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9章 全等三角形 19.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3角边角习题课件 华东师大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学习目标】1.经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深刻理解和掌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2.结合具体实例感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能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3.能正确运用尺规作图的基本方法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的平分线,以及绘制特殊三角形.【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等腰三角形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判定:SSS、SAS、ASA、AAS、HL.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等边三角形是中考中常考的知识点,并且有关它的计算也很常见,因此对于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数据要熟记于心,比如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它的高是32a,面积是234a;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揭示了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打破了以往那种只有角或边的关系,同时也为我们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要点二、直角三角形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命题与逆命题命题包括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交换位置得到的;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还有SSS,SAS,ASA,AAS,HL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要点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12AB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②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可解决两条线段的和距离最短问题.要点四、角平分线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②几何语言的表述,这也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遇到角平分线时,要构造全等三角形. 【典型例题】类型一、三角形的证明1. 已知:点D 是△ABC 的边BC 的中点,DE ⊥AC ,DF ⊥AB ,垂足分别为E ,F ,且BF=CE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思路点拨】欲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又已知DE ⊥AC ,DF ⊥AB ,BF=CE ,可利用三角形中两内角相等来证明.【答案与解析】证明:∵D是BC 的中点,∴BD=CD ,∵DE ⊥AC ,DF ⊥AB ,∴△BDF 与△CDE 为直角三角形,在Rt △BDF 和Rt △CDE 中,,BF CE BDCD∴Rt △BFD ≌Rt △CED (HL ),∴∠B=∠C ,∴AB=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总结升华】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充分利用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1】(2015秋?江阴市校级期中)已知:如图,△AMN 的周长为18,∠B ,∠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O 点的直线MN ∥BC 交AB 、AC 于点M 、N .求AB+AC 的值.【答案】解:∵MN ∥BC ,∴∠BOM=∠OBC ,∠CON=∠OCB ,∵∠B,∠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MBO=∠OBC,∠NCO=∠OCB,∴∠MBO=∠BOM,∠NCO=∠CON,∴BM=OM,CN=ON,∵△AMN的周长为18,AN=AB+AC=18.∴AM+MN+AN=AM+OM+ON+AN=AM+BM+CN+【变式2】如图,在△ABC中,AB=AC,D、E在BC上,且AD=AE,求证:BD=CE.【答案】证明:∵AB=AC,AD=AE,∴∠B=∠C,∠ADE=∠AED,∵∠ADE=∠B+∠BAD,∠AED=∠C+∠EAC,∴∠BAD=∠CAE,∵AB=AC,AD=AE,∴△ABD≌△ACE,∴ BD=CE.类型二、直角三角形2. 如图,已知,在Rt△ABC中,∠C=90°,沿过B点的一条直线BE折叠这个三角形,使C点与AB边上的一点D重合.(1)当∠A满足什么条件时,点D恰为AB的中点写出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并利用此条件证明D为AB的中点;(2)在(1)的条件下,若DE=1,求△ABC的面积.【思路点拨】(1)根据折叠的性质:△BCE≌△BDE,BC=BD,当点D恰为AB的重点时,AB=2BD=2BC,又∠C=90°,故∠A=30°;当添加条件∠A=30°时,由折叠性质知:∠EBD=∠EBC=30°,又∠A=30°且ED⊥AB,可证D为AB的中点;(2)在Rt△ADE中,根据∠A及ED的值,可将AE、AD的值求出,又D为AB的中点,可得AB的长度,在Rt△ABC中,根据AB、∠A的值,可将AC和BC的值求出,代入S△ABC=AC×BC 进行求解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添加条件是∠A=30°.证明:∵∠A=30°,∠C=90°,所以∠CBA=60°,∵C点折叠后与AB边上的一点D重合,∴BE平分∠CBD,∠BDE=90°,∴∠EBD=30°,∴∠EBD=∠EAB,所以EB=EA;∵ED为△EAB的高线,所以ED也是等腰△EBA的中线,∴D为AB中点.(2)∵DE=1,ED⊥AB,∠A=30°,∴AE=2.在Rt△AD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D=22213,∴AB=23,∵∠A=30°,∠C=90°,∴BC=12AB=3.在Rt△ABC中,AC=22AB BC=3,∴S△ABC=12×AC×BC=332.【总结升华】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3. 小林在上探索出只用三角尺作角平分线的一种方法:如图,在已知∠AOB的两边上分别取点M,N,使OM=ON,再过点M作OB的垂线,过点N作O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两垂线交于点P,那么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老师当场肯定他的作法,并且表扬他的创新.但是小林不知道这是为什么.①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吗?也就是说,你能证明OP就是∠AOB的平分线吗?②请你只用三角板设法作出图∠AOB的平分线,并说明你的作图方法或设计思路.【思路点拨】①在Rt△OCM与Rt△ODN中,依据ASA得出OC=OD;在Rt△OCP与Rt△ODP中,因为OP=OP,OC=OD得出Rt△OC P≌Rt△ODP(HL),所以∠C OP=∠DOP,即OP平分∠AOB.②可作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HL定理证明两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答案与解析】①证明:在Rt△OCM和Rt△ODN中,COM DONOCM ODNOM ON∴△OCM≌△ODN(AAS),∴OC=OD,在△OCP与△ODP中,∵,OC OD OPOP∴Rt △OCP ≌Rt △ODP (HL ),∴∠COP=∠DOP ,即OP 平分∠AOB ;②解:①利用刻度尺在∠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OC=OD ;②过C ,D 分别作OA ,OB 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E ;③作射线OE ,OE 就是所求的角平分线.∵CE ⊥OA ,ED ⊥OB ,∴∠OCE=∠ODE=90°,在Rt △OCE 与Rt △OD E 中,∵OC OD OEOE,∴Rt △OCE ≌Rt △ODE (HL ),∴∠EOC=∠EOD ,∴OE 为∠AOB 的角平分线.