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课题】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知道功的公式及单位,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

3.结合功的单位的命名,了解物理学家焦耳,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

【教具与教学准备】书、书包、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交代目标: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作出它的受力示意图,哪个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在力学中,我们把对木块的移动作出贡献的这个力,说它对物体做了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功的一些知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力学中的功1.自学:阅读课本图9-3-1中力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小组内讨论2.总结:[1]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做功的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有三种情况力对物体不做功:物体受力,但是不运动;物体靠惯性运动;物体受力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相互垂直。

(二)功的计算1.提示:力越大,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阅读:阅读课本“功的大小”部分,明确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总结:[1]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公式:W=Fs[3]单位:焦耳,简称焦(J) 1J=1N·m(三)典型例题:一个人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200N的车前进2m,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

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运货时做的功。

(g=10N/Kg)(五)链接:出示焦耳的照片,了解焦耳的事迹和成就。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课题: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能使用功的计算公式实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

2、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能使用功的计算公式实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过山车的视频,观看时请大家注意过山车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播放视频)。

视频结束。

师:过山车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生:忽快忽慢。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过山车的速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变化,过山车又为什么能够到达大回环的最高点呢?生:想。

师:好,看来大家的求知欲望都挺高的,这就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认真学习第八章《功和机械能》,学习了这个章的知识后,以上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大家说好不好?生:好。

师:本章我们将学习功、功率、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及其相互转化等知识,这节课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功。

(出示课题)功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力学中的功师: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本P56力学中的功解决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1、物理学中的功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功一样吗?2、力学里的功是指什么?3、想想议议中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没有做功的实例中力为什么没有做功?4、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行成果展示,教师利用白板重点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事例分析来进一步理解一下功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看看那一个小组分析的更好。

(播放多媒体)。

师生活动:实行事例分析。

师:请大家通过前面的事例分析实行小组讨论,力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1、物体受力,但没有移动距离。

例如:搬而未动,推而不动等2、物体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受力。

初中物理_第十章 第三节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章 第三节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做功了吗一.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2. 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3. 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知道W=Gh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机械功定义的认识;功的计算。

难点: 力的方向以及移动距离是否在力的方向上的分三.引入新课请学生轻推桌子,桌子不动。

得有力但不一定有成效。

四.进行新课:一、比较力的成效的方法(一)相同的力,比其距离让学生举相同的实心球,一个到桌子上,一个到凳子上通过对力的积累的比较得到力的成效的比较方法:相同的力,比其距离。

(二)相同的距离,比其力让学生举实心球和课本,都到桌子上与方法一相同,引导学生得到比较力的成效的第二种方法。

相同的距离,比其力的大小。

(三)功的概念得出请学生举实心球到凳子上、举课本到桌子上当力和距离都不相同时,我们应怎样比较两次力在距离上的积累?讨论:约两分钟。

学生可能提出相加减、乘除等。

逐步引导学生得到求乘积的方法比较力的成效。

由此得出:力和距离的乘积能反映出力的成效,用一新的物理量来表示即:功表示:力在距离上的积累的物理量意义:反映力的成效或功效二.概念完善出示做功的两个实例,引导学生找做功的共同点。

完善功的概念。

总结物体做功必备两个要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三、怎么样才算做功小组讨论交流以下实例做功了吗?(1)小鸟叼起地上的虫子。

(2)人推油桶运动。

(3)人举杠铃静止不动。

通过小组讨论,都能明确(1)做功(2)做功(3)没做功接着进一步分析不做功的情况:(4)人拉箱子没拉动(5)踢出的足球,脚对足球还做功吗?(6)扛物体水平运动,支持力做功了吗?通过讨论,学生能确定(4)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而对于(5、6)学生争议很大,有很多学生认为做功。

后经过老师引导下自己一步步的分析,恍然大悟发现原来也是不做功的,因为没有力,仅仅是由于惯性而滚动(这种情况分析是个难点)教师引导总结三种不做功的情况:①s=0 ②F=0 ③s与F垂直。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做功了吗-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做功了吗-说课稿

