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

合集下载

浅谈顾恺之的“传神论”

浅谈顾恺之的“传神论”

浅谈顾恺之的“传神论”作者:文琦琪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6期摘要:顾恺之的“传神论”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在此我仅以自己的认识浅析“传神写照”这个命题的提出和背景。

“传神写照”中“神”的内涵,以及“传神写照”理论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地位及发展。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写照”;形神论;神;眼睛;绘画美学0 引言艺术史论的发展是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顾恺之的“传神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翻开任何一部中国绘画理论专著,都可以感受到“传神论”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神论”在我国美学理论家的剖析下,一点一点以系统的完善的面貌见于世人,像在周积寅的《中国画论辑要》中便把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绘画的核心。

1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的提出及背景谈及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的背景,我们就不得不回归到魏晋南北朝那个充满个性和人性自觉的年代,亦是文化艺术自觉的时代。

在这个思想开放,百家争鸣的年代,究竟充斥着何种思想,怎样一种氛围,促使顾恺之会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这一理论。

(1)汉代哲学关于“形神”理论的著述为“传神写照”这一理论的提出作了思想意识上的准备。

追溯战国到汉代这段哲学史,会发现有很多哲学家都曾经致力于研究“形”和“神”的关系。

汉代的《淮南子》对形与神的关系有好多的论述,这些都与书画理论的形神关系问题密切相关。

《淮南子·原道训》有记录:“夫形者生之合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这里把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整体用四分法加以分析,出现了形、生、气、神。

其中“神者生之制”,就是指由神来制约“生命活动”。

《淮南子》此种论断在那个时代着眼点虽然不在于绘画,而是养生之道,但把其所用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灵活的运用到书画创作的形神关系上来,就极具有价值。

书画的形象的创造,要由神来掌控形,“神采为上”,但是“神采”的存在又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形”的创造和存在。

顾恺之传神论

顾恺之传神论

顾恺之顾恺之,字长康,国画史上最早的理论家、评论家和留有画迹的画家,提出“传神论”。

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一)顾恺之在人物画上的成就“传神论”主要是关于人物画和肖像画方面的, 要求不仅要塑造逼真的人物形象,更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感情。

“传神论”加强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基础,后经历代艺术家承续推演,逐渐突破了人物画范畴,广泛渗透到山水画理论中,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审美追求,对后世画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阿睹传神”对人物神情的把握是达到传神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关键的手法在于晤对神通。

在他看来眼睛是传神的一个关键部位,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画面人物间不能手揖眼视,面前无所对。

经晤对神通处理,画面形象之间产生了空间位置关系也产生了自身的相互制约,整个画面成为可供欣赏者神游其中的境界。

2、“以形写神”他认为神应与形为依据,注意形体与性格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其中有一定可寻的规律。

如画裴楷像时,其面颊加三豪,使之形象顿生神采。

3、“环境衬托”典型人物需与典型环境相结合,以景衬托人物的思想情感。

如画谢鲲像时,将其画于川岩之中,以表意趣。

4、“迁想妙得”画员把自己的情思迁入绘画中,神与物游,浸润于对象。

充分抓住对象特征,深入揣摩对象的思想情感,是为“迁想”,经分析归纳得到艺术构思,是为“妙得”。

迁想妙得的过程,亦创造形象与激发思维活动的过程。

5、如《列女仁智图》把形与神的关系转换为风与骨的关系,突出了线群的表现功能。

通过对形骸骨节结构的准确描绘和人物的形体动态来展现人物的风骨。

画中,顾恺之用了大小相同、首位一致、略显圆弧形、刚劲凝重的铁线描以平行或互相包抄的形式组成密集有序的线群。

使之围绕人物的造型结构层层相包相绕,形成一个有确定趋向的整体,产生一种风动的视觉效果。

在处理人物间的相互关系和表现人物性格神态时,讲究晤对神通。

顾恺之画论浅析

顾恺之画论浅析

顾恺之画论浅析顾恺之现存画论著作主要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以及在《世说新语》、《历代名画记》、《太平御览》中载录的某些片断。

将就其保存记载于唐代人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的三篇较为完整的画论——《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来分析顾恺之的形神论以及其绘画理论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形成的影响。

标签:顾恺之;人物画;形神兼备;山水画的突破顾恺之(约公元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1],出身贵族,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

他一生作画颇多,但遗憾的是其作品并无真迹流传于今,只有几幅珍贵的摹本保存下来,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但是,仅观这几幅精美作品所呈现出的总体风貌,与前代绘画相比较,便从内容到风格、技法都表现出了巨大的不同和超越,体现出特定时代的新特征。

而作为中国早期的绘画理论家,顾恺之强调在绘画中融入士人的人格情操和审美风貌,并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率先提出了“传神论”,将“神”“形”并重、“形神兼备”的思想引入画论之中影响极为深远,并最终使其超越绘画领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传统美学命题之一。

顾恺之现存画论著作主要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观此三篇保存较为完整的画论文章,其中所论又各有侧重:《论画》一篇所论偏重对于摹拓之法要点的阐述,《魏晋胜流画赞》以赏评画作为主,而在《画云台山记》中顾恺之集中阐释了其对于山水画作构思的认知。

此外,顾恺之的画论言论还散见于《世说新语》、《历代名画记》、《太平御览》中载录的某些片断之中,其影响同代及后世的传神理论和诸多美学命题就集中于这些画论之作中,其中以形神论影响最著。

一、人物画与顾恺之的“形神兼备”理论顾恺之的作画以肖像画为佳,他流传今日的画作摹本也以人物肖像画最为著名,而他自己对于肖像画的创作也最为看重,他在《论画》一文中开篇即言:“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论顾恺之传神论

