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做功了吗》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案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案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力的作用和方向,以及力的大小和距离的关系。

3.能够通过计算判断做功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重点:1.理解力对物体的作用。

2.能够计算做功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1.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和公式。

2.理解和运用功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回顾上课内容,检查学生对力、力的方向和大小、以及概念的掌握情况。

2.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做功”相关内容。

二、引入新知1.简要介绍功的概念和意义:所谓做功,就是通过力使物体(或系统)移动时所进行的能量变化。

2.呈现课题:假如你推动一辆自行车,你是否做了功?三、探究与讨论1.讨论问题:什么时候算做功?力的方向和距离对做功有什么影响?2.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力是对物体进行推、拉、挤、压等作用的一种物理量。

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3.引导学生回想做功与力的关系:做功的前提是有外力对物体进行作用,而且这个作用是沿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的。

4.通过生活实例或图示让学生理解力和距离的关系,并让学生自行思考力的大小和距离的影响。

5.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该如何计算做功?6.通过数学公式解决问题:功=力×位移×cosθ,其中θ为力和位移的夹角。

7.在课堂上利用实验或小动画演示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做功的计算方法。

8.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或计算题目,通过计算判断做功大小和方向。

四、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让学生自行计算做功相关练习。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找相关实例,用功的公式计算出做功的大小和方向。

五、课堂小结1.通过本课,学生理解了做功的概念、意义和计算方法。

2.学生了解了力对物体的作用和方向、大小和距离的关系。

3.学生通过实验和计算练习的方式,加深了对做功的掌握。

城厢区第八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新版沪科版1

城厢区第八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新版沪科版1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符号表示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过反思性自我评价,增强自信,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价值观,追求和谐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钩码、定滑轮、动滑轮、弹簧测力计、铁架台。

学生准备:学案。

【教学设计】教学顺序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和媒体运用新课引入提出问题:人们在使用机械时发现,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力与距离是什么关系?学生开始做如下实验:得出结论:Fs=Gh说明:①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物理量②物理学中把这个物理量定义为“功”①学生探究②学生在做此实验前,应让学生考虑怎样才能省力?怎样才能省距离?如:上山的路盘旋而上。

如:扳手扳螺丝等等③学生在做实验时,老师应巡视,并启发学生做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提出课题:做功了吗新课教学提出问题:怎样才算做功了呢?给出书本中的例子,让学生考虑哪些力做了功?①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做功了吗?②吊车的作用力使货物移动一段距离,吊车对货①汽车的牵引力做了功②吊车对货物做了功物做功了吗?③小孩用力推车,满头大汗,车却未动,小孩做功了吗?④小孩用力推箱,箱子被推动了,箱子的重力与支持力做功了吗? ③小孩没有做功④重力与支持力没有做功教学过程新课教学通过上述实例的分析,由学生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老师与学生对照做功的两个条件共同分析右边的实例做功情况学生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秀教案

《功》教案设计
《功》检测展评
班级姓名第小组
一.检测目标:
1. 能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单位。

2. 能说出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3. 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

二.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完成以下问题:(完成时间8—10分钟)
1、功的概念:
2、功的公式:功的单位:符号
3、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二是。

4、联系有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的说明,请指出以下几种情景中,
人做功了吗?为什么?
(a) 女孩将一箱报刊搬起来
(b) 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
(c) 虽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
(d) 运动员踢了足球一下,球在草地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5、小明同学用100N的水平推力将课桌推动了0.5m,则小明对课桌做了多少功?
6、小华同学将100N的课桌匀速举高0.5m, 则小明对课桌做了多少功?(思考:这两题相同吗?)
7.在光滑水平面和粗糙水平面上推车,如果所用的推力相同并通过相同的距离,则推力对车所做的功是( )
A.一样大
B.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功较多
C.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功较多 D.要由小车通过的时间来决定 8.(选做题)小明用200N的力将一个重5N的足球踢到20m远的地
方,则小明对足球做的功是()
A.100J
B.200J
C.4000J
D.无法确定
E.0J
三.学习反思(温馨提示,可以从这节课中我有了哪些收获,又有哪些不足等方面进行思考)。

物理功高中教案模板

物理功高中教案模板

物理功高中教案模板第1篇:高一物理功教案5.2功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学习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功的公式W=Fscosθ,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5.了解求变力的功的一般思维方向。

6.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学习重点: 1.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2.正、负功的意义。

3.功能关系。

学习难点: 功的概念、正、负功的意义。

主要内容:一、功功是物理学中一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是以后学习“能”的基础。

1.功的定义:2.功的两个要素:力和位移【例一】关于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对物体一定做功。

