音喇叭主要是以家族乐队的方式在南漳代代延续,在两千多年来的流传过程中,无乐谱记载,全凭一代一代的乐师口耳相传。
喇叭呜咽,锣鼓铿锵,神秘悠远的韵律,化作乐谱上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成为呜音喇叭新时代传承的奥秘。
千百年来,正是呜音艺人的智慧与执着,才让这种从远古飘逸而来的声音,再次回荡在荆楚大地!“东方的马丘比丘”:南漳古山寨荆山山脉东麓的南漳县拥有大小千余座雄奇险绝的古山寨,专家们不吝赞美地称其为“东方的马丘比丘”。
南漳古山寨,在选址上大多选择崇山峻岭且视野开阔的山头,或扼守水口与古道的要塞之地,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与民间修建古寨使用混合糯米汁和红糖的夯土不同,南漳古山寨建筑所用的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泥晶灰岩,它比一般的石灰岩更为坚硬且抗风化。
据清朝《襄阳府志》记载,清嘉庆年间,此地曾发生过数次大规模的民间动乱,而这些群居山巅的古寨,为庇佑一方百姓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不少古寨中,至今还保留着水井、屋舍等生活设施。
见仁见智话漳河
见仁见智话漳河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第9期文图 / 郭恒茂漳河发源于山西省太行山腹地,由浊漳河、清漳河汇流形成漳河干流,经冀豫边界至河北馆陶入卫河。
历史上,漳河曾有洚水(降水)、衡漳、漳水等不同称谓。
洚,音同降,大水泛滥之意。
作为水名,“洚”字表达了漳河不是流水潺潺的小河,而是波涛汹涌,如同猛兽下山一般的大河。
上古典籍《尚书·禹贡》在叙述大禹疏导黄河时写道:“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北过洚水,至于大陆。
”此处的洚水指的便是漳河。
在叙述九州之冀州时又说:“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
”这里的衡漳指的也是漳河。
先秦时期,黄河经过砥柱山、孟津纳入洛水后,经河南浚县大伾山,东北汇合漳河,再向北经过大陆泽—宁晋泊、白洋淀—文安洼的南北洼淀区域,向东经今黄骅一带入渤海,即历史上的黄河北道。
此时,海河水系尚未形成,漳河还是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流,大致在今河北省磁县讲武城一带转向东北流,经临漳北、成安东,至广平北,汇入黄河。
漳河因受黄河的影响而多次变迁。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发生大改道,从今濮阳向东流,经范县东、阳谷西、东阿北、茌平东、高唐北、临邑北、商河北,至滨州沾化一带入渤海,即历史上的黄河中道。
这时,漳河不再汇入黄河,转而成为清河支流。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再次改道北流,自南乐北,经馆陶、枣强至青县一带北流入海。
于是,漳河重新回到黄河的怀抱,成为黄河的支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南宋赵构政权为阻止金兵南侵,掘开黄河,由泗入淮,即历史上的黄河南道。
自此,漳河不再汇入黄河,转而形成了漳卫南运河水系的雏形。
历史上,但凡黄河行北道,自南而北入渤海时,自西而东流的漳河,便会“横”向汇入黄河的怀抱。
因“横”通“衡”,故漳河遂有“衡漳”之说。
此外,还有一说认为“衡者横行也”,“衡漳”代表了漳河迁徙无常,散漫而不可制约,有横行无阻之意。
漳河的历史故事
漳河的历史故事
漳河是中国华北地区的一条古老河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漳河上游由两条支流——清漳河和浊漳河——组成,它们均发源于山西长治。
下游作为界河,在经过的区段划分了河北省与河南省的边界。
漳河在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与卫河合流,被称为卫漳河、卫运河,并进入海河水系的南运河。
漳河流经三省四市21县市区,长约412公里,流域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
