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ppt
合集下载
《肠套叠的护理》ppt课件

预防感染
患儿应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 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定期随访
在康复期间,患儿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预防感染。
在康复期间,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以 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康复随访
1 2
第一次随访
在患儿出院后一周进行,主要了解患儿的饮食、 睡眠、大小便等情况,评估其身体状况。
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不良情绪
问题。
06
THANKS
感谢观看
对未来护理工作的展望
改进护理流程:优化肠套叠患
者的护理流程,提高护理效率
。
01
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操作流程。
02
加强护士的培训,提高护理技 能。
03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健
康教育、心理疏导等方式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
肠套叠的病因、治疗及预防方
法。
05
心理疏导:关注患者的心理健
病理
肠套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 叠多发生于成年人。
诊断与治疗
诊断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平 片、超声等)进行诊断。
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空气灌肠、水压灌肠、手术等,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02
肠套叠的预防
预防措施
04
肠套叠的康复指导
康复阶段
初始阶段
在肠套叠发生后,患儿通常需要禁食,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营养 和水分。
恢复期阶段
在禁食一段时间后,患儿的病情逐渐稳定,可以开始进食。
康复期阶段
在患儿完全康复后,仍需定期进行随访,以确保身体状况良好。
患儿应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 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定期随访
在康复期间,患儿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预防感染。
在康复期间,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以 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康复随访
1 2
第一次随访
在患儿出院后一周进行,主要了解患儿的饮食、 睡眠、大小便等情况,评估其身体状况。
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不良情绪
问题。
06
THANKS
感谢观看
对未来护理工作的展望
改进护理流程:优化肠套叠患
者的护理流程,提高护理效率
。
01
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操作流程。
02
加强护士的培训,提高护理技 能。
03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健
康教育、心理疏导等方式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
肠套叠的病因、治疗及预防方
法。
05
心理疏导:关注患者的心理健
病理
肠套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 叠多发生于成年人。
诊断与治疗
诊断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平 片、超声等)进行诊断。
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空气灌肠、水压灌肠、手术等,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02
肠套叠的预防
预防措施
04
肠套叠的康复指导
康复阶段
初始阶段
在肠套叠发生后,患儿通常需要禁食,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营养 和水分。
恢复期阶段
在禁食一段时间后,患儿的病情逐渐稳定,可以开始进食。
康复期阶段
在患儿完全康复后,仍需定期进行随访,以确保身体状况良好。
《肠套叠的护理》ppt课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活动与休息
根据患者情况,指导适当活动与休 息,促进康复。
定期复查
提醒患者按时复查,了解恢复情况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4
肠套叠的预防
预防措施
保持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清洗双手,避免病菌 传播。
合理饮食
保证饮食卫生和营养均衡,避免摄入不洁、过期 食物。
增强免疫力
适当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
高危人群的筛查与预防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术前饮食,避免因饮食不当 影响手术效果。
术前准备
协助医生完成各项检查,确保手术顺 利进行。
术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预 防并发症的发生。
疼痛护理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取有效措 施缓解疼痛。