论顾恺之传神论

(三).唐代 孙过庭 书法家 《书谱》
他在论及王羲之的书法时说他“岂唯会 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和。”就是说王羲 之在书法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达到了 笔墨与感情,形与神的统一。
• “传神论”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不仅波及到今 天,将来也不会消退,达到“传神”是一个好画家 毕生所追求的。传神才是更真实的写照形似只是皮 相而已。
列女仁智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1)
洛神赋图(局部2)
四. 传神论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影响
(一)南齐 谢赫 《古品画论》
六法论: 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 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二).东晋 宗炳 《画山水序》
“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人影迹”
山川之神,本无端绪,让人难以把握,它 寓于山川的形内而感通于所绘之景,这样 神就进人了山水画之中。
(二)以形写神说
顾恺之还非常注意形体与性格之间的关系,并发现 其中有一定可寻的规律。为此,顾恺之在《论画》 和《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了“以形写神”主张, 并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理论。
(三)环境衬托说
他认为典型人物需要与典型环境相结合,以景物衬托 人物,用环境衬托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如果不是这样, 就违背了以形写神,传神也达不到了。处理不好这个 问题,那是大毛病,处理得好的话,是个小毛病,不能 不明白这个道理。
谢谢观看
二.“传神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老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庄子
三.传神论的主要论点
(一)阿堵传神说
顾恺之在“传神论”这一理论的实践中,对人物神 情的把握是达到传神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这一手 段关键的手法在于他所总结出的“阿堵传神”。在 这一总结中,说明了眼睛是达到传神的一个关键部 位,他当年绘画的时候没有画眼睛,就觉得绘画可 能会功亏一篑。他说:“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 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这样处理既 能够达到美的效果也可以达到传神的境界。

论顾恺之“传神观”的美学思想

论顾恺之“传神观”的美学思想

论顾恺之“传神观”的美学思想作者:卢莉华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6期摘要:顾恺之的传神观在中国绘画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传神观主要谈及对于眼神、形体和环境关系的把握。

他认为想要使人物传神,首先,必须注重眼睛的描绘以及对于描绘对象特有动作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表现人物的突出特征。

其次,在环境方面还要注重人物与人物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有做好这几点,人物画才能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观;美学思想《世说新语·巧艺》里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

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①顾恺之在这里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即“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正所谓,人的眼睛是人的灵魂之窗,人物画中眼睛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物的形象,眼睛是最能够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和情绪的。

因此,顾恺之十分注重酝酿感情,揣摩人物的神态,直至熟记于心,一气呵成,从而点明了人物眼神所传达的神韵。

这样画出的人物自然就精妙传神、栩栩如生,例如顾恺之在其代表作《列女仁智图》中并未过多地刻画故事情节,而是注重刻画人物内在的性格。

在这幅作品中,顾恺之打破了过去死板的人物画传统,没有“观念化”的表现手法,而是对十几位女性的形貌、神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更加生动,人物的神态和姿态的刻画可谓浑然天成。

顾恺之还认为,想要使得艺术形象“传神”,还应注意对角色特有动作和意味的把握。

“言谈举止”和“姿态动作”是体现人物内在的一种方法。

因此,画家只有善于把握最丰富的表现瞬间,才能获得“悟对通神”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作为主角,其始终愁眉不展的神情、忧伤的目光、无力的双手,与当时的歌舞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将韩熙载的志向和野心表现到了极致,可以说达到了人物情操和心境的完美融合。

此外,顾恺之的传神观在后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例如晚唐时期的周昉,他擅长用细部描写来表现仕女们丰富的内心。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及其认识-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及其认识-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及其认识-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0 引言艺术史论的发展是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顾恺之的传神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翻开任何一部中国绘画理论专着,都可以感受到传神论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神论在我国美学理论家的剖析下,一点一点以系统的完善的面貌见于世人,像在周积寅的《中国画论辑要》中便把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绘画的核心.1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的提出及背景谈及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的背景,我们就不得不回归到魏晋南北朝那个充满个性和人性自觉的年代,亦是文化艺术自觉的时代.在这个思想开放, 的年代,究竟充斥着何种思想,怎样一种氛围,促使顾恺之会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这一理论.(1)汉代哲学关于形神理论的着述为传神写照这一理论的提出作了思想意识上的准备.追溯战国到汉代这段哲学史,会发现有很多哲学家都曾经致力于研究形和神的关系.汉代的《淮南子》对形与神的关系有好多的论述,这些都与书画理论的形神关系问题密切相关.《淮南子原道训》有记录:夫形者生之合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这里把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整体用四分法加以分析,出现了形、生、气、神.其中神者生之制,就是指由神来制约生命活动《.淮南子》此种论断在那个时代着眼点虽然不在于绘画,而是养生之道,但把其所用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灵活的运用到书画创作的形神关系上来,就极具有价值.书画的形象的创造,要由神来掌控形,神采为上,但是神采的存在又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形的创造和存在.而形又必须有生(生机、生命),必须贯以气(生气、气势、气力、气韵).如果形、生、气、神四者,其中有一个不存在了,其他三个就会大受影响甚至于有可能不存在.透过这种论析,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命题迟早会产生和确立的.(2)魏晋玄学对顾恺之形神论的影响.魏晋玄学发展至东晋,辨明哲理的清淡之行.对人物的才情风貌、言谈的超尘绝俗的美是极其讲求的,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艺术美的追求,给人一种只可欣赏而无法用言语道明的感觉.就像《魏晋胜流画赞》里写道: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失矣.是因为道教、玄学经常使用得鱼忘筌来形容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象,反映了形而上的思考.超言忘象而追求意的理论.而生与神在中国哲学(尤其是佛学)中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荃生也就是传神.在这里,毫无疑问顾恺之通过魏晋玄学的观点,说明绘画不应拘泥于形似形象,根本目的在于写神传神.(3)魏晋风度对顾恺之形神论的影响.六朝的绘画以人物为主.在玄风大振中,人们的思想也难免随之变化,于是乎出现了品评人物时将重神而轻型的思想贯穿.魏晋时期士大夫之间多重视人的精神面貌,只要高逸,形骸是可以忽视的.于是,一种新的美学标准便成立了.王弼的《周易略例* 明象》云:故立象尽意,而像可忘也,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言论的出现无疑为这种美学标准作了强有力的后盾.说到这里我的大脑不禁浮现出了许多顾恺之作画的故事.譬如大家熟知的:顾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的故事.在画裴叔则时,顾将特征的表现锁定在了面部,遂加上了三毛.通过这原本子虚乌有的三毛,就将裴非凡的见识表露的淋漓尽致.这里顾恺之的创作思想和王弼的言论竟是如此出奇的一致啊!2 对传神写照中神的理解提到传神写照无疑神是重中之重了.这里所讲的神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是一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是一种具备审美意义的人的精神,是人性本质的一种呈现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品格.顾恺之对神的理解充分表露在他的作品中,脍炙人口的有: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无缺少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晋书* 顾恺之转》)此画论大意应为顾每画一幅人物画,往往好几年不点睛,有人问这是为什么,他回答: 的人物在姿态的美丑方面本来并不缺少什么,不过传神写照正在这里(指眼睛).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神的基本含义是眼神,眼睛之所以有这样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具有和鉴一样的特点,正如达芬奇的名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归其一点就在于虽然眼睛也是有形的一个物,但这个物不同其他,它有清、虚的特点,不是呆板而无生命.所以,眼睛可以通达道德,体现神.值得一提的是顾恺之虽然强调传神的重要性,但他并不忽略,更不形的作用.传神写照的基础还是在于写照,只有恰如其分的写照才能达到传神的要求.正如顾氏有云:若长短、刚柔、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可见神气必须通过外形表现出来,外形必须寄寓着神气在它里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后才能表现出它的生动性和真实感.3 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发展传神论在绘画中的影响是深远的,自顾恺之的传神写照一出,后人对它的认同及发展可谓异彩纷呈.最为有名的三大论述莫过于谢赫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和顾的传神写照既是一脉相承的,是传神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清朝,清四僧的着名代表石涛提出了不似之似的美学原则,亦在强调传神.这些美学理论经齐白石大师后遂演变成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此我截取了我国绘画美学发展家最为熟知的三大论述来展现传神写照的发展.从时间的跨度上来讲做到了从古至今,即从南齐到清初再到时期.若要细数传神写照的发展与衍变那就有太多的着录可寻了,像六朝宋宗炳和王微、五代着名山水画家荆浩、宋代的苏轼等在这方面都有颇多的笔墨记载.传神论的发展不仅遍及了中国画的各个领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它的触角还延伸到了我国传统的世界艺术上独一无二的书法创作中去了.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就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达到了笔墨与情感,形与神的统一.4 结语传神论这个在绘画美学中经久不衰的话题,汇集了中国绘画的全部精神,成了艺术家进行创作和理论家品评画作时至高无上的理论指导.因而系统地掌握传神论有助于理解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以及中国画家的艺术思想.参考文献:[1] 周积寅. 中国画论辑要[M].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2]杨成寅. 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先秦汉魏南北朝卷[M].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3] 俞剑华,等. 顾恺之研究资料[M]. 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4]敏泽. 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M]. 齐鲁书社,1987.。