第九章第三节《做功了吗》说课稿一、教学分析1、“功”的地位与作用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

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B.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C.理解公的计算公式W=Fs中个符号道标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D.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A.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B.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识那样可以依靠直观认识为依托,因此教学中充分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学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做功;2.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怎样才算做了功;3. 会根据功的公式计算功的大小,能估测生活中常见的功;4. 培养学生利用“关键词”理解概念;5. 让学生能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6. 增加对生活中的物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提问、举例、归纳小结、讲练结合等。

主要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复习提问:已经学习了的简单机械的特点(省力还是省距离)2.功的概念的引入:由学生对本节标题中“功”这个字的理解和认识与学生自主学习后得到的教材上的定义作比较归纳出“功”的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功”的概念)二.新课教学:引入:物理是研究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生活中的几个例子(结合ppt上的事例进行教学)提问:上述的实例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有力的作用,而且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时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老师:力学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一定的成效,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那么我们教材中是如何定义“功”的呢?1.什么叫“功”?定义: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work),用字母W 表示。

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让学生朗读遍“功”的概念。

启发学生找出并注意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列举生活事例,结合ppt 启发学生小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发现常见的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过渡:通过对概念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现在我想了解一下:大家对“必要”两个字如何理解?(必要,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成为做功)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学生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实例)A.有力无距:例如用力推汽车没推动;用力搬石头但没有搬起;举重运动员举重是杠铃在空中停留三秒等。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一、设计意图:我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游戏,引导他们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斜面、球、尺子、毛巾。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

五、活动过程:1.引入:我带着孩子们玩了一个游戏,让他们推一辆小车,感受推车的力。

然后我提问:“我们刚才用了什么力让小车动了?你们觉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吗?”2.实验一:我设置了一个斜面,让孩子们推球下去,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然后让他们用尺子量一量球滚动的路程,用画笔记录下来。

3.实验二:我在毛巾上放了一个球,让孩子们推球,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同样,让他们用尺子量一量球滚动的路程,用画笔记录下来。

4.实验三:我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教具和学具,进行实验操作,并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力的作用效果。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在活动中,我设置了三个实验,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一是通过斜面让球滚动,实验二是让球在毛巾上滚动,实验三是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

这些实验的设计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实验操作中,我特别强调了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和测量球滚动的路程。

初中物理_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生活中大量实例建立模型,引出功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只有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时,该力才对物体做了功。

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了解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教材分析★各种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都与功紧密相连,而且功的计算能够为能量的定量表达即能量的转化提供分析的基础,可见该节内容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在实际应用中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能正确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

很多学生对于功的计算只关注力和距离,而忽略了物体移动距离是否沿力的方向,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一种模型,即物体在受到力时,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力才对物体做了功,让学生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再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如铅球、哑铃等让学生体验,感受做功的多少与作用在物体上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都有关。

在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再让学生体验测量直接提4个钩码上升5cm做的功。

这样的探究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功的概念,使思路清晰起来,并逐步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受力分析、力的测量、判断物体的移动距离及其测量方法已经了解,但往往对两者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并不清楚;常导致功的计算产生错误,本课通过对大量生活实例的归纳,及实验测量,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学习功,将有利于学生对功的理解。

★学法引导★放手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认真观察,同时深入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之间动手做实验,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2.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

怎样才叫做功的教学设计

怎样才叫做功的教学设计




八、板书设计

1.功的概念和公式
概念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功
因素
(1)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
符号单位
(1)F:N
(2) :m
(3)W:N·m=J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力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习惯擅长记忆,但是类比归纳能力有待提高,针对学生的这种特征及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表格式的教学方式,将内容简单明了化,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类比,举例推理等方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及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利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正功和负功的意义,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进行功的计算;
2、理解功是能转化的量度,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猜想、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以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功的教学中,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力与位移同向时功的求法,再探究力与位移有夹角时的功的求法,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在物体发生一段位移的过程中,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做功的区别,总结出了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的条件,引导学生理解正功,负功的含义,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及其求解方法。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形容词的用法和句型的构成;2.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1.形容词的用法;2.句型的构成和理解。

