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合集下载

1.3联想与想象《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教学设计-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

1.3联想与想象《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教学设计-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

联想与想象:《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湘教版《音乐鉴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民间传说为依据,以越剧音乐为素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堪称我国民族音乐的经典;同时它巧妙地吸取了西洋作曲技法,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交响化的里程碑地位。

湘教版《音乐鉴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以民间传说为依据,以越剧音乐为素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堪称我国民族音乐的经典;同时它巧妙地吸取了西洋作曲技法,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交响化的里程碑地位。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音乐采用了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选取故事中相爱、抗婚、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引子部分,长笛和双簧管作为主奏乐器先后出现,描写了春天的景色,接着由主部,以单三段体的 ABA 形式,描绘了梁祝两人“爱情主题、草桥结拜、主题再现”的情景,然后在连接部出现了自由华彩段。

副部是由回旋曲体以 ABACA 形式构成,描写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情趣。

结束部写出了两人“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情景:展开部写出了“抗婚”、“楼台会”、“哭灵一控诉一投坟”三个场景。

最后的再现部(省略副部)出现了美妙、神秘而有如梦幻般的“化蝶”世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音乐中几种重要的要素与音乐表情达意之间的关系,通过带有典型特征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感知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和声及调式等音乐要素,获得音乐本体之美;通过欣赏不同层次的音乐,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从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引发自由的想象。

一、教学内容1.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呈示部“爱情主题”、呈示部主部、展开部的音乐片段。

2.视唱“爱情主题”谱例。

二、教学目标1.能认真感受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意境带来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2.通过对作品的聆听,展开联想与想象,更具体更形象的感受和理解音乐。

高中音乐鉴赏《永恒的“蝴蝶”——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鉴赏《永恒的“蝴蝶”——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永恒的“蝴蝶”[教案内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的大型管弦乐作品。

他们一位熟悉小提琴和越剧,一位全面掌握了各种作曲技法,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

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答,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作品从故事中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

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点,是“中国自己的交响乐”、“民族的交响音乐”。

本课是一节欣赏课。

[设计思路】我们知道音乐形象思维是从音乐音响感知开始的,经过集中概括产生具体的形象思维,同时伴随着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直至理解认识音乐的思想意境。

音乐是用听觉感受的声音艺术,是在时空中流动的瞬间即逝的艺术,是有生命的用心灵去感受的情感的艺术。

本课在欣赏教学中加强对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的音响感知及理性的分析,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形象思维能力。

本课还贯彻以听为主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创设意境、展开联想,引导学生以音乐故事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各乐段的分析,层层深入的意境,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本课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后听辨、熟记、分析、探讨、演唱、演奏、联想、创造等多种形式参与,让全体学生在课堂相互合作交往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正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共同参与欣赏,直接亲身体验音乐。

