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ppt]郑伯克段于鄢
大学古代汉语郑伯克段于鄢(共28张PPT)
![大学古代汉语郑伯克段于鄢(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312e37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5.png)
21
22
❖ 敢问何谓也——很冒昧地请问你说的是什么 意思?
❖ 何谓=谓何——疑问代词作宾语一律要前置 。
❖ 君何患焉——您对此担忧什么? ❖ 何患=患何——理由同上
…… 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两属。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这种“A,后来写作B”的表述方式说明这两个字之间是古今字关系。 从分析字形看词的本义—— 有些书上径称为“为动用法”。 又称《春秋左传》,与《春秋》有密切关系。 《说文》云:“顿仆也”,即“累得倒下”之意。
21
13
❖ 夫人将啟之——姜氏夫人将为小儿子 共叔段开门。
❖
鄙,边界、边 疆。此指边界 上的两个城邑
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 。
之。无生民心。”公曰:“ ❖ 贰,两属。
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 ❖ 及:赶上。
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
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
崩。”
21
10
从分析字形看词的本义——
❖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及,逮也。从 人,从又。”
21
21
❖ 食舍肉……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 ——羹在上古对于贵族来说,就是指的肉。所以这里 上文说“肉”,下文说“羹”,实际是一回事。但要注意 :这个词的词义在汉语中有发展变化,在上古指“带 汁的肉”(主要指固体),而在中古则指的“带肉的汁 ”(主要指液体)。所以中古与“汤”组成同义词:羹 汤。
❖ 隧而相见:隧,名词活用作动词,挖隧道( 从地面进入墓穴的道)。
21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析ppt课件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ff0574948d7c1c708a145c1.png)
《春秋》记载历史过于简略,而且也不 完备,242年的历史只有18000多字,连 这段历史的轮廓都没有很好地描画出来。 于是又出现了对《春秋》作补充说明的 三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 和《穀梁传》。
5
所谓“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 字。《春秋》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 因此就把《春秋》称作“春秋经”,而 用来补充说明“春秋经”的三部书则分 别称作《左传》、《公羊传》和《穀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这三传实际 上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
19
2.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 命。” 公:郑庄公。这里“公”是诸侯的一种统称, 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公爵不是一回事。 此处“公”字的使用体现了母子地位发生了变 化,已经由家庭内部的母子关系转变为政治上 的君臣关系。 岩:险峻,险要。 邑:人群聚居的地方,大 小不定。(依据孙诒让说)
26
雉:古代丈量城墙的单位,古代城墙长 一丈高一丈是一堵,三堵是一雉。 百雉:三百平方丈。 国:指诸侯的封地,与今天“国家”的 概念有区别。 翻译:祭仲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 雉,是国家的祸害。”
27
5.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 小九之一。 先王:指周代开国君主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 所立下的制度被奉为标准。 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 国:指国都,具体地说应是国都的城墙或国都 的规模。 叁:同“三”,数词,这里用作动词,“三国” 意思是将国都的城墙三等分,“三国之一”是 说将国都城墙三等分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国 都城墙的三分之一。 28
16
4.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古称君王袭位为“立”,此指确定地位。 翻译:姜氏喜欢共叔段,想要立他作太子。 5.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jí ,意思是“急”。亟待解决。此读音qì , 副词,屡次。 弗:否定副词,一般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及物 动词的宾语不出现,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弗” 是“不+之”的合音形式。 许:答应, 同意。 翻译: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她。
郑伯克段于鄢课件ppt
![郑伯克段于鄢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2e333a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65.png)
2024/1/11
[文意理不解久 4]
边邑
两属
• 既而怎大么办叔?命若西,鄙如。北之鄙,贰指于“己大。叔 译命:西鄙不北久鄙太贰叔于段己”命这令件西事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
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己忍。受
•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译: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有两属(两 个君主)的情况,您将对他怎么办?如果
原因:庄公寤生 后果:恶庄公,爱共叔段 原因:共叔段反叛,姜氏为内应 后果:共叔段出奔共
原因:颍考叔献礼,智劝庄公 三、(8、9)母子矛盾化解
后果:母子和好
2024/1/11
课文探究: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姜氏为什么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 •2:姜氏偏爱共叔段表现在哪些地方? •3:朗读第七自然段,该段说“段不弟”,请问“段 不弟”体现在哪些地方?郑庄公的态度或反应如何? •4:庄公对武姜是怎么样的态度,有何变化? •5:如何理解“遂为母子如初”? •6:本文标题“郑伯克段于鄢”是关于战争的文章, 具体战争描写在哪?为何末尾段要写庄公母子和好? 本文侧重点是什么?