浅谈顾恺之传神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顾恺之传神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顾恺之“传神理论”的传承与发展王洁摘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更是艺术走向自觉的时期,人物画有了新的发展。

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

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的理论。

这一理论最开始是针对人物画领域而言的,而后慢慢渗透到山水画领域。

本文着重从以下四点来进行阐述(一)顾恺之与传神理论(二)传神理论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三)传神理论在近现代中国画多元化背景下的继承与发展(四)结语关键词传神理论人物画山水画1 顾恺之与传神理论1.1传神理论的提出顾恺之在绘画和理论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著作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这三篇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画论,其中就提出了绘画重在“传神”、“写神”、“以形写神”的艺术观念。

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在满足外表的相似的基础上,再提出“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应用。

在顾恺之看来传神必须先重形。

顾恺之的理论和主张把中国传统绘画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在后世得到了很大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绘画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和品评准则。

2 传神理论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2.1传神理论的概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绘画逐渐走向自觉。

东晋顾恺之提出“传神理论”,这个理论最早是针对人物画提出的,人物画是当时的绘画主流,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

针对人物画提出的“传神理论”被每个朝代艺术家加以继承和发展,对各个绘画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2.2传神理论对魏晋南北朝绘画的影响受顾恺之的“传神理论”直接影响,这个时期的很多画家都主动把“传神”作为艺术的最高品评准则。

包括陆探微、张僧繇等大师。

而后南齐的谢赫在顾恺之的“传神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他在著作的《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气韵生动”可以说基本上是对顾恺之传神理论的一个继承和发展,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

浅析顾恺之的“传神论”及其对后世影响

浅析顾恺之的“传神论”及其对后世影响

2016/03浅析顾恺之的“传神论”及其对后世影响文/宋志敏【摘要】东晋顾恺之不仅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优秀的艺术家,更是一名杰出的绘画理论家。

他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提出“传神论”绘画思想的,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本文将从自己的角度简要分析顾恺之的这一理论思想及其对后世绘画理论的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论;绘画美学说到魏晋,我最先想到的便是“魏晋风度”“玄学”“清谈”“人物品藻”等这些虽零散,却能代表这一时期典型特征的词语。

这一时期,虽战事频繁、生灵涂炭,但也许正是因为现实的苦痛才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高速发展。

这时的名流、士大夫们思想开放,各种文化百家争鸣,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个人性自觉、充满个性的时代。

顾恺之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正是人物品藻风气盛行之期,这种环境对他绘画理论的提出是具有推动作用的。

在绘画产生的初级阶段,最初的画论是主张绘画要像形的,如《尔雅》中所说:“画,形也。

”①到了魏晋时期,人物肖像画的发展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加之这一时期的人们在人物品藻时更加注重人物的风格、韵度,用周积寅的话说便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才能气质的总和表现在外部,则形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②。

这些对当时的艺术家,尤其是肖像艺术家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的他们不仅仅要做到人物肖像外形的相似,更要表现人物内在的品质。

正是这一时期,顾恺之第一个提出了人物画要“传神”的观点。

《世说新语·巧艺》篇中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

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③就是说顾恺之画人物,有时几年不画眼睛,别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作画重要的不是四肢与样貌的描绘,关键在于眼睛的描绘,即“传神”。