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增长创造的实践能力。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学 生 的 被 动 为 学 生 的 主
() i 由于 音 乐 的 不 确 定 性 , 个 学 生 的 每
美 情 趣 , 决 本 课 的 重 点 问题 。 解 4 5 回授调 节 , 迪升 华 . 启 为 了 不 让 学 生 在 音 乐 欣 赏 中局 限在 外 在 和 表 面 而 忽 视 了她 本 质 的 内 容 , 了揭 为 示 乐 曲 的 真 正 内 涵 , B 导 学 生 讨 论 造 成 我 1 梁 、 二 人 悲惨 结 局 的 原 因 , 学 生 明 白是 祝 使 封 建 礼 教 给 人 民 带 来 的苦 难 , 励 她 们 要 鼓 珍 惜 我 们 现 在 的 美 好 生 活 。 而 获 得 学 生 从 的情 感 目标 。 布 置 课 后 作 业 。 写小 提 琴 协奏 曲 《 撰 梁 山伯 与祝 英 台 》 后 感 , 学 生 在 撰 写 中 , 听 使 心 灵 得 到 净化 , 感得 以 升 华 , 操得 以 陶 情 情
体育与艺术研究
n eI■L —vlHa■瞳 nan r ■ ot d ; o
小 提琴 协奏 曲 梁 山伯 与 祝 英 台 教 学 设 计
范 莉 莉 ( 吉林 师范大学 辽 源分 院 吉林辽 源 1 6 0 2 0) 3 摘 要 : 本文 通过 对小提 琴协 奏 曲《 山伯 与祝 英 台》 栗 这一 内容 分析设 计 , 而引导 学生探 究 , 进 质疑 ;鼓励 学生发现 、 创新 。 师生 互动 在 中探 求 新 知 , 学 生 在 探 究 实 践 中逐 步 形 成 终 身 学 习 的 意识 和 能 力 。 让 关键 词 : 材 欣赏 小提琴协奏 曲 教 学设计 教 中图分类 号 : 47 J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7 —9 9 ( 0 ) 1a一0 l -0 1 3 5 2 1 1 () 2 1 6 7 o 3 根 据 新 大 纲 的 理 念 , 及 我 院 对 学 生 以 专业发展与职 业技能培养 的实施方案 , 我 对欣 赏 小 提 琴 协奏 曲《 山伯 与祝 英 台 》 梁 一 课做 以 如 下 设 计 。 感受 不同 , 因此 我 采 用 了 启 发 开 放 式 教 学 法 创 设 良好 的 问 题 情 景 , 领 学 生 获 得 知 引 识 与 能 力 。 2 情 境 教学 法运 用 多 媒 体 制 作 () 的课件 以唤起学生 的兴趣 , 、 结合 , 动 静 从 而 可 以 让 学 生 更 容 易 理 解 , 以 让 学 生 充 可 分展开联想 , 悟主题 , 领 感受 作 品 的 精 神 内 涵 。 3 刨设 实 践 , 用 讨 论 法 , 胆 设 想 故 () 利 大 事 结 局 , 申音 乐 的 尾 声 发 展 。 引 目的是 : 学 生 在 我 设 计 的 问题 情 境 中 , 让 学 会 欣 赏 、 会 思 考 , 思 考 中学 会 理 解 , 学 在 这 使 我 的 教 学 目标 得 以 实 现 , 学 成 果 得 以 教 展 现 。 学 生 们 对 某 些 问题 附 有 多种 答 案 当 时 , 又 不 能 确 定 某 一 答 案的 正 确 性 时 , 但 我 将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予 以 肯 定 , 出 音 乐 的 不 指 确 定 性 , 对 他 们 的分 析 体验 给 予 肯 定 , 并 并 鼓 励 不 同层 次 学 生 都 能 积 极 主 动 的 参 与课 堂插动 , 学生成为课 堂的主角。 让 4 4 归纳小 结 , 入体 系 纳 在 音 乐 欣 赏 中 我 力 图 抓 住 乐 曲 中 最 有 感 染 力 的 部 分 去 调 动 学 生 的 积 极 性 , 了 为 提 高 学 生 对 音 乐 的 感 受 能 力 , 将 做 以下 我 安排 ,课 堂 练 习) ( 鼓励 学 生 积 极探 讨 对 音 乐 的思考 , 想 故事结局 , 用假设情 景 , 设 利 让 学 生 设 想 如 果 你 是 创 作者 , 会 创 作 怎 样 你 的 结 局 ? 用 什 么 乐 器 与 音 乐 表 达 怎 样 的 利 情 感 ? 活 动 中 , 放 手 让 学 生 去思 考 , 在 我 分 小 组 讨 论 并 做 个 别 回 答 , 挥 学 生 的 独 创 发 精 神 。 一 步 引 导 学 生 用 审 美 的 态 度 去 体 进 验 并 表 现 音 乐 的 艺 术 内容 , 发 展 学 生 的 以 创 作 思 维 能 力 , 高 学 生 的 审 美 意 识 与 审 提

