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首杜甫诗歌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与《望岳》比较研究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与《望岳》比较研究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与《望岳》比较研究1. 引言介绍杜甫作为唐代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本文将着重研究杜甫的两首诗作《登高》和《望岳》,分析它们在主题、意象、结构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异同点。

2. 杜甫与其时背景探讨杜甫创作《登高》和《望岳》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动荡、社会不稳定等因素对他创作产生的影响,以便理解这两首诗在情感和思想上的表达。

3. 主题比较比较《登高》和《望岳》两首诗在主题上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揭示杜甫对当时社会现实以及个人命运追求等方面不同层次深入思考。

3.1 《登高》主题分析解读《登高》中表达出的主题,如纵情山水之美、豪情壮志以及反思命运等。

3.2 《望岳》主题分析探讨《望岳》所体现的主题,如对大自然力量的景仰、国家危局下的思考以及追求个人志向等。

4. 意象比较分析《登高》和《望岳》两首诗中使用的意象,比较其运用方式和效果。

包括山水、动物、自然与人文景色等意象,这些意象如何展示杜甫内心情感与思想抒发的多重层次。

5. 结构比较对比《登高》和《望岳》两首诗的结构特点,深入研究其诗句布局以及韵律节奏。

通过分析诗歌形式和结构组织方式,探索杜甫如何利用语言形式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6. 表达方式比较研究《登高》和《望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从词句选择、修辞手法以及声音韵律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杜甫在不同题材中运用语言技巧带来的效果。

7. 结论总结比较研究的结果,指出《登高》和《望岳》两首诗所传达的共同和独特之处。

同时也可以提及对杜甫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的更深一步理解,并探讨这两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通过对杜甫《登高》与《望岳》这两首诗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杜甫作为一个伟大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思想以及艺术追求。

同时也有助于丰富我们对唐代文化和文学发展的认知。

《登高》《客至》《蜀相》《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登高》《客至》《蜀相》《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跨越千年时空,叹我华夏诗圣——《登高》《客至》《蜀相》《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律诗严整的格律(顿挫)。

2.分析对比不同诗歌中的不同艺术手法和情感,深入理解杜甫在暂时安稳生活中“忧”的底色(沉郁)。

3.结合名家点评,感受李杜二人不同的风格和境界。

【学习过程】一、《登高》767年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于重阳节登高望远,他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改写为散文文段。

借分析学生作品的景物特点,回扣诗句中的俯仰结合,色彩凄清,叠词特点。

仰:高远空旷、清白色调茫无边际的萧瑟凄凉的秋景俯广漠汹涌、沉郁悲凉清冷叠词:音韵朗朗上口音韵之美,“无边落木萧萧下”词义形象化同步消逝《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舒缓轻盈柔和)2.首联中一字奠定了诗歌整体情感基调,在此之后抒情集中在哪里?哀借景抒情3.请你从诗歌颈联找出杜甫的“八重愁”八重愁因:1百年——年老体衰2多病3独——孤独4秋——悲5万里——远离家乡、漂泊6常——永远在漂泊7做客——客居他乡8登台——登高望远一般都是祈求延年长寿,此时的杜甫却愁更愁,怅惘无奈,惹恨添悲总结悲哀:自身原因:潦倒的生活之苦家国原因:家国破败之际时事艰难《望岳》杜甫735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豪壮之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学对比以上两首登高诗作,结合杜甫生平分析杜甫形象的变化。

答:《登高》中,杜甫是一个哀怨、凄凉、常年漂泊、多病缠身、穷愁潦倒、悲抑无奈的老年诗人形象;《望岳》中的杜甫是不畏困难、勇攀绝顶、俯视一切、豪情万丈、雄心壮志的青年诗人形象;这之间,杜甫经历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洗刷,时代的磨难,家国的破碎。

