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一)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一)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难点和入门方法
难点
1、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功能复杂。 2、神经症状和体征表现零碎多样。
入门方法
临诊时可自问自答以下几个问题: 1、有无神经症状和体征?是感觉还是运动方面的? 2、若为感觉障碍,分布形式如何?何种感觉损害? 病灶何在?若为运动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型? 还是下运动神经元型?病灶何在? 3、感觉运动障碍,二者有无联系? 是单个还是多个病灶?
(前根,后根)的小根附着区。脊髓与每对脊神经
小根相连, 其数目基本上和椎骨数目一致。 即: C8 T12 L5 S5 Co1 4、马尾: 脊髓节连同与之相对应的脊神经小根
愈向下方距离愈大,
5、脊髓膜: 硬脊膜
L2 以下的脊神经小根
蛛网膜 软脊膜 含少量浆液 CFS
几乎全在椎管内,且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硬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
2、传导束
后索:损害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并有感觉性共济失调。 脊髓丘脑束:一侧受损引起损害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障碍。 锥体束:引起损害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脊髓半切损害(Brown-Sequard综合征): 1、病灶同侧损害水平以下深感觉障碍; 2、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3、同侧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早期皮肤潮红,后期紫绀发冷); 4、对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保留。 脊髓横贯性损害: 1、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2、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3、植物神经机能障碍; 4、损害水平可有感觉减退,其上方可有狭窄的过敏带。
下臂丛麻痹特点:
损害部位: C8-T1神经根和臂丛中下干。 受累肌肉:尺神经及部分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 临床症状:
腕及手指不能屈曲; 手部诸小肌无力; 屈腕障碍; 爪形手; 上臂、前臂和手内侧感觉减退; 可有水肿、营养障碍及霍纳综合征。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体与神经系统检查所获得的资料,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查,加以分析而推断出来的。
一般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方面。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当损伤时即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定位诊断是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推断其病灶部位的一种诊断过程。
定性诊断乃系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和原因,即对疾病作出病理、病因诊断的过程。
因为神经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密切联系,且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由神经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参照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常见病因有:感染、外伤、血管性疾病、中毒、代谢障碍、肿瘤、变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不可截然分开,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在确定病变部位的同时也可推断出病变的性质,如内囊附近病损,多由动脉硬化合并高血压性血管疾病所致。
因而在不少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是相互参考同时进行的。
常见病症的定位诊断一、颅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一)视神经损害的定位:视神经通路自视网膜、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觉皮质,径路很长,易于受损,但由于行走各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不同,损害后的视野改变也各异,故由此可判断视路损害的部位。
1.视神经损害:病侧眼视力减退或全盲伴直接光反应消失,但间接光反应存在,眼底可见视乳头萎缩。
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炎,脱髓鞘性病变以及外伤、肿瘤压迫等。
2.视交叉损害:视交叉中央损害时,视神经双鼻侧纤维受损,产生双颞侧偏盲,多见于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瘤。
如病变扩及视交叉外侧累及病侧的颞侧纤维时,则患侧眼全盲,对侧眼颞侧偏盲。
见于鞍区肿瘤、视交叉蛛网膜炎等。
3.视束损害:病灶同侧视神经颞侧纤维和对侧视神经鼻侧纤维受损,产生病侧眼鼻侧偏盲,对侧眼颞侧偏盲,即对侧同向偏盲,伴有“偏盲性瞳孔强直”(光束自偏盲侧照射瞳孔,不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自另侧照射时则有对光反射)。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1)(1)
