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PPT

《如梦令》PPT

六年级语文下册 词两首—如梦令 1教案 苏教版

词两首—如梦令 精读《如梦令》,感受美酒意象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盛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 生:读过。 师:读过哪首词? 生:《长相思》! 师: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诗的话每一句的字数是一样的,词的字数不一样。 师:对!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师:你们学的《长相思》是不是句子有长有短? 生:是! 生:词分上阙和下阙,诗是没有分的。 师:对!有的分上阙和下阙了,有的也没有分的。 生:《长相思》是词牌名,它不是题目。 师:所以词有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 生:“忆江南”。 生:“西江月”。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想迫不及待地读读这首词了吧?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生读词。 师:平时你们是不是喜欢大合唱?(笑)我可喜欢听一个人读。谁愿意一个人来读一读?

生(女)读。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学生默读) 师: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生: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经常和她的朋友去溪边的亭子里玩。 师:“暮”指的是—— 生:就是说,李清照记得一次和她的朋友一起去溪边的亭子里看落日美景。 师:哦,你这样说咱们都听明白了。 师:好,接着往下说,你还学懂哪一句了? 生:我知道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的意思就是每天看到很晚,然后一直看到尽兴还不回家。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来是“每天”? 生:是有一次。 师:是啊,作者就向我们记叙了一次郊游的经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中有。 师:哦,看来,看注释也是一种很好的学词方法。 师:那么这个“醉”指的是—— 生:陶醉了。 师:盛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词两首《如梦令》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词两首《如梦令》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4题;共66分) 1. (4分)按拼音写汉字。 cháng jìchén zuìwù rùzhēng d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分)我能把字写漂亮。 rú mèng lìngǒ huājīng q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醉归路藕花争渡 4. (3分)写出近义词。 常记—________ 深处—________ 沉醉—________ 5. (3分)写出反义词。 常记—________ 深处—________ 沉醉—________ 6.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和 ________ 山________ 气 ________ 秋 ________ 出________ 毛________

7. (5分)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常记溪亭日暮 ②沉醉不知归路。 8. (10分)翻译下列句子。 (1) 常记溪亭日暮。 (2) 沉醉不知归路。 9. (12分)给下列生字换个部首变成新字再组词。 校________ ________ 琅________ ________ 蜂________ ________ 汲________ ________ 操________ ________ 瓣________ ________ 10. (2分)根据诗词理解填空。 词是我国古诗歌的一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做________。词的种类有________,如“如梦令”“渔歌子”。 11. (2分)文学常识填空。 李清照号________,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________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12. (2分)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①《如梦令》中“兴尽”的“兴”指的是兴奋。________ ②《如梦令》这首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不知归路”。________ 13. (4分)填空。

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9 词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领悟词的内容与意境,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准备 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板书课题:9。词两首。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2.板书《如梦令》。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如梦令》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三、精读《如梦令》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 (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 (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 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5、配乐朗读。 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

六年级语文下册 词两首如梦令 1教案 苏教版

精读《如梦令》,感受美酒意象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盛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 生:读过。 师:读过哪首词? 生:《长相思》! 师: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诗的话每一句的字数是一样的,词的字数不一样。 师:对!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师:你们学的《长相思》是不是句子有长有短? 生:是! 生:词分上阙和下阙,诗是没有分的。 师:对!有的分上阙和下阙了,有的也没有分的。 生:《长相思》是词牌名,它不是题目。 师:所以词有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 生:“忆江南”。 生:“西江月”。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想迫不及待地读读这首词了吧?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生读词。 师:平时你们是不是喜欢大合唱?(笑)我可喜欢听一个人读。谁愿意一个人来读一读? 生(女)读。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什么

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学生默读) 师: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生: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经常和她的朋友去溪边的亭子里玩。 师:“暮”指的是—— 生:就是说,李清照记得一次和她的朋友一起去溪边的亭子里看落日美景。 师:哦,你这样说咱们都听明白了。 师:好,接着往下说,你还学懂哪一句了? 生:我知道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的意思就是每天看到很晚,然后一直看到尽兴还不回家。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来是“每天”? 生:是有一次。 师:是啊,作者就向我们记叙了一次郊游的经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中有。 师:哦,看来,看注释也是一种很好的学词方法。 师:那么这个“醉”指的是—— 生:陶醉了。 师:盛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9.如梦令