教学难点:1.阅读理解的技巧;2.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课本。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 (5分钟)1.引入本课的话题:“做功了吗?”2.跟学生一起讨论做事的时候如何判断是否已经做好并付出了足够的努力。

Step 2: 教学目标解释 (10分钟)1.解释掌握形容词用法和句型的构成的重要性。

2.解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3.解释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能力的重要性。

Step 3: 教学内容呈现 (15分钟)1.展示形容词的用法和句型的构成的课件内容。

2.用例句和练习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形容词的用法和句型的构成。

Step 4: 阅读理解 (25分钟)1.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一篇关于“做功了吗?”的短文。

2.学生回答关于短文的问题。

3.学生分组讨论短文,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Step 5: 口语练习 (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提问,询问对方做功了吗。

2.学生用所学的形容词和句型回答问题,并给出理由。

Step 6: 课堂讨论 (1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什么事情是真正做了功的。

2.学生就这个话题进行互动和讨论。

Step 7: 结束 (5分钟)1.总结本课的内容和学习要点。

2.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提高词汇量。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入“做功了吗?”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教学课件和口语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了形容词的用法和句型的构成。

通过阅读理解和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九年级物理上册《怎样才叫做功》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怎样才叫做功》教案、教学设计
5.拓展延伸,提高思维能力: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如研究生活中其他实例的功的计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6.注重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7.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1.学生在力的功的理解上可能存在误区,如对功的计算公式记忆不准确,对力与位移方向关系理解不清晰等。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2.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参差不齐,可能会影响到对功的计算。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数学基础,适时给予辅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产生疑问。教师应注重实例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学科,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2.通过学习力的功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强调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明白学习物理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探讨力与位移方向对功的影响;
c.分析如何提高力的效率,使力做的功更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以下练习题:
a.计算给定力、位移和角度的功;
b.分析给定实例中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判断力做功的多少;
c.设计实验,测量给定力的功。

《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

《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

怎样才叫“做功”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做工”与“做功”的区别。

2、掌握做功的要素,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3、掌握功的测算方法,了解机械功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互动加深学生对做功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与关心社会生活中的做功现象,体会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明白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要素,能够定量计算做功值。

【教学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做功的正确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引导、课上交流、巩固总结。

、导入新课我们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力和距离的概念。

如果我们将力在距离上积累起来,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我们为什么要引入机械呢?【过渡】人类利用机械做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利用蒸汽机做功,带动火车运行。

为什么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就需要明白做工和做功的区别。

二、新课学习1.介绍做功与做工的区别【演示】(媒体展示)课本图11-1,在左图中人用力推汽车,但没推动,右图中人用力搬石头,也没搬起来。

我们根据经验知道,在做图中所示的活动中我们会大汗淋漓,使尽全身力气,确实做了“工”,但从物理学定义上来讲,我们并未“做功”。

那么什么情况下才算做功呢?做功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意义呢?(1)怎样才叫“做功”【演示】(媒体展示)课本活动1,找出图11-2 中左图和右图的共同点。

从左图中我们发现人在提拉铁球时对铁球施加了力的作用,同时将铁球提起了一段距离;与左图类似,右图的人在推车子的时候对车子施加了力的作用,然后将车子推了一段距离。

在物理学上,他们都做了功,但与图11-1 不同的是,他们在施加力的同时,使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

【提问】是否对物体施加力,并且物体有移动距离,就认为做功了呢?很显然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注意到图11-2 中,物体的移动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

也即是说,做功需要使物体在力得到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物理学上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沿力得得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 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 教案

《做功了吗》◆教材分析本节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机械功”、“怎样才算做功”、“怎样计算功”三方面知识。

教材首先从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这一事实出发,再从动滑轮提重物具体实验探究中发现: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进而引出机械功的概念。

接着又用图示方法展现怎样才算做功,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做功的必备条件,最后自然地引出计算功的公式和方法以及单位,并通过信息窗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同时说明了为什么以他的名字来为作功和能的单位名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2.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功的概念,判断怎样才算做功。