1.诵读诗歌·大声诵读杜甫以下诗作,在每首诗中勾画一个你认为最能表现老杜思想情感的字词。

李杜诗歌对比

李杜诗歌对比

二、李七言古诗之比较:
“古体诗”这一称呼在唐代才出现,以别于“近体诗”。古体诗大约沿自汉魏乐府,诗体比较自由,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等等,一般五言七言写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杂言古诗多以七言为主,所以也可以算入七言古诗。李白和杜甫的七言古诗(包括七言、杂言乐府歌行)是唐诗七古创作的最高成就。三、李杜的文学风格: 1、李白的“清雄飘逸”: 2、杜甫的“沉郁顿挫”: 论文摘要: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是思想上的承接和发扬者,是时代文化的充分体现者,他们的思想是时代的孕育和个人才性契合的产物,并且散见于他们的创作之中。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并峙的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史”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二者皆是以诗人的个人特性结合时代特点而自成一家的。一个冠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冠以“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关键词:创作风格、七言古诗、清雄飘逸、沉郁顿挫
正文:
李白与杜甫在创作风格上都肯定了文学的社会功用。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曾说道:“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而杜甫则在《进雕赋表》中表达了自己的述作之志。这种认识显然来自先秦和汉儒的文学理念。两个人也都反对一味地讲求绮丽靡艳。李白在《古风·其一》中曾说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乔象钟等学者根据李白这首诗而认为李白有复古倾向。李白确实受到了陈子昂的主张的影响,指出了“道丧”的现实情况,并且标举风雅汉魏,但是,李白并不是完全否定建安以后的文学。从李白的诗歌风格上看,李白明显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诗骚的影响有之,而元嘉永明的影响也有。李白的很多作品都曾对陶谢鲍庾等诗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杜甫也曾把李白比作“庾开府、鲍参军”。可见,李白并不是一个旗帜鲜明的复古者。据罗

6.杜甫诗四首

6.杜甫诗四首

6《兵车行》【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明白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学习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往常,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差不多上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诈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扬,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期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跑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期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3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3

杜甫诗三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

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

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析,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

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是他忧思艰难国运的结果。

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

4。

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是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精神分析即可.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加强烈,无法排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世称杜少陵。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诗圣”。

主要作品有《杜工部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这三首诗歌是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望岳》《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

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

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

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

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知识积累《望岳》1.岱.(dài)宗:即泰山。

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

2.齐鲁青未了.(1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

汉古诗《冉冉孤生竹》与杜甫《新婚别》之对比赏析

汉古诗《冉冉孤生竹》与杜甫《新婚别》之对比赏析
王 晓妮
( 陕西师范大学 , 陕西西安 70 6 ) 102
摘 要 : 人 认 为 杜 甫 诗 歌 对 汉 代 古 诗 有 诸 多方 面 的 继 承 与 发 前 展 , 别 从 《 婚 别》 《 冉 孤 生 竹 》 方 面 面 的 契 合 可 窥 见 一 特 新 与 冉 方 斑 。 本 文 意欲 从 时代 背 景 与 主 题 思 想 ; 妇 形 象 心 理 探 微 ; 而 新 和 不 同的 艺 术表 现 手 法 三 个 方 面 对 两 首诗 歌 进 行 对 比 赏析 , 以期 明
晓两 者 之 间 的 内在 联 系与 差 异 。 关键词 : 婚 ; 新 时代 ; 理 ; 术手 法 心 艺
的反 映 , 而更 可 能 是 汉 代 广 阔 的社 会 背 景 和 意 识 形 态 下 文人 士子
人 生 短 促 、 游 伤 别 思 妇 的感 伤 之 作 。 远 “ 君 令 人 老 , 车来 何 迟 ” 句 即 向我 们 透 露 了 一 些 信 息 : 思 轩 两 轩 车 , 屏 障 的 车 , 古 代 大 夫 以上 官 员所 乘 坐 。 可 见 丈 夫 婚 后 有 乃
“ 三吏 ” “ 、三别 ” 新婚别》 。《 便是这一组诗 中的一首 。 相隔几百年的汉代文人五言诗《 冉孤生竹》 冉 与唐代杜 甫诗 歌《 新婚别》 往被诗评 者联 系在一 起 , 往 主要是 因为 两者都 以新 婚 之 别 为 题 材 , 在 古 典 诗 歌 送 别 题 材 中并 不 常见 。为 了更 深 刻 这
亡的文诰。
无端 , 油然善入 。 《 ” 冉冉孤生竹》 古诗十九首》 为《 之一 , 以夫 妻新
婚离别为题材。
唐 代 由 盛 世 急 剧 衰 落 的安 史 之 乱 之 际 , 诗 人 杜 甫 颠 沛 流 大 离, 目睹 战争 中普 通 人 民 的 生 活 惨 状 , 诗 记 史 , 下 了 著 名 的 以 写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蜀相》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蜀相》

