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随堂练习
人教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ppt[优秀课件
对立, 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 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 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 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 达到顶点。
官渡之战后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 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刘备在隆中对以后,先 后依附刘表,打败刘璋,大业初成;孙策是 一直占据江东。成为最重要的三股力量。220 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 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 国时期。
匈奴 羯 鲜卑
前 赵
北 凉
夏
后 赵
前 燕
后 燕
南 燕
南 凉
西 秦
氐 羌賨
汉
前 秦
后 凉
后 秦
成 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
前秦(氐族,苻坚)
十六国与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
迁都洛阳 穿汉服 说汉语 改汉姓 与汉族通婚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西魏 北周
东 汉
魏
十六国
蜀 吴
西晋
东晋
三国与西晋
曹魏:
曹操,定都洛阳
占黄河中下游
孙吴:
孙权,定都建业(今南京)
占长江下游
蜀汉:
刘备,定都成都
东
占荆州(今湖北湖南及河南省西南部) 汉
魏 蜀 吴
三国与西晋
西晋统一:
263 年 , 曹 魏 权 臣 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 年 , 司 马 昭 之 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司马炎即晋武帝。 280 年,西晋灭吴, 完成统一。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7张ppt)
知识梳理(二)东晋与十六国 1.东晋 (1)建立:_____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政治: ①成因: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_________家族世代把持官位, 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②影响: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 弱
2、西晋统治 (1)少数民族内迁: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 ___________. (2)八王之乱 ①性质:宗室诸王对____________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②影响:内迁少数民族卷入,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 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___________时期。
2、西晋统治 (1)少数民族内迁: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 鲜卑. (2)八王之乱 ①性质:宗室诸王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②影响:内迁少数民族卷入,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 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3.意义 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 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 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4)分裂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 被北齐和北周取代。隋朝建立后,统一全国。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比较
2、北魏的统治 (1)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 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 动民族交融 ①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③改鲜卑族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为姓元。 ④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 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2张ppt)
三分天下,司马一统,八王之乱,五胡内迁, 北方战乱,司马重建。东晋士族,国家支柱, 朝代更替,建康依然,江南开发,进步明显。
北方十五,还有成汉,汉族制度,影响深远, 淝水之战,重现混乱。孝文改革,全面学汉, 缓解矛盾,社会发展,再次分裂,隋文一统。
形成背景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庄园经济的盛行; 魏晋政权统治基础依赖士族。“王与马,共天下”
420-589年南朝 宋、齐、梁、陈
东晋与南朝社会特征
政治
士族制度、九品中正制度 南北对峙处入明显劣势;
经济 江南得到开发;
表现
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有了明显 进步;
商业:长江沿岸最为活跃,外贸港口—番禺;
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制度本 封建社会维持豪强大地主统治的特权等级制度
质 门阀士族朋友圈特权:
士族制度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
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的庄园经济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士族名人代表:王羲之,谢灵运 庶族名人代表:陶渊明
政 治 保 障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起军迁家,宁秘累远书迁将衰因郎长军亡—,史,原—征”江《西。州晋将庾刺书随地向军亮史》着主崩庾“”卷南力溃亮临。八量。北薨(晋十兴经,明《起济上帝王和文疏穆羲唐化称皇之末差羲后传农异之之》民缩清兄起小贵)请义、有为的科鉴参冲举裁击选,,吏士制族度乌制打衣度击巷最、终中走小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 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 了基础。……
动脑筋: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3张PPT)
三 国 两 晋 体南 特北 征朝 时 期 的 总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问题:通读教材,概括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
民族迁徙 友好交往 民族间的战争 统治者的改革
如何理解民族间的战争 促进民族交融?