虽然顾恺之强调“传神”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他忽略对“形”的描绘,在“传神写照”中,“写照”是“传神”的基础,只有做到恰到好处的“写照”后,才能达到“传神”的地步。

也正如他所说:“若长短、刚柔、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探析顾恺之的“传神论”(下)

探析顾恺之的“传神论”(下)

探析顾恺之的“传神论”(下)探析顾恺之的“传神论”(下)711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是通过“对”来达到目的的。

对顾恺之而言,“对”既有观察对象之意,又反映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一种凭借关系。

因为事物的“神”(精神生命)不能从其表面直接获取而必须深入其内部,所以顾恺之主张画家观察“对象”时要“实对”(深入对象的内在实质),要在对象的形象描绘中体现出对象的内在实质——神。

顾恺之在《论画》中说:“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

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

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实对”就是审美主体能够洞察审美对象的内在本质。

“悟对通神”就是消解主客体之间的隔阂,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获得“迁想妙得”的意趣。

当然,在绘画,尤其是人物画中,画家对“神”的刻画是最难的。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对于人物画,顾恺之主要从人物的“体态”和“气势”两方面加以阐述。

“体态”和“气势”是一个对象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

“体态”和“气势”包含了造型艺术中“空”和“时”的观念。

“体态”是有形可状、可视、可感的,属空间范畴;“气势”是内在的,因时而转,变化多端,属时间范畴。

一幅画上,“体态”和“气势”构成了人物神情的全部。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领会了这一点,我们也就大致掌握了顾恺之的绘画理念。

《魏晋胜流画赞》是顾恺之评价人物画的经典之作,因此最能说明他在“体态”和“气势”方面见解的高深。

《魏晋胜流画赞》载:“《小列女》:‘面如银(一作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丈夫支体,不似自然。

然服章与众物既甚奇,作女子尤丽,衣髻俯仰中,一点一画皆相与成其艳姿。

且尊卑贵贱之形,觉然易了,难可远过之也。

’”其中,“面如银,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丈夫支体”描绘的是小列女的“体态”;而“银”、“刻削”、“不尽生气”、“插置丈夫支体”同时又展现了小列女的“气势”,有力地烘托出其冰雪凛然的气质。

浅析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

浅析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

浅析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顾恺之,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绘画家和诗赋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动乱,这一时期,佛教文化融入,玄学兴起,促进了国内地区文化的交流。

专业画家大批涌现,他们对绘画理论的总结和探索直到今天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顾恺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画家,他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对美术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以及“迁想妙得”的绘画原理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这篇文章我主要以顾恺之的三个绘画理论为线索展开论述。

标签:顾恺之;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环境衬托一、以形写神——形具而神生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侧重讲的是肖像画和人物画。

关于形、神关系的问题,在哲学上有长期的探讨。

唯心主义认为形、神可以相离,灵魂可以脱离形体而存在,这自然是不存在的现象。

顾恺之总结了前人对形神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作画经验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神”是通过形表现出来的,造型艺术离不开形,正确的形才能表现“神”。

“形”是外在的形象。

“神”是指内在的精神。

顾恺之给裴楷画像时,在颊上加了三根毫毛,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便把对象表现得形神兼备了。

不应该把“传神论”单独拿出来重点论述,因为“传神论”与“以形写神”这一绘画理论不可分割。

要传神就离不开写形。

顾恺之认为形和神的关系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

无形则神不存,无神则形不活。

形与神既矛盾又统一。

“形与神”是一种思辨美,通过顾恺之总结的这一原则,也告诉我们无论以后生活中还是自己的绘画中,都要总结这种思辨美。

美也是思辨的。

但是如果我们创作一幅作品想要达到“传神”的效果,就不能忽视客观实际。

正是因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可以让作品更富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所以在今天的美术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借鉴并遵循这个原则进行美术创作。

其实这个原则还告诉我们应该学会思考,学会构思画面的美感。

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把对生活的态度带到自己的创作中必然会产生新的创作思考,思考会让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论顾恺之“传神论”的美学思想

论顾恺之“传神论”的美学思想

论顾恺之“传神论”的美学思想作者:刘慧慧孙晓昕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7期摘要:魏晋是一个精神自由、审美自觉、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顾恺之的“传神论”便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传神论”的提出,使中国画进入自觉的境界,对改变中国画的精神和形态都起到巨大的作用。

顾恺之的“传神论”不仅体现在眼睛的传神,还表现在人物形象、环境衬托等其他方面。

顾恺之在我国绘画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画论影响是前无古人的,他的“传神论”开拓了世人对形神关系理解的先河,并成为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美学思想。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论;自觉艺术陈师曾在《中国绘画史》一书中说:“六朝以前之绘画,大抵为人伦之补助、政教之方便,或为建筑之装饰,艺术尚未脱束缚。

迨至六朝,则美术始具独立之精神,审美之风尚因以兴起,渐见自由艺术之萌芽,其技能顿进。

”汉末魏晋时代,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继而产生了艺术的觉醒,标志这一自觉艺术成熟的是顾恺之的“传神论”。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享誉盛名的画家,也是中国画论的伟大建树者,在一定意义上也可被视为第一个系统的中国画学的指导者。

从现存画迹来看,魏晋时代人物画出现了大的飞跃,由汉代的幼稚骤至成熟,到唐代达到最高峰,顾恺之功不可没。

“传神论”的出现,对绘画的自觉乃是一个关键,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传神论”奠定了中国国画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理论丰富多彩,都是在顾恺之“传神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传神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汉末魏晋六朝,时局动乱,政权更替。

社会长期处于动荡不安中,从而引起了政治上的重要变化,即用“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再加上魏晋时期玄学清谈势力极大,二者互相趁助,于是人物品藻便成为社会风尚。