【总结升华】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EOC=∠EOD 是解题关键.类型三、线段垂直平分线4.(2015秋?麻城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在△ABC 中,AB >BC ,AB=AC ,DE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D ,交AC 于E .(1)若∠ABE=50°,求∠EBC 的度数;(2)若△ABC 的周长为41cm ,边长为15cm ,△BCE 的周长.【思路点拨】(1)由DE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E=BE ,继而求得∠A的度数,又由AB=AC ,即可求得∠ABC 的度数,则可求得答案;(2)由△BCE 的周长=AC+BC ,然后分别从腰等于15cm 与底边等于15cm 去分析求解即可求得答案.【答案与解析】解:(1)∵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E=BE,∴∠ABE=∠A=50°,∵AB=AC,∴∠ABC=∠C=65°,∴∠EBC=∠ABC﹣∠ABE=15°;(2)∵AE=BE,;∴△BCE的周长=BE+CE+BC=AE+CE+BC=AC+BC∵△ABC的周长为41cm,∴AB+AC+BC=41cm,若AB=AC=15cm,则BC=11cm,则△BCE的周长为:15+11=26cm;若BC=15cm,则AC=AB=13cm,∵AB>BC,∴不符合题意,舍去.∴△BCE的周长为26cm.【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AD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的延长线于F,试说明∠BAF=∠ACF的理由.【答案】解:∵EF垂直平分AD,∴AF=DF,∴∠FAD=∠FDA.又∵AD平分∠BAC,∴∠BAD=∠CAD,∵∠BAF=∠BAD+∠FAD,∠ACF=∠DAC+∠FDA,∴∠BAF=∠ACF.类型四、角平分线5.(2016秋?兴化市期中)已知:如图,△ABC的角平分线BE、CF相交于点P.求证:点P在∠A的平分线上.【思路点拨】过点P作PD⊥AB、PM⊥BC、PN⊥AC垂足分别为D、M、N,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可得PD=PM,同理可得PM=PN,从而得到PD=PN,再根据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证明即可.【答案与解析】证明:如图,过点P作PD⊥AB、PM⊥BC、PN⊥AC垂足分别为D、M、N,∵BE平分∠ABC,点P在BE上,∴PD=PM,同理,PM=PN,∴PD=PN,∴点P在∠A的平分线上.【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熟记性质并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如图,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供选择的地址有()A.1处B.2处 C.3处 D.4处【答案】D.解:满足条件的有:(1)三角形两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共一处;(2)三个外角两两平分线的交点,共三处.。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重点知识梳理汇总,期末高分必备!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重点知识梳理汇总,期末高分必备!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重点知识梳理汇总,期末高分必备!GUIDE导读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表示重点部分)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知识点1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判定定理简称判定定理的内容 性质 SSS 三角形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SAS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知识点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内容 几何语言 条件与结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简述为:等边对等角在△ABC 中,若AB=AC ,则∠B=∠C 条件:边相等,即AB=AC 结论:角相等,即∠B=∠C 推论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垂直,简述为:三线合一在△ABC ,AB=AC ,AD⊥BC,则AD 是BC 边上的中线,且AD 平分∠BAC 条件:等腰三角形中一直顶点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之一 结论:该线也是其他两线 ※等腰三角形中的相等线段: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3.两腰上的中线相等4.底边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知识点3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内容性质定理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解读【要点提示】1)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它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2)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和所对角的平分线“三线合一” 【易错点】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但不是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知识点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内容 几何语言 条件与结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等校对等边 在△ABC 中,若∠B=∠C 则AC=BC 条件:角相等,即∠B=∠C 结论:边相等,即AB=AC解读 【注意】对“等角对等边”的理解仍然要注意,他的前提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拓展 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两种方法(1)利用等腰三角形;(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等角对等边”※知识点5 反证法概念 证明的一般步骤反证法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应用正确的推论方法,得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3)由矛盾的结果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原命题正确解读【要点提示】(1)当一个命题涉及“一定”“至少”“至多”“无限”“唯一”等情况时,由于结论的反面简单明确,常常用反证法来证明 (2)“推理”必须顺着假设的思路进行,即把假设当作已知条件,“得出矛盾”是指推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 不等关系※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非负数 <===> 大于等于0(≥0) <===> 0和正数 <===> 不小于0非正数 <===> 小于等于0(≤0) <===> 0和负数 <===> 不大于0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那么a+c>b+c, a-c>b-c.(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2. 比较大小:(a、b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一般地:如果a>b,那么a-b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如果a=b,那么a-b等于0;反过来,如果a-b等于0,那么a=b;如果a<b,那么a-b是负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即:a>b <===> a-b>0a=b <===> a-b=0a<b <===> a-b<0三. 不等式的解集:※1.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全等三角形判定归纳