探究:诗人游武侯祠这一古 迹、借诸葛亮这一古人究竟 要表达什么情怀?
讨论:杜甫和诸葛亮有哪些相似点?
挖掘二者连接点
人物
角度
诸葛亮 战争频仍 动荡不安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被重用,施展才能抱负


时代背 景
才情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许身社稷,志在匡国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理想 付出 结果
不同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不被重用,仕途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 屡遭贬谪,失意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难耐。 中军帐
总结情感与手法:
诗人追念诸葛亮这一古人,以 诸葛亮自况。在给予诸葛亮赞美 与惋惜的同时,借诸葛武侯这一 古人抒发自己不被重用、壮志难 酬的失落与怅惘。 手法:借古抒怀。
此词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表达了作者 什么情怀?
分析:上阕:孙仲谋、寄奴这些京口历史人物建 立丰功伟绩 ——对比自己,隐约地表达自己的 抗敌救国的心情。( 怀古伤己) 下阕: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昔盛今 衰的伤感 (怀古伤今)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廉颇——同病相怜,不忘为国效力( 怀古伤己)
手为 法表 。达 情 感 作 者 运 用 了 什 么

诗抓 句情 ,感 体词 悟, 诗结 人合 要标 表题 达、 什作 么者 。、

事抓 是意 什象 么、 明 。古 人 、 古 迹 、 古

鉴 赏 咏 史 诗 三 步 骤
用此方法研讨选修教材中咏 史怀古诗《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பைடு நூலக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几首杜甫诗歌的对比分析

几首杜甫诗歌的对比分析

感谢聆听
From Team Three
目录
Contest
了解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远大抱负 心系苍生 善用手法 千变万化 朝气蓬勃 沉郁孤愁 总结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 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 。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 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 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 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 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 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这次我们选取了他早期的望岳中期的春望晚期的春望晚期的春夜喜雨登高从内容情感春夜喜雨登高从内容情感风格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读懂杜甫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几首杜甫诗歌的比较分析
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 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 工巧、悲天悯人的方面更为伟大。 ——摘自《苏东坡传》
簪(zān)
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诗三首登高

杜甫诗三首登高
家国之愁令我白发日多,头发像染上了一层厚重的白霜, 穷途潦倒,病体日衰才刚刚停了消愁的酒杯。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一、品味首联语言
风急
天高 猿 啸哀 渚清
孤独无依 意境 漂泊痛苦 凄凉
沙白
鸟 飞回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 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 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流落 在外又有阔大胸襟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 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 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落木 长江
品味语言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沉郁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高昂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 鸟”、 “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 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品味语言
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 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
比 喻 时长 间江 的 流 逝一 。泻
千 里 ,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 “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

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

.以其鲜明的诗歌创作特色并峙于盛唐杜甫的诗歌为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李白,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传奇。

李诗的的豪放飘逸,杜诗的沉郁顿挫,为何他们之间,有两人出生于不同的家庭环如此区别?这是因为,李白出生于商家,杜甫则出生于官宦家庭,境,以及后来的生活经历不同,从而形成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的第一点不同——人生经历李杜不同,除此以外,李杜诗歌创作方法的不同,也是李杜诗歌艺术特征不同的原因之一;一鸟一兽都会在他们的笔下放出异彩,李杜诗诗歌还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即使一草一木,歌意象群的对比为本文的第三部分;在语言方面,李杜也各领风骚“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凡一代文学自有其一代之作家”。