西晋末年,“五胡”内迁
【名师批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 (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 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 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 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 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 合。
手工业明显进步; 影响:促进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认识:我国此时经济重心依旧在黄河流域,南方经济 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名师批注】经济重心的南移
原因
(1)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
。
(3)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304-439)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
魏
西晋
(220-266) (266-316)
北朝(439-581)
蜀 (221-263)
吴 (222-280)
东晋 (317-420)
南朝(420-589) (宋-齐-梁-陈)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4张PPT)
•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 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 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 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 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 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 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 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 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总体:缩小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 异。
本课小结:
北朝:439-581年
东魏
北齐
魏
十六国
北魏
西魏
北周
北方
北方
东汉
西晋
隋
南方南方蜀、吴来自东晋宋齐梁
陈
220-280年 266-316年317-420年
南朝:420-589年
政权更迭频繁,国家长期分裂,北方民族大交融,南方经济大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也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16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 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 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 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政治:短暂统一
2、西晋( 265-316 年)的短暂统一
西晋的灭亡:永嘉之乱 (307年—313年,历时7年)
五胡内迁:
(1)汉王朝的军事征服和招诱 (2)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
主要内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政治:偏安一隅
1、东晋的建立(317-420年)
衣冠南渡
人,亦无千金之家。 ( ——《史记·货殖列传》)
手工业:纺织、 矿冶、陶瓷、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 船、造纸等有了
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明显进步。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
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
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商业:长江沿岸
,覆衣天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最为活跃,外贸
——《宋书·列传第十四》)
重点3:民族融合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合称“十六国”。大多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 采取中原模式的国号、典章制度等打乱原有族群布局,缩 小民族差异前秦一度统一,经淝水之战迅速崩溃。
重点3:民族融合
淝水之战 ( 383年)
草木 风声 投鞭 东山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 皆兵 鹤唳 断流 再起
重点1:士族制度
1、东晋的士族门阀政治
把持选官的权力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 品评的负责人。 品评内容:家世(家庭出身和 背景)、行状(个人品行才能 )、定品(确定品级)。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庶族名士:陶渊明
士
不与庶族通婚
族
其时士庶之见,深入人
名
心,若天经地义然。今所见
士 王
于史传者,事实甚显。大抵 其时士庶,不得通婚。 (吕思勉《大中国史》)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2张ppt)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一、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鼎立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魏 220年 曹丕 蜀 221年 刘备 吴 229年 孙权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官渡之战 时间:公元200年 双方:曹操军——袁绍 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特点: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 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结果: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4)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5)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6)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2、影响
(1)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2)文化重心:教育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3)交通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
拓展内容:
三长制: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它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 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发租调力役。 均田制: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初受田者,男 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 俸禄制:就是古代官员的薪资制度,在这之前,官员的薪资不是唯一的,在宗主督护制 下,官员是可以自己决定该不该收税的。俸禄制规范了官员的薪资,以达到反腐和绩效 考察的作用。 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受田农民将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4)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知识拓展:“五胡乱华”
● 五胡乱华,是中国在西晋时期塞北众多游牧民族趁中原的西晋八王之乱期 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
• 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灭亡 后改用汉姓。
● 八王之乱从开始到结束共历时十六年,但在这十六年中并不是每年都处于动乱之 中。这次动乱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三月到六月,历时三 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历时七年。在这两 个阶段的中间,有八年时间社会比较安定。
● 光熙元年十一月十八日(307年1月8日),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有人说是被 司马越毒死。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晋怀帝刚登基,就下诏书要以司马颙为 司徒,让其回朝廷。司马颙不疑有他,就乘车上路。到新安雍谷时,被南阳王司 马模所派遣的将领梁臣掐死在车内。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司马颙就此绝后。 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 姓,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通婚。 ●这些措施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
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 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 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六朝。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 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2)局限性: 1、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2、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最终导致其走向灭亡。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动荡与变迁
课标要求: ——政权更迭及特点分析
二、动荡与发政展权更迭
——动荡与发展的关系民再认族识交融
区域开三发、动荡与交融
——动荡与交融的辩证理解
一、动荡与变迁 ——政权更迭及特点分析
时空梳理
三国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江南的开发与发展
材料一: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
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二:(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
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三: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
3 1
1 23
2
劳动力与技术因素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 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 技术。
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 励垦荒、兴修水利。
历史 史料 解实
★探究: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有何成就?有何影响? 释 证
材料四: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汉末,察举制逐渐演变,到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门第,导 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 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其它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6张ppt)
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东晋形势图(382年)
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乱世下的政权更迭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 (三) 东晋建立——风享雨受飘政摇治的经朝济廷等方面的特门权阀,政形治成,一质个言特之殊,的是社指会士阶族层,与称皇
士族专权:王与马共天下为士族。
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 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乱世下的政权更迭
(三) 东晋建立——风雨飘摇的朝廷 建立时间:317年 建立者:西晋宗室司马睿 地点:建康
