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鉴赏景物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海棠刘子翚幽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
种处静宜临野水,开时长是向清明。
及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诗老①无心为题拂②,至今惆怅似含情。
[注]①诗老:指杜甫。
传说杜甫母亲的名字叫海棠,因避讳,杜甫一生没有写过咏海棠的诗歌。
①题拂:题咏赞美之意。
本诗“以花喻人”,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笔下海棠的形象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河上亭壁【注】寇准其二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
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
其四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
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销时。
【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诗构成的组诗。
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
两首诗都写到了“云”,但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
①丁年:壮年。
①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①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即事①杜甫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②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
①皛皛(xiǎo):又作“皎皎”,洁白明亮貌。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这一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5.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柳堤[明]金銮①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①金銮:明代散曲家。
陇西(今甘肃)人。
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
游吴楚淮扬之间。
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2022届高考诗歌鉴赏:景物形象课件31张
二首(其一)》
朱熹(1130.9.15—1200.4.23,71岁),字元晦,又字仲晦,号
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wù源县(今江西省 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 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 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 侗tǒng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 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 一人。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6分)
意象类鉴赏题的答题步骤
①、找意象。从诗歌中找到符合题干要求的意象。
②、概括意象的特征,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展开联想和 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不能直译诗句,用优美的语言翻译诗句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 力求优美。
(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 Nhomakorabea人格。(3分)
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①傅安道:名自得,泉州人。晚年闲废,
[宋]朱熹
杜门自守。跟朱熹、辛弃疾都是好友。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miǎo与尘 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 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 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指导:景物形象分析(典例、练习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指导:景物形象分析(典例、练习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典例解析】【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行香子赵鼎①草色芊绵,雨点阑斑。
糁飞花、还是春残。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
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谩凝眸、老泪凄然。
山禽飞去,榕叶生寒。
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①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
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
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问题: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E )A.“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答案解析】A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不是乐景。
E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更感悲凉。
【例2】(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湖恬亭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问题: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描绘画面是一种分析景物形象的题型,回答时要找出诗中的景物(意象),概括景象(意境)的特点。
高考诗歌鉴赏形象分析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调试版
解题思路
1、绘景:描摹诗歌图景。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和图景 (画面)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 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 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 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 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析境:概括意境特点。
命题形式:诗(词)中 使用了哪些景象?某句某联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画面、 意境)?诗(词)的某一景 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意象类解题方法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 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 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宋神宗元丰五年,秦观应礼部试,落 第罢归。赋《画堂春》。②捻(niǎn):持取, 捻弄
描景此图诗描绘【了注怎】样钩的点疏围意氛箔境:?把请帘简子要挂分起析析情。感。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又
咆哮着远去,在北风的呼啸中不断拍打堤岸, 在暴风雨来临之际,诗人不仅没有关门闭户躲 避,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饱览“千山 急雨来”的壮观。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 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 情。
常见意象的情感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 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 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 是高洁的象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 的感慨。
景物形象
含义: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 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景物 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 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 (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 (农事、战争、狩猎、离别)、色彩描 写。
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
例二
江汉
杜甫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 “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 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明确意象的作用:
• ①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 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 ②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 具有这一作用。 •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 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 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 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 作者的思想感情) •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 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因( ) (写原因或处境)而( )的情感(心情,心境)。 •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 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
• ⑥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 ⑦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 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 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 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 木,犹厌言兵”等等。
二、基本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 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 2、描摹诗歌图景; • 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
唐 高三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之画面描述(28张PPT)
语言进行概括。
答:我来作答:
【例 4】 (2015·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如何审题]
月 圆①
1.抓住“几幅画面”,明确鉴赏的是景物形象。
[唐]杜甫 考点分层突破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2.抓住“前六句”“月圆之夜”等提示语,明确鉴赏 的范围、限制。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
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典真例题剖析回] 顾