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家庭护理与康复指导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术后饮食,逐步恢复正 常饮食。
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 查方法,可观察肠套叠的 部位和程度,是诊断肠套 叠的首选方法。
X线钡剂灌肠
通过观察钡剂在肠道内的 流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 肠套叠,但存在一定的辐 射风险。
腹部CT检查
可以清晰显示肠套叠的部 位和程度,有助于判断是 否存在肠坏死等并发症。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肠套叠且病情较轻的患者, 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禁食、胃肠减 压、解痉止痛等。
。
呕吐
呕吐是肠套叠的常见症状,初 期呕吐物多为食物残渣,后期 可含胆汁,严重者甚至吐出粪 便样液体。
血便
约85%的肠套叠患儿会出现血 便,多为果酱样大便,这是因 为套叠的肠管缺血坏死导致的 。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PPT

Biblioteka 小儿肠套叠合并症肠坏死
重度肠套叠导致肠道缺血坏死, 可能需要切除受累肠段。
肠道穿孔
套叠部位肠壁破裂,导致胃肠 内容物外泄到腹腔,需紧急手 术处理。
肠道梗阻
由于肠道套叠引起的大肠梗阻 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小儿肠套叠预后
预后因素 年龄 诊断时间 套叠程度
影响 婴幼儿生理特征易导致套叠,预后相对较差。 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以避免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严重套叠可能导致肠壁坏死,预后较差。
小儿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PPT
在本次PPT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小儿肠套叠的病因、症状与体征、诊断方法、 治疗、手术治疗、合并症以及预后等内容。
小儿肠套叠病因解释
引起因素多样
肠胃感染、肠道肿瘤、结肠炎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小儿肠套叠的发生。
肠壁肿瘤常见
儿童患有肠道肿瘤,如息肉或淋巴瘤,易引发肠套叠。
憩室可能原因
肠道憩室可能是小儿肠套叠的潜在原因之一,尚需进一步研究。
小儿肠套叠症状与体征
1 剧烈腹痛
腹痛发作性加剧,婴幼儿可表现为持续性哭闹。
2 恶心呕吐
常伴有呕吐,呕吐物中可含有胃液、胆汁、食物残渣等。
3 便血与腹泻
部分患儿可出现带血便或便血,伴有腹泻症状。
小儿肠套叠诊断方法
1
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触诊患儿腹部,寻找异常肿块或套叠的特征。
2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能明确套叠肠段和扩张肠段等情况。
3
血液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患儿的炎症指标和电解质情况。
小儿肠套叠治疗
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早期、无明显并发症的病例, 可以尝试保守治疗,如气体灌肠 等。
重度肠套叠导致肠道缺血坏死, 可能需要切除受累肠段。
肠道穿孔
套叠部位肠壁破裂,导致胃肠 内容物外泄到腹腔,需紧急手 术处理。
肠道梗阻
由于肠道套叠引起的大肠梗阻 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小儿肠套叠预后
预后因素 年龄 诊断时间 套叠程度
影响 婴幼儿生理特征易导致套叠,预后相对较差。 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以避免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严重套叠可能导致肠壁坏死,预后较差。
小儿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PPT
在本次PPT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小儿肠套叠的病因、症状与体征、诊断方法、 治疗、手术治疗、合并症以及预后等内容。
小儿肠套叠病因解释
引起因素多样
肠胃感染、肠道肿瘤、结肠炎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小儿肠套叠的发生。
肠壁肿瘤常见
儿童患有肠道肿瘤,如息肉或淋巴瘤,易引发肠套叠。
憩室可能原因
肠道憩室可能是小儿肠套叠的潜在原因之一,尚需进一步研究。
小儿肠套叠症状与体征
1 剧烈腹痛
腹痛发作性加剧,婴幼儿可表现为持续性哭闹。
2 恶心呕吐
常伴有呕吐,呕吐物中可含有胃液、胆汁、食物残渣等。
3 便血与腹泻
部分患儿可出现带血便或便血,伴有腹泻症状。
小儿肠套叠诊断方法
1
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触诊患儿腹部,寻找异常肿块或套叠的特征。
2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能明确套叠肠段和扩张肠段等情况。
3
血液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患儿的炎症指标和电解质情况。
小儿肠套叠治疗
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早期、无明显并发症的病例, 可以尝试保守治疗,如气体灌肠 等。
小儿肠套叠PPT课件

预防感染
术后需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定期复查血常规和CRP等指标。
观察并发症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发热、腹胀、呕吐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 理并发症。