会陈并没有陈停霸滞先不前,55还7表年现—出5发89展年的趋势。
——《新编中国史》
◎南北朝形势并立图
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乱世下的政权更迭
(五)北方十六国的发展 1.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同时,北 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加上西南 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2.政权特点: (1)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 (2)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3)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学情分析从知识层面看,学生已经学习过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已经了解到东汉末年由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地纷纷掀起了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再加之东汉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东汉末年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本节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学习拉开了序幕;从能力层面看,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总结提炼、由表及里认识问题等方面均有所发展;从情感层面看,本课主要通过讲述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来展现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和睦的民族关系、源远流长不断融合的中华文化的认知。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共分三个子目,即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在时间与空间上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冲突(政权更迭)与融合(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设计思路结合学生情况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本课以冲突与融合为主题,从这两个角度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进行梳理与教学。
同时,以情景化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之中,触摸历史温度,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关系,真正感受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特点。
课程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孝文帝改革的原因,通过史料研读提取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增加本课思维含量,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概述从魏蜀吴政权分立到西晋短暂统一,以及十六国北朝和东晋南朝对峙的朝代更迭过程;2.学生能够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3.学生能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结果,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53张PPT)
学习主题一:了解历史发展脉络
1. 画朝代更迭图,标出曹魏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北魏统一等重要节点 2. 明确人口流动方向,了解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政权统治的大致区域 3. 思考这一时期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
学习主题二:了解东晋南朝政局和区域开发
1. 东晋和南朝的统治有何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2. 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原因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海外贸易发展
中国和南海各地的贸易,在宋齐这一时期也有发展 。广州是南海贸易的大港口。南海各地的货物多从这里进入 中国,中国各地的货物也多从这里输出国外。历史记载宋齐 时期凡在广州做官的,无不发大财。《宋书·褚叔度传》称 :叔度任广州刺史,“在任四年,广营贿货,家财丰积。 ……还至都,凡诸旧及有一面之款,无不厚加赠遗”。当时 人有两句话:“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也。” 王琨号称清廉,及罢任还都,还“买宅亩三十万,余物称是 ”。
农业发展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火耨。民食鱼 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蠃(l ǔ o)蛤,食物常足。故啙窳(zǐ yǔ)偷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至书于·元地嘉理末志…》…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 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②(jiǒ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 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③(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 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 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 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从这一视角观察历史,这一时期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胡人汉化 与汉人胡化,即汉胡互化。以往史家把十六国的建立归咎为“五胡乱 华”,显然是皮相之见。十六国的出现是北方民族大批入居内地,与 汉族长期融合的结果。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A. 取代皇权政治
B. 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 确保政权稳固
D.
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西晋的社会生产,五胡纷纷 起兵,最终推翻了西晋王朝(永嘉之乱)。
3、东晋与南朝 (1)东晋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衣冠南渡) (2)士族政治(门阀政治)
“王与马共天下” “谢与马共天下” “桓与马共天下”
……
实质:皇权与士族共同掌握政权
(3)南朝:由于东晋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腐朽不堪和寒门与武人崛起,420年,东晋武 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南朝均 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状态,它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各方面交往、 交流的增多,更多的是包容文化多元的心态和心境,一种对他文化的认可,即对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发展形态的认同。
----摘编自赵剑峰:《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时期的民族交融更多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所 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1
(3)北魏: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 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在位时, 进行一系列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在 冯太后主持,重点在于制度创新。
原因 措施
内容
吏治 腐败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 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 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
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
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48张ppt)
230 万
60万
10.2 万
23万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 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的景象。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 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 联系。
2.西晋短暂的统一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 的一半。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 “五胡”。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
2.西晋短暂的统一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简要说明
01 02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 生产,五胡趁虚而入。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西晋短暂的统一
西晋灭亡
(1)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激化 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内迁的少数民族长期遭受西晋的压迫, 对西晋统治者深恶痛绝,掀起了反抗斗争。
(3)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短暂 的统一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 的政权分立阶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士族制度的 特殊背景。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1.东晋和南朝政权的更迭
王与马共天下:
王与马共天下 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
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 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 极盛时期。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2张ppt)
任务2:依据材料,分析前秦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的原因。
①前秦统一北方,根基不稳; ②民族交融不够充分,隔阂与冲突仍然存在。
三、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 ,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 立魏国——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 时期。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 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 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3、西晋为何短暂而亡?
王恺用干米糖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王恺 作紫丝布障四十里,石崇用锦作步障五十里;王
恺涂墙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不食肉糜?
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01 02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少数民族内迁
04 03 八王之乱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 矛盾激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重、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任务1:试着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进行政权更迭进行梳理,并 思考这一时期有何特征?