音乐作品鉴赏_《梁祝》

音乐作品鉴赏_《梁祝》
细听《梁祝》可以感受到,根据故事的发展,乐曲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优美的旋律从小提琴中流淌而出,让你觉得仿佛置身于初春雨后蓝天白云,青草绿树,鸟语花香的美景当中。一切都显得恬静而美好。预示着梁祝二人即将开始的快乐生活。
乐曲进行到第二部分,旋律瞬间加速,转为活泼欢快的回旋曲。这一段描述的是梁祝二人在求学途中相遇,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和三年同读共玩的欢乐情景。在跳跃的旋律中,我的心跳也跟着加速了,同时也体会到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日复一日的交往中互相欣赏,以及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的爱慕之意。当这一段回旋曲后,音乐又逐渐变得舒缓而哀伤。这里表现的是梁祝二人同窗三载长亭惜别的情景。此时我感受到了梁祝的不舍和依恋,仿佛听到了他们絮絮地说着临别时刻的叮咛和相约再见时刻时祝英台内心的娇羞又期盼的心情。紧接着低沉的音响似乎在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
何占豪,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近几十年时,他几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实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另外他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金色的炉台》、《恩情》改编《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的和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为著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
第三部分开始旋律变得沉重而充满紧张恐怖的气氛。此时祝英台已回到家中,却得知自己已被许配给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英台进行了强烈的反抗却以失败告终。乐队的和小提琴的完美配合让祝英台惶惶不安的心情得以体现,同时也是对封建势力的强烈控诉。随后,乐曲变得舒缓起来,同时也充满哀伤和无奈,如泣如诉。这一段表现的是梁祝“楼台会”的情景,梁祝二人互诉衷肠,但无奈造化弄人,内心充满哀伤。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变的凄苦哀怨,将祝英台得知梁山伯病故后的极度悲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提琴的凄然之声就像祝英台此时的绝望、无力的哭泣和内心暗暗做好的打算。接着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让人似乎看到了,祝英台毫不犹豫纵身投入坟墓的情景,看到了爱情的伟大。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我国著名音乐家何占豪和陈刚创作于1959年5月。

作者以越剧的曲调为素材,选取了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比较有代表的三部分情节——相爱、抗婚、化蝶作为了音乐的主要内容。

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祝家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

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

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

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

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

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

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选择了故事中的“草堂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分别作为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内容,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

用奏鸣曲式写成。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第一部分——呈示部开始用长笛模仿出各种鸟的叫声,然后配合双簧管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境界,随后小提琴和大提琴共同开始演奏出爱情的主题,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

开始小提琴悠长的声音似乎是祝英台向人们讲述着她同梁山伯之间的爱情往事,又似乎展现的是她对往昔的回忆。

紧接着,代表祝英台的大提琴登场,大小提琴共同演奏,向人们展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开始相识的快乐岁月,听着让人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人相遇,在草堂结拜,并一路嬉戏游玩去求学的场景,感受到两人之间纯洁的友情和互相爱慕之心。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曲式分析与艺术特征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曲式分析与艺术特征

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式分析《梁祝》在徵调式的基础上,以奏鸣曲式和民族调式的发展原则展开,演奏时融入中式弹奏技巧,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一)呈示部引子部分。

演奏开始时,首先听到的是定音鼓和低音提琴的弱奏,如同大地般沉稳厚重,紧接着竖琴轻轻弹拨出由中到高的五个音,把听众的思绪从大地带向了天空。

突然,天空中传来一阵清脆活泼的鸟鸣,这是长笛在高音区的演奏。

然后,双簧管的声音缓缓进入,柔和婉转,动人心弦,故事开始的序幕缓缓揭开。

作曲家以音符为画笔,用不同乐器的音色和音高层层递进地营造出了生动的空间感,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鸟语花香,风和日丽的明媚春光图。

其中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梁祝》的过门音乐。

主部部分。

接着进入正题,熟悉的旋律,在小提琴的演奏下依旧缠绵动容,竖琴和单簧管的伴奏恰到好处,清淡但有韵味,小提琴以其高低婉转的声音完美地将优美的曲调演绎出来,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就好像浮现眼前,这段旋律是全曲的核心音调,听之使人沉醉。

紧接着大提琴奏出低沉朴素的声音,与小提琴一唱一和,难舍难分。

在这段旋律中,独奏的小提琴从A弦开始,然后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在G弦上重复一次,转入A徵调,主部以慢中板展开叙述,采用再现性单三部曲式,A乐段重复一次,起承转合。

此时,大提琴朴素低沉的音调与小提琴柔和的音色一问一答,就像少女在诉说自己甜蜜又紧张的心事,百转千回,欲说还休,而真挚的书生在温柔地回应,几轮对答后,全乐队共同演奏出爱情的主题,情感喷涌而来。