[文意理解6] 修姓修治)理。(城完。,郭修),葺聚甲兵。集,,(铠兵百准甲器备。。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译:太叔修缮城池,聚集民众,整理盔甲和武器,准
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偷袭郑国国都步。兵和战车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译:姜氏将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到了偷
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
*3、《左传》记载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经历了十二 国君,两百多年的历史,全文约18万字。
《左传》收辑大量的古代史料,较真实地反映了东周 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许多方面的 史实,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文中对历 史的评价,作者或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或在文笔中曲折地意含褒贬,素称“春秋笔法”。
郑伯克段于鄢ppt28 课件
![郑伯克段于鄢ppt28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2ce2c02b160b4e777fcf04.png)
观点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郑庄公是一个“不守 孝悌”之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不知友爱自己的弟弟, 没有尽到兄长教育弟弟的责任,甚至处心积虑设下陷阱,引诱 弟弟走向犯罪的深渊,严重违背了儒家倡导的“礼教”。 当 然,共叔段的“以下犯上”违背“礼教”在前,武姜的偏爱子 女、肆意干涉朝政、教唆叛乱违背“礼教”在先。可以说郑庄 公也有他的不得已,但是,庄公做了不守孝悌之事,成了不守 孝悌之人。
C.楚国令尹子西反对聘任孔子,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 辅佐,如果让他拥有封地,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 害。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 拜访孔子旧居,流连不已。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 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解析】选B。“是很遗憾的事”错,根据原文,颜回认为, 因为老师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采纳它,对此并没有 表示遗憾。
词,在;第二个,介词,从。C项“之”,第一个,代词,他;
第二个,结构助词,的。D项“为”,均为介词,替、给。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乐也融融
B.若阙地及泉
C.姜氏欲之,焉辟害
D.遂寘姜氏于城颍
【解析】选A。B项“阙”通“掘”;C项“辟”通“避”;D
项“寘”通“置”。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
7.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郑武公娶于申
B.姜氏何厌之有
C.其是之谓乎
D.君何患焉
【解析】选A。A项是状语后置句。B、C、D三项均为宾语前
置句。
二、名句默写(5分) 8.补充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国不堪贰,______?______,______。 (2)君何患焉,______,______,其谁曰不然? 答案:(1)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 臣请事之 (2)若阙地及泉 隧而相见
郑伯克段于鄢PPT幻灯片.ppt
![郑伯克段于鄢PPT幻灯片.ppt](https://img.taocdn.com/s3/m/6c30540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6.png)
于是(姜氏)很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
太子) ,
屡次
•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介。词结构后置
译:姜氏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
8
[文意理解2]
同“岩”险判要断句
•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 巌邑也,
译:等到庄公继承了君位,(姜氏)替共叔 段请求制地作为封邑,庄公说:“制,是个险 要的城邑,于之,在那里,兼词一切听你吩咐
27
【基础知识积累】
28
一、通假字: 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2.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牾,牾,倒着的意思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同“避”,这是一对古今字。
6.无使滋蔓 无生民心 无,通毋,副词“不要”。
22
写作特色
一、善于剪裁史料,恰当的祥略安排
《左传》详于记叙各国之间和各国内部政治上的 矛盾冲突,而对战争的描写一般比较简略。本文也如 此。作者详写庄公及母亲、弟弟的矛盾发展的始末, 而对克段于鄢的经过略写。又如略写姜氏憎恶庄公的 原因,详写庄公与共叔段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这样 写是为了集中笔墨来刻画人物,揭示其内心世界,从 而突出文章的主题。显然,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战争 本身,而在引起战争的社会原因。
[文意理解7]
介词结构后名置作动,像弟弟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译: 《春秋》记载说:“郑伯在鄢地打败了公叔 段”。因为共叔段不像个弟弟,因此不称他作“弟”。
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如同
讥讽
教导
译:兄弟俩如同两个君主,因此称郑庄公打败共
叔段为“克”;称兄长为“郑伯”,是讥讽做兄
郑伯克段于鄢 ppt课件
![郑伯克段于鄢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e304e30912a21615792961.png)
作
2021/3/30
8
郑
【 《左传》简介2】
伯 克
段
于
• 《左传》之思想价值:
鄢
• 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 进步思想;同时,封建伦理观念,传统的
天命、礼教等思想糟粕在书中也时有流
露,这是作品的历史局限。
广 铁 一 中
周 瑛 制 作
2021/3/30
9
郑
【 《左传》简介3】
伯 克
• 文学价值:
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翳我独无?”
