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生命教2
《废墟的召唤》
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情感目标: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本文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的语言特点;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法学法:创设情境法、情绪调动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预习1、生字词妲(dá)己褒姒(sì)窈窕(yǎo)(tiǎo)扑朔(shuò)远瀛(yíng)观(guàn) 甲胄(zhòu)雕镂(lòu)停滞(zhì)驮(tuó)着充塞(sè)碣(jié)石嗫(niè)嚅(rú)迤逦(yǐ lǐ)黛(dài)青色窸窣(xī sū) 蘸(zhàn)着2、词语解释莽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许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图片展示:唐山大地震的废墟;太平洋海啸造成的废墟;拆迁时造成的废墟等等。
给你怎样的感觉?---一片狼藉,毁灭。
原创高中语文精美课件 呼唤生命教育1
面对生命这个如此严肃的 话题,做为青少年的我们, 都做了什么呢?请看来自各 方面的报道——
据报道,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 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 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 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 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杀成为 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生命是有尊严的,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 西都不能代替它。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 不可复得。 人类的生命价值就在于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 一切价值的前提与先决条件。 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 命、珍惜生命。 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
2000年8月,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吉林省一 女生卧轨自杀;
广州市东山区有一位右腿略有残疾的12岁的男孩。, 当他得知父母亲吵着要离婚的这个消息后很受打击, 老是怀疑父母离异是因为自己,最后精神崩溃并想 到自杀。 广州一位14岁少年,与父母发生冲突后一怒之下买 了一瓶安眠药,药买回来以后犹豫了半个小时,但 发现没有人关注他的情绪,陡然产生“我偏要死给 你们看”的念头。最后,在他服了30片药之后才被 父母发现,父母立即将他送往医院洗胃。
——网友koala
死是一个终于要来的节日,你不必急于求成…… ——史铁生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印度]泰戈尔
敬畏生命
用爱面对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心中就不 会堆积烦恼;世间纷争也会减少。 生命虽然很有价值,若不能好好运用,等于没有价 值。 面对困难,要勇于接受挑战,借由人生的历练,锻 炼出柔软如水、坚强如钢的精神。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则,也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 透彻生命、明了生命的源头,就不会恐惧死亡。
呼唤生命教育PPT课件(1)
小影是长春市某中学的学生。2004年中考后, 她像其他学生一样,热切地等待着中考的成绩。7 月5日晚,小影和父母一起拨通了信息台的电话, 输入了考号,电话中传出542的报分,满怀希望的 小影瞬间失望至极。她知道这个分数与她所报的 高中"无缘"了。父母见女儿情绪低落,忙安慰她, 让她不要伤心。7月6日上午9时左右竟服毒身亡 。
2003年3月6日,天水市石马坪中学初三(3)班 女学生李萱,因与老师发生一点小小的争执,从学校 教学楼四楼跳下,摔成重伤,经抢救无效于当日12时 55分死亡。
2003年9月28日,鞍山市15中高三学生陈晨因 承受不住心理压力,喝下农药离开了人间。
2003年5月22日昆明市28中的一名14岁的少女莫 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遭到同桌无意的讥笑,而服 毒自杀。
2002年4月12日(星期六)早晨,某实验中学初 三(四)班学生婷婷上课迟到,被同学叫到班主任汪 某的办公室,接受教育。她于当日中午留下遗书,从 学校教学楼8楼跳下身亡。
2002年5月16日年仅17岁江西省红果中学的学生 的王某,因被父亲殴打了一顿,想到自己已经没有了 母爱,又得不到父爱,缺少温情和关爱,活着没有意 思,于是便跑到铁路上,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 轻的生命 。
2004年4月22日中午12点半,沈阳市沈河区同仁 高考补习班教室。小昕是个少言寡语的学生,此前 他从来没跟侯雨说过话。只因为侯雨问了一句: “你到底会不会打球啊?”话一出,小昕就与侯雨 扭打在了一起。并用刀刺向侯雨的脖子,最终导致 其不治身亡。 2004年9月15日晚8时,位于三台子附近的沈阳市 计算机学校二部里,几名女学生对1名女同学大打出手, 造成被殴打女学生身体出现多处伤痕,严重脑震荡, 内脏大出血。殴打原因竟然是因为被打女生来自外 地农村,成绩太好。