04 小儿肠套叠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规律饮食
确保宝宝饮食规律,避免因饥 饿或暴饮暴食导致的肠套叠发
生。
注意卫生
保持宝宝饮食卫生,避免摄入 不洁食物,以降低肠道感染的
病例二:特殊情况下肠套叠的处理
总结词
特殊情况,个体化治疗,综合评估
详细描述
本病例介绍了一名6个月患儿,患有肠套叠的同时还伴有肠旋转不良和梅克尔憩 室。采取了分期手术治疗,首先进行肠套叠复位术,再择期进行肠旋转不良和梅 克尔憩室切除术。术后患儿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病例三:成功治愈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季节分布
肠套叠发病无明显的季节 性分布,但春秋季节更容 易发病。
地区分布
肠套叠在世界各地均有发 生,但亚洲地区发病率较 高。
02 小儿肠套叠的症状与诊断
常见症状
腹痛
突然发作剧烈的腹部绞 痛,通常位于脐周,呈
阵发性。
呕吐
腹痛发作后不久出现呕 吐,初为食物,后为胆
汁或粪渣。
血便
腹部肿块
大便呈果酱样,有时带 有血液。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 的患儿,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包括肠套叠复位术、肠 切除吻合术等,具体手术方式应 根据患儿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及时处理并发症,并给予必要的
营养支持。
术后护理
饮食调整
术后需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定期复查血常规和CRP等指标。
观察并发症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发热、腹胀、呕吐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 理并发症。
04 小儿肠套叠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规律饮食
确保宝宝饮食规律,避免因饥 饿或暴饮暴食导致的肠套叠发
生。
注意卫生
保持宝宝饮食卫生,避免摄入 不洁食物,以降低肠道感染的
病例二:特殊情况下肠套叠的处理
总结词
特殊情况,个体化治疗,综合评估
详细描述
本病例介绍了一名6个月患儿,患有肠套叠的同时还伴有肠旋转不良和梅克尔憩 室。采取了分期手术治疗,首先进行肠套叠复位术,再择期进行肠旋转不良和梅 克尔憩室切除术。术后患儿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病例三:成功治愈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季节分布
肠套叠发病无明显的季节 性分布,但春秋季节更容 易发病。
地区分布
肠套叠在世界各地均有发 生,但亚洲地区发病率较 高。
02 小儿肠套叠的症状与诊断
常见症状
腹痛
突然发作剧烈的腹部绞 痛,通常位于脐周,呈
阵发性。
呕吐
腹痛发作后不久出现呕 吐,初为食物,后为胆
汁或粪渣。
血便
腹部肿块
大便呈果酱样,有时带 有血液。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 的患儿,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包括肠套叠复位术、肠 切除吻合术等,具体手术方式应 根据患儿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及时处理并发症,并给予必要的
营养支持。
术后护理
饮食调整
肠套叠患儿的护理医学PPT

1.适应症 空气灌肠未成功者;小肠套叠; 晚期肠套
2.术前准备
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输血、 给氧、退热等。
17
精品课件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患儿腹痛、呕吐、腹部包块情况。如患儿仍然烦躁不安, 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仍存,应怀疑是否套叠还未复位或又重新发生 套叠,应立即通知医师作进一步处理。
4
精品课件
病因
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饮食改变,对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
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
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 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 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已将回盲 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汁,稍后带有胆汁, 晚期为粪质。
3.便血:果酱色血便,发生率>80%,发生在疾病开始后 8~12小时。
4.肛门指诊:肛指检查对早期发现和帮助诊断有重要意义。
9
精品课件
5.腹部肿块:腊肠样包块,约70~80%,
随
疾病不同时期肿块位置发生改变,早期多位于右侧上腹部
肝下,晚期沿结肠移至腹部左侧,最远可达直肠内。
11
精品课件
辅助检 查
1.腹部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通过特征性影像协助临床 确定诊断,并可通过监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的全过程完 成治疗。在横断面上显示“同心圆”或“靶环”征,纵切
面呈“套筒”征。
2.空气灌肠:用50-60mmHg(8.0kPa)压力灌肠,气柱前端 形成“杯口影”、“钳状阴影”或“葫芦状”“哑铃 状”“球形”等。
5
精品课件
病因
病毒感染,国内有报道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 感染有关。
完整版肠套叠.ppt

..分割..