在历史上,漳河的河道和名称都有过变化。
例如,漳河北决与滏阳河合流称北路,大体自临漳经广平至邱县经威县西北至新河县一线;中路自临漳、成安东北流,经肥乡、曲周而下,直达天津入海。
南路与现漳河所走路线相近,由临漳东至成安注于魏县,经大名至馆陶一线,在馆陶以上入卫河。
漳河的流域范围也曾经历过变迁。
在元代,漳河下游作为界河划分了河北道和河南道的边界。
然而在明朝时期,随着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变化,河北道和河南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漳河也失去了其作为界河的作用。
为了解决卫运河缺少水源的问题,人们曾决定引漳济卫,在广平大留村开凿了一条人工河道与漳河相通。
此后漳河又逐渐开始主行南路。
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漳河由磁州(今磁县)入临漳县再东北
入广平县南界后分为二支,一由魏县至馆陶县入卫河;一入邱县,在邱县又分二支。
总的来说,漳河的历史是一部历经河道变化、流域范围变迁以及引漳济卫等重大事件的演变史。
漳河 黄河支流渭河支流榜沙河的支流
漳河黄河支流渭河支流榜沙河的支流
漳河,黄河支流渭河支流榜沙河的支流,主要河道位于甘肃省漳县,发源于漳县和岷县交接的木寨岭,自西南向东,流经漳县境内大草滩、殪虎桥、三岔、盐井、武阳五个乡镇,于武山县高楼乡丁家门流入榜沙河,属渭河二级支流。
流域面积为1270.05平方千米。
河流全长为83.7公里,河床比降1%~5%,流域面积1270.05平方公里。
漳河是漳县的“母亲河”,流域内有引水灌渠多处,为全县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明至清代、民国期间,漳县所产木材,顺漳河、龙川河、榜沙河而下,在武山县鸳鸯镇入渭河,运抵武山、甘谷、天水、宝鸡、咸阳。
历史时期漳河水系归属变迁研究
历史时期漳河水系归属变迁研究胡刚【摘要】历史时期漳河水系处于不断的改道变迁当中,有时属于黄河的一个分支,有时独流入海,有时又属于海河的一个分支.这种变化并不仅仅因为漳河自身河道发生了大变动,而且其所归属的河流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尤其是受黄河变迁的影响较大.本研究通过梳理历史时期漳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水系归属状况,让大家对其过去面貌有清楚的认识,以利于当前沿河地区水利的进一步开发和建设.【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2)004【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历史时期;漳河水系;归属;变迁【作者】胡刚【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42漳河,古称漳水,也叫浊漳水[1]65、潞水等。
漳河是海河的一个分支,源出山西省上党盆地的西部和北部山区,有浊漳河和清漳河两源。
两源分别穿过太行山进入到河北平原,在河北省西南边界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
浊漳河流经黄土地区,泥沙含量大,水色浑浊。
清漳河大多流经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含量较少,河水较清。
两河相交,清浊分明,可与“泾渭分明”相媲美。
漳河继续向东流至馆陶处与卫河相汇,然后又向东向北流,经过南运河,最终汇入海河。
目前,对漳河的研究多集中于漳河水环境和水污染方面,无论是著作还是期刊论文,这些成果比较丰富,但与本研究关注的问题相关性并不大,笔者就不一一列举。
关于历史时期漳河河道的演变研究有一些成果问世,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谭其骧[2]、张修桂[3]、邹逸麟[4]87-160等人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时期整个海河流域演变的宏观角度去把握,涉及到一部分漳河演变的研究,但关于漳河的研究并不系统和完整。