全等三角形判定归纳

练习题:
1.如图1:△ABF≌ △CDE, ∠B=30°, ∠BAE= ∠DCF=20 °. 求∠EFC的度数. 2 、如图2,已知:AD平分∠BAC, AB=AC,连接BD,CD,并延长相 交AC、AB于F、E点.则图形中有 ( )对全等三角形. A、2 B、3 C4 D、5
图1
图2
3、如图3,已知:△ABC中,DF=FE,BD=CE, AF⊥BC于F,则此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 A、5对 B、4对 C、3对 D2对
4、如图4,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 AD=BD,DE=DC,延长BE交AC于F, 求证:BF是△ABC中边上的高. 提示:关键证明△ADC≌△BEC
5、如图5,已知:AB=CD, AD=CB,O为AC任一点,过O作直线 分别交AB、CD的延长线于F、E,求 证:∠E=∠F.
提示:由条件易证△ABC≌△CDA 从而得知 ∠BAC=∠DCA ,即:AB∥CD.
例2 如图2,AE=CF,AD∥BC,AD= CB,求证:△ADF ≌△ CBE 分析:本题利用边角边公理证明两个三 角形全等.由题目已知只要证明AF=CE ,∠A=∠C 说明: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证明AF=CE,∠A=∠ C,易 错点是将AE与CF直接作为对应边,而写错。
( ? )
又因为AB∥BD ,
6、如图6,已知:∠A=90°, AB=BD, ED⊥BC于 D. 求证:AE=ED
图6
提示:找两个全等三角形,需连结BE.
《课课练》P50 本节综合优化 全做
( ? )
例3已知:如图3, △ABC≌△A1B1C1,AD、 A1D1分别是△ABC和 △A1B1C1的高. 求证:AD=A1D1
图3
分析:已知△ABC≌△ A1B1C1 ,相当于已知它 们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在证明过程中,可根据需 要,选取其中一部分相等关系.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模板角边角说课课件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模板角边角说课课件

学法分析
明确探究方向,创设情境,激发学 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使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数学的 兴趣和热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 “学生 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引导学生从 不同角度去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创新能 力. 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养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上面推导得出: 三角形全等判定(三)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 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A.S. (或角角边).(定理)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到要勇于实践,善于观察和 总结,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思考推理过 程,体会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学会 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 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条理的表达能 力。主要培养学生推导能力和逻辑思维能 力。
设计意图:人人在不同程度上学所需
的数学 。
教学具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剪刀、纸片、 三角板(一副)。
教学流程
感回悟顾1与00万探索
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一)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时, 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简记为S.A.S (或边角边)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一条边分别 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能全等吗?
图 19.2.6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 起有意注意。引导学生主动 思考和联想,联系生活实际。
(2) (1)
(3)
小明踢球时不慎把一块三 角形玻璃打碎为三块,他是否可 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 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 角形玻璃呢?如果可以,带哪块 去合适呢?
(二)
设计意图和教学媒体运用说明
①知识技能:

初中数学公式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最新

初中数学公式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最新

初中数学公式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最新初中数学公式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最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式1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5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6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7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8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初中数学几何公式大全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式,看过的同学请认真记忆了。

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初中数学知识讯息尽在。

初中数学正方形定理公式关于正方形定理公式的内容精讲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正方形定理公式正方形的特征:①正方形的四边相等;②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③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正方形的判定: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②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希望上面对正方形定理公式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取得很好的成绩的哦。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定理公式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是老师对数学中平行四边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①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④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上面对数学中平行四边形定理公式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的哦。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定理公式下面是对直角三角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19章教案(全等三角形已整理)

19章教案(全等三角形已整理)

19.1 命题与定理第一课时命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2、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

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水错误的。

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

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

例如,命题5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二)实例讲解1、教师提出问题1(例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9章教案(全等三角形已整理)(贾)2

19章教案(全等三角形已整理)(贾)2

第十九章全等三角形第1课时19.1 命题与定理教案编写贾明铸审定胥洪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2、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

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水错误的。

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

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

例如,命题5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二)实例讲解1、教师提出问题1(例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电子教材-第19章-全等三角形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电子教材-第19章-全等三角形

