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2《但愿人长久》薛城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2.但愿人长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其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襟怀。

4.感受文包“词”的特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5.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并初步学习运用描写感情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襟怀。

难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案、自由读、小组检查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读、标、思、议、读等学习方式,加之资料引入、音乐渲染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情感。

3.借助拓展说话练习和相关诗句的吟诵,感受古人借月抒怀的文化情感。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案。

(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案检查预习情况,针对性教学。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

2.你们知道歌词的作者是谁吗?
3.交流搜集的苏轼资料:
苏轼,历史上少有的天才。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这首词是在他41岁那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过中秋节时写的。

4.板题读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案,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由于本课中有五个上下结构的字,有四个宝盖头的字,引导学生掌握书写宝盖头字的规律。

(2)学生互评书写,练写写错和写的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认读理解。

出示词语:观赏埋(mái)头品尝形影不离阴晴圆缺
宽慰埋(mán)怨心绪不宁十全十美悲欢离合
正确读词,强调“埋怨”的“埋”字读“mán”。

3.检查朗读课文。

(1)前后四人为一组,由组长带领按照1到4号的顺序检查读书,互相纠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间展开挑战,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读错或读断的地方。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在刚才读过的词语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苏轼情感的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2)借助具体语境初步理解“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用“心绪不宁”写句子。

(3)你能用上这三个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总结:抓住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降低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5.质疑问难、梳理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梳理:作者为什么有这不同的情感变化?作者在这首词中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自主学习感悟课文内容:
1. 读了课文,从苏轼情感的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思念)从哪儿体会到的?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读出了苏轼情感的变化过程。

(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苏轼为什么有这不同的情感变化呢?在这首词中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本,与词人对话。

(五)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品读1-3自然段,感受“心绪不宁”之思。

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是什么让苏轼平静的心绪变得不宁了?找出相关的句子。

(1)出示: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
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①交流。

(中秋团圆、倍感孤单)
深化点拨:这是一个家家团聚的中秋节,你能想象一下人们是怎么过得吗?(引导学生抓住“皓月当空”“欢欢喜喜”让生想象中秋节佳节,别人团聚的情景。

)相机板书:中秋团圆此时的苏轼却是孤单一人,他怎能不思念他唯一的亲人啊!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啊!
②齐读第二段。

(2)中秋佳节,苏轼想到了什么?
①结合苏轼的回忆,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具体表现。

相机板书:手足情深
②从“各奔东西”、“七个年头”又体会到什么?
找生交流。

相机板书:分别已久
点拨深化:中秋佳节和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兄弟阔别多年,他多么思念弟弟,深切的思念令他心绪不宁。

③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苏轼内心的这份浓浓的思念。

学生展示读——师生评析——教师示范——配乐朗读。

2.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埋怨”之思。

(一咏三叹式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层层深入。


过渡:月亮渐渐西沉,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射了进来,那是一幅多美画面,苏轼躺在床上孤枕
难眠,不由得心生埋怨。

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他在埋怨什么?你从中能读出他怎样的心情?
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1)学生交流. (无奈、忧伤、烦恼)
(2)拓展深化: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亲爱的弟弟却远在千里之外,这轮明月,让苏轼想到了从前和弟弟、和父母一起过中秋的快乐时光。

他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听到了……
(3)是的,多少亲人团聚的欢乐时光都已远去,月圆人不不圆,他心生埋怨啊!引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4)月亮真的无情吗?(交流)相机板书:无情。

简介背景资料:
此时他的父母、妻子都相继去世。

想起这些过世的亲人,痛楚在心底撕咬着他。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济南做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山东诸城)后,相距并不太远,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刻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怎能不思念他的弟弟?他怎能不心生埋怨啊?
再引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5)孤独、悲伤的苏轼多么思念他的弟弟啊!,苏轼还会埋怨什么?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省略号补充完整。

小结:明月呀!为什么不让我们相见呢?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这份思念之苦吧!
配乐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3.品读五六自然段,感受宽慰之思。

过渡:在万般无奈忧伤后,他的心情竟意外的得到宽慰,为什么?
(1)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
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读上面句子,思考:苏轼明白了什么?你从他的领悟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3)找生交流一: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①让生结合句中的“离、合、圆、缺、隐、现”几个反义词和“十全十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体会他想开了豁达了。

相机板书: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②点拨深化:
悲欢离合本是人生的必然,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刚才还是悲伤难过,而此时却能这样想,可见他是多么豁达乐观啊!这正是他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此时他宽慰了。

这正如他在词中所低吟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相机板书:热爱生活豁达乐观
③指名朗读词句。