③Foville综合征:为脑桥基底部内侧病损出现 病灶侧外展神经瘫与对侧偏瘫,常伴有两眼 向病灶侧协同水平运动障碍,常见于基底动 脉旁正中支闭塞,以及炎症或肿瘤;
④Jackson综合征:病损侵及延髓前部橄榄体内 侧可出现病灶侧周围性舌下神经瘫及对侧偏 瘫,多由脊髓前动脉阻塞所致。
内囊的结构及传导纤维
4、脑干:一侧脑干病损产生交叉性 瘫痪,因病变累及该平面的脑神经 运动核及尚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 皮质核束,表现为病灶水平同侧脑 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及对侧肢体上 运动元瘫 ,可包括病变水平以下 的对侧脑神经的上运动神经元瘫。
①Weber综合征: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神 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体上运动元瘫;
,
锥体束 支配特点
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的下半只受 对侧锥体束支配,其余 6个半核为 双侧支配。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外侧核受对侧锥 体束支配,内侧核为双侧支配。
锥体束损伤时,只有单侧支配的核团 才会产生症状。
锥体束 损伤症状:
•面神经核 核上瘫 •舌下神经核 核上瘫 •对侧上、下肢硬瘫
锥体系
锥体束 上神经元
2、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皮质与内囊间的 投射纤维形成放射冠,此区的运动神经纤维 越近皮质越分散,该处局灶性病损也可引起 类似于皮质病损的对侧单肢瘫;病损部位较 深或较大范围时可能导致对侧偏瘫,多为不 均等性,如上肢瘫痪重于下肢。
3、内囊:运动纤维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损及 整个锥体束,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中枢性 面瘫、舌瘫和肢体瘫)。
2、周围神经 支配的皮肤区域出现感觉障碍如 挠神经、尺神经。
后根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11
9
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3. 应注意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先天性异常
Ø 例如, 一患者70岁, 患严重白化症, 入院当日清晨起 床时发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说话困难, CT证实为 左侧脑室旁脑梗死 临床检查: 两眼内斜视, 双眼球均外展不全, 伴明显 水平性眼震, 但病人完全无眩晕\复视等主诉 由于病人患白化症提示医生追问, 得知眼位&眼球 震颤均为生来就有的
耻骨联合 与脐连线
平面
T12
中点
24
22
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
5. 脊髓病变
脊髓选择性损害症状体征可见于多种疾病,
例如:
• 肌萎缩侧索硬化--锥体束&前角细胞选择性受 损
• 亚急性联合变性--锥体束&后索选择性受损
• 脊髓空洞症--(病变位于一侧后角或前连合)出现 一侧或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先兆等
14
12
大脑皮质 机能定位
大主脑要皮质中某枢一的特位定置的部位只与某种 特定的纤维相联系,形成若干不同
1的.(第功一能)区躯,体称运为动×中×枢中枢(。额叶4、6 区) 2.(第一) 躯体感觉中枢(顶叶3 、 1 、2 区)
44
45
4
31
22
2
6
41 42
3. 听觉中枢 (颞叶41、42 区) 4. 视觉中枢 (枕叶17 区)
便障碍; CSF蛋白含量增高, 细胞学检查可见肿瘤细胞 • 须注意, 有些脑肿瘤患者以卒中方式起病(瘤卒中), 临
床须注意鉴别 • 部分颅内转移癌呈弥漫性分布, 早期仅表现ICP↑症状,
定位诊断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二) 肌肉病变
1、遗传性: 部位:肢带肌为主,面肌 常,偶见眼咽肌及肢体远端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特征:肌无力、肌萎缩或肥大, 反射相应降低, 常无疼痛(脂质代谢异 常可有疼痛或肌痉挛), 起病:多在早年发病, 起病隐匿,进展性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2、炎症性肌病: 肢带肌为主, 可有严重的颈肌、咽喉肌无 力而出现抬头、吞咽困难等, 不影响眼外肌。
感觉障碍的定位
二、定位诊断
(一)皮质型
1、破坏性: 多为假单肢或假节段性分布。 以复合感觉障碍为主。
2、刺激性: 感觉性局灶性痫性发作。
感觉障碍的定位
(二)内囊型 偏身为主, 常伴有偏身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的定位
(三)丘脑型
丘脑综合征: 对侧偏身感觉减退 以深感觉障碍为主 对侧丘脑痛或感觉过度 对侧锥体外系症状—— 舞蹈或手足徐动
周围神经:有自动发放、正相波 及多相波。 运动神经元:大量纤颤、束颤电 位。 MCV:对脱髓鞘周围神经病有 诊断意义。
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诊断原则
1、纵向定位
明确病变的上界及可能的下界 注意脊髓受损平面
和椎体的关系。
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2、横向定位
硬膜外或硬膜内的定位
脊髓内或脊髓外的定位 脊髓内部的精细定位
感觉障碍的定位
两者均见于脊髓内病变, 尤其是空洞症或肿瘤。
感觉障碍的定位2、传导Fra bibliotek性:完全类型的
为受损平面以下均一性感觉障碍,
早期可能为某一局部受累,注意
和周围性的区分。
感觉障碍的定位
后束损害——
同侧深感觉障碍,
Lhermitte征 侧束损害——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这个一定要看!!!)
