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北宋王安石变法》-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共17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宋代 司马光: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
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所。
近代 梁启超:“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
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Biblioteka Baidu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 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现代 黄仁宇: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
材料2:市易法的确剥夺了大商人的“较固取利”,即 垄断性的商业经营,却建立了官府的垄断经营。…… 在封建时代后期的市易法,就只能阻碍商品经济的正 常发展……由于数量众多的大中小商人债台高筑,唯 一的出路只能是提高城市物价。……在楚州,市易务
启示 官员甚至利用饥荒,贱籴贵粜,“贩者为不行,人以乏
食”。物价上涨,自然影响了都市坊郭户的生活。 根据材料2,客观上带来怎样的影响?
三、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直 接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原
守派重新得势(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因
④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
问题(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根本原因
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激,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 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特别是司马光……曾三次 写信王安石劝他调整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 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 扬镳,终身不再来往。——岳晓东《王安石:行为 过激得偏执狂》
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接近……提出“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 论……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 北宋,不合实际。
(1)从背景来看:改革(变法)是社会发展的 必然要求
(2)从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变法)是促进 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都能取得成功。
(3)从过程来看:改革(变法)会有阻力充满 艰险(保守派的态度+用人+统治者的态度……)
(三)三看保马法
材料1 :据当时人估计,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拿来 种地,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民间养马)平时可 以利用领养之马,遇到战争需要,临时集合……却不 晓得马在温湿地带饲养不易,很容易生病死亡。但马 死了要赔偿,于是农民把养马看作苦差事。
根据材料,实施保马法客观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四)四看科举制
(一)细看青苗法
材料1 : “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 官”,“兼并之家不得趁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不可 “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驱势,而兼并不 得乘其急”。 根据讲义和材料,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是什么?损 害了谁的利益?
材料2: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 借期一年,利息二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 利息之高…到原先设定的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 交“好处费”,各地下定贷款指标,硬性摊派。 根据材料2,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 农民反抗不断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 变法的必然性——严重的社会危机
2、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三冗 )
为什么会形成“三冗”现象? 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积贫积弱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二) 变法的可能性
1.“庆历新政”失败的经验教训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二) 变法的可能性
(熙宁变法1609—1085年)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 变法的必然性——严重的社会危机 1、政治危机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 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 皆我之物。”
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 有”。
土地兼并严重 (政府纵容兼并)
苛捐杂税
2.王安石的从政经验和“三不足”变法精神 3.统治者宋神宗的支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江西临川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后长 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 弊病有较多了解。他怀着“三不足” 的改革精神,在宋神宗的支持推行 新法。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王安石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民不加赋而国 用饶”
启示:注意用人得当;精简行 政程序;关注民生……
(二)再看市易法
材料1 :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 易。而本务率皆贱买贵卖,重入轻出,广收盈余。……凡牙 侩市井之人,有敢于与市易争买卖者……小则笞责,大则编 管。 根据讲义和材料,实施市易法的主观目的是什么?损害了 谁的利益?
北宋初期科举制的发展
1.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2.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天子 门生”)。 3.考试科目减少,进士为最主要科目。 4.考试方法实施糊名制,防止舞弊。 5.录取名额比唐大增。
王安石变法:废诗赋取士,注重能力的经义策论考试设
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
经义考试:以儒家经典中的文句为题,由应试者围绕此文句展开议论,阐 发义理. 策论考试: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论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就 一些政治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举改革目的: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变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