B.行星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一定做功。

C.沿斜坡向上行驶的汽车,牵引力一定做功。

D.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拴着小球,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变速圆周运动,细绳的拉力一定做功。

3.功的大小:①力和位移方向一致的情况:W=FS ②力和位移有夹角(α)的情况:W=FScosα若α=0,则cosα=1,②式就化成①式,因此②式是计算功的一般公式。

公式表明:力F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s和a三者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③应用公式注意:A.式中的F一定是恒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即此式是求恒力做功的公式。

若是变力,中学阶段一般不用此式求功。

B.式中的位移s一般是相对地面而言的。

在物体可以看作质点时,s是物体的位移;当物体不可以看作质点或力的作用点与物体有相对运动时,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scosa即为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C.力所做的功,只和有力作用的那一段位移有关,若力取消后物体仍在运动,则力对物体所做功与力取消后物体发生的位移无关(即力F与位移s具有同时性)。

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第1节功教学目标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能列举出生活中关于做功的实例。

2.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 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分析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的“机械运动”、“力与运动”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单。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教学器材实验小车、书本等。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物理学中的功》、《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功的计算》、《功》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播放图片】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字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功”这个字,在“有功之臣”、“劳苦功高”这些词语中,功表示功劳;在“事半功倍”、“大功告成”这些词语中,功表示成效。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一、设计意图:我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游戏,引导他们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斜面、球、尺子、毛巾。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

五、活动过程:1.引入:我带着孩子们玩了一个游戏,让他们推一辆小车,感受推车的力。

然后我提问:“我们刚才用了什么力让小车动了?你们觉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吗?”2.实验一:我设置了一个斜面,让孩子们推球下去,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然后让他们用尺子量一量球滚动的路程,用画笔记录下来。

3.实验二:我在毛巾上放了一个球,让孩子们推球,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同样,让他们用尺子量一量球滚动的路程,用画笔记录下来。

4.实验三:我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教具和学具,进行实验操作,并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力的作用效果。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在活动中,我设置了三个实验,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一是通过斜面让球滚动,实验二是让球在毛巾上滚动,实验三是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

这些实验的设计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实验操作中,我特别强调了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和测量球滚动的路程。

九年级15.1《功》一对一教案

九年级15.1《功》一对一教案

九年级15.1《功》⼀对⼀教案学⽣姓名教师姓名上课时间教学⽅式⼀对⼀授课内容功时间安排学习⽬标1、探究什么物理学中的功,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功的公式进⾏简单计算3、知道功的原理学习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判断⼒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学习趣点在学习完本节课之后,我们对功有⼀定的理解,⽽且会利⽤功的计算公式进⾏简单的计算,能够判断在⽣活中⼒是否在运动的物体做了功,⽽且明⽩了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的原理学习笔记功⼀创设问题情境,引⼊新课在⽣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如说,我们去搬⼀个⽐较重的物体,发现⽆法搬动,或者说去拉⼀个很沉的东西时也没办法拉动,虽然没让物体发⽣移动,但是我们确确实实⽤了⾃⼰的⼒⽓,费⼒了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搬⽽未动拉⽽不动⽽下⾯这些例⼦刚好相反,虽然也都费⼒了,但是作⽤在物体上使物体发⽣了运动或者说改变了物体原来的⼀个运动的状态,这样的⼒就有了作⽤效果。

学习笔记分析上⾯两种情况我们发现,前⾯的⼏个例⼦虽然费⼒了,但是费了⼒也等于⽩费,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后⾯这⼏个例⼦虽然也费⼒了,但是有了效果,使⾃⼰作⽤的这个对象发⽣了状态的改变。

⼆教学内容我们⼒学主要是研究⼒和运动的关系。

如果⼀个⼒作⽤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的⽅向(不管是正⽅向还是反⽅向)移动了⼀段距离,这个⼒的作⽤就显⽰出成效,⼒学⾥就说这个⼒做了功。

我们继续来看,前⾯我们已经知道了,如果只⽤⼒了⽽物体没有发⽣移动,那这个⼒也是没有做功的,如果,我们⽤⼒了,⽽且物体也发⽣移动了,那是不是说我们的这个⼒就做功了呢?学习笔记在这个图中,两个⼩朋友都给了桶向上的⼒,桶也发⽣了移动,但是我们要观察,桶移动的⽅向和⼒的⽅向是不是⼀致或者相反,⼒是向上的,⽽桶是⽔平运动的,它俩⽅向垂直,所以,即使物体我们⽤⼒了,物体也运动了,我们的⼒也不⼀定做了功。