由于当时统治者残酷地镇压异己,士人不敢随意品评上层人物的道德、操守、忠孝、气节,于是品评重点逐渐转移到人的神态、气度、风韵、性情上。

人的外部形象虽曾颇受重视,但曹操、司马懿等朝政人物的形象皆不属上乘,以外貌品鉴人物就会得罪朝政人物,于是人的内在神韵成为鉴识者的衡量标准,这就导致了生活环境中鉴识人物重“神”,识人以“神”而不是“形”。

顾恺之“传神论”的美学解析

顾恺之“传神论”的美学解析

顾恺之“传神论”的美学解析作者:胡洁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22期胡洁内容摘要:顾恺之的绘画美学思想不同于一般讲人物技巧之类的理论,他十分看重人物形态的写实,在肯定“形”的作用的同时强调“神”对“形”统摄作用,突出绘画的主客体平等的情感交流的重要性,指出自由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论形神中国绘画美学经历了从尚形到传神,再到形与神的统一,从而达到其最高层次意境阶段[1],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传神论”成为其中重要的绘画思想和美学命题。

他以“以形写神”的著名学说拉开了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序幕,又通过对“实对传神”到“晤对通神”等命题的研究,发前人之所未发,提出了“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的绘画美学命题,赋予了“形”、“神”才被充分的美学意义,使“形”、“神”关系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值得深思的是,其绘画理论不针对也不局限于个别具体的人物,而是通过这些被描绘的具体人物,传达了一种追求无限自由、永恒的精神,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美学意义。

一.肯定借形传神是唯一途径在顾恺之的画论里,曾多次讲过人物自身的“形”与“神”的关系,对于绘画中如何使人物的“形”更好的展现,如何使人物栩栩如生顾恺之都有相当的研究。

顾恺之在高唱“传神之趣”的同时,提出“以形写神”的美学命题,也就是说顾恺之并未否定“形似”“写实”的基础作用,而是强调“神似”、“传神”要以“形似”、“写实”为前提和途径,认为如果离开了客观的基础,那么“传神”就成为无稽之谈。

顾恺之曾明确表示了他对“形”的重视,“凡将摹者,皆当先寻此要,而后次以即事。

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2]。

他明确强调在描绘人物时不应该有“一毫之失”,他认为这种“形似”、“写实”原则对于传递人物的“风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传达人物“神气”唯一的途径。

因此在绘画作品中,往往表现为对细节、人物典型特征的突出,在画人物时,对于特别能表现人物神明的细节,他都会给以格外的关注。

浅谈我对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的理解

浅谈我对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的理解

308文|杨 华浅谈我对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的理解摘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美学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出现了文人画家顾恺之并提出新的绘画思想“传神写照”,本论文通过对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的理解,分析其理论的时代背景,以及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和我对“传神写照”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方面进行了粗略的研究。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解一、“传神写照”的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剧烈动荡与变革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引起了社会、思想等一系列变化,其中思想意识方面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的抨击,各种思想开始展露头角,成为继春秋战国以来又一次思想开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在这个社会不稳,战乱频繁的年代里,许多文人志士在老庄之学的影响下选择了脱离世俗,淡漠世事,追求随心所欲的生活,超然物外的精神。

于是清淡“玄学”之风弥漫。

道家的发展和“玄学”的兴起,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美学思想出现了一个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历史性转折,绘画艺术出现了新的发展。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的基础上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并出现了一批专职的文人画家,如顾恺之、陆探微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美术,对后来绘画的繁荣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是中国艺术从稚拙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在这一时期,人物绘画不单单局限于“形”,而是转向更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的“神”。

因此,东晋画家顾恺之则扮演着导航者的角色,提出了新的绘画思想“传神写照”并以此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

二、顾恺之及其“传神写照”理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思想上最为自由、最为解放、最为开放的时期。

在此阶段,美术作为文学意识的一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涌现了一大批文人画家,如著名画家“顾恺之”等。

顾恺之,字长康,小名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生于一个宦官家庭中,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因其聪明过人的本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被上层人士所器重并先后担任桓温参军和散骑常待。

传神论

传神论

传神论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美学命题。

已知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

他说:“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历代名画记》卷五),又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世说新语·巧艺》)。

对顾恺之传神论有两种解释:①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重神但不轻形,认为神似须由形似达到;②顾恺之是重神而轻形论者,“以形写神”不是作为独立的肯定命题而是作为否定命题的一部分提出的。

传神论在公元4世纪提出来,是受了汉末魏初名家论“言意之辨”和魏晋玄学的影响。

名家以《周易·系辞》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知人论事,主张看人不能只看其骨相与言论,还必须观其内在的神,而神常是不可言传的。

玄学家王弼以老庄解《易》,发挥庄子“得意忘言”思想,并扩而大之把它作为解经、证玄、调和乃至认识艺术的新方法。

他的“得意忘言”与名家的“言不尽意”都重神、意,但名家轻言、象,只强调意会;他则从另一方面认识到“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认为意是目的,言、象是手段,唯有通过手段才能达到目的。

顾恺之生活在玄风颇盛的东晋,与许多谈玄论道的士人相交,他接受王弼所代表的“得意忘言”思想是很自然的。

他说“凡画,人最难”,说“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都是强调传神很难,画之妙不在形体而在内在精神气质,这显然是由“得意忘言”变化而来的。

那么,顾恺之是否像名家那样认为言、象、形体可有可无呢?从他的《论画》等著述并结合他的绘画遗迹(摹本)看,他是重视形似作用的,因此才有“以形写神”之说,才在论临写时有“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厚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历代名画记》)之叹。

顾恺之的传神论是人物画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

所谓形神,当时都是针对画人物而提出的。

直到唐代,传神论也还是主要作为人物画的审美标准被运用的。

顾恺之的传神论的名词解释

顾恺之的传神论的名词解释

顾恺之的传神论的名词解释顾恺之(活动于公元4世纪)是中国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传神论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神论是顾恺之在绘画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理论观点,他认为绘画的目的是要通过笔墨的技巧和表现力,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这篇文章将对传神论进行详细解释,带领读者了解顾恺之的艺术思想。

顾恺之的传神论强调艺术家在绘画时应该尽力使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这种名叫传神论的观点,可以从“传神”和“论”两个词的含义展开解释。