【教学难点】利用公式计算功的大小。

◆课前准备◆木块、小车、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水杯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提出问题:在探究滑轮时,不考虑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力的情况下,人的拉力F、物重G、物体上升的高度h和拉力移动的距离s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活动】举手回答问题: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即:F=G;s=h动滑轮:省力,但费距离,即:F=G/2;s=2h滑轮组:省力,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距离,即:F=G/n ;s=nh【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三种情况中力与距离的乘积关系:总结得出:Fs=Gh;由此引出“机械功”(进入新课)板书课题:做功了吗【设计意图】课件展示三种滑轮,给学生形象生动的画面,引起学生兴趣,进而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的同时也复习了上一节的内容,有学生回答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总结出Fs=Gh 这个有意义的关系,进而引出机械功的概念。

做功了吗教案

做功了吗教案

做功了吗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含义;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3知道功的单位;4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2经历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作用效果”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辨析,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结合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提出问题:1图片中可以运用哪些力学知识来解释2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解答上述问题;活动2讲授2二新课教学1.明确“成效”在物理学中的含义;图片展示:生活中做功的两个实例和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学生观察图片展示的物理情景,讨论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能够产生的“成效”,领会“成效”的含义,从而引出“功”;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上升至“成效”,为建立功的概念做准备;2.理解功的含义并建立功的概念;1实验探究:用相同大小、相同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吗做法: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同样的力提升小钩码和大钩码或用同样的力拉小木块和大木块,观察力的“成效”;2学生交流展示:比较两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产生“成效”的条件──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领会“成效”的含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入手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说明该力对此物体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物体没运动,说明力没有成效;3建立功的概念: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总结提升:说明力学中功的含义,建立功的概念;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做功需要哪些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的距离;反馈练习: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强化练习:出示图片,提问:人提水桶行走时,提水桶的力对水桶做不做功为什么对水桶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分析距离,学习判断力做功的方法;3.通过比较功的多少来确定功的计算方法1实验探究: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看看谁做的功最多友情提示:怎么做才能对物体做功怎么做,做的功更多启发思维,引入问题:提一桶水由一楼上到二楼,我对水桶做功了吗再把水桶提到五楼呢,哪次成效大哪次做功多为什么要想使我做的功更多,还有什么方法分析:教师有梯度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问题,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下实验:利用探究1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方案,使拉力做的功越多越好;交流展示;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器材都提起来,提得越高,做的功越多;把所有的器材叠放在一起,拉得越远,做的功越多;小结:功的多少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关系:力越大,距离越远,做功越多;2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力学中就用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来计算功的大小,用字母F表示力,S表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因为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我们取首写字母W来表示功,功的计算公式:W=FS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J的物理意义:1J=1N·m补充: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就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称焦耳;感知1J的大小,把两个鸡蛋提高1m做的功约为1J;3应用举例:在水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人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教师给予规范化板书演示;4.课堂小结及检测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构建本节的知识框架结构,教师给予适当补充提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自我评价收获所得;活动3活动3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大,较抽象,难理解;通过备课研讨,我们补充同样的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利用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为本课的研究作了铺垫;有了这样的一个知识基础,再结合“成效”一词,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第1节功课时设计课堂实录第1节功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提出问题:1图片中可以运用哪些力学知识来解释2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解答上述问题;活动2讲授2二新课教学1.明确“成效”在物理学中的含义;图片展示:生活中做功的两个实例和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学生观察图片展示的物理情景,讨论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能够产生的“成效”,领会“成效”的含义,从而引出“功”;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上升至“成效”,为建立功的概念做准备;2.理解功的含义并建立功的概念;1实验探究:用相同大小、相同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吗做法: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同样的力提升小钩码和大钩码或用同样的力拉小木块和大木块,观察力的“成效”;2学生交流展示:比较两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产生“成效”的条件──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领会“成效”的含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入手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说明该力对此物体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物体没运动,说明力没有成效;3建立功的概念: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总结提升:说明力学中功的含义,建立功的概念;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做功需要哪些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的距离;反馈练习: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强化练习:出示图片,提问:人提水桶行走时,提水桶的力对水桶做不做功为什么对水桶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分析距离,学习判断力做功的方法;3.通过比较功的多少来确定功的计算方法1实验探究: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看看谁做的功最多友情提示:怎么做才能对物体做功怎么做,做的功更多启发思维,引入问题:提一桶水由一楼上到二楼,我对水桶做功了吗再把水桶提到五楼呢,哪次成效大哪次做功多为什么要想使我做的功更多,还有什么方法分析:教师有梯度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问题,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下实验:利用探究1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方案,使拉力做的功越多越好;交流展示;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器材都提起来,提得越高,做的功越多;把所有的器材叠放在一起,拉得越远,做的功越多;小结:功的多少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关系:力越大,距离越远,做功越多;2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力学中就用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来计算功的大小,用字母F表示力,S表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因为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我们取首写字母W来表示功,功的计算公式:W=FS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J的物理意义:1J=1N·m补充: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就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称焦耳;感知1J的大小,把两个鸡蛋提高1m做的功约为1J;3应用举例:在水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人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教师给予规范化板书演示;4.课堂小结及检测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构建本节的知识框架结构,教师给予适当补充提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自我评价收获所得;活动3活动3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大,较抽象,难理解;通过备课研讨,我们补充同样的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利用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为本课的研究作了铺垫;有了这样的一个知识基础,再结合“成效”一词,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功——新授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2. 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两张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两张图片中两人有没有对物体施加力,有没有做工,有功吗?指出其中“功”的含义。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物理学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义,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的“功”。

