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框架理论的资料共42页文档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它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又称框架效果。

一、新闻框架的形成及作用新闻框架的形成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新闻媒体的立场和编辑方针,二是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

新闻媒体在处理新闻事件时,总是会站在一定的立场上,根据编辑方针去选择、处理和报道新闻事实。

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和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体还会根据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选择特定的报道角度和内容,从而形成一定的新闻框架。

新闻框架在新闻报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主导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还影响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反应。

通过特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它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事件,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新闻框架的影响及效果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框架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事件。

通过特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的框架,能够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正确的解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事件。

2、框架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态度。

不同的框架会导致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产生不同的评价和态度,因为框架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和理解方式的体现。

3、框架会影响受众的记忆和回忆。

通过特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的框架,能够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记忆和回忆,从而影响受众对整个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4、框架会影响受众的行为反应。

受众在接收到一个新闻事件后,会根据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和认知,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

传播学第十二章第四节——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传播学第十二章第四节——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第二,在一定得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 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 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 建构。
第三,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第四,新闻框架作为媒体对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
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 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 果。
媒介呈现和定义现实的活动具有特定倾向性,这些倾 向性来自于媒介的新闻立场、利益关系以及新闻生产 的特殊规律的制约。
主流媒体的导向性新闻框架对受众认识现实会产生重 大影响,但这种框架效果又不是绝对的,它只能经过 与受众框架的互动才能体现出来。
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 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 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 为取向,并引导者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传播效果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表明,受众在大众传播 的信息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对大众传播信 息的反应受到既有倾向、群体规范、社会关系网络、 选择性接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因素也是 受众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框架的功能

新闻框架具体有四种功能:提供问题定义、阐 释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评价、示意解决方案。
主流媒体占统治地位的新闻框架可以营造具 有某种特色的信息环境,进而引起人们对新 闻事件的特定反应。

受众框架

理论源流

E.戈夫曼在1974年《框架分析》中为框架下 了这样的定义。
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 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 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得框架,框架使 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 体信息。
框架具有预设性和发展性。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

在传播学界,许多学者认为“框架”并不是一个发育完全的理论范式(Scheufele,1997),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模糊的、充满矛盾的概念,在新世纪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框架理论起源于两方面的研究:首先是社会学方面,Heider的归因理论和Goffman的框架分析认为,世界纷繁复杂,个体为了洞悉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采用“主体框架”来认知世界。

用Goffman(1974)的话来说,框架作为一种认知的结构,帮助个体去“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周遭的环境和信息。

另一个方面是认知心理学,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和Kahneman、Tversky的预期理论认为,个体的判断和认知是在一个参考框架下进行的,而框架则是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预期。

这两种起源的区别在于,后者认为框架是“心灵的内在结构”,而前者则认为框架是“建构话语所使用的策略”(Pan & Kosicki,1993)。

框架理论与传播学结合起来,强调框架就是选择事实的某些方面,使被选择的部分在传播文本(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中更为显著(Entman,1993)。

也就是说,框架按照某种特定的规范和惯例,简化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实,有选择地迅速将其整合到新闻报道中,这个框架隐含在采写、编辑、组织等过程——当然,这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框架理论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刚才提到的新闻生产角度,研究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其次是从媒体内容的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最后是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即受众框架(陈阳,2007)。

如何和框架理论的两个起源联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前两个角度(新闻生产角度和媒体内容角度)是与社会学联系起来的,该方面研究往往站在一个批判的立场,比较典型的就是讨论新闻生产与权力的关系、媒体内容与社会偏见的关系;而效果研究的角度则与心理学结合,则往往处于相对保守的立场,关注的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媒介的框架理论

媒介的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就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活动,在社会系统中新闻框架是消息来源、社会情境、新闻工作人员等因素互动的结果。

在近十年,框架论开始为传播学者所运用。

框架的概念源自人类学家贝特森,贝特森认为心理框架是一组讯息,或具有意义的行动。

由高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代表了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

高夫曼也借用了贝特森的心理情境的说法,认为框架乃是在特定心理情境中,由一群语言符号讯息所发展出来的经验,人们借此建立了观察事物的基础架构,用来处理和分析外在世界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

可见,框架概念经历了从贝特森的人类学到高夫曼的符号互动理论,再到传播学的历程。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是戏剧主义理论中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家,他用戏剧性的比喻来分析人的行为。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对于信息传播活动的研究,高夫曼也是放在框架分析的背景中进行的。