首先,传神是指将人物的形象和特征以精准的方式表现出来,使观者可以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该人物。

顾恺之认为绘画应该具备一种表达能力,通过线条、笔法和色彩等手段,将人物的外貌、神情和气质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强调要表达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以真实再现人物的生动形象。

其次,“论”则指的是理论的思考和总结。

顾恺之的传神论并非凭空提出,而是基于他对绘画实践的深入观察和总结。

他通过反复实践和不断研究他人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

传神论是他在多年绘画实践中对于绘画艺术的深入思考和总结。

因此,传神论既是理论的思考,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顾恺之的传神论在中国绘画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绘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巧和卓越的传神力闻名,深受后世绘画家的推崇和学习。

他以写实的手法绘制人物形象,着重表现细腻的神态和情感。

他的画作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顾恺之的传神论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观念相契合,传承了中国绘画的传统。

中国古代绘画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构建。

传神论在这一传统下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再现和个性特征的描绘。

通过精确的线条和构图,他能够将人物的外貌特征和内在世界传达给观者。

这种注重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与古代中国人文关怀的价值观相契合,达到了美学和审美体验的统一。

顾恺之的传神论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绘画艺术本身,还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顾恺之“传神论”美学思想探析

顾恺之“传神论”美学思想探析

顾恺之“传神论”美学思想探析作者:周振华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6期摘要:顾恺之是中国最早系统提出“传神论”的绘画美学理论家。

“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理论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创作方法。

从“传神论”的哲学源头入手,讨论各家思想对其画论的影响,论述“传神写照”这一理论中“神”的内涵,重点从审美体验来论证“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概念,从而加深对顾恺之绘画理论的理解。

关键词:传神写照;审美体验;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6010804中国古代有关绘画艺术“传神论”的美学思想,萌芽于先秦诸子,后又受到庄子关于形神观点的影响,到汉代,由《淮南子》提出“君形者”这一概念而继续发展。

到魏晋南北朝期间,最终成形于顾恺之。

东晋名士顾恺之不仅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留有画迹的最优秀的丹青高手,而且是最早系统地提出“传神论”的绘画美学理论家。

本文主要从“传神论“的哲学源头、各家思想对其画论的影响以及形神关系这三方面来对顾恺之的“传神写照”这一美学思想进行讨论。

一、顾恺之画论的哲学基础(一)玄学中的人物品藻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一统天下的儒家思想也开始被蓄势待发的玄学思想所取代,一股崇尚自由、解放的清新之风开始弥散开来,人们强调人格的自由和独立。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阐释为:“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要表达出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貌姿容,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评价、所议论、所鼓吹的对象。

……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

”[1]反映在当时的人物品藻中,就是重神略形的倾向,《世说新语》中充斥着“神气”、“神明”、“神色”、“神意”、“神骏”、“神超形越”、“神情”、“神姿”、“风神”等反映人物精神风貌的言辞,而“形”,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弱化的。

浅析顾恺之的“传神写照”

浅析顾恺之的“传神写照”

浅析顾恺之的传神□程兀帅摘要:顾恺之是魏晋时期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他的“传神写照”艺术表现语言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魏晋时 期,玄学之风盛行,当时的胜流名士追求恬淡、寂寞的生活方式,力求获得秀骨清像的外在气质与恬静的内心。

这既是当 时的时代特征,又是时代的产物。

人物画注重表现对象的气韵、思想意识以及人物微妙的情感变化,这就是顾恺之“传神 写照”艺术表现语言的精髓所在,其对后来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恺之的代表性人物画作品众多,人们可以从中 真切地感受到顾恺之“传神写照”艺术语言的魅力。

当代画家在传承顾恺之技法时,要做到推陈出新,结合当代的绘画形 式,形成符合当代审美特征的新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写照人物画写昭顾恺之是魏晋时期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诗 人。

少年时期,顾恺之的艺术才能就已经被发掘,其也由此受到了士大夫的重视。

在艺术创作上,顾 恺之认为画人的难度是最大的,其次是画山水和动 物,至于亭阁楼台之类都有固定的形态,虽然画起 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画面效果比较出色。

顾恺之 特别注重在创作中描绘人物的眼神,将画面中人物 的精神通过眼睛显露出来,所谓“悟对通神,览之若■国面”。

他特别注重人物的“传神”,认为绘画中人物''的高矮胖瘦、样貌的美丽或丑陋对画面整体效果的影响不是很大。

所谓“传神写照”,重点还是在于对眼睛的描绘上。

画家应在强调绘画技法的重要性 的同时,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气韵与思想精神,透过眼睛表现人 物的独立人格。

顾恺之的《论画》为国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 献,其将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至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由此 开拓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 影响。

魏晋时期是我国艺术发展历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这 个时期,社会处于动荡的局面。

虽然纷争不断、政局动荡,但是 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并在 艺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浅析顾恺之传神论中的形神关系

浅析顾恺之传神论中的形神关系
文试 图探 求 顾 恺之 “ 传神论” 中形 与神 关 系。
关键词 : 顾 恺之 ; 传神论 ; 形与神
中图分类 号 . J 2 2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f 2 0 1 4 ) 0 5 — 0 1 8 0 — 0 1


传神论产生的社会基础与时代背景
体, 逐渐引起 了艺术方面的觉醒。 汉代还 没有科举考试 , 选拔人才采用 “ 九 品中正制 ” 来进行
了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支持就是躯壳 , 精神没有形体便也不存 在了 , 二者在 画
面 当 中缺 一 不 可 。
选拔 ,即根据人物的家室 、道德 、才能对人物进行 品定 ,称为 术” , 人物品评 的标准 应该 是儒家 的标准 , 重道德 、 忠孝 、 仁礼这
二、 传神论中的形与神关 系
顾恺之在 《 魏晋胜 流画赞 》 说: “ 以形写神而空其 实对 , 荃生 之用乖 , 传神之趋失矣 。 ” “ 传神论 ” 一出 , 画家们把“ 传神” 作为人
必须有一个过程 , 这个过程就 物 画的审美最高标准。如何达到“ 传神 ” 呢, 顾恺 之提出“ 迁想妙 不能一下就达到形神兼备 的水平 , 是“ 以形写神 ” 。通过对形体追求 的练习 , 达到传神的 目的。 得” , 就是对人物进行各个 角度的观察 , 融进画家 的情感 进行构
些标准。到了东汉后期 , 社会动乱 , 儒家学说渐渐失去 了统 治地
在颐恺 之后 的谢赫提 出了“ 六法论 ” , 其 中“ 应 物象形 ” 、 “ 随 画大家齐 白石有“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的观点 。 在题 画中也说到 , 要 写生 、 写意往复几次 , 方的其神 , 由此可 以看 出得 的“ 神” 是 一

顾恺之为何在画人物的时候特别主张要求人物传神的效果?

