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究·城镇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究·城镇篇》

(编写大纲·仅供参考)

城市是文明的主要载体。文明发展,最集中地体现在城镇的发展与变迁上。城市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形成和发展爱到许多条件的制约。根据《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究》大纲的要求,《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究·城镇篇》研究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址变迁;(2)城市功能结构变迁;(3)城市形态布局变迁;(4)城市老区改造与新区建设;(5)历史与现状地图、老照片与新照片。

城址变迁,是指影响城镇迁移的自然、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因素。

城市功能结构变迁,是指城市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和战略地位。

城市形态布局变迁,是指不同历史城市平面布局的变化。影响历史城市平面布局的因素主要有王权规制、阴阳五行、地形地貌及政治变革等多重因素。

此外,城市与区域关系,是指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所管辖的地域范围等基本情况。

城市的起源,是指构建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决定在此地建城而不在彼地建城。

具体到每一个城市应包括以下要素,行文时应服从谋篇布局的需求,不能将下列要素罗列:

第一,要交待清楚城市的具体方位。包括城市最初雏形所在地,后因战争、水患、经济发展、交通变迁等多种因素导致城址迁移的线路图,为下文展开记述做好铺垫。下文列举的宣城市,从有文字记载的建城历史以来,城址从未变迁过,用一句就可交待清楚。宣城市下辖的泾县县城,历史上,因水患三次搬迁。假如在写泾县县城,就需交待泾县县城搬迁的原因和哪个朝代搬迁(能交待清楚主持搬迁的官员最完善),每次搬迁在今天的具体方位。

第二,要交待清楚城市名称的由来及其演变历史。以宣城市为例:(1)宣城市名称由来。宣城,古名“宣邑”。《韩诗传》:“宣者,显也。”“邑”为县城的通称。古代的江南地区开发较晚,春秋战国时期的位于青弋江边的今芜湖县弋江镇,由于交通之利,先后成为吴、越、楚诸侯国的名邑而显扬于江南,故名“宣邑”。秦代在此设县,故名宣城县。(2)宣城市名称演变。宣城市所在地,最早为古爰陵邑所在地,秦始皇在

此置爰陵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在此设置丹阳郡,爰陵县改名宛陵县,郡县同治。西晋太康二年(281),在此设宣城郡,为宣城郡和宛陵县治所所在地。隋开皇九年(589),撤销了原位于今芜湖县弋江镇的宣城县,并入宛陵县,宛陵县更名宣城县,为宣城郡与宣城县治所所在地。隋唐时期,或改宣城郡为宣州,或改宣州为宣城郡,北宋为宣州,这期间,为宣城郡或宣州和宣城县治所所在地。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名宁国府,为宁国府与宣城县治所在地。民国元年(1912),废道、府、州,实行省直管县,为宣城县县治所在地。今为宣城市人民政府和宣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第三,要交待清楚城市起源。城市的起源有经济、军事、政治、交通(含水系)等多种因素。以宣城市为例,宣城市所在地,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是水阳江人活动的聚邑部落,春秋战国时期在此设爰陵邑,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地名始于战国时期楚怀王(前328-前299),楚国的从事商业贸易的船队就经过宣城(当时的名称爰陵),从一个侧面说明,宣城具备了建城的条件。有文字记载的建城历史始于晋咸和元年(326),西晋时期,谯国龙亢人桓彝出任宣城太守时,因战争需要,开始在此垒土建城。

第四,要交待清楚城市最初的地形地貌。以宣城市为例,依陵阳山山势建城,宛溪河、青溪河、梅溪河、道叉河等河流三面绕城而过,环视古城城址,坐北朝南,水先是自西而东,继而转向北,形成一个向北环抱,呈现出“山环而风萃,水曲面气结”态势。

第五,要交待清楚城市建城历史(含每次建城、大修的原因),主要以城墙建设为主线(即:城市形态的外部布局)。以宣城市为例,历史上三次大建、七次大修。古城轮廓历史上最大时总长30里,最小时不足7里,1949年,古城城区面积3.49平方公里。清末民初,古城东起东头湾,沿东门大河至……城墙总长九里十二步,高十五丈,厚三丈。古城池可归纳为西晋时期的“子城”,隋唐时期的“罗城”,南唐至民国时期的“新城”、民间俗称其为乌龟地”。第一次建始于晋咸和元年(326),由宣城太守桓彝建造;第二次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宣州刺史王选扩建;第三次南唐后主李煜年间,宣州刺史林仁肇在隋唐“罗城”基础上改建。同时,讲清古城墙在今天城市中的具体位置。

第六,要交待清楚城市的古城门变迁,内部主要的建筑物和主要街道(即:城市形态的内部布局)。以宣城市为例,(1)宣城的古城门明清时期基本定型,主要有东门阳德门、小东门泰和门、西门宝城门、南门薰化门、北门拱极门,同时,要说明古城门遗址在今城市中的具体位置及古城门名称

的文化内涵。(2)宣城古城内的街道,明嘉靖《宁国府志》记载,冠之以名的大小街巷79条,清嘉庆《宁国府志》记载,街27条,巷69条,总数为96条,清末民初演变为人们熟知的“九街十八巷”,交待清楚每条街巷的名称(包括名称的取意)及在今城市中的大概位置。(3)宣城城市内部的功能布局。官府衙门、学宫、文庙等政治、文化机构和设施,主要位于城市的南部;营房等军事设施、市场、街坊等居民区、工商业区主要位于城市的北部。讲清主要建筑物在今天城市中的具体位置,具体建造年代、建造人、古建筑物的基本概况,历史名人的赞辞等等。(4)古城的自然人文景观,特别是在今城市建设中拟恢复重建或拟树碑说明的自然人

文景观,更应交待清楚。其他的比较有名,也要交待清楚,让人们能够了解城市的历史。

第七,要交待清楚城市功能结构变迁。以宣城市为例,从政治角度来讲,宣城的城市历史经历了上古时期的大型贸易型聚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邑——秦汉至三国时期

的古县城、古侯国都城——汉至清未的郡州府路政治中心所在地。同时,在不同历史上还曾是相当于今省级行政区划政治中心所在地,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所在地。从文化角度来讲,宣城还是历史上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梅氏家族祖居地、历代名人或为官、或畅游地,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从经济角度来讲,宣城历史上是江南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皖南经济中心所在地。从战略地位来讲,宣城古有“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近有“宁(南京)芜(芜湖)之屏藩,徽(徽州)杭(杭州)之项背”,今有皖东南大门”之美誉。

第八,要交待清楚城市衰败的原因。以宣城市为例,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战争;其次是古城周边城市兴起,古城辐射能力的减退,也是古城近代以来滞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第三是建国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的影响等等因素的影响。

第九,交待清楚建国后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以宣城市为例,2010年底,古城建成区面积由1949年的3.49平方公里扩大到2010年底的43平方公里,城市的道路、公园、绿化、建筑物等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十,交待清楚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和展望。以宣城市为例,城市未来发展的定位是皖东南中心城市,皖苏浙毗邻地区的现代工贸城市,和谐宜居的山水旅游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