另外,对漳河河道演变做过系统而完整研究的仅有谢金荣[5]、石超艺[6]、孟祥晓[7]、靳花娜[8]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明清时期漳河河道的变迁,其中部分会涉及河道的归属问题,因而从这些研究中也只能侧面了解明清时期的漳河归属状况。
漳河水是三省交界地带的生命线
漳河水是三省交界地带的生命线漳河发源于山西省境内,贯穿了河北、河南和山西三省,是河北和河南的分界线。
因为在太行山区,漳河水俨然是三省交界地带的生命线。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合漳乡史邰村,来自上游的清漳河和浊漳河交汇于此,始称漳河。
史邰村的漳河对岸,就是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古城村。
1992年8月,河北省涉县白芟村的几十位村民乘夜色泅过水流湍急的漳河,将事先放置在对岸的数百公斤烈性炸药,用车悄悄拉往红旗渠流经河南林县盘阳村段的凤凰山脚下。
凌晨1时左右,他们背缚炸药和铁锹钢钎等工具,避开红旗渠的守卫民兵,匍匐爬上凤凰山干渠脚下,找到合适爆破点后,深埋炸药,其中一处所埋炸药包竟重达500多斤。
待到凌晨三时,行动主事者一声令下,三个爆破点同时引爆。
4000多村民从睡梦中惊醒后,惊惶失措,四散逃生。
被烈性炸药炸塌的第一处渠墙高8米长25米,第二处高8米长6米,两处共有长31米的渠墙被彻底摧毁,有60多米的渠墙发生位移、裂缝和松动。
时每秒流量达79个立方的红旗渠渠水宛如一群脱缰的野马,从90米的高处“飞流直下”。
两三吨重的岩石被水冲漂到数十米之外,几人合抱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
1000多亩庄稼被淹,700多亩颗粒无收,600多亩上等品质的田地被毁,更有60多亩良田因土壤皆被冲走只剩下石头至今仍无法恢复耕种。
损失近千万元,40万人生活断水,中央高层震动。
但最后政府对事件做了冷处理,未处罚一人。
为处理漳河水的问题,1989年国务院下发42号文件,规定河南、河北两省按照48%、52%的比例对漳河水进行分配。
随着时间的推移,1989年制订的分水方案,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当年只是针对纷争激烈的河北和河南两省制订了分水方案,并未考虑上游山西的水权分配利益。
2009年,因为山西计划在清漳河上游修建吴家庄水库,引发河北涉县沿河16万群众联名以“万民书”的形式请愿,要求邯郸市政府为民请命,阻止上游山西修建水库。
全文完1。
山西河流简介
山西河流众多。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全省约有24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4000平方公里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8条。
前5条向西、向南流,属黄河水系;后3条向东流,属海河水系。
汾河是省内最大河流,源于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长710公里,纵贯省内中部,至万荣县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是省内主要农业地带。
沁河发源于太岳山二郎神沟,流经沁源、安泽、沁水、阳城等县,而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汇入黄河,全长450公里(省境内351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省境内9315平方公里),是山西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
涑水河源于绛县横岭关,向南入黄河,全长196公里,流域面积5548平方公里。
昕水河有南、北两支上源,北支源于隰县北石楼山,南支源于蒲县东北南耀山,两支于午城交汇,西流注入黄河,全长134公里,流域面积4321平方公里。
三川河由北、东、南三川在离石县城至交口镇之间汇集而成,流经方山、离石、中阳、柳林4县,流域面积41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海河在山西境内长400余公里,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23.4万平方公里)的25%,汇水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
