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荀论人性及其现代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荀论人性及其现代转化
摘要:人性论是指对人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深层次的探讨。本文在简要概述孔子性无善无恶论、孟子性善论以及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对人性问题注入了现代因素,通过从人性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来阐述人性,使人性问题在先哲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构建和谐人性提供一种方法上的指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人性的主要方面人性的次要方面人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两千多年来,人性到底是性善、性恶还是中性,思想家们、哲学家们、学者们对此争论不一。
一、孔子、孟子与荀子论人性
人性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先秦时代,就是思想家们探讨的重要课题。在孔子之前,支配、影响人们思想的大多是天、天命之类,而关于人、人性的思想则很少。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最先较为系统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命题,对后来人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虽然提出这个问题,但对相近的”人性”是什么并没有具体回答。他的弟子子贡就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1]。孔子对于人性问题虽然没有正面进行过明确的论述,但却蕴涵了善与恶的萌芽。
孔子之后,谈人性的逐渐多了起来,存在着包括告子等几种不同的观点,而比较系统地谈人性的首推孟子,之后为荀子。
孟子之后于孔子约一百余年,他继承并把孔子的”性相近”观点发展为性相同的理论,比孔子更具体,态度也更鲜明。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不善,水无不下。”(《孟子》·告子上)他进一步解释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其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进而孟子较为全面地概括出性善论的基本内容,即通常讲的”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继而由”四心”发端,有了”四端”之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在孟子看来,通过性善论的升华,可发展成为”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孟子对孔子”性相近”的完善与进步,实现了人性探讨由朦胧化向明晰化的伟大转变。
不久之后,孟子的性善说遭到了庄子的批判,继而过度到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由于人具有这样的自然本性,生而好利多欲。那么为了满足这种利与欲必然发生争斗,所以由此推断人的本性是”恶”的。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生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性恶》)因此荀子得出的结论是”人之性恶,其为善者伪也”。”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鼻欲綦臭,心欲
綦佚。”(《王霸》)”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非相》)[3]。
如果人性本恶,那人类又是怎样传承文明?人类又该怎么生存呢?在《荀子·性恶》中,荀子将人性分为两部分:一为性,一为伪。性是人先天具有的动物本能,是恶的;”伪”是人后天进行的礼乐教化,是善的。”性”(动物本能)的实质是要达到各种欲望,人会为了满足欲望而不择手段,最终将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然而由于圣人知道人性是恶的,所以创制礼义道德和行为规范,从而”化性起伪”,用伪来取代性,使人向善良,这就是伪的作用。伪(礼义道德)能维持社会秩序,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人性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实际上,儒家作为一个整体,孔孟荀三人的人性思想有着内在的哲学精神联系,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三者异中有同,殊途同归。孟荀人性思想具有相反相成、互为补充的辩证思想,他们从两个不同的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学说。可以说,孔子的人性思想是一体,孟荀的人性思想以一种理性的张力共同构成儒家人性观的理论两翼。正是由于这种”一体两翼”不同思想的存在,才从真正意义上奠定了中国哲学人性论发展的相对完整的理论基础。
人性论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直到今天,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未果。笔者认为,对于性善恶论之所以争论如此漫长的时间也未有结果,是由于社会与历史的局限性所致。人性无论是归结为(主张)性善、本恶、无善无恶还是有善有恶,都无法完满地
诠释、演绎人真正的心理和行为。
现代社会,要进一步把握人性的根本问题,必须借助于这样两个要素:人性的主要方面和人性的次要方面。人性的主要方面是什么?次要方面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人性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人性中居
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人性方面,它对于社会总体和绝大多数人来说表现为”善”,它对于小部分团体和少数人来说表现为”恶”。人性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人性方面,它对于社会总体和绝大多数人来说表现为”恶”,它对于小部分团体和少数人来说表现为”善”。这就是说,人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具有特殊性、可变性等特点。
上述所知,人性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人性的主要方面所决定,人性的次要方面对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人发展中无法避免、不可缺少的因素。那么,对于一个群体或一个个体的人来说,人性的主要方面所表现的内容不同,人所表现出的善恶也就不同,一旦普遍意义上的主次方面位置发生了转化,人性善恶也就改变了。因此,对待人性问题的态度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人性的主要方面,同时决不可以忽视人性的次要方面,要防止”恶”的影响导致”善”的改变。
三、构建和谐人性世界
人为什么能组成社会?因为人有道德礼仪和法律约束,道德礼仪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积累,通过舆论等形式去规范,而法律则是人定的,是人因事事所需,用强制手段加以约束。道德礼仪和法律的
作用就是使人性善的力量大增,维持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从人性的主要方面方面与次要方面出发,进而达到人性和谐,比从性本善、性本恶等思想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更切于实际,这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有利于我国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完善与发展。
人性和谐了,社会自然也就和谐了。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人性不免有狭隘的成分,当对与错、善与恶还不能在每一个人心中都很清晰地去权衡、去把握,当人性善的绝对主导还不能在每一个人心中都牢不可破时,人性”恶”的一面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战胜人之”善”面,从而在一定阶段内主宰部分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如”恐怖组织”、”药家鑫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就是很好的例证。要构建和谐人性世界,需要我们每个人通过提高内在自身修养和依靠外在的法度对自身进行加工、锤炼,将人性之”恶”最小化,在每一个行为前都能很好地去筛选、去抉择自己动机,摒除”恶”而弘扬”善”,从而实现人性的和谐。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性的和谐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都尤为重要,一个人可以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明辨是非能力,可以在任何行为前,有一个善的、正确的思考力;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对人性的进行合理地规划,由外施力,进而对内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双管齐下,使人在自我和谐之后达到社会和谐。处于和谐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更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