连接部部分。

第50小节的散板华彩乐段起到了连接过渡的作用,通常乐队会在这里停止演奏,让小提琴独奏者自由发挥。

虽然这段过渡音乐节奏自由,但对小提琴演奏者要求较高,需要有高超的技巧和优秀表现力,能够吸引听众的同时让听众可以感受到小提琴的魅力。

作者选用华彩乐段作过渡,使连接部有趣独立不落入俗套。

副部部分。

副部采用变奏曲式和三部性交融的边缘曲式,以快板表现“同窗共读”的情节,转为节奏明朗欢快,旋律热情奔放的回旋曲,欢快活泼的旋律与上一部分温柔抒情的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品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品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品分析
《梁祝》是一部中国民间故事中广为流传的爱情传说,也是中国古代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创作成果,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作曲家陈云编曲的一部作品,对原有剧本进行了创作和改编。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采用了西方音乐形式和技巧,但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音乐元素,使其兼具了传统中国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

这部作品以小提琴作为独奏乐器,将梁祝的爱情故事通过音乐来表达和演绎。

整个小提琴协奏曲分为四个乐章:忧郁第一楽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细腻第二楽章《祝英台初写情书》、激昂第三楽章《梁祝法华寺相会》和激情雄壮第四楽章《梁祝双鱼桥相会》。

第一楽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以悲伤的调子开场,交替出现的主题代表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不同身份和命运。

整个楽章氛围忧郁,交替展现了两位主人公彼此相见的场景,通过悠扬的旋律和细腻的音乐表现出两人相识时的情感和心境。

第二楽章《祝英台初写情书》是整个作品中表现祝英台的一段舞曲,音乐轻盈活泼,旋律优美。

高亢的主题和轻快的节奏展示了祝英台初写情书的喜悦和激动。

第三楽章《梁祝法华寺相会》是整个作品中最具动力和激情的一段。

它采用了快速而激昂的节奏,展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法华寺相会的情节。

高亢的旋律和强烈的乐章结构使得整个乐章显得富有动感和冲击力。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摘要: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国内被誉为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民族的交响音乐”,主要在于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运用艺术手法刻画形象上取得了成功。

整部协奏曲呈现出纯朴、清逸、幽思并带着浓郁民族风格的泥土芳香和仙乐般的境界,又运用西洋音乐的体裁和技法,成功地塑造出当代小提琴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研究这部乐曲的艺术特色、分析这部乐曲的艺术成就、总结这部乐曲的艺术经验,对于中国小提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结构;赏析《梁祝》创作于1959年,它取材于同名民间爱情传说,在题材的民族化上占尽了先机。

全曲的音乐语汇大量借鉴吸收了我国民族戏曲DD越剧的唱腔音乐素材,在乐曲结构上,以民族音乐的严谨连贯为特点。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被公认为是“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认为,它“给交响乐的民族化开辟了一片新的田野”,“为西洋音乐民族化打出了一条具有典范性的道路”。

在国外它被认为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是最美妙的旋律”,“真正的伟大的艺术”。

它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笔者认为在于题材内容扣人心弦,画面展示惟妙惟肖,中外艺术巧妙结合。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1958年冬他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何占豪1933年生于浙江,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与陈钢合作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后改编过琵琶、古筝、二胡、高胡、革胡及钢琴的五重奏版本。

其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交响诗《龙华塔》等。

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

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感受

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感受

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感受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一首享誉中外的经典之作,是中国现代音乐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这首曲子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陈钢和何占豪合作创作,以中国古代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段缠绵悱恻、感人至深的生死之恋。

这首曲子的音乐特点是其他任何协奏曲都无法比拟的。

它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调和节奏,同时又融入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旋律优美、流畅,曲调缠绵、婉转,使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

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音乐功底。

吕思清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曾在多个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大奖,并被誉为“东方第一小提琴家”。

他在演奏《梁祝》时,将演奏技巧和音乐情感完美结合,使得这首曲子更加生动、感人。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一部杰出的音乐作品,它代表了中国现代音乐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无论是音乐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堪称是一部经典之作。

