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在中考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在中考中的应用

摘要:高中化学知识是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深化和内化。因此初高中有很多相通和关联的知识点,而这部分知识点往往就成为中考命题者的命题热点。

关键词:高中;初中;化学;中考;衔接

初中化学教育属于化学启蒙教育,以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为主,知识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学生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识的深广度明显增加。因而初高中衔接知识点往往成为中考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的控分点或创新点。研究初高中衔接点对于初三化学教师是有必要的,对于高中化学教师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对比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问题,笔者对初、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对比(以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和高中化学苏教版为例),结果见下表1。

由表1可以发现,高中阶段课程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知识模块上有许多重叠之处,从开启化学之门,了解常见

仪器使用及基本操作,到选修阶段通过实验进行问题探究和定量分析;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水、金属、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学习到选修阶段硫酸工业、镁铝的冶炼、水处理技术等的学习,初、高中化学可谓是异曲同工、呈现螺旋上升与发展的关系。

二、中考典型案例分析及思考

纵观苏州中考历年化学试题,不难发现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屡次出现在中考试卷上,是试题的难点。下面笔者以节选的几道中考真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并探讨这些衔接考点给日常教学和中考复习工作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例1.如下图所示,在钠与氯气的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成为1个钠离子;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1个氯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形成氯化钠。因为1个电子的质量大约为1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故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若用r、m分别表示微粒的半径和质量,以“”或“≈”填空。

(1)m(Na)m(Na+);(2)r(Cl)r(Cl-);

(3)r(Na)r(Cl);(4)r(Na+)r(Cl-)。

分析:此题是以离子化合物NaCl形成过程示意图为背景的信息题。微粒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规律是高中必修2元素周期律模块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根据元素周期律可以判断:氯离子和氯原子相比,得到了电子,使半径变大。对

于电子层数相同(同周期)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质子数(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而对于电子层不同的钠离子和氯离子而言,电子层数越多,半径则越大。

在中考化学试卷中,该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观察图形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电子质量很小,得失对原子的质量影响很小。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质量就几乎相等。微粒半径的大小则只需仔细观察,从模型中直观感受,结果就一目了然:氯原子的半径小于氯离子半径,钠原子半径大于氯原子半径,钠离子半径小于氯离子半径。

点评:此题涉及的微粒结构知识是初、高中知识的典型结合点,只是不同阶段在知识深度、广度上的要求不同。初中教学大纲要求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在高中课程里则要求学生熟悉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律。因此,高中的教师在备课时若能提前分析初、高中知识衔接点,明确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初中阶段未涉及的,从衔接点展开高中教学,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初中化学教师也应通览高中化学教材,以整个中学学科知识为依托,建立整体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确定每个知识点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持续发展得到保证。

例2.有人做了甲、乙试验,乙试验中得到一些有色沉淀,于是就说“自来水没有纯水好”。某校兴趣小组同学为验证

上述说法的真伪,又增做了丙和丁两个对比。

①上述实验中能量转换的形式为:____________。

②由上述四??对比试验可知:____________装置(填序号)中水样的导电能力最强。在上述对比试验中,生成有色沉淀的主要原因是:。

分析:本题从学生熟悉的电解水实验出发,考查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和电解原理,这又是初、高中知识点的碰撞之处。高中必修2要求学生能理解电解装置工作原理、掌握电极反应的书写等。而初中对电解水实验的要求是了解实验现象。初中生必须开放思维,从多角度推理。从不同实验现象可知:乙和丁用的都是自来水,但所用电极不同,实验时的现象不同,说明沉淀的产生与电极有关,进一步推出应该是通电时,铜电极与溶液中的某些离子发生了反应;导电能力大小的比较:丙与其他三个实验相比,现象更明显,故可推出丙中水样的导电能力最强。

电离的概念初中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在溶液性质部分学生知道氯化钠溶液具有导电性,而蔗糖溶液没有。因为氯化钠在水中以离子形式存在,而蔗糖是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由此可推测,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自由移动的离子越多导电能力越强。这一点与高中电解质知识是相通的,丙中氯化钠属于强电解质,它在水中能全部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丙的水样导电能力最强。

点评:这道题也再次提醒我们初中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适当拓展,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下所学内容,也为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适当的知识拓展可以留给学生探索与发展的余地,为中考中可能出现的创新探索题作

准备。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自身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的更新发展,同时也应注重对中考命题的研究和分析,在教学与备考中重视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不仅可以使学生思维能力的触角伸得更长,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创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触角伸得更长。

参考文献:

[1]陈晓敏.基于初高中衔接的化学教师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纪伟,岑有富,初高中化学知识碰撞点的教学探究[J].理科教学研究,2006(1):36.

[3]谭龙飞.以高中知识为背景的中考试题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启示[J].中学物理,2011(1):17-19.

[4]费伦猛.“铁的重要化合物”初高中课堂衔接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7):65-68.

[5]徐敏.伸长教学触角,保证持续发展[J].中学生数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