广
铁 一
译:请允许我把这些肉带回去送给她。”庄公道:
中 “你有母亲可以送,唯独我没有!”
周
瑛
制
作
2021/3/30
27
[文意理解8]
冒昧,表谦
郑 伯
谓,说词。宾语前置
克 段
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宾语前置
通“掘”,挖
于 鄢
译:颖考叔说:“我冒昧地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食,食舍肉。
舍弃,这里指放在一边
广
铁 一
译:颖考叔担任颖谷封人的官职,听到这件事,
中 就向庄公进献礼物。庄公赏赐他吃饭,他吃时故意
周 瑛
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制
作
2021/3/30
26
[文意理解8]
郑 伯
克
公问之,对曰:“小肉人羹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段 于
未尝君之羹,
鄢
译:庄公问他为什么,回答说:“小人家有老母, 小 肉人羹吃,过的食物她赠都送尝过,但没吃过国语君助赏词赐,无的义
一 中
公又到鄢地讨伐他。
之于,兼词
郑伯克段于鄢ppt课件教学教材
![郑伯克段于鄢ppt课件教学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4e115269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c.png)
• (2)、请京。规模不符合制度。
• (3)、做共叔段的内应,为之启城门。
•
违礼干政
共叔段之过
• 1、请京。 按照先王之制,不合乎法度。 • 2、收贰——“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
为己邑” 。扩大了地盘,为反叛奠定了基础。 • 3、袭郑—— “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想
篡夺兄长的王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 不义不暱
• (遗留)
. (3)厌 . A 姜氏何厌之有 . (饱,引申为满足)
. B 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
. (讨厌,引申为嫌)
. (4)爱 . A 爱共叔段,欲立之。 . (偏爱,疼爱)
. B 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 . (吝啬,吝惜)
练习
.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 . A.寤生(wù) 祭仲(zhài) 共叔段(gòng) 缮甲
• “春秋笔法”含蓄委婉表达褒贬意见
•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于是庄公把姜氏放逐(安置) 到临颍,并(顺承)对 她发誓说: “咱们不到黄泉,不要相见了。 ”但不久就 对自己说的话感到后悔。(为之悔,意动用法。)
•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 舍肉。 颖考叔担任颖谷管理疆界的官职,听说这件事,就进 献礼物给庄公。庄公赏赐他吃饭,他吃时把肉放在一 边不吃。
• 颍考叔曰: “敢问何谓也? ”公语之故,且告 之悔。 颖考叔说: “冒昧地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 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
• 对曰: “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 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 颍考叔回答说: “君王忧虑什么呢?(宾前) 如果掘地道直到见到泉水, 挖地道(名作动) (而,顺承) 后和母亲相见, 难道有谁能说 不对吗? ”
高中语文必修五《郑伯克段于鄢》课件(共64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五《郑伯克段于鄢》课件(共6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139221c5a8102d276a22f8b.png)
厌恶
[郑伯]即庄公。伯为爵位,庄公是谥(shì ) 号。爵位是生前郑伯受周天子封的等级。《礼 记、王制》:“王者制禄爵,公、侯、伯、子、 男,凡五等。” 谥号指国君,大臣死后后人加之以示尊重 的称号。可褒,如:文、武;可贬,如:厉、 晋;可同情,如:哀、悼;也可褒贬参半,如: (唐)玄宗,《说文》:“玄,黑而有赤色者。
• 《郑伯克段于鄢》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 《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解 题】
郑伯克段于鄢
主人公 事件 地点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1)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是郑国的 第三代国君。《礼记、王制》:“王者制禄爵
,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等用法。 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 (3)于鄢,介词结构。鄢,地名,其地在 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题目结构为介词结构 后置句
不以一眚掩大德(以:因为;眚:过错)
3)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 梁惠王下》) [译文:大王你施行仁政,这些老百姓就会对上级亲爱,愿为长官 卖命。]
注意下列读音:
寤(wù)生 亟(qì)请 巌(yán)同“岩” 祭仲(zhàizhòng) 廪(lǐn) 缮(shàn) 寘(zhì) 繄(yī) 泄泄(yì) 不义不暱(nì) 具卒乘(shèng) 遗(wèi)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初读课文]
要求: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巌(yán)同“岩” 祭仲(zhàizhòng) 廪(lǐn) 缮(shàn) 寘(zhì) 繄(yī) 泄泄(yì) 不义不暱(nì) 具卒乘(shèng) 遗(wèi)
郑伯克段于鄢ppt25 课件
![郑伯克段于鄢ppt25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6dc5e358fafab068dc0205.png)
⑥ [夫人将启之]启之,给段开城门, 即作内应。启,为动用法。 ⑦[具卒乘(shènɡ)]准备步兵和兵车。 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 车。 ⑧ [公伐诸鄢]诸:之于,合音词
⑨ [誓之]为动,对她发誓。 ⑩ [悔之]为动,对这事后悔 ⑪ [公赐之食]赏给他吃的。食,动词 作名词,食物