高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那么框架是如何来的呢?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加姆桑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也就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

这里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

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

对于作为动词的框架,学者们对于它的具体机制作了许多的研究,并且有不同的说法,如,基特林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指出是选择与凸选,台湾的钟蔚文与藏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

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是源自高夫曼的思想。

坦克德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

近年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近年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4. 研究议题 这里的议题指的是研究者关注、研 究的选题,国内学者集中研究的是形象 研究、公共议题研究和报道的个案研究 三个方面。目前,公共议题研究最多, 有 17 篇,占全部文献的 42.5%,数量多、 议题广泛。这类议题既有国内“华南虎 事件”、“汶川大地震”、“3·14 事件”、“台 海事件”等,也有国际朝核问题、环境 议题等热点。客观上,这与 2008 年是 国内外公共事件的集中年有较大关系, 也反映出框架理论分析在公共议题的分 析上有一定的优势。 其 次 是 形 象 研 究, 有 13 篇, 占 32.5%。形象研究包括人物、群体和国 家形象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分析
接下来是批判论述分析取向,有 6 篇,占 14.3%,这类研究适合媒介偏见 的研究。比如唐闻佳的《3·14 西藏报 道的国际媒体分化现象分析》,从新闻 的遣词造句到新闻情节的描述分析,从 媒体的专业、商业和政治背景分析西方 媒体报道的偏见以及形成的原因。诠释 包裹分析取向只有一篇,是李惠明、罗 颖风的《〈中国青年报〉医疗体制改革 报道的框架分析》。
基本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的文献统计和分析,可以 总结出 2006 ~ 2008 年三年内,国内框 架研究的基本情况 :
1. 国内框架研究的选题主要集中在 形象建构、公共议题、报道个案的框架 分析三个方面。
2. 与国外,甚至港台地区相比,国 内框架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的探讨与 认知研究较少,原创性成果更少。
笔者从兰州大学图书馆网站提供
的《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共收集 到框架理论研究的相关论文 75 篇,在 2006 ~ 2008 年三年中,共 52 篇。
框架理论概述
框 架 理 论 是 20 世 纪 70 年 代 末 80 年代初西方兴起的传播理论,其概念最 早可追溯至人类学家贝特森。1974 年高 夫曼(Goffman)在其《框架分析》中将 框架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逐渐引起社 会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注 意。

框架理论 脉络梳理

框架理论 脉络梳理

框架理论——梳理一、框架的定义及其发展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社会学家代表作:《框架分析》【主要观点】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她对于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以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高夫曼对于框架的定义: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框架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源自过去的经验,二是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美国西北大学政治系学者丹尼斯&詹姆斯传播学者和政治学家所称的“框架”一词主要涉及两种情况:①媒介框架(或称传播框架):当有关议题或事件的信息传递给某听众时,讲述者所使用的字词、图像、短语和讲述风格,强调讲述者想要突出的重点。

②受众框架(或称思维框架):指某受众对事件情况的认知性理解,强调受众所认定的事件最重要的部分究竟是什么。

美国天普大学学者Zizi Papacharissi&Maria de Fatima Oliveira框架即是选取已知事实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在用于沟通的文本中更加引人注目,目的是促使人们对被描述事件产生某种特定的认知,因果判断,道德评价、应对措施。

美国学者加姆桑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框架的定义,认为框架定义可以分为两类: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取材的范围框架架构:人们通过架构的方式来解释外在世界n.&v.作为名词:即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事实框架的过程对于动词的框架,其具体机制有以下几种说法:基特林: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认为是选择和凸显钟文蔚&臧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二、框架理论1、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来自两方面的研究:黑尔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宏观层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 of reference)微观层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凯尼曼和特威尔斯基: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理论意味着在新闻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观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这依赖新闻记者使用的框架。

简析框架理论

简析框架理论

●高芳框架研究(framing research)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研究媒介与民意关系的新典范”。

20多年来,框架理论被广泛引用,国内外分析和研究框架理论的文章也很多,呈现出一种开放式、多元的取向,但是国内全面介绍该理论的文献却并不多。

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对该理论做一系统的梳理,不仅包括框架理论的主要观点,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合理存在的理论假设和前提,对于正确应用框架理论,同时弄清楚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显化理论(Priming)的区别和联系,显得十分重要。

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来自两方面的研究:宏观层面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微观层面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层面的研究主要来自黑尔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和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