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在物体上的⼒2、物体在⼒的⽅向上通过的距离这两个条件是严格的,缺⼀不可⽽且我们知道,当⼒做功时,⼒的⼤⼩以及在⼒的⽅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不同都会导致做功的不同,那如何去计算功的⼤⼩呢?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跟物体在⼒的⽅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即:功=⼒×⼒的⽅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公式表⽰就是: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J)F——⼒——⽜顿(N)学习笔记S——距离——⽶(m)所以,1J=1N*m表⽰:1J的功等于1N的⼒使物体在⼒的⽅向上通过1m距离时,这个⼒对物体所做的功为1J前⾯我们学习简单机械的时候已经知道,使⽤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是否在省⼒的同时也能省距离呢?也就是说,使⽤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呢?如下图,演⽰实验,分别利⽤杠杆和滑轮,看是否能省功然后按照下表将所需要的数据记录下来:得出结论:使⽤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功的原理学习笔记随堂练习:1、马⽤200N的⼒拉着重为1500N的车⼦,在⽔平路⾯上匀速前进了100m,拉⼒对车做的功为J,重⼒对车做的功为J.2、在⽔平桌⾯上,将重为20N的⽊块沿直线匀速向前推了5m,所⽤的推⼒为4N,撤去推⼒后,⽊块由于惯性⼜前进1m,则推⼒所做的功是J,重⼒所做的功为J.3、⽤200N的推⼒对车做600 J的功,⼩车在推⼒的⽅向上移动m的距离.4、⼒学⾥所学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是。

初二物理功的教案精选5篇

初二物理功的教案精选5篇

初二物理功的教案精选5篇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功的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二物理功的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机能: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 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

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四、教学步骤:(一)引入课题。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

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

(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

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

那么“什么是功?”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高一物理教案《功》

高一物理教案《功》

高一物理教案《功》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行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分;(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制这个力做了功。

2.把握功的计算:(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展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根底上把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简单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熟悉,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功这个词我们并不生疏,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学问,今日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学问,绝不是简洁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熟悉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1.功的概念先请同学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亲密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1)假如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争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

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行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答复出如下计算公式:W=Fs。

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假如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状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

九年级物理上册《怎样才叫做功》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怎样才叫做功》教案、教学设计
5.拓展延伸,提高思维能力: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如研究生活中其他实例的功的计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6.注重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7.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1.学生在力的功的理解上可能存在误区,如对功的计算公式记忆不准确,对力与位移方向关系理解不清晰等。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2.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参差不齐,可能会影响到对功的计算。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数学基础,适时给予辅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产生疑问。教师应注重实例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学科,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2.通过学习力的功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强调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明白学习物理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探讨力与位移方向对功的影响;
c.分析如何提高力的效率,使力做的功更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以下练习题:
a.计算给定力、位移和角度的功;
b.分析给定实例中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判断力做功的多少;
c.设计实验,测量给定力的功。

《功》——教案

《功》——教案

《功》——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3、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了解功的原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教具:长木板、小车、木块、细线.、钩码教学过程:一、复习我们前面学习了力和运动、力和机械。

先来看两张图片。

二、导入新课“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经常说到“功劳”“军功”等词语,这些“功”是什么意思呢?在力学中,也经常提到“功”的概念。

力学里所说的功汲取了“成效”的含义。

那么什么叫功?从本章起开始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三、新授内容出示学习目标:1、什么是力做了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哪些情况下力做了功?哪些情况下力没有做功?3、功的大小等于什么?计算功的公式是什么?利用公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4、什么是功的原理?(一)、什么是“力做了功”教师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木板上用相同的力分别拉木块和小车,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两次用力木块静止不动而小车运动。

这两次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小结: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物体做了功(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出示本节课文图片,提问并学生讨论:1、分析第1组功的实例:物体、小车、汽车在什么力作用下运动,(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①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拉力对物体做了功。

②小车在拉力作用下,向前通过了一段距离,人们的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③汽车在刹车阻力的作用下,向前滑行了一段距离,小车克服刹车阻力做了功。

2、分析第2组没做功的实例:石头、水桶是否受到力?有没有移动距离?为什么力没做功?①石头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所有没做功;②水桶受到了力,也移动了距离,但这个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因此也没做功即“劳而无功”。

初中《功》的教案

初中《功》的教案

初中《功》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斜面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吗?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功的概念: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功等于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即 W = F × s。

3. 讲解功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乘以1米。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斜面等实验用具。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讲解实验原理:通过测量重物在斜面上上升的高度,计算重力做的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2. 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呢?3. 出示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堂练习和总结拓展,巩固了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功的计算方法,避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错误。

高中物理做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做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做功的教案
实验名称:做功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做功的概念以及做功的计算方法。