板书课题:力学中的“功”将学生的语文知识与物理课堂有机融合。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新课学习(一)、力学中的功1.做功的含义课件展示:(1)叉车把货物举起;(2)小明想把大石头移开,但没有搬起。

让学生讨论叉车和小明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引导完成物体的受力分析,明确是哪个力对货物的移动做出了贡献,从而初步得出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课件展示:(1)人把物体提到楼上;(2)工人推着车向前运动;(3)小孩子用力推车,车未动;(4)吊车吊着重物静止在空中。

让学生标出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再说出几个事例中哪些是做功的?哪些是不做功的?做功的事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出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了解功的概念;2.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3. 了解功的应用。

二、学习重点四、教学方法讲述、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和现象引入,比如:当我们把书从地上捡起来放在桌子上,我们就做了功。

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需要克服重力,才能使书离开地面,并把它举到桌子上。

那什么是功呢?根据引入让学生自然引出了“什么是功”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释详细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功:力在其作用方向上的作用量乘以移动的距离。

即W=F×s。

其中 W 为功,F为力,s为运动的距离,单位为焦耳(J)或牛米(Nm)。

取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水平放置在桌子上,使桌子和地面之间的高度为h。

现用手推这个物体,让它从桌子的一侧移动到桌子的另一侧。

根据上述公式,功W=mgh。

假设物体质量为2kg,高度为1m,功就是2×9.8×1=19.6J。

4.实验(30分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使他们真正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步骤如下:① 将一个小木块放在桌面上;② 将其中一面打上两个小钉子,使它在水平放置的情况下有一段距离可以从桌上悬空;③ 在悬空的小木块上挂上一个弹簧秤;④ 用另一块小木板搭在钉子上,在弹簧秤上悬挂一些重物;⑤ 记录下秤弹子和悬挂重物的重量和高度差(s);⑥ 计算出重力(F)和移动距离(s);⑦ 计算出功(W=F×s)。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计算功的过程,老师可以进一步解释如何确定力的大小和移动距离。

通过本次学习,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功”,掌握了计算方法,加深了对力和功的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本次课中,因使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类比理解“功”,完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整个近程动力课程是非常有针对性和实际性的。

力是否做功,功的计算公式

力是否做功,功的计算公式

力是否做功,功的计算公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 内容与地位要求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能判断出物体所受的各个力是否做功。

2.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标量。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功”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 教学重点、难点⑴重点:功的一般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负。

⑵难点:弄清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是不同的。

二、案例设计(一)导入新课让全班学生动手操作:将各自的课桌右移约2cm.教师关注学生操作的方式,并把移动课桌这一具体问题转换为物理模型来讨论,用示意图分类展示在黑板上。