归因理论假设人类不能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个人试图从感官信息中引申出潜藏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由谁来负责。

黑尔德认为,归因是观察的行为和对此行动负责的个人或社会、环境因素之间的连接。

①也就是说,人们试图对社会现象做出因果关系的判断。

高夫曼亦假设个人无法充分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为此,他们利用被称为“主体框架”的诠释基模②积极地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做出解释。

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理论意味着在新闻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观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这依赖新闻记者使用的框架。

③换句话说,人们采用的框架的类型为实际描述事件提供了一条途径。

认知心理层面的研究方法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

这种心理层面的研究主要来自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 of reference)以及凯尼曼(Kahneman)和特威尔斯基(Tversky)的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

舍瑞夫假定个体的判断和认知不仅受到认知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是发生在一个恰当的参照框架下的。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基于框架理论的新闻传播需要更好地把握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在学术界备受关注,并在新闻传播中得到广泛应用,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新闻传播未来的发展模式。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分析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通过综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框架理论的内涵和实际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学框架理论和心理学框架理论的分析,以及对新闻传播实践中框架理论应用的探究。

本文旨在为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促进该理论在实践中的更好应用。

二、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新闻传播框架理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新闻传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之中。

从历史角度看,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当时的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为新闻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形式的出现,新闻传播开始从单一的文字传播向多元化的视听传播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形态,也促使新闻传播者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向受众传递信息。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在20世纪中后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新闻传播研究也逐渐从经验主义向科学主义转变。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了新闻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试图从新闻生产的角度,解析新闻如何从社会现实中选择、加工、传播,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新闻传播的形式和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闻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形式,而是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这种变化对新闻传播框架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地构建和传播新闻框架,成为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新闻框架理论探析

新闻框架理论探析

带 来 一 类 朝 阳 产 业) ; 环 境 保 护 要 求 的 提 高( 使 绿 色 产 品 市 场 成 为 复 建 设 造 成 的 过 度 竞 争 , 企 业 难 以 在 更 广 阔 的 非 相 关 的 产 品 领 域
潜 力 巨 大 的 朝 阳 市 场) 等 。 一 般 而 言 企 业 应 适 应 国 家 产 业 政 策 的 竞 争 , 更 难 以 在 广 泛 的 经 营 领 域 建 立 新 的 核 心 竞 争 能 力 。 目 前 赢
[ 1 ] 周 文 杰 . 企 业 多 元 化 经 营 战 略 [ J ] . 上 海 经 济 , 2003,
多 元 化 经 营 的 企 业 - - 非 相 关 多 元 化 经 营 的 企 业 。 从 美 国 企 业 发 (1 1 ).
展 史 上 出 现 五 次 兼 并 高 潮 看 , 60 年 代 的 兼 并 以 大 规 模 的 非 相 关 多
事 实 上 , 考 夫 曼 在 其 名 著《 框 架 分 析》一 书 中 , 曾 说 明 其 理 论 源自人类学家贝特森的概念, 代表个人组织事件的原则与主观过 程。考夫曼进一步认为, 社会事件本就散布各地, 彼此无所归属, 须透过符号转换始能成为与个人有所关联意义的主观认知。这个 转 换( 或 再 转 换) 的 过 程 , 就 是 框 架 的 基 础 。换 言 之 , 考 夫 曼 强 调 框 架是人们将社会真相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 人们通过框架 整理信息, 了解社会, 其形成与存在均无可避免。
由此, 高姆森举证认为, 其实一般人常受社会组织发展的框架 影响, 却习而未察, 视而未见。而社会运动是否动员成功, 就取决 于社会运动组织能否针对社会问题将其组织发展的定义转换为 公共定义, 潜移默化地促进民众接受。一个框架能顾及的问题层 面愈广, 或其所能顾及的社会团体的范围愈广, 动员力也就愈大, 愈易获得民众的支持, 受到新闻媒体注意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第二十三讲 传播效果理论(4-5):新闻框架理论、“知沟”理论