25
并发症
急性肠套叠未能及时处理则导致嵌顿肠管坏死、穿孔、急性 弥漫性腹膜炎,病儿可并发脱水、电解质失衡和中毒性休克等。
..分割..
26
实验室检查
急性肠套叠时,粪便检查可见暗红色黏液血便,镜下以红细 胞为主;慢性肠套叠,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分割..
27
其他辅助检查
1.肛门指诊 为本病的常规检查。可见指套染血或排出血便, 个别肠套叠严重时套入顶点可达直肠,此时直肠指检可扪及子 宫颈样肿块。
..分割..
7
病因
此外婴幼儿的食物性质突然改变,食物过敏、腹泻等,都可能 成为肠套叠的促发因素。新生儿回盲部系膜常不固定,一般要 在生后数年内才逐渐固定附着于后腹壁;因系膜过长、松弛, 致使回盲部游动过大,是该部位肠套叠发病的主要解剖因素。
2.肿瘤 是成人肠套叠最常见的原因。肠道的息肉、平滑肌瘤、 脂肪瘤、纤维瘤及癌肿等,均可引起继发性肠套叠。这是因为 回盲部或其他肠段如有肿瘤存在,常会导致肠蠕动失常,而成 为引起套叠的诱套点。
..分割..
10
病因
Cooperman报道阑尾切除术后残端套叠多在术后2周发生,也有 至术后6年出现症状者,对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发生肠套叠的原 因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肠壁血肿、水肿、粘连,肠道功能紊 乱,电解质失衡,肠腔内置管及慢性肠扩张、肠吻合口对位不 良有关。腹部创伤和手术后多为小肠型套叠。
4.其他原因 肠道炎症引起肠蠕动紊乱,主要有局限性回肠炎、 非特异性回盲部溃疡、急性回盲瓣炎、急慢性阑尾炎等,此外 肠结核、菌痢性或伤寒性溃疡者可引起肠套叠。
..分割..
8
病因
Felix分析1214例肠套叠,小肠套叠668例,其中383例(57%)为肿 瘤,116例(30%)为恶性;结肠套叠546例中379例(69.4%)为肿瘤, 其中261例(69%)为恶性。Nagomey统计2/3结肠套叠和1/3小肠 套叠为癌肿,后者70%为转移癌。小肠套叠以绒毛状腺瘤、脂 肪瘤、平滑肌瘤和各种息肉包括Pentzjeghers综合征等良性病变 为多见。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引起套叠较为罕见。Orenstein曾报 道1例绒毛状腺瘤致十二指肠空肠套叠并发胰腺炎,Jennings亦 报道过1例脂肪瘤引起十二指肠套叠。
肠套叠护理查房ppt课件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渐 进性肌肉放松等练习,以 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 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帮 助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治疗和康复过程。
CHAPTER
05
肠套叠护理查房总结
查房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护理查房,提高护士对肠套叠疾病的护理水平,确保患者得到专业、全面 的护理。
3. 专家和资深护士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和反馈。
查房效果评价与改进
效果评价
01
02
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护理效果。
对参与护士进行知识测试,了解掌握情况 。
03
04
改进措施
根据评价结果,对查房内容和流程进行优 化。
05
06
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和 知识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保持患儿水分充足, 预防脱水。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 富的食物,避免刺激 性、油腻食物。
病情观察与记录
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腹痛、 呕吐、血便等症状是否缓解。
记录患儿每日排便情况,注意 观察排便颜色、性状及排便量 。
定期评估患儿的营养状况,记 录体重变化。
CHAPTER
03
肠套叠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肠坏死
肠套叠护理查房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肠套叠概述 • 肠套叠护理常规 • 肠套叠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 肠套叠患者的心理护理 • 肠套叠护理查房总结
CHAPTER
01