§19全等三角形 2 §19.1 命题与定理 21.命题 22.公理、定理 3§19.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4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42.边角边 63.角边角 84.边边边 105.斜边直角边 12阅读材料 15§19.3 尺规作图 16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16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63.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174.经过一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175.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9阅读材料 20§19.4 逆命题与逆定理 211.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 21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23.角平分线 244.线段垂直平分线 25小结 28复习题 29课题学习 30§19全等三角形你玩过拼图游戏吗?那是用许多各种颜色的小拼板拼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那些拼板有不少是形状相同、大小一样的.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发挥你的智慧,想想看!§19.1 命题与定理1.命题思考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5)直角都相等.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是错误的.像这样可以判断它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proposition).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是结论.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分清它的题设与结论.例如,命题(5)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例1 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解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加以论证;而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说明该命题不成立,即只要举出一个符合该命题题设而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就可以了.在数学中,这种方法称为“举反例”.例如,要证明命题“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某一锐角与某一钝角的和不是180°”即可.练习1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它的题设和结论.(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2 指出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和假命题.(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2 公理、定理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axioms).我们已经知道下列命题是真命题: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在本书中我们将这些真命题均作为公理.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theorem).例如,有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条定理后,我们还可以证明刻画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已知:如图19.1.1,在Rt△ABC中,∠C=90°.求证:∠A+∠B=90°.证明∵∠A+∠B+∠C=18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又∠C=90°,∴∠A+∠B=90°.此命题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因此我们把它也作为定理.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练习1 把下列定理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指出它的题设和结论,并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题(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2 判断命题“内错角相等”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并说明理由.习题19.11 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若是假命题,举一个反例加以证明.(1)两个锐角的和等于直角;(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第3题)2 把下列命题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3)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 试证明“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即,已知:如图,AB⊥MN,CD⊥MN,垂足分别为E、F.求证:AB∥CD.(第3题)§19.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我们知道: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能否减少一些条件,找到更为简便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显然由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如果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另一个角必然也相等.这样,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仍然全等.能否再减少一些条件?对两个三角形来说,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中至少要有几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才会全等呢?1.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如果只知道两个三角形有一组对应相等的元素(边或角),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1)如果只知道两个三角形有一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2)如果只知道两个三角形有一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2.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对应相等的元素(边或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想一想,会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用刻度尺或量角器画三角形,并和周围的同学比较一下,所画的图形是否全等.(1)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7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3cm和5cm;(3)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60°,一条边为3cm;(i)这条长3cm的边是60°角的邻边;(ii)这条长3cm的边是60°角的对边.你一定会发现,如果只知道两个三角形有一组或两组对应相等的元素(边或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甚至形状都不相同).思考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组对应相等的元素(边或角),那么会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这时,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练习1. 如图,点O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AOB绕O旋转180o,可以与△___________重合,这说明△AOB≌△___________.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是AO与__________,OB与__________,BA与__________;对应角是∠AOB与________,∠OBA与_________,∠BAO与___________.2 如图,AE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高,将△ABE沿AD方向平移,使点A与点D重合,点E与点F重合,则△ABE≌_________,∠F=_________°.3 如图,点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内一点,AB=AC,将△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90°,点D与点E重合,则△ABD≌_________,AD=_________,BD =_________.2 边角边如果两个三角形有3组对应相等的元素,那么含有以下的四种情况:两边一角、两角一边、三角、三边.我们将对这四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如图19.2.1所示,此时应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角夹在两条边的中间,形成两边夹一角;另一种情况是角不夹在两边的中间,形成两边一对角.如图19.2.2,已知两条线段和一个角,以这两条线段为边,以这个角为这两条边的夹角,画一个三角形.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所有的三角形都全等吗?换两条线段和一个角试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步骤:1 画一线段AB,使它等于4cm;2 画∠MAB=45°;3 在射线AM上截取AC=3cm;4 连结BC.ABC即为所求.如图19.2.3,在△ABC和△A′B′C′中,已知AB=A′B′,∠B=∠B′,BC=B′C′.由于AB=A′B′,我们移动其中的△ABC,使点A与点A′、点B与点B′重合;因为∠B=∠B′,因此可以使∠B与∠B′的另一边BC与B′C′重叠在一起,而BC=B′C′,因此点C与点C′重合.于是△ABC与△A′B′C′重合,这就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由此可得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一种简便方法:。

2020春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9章全等三角形尺规作图习题课件华东师大版

2020春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9章全等三角形尺规作图习题课件华东师大版

【归纳】尺规作图中的直尺只能画线而不测量保留痕迹.
【预习思考】 1.几何中的画图和尺规作图有什么不同? 提示:画图是指画出某个图形,对画图工具不作要求;尺规作 图对工具有严格的限制. 2.用直角三角尺画一个直角,是尺规作图吗? 提示:不是.
基本尺规作图 【例1】(8分)如图,一张纸上有线段AB.(1)请用尺规作图,作出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和证明); (2)若不用尺规作图,你还有其他的作法吗?请说明作法(不作图).
【跟踪训练】 1.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线段有且只有一条中垂线 (B)线段的中垂线平分线段 (C)线段的中垂线是一条直线 (D)经过线段中点的直线是线段的中垂线 【解析】选D.经过线段中点的直线如果不和线段垂直则不是线 段的中垂线,所以,选项D错误.
2.所谓尺规作图中的尺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尺规作图中的尺规是指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 答案: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
4.尺规作图:如图所示: 结论:△ABC即为所求.
【规律总结】 尺规作图四注意
第一,不能擅自增加圆规和直尺的功能; 第二,不能用“目测”替代圆规; 第三,不能用三角板的直角替代作垂直的过程; 第四,熟练课本上介绍的基本作图步骤.
【跟踪训练】 4.利用基本作图不可作的等腰三角形是( ) (A)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 (B)已知底边上的高及腰 (C)已知底边及顶角 (D)已知两底角 【解析】选D.因为选项D没有边长,所以这样的三角形不可作.
【解析】(1)如图所示.
(2)连结PB,∵MN垂直平分AB,∴PA=PB. 又∵∠A=45°,∴∠APB=∠BPC=90°, 而 AB 2∴2A,P=BP=2,∴PC=2PA=4, 在Rt△BCP中, BC PC2 PB2 42 22 2 5.

《三角形全等判定(综合探究)》教案 2022年 (省一等奖)