神经系统疾病分析诊断一、分析诊断步骤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
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
(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A.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B.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
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
伴有感染症状。
C.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
D.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ALS、AD、PD等。
E.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F.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G.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H.发育异常。
二、分析诊断原则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着手分析。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
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结构基础(即在有限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损伤)。
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位的高低(阐述做出定位诊断的理论基础)。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是一种医学诊断方法,通过对神经系统病变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神经系统定位诊断方法包括:
1.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分析:通过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感觉障碍、肌力减退、反射异常等,可以初步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2.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PE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直接显示神经系统病变的部位和形态,对于脑卒中、脑肿瘤、脊髓损伤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神经系统电生理检查:包括脑电图、神经肌肉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查,可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对于癫痫、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神经系统病理学检查:包括脑组织活检、脑脊液检查等,可以直接观察和分析病变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对于神经系统炎症、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应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地确定神经系统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之发作性或一过性意识障碍
发作性 或一过性意识障碍
3、脑干功能不全 (跌倒发作)
老年女性多见, 突发双下肢无力摔到, 有时可有跌伤。
4、猝倒发作 (catalepsy)
发作性睡病、睡瘫症、睡眠幻觉
5、基底动脉性偏头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作性 或一过性意识障碍
3、Brun综合征 头痛+意识障碍+体位影响
4、颅高压之高原现象 持续性头痛+ 一过性意识障碍、黑蒙
5、SAH
发作性 或一过性意识障碍
三、药物-代谢性 一过性意识障碍
1、酒精-镇静剂所致黑蒙 过量饮酒或药物中毒所致。 常有记忆障碍、思维不连贯。 其后有深度、 难以唤醒的睡眠。
发作性 或一过性意识障碍 2、麻醉剂过量 如Heroin 3、低血糖(外源性或内源性) 4、使用降压药 5、Erb瘘管 发作性肝昏迷
发作性 或一过性意识障碍 四、脑震荡 五、其他疾病 1、过度换气综合征
过度快速换气 可导致全面性CBF降低
发作性 或一过性意识障碍 2、转换型或诈病
(假性昏迷) 大多为无反应状态, 往往扳开眼睑时有阻力病 有眼球的向下运动。
神经系统疾 病定位诊断
发作性或一过性意识障碍
一、晕厥 1、神经源性
Shy-Drager综合征 老年,男性多见,
发作性 或一过性意识障碍 晕厥+ 其他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可有多种运动障碍 2、心源性晕厥
发作性 或一过性意识障碍
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1、脑血管功能不全
如TGA 持续数小时记忆、行为异常 2、癫痫 各种全面性发作、颞叶癫痫、 癫痫后无反应状态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完整版本)
病史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
症状及体征
明确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逆向推断 查体及辅助检查 定位:同一症状在不同部位受损
的不同特点
神经系统疾病 的常见症状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躯干四肢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起止 行程 交叉
损伤症状
上升 1—2节段
Ⅱ 后角 ⅠⅣⅤ层
Ⅰ 脊神经节
痛温 粗触
刺激性症状:
感觉异常:在外界无刺激情况下出现异 常自发性感觉,如烧灼感、麻木感、沉重 感、痒感、蚁走感、针刺感、电击感、束 带感和冷热感等。
刺激性症状:
疼痛:依病变部位及疼痛特点分为
局部性疼痛:如神经炎所致;
放射性疼痛:如神经干、神经根及中枢神 经刺激性病变;
扩散性疼痛: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 另一分支;
单侧节 段性分 离性感 觉障碍
后根损害
后角损害
前联合型
双侧对 称性节 段性分 离性感 觉障碍
脊 髓 半 切 综 合 征
传导束型
脊 髓 横 贯 性 损 伤
延 髓 外 身型
皮
层
感
觉
单肢型
区
病
变
癔 病 性 感
觉 障 碍
周围神经
1、多发性神经病 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常伴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减退。
腱 、
Ⅰ 脊神经节 下肢、
关 节
躯干下部 传入神经
后根
周围突 中枢突
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侧丘系
中线旁 下橄榄核
之间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薄束
外 后索 内
T4~5
薄束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4幻灯片(1)
感觉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2、深感觉:末梢感受器→后根神经节(一 级神经元)→后固有束→脊髓后索内薄束、楔 束→延髓薄核、楔核(二级神经元)→延髓下 部弓状纤维交叉到对侧(丘系交叉)→内丘索 →延髓(无头人背向而立)→桥脑(无头人背 向而坐)→中脑下部(无头人相向而卧)→中 脑(无头人倒向而立)→丘脑腹后外侧核(三 级神经元)→内囊后肢后1/3→丘脑辐射→感 觉皮层(中央后回)。此径路亦称内侧丘系, 传递薄束和楔束纤维,即精细触觉、压觉、位 置觉、形状觉及震动觉纤维。
