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四(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我有一个梦想》阅读练习1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我有一个梦想》阅读练习1

《我有一个梦想》阅读练习一、课内阅读,回答1—4题。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怀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会有所改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和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怀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开劈出一块希望之石。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漾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入狱,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

在自由到来的那一天,上帝的所有儿女们将以新的含义高唱这首歌:“我的祖国,美丽的自由之乡,我为您歌唱。

您是父辈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骄傲,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岗。

”1.结合文章背景,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15字内回答)2.请根据“我梦想有一天”这六个排比,具体说说“梦想”的内容。

3.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4.请以“我有一个梦想”为开头,造一组排比句。

二、课外阅读,完成5—8题。

①不经意从一部日本畅销小说里读到:“所谓风流,就是不忘露珠的寂静之味。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知识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知识整理

语文必修四复习知识整理一、字音字形谙(ān)熟彩笺(jiān)画舫(fǎnɡ)叨陪鲤对(tāo)篦子(bì)筵(yán)席愧怍(zuò)砭(biān)人肌骨嫉恨(jí)翼轸(zhěn)踬踣(zhì bó)潜规则(qián)舸舰(gě)胜饯(jiàn)菁(jīnɡ)华浩气四塞(sāi)勖(xù)勉湍(tuān)急杌陧(wù niè)一抔(póu)土剑戟(jǐ)笞(chī)刑黝(yǒu)黑睇眄(dì miǎn)彭蠡(lǐ)脸颊(jiá)捻(niǎn)子呕哑(ōu yā)凝噎(yē)悯(mǐn)默栗冽(lì liè)丰草绿褥(rù)荫翳(yì)桎梏(zhìgù)狗彘(zhì)之畜(xù)虾蟆(há má)推搡(sǎnɡ)台隍(huáng)嘲哳(zhāo zhā)帝阍(hūn)遄飞(chuán)数罟(cù gǔ)云销雨霁(jì)夔(kuí)州编纂(zuǎn)簪笏(hù)险巇(xī)二、词语部分社稷:“社”指神土,“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豁然开朗:指顿时现出宽敞明亮的境界。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义愤填膺(yīnɡ):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

膺,胸。

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

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

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息,呼吸时进出的气。

大放厥词: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

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件:第四专题《不自由毋宁死》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件:第四专题《不自由毋宁死》
3、感动中国人物
4、身边的动人事迹
六、结束语
好的演讲、言谈,如同布谷报春, 又似战鼓催征。好口才是令人敬慕的。 演说和谈话是以语言点燃人的心灵火 花的高深艺术。同学们,努力练就一 副好口舌吧,伶牙俐齿力无穷,秀口 一张走天下!
六、结束语
好的演讲、言谈,如同布谷报春, 又似战鼓催征。好口才是令人敬慕的。 演说和谈话是以语言点燃人的心灵火 花的高深艺术。同学们,努力练就一 副好口舌吧,伶牙俐齿力无穷,秀口 一张走天下!
不自由,毋宁死
帕特里克·亨利(美)
端午节说屈原,一分钟演讲
屈原
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 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 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 年前遥远的芬芳
•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 /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 便让人永远保持苏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 中/醉倒
背 景介绍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面临着历史性 的选择——拿起武器,争取独立;或是妥协让步, 甘受奴役。
我们知道,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 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 压制的政策。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 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为巩固其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 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 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 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家国存亡,何去何从?
• 殖民地中的一些和蔼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 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二)简要归纳每一小节大意。
1、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 能缄口沉默。
2、论述沉沦于空想,不愿正视痛苦现实, 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古代诗歌译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古代诗歌译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古代诗歌译文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译文:嘻笑农家小伙子,怀抱布泉来买丝。

其实不是真买丝,找此借口谈婚事。

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希望你不要生气,秋天可以作婚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

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

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

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

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

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

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

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

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挨饿受清贫。

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

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行为有过失。

做人原则你全无,三心二意无德行。

婚后多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

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你见我已跟定你,逐渐对我施凶暴。

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

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本想与你活到老,如今未老生愁怨。

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爱,说笑之间多温柔。

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翻脸不认人。

既然未料背盟事,恩断义绝算了吧。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3.1.3琵琶行》课件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3.1.3琵琶行》课件