桑干河在山西境内长252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滹沱河在山西境内长3 30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漳河在山西分清漳河和浊漳河两支,清漳河流经太行山区,在黎城下清泉进入河北省,境内河长150公里,流域面积4043平方公里;浊漳河经长治盆地,在平顺马塔村流入河南省,境内河长223.2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经晋、陕峡谷间,纵贯山西南北。
由于河床比较大,流水急,航运困难,灌溉用水不便,但水力资源丰富,是山西可资利用的最大水源。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长710公里,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
汾河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楼山下的水母洞,周围的龙眼泉、支锅奇石支流,流经东寨、三马营、宫家庄、二马营、头马营、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关、宁化、坝门口、南屯、子房庙、川湖屯等村庄出宁武后,流经六个地市,34个县市、在河津市汇入黄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漳河源头简介浊漳河是上党境内的最大河流,河分三源:浊漳南源出于长子县发鸠山;浊漳西源出于沁县漳源村;浊漳北源出于榆社县柳树沟。
南源和西源先在襄垣县甘村交汇,又东至襄垣县合河口与北源交汇,始称浊漳河。
浊漳河又东南经黎城、潞城、平顺,在平顺县东北部的下马塔出山西省境。
在先秦时期,浊漳河被称为“潞”,汉以后才有“潞水”、“潞川”、“浊漳”等别称。
路,古训为“大”,那么,潞当是以其水势大而得名,《说文》云:“潞,冀州浸也。
”山西省历史上的政区地名潞县、潞城县、潞子县、潞州。
潞安府等皆本于此。
漳河是一古老的河流,《山海经》注:“禹奠高山大川,底绩覃怀,至于衡漳”,自此漳河流域便成为华夏生民耕作之沃地。
漳水即商水,浊漳河流域为先商文明的发源地。
《左传》有高辛氏帝喾之子阏伯受封伏牛山下阏与陉的记载,今乌苏村一带的阏与古城遗址,便是先商部落早期聚居地。
漳河源头地处太行山系,太岳山的东侧,长治市沁县北端位于东经112°28,北纬36°29,东西长2KM,南北宽2KM,西与王可坡接壤,北与堡则沟相邻,东与208国道相连,南与庄立村毗邻。
距离沁县城30KM。
浊漳河是海河的源头,被誉为上党地区的母亲河,漳河神庙南北各有一个泉眼,水流丰富,自北向南流县境38.9公里注入襄垣县境内。
是华夏儿女寻根问源的必到之处,景区西部山峦起伏,山上植被茂密,春季绿树成荫,夏季花果飘香,置身其中,景色美不胜收。
这里有厚重的农耕文化积淀,自农耕文明产生以来,就与土地、水资源结下了不解之缘,沁县是中华民族8000年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后汉书•律历志》载:“羊头山产禾巨黍,可以累律,历代多取以定乐”。
结合沁县是谷子的原产地,说沁县是典籍所载的炎帝制耒未耜,兴稼穑的农耕活动的始发地也不足为过,该区位于浊漳河河谷地带,宋太平年间开始在这一代兴城立州,是沁县主要的农耕区,留下了好多有纪念意义的遗迹遗址,位于景区内的漳河村,至今保存有漳河古道原型及部分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街巷,石碾、石磨、犁、耧、耙、杖散落各处,置身此间,尚可触摸到古老农耕文明的脉搏。
漳河源头自古是上党著名胜迹,漳河神庙也称通元先生庙,规模宏大,庙貌辉煌。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仰灵山,觅秀水,曾于漳水源头涵体澄性,利物泽人。
后人于水源之上建张仙翁行馆,庙而貌之,漳河神庙始建于唐,历五化、迨宋金,直至明清,历1500多年,数十次重建重修,不断寝广其宇,气象遂成。
河神庙依势而建,面南背北。
牛山殿其后,漳水源于前,林荫蔽日,古墅幽深。