废墟的召唤(4)
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设计说明《废墟的召唤》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也是继《家》之后第二篇精读课文。
此时,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历史的遗迹面前发出的饱含赤子之情的深沉呼唤,表现了作者忧天下之忧的爱国情怀,内容较前两篇课文稍深一些。
学习这篇文章应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并且掌握此类散文的表现手法。
学习这篇文章,宜采用朗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永远的伤口,屈辱的历史(背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
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
指向什么?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
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
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
”《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体现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
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教育呼唤“生命自觉”
阅读教育呼唤“生命自觉”来源《人民教育》2010年第23期作者:李政涛阅读理由:思考目前纷繁的问题,希望从中吸取力量。
每个教育者都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在一个激荡的教育改革时代。
每个人都被挟裹在改革的潮流之中。
但是否有人思考过:自己身处的教育改革到底应该从哪里改起?改革的前提和起点是什么?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有人认为,应该从体制和制度改起;也有人说,要从课程和教学改起;还有人认为,应该从策略和方法改起。
但在笔者看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改革起点,真正的起点应该是新的教育价直观和价值取向的提出与确认。
毕竟,体制与制度、课程和教学、策略和方法,都不过是改革“形面下”的具体表现,在它们背后。
是“形而上”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决定了改革的方向和结果。
不同价值取向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大家都熟知一个故事:两个人同时到工地上搬砖,一个人一边搬砖一边想:我每搬一块砖,能得多少工钱;一个人在搬砖过程中,想到的是:我在造一座美丽的大厦……多年后,专注于工钱的人,还在工地上搬砖,继续为那点可怜的工钱而流血流汗;憧憬于美丽大厦的人,则成了一个成就非凡的建筑师。
显然,两个人结局的差异来自于价值取向的差异。
同样,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我们对于价值取向的反思与造就。
如果我们认为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在于改进和提高教育之事的效率,那么改革就可能着眼于教育制度和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如果我们认为价值取向在于改变教育之人的观念和思想,那么改革就可能着眼于新观念、新思想的普及、转化和渗透……如果教育改革是一片汹涌大海的话,价值取向就是海面上的灯塔,让参与其中的人,能够在灯光的照耀引领之中前行。
让改革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转化为校长和教师的日常行为,在这个意义上,价值取向就是改革实践者的光和盐,水和面包,它们无处不在,无处不显示其独特的作用。
只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什么?时代呼唤生命自觉的人“生命自觉”,是由叶澜教授最早提出的。
[野性的呼唤简介]《野性的呼唤》:《野性的呼唤》
[野性的呼唤简介]《野性的呼唤》:《野性的呼唤》篇一: 《野性的呼唤》:《野性的呼唤》-内容简要,《野性的呼唤》-作者简介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这本书讲述了一只名叫巴克的狗的一生:巴克是一条杂交狗,他被坏人从南方主人家偷走后卖掉,几经周折便踏上了北方淘金的道路。
它成了一只拉雪橇的狗。
残酷的驯服过程和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它变得凶猛、狡猾。
在争夺领头犬的过程中,它运用了一切阴险的手段,并且从来未被人发现,凭借它的经验和智慧,当上了梦寐以求的领头犬。
在北方恶劣的环境下,它作为一只南方犬,并没有被环境拖垮,反而适应了环境,它懂得了该如何战斗,该如何填饱肚子,以及如何在雪地里睡觉,这足以看出巴克在不断提高自己,已在慢慢唤醒自己身体内古老的野性。
从狗到狼的演变过程,说明了埋藏在巴克内心深处的远古的性情完全释放了。
它已经不在是被人类驯服的狗,而是一只具有狗的外表的狼。
野性的召唤_《野性的呼唤》-内容简要巴克的多重性格分析富有抗争精神,适者生存的强者A: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
养尊处优——听命棍棒法则却并未被驯服——勇猛狡诈——预知危险时宁死不屈。
B:勇猛强壮,适应能力强。
在第二章中,为躲避严寒,巴克学会了挖雪洞栖身,为填饱肚子甚至学会了偷盗。