⑫〔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 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⑬ [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 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 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⑭ [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语气,之, 结构助词,助词宾语前置。
⑮ [永赐尔类]赐:意动用法,把…… 赐给
主题
本文通过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 斗并取胜,与其母姜氏反目而后和好 的过程的生动记叙,展现了郑国王室 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勾心斗角以至 兵戎相见的情况,揭露了春秋时期统 治者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的丑恶面目, 对我们今天了解奴隶社会的后期情况 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数词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躲避 6.姜氏何厌之有 “厌” 通 “餍” ,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昵”,亲昵
8.命子封率二百乘以伐“京率”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通“置”,安置
11.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悌”,敬爱,
鄙、北鄙贰于 己
5.大叔又收贰以 为己邑
以为:以(之)为……;今指 认为
至于:延续到,到达到;今是
6.至于廪延
连词
7.小人有母,皆 小人:谦词,我;今指无耻、
尝小人之食矣 不讲道德之人
语言知识点3
郑伯克段于鄢—左丘明-PPT模板
![郑伯克段于鄢—左丘明-PPT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6beced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8.png)
本文通过郑庄公母子、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以至兵 戎相见的历史事件,揭露了当时统治者阶层残忍、自私 的丑恶本质。无情地撕开了罩在传统伦理关系上一层温 情脉脉的面纱,把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 虚伪本质暴露无遗。
鄢:郑国邑名,在鄢陵境内。 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古人记日用天干和地支搭 配。
— 6—
郑伯克段于鄢
poem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 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 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 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其乐也 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 2—
郑伯克段于鄢
poem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 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 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 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 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 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 “京城大叔”。
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 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姓姬,名掘突, 武为谥号。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 武姜:武是郑武公谥号,姜是娘家姓。 庄公:即郑庄公。共(g4ng)叔段:共是国名,叔为兄弟排行居后, 段是名。 窹(w&)生:逆生,倒生,即难产。 恶( w& ):不喜欢。 亟( q# ):多次屡次。 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市虎牢关。 岩邑:险要的城邑。 虢( gu5 )叔:东虢国国君。 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的省略。 京: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南。
郑伯克段于鄢ppt14 课件
![郑伯克段于鄢ppt14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69a0c5680203d8ce2f24df.png)
• 《春秋》叫《春秋》经。“三传”就是春 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
• 经和传原来是分开的,不在一起的。经是 经,传是传,各自单行,古人叫做“别本 单行”。别本就是另有本子。把《春秋经》 和《左传》,按年并在一起,是西晋时的
• 杜预,他著有《春秋左传经传集解》所以 《左传》这部书,全称是《春秋左传》, 《春秋左氏传》。
• 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 巖邑即险邑。《史记》:虢叔恃地势险峻, 傲威不逊,武公的父亲桓叔灭之。
•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
• “唯……是……”
• 是一种凝固格式,表示强调,唯听命。成 语“惟利是图”,以及“唯马首是瞻”等 都属这种结构。
• 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 京:郑国地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大, 同“太”。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 完:完城郭。指修城,完有坚固的意思。完本指完全,由
完全引申指坚固; • 聚;指聚粮食。聚的本义指聚集人,这里用的是引申义,
指聚粮食。 • 缮,指修补铠甲、武器。甲:指铠甲。兵:兵器。 • 具:备,足。卒乘:指战士。步兵叫卒,车兵叫乘。 • 将袭郑。将偷袭郑国首都。庄公二十九年传云“凡师有钟
• 中华书局出版的沈玉成《左传译文》也是学习 《左传》的重要参考书。
二、课文分析
• 鄭伯克段于鄢
– (1)郑伯,郑庄公,郑属伯爵,故称郑伯,郑 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国是姬姓。与周天 子同姓。