该庙建筑分三部分,以泉水出口南北中轴,泉之北,建台阶30层,拾阶而上,为左中右三个院落,中院建殊应王大殿三间,东西配廊各三间,左右配院,社房三间,山门五间。
为元代风格,肖通玄先生像,廓前立碑五通。
庙下建水池,龙头水榭,地上设三孔桥,镂石雕栏,鱼塘水沼,如入仙境。
池沼南十多步建乐楼一座,道场规制彰然。
县人奉张果老为漳河之神,老百姓凡甘霖瑞雪,有祷辄应。
不知哪朝哪代,皇家敕封这位河神为殊应王。
不仅当地七社之众于农历三月七月十三日,要举行大的祭祀活动,而且朝廷也要以二八上戊,即农历二月和八月上旬的戊日开展祀典,届时皇家封敕,州县拜竭,举会易物,上戏演礼,热闹非常。
想不到千里海河源头是从这小小的龙嘴里流出来的漳河源头地势奇秀,左则万峰西揖,翠插青天,右则崔巍东朝,苍映碧落。
中有灵祠,林木蔽翳,庙堂之下,泉水沽沽。
清大学士陈廷敬在《漳水源》一诗中写道:“水石漳源镇,清漳自此流,金风吹素濑,玉镜写灵湫,科斗收形小,蛟龙托势幽,土人思德泽,鼓笛赛春秋”,对漳河源头大加赞美。
漳河水象一条蜿蜒曲折的蛟龙,河分冀豫,远界齐鲁,于碣石北入海河而归注渤海。
传说漳河源头水能治百病相传村中一壮汉腿有痼疾,跑遍数家医院都说无药可治,无望之际便回家去了,终日灌以漳河水所煮汤药,不久便能下地行走,痼疾全无。
曾许下病去则放影一场,遂在漳河神庙前兑现承诺以谢。
这里有古老的漳河神庙。
漳河源头自古是上党著名胜迹,漳河神庙也称通玄先生庙,规模宏大,庙貌辉煌。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仰灵山,觅秀水,曾于漳水源头涵体澄性,利物泽人。
相传张果老在此觅得一长生不老草,漳河源头便有天然养生佳处的美誉。
后人于水源之上建张仙翁行馆,庙而貌之,漳河神庙始建于唐,历五化、迨宋金,直至明清,历1500多年,数十次重建重修,不断寝广其宇,气象遂成。
神庙依势而建,面南背北。
牛山殿其后,漳水源于前,林荫蔽日,古墅幽深。
该庙建筑分三部分,以泉水出口南北中轴,泉之北,建台阶30层,拾阶而上,为左中右三个院落,中院建殊应王大殿三间,东西配廊各三间,左右配院,社房三间,山门五间。
为元代风格,肖通玄先生像,廓前立碑五通。
庙下建水池,龙头水榭,地上设三孔桥,镂石雕栏,鱼塘水沼,如入仙境。
池沼南十多步建乐楼一座,道场规制彰然。
县人奉张果老为漳河之神,老百姓凡甘霖瑞雪,有祷辄应。
不知哪朝哪代,皇家敕封这位河神为殊应王。
不仅当地七社之众于农历三月七月十三日,要举行大的祭祀活动,而且朝廷也要以二八上戊,即农历二月和八月上旬的戊日开展祀典,届时皇家封敕,州县拜谒,举会易物。
漳河庙的历史“漳河庙,又称张仙庙、通玄先生庙。
据《沁州志》载:此地为八仙之一张果老栖隐处。
‘先生隐中条山,往来汾沁间,时止漳源’。
沁人在漳源隐处立张仙庙,有祷辄应。
明初图八仙像于门,改祀漳河庙。
”漳河庙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重建遗构,明清历有修葺。
庙内碑碣甚多,最早者为元至元二十一年“重修通玄先生庙记”,其余为明清重修碑记,尤以清碑居多。
其实,此漳源仅是浊漳河三大源头之一的西源,另外两源分别为发自榆社的北源和襄垣的南源。
如果在别处,像漳源庙正殿这样大字高悬唯我独尊的做法,可能会引发一番究竟谁是主流正源的不休纷争,但在浊漳河流域,却从未听说有如此这般的狗撕猫咬,晋人心态的平和可见一斑。
漳源庙东侧与之比肩的是东岳庙。
东岳庙为清代建筑,山门保存完好,现存正殿、东配殿以及与之相连的碑廊各三间,另有东垛殿一间,西垛殿已不存。
两庙如今贯通,从平面布局上看,在其西配殿位置上坐落着漳河庙的东配殿,据此分析,东岳庙不大可能建有西配殿及连廊,或为非对称性布局。
漳水源头何处寻,古碑残墅碧云深。
一溪瀑翠清如醴,万里飞声势若。
客路无尘朝帝国,乡山有径到灵岑。
携来共羡登临事,谁识当年老子心。
这是清代康熙年间内阁大学士吴王典写的一首《漳水源头》。
古沁州是吴王典的家乡,吴王典考中进士后,曾有八年在家闲赋,这首诗就是他在闲赋于家的八年中到漳河西源赏游时所作。
据说漳河西源处那“漳水源头”四个大字也为吴王典所题。
浊漳西源位于沁县漳源镇漳河村,皆是因为居于漳河源头而得名。
村中建有漳河庙,又称张仙庙、通玄先生庙。
据《沁州志》载:此地为八仙之一张果老栖隐处。
“先生隐中条山,往来汾沁间,时止漳源”。
沁人在漳源隐处立张仙庙,有祷辄应。
明初图八仙像于门,改祀漳河庙。
庙门有一联:灵泉施澍□古洞起祥云由于年代久远,联中有一字已无法辨认,然而,这里昔日却是香火鼎盛,钟磬和鸣,古人为“神”选下的这块“风水宝地”,也算美得别致:山色屏围,林木装点,水碧沙明,跳珠溅玑。