肠套叠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肠 系膜套入到邻近肠腔内的病理状 态。
诊断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 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帮 助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治疗和康复过程。
CHAPTER
05
肠套叠护理查房总结
查房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护理查房,提高护士对肠套叠疾病的护理水平,确保患者得到专业、全面 的护理。
3. 专家和资深护士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和反馈。
查房效果评价与改进
效果评价
01
02
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护理效果。
对参与护士进行知识测试,了解掌握情况 。
03
04
改进措施
根据评价结果,对查房内容和流程进行优 化。
05
06
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和 知识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保持患儿水分充足, 预防脱水。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 富的食物,避免刺激 性、油腻食物。
病情观察与记录
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腹痛、 呕吐、血便等症状是否缓解。
记录患儿每日排便情况,注意 观察排便颜色、性状及排便量 。
定期评估患儿的营养状况,记 录体重变化。
CHAPTER
03
肠套叠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肠坏死
肠套叠护理查房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肠套叠概述 • 肠套叠护理常规 • 肠套叠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 肠套叠患者的心理护理 • 肠套叠护理查房总结
CHAPTER
01
肠套叠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肠 系膜套入到邻近肠腔内的病理状 态。
诊断
肠套叠.PPT演示课件

便血: 为肠套迭最重要症状之一。发病后4~12小时,就可出现 紫红色或“猪肝色”大便,并有粘液。直肠指诊指套上可染 血迹,有时可触到套迭之头部。
腹部包块:
在病儿安静或熟睡时,腹壁松弛情况下,在腹部可摸到 “腊肠样”的肿块,如为回盲型,则肿块多在右上腹部或腹 中部,表面光滑,稍可移动,腹痛发作时,肿块明显,肠鸣 音亢进,右下腹有“空虚感”。但在就诊较晚的病儿,由于 明显腹胀或腹膜炎存在而使肿块不易扪清
手术治疗:
肠套叠晚期或经钡灌肠复位无效者,均应采取手术疗 法进行复位,避免延误时机,造成肠坏死或穿孔。术中发 现肠套叠部位后,可轻轻地、反复地由肠套迭远端向近端 挤压推出。切忌牵拉套迭肠管以免撕裂。
晚期肠套叠,常因肠管水肿不易复位,甚至有部分 发生坏死,可将坏死部分切除,然后作肠吻合术。
成人的肠套叠,由于肠道常同时存在肿瘤,息肉、 憩室等病变,一般宜采用手术治疗,切除病变后作肠吻 合术。
病因
饮食改变(出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 及增加乳量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的高峰期。)
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会 盲瓣过渡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
病毒感染 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遗传因素
病理
肠套叠的方向: 一般肠套叠是顺行的与肠蠕动方向一致,近端套入远
端内,极少数可逆行。
护理措施
1、生命体征观察:肠套叠复位后,患儿大便次数常会照平常增加,并伴 存血便,出现这种症状与肠套叠后肠管水肿,肠粘膜出血,梗阻解除, 肠内容物排除有关,应告知家长不必惊慌,一般术后数日可缓解,但应 注意大便次数。如次数增多,可引起脱水,及酸中毒,应及时报告医生,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补液对症治疗。
多发性
在肠管不同区域内,存在分开的 2、3个或更多肠套叠
腹部包块:
在病儿安静或熟睡时,腹壁松弛情况下,在腹部可摸到 “腊肠样”的肿块,如为回盲型,则肿块多在右上腹部或腹 中部,表面光滑,稍可移动,腹痛发作时,肿块明显,肠鸣 音亢进,右下腹有“空虚感”。但在就诊较晚的病儿,由于 明显腹胀或腹膜炎存在而使肿块不易扪清