– (2)克,《说文解字》:“肩也。”徐锴曰: “肩,任也,负何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 胜此物谓之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 不胜,攻无不克”等用法。克,又有“能”义, 由此而引申。
• 中、融,这两个字古代押韵,现在仍旧押韵,外 和洩,今天不押韵,但在古代是押韵的。
郑伯克段于鄢(课堂PPT)
![郑伯克段于鄢(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8f55ecf99b6648d7c0c74627.png)
子封又一梦中人。
庄公实欲杀弟,而曰 “自毙”,曰“自及”, 故为段自作自受之语, 毒甚。
崩者,势如土崩,民逃 身窜,直至灭亡。较 “自毙”、“自及”更 加惨毒矣,而子封终未 之知也。
11
大叔完聚,缮甲兵, 具卒乘,将袭郑,
段至此不义甚矣。然庄公平 日处段,能小惩而大戒之, 段必不至此。段之将袭郑,
卫诸侯复伐郑
前718 桓王二 隐公 年 五年
前717 桓王三 隐公
年
六年
庄公二 39岁 郑侵卫、伐宋,
十六年
以报诸侯伐郑之
役;冬,宋伐郑,
围郑长葛
庄公二 40岁 五月,郑侵陈大
十七年
获;秋,宋取郑
长葛;庄公如周
始朝桓王,王不
礼焉
21
前715 桓王 五年
前714 桓王 六年
前713 桓王 七年
隐公 八年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 《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 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 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与侧重解 释《春秋》“微言大义”的《公羊 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 传”。
3
郑庄小霸
郑庄公克段以后,再次伐卫、侵周,再抗宋、 卫、陈、蔡联军,败燕师,伐宋入其郛、侵陈 大获,又以王命伐宋,大败北戎,合齐鲁伐宋, 会齐鲁灭许,大败息师,大败宋师,大败周、 虢、卫、蔡、陈五国联军,救齐再败北戎,合 齐、卫伐鲁,最后齐、卫、郑、宋盟于恶曹, 几成霸主。善外交,与齐、鲁巩固盟约,郑庄 既挟天子,又挟霸主(齐僖为当时小霸),复 结交当时国力甚强之鲁国,凭其本国之富强, 纵横一时。
9
公曰:“姜氏欲之, 直称母姜氏而故作无可
焉辟害?”对曰:
奈何语,毒声。
“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
郑伯克段于鄢课件ppt
![郑伯克段于鄢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2846f8eb25c52cc58bd6bebb.png)
7.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判断句)。 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 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 施(yì):延及,扩展,推及。 匮:穷尽,竭尽。 锡:同“赐”,给予。 其:表猜测的语气副词,大概。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爱自己 的母亲,还扩大影响了郑庄公。《诗·大 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尽,永久能分给 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舍肉:把肉放在旁边不吃。
羹: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肉。遗(wèi):赠送。
敢:冒昧,谦辞。
繄(yī):语气助词。没有实义。闕:同“掘”,挖。
隧:地道。这里的意思是挖隧道。赋:指作诗。
其:表反问的语气副词。
融融:快乐自得的样子。泄泄(yì):快乐舒畅的样子。
颍考叔当时担任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 件事,就给庄公送了些礼物。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 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 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 肉羹,请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 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 这话是什么意思(请问你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事情的 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颖考叔说;“君王担 忧什么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 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照着做了。 庄公进入地道,作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 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
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 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 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 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 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 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 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 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 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 叔段逃奔到共国。
郑伯克段于鄢PPT课件
![郑伯克段于鄢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3c5ace14791711cd791702.png)
故事情节
序幕 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 争夺。
开端 发展 高潮
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
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延伸到廪延。
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为内应。共叔段失 败出奔共。
结局 尾声
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颍。 颍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