在唐朝这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真是名家荟萃,菁华宏富。

在其众多的优秀作家中,尤为卓越伟大者,把诗歌推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当推李白和杜甫。

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向了艺术的高峰。

李白杜甫诗歌的两种不同艺术特色,对整个唐以后的诗坛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白在诗歌艺术特色上主要注重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很少对客观物象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其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其诗中有一气夺人的特点;以沉郁顿挫为感情基调,杜甫在诗歌艺术特色上注重描写现实,种深沉的忧思,写出生民疾苦,怀友思乡,也写到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显得深沉阔大。

他们是唐代社会兴衰之交催生和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孕育的伟大李白杜甫的产生,绝非偶然,诗人,对于他们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特色原因,文章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出身不同..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今甘肃秦安),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杜甫是唐代诗人中的巨匠,他的诗歌以沉郁顿挫、深沉内省而著称。

这种诗歌风格不仅代表了杜甫个人的性格特征,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表现形式、主题内容以及艺术手法,来浅析他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首先,杜甫诗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他的诗歌语言庄重沉默、笔墨磅礴、意境深远,表现出他的深刻思考和沉稳态度。

例如,他的《春夜喜雨》诗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表现了他对自然、生命深刻的感受。

同时,杜甫还常常使用对仗、寓言等修辞手法,以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

他的诗歌语言情感层次分明,既有深邃的感受,也有沉思的思考,这正是他诗歌风格的体现。

其次,杜甫的诗歌主题内容展现出沉郁顿挫的特点,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自然万象的变幻。

他诗作中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内容包括自然景物、人生哲理、政治风云等等,反映出他深刻洞察政治和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例如,他的《三类人》诗,以史料记载为依据,直面当时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问题。

他的诗歌主题常常关注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矛盾和不幸命运。

这些主题达到了人文关怀的效果,而且表达出深深的悲痛和忧患意识,构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最后, 在艺术手法上,杜甫的诗歌风格展现出了沉郁顿挫的特点。

他诗作中经常运用对比、借喻等手法,并不断借助声、调、韵、字等技巧烘托情感。

例如,他的《月夜忆舍弟》这首诗,以静的月色、忧伤的离别、渐行渐远的小舟三种意象相互交融,表现出对家庭和纯真友谊的怀念感伤,诗中有大量的借景来烘托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是他深刻思考和反映现实的结果,也是他个人内心体验的反映。

这种诗歌风格既是他诗歌艺术的特点,也是中国古诗歌的重要风格之一。

杜甫的沉郁顿挫诗歌风格,在中国古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杜甫诗歌解读教案:从历史和文学角度审视杜甫经典之作

杜甫诗歌解读教案:从历史和文学角度审视杜甫经典之作

杜甫诗歌解读教案:从历史和文学角度审视杜甫经典之作。

针对杜甫的诗歌,如何进行解读呢?本文从历史和文学角度,提出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和思路,以期让读者更深入地领略杜甫的诗歌魅力。

一、历史角度解读杜甫生活在唐朝的后期,处于天下震荡、战乱不止的时代。

他的诗歌中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的苦难。

因此,从历史角度解读杜甫的诗歌,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在杜甫的诗歌中,反映了民生、社会冷暴力等许多人们日常所面临和感受到的问题,如《兵车行》、《北征》、《三吏》、《赤壁》等等。

这些诗歌不仅只是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是在传承中华文化精神。

2.反映皇权专制统治的诗歌在唐朝后期,皇权专制已经越来越凸显,权力腐败、独裁专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杜甫的诗歌中也反映出了这些问题,如《望岳》、《伯兮》等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权力腐败和更好文明活的想法和期望。

3.反映士人身世的诗歌杜甫自己也是一个名为“杜微”的士人,他的家族在任职上也遭受到了打击。

在他的诗歌中,也有着对于士人身世遭遇的反映,如《登高》、《黄鹤楼》等等。

这些诗歌让读者更加了解唐朝士人的生活状况和感受到的困境。

二、文学角度解读除了历史角度解读,从文学角度解读杜甫的诗歌,也能更好地体现出他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所在。