手术治疗:
肠套叠晚期或经钡灌肠复位无效者,均应采取手术疗 法进行复位,避免延误时机,造成肠坏死或穿孔。术中发 现肠套叠部位后,可轻轻地、反复地由肠套迭远端向近端 挤压推出。切忌牵拉套迭肠管以免撕裂。
晚期肠套叠,常因肠管水肿不易复位,甚至有部分 发生坏死,可将坏死部分切除,然后作肠吻合术。
成人的肠套叠,由于肠道常同时存在肿瘤,息肉、 憩室等病变,一般宜采用手术治疗,切除病变后作肠吻 合术。
病因
饮食改变(出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 及增加乳量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的高峰期。)
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会 盲瓣过渡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
病毒感染 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遗传因素
病理
肠套叠的方向: 一般肠套叠是顺行的与肠蠕动方向一致,近端套入远
端内,极少数可逆行。
护理措施
1、生命体征观察:肠套叠复位后,患儿大便次数常会照平常增加,并伴 存血便,出现这种症状与肠套叠后肠管水肿,肠粘膜出血,梗阻解除, 肠内容物排除有关,应告知家长不必惊慌,一般术后数日可缓解,但应 注意大便次数。如次数增多,可引起脱水,及酸中毒,应及时报告医生,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补液对症治疗。
多发性
在肠管不同区域内,存在分开的 2、3个或更多肠套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型
小肠型 小肠套入小肠,少见
回结型
回肠从具回盲瓣几厘米处起 ,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
盲瓣进入结肠,约占30%
复杂性或复套型
常见为回回结型 占10%—15%
分型
回盲型
回盲瓣是肠套叠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 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 此型最常见,约占总数的50%—60%
结肠型 结肠套入结肠,少见
肠套叠
主讲人:陈小鹏 科 室:超声 科
01 定 义 02 分 类 03 病 因 04 分 型 05 临床表现 06 诊断治疗 7 护理措施
目录
FO RE W O RD
定义
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 ):
是指一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的肠管 之中,临床上出现急性肠梗阻的症状。常套叠 占肠梗阻的15%~20%。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 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 套叠则多见于成人。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 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 例数的10%。
辅助检查
肠套叠的初期,因套叠部较浅,而表现现为一肠系膜脂肪环绕 的靶样分层肿块。随套入肠段的延伸从肠壁的增厚,出现特征性的 层状结构:外筒在cT影像上表现为较簿的膜状结构,中筒为较厚的 软组织密度层,越靠近套叠颈部越厚,这 一 现象是由于肠壁翻转 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和套人部肠管的轴向蠕动加压所致;内筒多较 中筒薄。
多发性
在肠管不同区域内,存在分开的 2、3个或更多肠套叠
病理改变
鞘部收缩 肠 颈部压迫 套 叠 过度膨胀
血循环 障碍
小动脉 受压
套入部 肠管充 血水肿
时间 ↑ 发黑 坏死
鞘部肠管 呈小块缺 血性坏死
穿孔
? 血液循环障碍、充血水肿、坏死穿孔
临床表现
婴儿肠套叠(2岁以内) 儿童肠套叠
婴儿肠套叠症状
护理措施
1、生命体征观察:肠套叠复位后,患儿大便次数常会照平常增加,并 伴存血便,出现这种症状与肠套叠后肠管水肿,肠粘膜出血,梗阻解除 ,肠内容物排除有关,应告知家长不必惊慌,一般术后数日可缓解,但 应注意大便次数。如次数增多,可引起脱水,及酸中毒,应及时报告医 生,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补液对症治疗。
钡剂充盈盲肠及末端小肠一定高度,并可见钡剂和气 体混和
由于钡灌肠对小肠型套叠、复杂型套叠诊断率低,复位率不如 空气灌肠,而且有穿孔的危险,目前已少用,价值不大