[典例 2](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 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 月圆。④列宿:众星。
典例分析
鉴赏景物形象题型之二:画面描述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迟日,春日。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
四行 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
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题 示 例 鉴赏思维切入点:
绝句二首(其一)
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思维导图】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
答案(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 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 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准确理解上句和下句的意思,各得1分, 写出全联的意境,得1分。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诗歌形象1景物形象
花
梅花
菊花 杨花/柳
絮 野花
落花
兰花
高洁(唐以后) 坚贞不屈,春天的含义
孤傲 离愁别绪,游子思归
不为人知,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青春易逝 姿态优美,清高
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柳岸晓风残月。
独怜幽草涧边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 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14
【常见设问2】分析意象作用
返回
(1)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2.[分析意象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返回
江上
董 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宗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
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有什么作用?(4 分)
参考答案: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组成一幅动静 相间的江上秋色图;(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作用)反衬了诗人的孤 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从表情达意角度分析作用)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 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铁骑:金国军队。 河洛:泛指中原。
诗中描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引用原文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题
答题“三步骤”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点。
借助“四角度”,采用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少女、劳 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征人、悲士、英雄、隐士、爱国 者、诗人等)的格式,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
结合具体诗句或抓重点词语,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 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答题步骤】 ➢ 第一步,找关键词句,理解形象含义。
“云海相望”是兄弟两人天各一方,一在朝廷,一在杭州。“更沾巾” 是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第二步,用精炼语言,概括形象特征。
可以概括为:重情、旷达、洒脱。 ➢ 第三步,指出形象的表达作用和艺术效果。
诗人寄居他乡总是与兄弟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但诗人不会因为兄弟远 赴异国就落泪沾湿衣襟。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 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 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 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3大角度命题:
鉴赏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答题思考4角度】
2.
赏景物(意象) ,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 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 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 ”“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 然的隐者形象”。“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描写边塞风光 ,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 之情。
【教考衔接(诗人自身形象)】
【公开课教案】高考语文昨天复习: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学习任务名称)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授课时间课时(或上课用时分钟)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意象和意境的一般常识2.能力目标:掌握解答意象、意境题的基本方法。
3.素质目标: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鉴赏诗歌意象。
4.思政目标:感知古代诗歌独特的景物描写。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掌握解答意象、意境题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鉴赏诗歌意象。
四、教学策略(方法)与学法设计讲练结合;诱导启发五、教学准备备课,熟悉教材内容,整理考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课前:课前预习《优化设计》p281——p282,画面描述三步骤。
课中: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学习:(约3分钟)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古人给我们留下来许多优秀的诗词,是我们的文化瑰宝。
在古诗词中,作者描写了许多的景物,往往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也就是说描绘了很多画面,这就是我们常说诗歌的景象,这些画面与诗人的情感史交融在一起的,作者或喜或悲,或触景生情,这些都是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中需要注意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鉴赏诗歌形象(景、意境)。
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回顾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二、第一课时:内容精讲(35分钟)一、总体把握:积累知识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象”——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不是纯客观物象)意象=物象+情思燕子---- 今非昔比、物在人亡嫦娥---- 孤独、悔恨杨花----离散、漂泊杨柳----离别日----暗喻明君佩剑----表达要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流水----暗示年华或时光易逝。
长亭----离别南浦、西楼—送别之地登楼、危栏----常有思乡怀远之意识记意象顺口溜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高考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32张
• 6.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 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 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 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 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 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③楹:房屋的柱子。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答案】 (步骤一)本词描写了半夜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 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声声鸣叫,诗人倚 靠在门柱到天明的画面。(步骤二)营造了凄清寂静的氛围,(步骤三) 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抑郁的情怀。
题型二: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技巧? (3)请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及作用 【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虚实结合;色彩绚丽;视觉、 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感官)等) 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③分析作用(表达技巧、营造氛围、情感)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 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 题: 请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
诗人在抒发主观情感时,往往借助这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这些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成了“意象”,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而多个意象构成“意境”。
一、意象(景象)(一)意象的含义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用寄情于物的方式,通过描写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使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情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寓意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的品质。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葱茏绿竹代表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格或象征隐士君子。
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3.柳——“柳”者,“留”也。
柳枝依依,缠绵悱恻,古人常借柳抒发送别怀人的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分别时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词人的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是君子。
如宋代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歌颂了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诗歌鉴赏0505 103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情感思想。
例题分析:1、诗中品画: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意境是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
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