六、欣赏琵琶女的弹奏技艺
诵读第二段,思考: 1、在琵琶女的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表情 有什么作用? 2、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琵琶女所演 奏的乐曲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乐曲高潮在哪里?
1、在琵琶女的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表情有 什么作用?
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 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她的调弦动作入手,用 “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域,从而 表明她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
三、找出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
1、“明年秋…铮铮 然有京都声”
2、“问其人…转徙 于江湖间”
3、“予出官二年…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第一段 第二、三段 第四段
四、请讲述琵琶女的故事,并概括她的形象特点及意义
封建社会中被损害、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众人 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五、诗人又是个怎样的形象? 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
2、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琵琶女所演奏 的乐曲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乐曲高潮在哪里?
比喻
(1)大弦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2)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用一个“滑” 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用“冰泉冷涩” 突出它的缓慢冷涩,好像进入半终止状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 主义良好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 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 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 的作品《卖炭翁》。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名师教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名师教案1

情感与理智同行,技巧与演练齐驱——《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美)帕特里克·亨利设计指导思想《不自由,毋宁死》可以说是一篇改变了美国历史的经典声音重现。

作者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个非常显赫的政治家、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为了保卫弗吉尼亚,亨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战争结束后,亨利对宪法的修正也做了很大的贡献。

这篇演说发表于弗吉尼亚州的第二届议会,当时北美殖民地正面临着历史性的选择,这篇演讲直接指出了武装争取革命的胜利的必要性,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产生过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这篇演讲辞收录在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第一板块“在演讲厅”。

既然是一篇经典的演讲辞,演讲辞是一根沟通演讲者和倾听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基于其文体特征,要把它与一般文章区别对待。

根据教材安排,这个版块的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其目标是感受经典演讲的魅力,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能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

为了充分体现板块的教学目标,在《不自由,毋宁死》这篇文章的实际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只是解读文本,也要顾及学生的演讲训练,要把理解文本与演讲训练结合起来。

所以在课前应安排学生认真预习文本内容,熟读文章,为学生课堂演讲训练做准备。

上课时,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把握演讲的内容和情感基调;通过分析文本,掌握演讲的方法和技巧,情真意切地感受作者的理性思考,提高学生的文本领悟能力;通过演讲训练,包括如何运用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技巧指导,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演讲技能。

课堂尾声时,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希望达成教学目标并能学以致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讲文本的高潮部分,也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

基于此,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情感与理智同行,技巧与演练齐驱”同步展开,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1.能够领悟演讲辞中作者所包含的理性思考和揣摩作者在演讲时的饱满感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课件离骚(节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课件离骚(节选)

首页
新知导学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答疑解惑
读写延伸
首页
新知导学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答疑解惑
读写延伸
如何运用移情手法 《离骚》中作者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 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可 称为“移情法”。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 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作 移情。
首页
新知导学
答疑解惑
读写延伸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1.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 想,你同意吗?说明理由。
提示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宗国”思想,所谓“宗国”思想,就 是单一民族思想或指家族思想。明确了这一点,再结合屈原的身世 及思想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 一为保卫楚的独立,二为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帝高阳之苗裔 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 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3)与 春与秋其代序(介词,和)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结交、亲附)
读写延伸
首页
新知导学
答疑解惑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不抚壮而弃秽兮(动词,循,握持) (4)抚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动词,做巡抚)
以手抚其背(动词,抚摩) 帝高阳之苗裔兮(助词,的) (5)之 又重之以修能(代词,我) 恐年岁之不吾与(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
首页
新知导学
答疑解惑
读写延伸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课件:第1单元-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课件:第1单元-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3)不.能.者止 古义: 今义:办不到。(4)不患贫而患不.安. 古义: 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示歉意和感激。
【答案】 (1)指用兵。 (2)“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当 作……”“把它作为……”。 (3)没有能力。 (4)社会不安定。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是社稷之臣也。 译文: (2)何以伐为? 译文: (3)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
“万世师表”——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被尊称为 “圣人”。
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 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 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文帝曾写信给匈奴单于,剖露自己的为政之道:“朕夙兴夜寐,勤劳天 下,忧苦万民,为之恻怛不安,未尝一日忘忧于心。”纵观中国数千年封建 史,像汉文帝这样勤政爱民的帝王为数不多,他的德治精神不失为治国理政的 一面镜子。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 )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4)止臣其一舍为狼人时得相止骨.如十止.有止(.一臣月曰尔(()
) )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则将焉用彼相.矣(

(5)相今王日由侯与与将北求相骑.也宁相.有,出种相没.乎夫于(子长(淮间(
) )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何以伐为.(

(6)为昔后者世先必王为.以子孙为.忧东(蒙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精品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精品课件