《三角形全等判定(综合探究)》教案 2022年 (省一等奖)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总课题全等三角形总课时数第 13 课时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综合探究〕主备人课型新授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并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的过程,能进行合情推理. 3.培养良好的几何思维,体会几何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运用四个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充分应用“综合法〞进行表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回忆反思【课堂演练】1.△ABC≌△A′B′C′,且∠A=48°,∠B=33°,A′B′=5cm,求∠C•′的度数与AB的长.【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组织学生练习,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演练1,然后再与同伴交流,踊跃上台演示.解:在△ABC中,∠A+∠B+∠C=180°∴∠C=180°-〔∠A+∠B〕=99°∵△ABC≌△A′B′C′,∠C=∠C′,∴∠C′=99°,∴AB=A′B′=5cm.【评析】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时,要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时解题就很方便.2.:如图1,在AB、AC上各取一点E、D,使AE=AD,连接BD、CE相交于点O,连接AO,∠1=∠2.求证:∠B=∠C.【思路点拨】要证两个角相等,我们通常用的方法有:〔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待学〕.根据此题的图形,应考虑去证明三角形全等,由条件,可知AD=AE,∠1=•∠2,AO是公共边,叫△ADO≌△AEO,那么可得到OD=OE,∠AEO=∠ADO,∠EOA=∠DOA,•而要证∠B=∠C可以进一步考查△OBE≌△OCD,而由上可知OE=OD,∠BOE=∠COD〔对顶角〕,∠BEO=∠CDO〔等角的补角相等〕,那么可证得△OBF≌△OCD,事实上,得到∠AEO=∠AOD•之后,又有∠BOE=∠COD,由外角的关系,可得出∠B=∠C,这样更进一步简化了思路.【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巡视、启发引导,关注“学困生〞,请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评点.图1【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然后解答.【媒体使用】投影显示演练题2.【教学形式】分组合作,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在分析一道题目的条件时,尽量把条件分析透,如上题当证明△ADO≌△AEO之后,可以得到OD=OE,∠AEO=∠ADO,∠EOA=∠DOA,•这些结论虽然在进一步证明中并不一定都用到,但在分析时对图形中的等量及大小关系有了正确认识,有利于进一步思考.证明 在△AEO 与△ADO 中,AE=AD ,∠2=∠1,AO=AO ,∴△AEO ≌△ADO 〔SAS 〕,∴∠AEO=∠ADO .又∵∠AEO=∠EOB+∠B ,∠AOD=∠DOC+∠C .又∵∠EOB=∠DOC 〔对应角〕,∴∠B=∠C .3.如图2,∠BAC=∠DAE ,∠ABD=∠ACE ,BD=CE .求证:AD=AE .【思路点拨】欲证相等的两条线段AD 、AE 分别在△ABD 和△ACE 中,由于BD=CE ,•∠ABD=∠ACE ,因此要证明△ABD ≌△ACE ,•那么需证明∠BAD=•∠CAE ,•这由条件∠BAC=∠DAE 容易得到.【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活动】分析、寻找证题思路,独立完成演练题3.证明:∵∠BAC=∠DAE∴∠BAC-∠DAC=∠DAE-∠DAC 即∠BAD=∠CAE在△ABD 和△ACE 中,∵BD=CE ,∠ABD=∠ACE ,∠BAD=∠CAE ,∴△ABD ≌△ACE 〔AAS 〕,∴AD=AE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演练题3.【教学形式】讲练结合. 图2二、随堂练习1.如图3,点E 在AB 上,AC=AD ,∠CAB=∠DAB ,△ACE 与△ADE 全等吗?△ACB•与△ADB 呢?请说明理由.[答案:△ACE ≌△ADE ,△ACB ≌△ADB ,根据“SAS 〞.]图32.如图4,仪器ABCD 可以用来平分一个角,其中AB=AD ,BC=DC ,将仪器上的点A 与∠PRQ 的顶点R 重合,调整AB 和AD ,使它们落在角的两边上,沿AC 画一条射线AE ,AE 就是∠PRQ 的平分线,你能说明其中道理吗? 小明的思考过程如下:AB AD BC DC AC AC =⎧⎪=⎨⎪=⎩→△ABC ≌△ADC →∠QRE=∠PRE你能说出每一步的理由吗? 图43.如图5,斜拉桥的拉杆AB ,BC 的两端分别是A ,C ,它们到O 的距离相等,•将条件标注在图中,你能说明两条拉杆的长度相等吗?答案:相等,因为△ABO ≌△CBO 〔SAS 〕,从而AB=CB .三、布置作业图5课后反思[教学反思]学生对展开图通过各种途径有了一些了解,但仍不能把平面与立体很好的结合;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自己探索,都要寻求帮助。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HL(斜边-直角边)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并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验证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但部分学生对于如何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熟练,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HL(斜边-直角边)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学会运用HL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HL(斜边-直角边)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HL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PPT、例题、练习题等;2.准备教学课件,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建筑工人测量角度,引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提问:如何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2.呈现(10分钟)展示PPT,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如:如果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如何求解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对应边长?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索并验证HL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教学提纲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教学提纲

全等三角形适用年级八年级所需时间课内8课时,课外2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从知识的特点上来讲,关于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注重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心理学上讲,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正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转化,适当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及问题丰富的现实背景可以帮助他们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全等三角形》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只有灵活运用它们,才能学好相关知识。

本章开始,使学生理解证明的过程,学会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这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角平线的性质与判定中也不提出互逆定理。

这样不致于一下给同学们过多的概念,而加大学生负担。

本章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与学法: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规律;2、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提高理性思维水平;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增加学习动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的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灵活、综合运用。

3. 会作角的平分线,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会利用它进行证明。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三角形全等的探索过程,将两个三角形的六个要素随意组合针对每种情况做出分析与验证,得出三个定理,然后将其迁移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中来。

2.经历应用全等三角形及解角平分线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3.通过开放的设计题来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建立数学化归和建模的思想,积极参与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

2.通过体验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对生活的热爱对应课标1.通过实例认识图形的各种变换;理解全等形的概念,并能理解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能应用到实际中。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考点例析(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ASA和HL)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考点例析(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ASA和HL)

A C D B1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 、ASA 和HL)一、学习目标1. 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3.会作角的平分线,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二、知识精讲知识点1: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SS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SA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AS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AS .(5)若是直角三角形,则还有斜边、直角边公理(HL )。

