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边界、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的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的变化

一、元以前中朝东段边界

中朝东段边界自渤海、辽、金时期起一直相对稳定。公元7世纪末,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之大部,在朝鲜史上称为新罗王朝。8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出现了以革末革曷为主体的渤海政权。渤海历时200余年,史称“海东盛国”,境内有5京、15府、62州。其中渤海之南京南海府位于今朝鲜咸镜道附近,与新罗相接。据《新唐书·渤海传》载:渤海“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又载:渤海“以沃沮故地为南京,曰南海府”。由上述史料可知,渤海之南海府与新罗,以泥河为界。泥河为今朝鲜咸镜道的龙兴江,而且南海府又是渤海通往新罗的必经要道,即“南海,新罗道也”。上述渤海与新罗东段边界的记述,朝鲜史书也有明确的载录。据《大东地志》载:“晋初,新罗北界止于泥河,唐中宗时,渤海国南界至于永兴。”[1]永兴位于朝鲜龙兴江南岸,与《新唐书·渤海传》记载完全吻合。

五代十国时,契丹族崛起于中国北方,建立契丹政权。926年,契丹灭渤海。此时,朝鲜半岛新罗已分裂为“后三国”即百济、泰封、新罗。918年,王建称帝,建立高丽王朝,935年统一朝鲜半岛大部。此后近200年的时间里,辽王朝与高丽为邻。辽代,包括渤海南海府在内的原渤海地区均为辽朝管辖。在渤海南海府故地,居民主要是蒲卢毛朵部人。《辽史》载:“蒲卢毛朵界曷懒河来附,诏附之”。[2](卷19)“蒲卢毛朵部多兀惹户,诏索之”。

[2](卷17)曷懒河在朝鲜咸兴以北,有人认为就是咸兴一带的城川江。当时在蒲卢毛朵部之北、之西,则分布着长白山女真三十部。《辽史》卷十五《圣宗纪六》载:“长白山三十部女直酋长来贡,乞授爵秩。”辽政府分别设蒲卢毛朵大王府、长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辖这一地区的女真人。这些女真首领接受辽朝授予的官职,定期向辽朝贡。蒲卢毛朵部、长白山女真,高丽称他们为东女真或东北女真。因为他们与高丽相邻,与高丽的关系也较密切。女真人以土特产与高丽交换,高丽也给予赏赐。如《高丽史·定宗世家》载:“三年(948年)九月,东女真大匡苏无盖等来献马七百匹及方物,”[3](卷2)女真氏族首领也接受高丽授予的官职;武职有将军、宁塞将军、归德将军、柔远将军、怀化将军等;文职有大相、大匡、元甫、正甫、大丞等。不过,东女真南与高丽比邻,高丽向北扩展势力,所谓“逐女真”,而女真也时常“侵盗”高丽边境。1044年(高丽靖宗十年),高丽在今朝鲜半岛咸兴以南、永兴以北之间修筑长城,抵都连浦,并筑定州、宣德、元兴三关(均在今朝鲜咸镜南道)。此后,辽与高丽东北部就以这一线长城和三关为界,直到辽天祚帝乾统七年(1107年)之前。

11世纪中叶后,居住在松花江中游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带的生女真完颜等部日益强大。至景祖乌古乃时,初步形成了以完颜部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当时“白山、耶海、统门、耶懒、土骨论之属,以至五国之长,皆听命。”[4](卷1)即今长白山、图们江、绥芬河及其以东沿海地区,今朝鲜咸镜北道的一部分,都纳入了生女真部落联盟的势力范围。然而,此时这个部落联盟尚不巩固,面临着内外势力的挑战。乌古乃死后,他的次子劾里钅本、四子颇剌淑、五子盈歌相继任部落联盟首领。至盈歌时,终于平定了内外反对势力,使生女真部落联盟得以巩固与发展。《金史·世纪》载:“自景祖以来,两主四世,志业相因,卒定离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东南至于乙离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之间的摩天岭)、曷懒(即曷懒甸)、耶懒、土骨论,东北至于五国(今依兰以下沿江至黑龙江下游)、主隈(今黑龙江省萝北县佛山镇附近的扎伊芬河)、秃答,金盖盛于此。”就是说,这时生女真部落联盟的势力已达今朝鲜咸境南北道之间的摩天岭。

随着生女真部落联盟的统一和扩大,与高丽的矛盾冲突集中在曷懒甸的争夺上。邻近高丽的曷懒甸(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以北的摩天岭一带)居住着众多的女真部落。在乌古乃时就和生女真部落联盟有联系,部分女真人已表示愿意加入生女真部落联盟。康宗乌雅束时,“遣石适欢以星显(今布尔哈通河)、统门(今图们江)之兵往至乙离骨岭,益募兵趋活涅水(今