顾恺之为何在画人物的时候特别主张要求人物传神的效果?

顾恺之为何在画人物的时候特别主张要求人物传神的效果?本文导读: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绘画大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曾经担任过参军、散骑常侍等职位,出生在一个士族的家庭,多才多艺,擅长写诗作赋,很深厚的书法功底,尤其擅长与绘画,主要擅长画人物的肖像、山水和飞禽走兽等相关的题材。

顾恺之的在画人物的时候特别主张要求人物传神的效果,重视眼睛在传神的体现,认为传神的写照正是在眼睛那部分中。

他非常注意描绘人物的神情细节,从而来表现人物的状态,在画斐肖像的时候,在他的脸颊上添上了三笔,顿时人物肖像的神采焕发。

顾恺之擅长用周围的环境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等,比如在画谢鲲画像的时候,通过岩石和沟壑来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兴趣。

他在画人物服装的时候运用游丝的描写手法,使得线条连绵不绝,就像是春蚕在吐丝,流水行地,非常自然跟流畅。

顾恺之的作品并没有真迹流传在世上。

流传到现在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都是唐宋时期的摹本。

顾恺之在绘画的理论上也有很大的成就,如今仍存在的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三篇画论。

在画论中,他提出了“传神论”、“以形传神”等相关的论点,主张在绘画上要极力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主张通过多绘画对象的观察、体验,通过联想的方式来把握人物内在的本质,从而使得人物在形态和神态上处于同一种状态。

顾恺之的故事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绘画大家,他擅长画人物画和山水画,在人物画的方面他尤其擅长画女人像和女神像之类的画像。

在人物的绘画中,他的“画睛”功夫非常了得。

说起这个画睛的功夫,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传说故事。

传说顾恺之一生下来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从小是被奶妈抚养长大。

顾恺之因为非常聪明,又很活跃,大家都叫他为小虎子。

小虎子跟其他孩子一样,经常跟小伙伴一起玩耍。

有一天,小虎子听到别人在叫妈妈,他突然想到自己怎么从来都没有看见过妈妈,于是就跑到家中问父亲。

父亲先是骗他说妈妈回外婆家了几个月之后回来,但是小虎在盼了好久都没有回来。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
彭志斌
【期刊名称】《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8)001
【摘要】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所追求的美,既有形色又超于形色,含有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人格理想,高扬了情感的意义和价值.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理论,也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彭志斌
【作者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4302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9
【相关文献】
1.东晋画家顾恺之 [J], 张守涛
2.顾恺之“传神论”美学思想探析 [J], 周振华
3.顾恺之传神论与苏轼传神论比较分析 [J], 马筱
4.传顾恺之《洛神赋图》祖本创作时代再探——从东晋南朝服饰角度谈起 [J], 张珊;丁洁雯
5.东晋山水画文化对现代景观空间设计的启发——以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为例[J], 潘小婷; 杨利田; 韩晓慧; 丁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1期2011年3月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urnal of Chan gjian 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Vo l.28N o.1M ar.2011收稿日期:2010-11-16作者简介:彭志斌(1982-),男,湖南衡阳人,助教,大学,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彭志斌(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摘 要: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所追求的美,既有形色又超于形色,含有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人格理想,高扬了情感的意义和价值。

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理论,也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

关键词:传神论;魏晋玄学;顾恺之;以形写神中图分类号:J 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96(2011)01-0079-02On Eeastern Jin Dynasty Artist Gu Kaizhi 'Theory ofSoul CommunicationPENG Zh-i bin(Changjia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Wuhan 430212,China)Abstract :Rise of m etaphysic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changes of so cial ideolog y makes the beauty w hich the ar t of this per io d pursues not o nly co ntains form and color but also ex cesses for m am d colo r.It consists of per sonality and thoug hts of aesthetic significance and hig hlig hts e -m otional meaning s and value.Gu Ka-i zhi 's theory of soul com munication,as a fo undamental theo -r y,has had a pro fo und influence o n the developm ent of Chinese painting.Key words:theory of soul comm unication;metaphysics of the Wei and Jin dy nasties;Gu Kaizhi;idea of spirituality of form顾恺之约生于公元345年,卒于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

他家祖辈都是晋朝官吏、书香人家。

顾恺之很小就博览群书,崭露才华。

他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卓越的理论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遗留有画迹的大画家,是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大宗师。

顾恺之在画论中,从美学角度论述了道教绘画创作问题,提出/传神0/写神0,强调/迁想妙得0/以形写神0/气韵生动0等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画创作的基本原则。

他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理论,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被历代美术史学所重视。

魏晋时期顾恺之传神论的形成与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及玄学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战乱的时代,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政权分裂。

东汉中叶以后,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

汉末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变革,也引起了社会思想的深刻变化。

汉朝所竭力宣扬的儒家王道同汉末的腐朽政治和残酷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曾经是社会统一思想的儒家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而道家思想对人世黑暗和人生苦痛的批判与超越,对个体自由的追求,恰好符合亲历战乱与动荡的门阀世族的心理,于是以老庄学说为核心的玄学兴起了,魏晋玄学的兴起,对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清淡玄学之风的兴起,是魏晋时期社会文化思想方面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导致了这个时期美学精神的重大转折。