(4)还有哪个句子可以看出他热爱生活、豁达乐观?
(5)找生交流二:
①出示:“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②找生交流:(引导学生结合“美好的感情”“远隔千里”体会他化悲伤为美好,把思念埋在心里,热爱生活。

能联系生活谈谈吗?)
点拨:美好感情还指哪些感情?是啊!这是多么超脱的思念,化悲伤为美好,欣赏一轮圆月,这正是他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此时他更宽慰了,正如他在词中所低吟的——但愿……千里……
③指名朗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④理解“婵娟”,让生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6)五六自然段对比读,体会文包词的特点,深入体会。

出示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几句千古流传的词句道出了人们多少心声,女生接读第五自然段。

这豁达的心声化成了千古流传的词句,男生接读第六自然段。

(7)播放《水调歌头》朗诵视频。

(8)回归上节课质疑问题:
苏轼为什么有这不同的情感变化呢?在这首词中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板书:思念)
小结: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独特心境的再现。

本文作者就是用这样一篇文包词的形式,让我们理解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亲情怀。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练习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①出示提示:月亮渐渐西沉,……心里不禁埋怨起来:……?……
他转念又想:……!……!
……宽慰了许多,……:……!
②自由看着提示练习背诵、同位互背。

2.写话练习: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创作以来,因其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广为传诵。

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千古名句。

这里的“情”不单单指手足之情,还可以指指父子父女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同学之情……,同学们,如果让你把这句话送给一个人,你想把它送给谁呢?为什么?请简单的写下来。

3.课下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抄写并吟诵,看古人在对月亮的描写中还表达了哪些情感?
(六)、板书设计:
中秋团圆
心绪不宁 手足情深
分别已久
2、但愿人长久(思念) 埋怨 ( 无情)
悲欢离合 热爱生活
宽慰 阴晴圆缺 豁达乐观
七、教学课件:附在文件夹中。

参考资源:凤凰语文网。

附导学案:
一、我会认
认读生字在教材上描红,并把下面宝盖头及易错的字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再写一写,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官 尝 赏 宽
绪 睁 缺 悲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正确
规范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2.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

比如:
观赏 埋(m ái )头 宽慰 十全十美 阴晴圆缺
品尝 埋(m án )怨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悲欢离合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三、我会思考
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四、我知道: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是一位千古流颂的天才文人,你想知道他的更多资料吗?请你借助网络和有关的书籍去了解他及他写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包词,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语言优美生动,主要是借助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

这篇文章理解思亲情怀不难,但理解他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这就是难点。

根据我对课文的理解,设计了以上教学方案。

回顾着两节课上课的过程,我感觉这教案的成功之处有:
一、概括主要内容,铺设得当。

四年级教学之初,学生刚从三年级过渡过来,三年级以段的训练为主,培养概括能力。

到了四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我读了 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
你做到了吗?
年级对孩子概括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四年级语文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可见要求比三年级有一定的高度,只是对于刚刚从三年级过渡过来的学生来说,无疑有一定的难度。

考虑到这些,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引导学生抓住了文中三个能体现苏轼心情变化的词语概括主要内容,收到了不错的学习效果,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向学生渗透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教学主线清晰,层层深入。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本文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思念),抓住了描写苏轼心情变化的三个词语展开教学,由心绪不宁到埋怨到宽慰,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读中,感悟重点词语的意思。

尤其是体会“埋怨”之思,我引入了资料介绍、语言渲染、音乐烘托,采取了一咏三叹式朗读层层深入,把学生带进了月光下与文本对话,引起学生与苏轼一样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进了浓浓的课文意境中。

三、词文对照,助理解。

本文是文包词,主要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巧妙地理解词意。

我在教学中为了避免繁琐的分析,把文章上得支离破碎,让生在读中感悟他心境宽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趁机联系词句(这正是作者所低吟的哪句词?)这样有机得词文相挂,帮助了学生水到渠成理解词意,达到了文包词的教学特点。

同时在本设计中,还让学生想象作者心绪不宁会想些什么,补充“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后面的省略号两处说话,培养学生想象力,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心理时,学生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联系他的心里想法,“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词文对照,体会词的意思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但是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他将思念藏在心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积极奋发的人生情怀时,是对弟弟思念的升华超脱时有难度,学生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谈地感觉,这个地方处理有些生硬。

建议:本课语言优美生动,教师在教学时以读代讲,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引导学生抓住主线,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切莫支离破碎的分析。

由于学生与作者生活的年代久远,在文本理解时,资料介绍很有必要。

同时要注意,结合语言文字引导深化的层次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