以下为几个例子:1.对杜甫的修养和功力态度的评价杜甫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有着许多运用句法手法等修辞与文学技巧的表现。

他有着对于诗歌修辞的深刻掌握,加之严谨的写作态度,让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意境都得到了很高的肯定。

例如《登高》、《赤壁》,在杜甫的表达中象征着人们华丽的遭受、所处的革命舞台、对于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

2.对比杜甫与其他诗人的诗歌表现杜甫的诗歌以人文情感和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主题为特征。

与唐代其他诗人如李白、王之涣等人不同,杜甫的诗歌语言更为真实、简洁而有效地传达的情感更让人动容。

例如《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等等写出春雨的畅快,差异化、真实和深刻,使得读者们的神情、思绪能够得到极致的召唤。

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分析

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分析

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分析引言杜牧和杜甫是唐代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他们各自的特点、共同之处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1. 背景介绍在唐代,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

而杜牧和杜甫正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位诗人之一。

1.1 杜牧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的诗歌以爱情主题为主,并注重境界描写和意境营造。

1.2 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他常以社会时事为题材,关注民生冷暖,并善于抒发愤慨之情。

2. 风格对比虽然都是唐代的诗人,但是从创作角度来看,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有较大的差异。

2.1 杜牧的诗歌风格杜牧的诗歌风格更加婉约和多情,他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他的诗作常以爱情为主题,展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透露内心情感。

例如在《秋夕》一诗中,他以月圆人离散的景象描写了离别之苦。

2.2 杜甫的诗歌风格与杜牧相比,杜甫的诗作更注重社会责任和关怀。

他通过描绘战乱、灾难等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和自身遭遇。

他以深沉的思考、激烈的抨击式言辞以及平实而质朴的表达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例如,在《登高》一诗中,他抨击了当时朝政腐败和社会不公。

3. 共同之处尽管杜牧与杜甫在创作上有着明显区别,但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3.1 文人身份杜牧和杜甫都是文人身份,他们在与当代知识分子的交往中受到了启发和影响。

这种共同的文人意识也影响了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

3.2 受唐代文化影响作为唐代的两位诗人,杜牧和杜甫都深受当时的文化氛围的影响。

他们对唐代文学、艺术和审美标准有着相似的理解和追求。

4. 对后世影响杜牧与杜甫虽然生活在相同的时期,但是他们各自独特而精彩的诗歌风格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4.1 杜牧对后世影响杜牧以其婉约多情、情感细腻而著称,在爱情诗歌领域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高考杜甫诗真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杜甫诗真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杜甫诗真题及答案解析高考是每个学子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对于考生来说,备考期间准备好各个科目的真题很重要。

在文科生中,杜甫的诗歌是必备的考试素材之一。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一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杜甫的诗歌。

【诗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月追逐北风至,万人空巷道路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只有鸟犬声。

【题目解析】:这首诗是杜甫创作的一首反映当时社会动荡局面的作品。

诗中反映了杜甫亲身经历的北方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静默的对比,诗中流露出了一种对现实深感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无奈之情。

【诗歌细节解析】:1. "三月追逐北风至":这句诗揭示出了诗人所处时代的动荡不安,以及杜甫亲身经历的北方战乱带给百姓的困厄。

诗中的"三月"象征春光明媚,然而北风不断追逐,预示着杜甫所处时代的阴云密布,动荡即将到来。

2. "万人空巷道路寂":这句描绘了战乱时期的万人空巷景象,以及大家为了逃避战火而不得不离开家园,背井离乡的悲伤局面。

"空巷"表明城市空无一人,"道路寂"则暗示着整个国家的萧条和沉寂。

3. "雄关漫道真如铁":这句诗直接点出了当时国家的边境局势,"雄关"象征战略要地,"漫道真如铁"则刻画出了北方边境线的坚固和困难。

这种壮观而艰难的边境线可见一斑。

4. "而今只有鸟犬声":这句歌颂了北方边境线上善于适应环境的生物,如鸟类和狗类。

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寂寞的情感,国家繁华已消失,只有孤身一人留守的鸟犬。

【诗歌意义分析】:这首诗是杜甫对当时社会动荡局势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北方战乱和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诗中展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时局的忧愤之情。

