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内伤发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气亢旺
阴阳失衡
6、阴精亏损:水不制火
而发热
7、阳气衰惫:火不归原,虚阳外浮
注意虚实兼挟证型
气虚发热的机制
• 脾胃虚弱,化源不足,阴血亏虚所致; • 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正邪相争所
致; • 脾虚气泄,中焦虚寒,虚阳外越所致; • 气虚下陷,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所致。
•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曰:“是热也, 非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 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
• 4.《脾胃论》详于气虚发热,其治疗 “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并创造了甘温除热的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沿革
• 5.清·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 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名,且 将其分为:气分发热、血分发热。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妇科专著)
• 6.《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之外的 发热分为十一类,较为详尽。
清肝泻火 • 持续低热——加地骨皮、白薇:增强退热 • 月经不调——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
行气 • 实火宜泻 活血 适当配伍清热
除湿
• 虚火宜补
益气 养血 滋阴 温阳
适当配清退虚热
• 慎用 发散:→伤津耗气 苦寒:→败脾胃、伤阴化燥
[分证论治]
一、气郁发热 • (一)辩证依据 1、主症: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2、兼症:精神抑郁不欢、喜太息,或烦躁易怒,胸
内伤发热
[概述]
• 一、定义: 以内伤为病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阴阳亏损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 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 内伤发热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分 外感发热。
[概述]
二、发热的基本概念 • 临床发热诊断标准:口温:>37.3℃;腋温:>37.0℃;肛温:
>37.6℃;或昼夜体温波动>1℃。 • 临床分类标准: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低热(口温37.4℃ ~
• 肝郁化火,日久伤津——舌红或边红、苔黄或 苔少,脉弦数或弦细数。
气郁发热
(三)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热 (四)方药:
丹栀逍遥散 • 丹皮、栀子——清肝泻热 • 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 •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 柴胡、薄荷——疏肝解热
气郁发热
(五)临床应用 • 胸胁疼痛——加郁金、香附、青皮:行气解郁 • 热甚、舌红、便秘——去白术、加黄芩、龙胆草: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对气虚发热也有所论及: 《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 —奠定了甘温除大热的理论基础。
• 2.《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虚劳里 急……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 之。” ——开甘温除热之先声。
沿革
• 3.《太平圣惠方》对烦热的病机、治疗 有较全面的阐述。“阴气偏少,阳气暴 胜,则热乘于心,故烦热也。”柴胡散、 地骨皮散。
血、阴、阳亏虚症状。 5、病因:情志所伤、外伤、产后、久病、饮食、劳倦所
伤等病史。 6、辅助检查:病原学、造血系统、免疫学、内分泌、病
理学、影像等。
病因 病机
起病 病程 热型
恶寒
兼症
[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
内伤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 亏虚 缓
长、反复发作
多为低热、少数高热,或 仅自觉发热 无,或仅怯冷,加衣被可 减 有实有虚,虚证居多
沿革
• 7.《医林改错》、《血证论》对 瘀血发热的论述渐趋完善。
[概述]
• 三、范围
• 凡非感受外邪所致的发热均属于内伤发热。 • 或初有感受外邪,久而导致脏腑失调、气血亏虚
引起发热,亦可按内伤发热辨治。
• 西医: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 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原因不明的 发热。
38℃)、中等度热(38.1 ℃ ~38.9℃)、高热(39 ℃ ~ 39.9℃)和超高热(>40℃)。 • 慢性低热:体温升高在37.5 ℃ ~38℃(口温)并排除生理性 原因,持续2周以上者。 • 热型分类: 稽留热,驰张热,双峰热,间歇热,波状热,不规则热等
[概述]
• 二、沿革: • 1.《内经》详于“阴虚则内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分类
感染性发热(>59%): 细菌、病毒、真菌
结核、艾滋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FUO
肿瘤(占第2位):血液系统,实体瘤
血液病:溶贫,出血性疾病,骨髓坏死
非感染性发热 风湿病:SLE, RA, still, DM/PM, SS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疾病,下丘脑综合
征,更年期综合征
功能性低热:感染后低热,术后低热,
• 阴火即相火,因于劳倦伤脾,耗损脾胃之气, 脾胃气虚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 反下流成湿,闭塞下焦,抑遏下焦阳气,使 之郁而生热上冲。
[诊断]
1、特点: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热。 2、热型:多为低热(T<38.0℃) ,少数高热(T>
39.1℃) ,或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3、恶寒:不恶寒,或仅怯冷,加衣被可减。 4、伴随症:可兼有情志改变、瘀血、湿郁征象,及气、
神经功能性低热
[病因病机]
• 病因: 内伤:包括情志、饮食、劳倦、禀 赋、久病、外伤出血等
• 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实 2、瘀血阻遏:气血壅遏而发热
壅结阻遏
3、内湿停滞:脾胃受损,运化失司, 而发热
水湿蕴积化热
4、中气不足:脾胃受损,中气下陷,
阴火内生
虚 5、血虚失荣:阴血不足、不能敛阳,
胁胀满而痛,咽干口苦;或纳食不香,大便干结; 或月经不调、乳房发胀
3、舌象:舌红或边红、苔黄或苔少 4、脉象:脉弦数或弦细数
气郁发热
(二)辩证分析
• 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发热,随 情绪波动而起伏,烦躁易怒,咽干口苦,大便 干结;
•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精神抑郁不欢,胸协 胀痛,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外感发热
外邪(六淫或疫毒) 正邪交争
急 短 多有高热,热型有差异
初多恶寒,加衣被不减
外感症状(头身疼痛、鼻塞、 流涕、咳嗽),实证为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1、辨虚实: 病因、症状、舌脉
实:气滞、血瘀、湿郁 虚:气、血、阴、阳亏虚 • 2、辨轻重
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发热,反复发作、久
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其他病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