第二十三讲 传播效果理论(4-5):新闻框架理论、“知沟”理论
P68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认知结构。
3、个人框架与组织框架
(1)个人框架
个人在关于存在、发生和意义等问题上进行持续不断 的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
(2)组织框架
组织新信息处理的认知结构或定性准则。体现着一个 组织对该信息性质的基本判断以及其动机、立场、 倾向和态度。
.
制作和播放《芝麻街》的初衷:利用普及率已经很 高的电视媒体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结果发现,虽然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 果。但是对节目的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富裕儿童。 实际结果是扩大了二者之间的差距。
.
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小组: 蒂奇诺(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多
林诺(社会学教授)、奥利娅
• 例如,在动物园中一个猴子开玩笑地咬另一个猴子时,两 个猴子都明白这只是一个玩笑而已,尽管它们看上去像是 真正的战斗。这个“咬”的信息就是一个元信息传播的讯 息——它说:“这是一个玩笑,不是战斗。”为先决条件 的。
• (2)框架
• 作为考察人的认知与传播行为的概念,框 架:即信息传递双方对所传递的符号的诠 释规则。
例如,一个记者选择新闻素材、判断新闻价值、突显新闻视角、 确定报道的立场,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以新闻记者的个人新闻 框架,而这篇新闻稿经过编辑部根据媒体的编辑方针、新闻 立场及其原则进行把关、修改加工和版面处理的过程之后, 则体现了媒介的组织框架
4、媒介框架与新闻框架
(1)媒介框架 各类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 (2)新闻框架 媒介框架用于新闻建构中即新闻框架 具体而言,新闻媒介进行新闻选择、加工、
• 例如:点头—YES;摇头—NO
2、戈夫曼与框架
• 1974年;社会学家,E.戈夫曼出版《框架分析》 • 框架: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 • 框架的作用:人们对于现实生活讲演的归纳、结构和阐

新闻学框架

新闻学框架

第一部分:新闻理念第一篇:新闻一、新闻的定义1、新闻的定义陈力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郑保卫:新闻是公众关注的最新事实信息的报道。

李大钊: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2、新闻学(阅读即可)3、新闻的类别(1)“硬新闻”: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题材较为严肃,着眼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受众在阅读视听这类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效应,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硬新闻有极强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

硬新闻的另一个要求是报道尽可能转却,信息尽可能量化。

(2)“软新闻”: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一类新闻。

在思想内容健康的前提下,提倡把新闻写得“软”一些,对于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是有益的。

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

(3)公共新闻:20世纪90年代,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倡导报纸除了报道新闻,还应努力帮助社会解决问题并鼓励人们参与政治进程。

不简单地视读者为消费者,而是能够行动的公民。

(4)公民新闻: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伴随今天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

公民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把它称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5)视觉新闻: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画面,读来有声有色,能够使人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克服枯燥、概念化的缺陷。

(6)精确新闻:强调搜集和处理新闻素材的手段完全科学化,以数字上的精确分析来体现客观性。

(7)标题新闻:以标题形式对新闻事实的简要报道,介于标题与简讯之间的一种新型新闻体裁。

特点:重要的新闻要素比较齐全;具备标题的结构和形式—单一式、复合式;通常比较严肃简洁,不加修饰或渲染,主要用于内容严肃、单一的政治、经济、外事、文化等内容简单的报道上,以简洁明快的方式报道事实,节省版面和读者时间。

结合新华网具体文本浅谈新闻框架理论

结合新华网具体文本浅谈新闻框架理论

结合新华网具体文本浅谈新闻框架理论作者:叶思敏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5期一、新闻框架理论的含义新闻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延伸,其核心关键词是:选择。

学者刘海龙认为,在新闻传播中,框架概念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媒体工作者通过选择、突出、排除、提供细节等方式报道某个问题,它强调的是新闻生产过程;二是新闻生产过程产生的结果。

[1]恩特曼对设置框架的解读是从有待感知的现实中选择某些方面,使其在传播的文本中更加显著,它的具体做法是促进对一个问题的特殊界定方式、因果解释、道德评价以及(或者)提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上四点也正体现了新闻框架的功能。

[2]二、新闻框架的功能在这个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在提供问题定义方面,文章标题就开门见山地提炼出了本次事故的归因——设施安装过程存在重大隐患,将之后的讨论过程局限在人为层面。

使记者保持了自身稳定性并保证了接近官方信息源且仍能保持中立的公众形象。

在阐述事件原因方面,人为了追求判断过程的简单化,一般以容易想到的事情来归因,很少全面考量所有因素。

因此媒体对事件的叙述框架将影响公众对事件责任的归因。

[3]该文本由一个看似新源可信性很高的“专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的发言引入,强调这起事故的关注点是安全管理,且在之后的文本分析中,通过三个方面,用大篇幅来分析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其中,将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放置在责任第一位。