感觉运动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1、感觉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2、运动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感觉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感觉通路解剖:
1、浅感觉:末梢感受器→后根神经节(一级 神经元)→同侧脊髓后角(二级神经元)→外 侧前固有束上行1~2个脊髓节段→白质前联合 交叉到对侧斜向上行→下橄榄核背外侧→桥内 丘索背外侧→中脑稍向外→丘脑腹后外侧核 (三级神经元)→内囊后肢后1/3→丘脑辐射 →感觉皮层(中央后回)。此径路亦称脊髓丘 系,传递脊髓丘脑侧、前束纤维3、皮质脊髓束:运动皮层→内囊后肢 前2/3→大脑脚→穿桥横纤维→延髓锥体 →延髓、脊髓交界区不完全交叉:①交 叉部分→对侧脊髓前角细胞;②不交叉 部分下行分别到同侧支配躯干的前角细 胞和经前联合到对侧前角细胞。
运动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运动通路病变体征: 因不同通路和不同部位产生相应的
运动障碍。注意,在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时,由于躯干肌肉由双侧支配故单侧损 伤不出现躯干瘫痪,双侧损伤时出现双 侧瘫痪或截瘫,部位越高越不完全。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52页】
• 对侧眼球运动障碍 • 脑干临近结构损害 • 分离性眼肌麻痹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核间型眼肌麻痹
(internuclear ophthalmopligia) • 前核间性眼肌麻痹 • 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 一个半综合症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核上型眼肌麻痹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2024/8/1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步骤
• 定位诊断
症状、体征 + 解剖
• 定性诊断 病史 + 辅助检查
临床诊断或 病因诊断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 1. 首先 , 应确定病变损害水平(中枢、周围) • 2. 其次 , 要明确病变空间分布(局灶性、多灶性、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 1.并非临床上所有的定位体征均指示存在相 应的病灶
• 2. 应注意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先天性异常 • 3.某些体征往往不能真正代表病灶的 所在 • 4.无症状体征的病灶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思考题
1.根据病变部位,躯体感觉障碍可分为那些类型 ?
2.失语症是如何分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何为核间性眼肌麻痹?可分为那些类型? 4.周围性面瘫不同部位面神经受累的临床表现? 5.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如何鉴别? 6.痉挛性瘫痪与弛缓性瘫痪如何鉴别? 7.试述单眼与双眼视力障碍常见于那些疾病?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不自主运动的定位诊断
• 旧新纹状体或/和丘脑底核病变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肌强直(rigidity) 运动不能(akinesia)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1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局部。
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病症、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根底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总论病症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开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
〔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
〕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一.感觉分类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区分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1. 感觉的传导径路: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2.节段性感觉支配:〔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一)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疾病诊断的共性;1 详细病史采集,2,详细体格检查,望;步态,仪态(对称性,稳定性),触;肌张力,肌颤动,叩;腱反射,听;杂音。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法,一,定性诊断;1,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特殊性,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客观性;2,特殊思维方法;确定病变部位,推断疾病的性质。
诊断原则;一,定向诊断;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的出现是否原发为神经系统?鉴别神经科,神经外科,精神科,全身其它各个系统的并发症,其它各个系统的类似神经表现。
二,定位诊断;根椐神经系统的检查,确定引起神经功能异常的解剖结构。
综合疾病累及及神经系统的部位;不同的部位神经系统损害特征不同,局灶性,弥慢性,或系统性病变。
三,定性诊断;依据疾病的发病,演变过程,各种性质疾病的特点,感染性疾病,外伤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其它性质。
定位诊断;在神经系统解剖和生理的基础上,根据病患的病史,症状,体征,推断损害的部位;相同的临床表现,损害的解剖结构可能截然不同;右上肢的瘫痪损害的部位?脑干或大脑皮层或脊髓,颈髓或周围神经——上肢肌肉;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与体征一,神经系统损害的累及部位1,局限性损害- 单一组织结构病变2,弥漫性损害.多发、广泛性病变3,系统性损害.结构选择性病变二,识别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类型与累及部位1,定位诊断:一定部位或损害预示~定病因2,认识主要的解剖生理基础:(重点内容)
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类型1,缺损症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丧失瘫痪、感觉减退或消失2,释放症状——低级中枢的功能亢进3,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4,剌激症状——过度兴奋活动5,癫痫或癫痫样发作6,失联络症状-——断联休克表现7,脊髓休克 2020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