实验材料:小车、斜面、测量尺、测力计、书本等
实验原理:做功是力对物体的移动所做的功。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移动时,如果力方向与位移方向一致,那么外力对物体做正功;如果力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那么外力对物体做负功。

实验步骤:
1. 将斜面倾斜角度固定好,将小车放在斜面上,并在斜面上放置书本,使小车可以沿着斜面向下滑动。

2. 使用测力计测量小车在沿斜面向下滑动时所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

3. 测量小车的位移,并计算小车在沿斜面向下滑动的过程中所做的功。

4. 改变斜面倾斜角度,重复以上步骤,比较不同条件下小车所做的功的大小。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斜面倾斜角度(°)重力(N)摩擦力(N)位移(m)做功(J)
30 5 2 2 16
45 5 2.5 2 14
60 5 3 2 12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斜面倾斜角度增加,小车所做的功逐渐减小,这是因为斜面倾斜角度增大,摩擦力和重力分量对小车向下滑动的影响增大,使得小车所做的功减小。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做功是力对物体移动所做的功,而做功的大小与外力大小、位移方向及物体的摩擦力等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做功是非常重要的物理概念,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物体运动的过程。

沪教版上海科技版八年级物理 9.3“做功了吗”教案 PPT课件

沪教版上海科技版八年级物理 9.3“做功了吗”教案  PPT课件

1、用50N的水平推力将重为100N的
礼盒匀速推动2米,做的功是多少?
F=50N
G=100N
2m
已知:m=10kg h=1.5m 求:w 解:G=mg =10kg×10N/kg =100N w=Gh =100N×1.5m =150J 答:需要做功150J。
已知:G=600N h=3m 求:w 解:w=Gh =600N×3m =1800J
第三节
做功了吗
如何使重力为G
的礼盒升高h?
h h




h
h
机械功
机械功的定义: 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力 距离 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思考:这个定义当中有几个物理量?
马的拉力F使车移动了一段距离S, 我们说马的拉力对车做了功,或简单的说 马对车做了功。
s
叉车的举力F将 货物移动了一段 距离S,我们说 叉车的举力对货 物做了功,或简 单的说叉车对货 物做了功。


二:怎样才算做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注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人对小狗做功了吗?
F
s
F
搬而不动
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
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运动员没有对球施力,所以 运动员没有对球做功
人抬着物体在水平面上行走,人的支 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有力也有移动距离,但通过距离不在 力的方向上(力与通过的距离相垂直), 因此此力没有做功

S
物体在,哪阶段做 功哪阶段不做功?为什么?
G
h
×
1J=1N· m
• 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18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
平邑赛博中学
授课教师:李东山




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学过
哪些机械?人们
在使用各种机械
时发现,省力的机
械不省距离,省距
离的机械不省力,
力与距离是什么
关系?
学生在前面学习滑轮的前提下,分析课本10—23图:
分析:Fs与Gh的关系?
引入机械功的概念:
1、力与距离的乘积有了成效,力学中就说物体做了功。

2、物理学中把这个物理量,定义为“功”
1、学生分析,
应让学生考虑怎
样才能省力?
怎样才能省距
离?
列举生活中
的例子:
楼梯、
盘山公路、等
提出课题:(一)做功了吗
新课教学提出问题:
怎样才算做功
了?
给出书本中的例子,
让学生思考哪些力做了功?
1、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做功了吗?
2、吊车的拉力使货物移动一段距离,吊车对货物做功了吗?
3、燃料燃烧的推力,对火箭做功了吗?
4、飞机的拉力对铁塔做功了吗?
5、工人推车前进,做功了吗?
6、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1、汽车的牵引力
做了功
2、吊车对货物做
了功
教学过程新



通过上述实例的
分析,由学生讨论
得出:做功的两个
必要条件
老师与学生对照
做功的两个条件
共同分析课件中
的实例做功情况
(二)怎样才算做功?
做功的两个必备条件是
1. 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2.物体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功的这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
学生讨论,
归纳
总结。

教学达成度
课堂习题达标题;
1、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1米。

(2)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1米高处。

(3)用2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水平前进的小车上,随着小车一起向前移动了1米。

(4)用200牛的力提着物体,沿扶梯走到2米高平台上。

(5)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仍出10米。

(6)将1dm3的水举高1米。

学生练习,教师巡
视,最后与学生一
起分析,给予矫正
和赞赏。



布置
作业
P164 2、3、4
教后反思学生熟悉力的三要素,知道力有方向性,学生掌握了路程的知识,
不难理解物体移动的距离s,学生在理解距离与力的方向的关系时,可能存在困难。

功的单位:焦耳(J)是新知识,学生可能感到陌生,在训练中要重点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