09.如梦令 一、圆心:品味古诗词意蕴,感受作者的情感,体味古诗词不同的艺术风格,培养学习宋词的兴趣。 二、半径: 1. 理解“兴尽”“争渡”及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 3.通过想象来品味意境,体悟作者“沉醉”的感觉,并能想象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4.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并检测预习。 同学们,你们即将小学毕业了,意味着将告别的美好的童年生活,习作1我们写出了自己的童年趣事,今天让我们随着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同去感受她的欢乐趣事吧! 1.我们请前不久学过李清照的哪首诗?板书:李清照(个别背诵《夏日绝句》) 通过预习你对李清照有哪些了解?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介绍,相机出示简介(齐读) 2.李清照被称为“词国女皇”,与“诗仙”李白,“词圣”李煜并称为“词家三李”。我们今天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16岁时候写的乐事。 “如梦令”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出示)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3.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打开测写本写两个,交流出示齐读(忆江南、西江月、菩萨蛮……)补写两个 4.打开书,谁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正音: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指导“藕”字书写。 导学: 一、初读:在音韵、语调里捕捉词的情感。 怎么才能够把词读出韵味来呢?指名读(预设:我听出了这位同学读出了节奏感)节奏:读词的时候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比如说吧,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出示有节奏的词)来,自由读读,谁来读读。(练读——指读)(评价预设:我听出了节奏感,谁再读?读得很响亮,注意了暮。。。。。。) 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朗读要响亮。。 这样读就有了诗意,有了音乐的美。(齐读这首词) 二、解词,了解大意。 1.过渡:光读通读美还不够,还要把它读懂了,能不能联系自己的预习,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交流)相机说说“兴尽”“争渡”意思。 2.你能联系这些词意大致说说整首词的意思吗?(个别交流) 3.原来作者回忆了一次郊游的经历,这首词只有多少字?(三十三!)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我们可以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看看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预设:哪些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老师也觉得这首词的“词眼”)是“醉”,板:醉 4.讨论:是什么让她沉醉了?(预设:李清照沉醉的原因?“醉”——这里的风景很美,再加上喝了些酒,作者就沉醉了,才有了下边的情景。板:酒景三、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再仔细地读读词,想想作者沉醉在哪些画面之中?哪些词呈现了画面感?(交流出示)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教学设计

9、词两首 蒋沟小学董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结合坐着的生活背景去理解词所包含的情感。(重点) 3、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想象词中的意境。(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宋朝是词的王国,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词人,你熟知的人物有谁呢?(生答)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猜猜这幅对联说的是谁?(李清照)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的《如梦令》。 二、了解词人,知人论世 1、介绍作者。说说你查到的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邱县人。父亲李格非,北宋知名文士、散文家。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子、金石家。她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著作有《李易安集》。 2、了解词作。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到现在演化而成的就是我们的歌词。如梦令,词牌名。(词牌,词的格式的名称。) 这首词是她晚年时期对早年生活的回忆。 三、走进词句,读通读顺 1、正音朗读:兴,尽兴。 2、学会停顿:试读——范读——练读 3、解词释义: (1)自学提示:通过朗读,你欣赏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说一说你从哪句体会到的?

(2)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点拨:给每一幅图起一个名字,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a.西亭日暮图(交代了时间、地点) b.欢乐饮酒图(沉醉) c.误入藕花图(初夏,藕花盛开) d.鸥鹭惊起图(快速划船惊动了鸥鹭) 小结:全词只有33个字,却写出了游玩的时间、地点和心情,语言及其凝练。 三、再读词作,体会感情 1、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词人当时的心情呢?(主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词, 边读边画出能够表达心情的词句。自学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兴”,尽兴的欢乐,尽兴的饮酒,或许尽兴的谈笑。 “沉醉”醉在美酒,醉在佳人,醉在美景。 两个“争渡”,不忧时间,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悠闲自在) 2、指导朗读,读出兴致未尽,读出沉醉之情。(聆听歌曲《如梦令》)追问:此 时,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清照?(快乐的、自由的) 3、出示《声声慢》,自由朗读,不必究于解释,此时,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教师点拨:此时,晚年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生活中只剩一个 “愁”字。)

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教学反思 情感充盈,一泄笔尖 ——《渔歌子》教学反思 南京市春江学校黄春青今天进行了第九课《词两首》的教学,我是两首词同时进行教学的,大致的思路和诗一样,在教学完第一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后,让同学们进一步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1、同桌交流理解的字、词。2、不理解的查资料或问老师。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词的主要意思。4、品味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随后,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同桌自学《渔歌子》。 …… 几分钟后, 师:好!同学们,我们交流一下。 …… 师:同学们,这首词中,作者为我们描写了许多的景物,谁来说说,都有哪些景物? 生1:西塞山、白露、桃花、流水、鳜鱼、风、

雨。 生蠢蠢欲动。 师:还有?(还有) 生2:还有一个钓鱼的老翁。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青箬笠、绿蓑衣,还有文章的插图。 师:你真会学习,观察得很仔细,课文的插图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去感受。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着优美的古乐,心中默默地背一背这首词,想一想,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播放古曲渲染气氛。) 静静地等待着,不一会,一位同学举手了。又不一会,两三个同学举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手渐渐多了起来。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姹紫嫣红的桃花开放了,河里的鱼儿在欢快的游动着…… 生3: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几行白鹭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4: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鱼篓里装着自己亲手钓到的鱼儿,心中充满喜悦…… 生5:我仿佛看到了连绵的西塞山前点点白鹭在漫天飞舞,和煦的风吹在人脸上很舒服,老翁看到这样的美景,有些陶醉了。 …… 孩子们的发言越发让我激动。 师:同学们,如此美丽的画面,诗一般的美妙,将你看到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好吗? 点头。 不一会工夫,便有同学举手。 从他们声情并茂地交流中,我感觉很知足。 学生对于古诗词很熟悉,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课堂上,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自己弄懂古诗词的大意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已没有任何问题。 这时如果将剩下的时间用来让孩子们感受、体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优美境界,让同学们在感受充盈之时一泄于笔尖,那将是多么畅快的事。 情感充盈,一泄笔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

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 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 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 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 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 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 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 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 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 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 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 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 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 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 永恒的审美意义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 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 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 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 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