如右图所示。

问题1 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图(a)、图(b)恒力F是否做功,为什么?让学生回答,基本上能从初中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即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入手。

那么,功应该如何求解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板书]1.机械功的定义:作用于某物体的恒力F与该物体沿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s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问题2 若物体发生的位移为s,则图(a)、图(b)恒力F做的功各为多少?学生回答:都有做功,W=Fs。

图(a),W=Fs;图(b),W= 0。

应用初中所学的有关功的知识,基本上能够解决。

问题3 若物体发生的位移为s,则图(c)恒力F是否做功、做的功为多少?力F有什么作用效果?学生回答:使物体竖直上提和水平前进。

教师引导:能否从力的分解角度来讨论问题2呢?分组讨论探究,并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2。

学生回答:(1)不做功。

因为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s是水平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2)有做功,W=Fs。

因为功是力F与位移s的乘积(3)有做功,W=Fs cosα。

因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把力F分解为使物体水平前进的力F1=F cosα和竖直上提的力F2=F sinα。

《做功了吗》教学反思(通用2篇)

《做功了吗》教学反思(通用2篇)

《做功了吗》教学反思(通用2篇)
《做功了吗》篇1
本节的知识较抽象,应用的知识较多,是前面所学的力、力的作用效果与简单机械的延伸,又是后面学习机械效率、功率的概念和计算的基础。

是本章的重难点所在,但是单凭教师用语言教授不容易让学生明白,因而我采用了如下一些方法突破难点:
1、在什么是功的教学中,列举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其更容易理解物理学中功的含义。

2、在进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时,举出几种不做功的情况,从反面去探究说明,并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通过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其功的'定义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其表达式,并类比前面学过的知识推导出单位,这样便于学生理解。

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练习、巩固新知识的时间过少,学生思维转化有些跟不上,加上学生对生活中的做工和物理中的做功分辨不清,对功的理解还不太明确,我准备在下节习题课时加强练习的同时,多列举一些实例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其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功了吗》教学反思篇2
首先从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这一事实出发,再从动滑轮提重物具体实验探究发现: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进而引出机械功的概念。

接着又用图示方法展现怎样才算做功,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做功的必要条件,最后自然地引出计算功的公式和方法以及单位,并通过信息窗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同时说明了为什么以他的名字来作为功和能的单位名称。

“怎样才算做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介绍了机械功的概念后,通过大量事例让学生认识怎样才算做功,并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事物进体验,如用手举凳子不动,手将书包举高等等,使学生切实有所体会,并将自己的体会在班级进行交流。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课堂导入设计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课堂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设计--以沪科版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机械效率为例课堂导入设计这个案例以《机械效率》为例,面向尤溪县第五中学八年级学生,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大数据,搜寻最新的物理教学素材以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呈现《机械效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关注物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导入目的:本节内容知识容量大,如果平铺知识点学生会觉得应接不暇。

因此,通过向心力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导入,将主要课堂内容的介绍、不同课堂内容之间的过渡,目的是吸引屏幕另一端学生注意力,使课堂更加生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导入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家在三楼。

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B)回答:(A)回答:(A)回答: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法供参考:第1种是人直接提着沙子上楼;第2种是把沙子放进桶里,人通过动滑轮把沙子拉上楼;第3种是把沙子放进质量较小的袋子里,人通过动滑轮把沙子拉上楼。

提问:第1种方法中人做了哪些功?第2种方法中,人又做了哪些功呢?第3种方法呢?这些功中,有哪些功是必须要做而且对我们是有用的呢的?又有哪些功是对我们无用但是又不得不做的功呢? 结合第4种方法学习三种机械功有用功:对我们有用的那部分功。

额外功:对我们无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和无用功统称总功。

用表示提升沙做的功是有用功,提升滑轮、口袋以及克服摩擦做的功是额外功。

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总功。

它们的关系是举例提问加深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提问,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各是什么? 那如果是水桶掉到了水井里,想把水桶从井中提起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各是什么呢? (B )回答:回答:提升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提升水桶做的功是额外功;二者之和为总功。