在提供道德评价方面,文本中提到了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的发言“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代表官方立场,但缺乏其他立场可参考的发言,报道其实暗含着价值观倾向。

在示意解决方案方面,文本中引用发言人的三个“已经”,表示该事故已处在解决过程,且在文末提及已施行的相关的防范措施。

从新闻框架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现该文本通篇都尽力避开对px项目本身的阐述,大篇幅的着重点在人为因素、社会因素方面。

在此也使读者反省,在绝大部分的重大新闻中,事实并不那么简单,也根本谈不上显而易见,每个人都希望见诸报端的是他自己喜欢看到的事实。

框架理论与框架效果

框架理论与框架效果

国内的许国贤( 2005)曾以「民主政治的成本」专文探 讨「政治庸俗化」产生的原因,并对「表演政治」有较 深刻的剖析与阐释;而由「政治庸俗化」角度延伸之硕 士论文,王建雄( 2006)也有类似发现,不过该论文主 要探讨即便政策牛肉不断的端出,但政策的设计却在政 客操弄下,沦为讨好选民的一种短视(王建雄, 2006), 和「名人政治」概念显有落差。李人豪( 2005)针对国 会立委、电视记者、电视新闻之表现,分析电视新闻如 何再现立法委员,是否着重呈现其表演行为,和本研究 的取向接近,但更偏重政治人物表演行为的动机以及政 治逐渐市场化之营销取向。而非政治「名人」的新闻报 道特色和趋势分析。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
——新闻框架理论 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 “镜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 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得 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现 实世界的“重构”,或是“建构”。
1、媒体怎样通过新闻报道建构现实 2、这种建构受到哪些因素的的制 约 3、这种建构的结果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恩德曼认为新闻框架具有以下四种功能:
提供问题定义
阐释事件原因
提供道德评价
示意解决方案
受众框架
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 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 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 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受众框架也具有多样性,应用不同的框架来解读的结 果,便会出现对新闻信息的 “同向解读”、“对抗式 解读”、“妥协式解读”等各种情况。
具体事例
我们来看个事例:在加油站 A ,每升汽油卖 5.6 元, 但如果以现金的方式付款可以得到每升 0.6元的折扣; 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卖5.00元,但如果以信用卡的方 式付款则每升要多付 0.60 元。显然,从任何一个加油 站购买汽油的经济成本是一样的。但大多数人认为: 加油站A要比加油站B更吸引人。因为,与从加油站 A 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比与从加油站 B 购 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要少一些。因为,加 油站 A 是与某种“收益”(有折扣)联系在一起的, 而加油站B 则是与某种“损失”(要加价)联系在一 起的。 研究发现: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当衡量一个交易时,人 们对于“损失”的重视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 因此,企业在进行价格定价或促销时,应该将之与 “收益”而不是“损失”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激励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第三章 新闻框架与新闻视角

第三章  新闻框架与新闻视角



人大代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姜恩柱说,全国人大常委会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邀请更多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常委会执法检查和立法调研;加强代表议 案和建议办理工作;组织代表进行集中视察,并第一次组织代表进行专题调研; 在省级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内新设立了全国人大代表联络处;增加代表活动经 费,加强对代表的培训工作。
Hale Waihona Puke 案例分析1: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言人姜恩柱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本报北京3月4日讯 记者崔士鑫、吴冰报道:十届全国人大 四次会议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新闻发言人 姜恩柱介绍本次会议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大会5日上午开幕 代表提交议案截止时间延长 姜恩柱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于5日上午开幕,14日上 午闭幕。代表提交议案截止时间为3月10日24时,比去年延长了12 个小时。本次会议第一次专门安排时间供代表讨论和提出议案。 大会期间将邀请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就国际形势和我国 的对外政策、“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问题回答记者 提问。3月14日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与中外记者见面。
本报北京3月4日电(记者程刚)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姜恩 柱今天表示,与以往有所不同,今年温家宝总理将向大会同时报告政府工作报 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 姜恩柱是在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时作上述表示的。 根据惯例,以往每次都是由国务院总理专门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报告五年 计划。 姜恩柱介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主要讲年度工作,同时简要报告“十 一五”规划纲要。审议和批准“十一五”规划纲要,被单独列为本次大会的一 项议程。 姜恩柱解释说,作出这一调整主要考虑到:一是中国经济体制已经有了很 大的变化。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且不断完善。 “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突出体现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规划纲要所提出 的指标,总体上来说是指导性的、预期性的。因此,规划的报告方式也应该做 相应的改变。二是政府认为有责任报告、总结去年的工作,具体部署今年的工 作任务,同时报告五年规划,做到两者兼顾。三是将年度工作报告作得明确、 具体一些,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回答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使政府工 作报告更加面向群众、贴近群众。四是鉴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性,大 会决定把它单独列为一项议程,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审议质量。