朝鲜洪原附近),徇地曷懒甸,收叛亡七城。”[4](卷135,世纪)但高丽方面害怕他们归附,“恐近于己而不利也,使人邀止之。”[4](卷1)由此,引起了生女真与高丽争夺曷懒甸之战。1107年(高丽睿宗二年),高丽派尹为元帅、吴廷宠为副元帅,率高丽军大举进攻曷懒甸。因为是突然袭击,当地女真人万余被杀、被俘。第二年,高丽在占领区内陆续强筑咸州、英州、雄州、吉州、福州、宜州及通泰、平戎、公山佥九城。[3](卷96)大体相当于今朝鲜咸镜南道和两江道南端一带,高丽东北界遂暂时向北推移。

高丽攻占曷懒甸之部分地区后,从1108年至1109年,乌雅束先后派斡赛、斡鲁率女真军收复失地。由于女真军的反击,高丽军连连败北,迫使高丽议和,“约以还逋逃之人,退九城之军,复所侵故地”。[4](卷1)1109年秋,高丽从曷懒甸撤回军民。这次高丽向北“拓地”维持时间不到二年,中朝东段边界又恢复了原有的疆界。至金末出现的东夏政权统治金曷懒路、恤品路等地时,中朝的东段边界仍以高丽的定州、长平一线的长城和都连浦为界。

元代中朝东段边界变化较大。1206年,成吉思汗称帝建蒙古汗国。蒙古汗国遂与高丽接壤。1258年,蒙古散吉大王率蒙古军进至高丽和州(今朝鲜永兴)一带。当时高丽东北面兵马使慎执平强行驱赶高、和、定、长等十五州人民入保竹岛。由于该岛地窄无泉,粮储又少,引起人民不满。这时高丽“龙津县人赵晖、定州人卓青叛,杀兵赐使慎执平,以和州迤北附于蒙古。蒙古乃置双城总管府于和州,以晖为总管,青为千户以治之”。双城总管府隶属于元(1271年蒙古汗国改称元)之辽阳行中书省开原路管辖。在此近百年间,中朝东段边界较之金代向南推进百余里,以朝鲜的铁岭[注]一线为双方边界。

二、元末明初中朝东段边界的北移

元朝末年国势衰落。高丽恭愍王抓住这一时机,积极推行北进政策。1356年,高丽命枢密院副使柳仁雨为东北面兵马使,率军进攻双城总管府。双城总管赵小生、千户卓都卿逃走。高丽攻占“和、登、定、长、预、高、文、宜及宣德、宁仁、辉德、静边等镇。”[3](卷11)至此,1258年后归属于元的高丽朔方道部分土地被高丽收复。之后,高丽又继续北进。由于元统治者此时无暇东顾,这一地区女真人数也有所减少,因此高丽军相继攻占了曷懒甸之战时设立的咸州,即元之合兰府(今朝鲜咸兴)直至三散(今朝鲜北青)的大片土地,势力达至伊板岭(即朝鲜摩天岭)。但是,咸州至三散地区并非属于高丽,高丽王朝在向元中央和辽阳行中书省呈文中声称:不仅双城,而且三散等地也是高丽“旧疆”。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如前所述,双城一带确系高丽故土,而咸州以北地区自渤海时期起,则先后属于渤海、辽、金和元朝管辖,既不是新罗,更不是高丽王朝的“旧疆”。元末高丽势力虽已达伊板岭一带,但这一地区女真人仍有相当势力。他们不愿意受高丽控制,多次进行反击。如1364年,元军万人渡鸭绿江围义州,高丽派李成桂率军救援。这时,海洋女真首领三善、三介乘机聚集女真,南下攻取咸州、和州等地,一度夺回和州。这时,中朝东段边界处在动荡和迅速变化阶段。

1368年,朱元璋的北伐军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元朝灭亡后约20余年间,与高丽相邻的东北地区仍由故元的残余势力控制。高丽抓住元明更替这一有利时机,将其东北边界迅速向北推进。

如前所述,1356年高丽收复双城后,又将其势力向北推进到三散、伊板岭一带。1362年元将纳哈出率军攻打三散、忽面等地,[3](卷40)逼进咸兴。高丽派东北面将领李成桂迎战,纳哈出兵败北撤。元朝灭亡后,纳哈出等故元势力已无力与高丽在咸兴以北的势力角逐,这一地区的女真人也因失去了元朝这一强有力的后盾,而难继续与高丽抗衡,有些女真人接受了高丽的招服。《高丽史·恭愍王世家》载:“二十年(洪武四年,1371年),女真千户李豆兰帖木儿遣百户甫介以百户来投。”[3](卷43)李豆兰帖木儿即《龙飞御天歌》所载的“叁撒猛安古论帖木儿”,是三散(今北青)地区颇有影响的女真首领。他的归附,反映高丽在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