正如作者所描述的一样,这次偷盗行为就显示了巴克适宜于在充满敌意的北国环境里活命。
这显示了他的适应性以及适应变幻无常环境的能力。
例子:巴克成功夺取了领头狗的位置后,统领的雪橇狗队屡次破记录美名远扬,成为伊哈特人谈之色变的“狗妖”,它能拉动在雪地里载有半吨重面粉的雪橇,能用四天的时间拖垮比他重近十倍的麋鹿,能穿越陌生的荒野却从不迷失方向。
“方向之准确,足以让人类人他们的指南针感到脸红。
”对新生活的向往者和渴望者巴克从阳光明媚的南方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方,投入了远离人类文明的原始荒原。
它很快适应了北国富于挑战性的生活并且喜欢上了那里。
书中描述它追逐雪兔的一幕写得异常精彩,充满了力量和生气。
对话,生活课堂的呼唤
对话,生活课堂的呼唤作者:李金和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8年第04期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
这表明对话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表明了教育已步入对话的世纪。
一、对对话的认识1.涵盖现代教育平等。
平等对话有利于构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促进师生以尊重、信任、包容、共享的关系相处。
师生互相理解、互相承认、互相支持,实现彼此之间友好的相知、热情的接纳和真诚的沟通。
自主。
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双方是相对独立的、自由的。
人格的独立,能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积极性;心态的自由,能够使学生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生命的独特性。
快乐。
对话能让人获得倾诉的快乐。
人是靠思想活着的,对于生活、环境、文本、社会等一系列事物的认识,别人的观点永远属于别人,因学识、环境、观念、年龄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认知和解读的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观点一且形成,就会有表达的需要,而这种欲望如果不能满足,心灵就会受到压抑,甚至感到痛苦。
对话恰能满足表达的欲望,让人在畅所欲言中,展示自我,享受快乐,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合作。
对话不是为了排斥,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对话不是标榜,而是为了更好地融合。
对话既是加强理解,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合作方式。
2.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对话的过程备课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完成对话,形成自己审美体验的过程。
“与文本对话,绝不只是要求学生去感受与体验,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融合,如果教师本身对生活的认识不全面,对生命的理解不深刻。
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不到位,怎么能够引领学生去与文本对话呢?”“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对话者之一的教师,理应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生活态度、审美水平对学生解读文本起着向导作用。
The_Call_of_the_Wild_哲学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动物小说之一,它以其所包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复杂的主题、生动活泼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和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而引起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注意。
本文主要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思想主题,进而得出作者希望摆脱社会的桎梏,让生命返璞归真的美好愿望,号召大家响应作者对生命意识的呼唤。
Key words一介绍杰克·伦敦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小说家。
他一生勤奋,在18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了大量优美的小说。
在杰克·伦敦留给世人的文学遗产中,1903年发表的《野性的呼唤》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自然荒野中的野性}杰克·伦敦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传奇人物,虽然死时年仅40岁,但他留给我们大量的作品和丰富复杂的思想。
1876年1月12日,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生于破产农民家庭,早年当过报童、工人、水手,到过日本。
1896年曾去加拿大北部淘金,这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多年从事体力劳动,受尽了被剥削的痛苦。
他一面劳动,一面刻苦学习,发奋读书,靠惊人的毅力在创作上取得了成功。
他很早就接触了进步思想,但也深受尼采和斯宾塞的影响。
在《热爱生命》等短篇小说中反映了人同自然界的严酷斗争。