新闻编辑的框架理论

新闻编辑的框架理论

新闻编辑的框架理论第1講新聞編輯的框架理論壹、新聞編輯工作的核心一、最近一年,我一直在探索新聞編輯工作的核心要點,探索不同時代、不同媒體、不同報社都適用的編輯理論,探索媒體定位、新聞企劃、版面規劃、標題寫作、原稿整理共通的分析架構。

最近,我覺得自己似乎找到了這個核心的、理論的分析架構:新聞編輯工作涉及主題、素材、語言等三個層次,而其核心在於選擇和重組。

二、臧國仁:1999:32-44:在闡述框架理論內涵時,也將新聞訊息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

高層次(macrostructure)是對某一事件主題的界定,即「這是什麼事」,經常以標題、導言等形式出現;中層次則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歷史、結果〃影響、歸因、評估等;低層次則是指語言符號,包括由字、詞等組合而成的修辭與風格。

三、本文的主題、素材、語言三層次,接近臧國仁的高中低三層次,但將適用範圍從一組新聞題文擴及媒體企劃、新聞企劃、版面規劃、標題寫作、原稿整理等面向。

因此,本文指的主題一個媒體、一個事件、一個版面、一篇文章、一個標題的核心要旨;本文指的素材,包括新聞事實的各面向:主要事件、先前事件、歷史、結果〃影響、歸因、評估等:,也包括媒材:文字、照片、漫畫、插圖、資訊圖表等:、人才:美編、核稿、校對、攝影等:、科技:組版軟體、印刷設備等:;本文指的語言,包括文字語言,也包括圖像語言、版面語言。

知識行動1.政治、經濟、社會、1.媒體定位心理、文化人類學主題2.台灣現代史、中國現2.新聞企劃代史、國際現勢3.新聞學、傳播理論、3.版面規劃釐清、鎖定材料新聞法規 4.專版專線知識 4.標題寫作 5.語意學、修辭學、認選擇、重組知心理學、美學 5.原稿整理語言…修飾、雕琢貳、新聞編輯工作的情境一、情境既是資源也是限制,新聞編輯在進行主題、材料、語言的選擇重組時,必須瞭解情境、優遊情境、突破框限、創新情勢。

二、社會情境:選定在政經情勢中、社會文化中、媒體生態中的最佳定位,並選定特定讀者、組織特定內容來吸引他們閱讀。

作为话语策略的新闻框架

作为话语策略的新闻框架

二、话语的新闻写作技巧
1、概括新闻要点
作为话语的新闻应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息。在撰写新闻时,要善于提炼核心内 容,使读者一目了然。
2、选择合适的语言和句式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句式,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复杂的语句结构。这样可 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新闻内容。
3、排版文章结构
良好的排版能使新闻条理清晰,提高阅读体验。合理使用标题、段落和列表 等方式,使文章层次分明,让读者轻松把握重点。
三、案例分析
以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为例,不同媒体对同一场比赛的报道采用了不同的新 闻框架。以下是两种典型的新闻框架:
1、事件框架:《阿根廷点球大 战淘汰荷兰,晋级四强》
这一标题采用事件框架,强调比赛的关键时刻和结果。它可能包含对比赛过 程的简要回顾、点球大战的具体描述以及阿根廷晋级四强的意义等元素。这种框 架突出了比赛的紧张刺激程度和结果的重要性。
2、人物框架:以人物为中心,人物的特点、情感和行为。这种框架强调人 物的主体性和主观性,通常采用故事化的叙事结构。
3、问题框架:以问题为中心,问题的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案。这种框架强 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通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叙事结构。
4、观点框架:以观点为中心,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看法和态度。这种框 架强调观点的多样性和平等性,通常采用对话式的叙事结构。
总之,新闻框架作为话语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闻报道的效果和质量有 着重要影响。通过深入研究和合理运用新闻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达信息、引 导受众、影响舆论,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生产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 生产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发明、发现、创造各种为物质运动的转化提供 条件与能量来源的思想、观点、方法、技巧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评论 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话语形式,通过呈现公共修辞与框架再造,为知识生产的传 播和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