杜甫用质朴的词语和细腻的描绘,抒发了他那颗为国家悲愤而痛哭的心。

杜甫诗五首《月夜》:诗人简介及具体诗歌讲解,并有相关的对比诗歌练习,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

杜甫诗五首《月夜》:诗人简介及具体诗歌讲解,并有相关的对比诗歌练习,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

诗眼:独看 双照
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 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 独看” 双照”作为全诗诗眼。 “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 独看”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 双照” 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 理想。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理想。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这首诗以《月夜》为题, 这首诗以《月夜》为题, 抒写夫妻思念的之情, 抒写夫妻思念的之情,反映了 乱离时代的相思之苦。虽只写亲情, 乱离时代的相思之苦。虽只写亲情, 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 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 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杜甫一生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漫游 ( 712 —746年) 即诞生到 岁 , 。 、 读书漫游( 年 即诞生到35岁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岁至 岁。 岁至44岁 、困守长安时期( ) 岁至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三年。 、陷贼与为官时期( )三年。 4、 飘泊西南时期 ( 760—770) 49岁至 岁去 岁至59岁去 、 飘泊西南时期( ) 岁至 世。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 四百多首。 四百多首。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 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 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 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 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 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 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杜甫的地位与影响
3.杜甫在诗歌的艺术风格、形式上对后世 杜甫在诗歌的艺术风格、 杜甫在诗歌的艺术风格 有无穷影响。 有无穷影响。 •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 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 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 诗圣” “诗圣”。 • 杜甫的七律“无法不备”;杜诗风格多 杜甫的七律“无法不备” 中晚唐诗派无不受老杜的影响。 样,中晚唐诗派无不受老杜的影响。

《旅夜书怀》全文及分析

《旅夜书怀》全文及分析

《旅夜书怀》全文及分析杜甫的《旅夜书怀》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诗作。

全诗如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开篇两句描绘了一幅孤寂的画面。

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高高耸立的桅杆和那孤独的夜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细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显得那么渺小脆弱,就如同诗人此时漂泊无依的命运。

危樯高耸,独夜舟孤,更凸显出诗人在这茫茫旅途中的孤独与寂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是千古名句。

星星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月亮倒映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涌动而起伏。

这是多么壮阔的景象!然而,在这宏大的自然背景下,诗人却愈发感到自身的渺小与孤独。

广阔的平野和奔腾的大江,与诗人孤独的小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苍凉。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诗人在这里抒发了自己对功名的感慨。

他的名声难道是因为文章而显著的吗?自己的官职却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免。

这其中既有对自己才华未被充分认可的无奈,也有对官场黑暗和自身遭遇不公的悲愤。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渴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现实却让他壮志未酬。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以沙鸥自比,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和孤独凄凉的心境。

沙鸥在天地间翱翔,无依无靠,就像诗人在这动荡的世间孤独地漂泊。

这一比喻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

整首诗以景衬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悲愤和无奈。

在这孤独的旅夜中,诗人的思绪如江水般奔腾不息,感慨万千。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对仗工整。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不仅在词性、平仄上相对,而且在意境上相互映衬,使诗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同时,诗人善于以景寓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登高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对比分析

登高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对比分析

登高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对比分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两首诗歌被广泛传唱并深受人们喜爱,分别是《登高》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两首诗歌的题材和主题不同,但在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本文将对这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其异同之处。

《登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以冯唐、真山志士自陈的形式写就。

它以壮志雄心为主题,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感和对壮美山河的赞美之情。

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将北国山河的苍茫之景展现给读者。

他以“千里江陵一日还”、“睡觉少安提戈壁”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心怀壮志的坚定和胸怀天下的豪情。

