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合集下载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综合试题3答案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综合试题3答案

综合试题3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共20分)1-5:ABCDD 6-10:CCCDB 11-15:ABBAA 16-20:ABADD二、判断题(每题1分,错判或未判均无分,共10分)21-25:××∨∨∨ 26-30:×∨∨∨∨三、简答题(要求回答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31.(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分)(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理解世界的本质,在实践中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包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2分)(3)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分)32.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分)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1分)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1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1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1分)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1分)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马克辨析题和简答题·

马克辨析题和简答题·

第一章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四、简答题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涵义。

2、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什么是发展?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4、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行为活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

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是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所以二者间始终存在着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始终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并表现为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些就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一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既然生产关系根本上是由生产力决定的,那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就会被先进的生产关系取而代之,从而解放生产力,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要求,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确定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

在社会形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经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马克思主义2

马克思主义2

四、 材料一:有位过江者,看见一个人抱着一个婴儿,要投入江中,这是婴儿哭泣,这个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他善于游泳,他是婴儿的父亲,父亲善于游泳,那么他的婴儿也一定善于游泳吧。
材料二:鲁国有一个人擅长编草鞋,也擅长织白绢。他想搬家到越国去,朋友对他说,你到越国去是不行的,他问为什么,朋友说,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是越国人擅于不穿鞋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国人习惯披头散发,不戴帽子,所以你的长处到了那里用不上。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可能吗?
内容: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问题②:材料二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什么观点,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内容: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 第七章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url=](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url=](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url=](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十、 (微软公司垄断)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答案

绪论 1.马克思主义最崇绪论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答:实现共产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什么?答: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什么?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答: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1.时间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维性。

2.意识的产生、本质是什么?答: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列宁的物质定义和意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的内容是怎么样的?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体系问题。

包括: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科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答: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阶级条件);(3)直接理论来源,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答:首先,要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同时,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其次,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辨析题

马克思辨析题

5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胜利是否是历史的反常现象:错。1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和制度较发达完善的国家社会形态的演进往往滞后的特点2落后国家的矛盾相对发达国家少,它的胜利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向外转移危机和矛盾的结果6时势造英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英雄造时势是英雄史观,是要加以批判的,它夸大了英雄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是时势造就英雄,而不是相反,即使特定形势下暂时没有英雄,时势迟早也要把英雄造出来:
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的前提和基础。2,发挥人的主是认识掌握利用客的必要条件3尊重客和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意义:1否认客,夸大主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精神万能论,否认主夸大客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客,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主,才能开创新的局面。
4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说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5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解释如何对待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物质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利用主观能动性,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从而能有目的的改善生态环境。
7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8说明矛盾统一性与多变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统一和斗争。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统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对方有利的因素,促进彼此发展,并且规定事物转化和发展的趋势。斗争促进矛盾双方互相竞争,此消彼长,为事物质变创造。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统治人们相互关系的关系形态。

如何看待和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又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这种动态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生产力的提高会使原有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使人们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

例如,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使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

生产力的提高也会使生产过程中人们的交往方式和合作形式发生变化,使生产关系日益复杂化。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的发展又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不同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协作方式,会对生产力的利用效率、创新潜力等产生影响。

生产关系的制约、激励机制等也会影响人们对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生产关系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对于释放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方法论在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

首先,要深入实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结果,因此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国情、时代条件来平衡和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

其次,要注重全局观念,系统谋划。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时,需要系统思考,兼顾发展的整体性和长远性。

再次,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并非静止不变的,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原理辨析题

原理辨析题

原理辨析题及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3.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答案: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

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即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

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以实现。

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简答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二、论述题1.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的对立与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的对立与统一
中的对立统一
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统一
统一 =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 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处 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者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作用体现
矛盾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是生产关系 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 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同时当生产 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 展起推动作用。 同一性说明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
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对立
对立=斗争性:矛盾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 质和趋势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具 有能动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 力,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归根到底 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
结合专业实例——木桥建构作业
3.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桥的设计者 体力劳动者:参与造桥人员
1.劳动资料:木条、 钉子、螺栓.. 生产工具:电锯、 电钻、
4 科学技术:采用专业激 光雕刻技术订制不锈钢连 接片
2.劳动对象:不同长度, 切口角度不同的木条; 各种木条上需要钻上不 同的孔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矛盾双方在对立统一规律中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最后发展出良好的成果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四)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四)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四)万学海文2012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考生们也越发紧张和重视。

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难点内容需要广大的2012年的考生们注意。

为了让大家更有针对性的复习,万学海文政治考研辅导专家们特别总结了这些科目的重难点,以供广大2012年的考生们参考复习。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及其结构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马克思辨析题

马克思辨析题

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此观点错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无论是超前还是落后于生产力,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判断计2分,分析说明计3分)
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我们只有不断地改变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
此观点错误。因为生产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即相对稳定性,这既是生产力的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关系就没有变化的必要和可能,人们也不能随意变革生产关系,否则就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不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变革生产关系才是必要的、可能的。
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此观点错误。上层建筑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不一定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否则,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大学马克思主义知识点

大学马克思主义知识点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九:肯定,否定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九:资本积累
⑴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⑵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⑶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⑴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马克思

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既然社会历史是发展的,那么作为揭示社会历史本质的社会历史观就必须揭示什么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事实上,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些动力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各自不同的、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然而这些动力在发挥其作用时又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构成了一个内容复杂的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前提下,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要深刻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尤其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含义;要深刻认识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现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就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

同时,这两对矛盾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经常解决的矛盾,或说解决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特定的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必将被消灭,而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必将走向消亡。

本节分别从阶级产生和实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等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就阶级的产生而言,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什么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什么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什么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占据重要位置。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物质的改造能力,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核心。

生产关系则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指所有权、分配关系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

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方式日益进步,生产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工具和技术不断升级,生产率不断提高。

这样的情况下,原有的生产关系往往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力状况,会出现生产关系的矛盾。

例如,在农耕社会时期,由于土地生产力相对较低,农民之间的土地所有权关系相对较为简单;但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发生变革,土地的所有权关系也需要相应调整。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影响生产关系也对生产力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生产关系僵化,限制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就会影响生产力的发挥。

比如,私有制和个体所有制所造成的生产关系模式,可能会限制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运用,从而影响生产力的提升。

因此,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进步可以有效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辩证的相互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性条件,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生产力又是生产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生产关系不断演变与调整。

在实际生产实践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的发展关系。

综上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在动力,而生产关系又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只有在这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社会生产才能实现高效运转,经济才能持续增长。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生产关系,以适应新时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题

简答题1.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P29)答:(1)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2)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同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实践的概念、基本形式、特征:(书P34、35,P64)答: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什么叫联系?有哪些特点?联系的基本关系?(P40)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基本关系:(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2),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4).联系具有条件性。

4.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及辩证关系:(P43、P45)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迟早要发生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3、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运动和发展的,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原有的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就会产生革命性变革,由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

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是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所以二者间始终存在着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始终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并表现为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些就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一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既然生产关系根本上是由生产力决定的,那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就会被先进的生产关系取而代之,从而解放生产力,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要求,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确定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
统一体。

在社会形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经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