玄学清淡之风的高涨深化了自汉末以来对人生的感慨和重才情风尚,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所追求的美,既有形色又超于形色,含有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人格思想,高扬了情感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认识到人的自然之情不可消除,应该使情能/畅0,能/物情通顺0。

这种/情0原先所包含的政治伦理道德内容已大为减弱,成为一种与个体的人格理想相联系的/高情0,是一种较为纯粹的审美感情。

而这种情的外在表现,见之于色则谓之/神0。

玄学立足于以/道0畅/情0这一根本点,追求一种妙合无垠的情感的体验、抒发和表现,使许多文人士大夫更加向往潇洒不群、超逸绝尘、纵情山水、高远放大的悠闲生活。

如嵇康好服食,好游山泽,见到打柴山民,以为是神降仙临。

艺术中,他们自觉地把情感提到了极高的位置,从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表现中去追求美。

在宗炳的5画山水序6、王微的5叙画6等著作中,都把情放到了审美的中心位置。

人们所追求所欣赏的不再是汉人看重的外在功业、经学造诣和品性道德,而是一种任性放达、不拘于泥法、不拘泥于形迹,简略玄澹的人生境界,即所谓的/魏晋风度0。

士大夫虚静超脱,睿智才情的内在精神)79)和溢发于表的风姿、风采、风神,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宗白华先生在其5美学散步6中指出:/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0,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0比/错彩镂金0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这是美学思想的一个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对当时人物画所发生的影响,是由于加入了东汉末期所盛行的人伦鉴识的重大因素。

不过人物画若以当时的具体人物为对象,则纵能凭庄学的生活情调上陶冶之力,发现了对象的神,对象的气韵,但此对象若非被作者所深挚爱慕的父母或女性,则作者的感情,几乎不可能安放到对象中去,以使作者的精神得到安息与解放。

因为没有人会在活生生的人的对象中,真能发现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生命中的世界。

庄子所追求的一切伟大艺术家所追求的,正是可以完全把自己安放进去的世界,因而使自己的人生、精神上的负担得到解放。

当这类传神的人物画创作成功时,固然作者以某种程度的快感,但这种快感,只是轻而浅地一掠便过的性质,与由庄学所显出的艺术精神,实在是有距离。

在魏晋时代,已有不少的是以圣贤高士为题材的人物画,而后一直到唐代,更是以佛教及道教有关的故事人物画为主。

这类的题材,可以发挥出作者的想象力,容易赋予对象以有深度广度的意味,这比人物写生,更能表现出艺术精神。

所以,我们说绘画领域中顾恺之/传神写照0理论的建立及南朝人物画风范的形成与当时的人物品藻之风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艺术实践上,顾恺之师承卫协,继承和发展了卫协精思巧密的艺术风格,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用线紧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如/春蚕吐丝0,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0。

顾恺之在绘画上的另一大特色是塑造人物不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而非常注重/传神写照0,善于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精润而生动的内在魅力。

例如他的代表作5女史箴图6为绢本设色卷轴画,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原为清朝内府所藏,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英军从颐和园劫走。

该图是顾恺之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所作5女史箴6内容而作。

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

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

那时候,西晋皇帝昏庸无能,贾后耍阴谋,专朝政,引起宗室诸王不满。

张华作5女史箴6,用韵文形式,以女史的口气写宫廷规箴。

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扬对主当忠,对神当敬,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

同时,也列举历史故事来讽喻放荡而堕落的贾后。

顾恺之就以这篇文章作画题,展现了他的绘画艺术。

此画卷的主题思想有说教的性质,但是画家根据主题的要求,依据自己熟悉的贵族妇女的形象,成功地表现了画面中各种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相互关系,概括了贵族家庭生活的一些细节。

人物造型动态自然,表情变化微妙,春蚕吐丝般的线描富有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古艺术的秀雅和高贵。

5女史箴图6高25厘米,长249.5厘米。

内容分九段,每段画一个故事。

由于顾恺之对贵族妇女的生活比较熟悉,所以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生活的某些侧面。

作品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

新课标教材彩版5中国历史6七年级上册第125页上的5女史箴图6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画面描绘了封建时代的宫廷妇女的生活,中间一位丰采奕奕的贵族妇女正在对镜梳妆,左边的侍女在为贵族妇女梳理发髻。

铜镜为圆形,放在一特制的镜架上,镜子旁还有长、圆不同的梳妆盒。

画面右边还有一贵族妇女,正左手持镜右手整理并欣赏自己的发髻。

整个画面生动形象,是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

全图结构继承汉画传统作长卷连环画式处理,每段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

全画整体感强,主题突出,人物神态和动态处理得十分合宜,能充分表达箴文的意思。

如第一段描绘冯媛挡熊救汉元帝,冯媛面对猛兽,毫无惧色,与卫士、侍女及元帝的紧张、惊恐形成鲜明对比,赞扬主人公的美好妇德。

第五段描绘男女两人眼神相对,亲昵中又有分歧,把这种复杂的矛盾心情通过动态和眼神表现得惟妙惟肖。

这便是顾恺之/形神兼备0/迁想妙得0的人物画理论的最好体现,在全画中,此段艺术成就最高。

顾恺之是一个兼有儒、道、释思想的画家,他赞成佛教,又深受道家和道教思想影响。

顾恺之的绘画创作和/传神0理论,体现了同代和南朝时期人物画发展的新水平和理论认识的深度,这个时期诸多画家都自觉把/传神0作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他们的艺术创作尽管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我们从中能感受到共同的时代气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顾恺之的传神论是魏晋玄学之风在美学理论上尤其是绘画理论上的结晶,它高瞻了魏晋时代绘画的发展,首先在绘画艺术理论中确立了/神0的观念,把人物的心灵、精神明确为绘画的表现对象,抓住了魏晋时代精神中极为重要的东西,切入了艺术美的本质,从而把绘画理论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画要在二十一世纪有新的发展,我认为不但要很好地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要吸收传统的精华加之运用。

参考文献:[1]栾布编.美术鉴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80)彭志斌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