相较之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以叙事为主线,描述了诗人忆及已故兄弟的情感。

这首诗以“独在异乡为异客”起头,表明诗人身处他乡的孤寂感,并通过“霜落草木寒”、“孤舟蓑笠翁”等描写,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凄凉景象。

诗人以个人情感为出发点,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无论是《登高》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都以个人的视角来表达感情,但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却截然不同。

《登高》以宏大的视角描绘山河壮丽景色,将个人热爱祖国的情感融入其中,体现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以哀思之情为主线,从个人忆及已故亲人的角度,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此外,在表达方式上,《登高》更加偏向于叙事描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更多地使用了诗人自己的感受和内心独白的方式,将诗人的思绪和情感直接传达给读者。

总的来说,《登高》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前者以壮志豪情和赞美祖国的情感为主线,而后者以个人的怀念之情为主要内容。

两首诗虽然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有较大差异,但无论是山河壮丽还是兄弟深情,都形成了中国文学中独特的艺术风格,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情感震撼。

通过对《登高》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题材和表现方式所呈现的情感、景观和思想内容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聆听
From Team Three
பைடு நூலகம்
总结
杜甫之诗,是诗的星空上最璀璨的星辰之一, 它们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 挫”四字能够准确概括出杜甫的作品风格。他生 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 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 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 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 的忧患意识。杜甫有着圣人的思想,登峰造极的 诗艺,品读他的诗,我们不免能感受到他在那动 荡的社会中无奈的自嘲与深深的惋惜。仕途不顺 不会使他放弃,安史之乱不能让他低头,他就是 他,爱国的他!
渚(zhǔ)
•远大抱负,心系苍生
《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
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 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 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春望》本诗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 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 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总结:两首诗虽都是由同一位诗人写的,而且都体现了爱国情怀,但是 写作背景不同,所以在情感上还是有所出处。《望岳》一诗主要表达了作者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春望》一诗则是诗人对国家凄凉景象第一种感叹。
杜甫
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眦(zì )
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目录
Contest
了解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远大抱负 心系苍生 善用手法 千变万化 朝气蓬勃 沉郁孤愁 总结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 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 。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 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 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 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 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 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簪(zān)
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黑(hè)
四、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几首杜甫诗歌的比较分析
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 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 工巧、悲天悯人的方面更为伟大。 ——摘自《苏东坡传》
杜甫既是才华横溢的诗圣,也是忧国忧民 的爱国者,更是颠沛流离的苦难者。他的 一生似乎坎坷不尽,其实不然,他用着从 未改变的仁心与爱国之情谱写了一篇又一 篇震撼人心的华章。这次我们选取了他早 期的《望岳》,中期的《春望》,晚期的 《春夜喜雨》、《登高》,从内容、情感、 风格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可 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读懂杜甫。
《望岳》
•善用手法,千变万化
《春夜喜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对偶: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拟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炼字:阴阳割昏晓中的“割”
拟人:造化钟神秀
《登高》
对偶:无边路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
《春望》
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衬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朝气蓬勃,沉郁孤愁
《望岳》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 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 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 磅礴的气象,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登高》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 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 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 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 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 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 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 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 人心弦。 总结:从朝气蓬勃到老病孤愁,诗歌的风格反映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一首是诗人年轻时所 写,年少轻狂;一首是诗人垂暮之年时所写,沉痛悲哀。安史之乱后带来的社会混乱、潘 镇割据、剥削加重、边疆不稳等一连串的问题都给予了杜甫这位爱国诗人致命一击。谁又 能想到,现在鼎鼎有名的诗圣最终竟然在雪中孤身一人,寂寞而又悲叹,写下最后一首诗 后凄惨逝世呢?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 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 强不息的仙字精神,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 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 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 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 气概。 《春望》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 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 术风格。 《春夜喜雨》通过拟人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 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雨的 喜爱之情。 《登高》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 错综之妙,通过种种描绘,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 便跃然张上。 总结:景物描写往往能够烘托出某种气氛,抒 发作者的感情。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看到相同的景 色心境都会有所变化,杜甫一生颠簸不尽,他的 诗歌也充分反映出了他内心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