它不仅仅是一首音乐,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代表着中国音乐文化的伟大复兴。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哪得儿回闻——略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旋律美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哪得儿回闻——略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旋律美
此酋只应天上育
— —
人阃 哪得 几回闻
■ 闫 静
略谈 小提 琴协 奏 曲 《 梁山伯 与祝英 台》 的旋律 美
作 为 中华 民族 爱情 的绝 唱、 西方 交响 乐 民 族 化 的典范 , 小 提琴协奏 曲 《 梁 山伯与 祝英 台》 , 已成 为音 乐史 上一 座 永恒 的丰 碑 。该作 品 之所 以如此 辉 煌 ,是 因为它 具 有多 方面 艺术 优 势 。 是在 艺 术样 式上 交 响音 乐 民族化 , 即运用 交 响音 乐形 式 、表现 民族 题 材、 民族 情感 , 民族 精 神 , 以及 民族音 乐 的神 韵 ,洋为 中用 , 古为 今 用 ,令人 耳 目一 新 。二 是在 音 乐题 材上 是 已 知 易知 的经 典 故事 ,这就 不 必在 叙事 上 煞 费苦 心 ,可 以集 中笔 墨 抒发感 情 ,收 到扬 长避 短 的 艺 术效 果 。三是 在 音乐主 题 上 以爱情 为 灵魂 , 富 有强 烈 的艺术 感 染力和 震 撼力 。四是在 表 现 形 式上 精湛 考 究, 富有 艺术表 现 力 。该作 品在 结构 、和声 、配 器 以及 多种音 乐手段 的运用 上 , 堪称 炉 火纯 青 ,出神 入化 。就 整个 作 品而 言 , 尤其值 得欣 赏的是 它的旋律 美 。 无 论 怎样 ,艺 术首 先是 艺术 ,音 乐首 先是 音乐 。音 乐 能成为 一 种艺 术 ,在 于它 是 “ 有意 味 的形 式 ”,是 “ 我 的精神 个 体性 的形式 ”, 即音 乐 自身形 式美 与 内容 美 的完美 统 一 。而使 乐 章 的形 式美 与 内容美 完 美统 一 的根本 要 素就 是 旋律 。 诚如 l 9 世纪俄 罗斯音 乐家谢 洛夫所 说 “ 声音 艺术 的主要 魅力 ,主 要 的诱 人力 量就 在 旋 律 中;没 有旋 律 ,即使 有 了最 勉 强的和 声 组 合 ,发挥 了对位 法和 配 器法 的全 部 奇妙 作用 , 切 也仍然 是苍 白的 ,没有 色彩 的 ,僵死 的 。” 由此 可 见 ,作为本 身 即情 感 即美 感 的根本 性形 式媒介 ——旋律 , 是 音乐 的灵魂 与魅力之 所在 。 旋律首先建立在 主题 之上 ,所谓 意在笔 先, 趣在法外 。旋律是主题 的生成、展开与深化 。作 为根本性形式要素 的旋律 ,必 须 以特定情致和意 蕴为 内涵。否则 ,旋律无法形成 ,勉强形成也是 苍 白的。黑格尔说 : “ 遇到一件 艺术作品,我们 首先 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 的东西,然后再 追究它 的意蕴或 内容 。” 《 梁祝 》 的音乐 主题 , 即呈示 部着 力表 现 爱 情主 题 。作 品经 过精 心取 舍 与剪 裁 ,通过优 美 的初 恋 ,悲壮 的抗 婚 ,崇 高 的化蝶 等三 个 典 型性 故 事情 节表 现 爱情 主题 。其 爱情 主题 的主 要音 乐 素材 ,则 是越 剧 《 梁祝 》 的经 典 唱腔 。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艺术表现手法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艺术表现手法
图4
一年级数学启蒙教学的基础是行为规范和良好
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养学生的规范意
2020.
[2] 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易继斌





































Fra bibliotek
写、精心的构思布局,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二人相识相
是我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故事。相传
爱、誓死抗婚、坟前化蝶的凄美故事。基于整个音乐
祝家庄祝员外的女儿祝英台,为了摆脱封建传统的
篇幅较大,因此,笔者把故事浓缩为“草桥结拜”
束缚,女扮男装外出求学,在同窗三载的学习生活
“同窗三载”“长亭惜别”“逼嫁”“楼台会”“哭灵控
- 82 -
表现的意境。
优美抒情的爱情主题之后,紧接着出现了明朗欢
教学微观
表 1 《梁祝》的音乐表现手法与梁祝爱情的故事的融合
奏鸣曲式
梁祝的爱情故事
情绪基调
音乐的表现手法
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主部
草桥结拜
愉快轻松
小提琴独奏
副部
同窗三载、共读共玩
明朗欢快
小提琴独奏,跳弓的演奏方式
结束部
十八相送、长亭惜别
表 1 所示)。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赏析了 《梁祝》 的
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响应“交响乐民族化、群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