知识点2: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思路SAS HL SSS AAS SAS ASA AAS ASA AAS⎧→⎧⎪⎪→⎨⎪⎪⎪→⎩⎪⎪→→⎧⎪⎪→⎧⎪⎪⎨⎨⎪→⎨⎪⎪⎪⎪⎪→⎩⎩⎪⎪→⎧⎪⎨→⎪⎩⎪⎩找夹角已知两边找直角找另一边边为角的对边找任一角找夹角的另一边已知一边一角边为角的邻边找夹边的另一角找边的对角找夹边已知两角找任一边③利用AAS 或ASA 证明三角形全等【例1】如图所示,∠1=∠2,∠C =∠D ,求证:AC =AD .A DB EC O AD BEF C A B D C E F A D E B F 1 2 C A D C B O C E B F D A 【例2】如图所示,在△ABC 中,点O 为AB 的中点,AD ∥BC ,过点O 的直线分别交AD ,BC 于点D ,E ,求证:OD =OE.【例3】如图所示,已知∠B =∠DEF ,BC =EF ,要证△ABC≌△DEF ,若要以“ASA ”为依据,还缺条件_________;以“SAS 为依据,还缺条件_________;以“AAS ”为依据,还缺条件_________.【题组训练】:1.如图所示,在△ABC 中,∠B =∠C ,点D 为BC 中点,由点D 分别向AB ,AC 作垂线段,则能够直接说明△BDE ≌△CDF 的理由是( ).A.SSSB.SASC.ASAD.AAS2.如图所示,已知∠A =∠D ,∠1=∠2,若要使△ABC ≌△DEF ,还应给出的条件是( ).A.∠B =∠EB.BC =EDC.AB =EFD.AF =CD3.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①AB =DE ,BC =EF ,AC =DF ;②AB =DE ,∠B =∠E ,BC =EF ;③∠B =∠E ,BC =EF ,∠C =∠F ;④AB =DE ,AC =DF ,∠B =∠E .其中,能使△ABC ≌△DEF 的条件共有( ).A .1组B .2组C .3组D .4组【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4.如图所示,AB ∥CD ,OB =OD ,则由“ASA ”可以直接判定△______≌△_______.5.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BC ,CE ⊥AB ,垂足分别为点D ,E ,AD ,CE 交于点H ,已知EH =EB =3,AE =4,则CH 的长是___________.6.如图所示,已知点E ,C 在线段BF 上,BE =CF ,AB ∥DE ,∠ACB =∠F .求证:△ABC ≌△DEF .AB C D ED CEFAB NMOC AD BACD F EB7.如图所示,已知∠B=∠E,∠BAD=∠EAC,AC=AD,求证:AB=AE.8.如图所示,BF⊥AC,DE⊥AC,垂足分别为点F,E,BF=DE,∠B=∠D,求证:AE=CF.9.如图,将△BOD绕点O旋转180°后得到△AOC,再过点O任意画一条与AC,BD都相交的直线MN,交点分别为M和N.试问:线段OM=ON成立吗?若成立,请进行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10.如图所示,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顶点C置于直线l上,AC=BC,现过A,B两点分别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D,E.(1)请你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写出证明过程;(2)若BE=3,DE=5,求AD的长.④利用AAS或ASA证明三角形全等【例1】如图,要用“HL”判定Rt△ABC和Rt△A′B′C′全等的条件是()A.AC=A′C′,BC=B′C′B.∠A=∠A′,AB=A′B′C.AC=A′C′,AB=A′B′D.∠B=∠B′,BC=B′C′【例2】如图,已知AB⊥CD,垂足为B,BC=BE,若直接应用“HL”判定△ABC≌△DBE,则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例3】如图,已知∠A=∠D=90°,E、F在线段BC上,DE与AF交于点O,且AB=CD,BE=CF.求证:Rt△ABF≌Rt△DCE.【例4】如图,AB⊥BC,AD⊥DC,AB=AD.求证:CB=CD.【题组训练】:1.下列条件不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B.两个锐角对应相等C.一条直角边和它所对的锐角对应相等D.一个锐角和锐角所对的直角边对应相等2.如图,O是∠BAC内一点,且点O到AB,AC的距离OE=OF,则△AEO≌△AFO的依据是()A.HL B.AAS C.SSS D.ASA3.已知:如图所示,△ABC与△ABD中,∠C=∠D=90°,要使△ABC≌△ABD(HL)成立,还需要加的条件是()A.∠BAC=∠BAD B.BC=BD或AC=AD C.∠ABC=∠ABD D.AB为公共边4.如图,∠B=∠D=90°,BC=CD,∠1=40°,则∠2=()A.40° B.50° C.60° D.75°5.如图,两根长度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两个木桩上,则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BD与CD的距离间的关系是()A.BD>CD B.BD<CD C.BD=CD D.不能确定6.如图,△ABC中,AD⊥BC于D,要使△ABD≌△ACD,若根据“HL”判定,还需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7.如图,∠B=∠D=90°,BC=DC,∠1=40°,则∠2=__________度.8.如图所示,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靠在一面墙上.已知左边滑梯的高度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滑梯BC与地面夹角∠ABC=35°,则滑梯EF与地面夹角∠DFE的度数是__________.【第4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第7题图】【第8题图】9.已知如图,∠A=90°,∠D=90°,且AE=DE,求证:∠ACB=∠DBC.10.如图,△ABC中,∠ACB=90°,AC=BC,AE是BC边上的中线,过C作CF⊥AE,垂足为F,过B作BD⊥BC交CF的延长线于D.(1)求证:AE=CD;(2)若AC=12cm,求BD的长.11.如图,这是建筑物上的人字架,已知:AB=AC,AD⊥BC,则BD与CD相等吗?为什么?12.小明用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画角平分线,在∠AOB的两边分别取OC=OD,再分别以C、D为垂足,用三角板作OA、OB的垂线,交点为P,作射线OP,则OP就是∠AOB的角平分线,你认为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请你给出合理的解释.13. 如图,已知 AC⊥AB,DB⊥AB,AC=BE,AE=BD,试猜想线段 CE 与 DE 的大小与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⑤综合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问题【例1】如图1,2,3分别以△ABC的AB和AC为边向△ABC外作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四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BE和CD相交于点O.(1)在图1中,求证:△ABE≌△ADC.(2)由(1)证得△ABE≌△ADC,由此可推得在图1中∠BOC=120∘,请你探索在图2中,∠BOC的度数,并说明理由或写出证明过程。