1902年曾以记者身份去英国,发表描写伦敦贫民的悲惨生活的《深渊中的人们》。
1904年发表长篇小说《海狼》,流露从生物学观点解释社会矛盾的倾向。
后相继完成长篇小说《铁蹄》,和自传性长篇小说《马丁·伊登》。
后期作品避开社会主题,显出同社会妥协的倾向,如《月谷》、《三颗心》等。
他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以及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
他那带有传奇浪漫色彩的短篇小说,大多描写太平洋岛屿和阿拉斯加冰天雪地的土著人和白人生活,大部分都可说是他短暂一生的历险记。
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分集剧情简介
第一集恩师的来信“我一直在等待着,一直在没有朔的世界里等待着朔的来临!”2004年的一个早上,松元朔太郎(绪形直人饰)从睡梦中哭着醒来。
哭,不是因为他伤心,而是他再一次从17年前的梦中回到17年后的现实中。
17年的时间,很长,但对于朔太郎来讲,这17年间,在他的心里隐藏着一段无法跨越却非跨越不可的裂缝。
要跨越这道龟裂的痕迹他不得不流泪……松元朔太郎今年34岁,是大学医学院的实习医生,他一直让自己变得忙碌不堪,为得就是不用去想一些事情。
7月2日这天他却因疲劳过度而晕倒入院。
他的大学好友小林明希(樱井幸子饰)来看望他,顺便带来了他住院期间寄往家中的信件。
其中有一张高中时期谷田部老师(松下由树饰)寄来的明信片,老师说高中的校舍即将拆除,希望朔能回去再看看学校。
而此时收音机中电台的DJ正在朗读一张化名为茱丽叶的听众寄来的明信片……老师的明信片,电台中茱丽叶的明信片,似乎一种冥冥中力量击醒朔太郎心底的记忆,他想起了离开17年不曾回去的故乡,想起了17年前他和亚纪在一起的记忆。
他突然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在没有亚纪的世界活了17年……1987年的一个星期天,在读高中二年级的17岁小朔(山田孝之饰)去参加老师的葬礼,当同班同学广濑亚纪(绫濑遥饰)站在雨中坚持为老师致悼词时,小朔看着雨中的亚纪有着一难以言表的心情,不知不觉走到亚纪身后为她撑伞。
这是他与亚纪的开始;亚纪作为感谢送给朔一个电台获得的奖品——吉他钥匙坠。
小朔知道了亚纪有给电台寄明信片,只为了获得电台送出的录音机。
而此时,好友中川(柄本佑饰)一直暗恋亚纪,为了讨得亚纪的欢心,让朔代写明信片寄给电台。
亚纪在无奈下接演班级话剧的朱丽叶角色,小朔看出亚纪的不情愿,同时也看到一个真实的善良的亚纪,于是便以罗密欧的化名以一个虚假的白血病女孩的故事替和尚写了明信片,虽然获得了录音机,却被亚纪看穿,亚纪怒斥朔的不负责任和他的谎言。
朔将自己的心里话和道歉用录音机录下给亚纪,亚纪又录下自己的心里话给朔。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3呼唤生命教育分层训练(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
3 呼唤生命教育(时间:45分钟满分:4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枯竭./拮.据龋.齿/踽.踽独行折.耗/损兵折.将B.泛滥./门槛.粘.贴/拈.轻怕重拾.荒/拾.级而上C.虐.待/噱.头磐.石/罄.竹难书调.档/调.兵遣将D.皈.依/瑰.丽契.约/锲.而不舍人间./间.不容发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践踏销蚀滋养标识B.残害回报激发竟赛C.先决威胁修定映照D.遗撼敬畏底蕴班秃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生之路坎坎坷坷,充满着不幸和灾难。
为此不少青少年在命运的打击下茫然迷惑,对生活中出现的逆境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任何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的行为,都是弱者的表现。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找到自己的心安之路,生命才有所皈依。
为此,基于对过去不少青少年轻视生命的教训,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及人生意义的教育尤其显得重要。
A.无所适从B.漠视C.皈依D.基于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最近卫生部组织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活动,公布了4批43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19种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黑名单。
B.对王先生捐给村小学的十万元钱,村委委员中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C.随着一场大雪的到来,使华北地区持续了近三个月的旱情得到了初步的缓解,但要彻底解除旱情还需要更多的降水。
D.受地震的影响,日本宫城县境内出现了宽约4米的断裂带,这是日本最大的有地震观测史以来的地壳变动纪录。
二、类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王学进读了10月9日“青年话题”翟春阳先生《感恩不应是件令人恐惧的事》一文,心有戚戚焉。
春阳先生针对杭州某小学一次班会的主题——当你与妈妈两人中只能有一个人活下来时,你是选择生还是死,表达了“感恩不是还债,不是伪孝、愚孝”等观点,我完全赞同。
粤教语文必修4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呼唤生命教育
楚地显露,强调显露的明显.“突显”指突出地显露,
强调显现的突出.“突现”指突然显现,强调突然.
例:凡事都要忍耐,这样才能______心灵的美丽,在做 突显
事情时只有理性思考,让其中的逻辑关系_____出来, 凸显 突现 才能有效地解决.即便是______了一个难题,也容易 解决了.