一、呈示部1. 【引子】(1)写景:音乐一开始,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仿佛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画面。

(2)抒情: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2. 【主部】(单三部曲式:A+B+A)(1)展示主题: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传颂千古的爱情主题。

此主题取材于越剧的音乐素材。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少人听了这段旋律都为之陶醉。

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谓煞费苦心。

作者何占豪曾在越剧团当演员。

据他所知:任何越剧演员,只要唱到这一唱段,都会博得台下阵阵喝彩的掌声。

于是作者选取此唱腔作为《梁祝》的爱情主题,并把它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音调。

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

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

此主题的旋律特点不断上行又不断下行,上行时仿佛表现梁祝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下行则好像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

(2)草桥结拜: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

(3)再现主题:接着,乐队以充沛的感情奏出这个主题,充分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之情。

3. 【连接部】自由华彩:为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

在华彩乐段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

此处的演奏较自由,难度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

作曲家在此采用华彩乐段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4. 【副部】(回旋曲式:A+B+A+C+A)三载共窗,共读共玩:是整个作品中最轻快、最欢悦的乐段。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俞丽拿版 沈榕版)怀旧音乐鉴赏故园怀旧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俞丽拿版 沈榕版)怀旧音乐鉴赏故园怀旧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俞丽拿版沈榕版)怀旧音乐鉴赏故园怀旧创作过程:上世纪的一九五八年,是一个狂热和喧嚣的年代。

大跃进的歌声响遍了全中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赶英超美的口号更是振奋着神州每一个人的心!春季的一天,报纸上出现显著了的大标题:“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辆自行车诞生了”(永久牌)。

几星期后,“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辆小轿车”也面世了。

当时的艺术院校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抽出一定时间,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要就地为工农演出。

上海音乐学院(以下简称上音)管弦系的小提琴学生平时在校学的可都是西洋乐曲,演奏起来农民都听不懂。

有一次只有一位农民阿婆坚持听完,着实把大家激动坏了。

可经打听,阿婆只是要等学生们奏完后拿回她的凳子而已!小提琴手们怎不伤心?回到上音之后,大家一直在议论如何让老百姓接受并喜爱小提琴的问题。

系支书刘品首先提出了小提琴要“民族化”的意见。

当时小提琴进修班一年级的何占豪和不少同学都表示赞同,他们也幻想着能像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作曲家那样创作出自己民族风格的作品。

但他们毕竟没学过作曲,因此感觉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刘品的倡议下,八月九日那天,六位同学正式组成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他们是:何占豪、丁芷诺、俞丽拿、沈西蒂、张欣、朱英(俞丽拿开始因为要参加比赛并没有被列入,后来是她自告奋勇参加的)。

六位当时的分工是:何、丁主创作,俞、沈主演奏,张、朱主理论。

第一批作品包括丁芷诺编曲的小提琴独奏“二泉映月”以及何占豪运用越剧素材所创作的弦乐四重奏“梁祝”(后俗称小梁祝)。

正在这时,一个在国际上颇有名气的捷克斯洛伐克弦乐四重奏组要来上音访问演出。

按照国际惯例,他们提出了要演奏一首中国的四重奏作品。

中方顿时陷入了困窘,因当时国内尚无像样的类似作品,实验小组成员丁芷诺有点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地把何占豪的“小梁祝”摊到了桌面上。

何占豪急得直冒冷汗并打退堂鼓,但被领导喝到:“你一个学生,怕什么?拿出去就拿出去了!”令何占豪大感意外的是,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演奏家们决定当晚在锦江饭店试奏“小梁祝”,并特地请何前来指导那些民族风格提琴指法。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doc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doc

课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型欣赏课授课教师尤溪一中林一珍时间20XX年3月29日星期四第四节课时第一学时授课班级八年级(4)班上课地点多媒体音乐教室教材分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的深切同情。

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的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教学准备教案、学习材料、课件、多媒体等设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片段欣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要素中节奏、速度、力度、音色、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

2、使学生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片段中,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研究出感受音乐情感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以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的音乐,能受到梁祝的真挚爱情及对封建势力强烈反抗精神的感染,产生对这一爱情悲剧的理解与同情教学重点1、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和体验。