八年级数学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优秀课件

八年级数学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优秀课件

一般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与 腰相等,即三角形的三边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 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边三角形.
名 称
图形
定义
性质
判定
A
两腰相等
两边相等



角B 形
有两条边相等
的三角形叫做 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 C
三线合一
等角对等边
轴对称图形
讲授新课
一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证明:∵△ABD是等边三角形, ∴∠DAB=60°, ∵∠CAB=30°,∠ACB=90°, ∴∠EBC=180°-90°-30°=60°, ∴∠FAE=∠EBC. ∵E为AB的中点, ∴AE=BE. 又∵ ∠AEF=∠BEC, ∴△AEF≌△BEC〔ASA〕.
6.如图,A、O、D三点共线,△OAB和△OCD是两个全等的等
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 是等边三角形
小明等认边为三还角有形第的三种判方定法方“法两:条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 形也是等有边一三个角角形〞是,60你°同的意等吗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辩一辩:根据条件判断以下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上〔RJ〕
第十三章 轴对称
等边三角形
第1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重点〕 2.能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计算和证
明.〔难点〕
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小明想制作一个三角形的相框,他有四根木条长 度分别为10cm,10cm,10cm,6cm,你能帮他设 计出几种形状的三角形?

初中数学八年级《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SAS)》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八年级《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SAS)》优秀教学设计
本节课打下基础。 从能力方面看:学生从尺规作图、动手裁剪、得到结论等过程就是一个难点,
特别是尺规作图中每一个严格步骤更是一个难点, 把推理过程叙述清楚也存在困 难。所以 , 本节课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来作图和探究。
从情感方面看: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形成的基础 , 处于形象思维到 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 思维较为活跃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采用启发引导教学法 , 以学生动手实验(即尺规作图)为主,教师引导
为辅;借助教师一同作的三角形和幻灯片直观演示,分散难点。在一系列数学活 动中新知得以巩固。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圆规、自制的教具(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P39 页的思考)
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SAS),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文字语言和几
何语言
文字语言: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
或“ SAS”)。
几何 语言:(如图所示)
在△ ABC和△ A′ B′ C′中, AB=A′ B′
A
A

∠ B=∠ B’
BC=B′ C′
∴ △ ABC ≌△ A′ B′ C′ (SAS)
性,学生跃跃欲试,从而对学习本节课有了更大的信心。
它方法的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紧接着教师板书课题,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活动一:
问题 1: 如何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师生活动: 动手用直尺、圆规画图. 已知:∠ AOB.
求作:∠ A1O1B,1 使∠ A1O1B1∠= AOB. 学生边作图边叙述作图步骤, 【作法】(1)以点 O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 弧,交 OA?于点 C,?交 OB于点 D;( 2)作射线 O1A1,以点 O1为圆心,以 OC长为 半径画弧,交 O1A1于点 C1;( 3)以点 C1为圆心,以 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 的弧于点 D1;(4)过点 D1作射线 O1B1,∠ A1O1B1就是所求的角.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复习了尺规作图的步骤,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为