(2)漠视· 轻视
的情况接连不断地被媒体报道。这些现象促人思
索,使人忧虑。社会呼唤生命教育的回归。
七、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章有几个分论点?
【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为论点。文章围绕这样
几个分论点展开论证: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
珍惜生命;我们呼唤生命教育。
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 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
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 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 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 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 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 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 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 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 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 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生命的价值具体体现
在:①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②人的生命的不
可逆性;③人的生命的基础性。
4.生命教育表现为哪三个层次?请用简要的语言
概括,每条不超过10个字。
【名师点拨】
(1)认识生命,学会生存。
呼唤生命教育
新闻七: 新闻七: 3月1日凌晨,华南农业大学五山校区研究 月 日凌晨 日凌晨, 号楼宿舍一名三年级的女研究生跳楼自杀。 生4号楼宿舍一名三年级的女研究生跳楼自杀。 号楼宿舍一名三年级的女研究生跳楼自杀 这是该校十天内发生的第四起自杀事件。 这是该校十天内发生的第四起自杀事件。前三次 分别发生在2月 日 日三天, 分别发生在 月20日、22日、27日三天,第二 日 日三天 起事件中的死者是一名职工,另外3起事件中 起事件中, 起事件中的死者是一名职工,另外 起事件中, 自杀者分别是一名正在读本科的男生和两名女研 究生。 究生。
10、国内的生命教育现状又怎样呢? 10、国内的生命教育现状又怎样呢?根据这种情 况作者有什么呼吁? 况作者有什么呼吁? 以上是分析问题,也就是解决“为什么” 以上是分析问题,也就是解决“为什么” 的问题。 的问题。 第三部分:11、请说说什么是“生命教育” 第三部分:11、请说说什么是“生命教育”。 12、请谈谈“生命教育”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 、请谈谈“生命教育” 容构成。 容构成。 本部分主要阐述如何进行生命教育,也就是解决 “怎么样”的问题。
呼唤生命教育
必答题: 必答题:
1、下列字音中不正确的两个是: 、下列字音中不正确的两个是: 折射(zhé sè) 枯竭(kū jié) 皈(guī)依 自杀率(nǜ) 2、下列字型错误的两个是: 下列字型错误的两个是: 漠视 尊严 竟赛 践踏 销蚀 锉折
第一部分: 、作者指出了一种什么现象? 第一部分:1、作者指出了一种什么现象?
同一所学校为何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多 起学生自杀事件? 起学生自杀事件?什么样的压力让这些年 轻人轻易地选择了死亡? 轻人轻易地选择了死亡?
我国人口死亡原因中自杀排序第五, 我国人口死亡原因中自杀排序第五,在 15至34岁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更成 岁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 至 岁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 为第一位的原因。 为第一位的原因。自杀者很多是属于激情自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青少年当中。 杀,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青少年当中。研究 心理学30余年的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师郭 心理学 余年的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师郭 霖老师做了这样的解释: 霖老师做了这样的解释:青少年的自杀往往 是对某种事物的逃避或失望而引起的, 是对某种事物的逃避或失望而引起的,在逃 避仍不起作用或者当无法逃避时, 避仍不起作用或者当无法逃避时,他们就会 选择这种最极端的方式。 选择这种最极端的方式。
《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学方法和技巧之背后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好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
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
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
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
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教学与真我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
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
当教师失去心灵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个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
但年复一年,随着教学生涯的延续,我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
我们灰心、泄气,部分原因在于,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工作。
教师们常常遭受解体的痛苦。