例1: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题指导:A、选取了哪些意象?B、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参考答案:明月、风灯、宿鹭静、跳鱼鸣(以动写静),这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成清幽、静谧的意境。
例2: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例题分析: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系列: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考点阐释】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味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困园层》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
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存在因伤时而进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修地发出哀喂。
诗入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意象货析、意境品味。
1.意象赏析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无品可上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象,是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感体易秘食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象资桥极日士要华是体先动的自然景象。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效果。
2.意境品味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品味题目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描绘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
【方法探究】一、景物形象鉴赏要求1.“诗中赏画”。
古代写景诗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赏析画面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物象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态;静态。
2.“画中品诗”。
由景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般而言,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即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意象赏析角度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设问示例: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高考诗歌鉴赏_景物形象和意境(意象内涵)
牛刀小试3《核按钮》P10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 营造了 怎样的氛围?(3分) •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 用。(5分)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 什么情感?请简要叙述。(5分)
答案: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
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 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 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芭蕉 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 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 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 舒卷有舍情。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 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 雨也飕飕。
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 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 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思考,避免出错。
小结:
1、从意象入手 2、注意表达技巧 3、概括图景,延伸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模式:这首诗通过……意象的刻画, 描绘出……图画,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等),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
想感情?
方
式 (3)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典型例题1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 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C、哀景乐情
喜外弟卢纶见宿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
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 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 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 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 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
高考诗歌鉴赏之 鉴赏景物形象
学习目标
1.了解景物形象题的相关知识; 2.结合例题归纳概括答此类题的
方法。
意 象:
指蕴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
情意+物象=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 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诗人赋予了这些 事物某种特定的、较为稳定的内涵。分析古代 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绝句 杜甫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 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 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
(步骤二)
• 抒发了诗人只身漂泊异乡,孤独的羁
• 旅之愁。
(步骤三)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典型例题2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地名,今属江西。 摇落:草木凋零。 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客船—羁旅之人,思乡,孤独,寂寞凄清之情。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表述方法示例:
•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远离家乡,在月
• 落、鸟啼、霜满天的秋夜,独自坐在
• 渔船里面对江边的枫树、渔火、听到
• 寒山寺飘来的钟声; (步骤一)
答:诗歌描写了暮天、青枫、霜叶、孤城、独鸟、 渡口、初上月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意境, 交待时令景象(秋景),烘托诗人凄清悲秋的内 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相思。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答 题 步 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主 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 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 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绘景)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典例分析
第一步:找景物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乌、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客船
关键词:愁
第二步:分析景物特点
月、霜—冷,乌啼、钟声—静,江枫渔火—昏暗 第三步:分析意境 孤寂、清冷 第四步:由意境分析情感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
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
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析景)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具体。 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悟情)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 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 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 而喜出望外。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1)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常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见
提
(2)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 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的内在形象, 引人联想到 离人一往情
深,难舍难
“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分者之在态色。 调
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B、乐景衬哀情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滿天风雨下西楼。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 • 常见意境特点举隅
象,就是把握景物中 所体现出来的绚丽、 明丽、雄奇、峻峭、
•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雄伟、萧瑟、清幽、 •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凄冷等特色,感受其 •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意境指文学作品中通过意象 组合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
意 景色)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思
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 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 生的能诱导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
境 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共 35张PP T)
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A、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界阔情白大鹤,冲色云彩,明晴丽空,碧情霄调等高形昂象。画如面果,说境那
例: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排者云抒直发上的的白情鹤感是诗有人什奋么发进不取同形。象的写
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
秋词
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刘禹锡
写离筵寡 欢场面。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二句叙今昔:
我言秋日胜春朝。
以前欢聚多 情,而今别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去,转觉无 情。三四句 以暗淡的蜡
烛垂泪的外
赠 别 杜牧
在形象,暗 写离人流泪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