(八年级数学)图形的全等(二)—全等三角形的识 …

(八年级数学)图形的全等(二)—全等三角形的识 …
②在射线AM上截取线段AB= ;
在射线AN上截取线段AC= ;
③连结 。
△ABC为所求的三角形。
思考:
①把你所画的图形与同学进行比较,两个图形全等吗?
②从以上画图中你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情况下两个三角形会全等?
全等的条件:
步骤一:作一边
步骤二:用交轨法作另外两边。
画图的步骤:
①画线段AB= ;
②分别以A、B为圆以,a、b长为半径作弧,
两弧并于点C;
③连结 、 ;
所以△ABC为所求的三角形。
思考:①把你所画的图形与同学进行比较,两个图形全等吗?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
通过给定的具体条件,亲自动手画图形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目标解析]
通过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思考,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质疑。通过对三角形全等元素个数的分类,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通过画图形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视图能力;通过全等三角形判定公理和定理的初步应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探索、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让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与相互制约关系,学习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分类讨论,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养成尊重客观事实、不畏惧困难的优良品质。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
天河中学 雷芳
一、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9章第二节19.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的第一节课。该内容是在学习了命题与定理,明确了公理与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掌握了全等三角形,对应点、对应角等相关定义,熟悉了全等图形的性质的前提下,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探讨和研究。教材安排通过分类讨论及动手操作(画特殊边和角的三角形),探讨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具体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B AD CB A C
∴△ADF≌△CBE(A.S.A.) ∴AF=CE. ∴AF+EF=CE+EF,即AE=CF.
【规律总结】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思路
(1)若已知两边,可以考虑证明这两边的夹角相等; (2)若已知两角,可以考虑两角的夹边或考虑其中一角的对边对 应相等; (3)已知一边和一角,要分清已知边和角的位置关系,切忌出现 “S.S.A.”的错误思路.
【解题探究】 1.应用“A.S.A.”判定三角形全等要注意什么? 答:注意边要在两角之间. 2.例题中要证AE=CF,需要证哪两个三角形全等?已知什么条件? 还缺少什么条件? 答:要证AE=CF,需要证△ADF≌△CBE;已知一角和一边对应相等, 还缺少夹边的另一角对应相等.
3.找条件: ∵AD∥CB,∴∠A=∠C. 4.给出证明: 在△ADF和△CBE中,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1=∠2,∠3=∠4,若证得
BD=CD,则所用的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
依据是( )
((D)角角边
【解析】选B.在△ABD和△ACD中,∠1=∠2,AD=AD,∠3=∠4,所
以,依据A.S.A.可判定△ABD≌△ACD.
2.如图,AB与CD交于点O,OA=OC,∠A=∠C,根 据________可得到△AOD≌△COB,从而可以 得到AD=________. 【解析】在△AOD和△COB中,∠A=∠C,OA=OC, ∠AOD=∠COB,所以,依据A.S.A.可判定△AOD≌△COB,从而可以 得到AD=CB. 答案:A.S.A. CB
【规范解答】∵在△ABC中,AD是中线,
∴BD=CD. …………………………1分
∵CF⊥AD,BE⊥AD, ∴∠CFD=∠BED=90°. ……………2分 在△BED与△CFD中,
特别提醒:要正确应 用隐含条件对顶角, 快速解题.
∵∠BED=∠CFD,∠BDE=∠CDF,
BD=CD,
∴△BED≌△CFD(A.A.S.) ……………5分
∴BE=CF. ………………………………6分
【规律总结】 理解“A.S.A.”“A.A.S.”的两个要点
(1)①“A.S.A.”包含“角”和“边”两种元素,是两角夹一 边,而不是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特别注意“夹边” 与“对边”的区别;②在书写用“A.S.A.”证明两个三角形全 等的过程时,一定要把夹边相等写在中间,以突出边角的位置 关系.
(2)①“A.A.S.”判定方法可由“A.S.A.”判定方法推导出来; ②“A.A.S.”是指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不要误认 为是“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
【跟踪训练】 4.如图,已知直线AD,BC交于点E,且AE=BE,欲证明△AEC≌△BED, 需增加的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添加一个即可)
【解析】选C.条件A依据A.S.A.可证△ABM≌△CDN;条件B依据 S.A.S.可证△ABM≌△CDN;条件D可得∠A=∠NCD,依据A.A.S. 可证△ABM≌△CDN;条件C不能证△ABM≌△CDN.
3.如图,AB∥CD,AB=CD,点B,E,F,D在 一条直线上,∠A=∠C.求证:AE=CF. 【证明】∵AB∥CD, ∴∠B=∠D. 又∵AB=CD,∠A=∠C, ∴△ABE≌△CDF(A.S.A.), ∴AE=C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应用“A.A.S.”判定三角形全等 【例2】(6分)如图,在△ABC中,AD是中线,分别过点B,C作AD及 其延长线的垂线BE,CF,垂足分别为点E,F.求证:BE=CF.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简写:“_角__边__角__”或“__A_._S_._A_.”.
(3)书写格式:如图所示.
A A,
在△ABC和△A′B′C′中,AB AB,
B B,
∴△ABC≌△A′B′C′(__A_._S_._A_.).
2.A.A.S. (1)内容:如果两个三角形有_两__个__角__和其中一个角的_对__边__分别 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简写:“_角__角__边__”或“_A_._A_._S_._”. (3)书写格式:如上图所示,
△A′B′C′的根据是( )
(A)S.A.S.
(B)S.S.A.
(C)A.S.A.
(D)A.A.S.
【解析】选C.根据题干可知由A.S.A.得△ABC≌△A′B′C′.
2.如图,已知MB=ND,∠MBA=∠NDC,下列不能判定△ABM≌△CDN 的条件是( )
(A)∠M=∠N (C)AM=CN
(B)AB=CD (D)AM∥CN
A A,
在△ABC和△A′B′C′中,B B, ∴△ABC≌△A′B′C′(__A_._AA_.C_S_.)A.C, 【点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A.S.A.”和“A.A.S.”定理可以 相互转化.
应用“A.S.A.”判定三角形全等 【例1】(2011·汕头中考)已知:如图,E,F在AC上,AD∥CB且 AD=CB,∠D=∠B.求证:AE=CF.
【解析】添加AB∥CD或(∠A=∠C)时,使△DEC≌△BFA. 证明:∵BF∥DE,∴∠BFA=∠DEC. 由AB∥CD,得∠A=∠C, 在△DEC和△BFA中, ∠A=∠C,∠BFA=∠DEC, AB=CD, ∴△DEC≌△BFA(A.A.S.).(答案不唯一)
1.已知AB=A′B′,∠A=∠A′,∠B=∠B′,则△ABC≌
【解析】根据对顶角相等,得∠AEC=∠BED,且AE=BE.添加 ∠A=∠B时,依据A.S.A.可证△AEC≌△BED;当∠C=∠D时,依据 A.A.S.可证△AEC≌△BED;当CE=DE时,依据S.A.S.可证 △AEC≌△BED. 答案:∠A=∠B(或∠C=∠D或CE=DE,答案不唯一)
5.如图,A,E,F,C四点共线,BF∥DE,AB=C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 △DEC≌△BFA.
3.角 边 角
一、两角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的关系 两角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全__等__. 【点拨】两个三角形仅满足两角和一边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 形不一定全等,所以对应很重要.
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A.S.A. (1)内容:如果两个三角形有_两__个__角__及其_夹__边__分别对应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