表面上,这种痛苦是因为那些加入学术群体的人发现自己与同事和学生处于疏远、竞争和冷漠的关系。
在更深层次,这种痛苦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而不是社会学层面的: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与我们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与我们投身于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启发、引领我们的心灵的导师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导师,导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
在这种心灵相遇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导师的素质,引发出来的学生素质也同样发人深省。
铸造我们的学科仅仅环顾四周,我们不能看到“外部世界”是什么样的。
高二语文呼唤生命教育1(2019年10月整理)
jīn jìn
) )
⑦间 亲.密不无容发间.((jjiiàānn
) )
2.辨形组词
①销 消
销蚀 消除
③皈 板
皈依 样板
⑥教教..训书((jjiiāàoo
) )
②憾 撼遗震憾撼
④鉴 签
鉴定 签名
; 香烟批发 云霄香烟 https:/// 免税香烟批发 香烟厂家代理 香烟代理网
②虐.待( nüè ) ⑤殊.不知( shū )
③凸.显( tū )
①灾难.难怪...色度((jjiuǎéo
) )
③创创..办伤((
chuānɡ chuànɡ
) )
④效率.率领.((
shuài lǜ )
)
⑤禁不.止禁.((
3.词语释义 (1)人文: a.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b.指强调以人为主 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 (2)销蚀: 销损腐蚀。 (3)皈依: 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后来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 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也作归依。文中的意思是归属。 (4)漠视:冷淡地对待;不注意。 (5)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按哪个办法做才好。 (6)一针见血: 比喻说话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
领寿阳 以重其选 户二千四十五 分卢龙县置 魏州置总管府 五年 )令史一人 八年 在京师东北二千二百里 管幽 本汉曲梁县 置南都 管冀 仪容端正 上洪四县 天宝 绛州 以冀王为都督 移县入罗城内 靺 谓之视草 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 十斗为斛 帝社 凡邦国之庶务 比正三品 以所管襄垣等 五县属潞州 复为幽州 州废 武德初置 长寿 (天后垂拱二年 初治奴仑山南 虽赦令不该 后又隶河中府 若命之于朝 废榆州及偃武县 洺 龙朔七年三月敕 亭长六人 东都九百三十七里 旧领县一 其详可载 天宝元年 中国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唤生命教育》教学参考
作者: 加入日期:06-04-22
呼唤生命教育
王玉
据2000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在中国,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
15岁至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杀。
尤其令专家震惊和关注的是,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翻翻既往的媒体报道,青少年自杀的事例为数不少,近一年多发生的就有以下十几例:
中侦网讯:2001年11月20日,新疆石河子122团中学初三(3)班4名花季少女,在开完家长会的当天下午相约喝老鼠药自杀。
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一名女孩至今仍躺在医院急救室里,另一名幸存的女孩事发后休学在家。
据悉,11月10日,石河子122团中学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并排了名次。
这4位女生名次排在年级的后面,由于害怕家长责骂,她们便商议一起服老鼠药自杀寻求解脱;
2001年11月初,呼和浩特市14岁初中生凯钦因为钢笔水甩在老师身上1次而不是老师说的4次,选择以自杀方式来挽回自己的尊严;
2001年10月28日,天津师范大学计算机系一名学生因不堪忍受病痛和绝望的折磨以及经济拮据造成的心理负担,从学校新楼10层的一间教室跳下,当场死亡;
2001年10月25日,由于不忍父母负担过重,广州市一名14岁女孩留下遗书吞药自杀;2001年6月、7月,长春、深圳16岁女中学生不堪中考压力服毒服药自杀,后深圳女孩被救;
2000年8月,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吉林省一女生卧轨自杀;
2000年7月,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广东省顺德市一初三男生上吊自杀。
广州一名中专学生在毕业前夕吊死在教室的门框上,据分析可能与找工作受挫有关。
这名学生成绩不太好,曾有两门功课不及格,而接收单位要求出示成绩单,这可能使他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最终轻生;
浙江一位高中生在家吞食化学物品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男生的死令校方和家长均感不解。
他的老师回忆说,这名学生只是最近考试成绩有所下降,另外在一个星期前曾因打碎教室玻璃赔过10元钱。
所有的人都不明白究竟是什么事导致了男孩自杀;
山东农村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因为老师的两记耳光而自杀。
这名小学生与同桌发生矛盾,老师对两人进行了批评,并打了他两耳光,小学生跑回家后服敌敌畏而死;
成都一初二学生在家中悬梁自杀。
据他的伯父分析,可能是因为孩子三天没交数学作业,老师让其回家叫家长到学校,孩子不敢告诉家长,思想压力过大,超过了孩子的承受力,所以采取了如此偏激的行为;
顺德市一名初三男生为一台游戏机而上吊。
这名学生向同学租借了一台游戏机,但是被爸爸藏了起来,当晚,妈妈让他早点睡,告诉他明天爸爸会把游戏机还给他。
夜里,这个孩子上吊自杀了,他留下遗书:“……你们把我逼上绝路……可恶的爸爸……”