教学难点2、使学生能用音乐基本要素感受、分析、理解、表现音乐。

从而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聆听、对比欣赏法等。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活动学生探索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利用课前休息时间播放配乐风景Flash动画短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片段)欣赏美丽的动画和熟悉的梁祝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的同时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梁祝题材上来,为上课作铺垫。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作者:李勤慧来源:《大观》2016年第11期摘要: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国内被誉为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民族的交响音乐”,主要在于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运用艺术手法刻画形象上取得了成功。

整部协奏曲呈现出纯朴、清逸、幽思并带着浓郁民族风格的泥土芳香和仙乐般的境界,又运用西洋音乐的体裁和技法,成功地塑造出当代小提琴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研究这部乐曲的艺术特色、分析这部乐曲的艺术成就、总结这部乐曲的艺术经验,对于中国小提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结构;赏析《梁祝》创作于1959年,它取材于同名民间爱情传说,在题材的民族化上占尽了先机。

全曲的音乐语汇大量借鉴吸收了我国民族戏曲――越剧的唱腔音乐素材,在乐曲结构上,以民族音乐的严谨连贯为特点。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被公认为是“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认为,它“给交响乐的民族化开辟了一片新的田野”,“为西洋音乐民族化打出了一条具有典范性的道路”。

在国外它被认为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是最美妙的旋律”,“真正的伟大的艺术”。

它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笔者认为在于题材内容扣人心弦,画面展示惟妙惟肖,中外艺术巧妙结合。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1958年冬他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何占豪1933年生于浙江,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与陈钢合作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后改编过琵琶、古筝、二胡、高胡、革胡及钢琴的五重奏版本。

其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交响诗《龙华塔》等。

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摘要:《梁祝》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整部协奏曲呈现出纯朴、清逸、幽思并带着浓郁民族风格的泥土芳香和仙乐般的境界,又运用西洋音乐的体裁和技法,成功地塑造出当代小提琴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陈刚;何占豪;民族交响音乐;梁祝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211-01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
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何占豪1933年生于浙江,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

1959年,与陈钢合作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后来改编过琵琶、古筝、二胡、高胡、革胡及钢琴的五重奏版本。

他的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交响诗《龙华塔》等。

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背景
1.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传说故事
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祝家庄,聪明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

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

当两人分别时,祝英台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山伯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
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

一年后,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英台求婚。

可是祝英台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

由于得不到自由婚姻,梁山伯不久即悲愤死去。

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山伯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毅然投入墓中。

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2.该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
1958年初秋,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口号,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成员都是优秀的在校学生,陈刚和何占豪也在其中,其奋斗目标是要向优秀的古典作品学习、借鉴。

《梁祝》协奏曲的最初一稿,写了相爱、抗婚、投坟这几个段落。

尾声是投坟之后第一主题“怀念”的再现。

校方在审读了初稿之后,把何占豪与陈钢叫到办公室,否定了这样的结束处理。

“怀念是必要的,但给人压抑的感觉。

音乐要传神。

”建议尾声增加一段“化蝶”:“这是对封建势力最强烈的反抗”。

向两位学生讲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把两位学生引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于是,《梁祝》有了现在富有浪漫色彩的“化蝶”,作品因此实现了aba的曲式结构,作为交响乐的艺术形态,更显完整。

要主要的意义,它使协奏曲的主题有了一个升华。

三、《梁祝》的音乐分析
该曲是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曲式结构分为呈示部、展开部、
再现部三个部分。

1.呈示部
(1)引子: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了那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2)主部: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

(3)连接部与副部: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副部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

(4)结束部: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

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2.展开部
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

(1)“抗婚”:突然,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封建残暴的主题一下子便被音乐有力地表现了出来,紧接着小提琴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此时小提琴在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
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

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

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

(2)“楼台会”: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

又是一个慢板,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哭灵、控诉、投坟”: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

乐曲达到最高潮。

由大管、圆号、长号、大号和低音弦乐奏出代表封建势力残酷凶暴的主题。

3.再现部
这部分描述了“化蝶”。

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

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梁山伯与祝英台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

四、结语
作曲家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对原
剧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

这部协奏曲旋律优美,色彩绚丽,通俗易懂,艺术性很强。

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
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精心构思布局,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参考文献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2]丁芷诺.新编小提琴基础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丁芷诺.小提琴基本功强化训练教材[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