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绩隐逸诗的艺术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电大淮北分校汉语言本科论文

浅谈王绩隐逸诗的艺术风格

姓名:朱卫茹

学号:1134001206088

学校:安徽电大淮北分校

指导老师:陈成文

目录

摘要、关键词---------------------------------------------------------------

一、初唐诗歌--------------------------------------------------------------1

1.隋代诗歌的过渡性特点----------------------------------------------------1

2.初唐前期诗歌的二元分立--------------------------------------------------2

3.初唐后期诗歌的多元整合--------------------------------------------------4

二、王绩隐逸诗及其(在初唐)诗歌艺术上的贡献------------------------------5

1.饮酒诗------------------------------------------------------------------6

2.山水田园诗--------------------------------------------------------------6 结语------------------------------------------------------------------------ 8 注释------------------------------------------------------------------------ 8 参考文献---------------------------------- -------------------- ------------- 9

[论文摘要]王绩是初唐诗人,在唐初宫廷诗为主旋律的情况下,他却用另一种跳动的音符奏响在宫廷郊外的山水田园之中;其诗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已挣脱了齐梁余风,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他仰慕阮籍、陶渊明寄情于酒;他的田园山水之作上承陶渊明、谢灵运,下启王维、孟浩然;他的感遇诗又为陈子昂、张九龄《感遇》之先河,对后来唐诗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王绩初唐诗歌宫廷

浅谈王绩隐逸诗的艺术风格

王绩是初唐诗人,在唐初宫廷诗为主旋律的情况下,他却用另一种跳动的音符奏响在宫廷郊外的山水田园之中;其诗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已挣脱了齐梁余风,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他仰慕阮籍、陶渊明寄情于酒;他的田园山水之作上承陶渊明、谢灵运,下启王维、孟浩然;他的感遇诗又为陈子昂、张九龄《感遇》之先河,对后来唐诗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的流变,历来文、史学家们认为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618年唐建国始的太宗、高宗时期;后期:自655年武则天被立皇后到盛唐(712年唐玄宗即位)的武后时期。唐初兴盛的三十余年里,社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政治上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新,然而“文学的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历史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问题,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诗歌创作也还处在陈隋的余光返照之中。

1.隋代诗歌的过渡性特点

隋文帝是靠欺后周孤儿寡母夺得天下的,他要灭掉偏安南方一隅的后梁、后陈,为全国统一做准备,就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权。故此,隋代在统一全国前期从政治功利主义目的出发来确立尚质实的文学观。浮华轻艳的文风历经数百年,可谓根深蒂固,第一次自上而下大力扫荡这种文风是在隋初,代表人物是:李谔、颜之推、杨坚等,他们对浮靡文风的改革始于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下诏改革文体,要求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2]改革的起因正如李谔在《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中说的那样“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并指斥南朝文风是“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隋文帝又把这篇奏书颁布天下,可见朝廷上下励精图治,崇尚质朴的文风。因此,反对齐梁浮靡轻艳的文风,正是为了巩固政权所采取的重要举措的一部分。文风改革完全是政治的需要,它不仅影响到“风教”和人才选拔,甚至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这两次诏令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文坛风气,但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开皇九年(589年)平陈之后,南北实现了统一,隋代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享乐思想开始滋长,大批南朝诗人的北来,为隋后期南朝诗风的复归提供了条件。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卒死,太子杨广继位,即隋炀帝,即位之初,第一桩大事就是营建东都洛阳。他为了控制江南,满足自己的游乐生活,于大业元年(605年)又广征民夫开凿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贯穿了南北的大动脉,加强了经济文化上的交流,然而统治阶

级的忧患意识和励精图治的愿望泯灭了,贪图安逸、享乐腐化的思想不断滋长,朝廷上下沉没于浓厚的奢侈之风。隋炀帝文初学庾信,有“典制”之例“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其《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诗》及《拟饮马长城窟》并存雅体,归于典制。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故当时缀文之土,遂得依而取正焉。所谓能言着没必能行,盖亦君子不以人废言也”。[3]连张溥也不得不在《〈隋炀帝集〉题辞》中说“余疑其谀,此观全集,多庄言,简戏謔,非厚诬也”。为晋王时,召引陈朝旧官,才子之士柳(巧和言上下结构辩)虞世南,虞世基等100余人“以师友处之”“转晋王咨议参军。王好文雅,招引才学之士诸葛颖、虞世南、王胄等百余人以充学士。而bian 为之冠。王以师友处之。每有篇什,必令其润色,然后示人。尝朝京师还,作《归藩赋》,命bian作序,词甚典丽。初,王属文,为庾信体,及见bian以后,文体遂变”(《北史·柳/?bian传》。“暨乎即位,一变其风” [4] “他骨子里对南朝文化一向非常醉心,他“好为吴语”“三辛江都”,带头写了《宴东堂》《嘲司花女》等宫体诗。”[5]受江南风习的影响和他周围的文人群体的影响和隋炀帝本身尚华艳浮靡的性格所致,隋炀帝改变原先效法的庾信体,开始“大制艳篇,辞极淫绮。令乐工白明达造新声,创《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继命》《斗鸡子》《斗百草》《泛龙舟》《还旧宫》《长乐花》及《十二时》等曲,掩仰摧藏,哀音断绝。帝悦之无已,谓幸臣曰:‘多弹曲,如人多读书。读书多则能撰书,弹曲多即能造曲。此理之然也’。”[6] 隋炀帝所制艳曲已经能与陈后主,北齐后主相媲美了,再者他杀害了隋前期原是北朝的薛道衡(544-609),此时杨素(544-603),卢思道(530-582)已经死去,他们是隋前期最有代表性诗人,是有周入隋的北方诗人,在他们身上浸染着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气质和独特的审美心理卢思道的《从军行》、杨素的《出塞》《赠薛播州十四首》、薛道衡《豫章行》。隋初诗坛的那点清新刚健气息,很快就被隋后期这种齐梁诗风冲没有了,于是隋炀帝和他的大臣们便更加肆无忌惮地写起轻侧浮艳的诗歌来了如隋炀帝《四时白zhu 歌·东宫春》全然浮靡之语。虞世南《奉和月夜观星应令》则刻意雕琢。有的诗专门着眼于色情描写,淫鄙不堪,有南朝民歌的情调,而无其健康情感。隋代后期南朝诗风的回归,虽也融入北方新的因素,但北朝诗歌过于质朴,缺少精美的形式和隽永的韵味,因此不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愉悦耳目的审美感受,于是一些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南朝诗歌来,如上面提到薛道衡是学南朝诗较有成绩的一位诗人他的《昔昔盐》《人日思归》向来为人们所称道。总的来说,隋代诗歌仍然受齐梁的支配“时俗辞藻,犹多淫丽”[7]具有向唐诗歌过度性的特点。

2.初唐前期诗歌的二元分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