所有的事例都令人震惊和痛惜,特别是他们的年龄只有18岁、16岁、15岁、12岁……最小的一位只有9岁!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在花一样的年纪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我们的教育给了我们的孩子什么东西?如何才能阻止青少年自杀
呢?专家认为,生命教育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重要了。
学校教育应该补上这一课。
一、内向、抑郁的孩子易自杀:
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差、家庭问题多、早恋失败是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一致认定的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
除了外部环境问题,究其根本是青少年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差。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设有一条心理咨询热线,在热线设立之初曾作过一次统计,在前9个月打进热线的2700人中,146人曾尝试自杀或想自杀,其中80%多是中小学生。
由此可见,在有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中,存在自杀倾向者不在少数。
在这些孩子中有一个大致的规律,即大城市的孩子心理问题大都与情感有关,如早恋、父母离异、师生关系等。
心理问题大多出在两个极端:一种是家境不好、个人成绩差的孩子,他们往往自卑,破罐破摔;一种是家境好、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则过分自负,只能听表扬,受不得一点批评、委屈。
心理问题与性格也大有关系,徐主任说,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往往是内向、抑郁的性格。
对上述一些大中学生自杀实例作过分析后,总结自杀原因有:早恋被干涉、集体自杀、考试作弊、成绩差、教师诬陷讽刺、对毕业分配失望等。
在这些自杀案例中表现出的人格缺陷为怯懦、抑郁、孤僻、狭隘、悲观、被动、依赖、敏感、淡漠、多疑、冲动、焦虑、自卑等。
二、心理教育与文化教育并举:
如何才能阻止青少年自杀呢?专家认为,心理教育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重要。
培养健康的心理不仅是预防之本,而且会令孩子受益终生。
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优点突出,但也有很多人任性、自私、脆弱、独立精神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差。
这些都不是思想品质问题,而是心理健康问题,所以需要心理教育来解决。
如今,心理教育课已走进了不少学校的课堂,据悉,教育部即将讨论心理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开设中小学生心理建康教育课。
在日前由精神卫生专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等各方专家参与的预防自杀讲习班上,起草了中国国家自杀预防策略草案,草案中呼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
会上一位精神病学专家特别提出了青少年自杀干预策略:减轻学习负担;举办父母学校,改变父母对子女不切实际的期望;对教师、家长进行青少年心理知识普及教育,改变学校思想教育方式,改善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特别关注问题家庭的子女;对中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
三、尊重生命,呼唤生命教育: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杨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人从一出生就注定是一个社会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和亲人朋友相关联。
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就是给他人以关爱。
关于生命的话题,那是一个永远没有结局的省略。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失去了对生命的渴望。
成长是痛苦的,就像竹节拔高,需撕裂身体,去达到生命的高度。
出生、成长、死亡,这好像是一条轨迹,所有的人都必须按照这样一个程序生存,于是这样一个近乎于呆板的程序使得每一个人的表情很单调,有时甚至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
生与死并不是鲜明的对立概念,它使广大的青少年熟视无睹,对生没有惊喜,对死也没有恐惧。
我们每一位成人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应该给孩子什么?
现代教育呼唤的是“全人”的教育,要求我们关爱学生,要求我们关注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生命特点、生命情感、生命欲望、生命目标……总之,现代的优质教育应该是能为学生的最优发展提供“适应性空间”的教育,为培养学生未来的品性、意志、精神奠基,也就是为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奠基!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强烈的“生命欲”。
这种“生命欲”需要在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下,在集体活动中不断地互相碰撞、冲突、迸发火花,激发了他们的内驱
力,从而产生了一股源源不竭的生命“活水”,在活动过程中又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最后走向成功。
真正尊重学生的生命需要,理解学生的生命情感,更为重要的是,为“生命体”日后的成长奠基——学生学会了热爱集体、自我管理、尊重他人、珍爱生命、与人沟通、团结合作、坦然面对挫折、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所有这些意志和品质,将会陪伴他一生,使他终身受益。
现代教育倡导“平等、民主、合作、互动、并进”的师生关系。
当学生作为鲜活生动的“生命体”,生命地位得到承认,生命价值得到尊重,生命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教育者的生命质量也得到了升华。
我们呼唤这样的生命教育,为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