内容讨论
▪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 ▪ 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 _____,从文中
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3、夫人将启之。
启之,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
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名词做动词,指挖隧道。
5.公入而赋
赋,名词做动词,指朗诵诗
重点词语:
(1)遂恶之 恶:动词,厌恶,不喜欢 (2)亟请于武公 亟,屡次 (3)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焉: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之” ,译为“在 那
统治
▪ 左丘明对庄公的行持什么样的态度?从哪里 可以看出?
▪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以纯孝赞扬颍考叔。
课后寄语
本节课时已结束,但学习并未结束。希望大家在生 活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越来越会学习
This class is over, but the study is not over. I hope you can enjoy learning in your life and learn more and more
6、无使滋蔓 无生民心 无,通“毋”,副词“不要”。
7、不义不暱 暱,通“昵”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寘,通“置”,放置
10、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阙,通“掘”,即挖。
郑伯克段于鄢ppt课件
![郑伯克段于鄢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69c23b0b1c59eef8c7b499.png)
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人物描写生动
形象,性格鲜明,或善良正直、或险恶
邪僻,无不惟妙惟肖。语言简洁精妙、
着墨少而寓意繁。尤其擅长描写战争,
叙述有条不紊,笔调灵活多变,显示了
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 《郑伯克段于鄢》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 《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4
【解 题】
郑
郑伯克段于鄢
郑 伯 克 段
译:太叔修缮城池,聚集民众,整理盔甲和武器, 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偷袭郑国国都。
于 鄢
•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步矣兵。和”战车
译:姜氏将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到了 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
•译命:子命封令帅公车子二吕百率乘领以战伐车京二百。辆通领去去“,攻率连”打词,京率邑。
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
•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
欲立之。 使受惊吓,使取动名用,法名作动.
译: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
于是(姜氏)很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
太子) ,
屡次
•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介词结构后置
译:姜氏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
10
郑
[文意理解2]
•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译:京城的百姓背叛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庄
公又到鄢地讨伐他。
11
[文意理解3] 城墙 古代度量名称判断句
郑 伯
•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克 段
译:大夫祭仲说:“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就
于 鄢
是国家的祸害了。 都邑 “三” 国都
•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ppt]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篇一:文言文直译翻译技巧
1.留
即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
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
即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
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
为警戒。
“伏”,是谦称。
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
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
“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
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即删削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
译为“好像”、“仿佛”。
⑥噫吁
郑伯克段于鄢篇二:文言文《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
先秦: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
郑伯克段于鄢篇三: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
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
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
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郑伯克段于鄢》
出处:《左传》
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 ,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