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雨具的缺点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共同分析、加以引导。
鼓励学生认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雨具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
讨论:“这个问题适合我们现在探究吗?我们现在有条件探究这个问题吗?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接下来课文就呈现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
调查和采访家长、同学和身边的人,搜索现有雨具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广泛征集人们对生活中使用的雨具的看法和想法,并且及时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
还可以把自己的改进思路、探究设想记录在“搜索记录”或“搜索日记”中,这个环节不可缺少。
因为在实地考察或别人叙述某件物品的不足或者使用某件物品会出现什么麻烦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某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改进想法迪就是发明的灵感。
如果不及时记录,事后很可能忘记。
教材中卡通人物的对话为同学们提供了引导。
3、引入活动;观察各种雨具图片之后提问:“针对图片中的雨具你能提出多少问题?”“如
果把这些雨具与你的确良生活实际相联系,你能够提出多少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接着引导他们讨论、思考:“这些问题有解决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孩子们生活的经验、知识面情况,还可以适时地激发学生搜集自己身边的事物还存在哪些不足与缺点,为后面专题研
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做教学铺垫。
4、活动:缺点大搜索。
专题研究活动往往就是从问题开始,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探究……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
为此,教师对学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认真倾听、共同分析、加以引导。
鼓励学生认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雨具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
讨论:“这个问题适合我们现在探究吗?我们现在有条件探究这个问题吗?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接下来课文就呈现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
调查和采访家长、同学和身边的人,搜索现有雨具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广泛征集人们对生活中使用的雨具的看法和想法,并且及时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
还可以把自己的改进思路、探究设想记录在“搜索记录”或“搜索日记”中,这个环节不可缺少。
因为在实地考察或别人叙述某件物品的不足或者使用某件物品会出现什么麻烦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某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改进想法迪就是发明的灵感。
如果不及时记录,事后很可能忘记。
教材中卡通人物的对话为同学们提供了引导。
5、交流与整理:把调查结果汇总成“雨具的缺点”整理表,分类整理出探究对象的不足之处,便于分组探究。
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的各种问题,往往是杂乱无章的。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交流,给问题分类,最好用表格的形式,便于归类,一目了然。
这里一定要放手学生探究,让他们以
丰富的事实材料和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情况来说明这件物品必须改进,以及自己的改进设想。
同时,引导改进相同雨具的同学组成一个探究小组。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也与下面的活动融会贯通。
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合理,选择的探究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一定和科学性。
最好选择自己最常用又有改进条件的雨具准备实验。
教材中所呈现的案例只起到引领作用,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来探究雨具。
教师可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研究专题,但选题的范围要尽量有一定的广泛性,这样,便于小组选择各自的研究主题,而小组自动选择的研究主题最好小一些,具体一些。
因此,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更具体的内容进行研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大象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雨具的改进》第一课《寻找雨具的缺点》。
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
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对学生来说,下雨天,打着雨伞或戴着雨披去上学,衣服在不同程度上被淋湿的现象极为常见。
《寻找雨具的缺点》就是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与人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从中发现科学的奥秘,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学生分析:
平时因学生经常接触到雨具,所以对雨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因平时学生缺乏发现与研究的意识,致使对雨具存在的缺点缺乏理性的思考、分析与整理,并且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尚有不足,这些将是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雨具的面料、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整理出其使用中存在的缺点;
(2)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事物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2)能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获得科学研究的灵感与启示。
(2)消除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知道需求是科学研究的动力和起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够从雨具的面料、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整理出其使用中存在的缺点;
(2)能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资料;
难点:
(1)搜集整理现有雨具的缺点与不足。
(2)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获得科学研究的灵感与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不同雨具,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准备雨具,并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雨具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课前准备的雨伞、雨披、雨衣,指名说出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雨具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究雨具的欲望。
】
2、师谈话:这些雨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防雨工具,可是,有时在大风雷雨天,我们尽管打着雨伞或穿着雨衣行走,我们的衣服还会不同程度地被淋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情景。
(播放“一些同学带着雨具上学,衣服被淋湿”的情景课件,学生观看)
师提问: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遇到过什么样的无奈和尴尬呢?
3、学生讨论交流。
4、师:刚才我们遇到的尴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交流汇报)
师导入:是啊!我们所使用的这些雨具还存在着许多缺点。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寻找雨具的缺点。
5、板书课题:寻找雨具的缺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下雨天穿着雨衣或打着雨伞出现的无奈和尴尬”这一学生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为切入点,以“遇到的尴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为本课的载体,使学生融入到探究雨具的氛围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雨具及其它事物的缺点。
】
二、雨具缺点大搜索
1、师讲述:那么,现在我们使用的雨具都有哪些缺点呢?下面就让我们对雨具的缺点进行一次大搜索。
2、学生分组活动。
(大屏幕出示活动提示:(1)根据自己平时对雨具的使用回想总结;(2)通过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提取整理;(3)通过认真观察小组准备的雨具研究发现;(4)组长做好记录,可以从面料、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
3、学生交流汇报自己小组搜索到的资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针对“雨具的缺点”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学生的思维会被完全激活,并从中学会合作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
三、整理展示资料,交流改进设想
1、学生将搜索的资料用表格的形式汇总成“雨具的缺点”整理表,并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
2、学生展示自己的整理表,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的资料,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引导学生整理,给资料分类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便于归类,一目了然。
】
3、学生交流汇报对雨具的改进设想。
四、课外延伸,寻找身边事物缺点
1、师谈话: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它们身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下面,我们就来找找我们身边的事物还有哪些不足。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小结:我们生活中确实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明创造,而发明创造不仅需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而且要求我们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一些发明技法,所以,我们在探索资料时要注意寻找发明技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学生会因此绽开“创造发明”的思维火花,获得科学研究的灵感与启示,从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雨具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了它们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缺点和不足,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那么,你能设计改进方案吗?下一节课我们将探究如何改进雨具。
六、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为下一节课作铺垫,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使学生养成课外坚持探究的好习惯。
】
板书设计:
寻找雨具的缺点
“雨具的缺点”整理表
教学后记:
整节课我始终遵循新课程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切实体现探究式的教学观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经过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一、充分相信学生。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课堂上会不善于表达与交流,对雨具缺点的搜索也会非常单一,但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他们课外搜集的资料充分,课堂上观察认真,所以课堂并不是我预料中的沉闷不堪,课堂上,学生能够毫无拘谨的畅所欲言,各显神通,毫无保留的交流了自己的发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引领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分析整理、表达与交流的科学学习过程,使学生乐于与别人合作,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为学生提供学习探究的机会,这一过程,我作为引导者,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