研读课文
1.文中主张保存者是如何看待古城墙的功用问题 的?
提示: (1)城墙并不阻碍城市的发展,而且把它保留下来 与发展北京为现代城市不但没有抵触,反而有利。如果 发展它的现代作用,它的存在会丰富北京城人民大众的 生活(立体公园、军事功用),将永远地成为我们可贵 的环境。
(2)城墙不会阻碍交通。可以通过现代道路系统 的设计,合理控制车流。
文中运用了五个问答句,问题之间相互联系,回答 上紧扣问题,深入论证说明道理。论证中大量地运用反 问、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形象有力地阐明了北京城 墙应该保留的观点。
课文小结
退出
3.学习本文善抓对方漏洞,层层批驳的艺术技 巧,并能运用这种技巧进行片段习作。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的 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 建筑的历史,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 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 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 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写法品析
1.手法灵活,论证充分。 梁思成以其作为科学家的广阔的视野、严密的推算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举重若轻,对对方的观点逐一反驳, 或援引外国的正例反例,或详举史实,或归谬演算,论 证游刃有余、严密充分。文章感情洋溢,对北京城墙的 自然价值和艺术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采用问答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主张保存的理 由。
作品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 《营造法式》等作品,有《梁思成全集》传世。
写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首都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 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前苏联专家 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 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 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 行政中心区的方案。当时拆除派的声音越来越大,梁思 成不得不为之一搏。他抱病写下了本文,发表于1950年 5月7日出版的《新建设》杂志。历史选择了前者,历史 也让今天的北京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2讲:季氏将伐颛臾(教师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2讲:季氏将伐颛臾(教师版)

季氏将伐颛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一、古文化常识: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2.《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门弟子互相谈话的记录。

3.夫子:当时对大夫、老师和年长者的称呼。

4.自称其名在古代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5.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6.萧墙: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

二、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三、古今异义: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古义——以+为=让……担任今义——认为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4、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四、一词多义: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则将焉用彼相矣②动词,辅佐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过:①动词,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②形容词,错误例:且尔言过矣③名词,过错例:是谁之过与且:①而且例:且在邦域之中矣②况且例:且尔言过矣安:①形容词,安定例:不患贫而患不安②使动用法,使……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五、词类活用: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辞:名作动,找借口六、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3、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而于邦内谋动干戈5、是谁之过与判断句6、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7、何以伐为宾语前置七、固定句式: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恐怕……吧2、何以伐为何(以)……为 =为什么……呢?(表反问)八、重点词语: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4、固而近于费固:坚固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B.陈力就.列就:担任C.危.而不持危:危险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讨厌答案:C解析:危:不稳定。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我有一个梦想》要点提示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我有一个梦想》要点提示

《我有一个梦想》要点提示
一、重点字词学习
1.重点字读音:
镣.铐 liào 枷锁
.. jiā suǒ戳.子 chuō侈.谈 chǐ
磐.石 pán 蜕.变 tuì蜿蜒
.. péng pài
.. wān yán 澎湃
2.重点词语:
宣言:①(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②宣告.声明。

枷锁:枷和锁。

比喻所受的压迫和舒服。

萎缩:①干枯;(身体.器官等)功能减退并缩小。

②(经济)衰退。

保障:①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是不受侵犯和破坏。

②起保障作用的事物。

侈谈:①夸大而不切实地谈论。

②夸大而不切实际的话。

蜕变:①(人或事物)发生质变。

②衰变。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

比喻关系密切,也作息息相通。

汹涌澎湃:比喻声势浩大。

不言而喻。

二、问题探究
三、文本图解。

苏教版高中一年级(高一)语文必修四文学短评的写作_课件1

苏教版高中一年级(高一)语文必修四文学短评的写作_课件1

阅读作品一般采取“①总体—②部分—③总 体”的步骤。 ①“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 初步而概括的印象。 ②“部分”,就是对重要部分仔细地阅读, 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分析研究,把握主要 内容,抓住主要的特色,初步形成观点。 ③“总体”,就是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 品完整的认识,最后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色作出准确的判断。
文学短评的写作
文学短评的写作
高考: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的 主题思想及表现,赏析艺术手法, 浅谈构思技巧,并写成300字左右 的短文
一、短评写作常见失误
1. 漫无边际 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脱离了 作家创作的目的和作品所产生的 时代背景,脱离了作品实际,对 作品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甚至 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 材料进行无限夸大。
“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 与论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析”与 “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与论点的关 系。我们知道,在议论文中,材料与观点, 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 以,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 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尤以边叙边 议的方式较多,而评价则是通过分析水到 渠成地引出来的。
2.小说的鉴赏。小说是通过典型人 物、典型环境和完整的情节,广泛而深 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鉴赏小 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弄清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 (2)把握作品的主题; (3)分析作品主要人物的形象; (4)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技巧。
3.古诗的鉴赏。 诗歌是一种内容高度概括、感情 强烈、语言精练的文学体裁。鉴赏古 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2)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品主题; (3)领悟作品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4)分析品味赋、比、兴,联想、想 像、象征,夸张、对比、衬托,用典、 讽喻,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寓情于 景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辛德勒和高斯性格分析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辛德勒和高斯性格分析