三国
(220-280)
十六国
前秦统一
2.西晋的短期统一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80年,晋灭吴,西晋统一。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
一、崩溃:动荡与对峙
(一)三国鼎立
西北军阀董卓火烧 洛阳,废立皇帝, 此后各路诸侯拥兵 自立,后逐渐形成 三足鼎立之势。
一、崩溃:动荡与对峙
(一)三国鼎立
参战方:袁军约110000人、曹军约20000人 主要指挥官:曹操、袁绍 伤亡情况:袁军约十万,曹军约八千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一、崩溃:动荡与对峙
(一)三国鼎立
263年司马昭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建西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晋
司马炎 洛阳 266--316
一、崩溃:动荡与对峙
(一)三国鼎立
263年司马昭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建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同归于晋”
西晋
司马炎 洛阳 266--316
2.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 据的局面。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被北齐 与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为“北朝”。
二、新பைடு நூலகம்:发展与交融
(一)经济发展:江南开发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 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新编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史》
一、崩溃:动荡与对峙
北朝(439-581)
三国时期 (220-280)
东 汉
蜀
魏
西 晋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北 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 朝 统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1.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项正确;“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描写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C项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是前秦政权想南下消灭东晋时发生的一次战役,结果东晋打败了前秦,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有利于南方的稳定和经济的开发,D项史实和结论不相符。
2.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感叹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史册。
材料说明( )A.王谢为西晋统治江南打下了基础B.晋书专为当时世家大族歌功颂德C.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D.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全面繁荣解析:选C 东晋政权是在南迁世家大族地支持下建立的,诗句“王谢风流满晋书”反映了王谢家族在东晋政权中的支柱作用,故选C项;王谢家族是东晋政权的支柱,而不是西晋;A项不正确;B项表述绝对化,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3.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的苻坚、北魏太武帝和孝文帝有多次南下之举,最终不过是耀武淮南,饮马长江而已。
下面南伐失败因素中最关键的是( )A.北方的战乱不断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C.长江天堑的优势D.南方地区相对稳定解析:选B 据所学,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量南下,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经济发展,据材料“北魏太武帝和孝文帝有多次南下之举,最终不过是耀武淮南,饮马长江而已”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是这种局面的决定因素,故选B项;据所学,前秦苻坚、北魏太武帝都曾统一北方,排除A项;长江天堑是自然因素不是决定因素,排除C项;南方地区相对稳定属于政治因素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项。
4.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
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后引入内地。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坐具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最有可能是发生于下列哪一时期( )A.秦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解析:选B 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故选B项。
5.“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描绘的景象所反映的年代是( )A.东汉末期B.三国末期C.十六国时期D.北朝时期解析:选A 材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东汉末年的荒凉、凄惨的社会景象,A项符合题意。
6.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 A.发展经济B.争权夺利C.打败孙权D.统一中国解析:选D 依据题干中“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的理想在于辅佐刘备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曹操也想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中国,故选D项。
7.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A.八王之乱B.七国之乱C.牧野之战D.国人暴动解析:选A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之久的战乱。
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贵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进行大规模混战,这次战乱,严重地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故选A项。
8.《廿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条”云:“宋、齐、梁、陈诸君,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
”这说明士族被南朝统治者排斥的主要原因是( )A.对专制权力构成威胁B.相互攀比奢侈腐化C.才能低下不堪重用D.争权夺利势力衰弱解析:选A 材料信息“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说明士族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因此遭到统治者的排斥,故选A项。
9.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中原地区广为传唱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商鞅变法B.秦始皇统一六国C.淝水之战D.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选D 由题干中时间信息“北朝”以及民歌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符合条件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故选D项。
10.“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 )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北人南迁③社会安定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选C 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往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
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落后,④表述错误。
11.社会生活状况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不断丰富,“胡饼”“馒头”等新事物逐渐进入汉人的生活圈。
这一变化表明了( )A.小麦种植推广到了南方B.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C.社会动荡导致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D.民族间的融合丰富了饮食文化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影响到了汉族人的生活,故选D项。
12.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开放的社会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等政权分立。
与此同时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东晋十六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使得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
故此目录的标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
……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宋书》(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7分)(2)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
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概括出一种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原因是北方地区寒冷。
材料“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概括出另一种是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原因是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根据材料二中“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可知,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
第二小问,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答案:(1)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的现象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分)(3)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片信息和图片名称可知是生活方式上的民族融合,第二小问联系所学回答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2)问做否定回答,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回答启示。
第(3)问,认为其为盖世英雄,因为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两次改革的相同点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政权的封建化角度分析,不同点分析两次改革各自的侧重点。
答案:(1)信息:生活方式上的民族融合。
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
(2)没有。
启示: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
(3)盖世英雄。
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则侧重于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