(B )回答:媒体资源:1.机械做功图片2.机械功率视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3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建立机械功的初步概念。

2、通过归纳生活中的大量做功实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具体事例中物体是否做功。

3、知道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判断具体事例中物体是否做功;运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具体事例中物体是否做功。

教法学法: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水桶,水,小车,钩码,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各行各业工作的图片
教师:我们知道,劳动最光荣.现在老师需要两位同学配合,参与到一项简单的劳动中来,谁愿意?
教师:这两位同学的工作量一样大吗?你觉得哪个同学的工作量更大一些,判断依据是什么?
教师:老师需要另外两位同学配合到下一项光荣的劳动中来,谁愿意?
教师:这两位同学的工作量一样大吗?你觉得哪个同学的工作量更大一些,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1.把100N和200N的物体都提升1m,工作量大小有什么关系?
2.把100N的物体分别提升1m和2m,工作量大小有什么关系?
3.把200N的重物提升2m和把300N的重物提升1m,如何比较两次工作量的大小?
教师: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教师:请同学们将课本上195页下面功的定义画下来并读两遍。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叉车叉起货物上升的视频,思考:做功时,物体受到的力和物体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同学们推着购物车逛超市时,对购物车做功了吗?思考一下:做功时,物体受到的力和物体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也就是说,这个距离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教师:我们就得到了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力,第二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教师:请同学们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记在课本上。

教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货物静止在叉车上的视频:叉车做功了吗?为什么?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有力没有距离,没有做功。

这叫劳而无功。

教师:同学们多数玩过丢沙包的游戏,人把沙包丢到空中后,人对沙包还做功吗?教师:大家真的很棒,分析的太好了。

沙包在空中飞行时,虽然有距离,但是没有力,所以没有做功。

这叫不劳无功。

教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视频,思考,叉车拉着货物水平运动时,支持力对货物做功了吗?为什么?
教师:根据咱们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 s=0,劳而无功
2 F=0,不劳无功
3 F⊥s,垂直无功
请同学们把这个也记在课本上,便于以后时常翻看回顾。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下面几个实例是否做功,并说出你判断依据。

(1)人搬石头,但没有搬动;
(2)人在平直路面上将油桶推到仓库里;
(3)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在空中,停留了5秒;
(4)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运动;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桌上的器材,体验一下做功或者不做功的过程。

既可以做功,也可以不做功,同学们开始活动吧。

教师: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活动体验。

教师:同学们做的非常好,说的也非常棒,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怎样计算功。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96页到197页的知识,完成学案活动3。

(1)功的公式___________
(2)功的单位______,简称______,用符号____表示。

(3)用200N的力把物体拉到3m高的房顶上,拉力做的功是多少?
教师:哪位同学说一下自己的完成情况。

教师:课件出示关于焦耳的简介,让同学们阅读、感悟。

教师:1J有多大?请同学们把物理课本举起20cm,这个过程做的功,大约就是1J。

请同学们体验一下吧。

三、课堂巩固
教师:同学们,今天新知识就这么多,是时候展示你学的怎么样了,来,该大显身手了。

1.下列几种情况,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将实心球抛向空中B.人从一楼上到三楼
C.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D.起重机吊着重物沿水平方向移动
2.在水平地面上,用60N的水平拉力拉重100N的木箱,使木箱沿拉力方向前进2m,拉力所做的功等于____J,重力所做的功等于____J。

3.雪橇是雪地常见的交通工具。

狗拉着雪橇以15m/s的速度沿直线滑行了2min,雪橇受到的水平拉力为200N,求:
(1)雪橇滑行了多少路程?
(2)水平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教师: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关于功的有关知识,谁能跟老师分享下这节课你的收获?
教师:同学们这堂课表现的非常好,知识掌握的很到位。

课下把同步学习70页自主研学1-8题完成。

下课。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做功了吗
一、机械功
机械功=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二、怎样才算做功

做功的必要条件②
①s=0
②F=0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③F⊥s
三、怎样计算功
W=F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