辅助检查
指由肛门注入气体,在X线透视下观察,如有肠套叠可见到杯 口阴影,并能清楚看到套叠头,同时可进行复位治疗。
空气灌肠既可作诊断也可治疗用,准确率达95%--98%,复 位率达90%以上,操作设备比较简单,技术也容易掌握,价值好大 。
急性阵色苍白,出汗,下肢屈曲,有些病儿并不啼哭,表 现烦躁不安,持续数分钟而突然安静,玩喜如常,但不久后 上述情况又重复出现。
呕吐: 腹痛发作以后即出现,初起较频繁,随后可减轻,吐出
物多为胃内容物。患儿常拒绝哺乳或拒食。到后期如发展为 完全性肠梗阻时,常见呕吐物为粪便样带有臭味
儿肠套叠症状
与婴儿肠套叠相比症状不典型,多表现为不全肠 梗阻,起病缓慢。
诊断
根据肠套叠四大主要症状:
急性阵发性腹痛
呕吐
便血
一个或两个症状均要考虑该病,三个可确诊。
腹部包块
辅助检查
B超
CT表现
钡餐造影
钡灌肠
空气灌肠
辅助检查
在其横断面上呈大环套小环的特征,即“同心圆征”。 外圆为均匀的低回声环带(系鞘部的肠壁回声),外圆内又
急性肠套叠: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的一种特 有疾病,一岁以内多件,占 60%— 65%,以4—10个月婴儿多见, 2岁 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年减少, 5 岁罕见。男婴发病率较高,男女之比 为2.3:1。且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 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较高,可能 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病毒感染有关 ,夏冬次之,秋季较少见。
有一个小低回声环带,形成内圆。内外圆之间为高回声环。而在纵断 面上侧呈“假肾征”
辅助检查
在小儿的肠套叠中的应用是无价值的,而且是禁忌作此检查。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的急腹症,钡剂下行缓慢,不易到达回
盲部,而且在回盲部显示不清,诊断率低。
辅助检查
可见到钡剂充盈套入部的远端,钡柱的远端呈杯形或新月形充 盈缺损,在钡柱的压力下,套入部向回盲部退缩。
诊断治疗
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灌肠复位法: 婴儿急性肠套迭,早期可应用空气或氧气及钡剂灌肠法促使已套迭
的肠管复位。开始用低压灌肠法,灌肠筒内钡剂液平面一般放在高出于 体位水平线80~90厘米,缓缓注入,注入压力最高不应超过130厘米水柱 。
发病已超过48小时,疑有肠坏死者或一般情况较差的病儿,不宜采 用此法。
病因
? 饮食改变(出生后 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 及增加乳量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的高峰期。 )
? 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会 盲瓣过渡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
? 病毒感染
? 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 遗传因素
病理
肠套叠的方向: 一般肠套叠是顺行的与肠蠕动方向一致,近端套入远
端内,极少数可逆行。
套叠构成
外筒: 外层为鞘部
中筒: 中层为套叠肠
段的折入部
内筒: 最内层为套叠
肠段的返回部
? 套入部的前端称为头部,套叠肠段的入口处称为颈部 ? 系膜附着于肠壁的一侧,随套人肠段进人中筒与内筒之间
分类
慢性肠套叠:
一般多发于年长儿及 成人,且慢性肠套叠多为肠 道存在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 继发性套叠,因为发生率占 小儿肠套叠的 0.8%。
便血 :为肠套迭最重要症状之一。发病后 4~12小时,就可出现 紫红色或“猪肝色”大便,并有粘液。直肠指诊指套上可染 血迹,有时可触到套迭之头部。
腹部包块 : 在病儿安静或熟睡时,腹壁松弛情况下,在腹部可摸到 “腊肠样”的肿块,如为回盲型,则肿块多在右上腹部或腹 中部,表面光滑,稍可移动,腹痛发作时,肿块明显,肠鸣 音亢进,右下腹有“空虚感”。但在就诊较晚的病儿,由于 明显腹胀或腹膜炎存在而使肿块不易扪清
手术治疗:
肠套叠晚期或经钡灌肠复位无效者,均应采取手术 疗法进行复位,避免延误时机,造成肠坏死或穿孔。术 中发现肠套叠部位后,可轻轻地、反复地由肠套迭远端 向近端挤压推出。切忌牵拉套迭肠管以免撕裂。
晚期肠套叠,常因肠管水肿不易复位,甚至有部 分发生坏死,可将坏死部分切除,然后作肠吻合术。
成人的肠套叠,由于肠道常同时存在肿瘤,息肉 、憩室等病变,一般宜采用手术治疗,切除病变后作 肠吻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