而今虽然仅见一片坍塌的庙宇,几幢断碑残碣,但那股喷涌而出的清泉,却仍然饱含着旺盛的生命,使人振奋而激动。
浊漳西源古称“漳源泻玉”,古来题咏很多,有一首诗说得好:石罅涌灵泉,清漳纪别派。
奔流初出山,昼夜声滂湃。
雷雨起灵湫,良田资灌溉。
坐视清人心,飒飒闻天籁。
之所以称为源头,不是因为其大,而是因其远,最早而发。
然后又沿途团结了众多的同志,才形成浩荡之势的。
古《沁州志》如是说:漳河,在州西北三十五里,去漳源镇可二里许。
其地建漳河神祠,有泉汇为巨浸,东南流至镇,与花山水合,故是镇一名交口。
南行会北河、固益诸溪间水,其流甚大,至州城北郭外,小河水入焉。
又一里经州城西郭,澄清、赤龙二池水来注。
又南流二十里,合后泉水。
又三十里至万安山之北,会铜革是水,是为本州诸水总汇之处。
由此,使人想起“江河之大,不拒溪流。
”有容乃大,河水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沁县的历史沁县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息。
公元前十一世纪,晋灭赤狄部后置铜革是邑,秦为铜革是县,北魏时属并州乡郡,隋初属上党郡,宋初建威胜军,元初称沁州,民国初年废州改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属太岳专署。
1946年沁县解放,属晋东南地区行署领导,1985年市管县体制后隶属长治市。
沁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沁县历史悠久,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自古为人文荟萃之邑,中心辖治之所,境内有省级文物4处,县级文物18处,位于县城西南15 公里处的册村乡乌苏村,有战国时韩国别都阙与城遗址,县城南25公里处的故县镇村,是古铜革是县城遗址,村西的紫金山文中子石室,因随唐大儒王通在此培养出魏征、杜如晦、房玄龄、温大雅等八大国公而闻名,县城西30华里处的伏牛山龙泉神庙,曾以其规模宏大,气貌不凡而闻名三晋,城南二郎山上,建有我国目前最大的民间北魏石刻阵列馆,馆内藏有北魏到北宋500 年间的南涅水石刻为主的各类造像塔,单体造像及碑碣近千件,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千字文》石刻被列为“中华之最”,陶渊明手书撃夤旁邮珨十二首玉石石刻全国闻名,目前以南涅水石刻馆、徐村吴王典墓、太里羊舌氏三贤墓为龙头,康熙皇帝御书楼,漳河源头龙珠寺、华山相配套的人文游览区;以二郎山、西湖公园为主的黄土风景区,以小东岭八路军总部旧址,后沟新华日报旧址、烈士陵园、决死一纵队纪念馆为主的革命纪念旅游区已初步形成。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沁县就以出兵、出粮、出干部而著称。
为了中华人民的解放事业沁县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珍贵的精神财富。
吴阁老,字伯美,号铜川,山西沁州(今沁县)徐村人,生于1637年3月26日(明崇祯十年三月初一日)。
他是康熙皇帝王的股肱之臣,是最高统治集团的决策人物。
他在清初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逐步统一全国方面起过重要作用。
当时人们称他为一代名相、一代贤相,民间则尊称他为“阁老。
”朝野上下都认为他是清官、好官,称赞他“政绩卓越,相业辉煌。
”在他的家乡,流传着一着民谣“沁州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
民谣将他与鸡蛋、瓜子并列未免近乎玩笑,但滑稽中表溢出沁州人杰地灵,尢其以有吴阁老这样的人物为荣。
他的父亲道默是当时沁洲一带的著名教师。
吴王典从小在良好的学习环境里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10岁能写诗,15岁应童子试,23岁(顺治十六年)考中进士(他是三甲第126名,赐同士出身)。
1667年(康熙六年),他被任命为河南汝宁府确山县知县,在此任上干了8年。
1674年1697年,他被授为刑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