辛德勒和高斯性格分析(1)辛德勒辛德勒是一位商人,也是一名纳粹,他生活放纵,善于交际,曾借助自己在上层社会中的关系而大发战争横财,后因看不惯法西斯的杀人暴行而良心发现,用自己的全部资产建立了“不事生产”的工厂,保护了1000多犹太人的生命。

辛德勒的性格是发展的。

且不谈他开始时的丑恶,在节选部分中,先是惨象引起他内心的震撼,但直到惨剧将要影响到朋友时他才作出抉择。

这个抉择的出发点虽有个人的算计,但是当惨剧再一次发生时,他的冒险救人就没有个人私利的考虑了,这样的表现使得人物更真实。

生活中真实的辛德勒:1993年,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组织授予辛德勒“最正义的非犹太人“的光荣称号。

二战后的辛德勒处境极为悲惨,他身无分文,并且开始酗酒,后因饮酒和吸烟过度而死。

期间作为回报,那些“辛德勒犹太人”关心和照顾过他们的“大救星”。

辛德勒的性格十分复杂,他曾经为德国人服务,在捷克斯洛伐克从事侦察活动,并且还参与策划和帮助德国纳粹入侵波兰的行动。

同时,辛德勒却是曾经营救过1000多名犹太人,使他们免遭大屠杀,并且用自己的钱财供养这些人吃住,一直到二战结束。

此外,他还曾收养过两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儿童,并称自己是他们的父亲。

(2)高斯高斯是一个凶残冷酷、贪婪无耻的纳粹分子。

他的许多举动是丧失人性的,但他又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他对海伦的态度说明他并没有彻底丧失人性,辛德勒试图唤起他的人性,尽管没有成功,但他瞬间的犹豫正说明他身上还有一定的人性,但他无法使自己的人性战胜自己的兽性,最终成为一个彻底丧失人性的人。

他和辛德勒的对比,说明有时候人性战胜兽性并不是容易的,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这个形象的塑造,使影片对人性复杂性的表现更加深刻。

高斯的原型阿芒•歌特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7岁参加纳粹青年团,22岁加入奥地利纳粹党。

因涉嫌参与一起炸弹袭击事件,歌特只身逃往德国。

1942年歌特被授予纳粹党卫军“模范军官”的称号,成为希特勒身边的红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观言之 无文,行而
不远
我有一个梦 想/[美]马丁
路德金/
*《黄花岗烈 士事略》序/
孙文/
季氏将伐颛 臾/《论语》
/
寡人之于国 也/《孟子》
/
在马克思墓 前的讲话/[德]
恩格斯/
我有一个梦想
写作指导让说理更令人信服 写作实践
02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 世界
雷雨(节选)/曹禺/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法]雨果/ 辛德勒名单(节选) 写作指导要有描写意识 写作实践
03 笔落惊风雨
06
*蝶恋花/晏 殊/
01
蜀道难/李 白/
05
虞美人/李 煜/
02
登高/杜甫/
04
*锦瑟/李商 隐/
03
琵琶行 并 序/白居易/
笔落惊风 雨
笔落惊风 雨
0 1
雨霖铃/柳永/
0 2
声声慢/李清照
/
0 3
滕王阁序 并序
/王勃/
0 4
秋声赋/欧阳修
/
0 5
写作指导 文学
短评的写作
0 6
写作实践
04 走进语言现场
走进语言现场
不自由,毋宁死/[美] 帕特里克亨利/
作为偶像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 题的讨论/梁思
奥林匹克精神/[法]顾 拜旦/
白发的期盼(节选)
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
走进语言现场
写作指导 演讲稿,写给听众 口语实践
感谢聆听
高一语文必修四(苏教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录
01. 我有一个梦想 02.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03. 笔落惊风雨 04. 走进语言现场
01 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根 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 观者准确的理解您传达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